工程经济纠纷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纠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纠纷

篇1

工程建设已经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工程经济纠纷也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建设工程的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干扰因素复杂多变,施工内容繁杂多样,因而暗藏的工程结算纠纷分歧随处都可能发生,必须始终以足够的重视,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

一、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1、合同管理不严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定性文件,各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起草合同时,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与造价合同管理人员共同斟酌确定合同的内容、条款、细则,但有些建设单位重视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与造价合同管理人员很少参与合同的起草,而是由某些领导直接操办,以谋取单位或个人利益。施工合同的重点之一就是工程造价,合同中的诸多条款最终都要反映和表现为工程造价,从这种意义上讲,对施工合同的管理,也就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2、开工准备不充分。不管过去的“三通一平”,还是现在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等,习惯上都是由建设单位负责完成,而双方又未正式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往往是建设单位某个领导或某个施工管理人员,现场划个圈,口头表述一下要完成哪些工作内容,发生的经费也口头承诺竣工时结算,这就给竣工结算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3、施工监管不严格。工程在建设期间,建设单位与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势必要发生一系列的工作关系,不论哪一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不规范行为,都会影响到竣工结算。如建设单位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承包商又不敢随意耽搁工期,将带来工程量的变化;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若程序不合法、手续不齐全、签字不及时,引起变化的工程量就缺乏结算依据,待工程竣工结算是再补充,容易引起意见分歧。

4、收尾工程粗糙。随着施工高峰期的结束,承包商部分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要么派往其他工地,要么嫌支付这些人工资较高,提前辞退。原由他们承担的工程,往往要交给工地上的其他工作人员接管;或者由不熟悉本工程的人员来干,甚至七拼八凑找几个小工扫扫尾,这必将影响到收尾工程质量。收尾工程往往比较多,且琐碎,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但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费工费时,而收益不高。尤其对那些没有图纸的收尾工程,结算时最容易发生扯皮现象。

二、避免工程竣工结算中产生经济纠纷的对策

1、加强审计监督。针对结算造价纠纷的表现及原因,审计工作要妥善处理,降低审计风险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维护合同条款的审计原则。双方均应遵守合同条款,这既能体现合同的严肃性,也支持了合同订立当初双方的意愿。发包方不允许低于成本费发包,对于高于成本的压价合同认可的应予以支持。又如工程中某些项目,双方商定了单项价格、人工费标准,或材料价格与定额有出入,也应予以认定。二是重事实、重证据的审计原则。有些内容合同不可能完全预先约定,这就要求重事实、重证据,按实际发生处理。事实和证据包括:补充协议、现场签证、实际测量。部队由于缺乏专业的现场管理人员,施工日志、签证对问题的反映可能不全面,甚至不正确,审计时要深入现场,认真调查取证。如规模扩大影响取费标准和工期,就应以重新核定为准;因设计或施工变更,发生增减工程量,应分别计算增减额而后调整合同价款,而不应按单方造价增减价款。三是公开公正的审计原则。要做到调查取证公开,政策规定公开,审计内容、结果公开,让各方把话说完,看明白、听清楚、心服口服,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如建设方指定材料或供应材料,双方又未约定结算办法,就需要细致地调查取证,搞准价格,换算找差。又如因第三方干扰引起的误工损失和工期延误,应依据建设施工双方约定条款执行,如事先未约定,让双方协商解决,或予以调解。四是事前审计重于事后审计的原则。把握纠纷的成因,在结算前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在结算之前进行招投标审计、合同审计、签证审计、材料审计,监督工程管理,严格招、投标和承包程序,优选施工单位,严格控制工程分包和转包;实行合同审查制度,纠正不规范不完备合同;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完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及时解决工程中的索赔问题。

2、加强对招标、投标工作的管理。工程标底是招投标核心,任何工程标价的合理程度、招标方的正当竞争、招标方招标条件的成熟程度,是搞好招、投标的关键,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及概预算人员的培训学习,把握工程标底准确性,提高工程造价编审队伍整体素质。在议标、定标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不搞权钱效易;对施工队伍整体情况,全过程跟踪管理监督,对资审不合格,无施工力量需联合施工的单位或管理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低劣的队伍坚决排除,真正使工程造价得到控制,确保工程招、投标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3、健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充实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任何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不管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还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都是项目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扭转只重视技术与结构形式,而忽视概预算工作作用的现象。现阶段工程定额具有双重性,一是对于国家决定工程的投资的依据、业主编制工程标底时是必须遵循的法规;二是对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中具有指导作用。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兴建水利工程是造福人类的重大工程,从大约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大坝,都为人类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在工农业方面对水电的需求大大增加,水利工程的兴建也在不断的增多,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影响是广泛的,是大范围的,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全球人类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由总理主持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价值观,环境保护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一、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是因为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是站在自然界以外。要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必须是建立在对自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人类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兴建的水利工程对抗旱,涝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水利工程在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几方面。

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是依靠天然的河流湖泊,在此基础上兴建工程,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流的生态环境,使局部河段泥沙加重,水流变慢,长此以往,河段的泥沙日益沉积,使河床抬高,直接威胁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泥沙改变也会影响河流上,中,下游泥沙的改变最终这些变化将影响到当地的温度、水质和局部气候的变化;水流变慢也会使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的结果就是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植被生长,使水质变化,初次变化之外,还有在河流局部修建大坝,使积水增多,再加上太阳的辐射,使水体结构和温度产生变化,生活在水里的植物增多,而水温的增高,使水里的鱼类繁殖不利,使稀有动物濒临灭迹,再有水温的增高,水的蒸发量加大,这就使局部的降雨量增多,改变了当地的气温,气温升高,随着而来的雾气也会曾大,对太阳的照射造成影响。

2、水利工程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是大型的工程,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显著,在工程初期,工程建设要占用土地,挖水渠,挖出来的弃土堆积如山,使植被,农田遭到破坏,而且弃土上一段时间内很难生长出植被,刮风就会造成空气雾气;还有在整个工期,器械,工作人员对地面的压踩,也会使植被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也会改变水质的性质,使水变臭,直接影响水里的生物生存,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

3、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大型的建设工程,这就涉及到了人口迁移,土地的利用和浪费,移民问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大问题,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必将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也会使人的矛盾更加紧张。如果移民安置不妥,还会造成毁林,引起水土流失等问题,除此,还有工程建设多人群健康的影响,例如,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气,噪声,飞扬的尘土等都会影响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还有使当地环境改变而引起的传染病,例如,血吸虫,疟疾等疾病,都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工程建设还会当地的文物古迹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物古迹是历史为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如,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情况,对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水利工程对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

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要进行放炮等作业,这就会引起山体的震动,从而使山体的断裂加重,在大型水库蓄水后,还可诱发地震,水可以在断裂间产生,使空隙压力增加,从而产生地震。据统计,我国由于水库诱发的地地震有22例之多,是世界上做多的国家。除地震之外,水库岸还容易发生滑坡,水库水位的升降,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地下水位的升降,从而使水库岸边的抗剪强度降低,渗流使岸边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发生滑坡等自然灾害。在三峡库区就有2000多处不稳定边坡。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修建水利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消除或者减小,这对于评价环境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影响采取的措施和工程补偿

水利工程建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的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融合。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兼顾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生态水利工程能保护河流的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河床岸坡的防护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能修复已破坏的河道,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再有,生态水利工程应该从工程初期,施工阶段,工程后期进行有效的计划和采取措施,具体如下:

在工程初期要做好规划工作,对于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要切实搞好当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地质条件的勘测,要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要避免地震的诱发,还要考虑大坝水域内的水生物生存环境,尽量要保持原有的环境,减小影响。施工阶段,对承包方,要求承包方搞好施工现场的环境,对废气、废水要进行简单处理再排放,要限制污染物的乱排乱放。施工中还要定期检测水质,大气质量,并与施工前进行对比。对工人还要进行体检,设立防疫机构。施工后期,要多施工期间产生的垃圾废气物进行处理,严谨乱弃,要对工期造成的破坏进行恢复。

总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实际是哲学下的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我们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用科学的方法来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尽早的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中,认识的遵守生态补偿制度。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9年

[2] 李正霞.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J].陕西水力发电.2009年3期

[3] 李蓉,郑垂勇,马骏,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水利经济.2009年

篇3

关键词: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引言: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工程想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但施工企业更为注重的是对成本的管理,以及对项目的管理,而往往忽视了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由此造成了经济利润的下降和发展形势不佳,所以对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工程的施工企业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各类分析指标

1.经济指标

通过经济指标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工程技术方案在经济方面的科学合理性,并根据经济指标的估值,能够将技术指标相关的经济意义折射出来。所以经济指标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反应技术方案最终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如果想运用先进的技术,并且经济的投入和获得都比较合理,就需要依靠经济指标对施工技术方案的最终评价,经济指标还可以作为具体计算的参数指标和变量指标。

2.质量与数量指标

这两项指标在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时要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而工程的最终成果,在质量和具体的使用用途上都会有规定的标准,都可以具体的量化。但工程中的部分无形成果并不能实现以数量来进行量化,而质量方面除了部分可以用评分来描述,大部分都是以图像及文字相搭配的形式来进行的。

3.技术指标

所有的工程方案都要结合技术指标,来将自身的水平和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而技术指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首先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就是相关的技术参数,它可以表明技术方案的优势与劣势,并估测出能否可以用作技术评价的参考指标。此外,技术指标也是一项用来分析工程经济性的基本数据,能够做经济计算的变量参考和参数。最后技术指标能够为经济指标的估测提供必要的依据。

4.价值与实物指标

价值指标在实际的工程经济估算与分析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对工程技术方案的实际经济利润进行评估时,需要用价值指标来作为其依据。价值指标的优势为,可以把不同的实物量指标进行计算后相统一,从而为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带来便利。事物指标是用作表示实物量的,如工程的占地面积用cm2来表示。运用实物指标可以作为实物量的基础依据,还能够进行平衡计算,例如物资平衡和能源平衡等。

5.单项与综合指标

单项指标是用来反应局部地方的技术经济状况,它构成了综合指标体系。例如在生产成本中包括了动力、折旧费、材料费等项目的局部指标。而系统性的综合指标可以用来反映整个工程的技术经济情况,其优势是有一定的全面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往往使用综合指标来进行评判。

二、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

1.经济和综合效益评价相结合

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对工程经济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实际的工程方案评选中,不可以仅仅从经济角度来下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生态环境、政治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做出综合性的研究分析。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综合的经济效益评判,为相关的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2.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相结合

工程的设计方案并不是由先进的技术性而独断的,还需要对工程自身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做出衡量,并考虑其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与此同时,要结合经济、技术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做到互相配合和辅助。

3.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不仅仅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还需要关注此工程为其它项目提供的便利条件,从而创造出的经济利润。在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中,间接效益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有时虽然直接效益较好,但对相关项目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或者间接效益在某种情况下比直接效益要高的时候,一定要对间接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察,以获得最正确科学的评价结论。

4.近期与长远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汇总,需要将近期产生的经济利润和未来产生的经济利润进行衡量,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关注工程近期产生的经济利益,还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其发展形势,只注重眼前利益是极具片面性的,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具体方式

1.确定合理的工程定额

要想让工程的施工企业制定出合理准确的成本估算,需要构件企业内部的成本定额系统。因为当工程施工企业拿到该工程项目以后,一定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图纸来进行工程施工的前期安排准备工作,所以需要将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在确定工程施工标准的时候,要以企业自身的定额为依据,做好全部阶段的预警工作和管理工作。要将此定额标准作为施工标准,以及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以完善最终的经济考核和评价工作。

2.加强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估

在工程的每个施工阶段中,都要做出合理的经济效益评价,并具备科学的评价指标,如果没有合理的相关指标,就无法进行准确的经济效益评估。工程的施工企业需要把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和留存,都充分结合利用起来,将预算和定额相结合分析,并制定科学的评估策略和评估方式。工程承包企业要选出企业内部的合适人选来进行相关的评价工作,并制定一系列标准,要严格遵照工程合同条款中的所有规定。在工程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最小化成本估算原则,把所有的工程施工要素进行确定,对所有的要素进行优化整合。

3.建立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做好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来评定具体的经济和技术问题。指标体系的构成需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可以将工程的施工成果和成本耗费等客观反映出来。要符合我国的经济规律,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要共同存在特性及共性指标,在设计的时候要具有层次性,在具有主要指标的同时要存在一定的配合辅助指标,能够彼此相互融合和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指标要有经济效益、时间因素、社会效益等相构成。为了更加全面的评价工程的经济效益,要从其基本理念出发,综合运用相关的各项研究指标,能够对经济效益的整体概念做出细化,并加以补充。

结论:

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会给施工企业带来益处,还可以积累社会财富和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程的运作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所以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也将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工程的施工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策略来施行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并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以获得更大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范国庆.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24)

[2] 周文智. 浅谈工民建工程项目中的成本管理策略[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1)

[3] 肖素云. 浅议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原因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3)

篇4

[关键词]需求与供给,机理研究,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53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69-02

城市货运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货运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及国情的限制,我国城市货运交通存在着多种问题:(1)货运市场发展混乱,市场机制不健全;(2)货运车辆的空驶率较高,即货运车辆的利用率及装载能力较低,影响货运运输的效率;(3)货运设备均为较大车辆,其进入城市交通中难免会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大大降低货运交通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追究出现以上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即我国城市货运的需求和供给在结构和规模上出现失衡[1]。为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的效能,更好的协调货运运输的运输需求和供给,笔者深入研究了城市货运需求与供给机理研究和经济学分析(包括货运需求分析、货运供给分析以及货运均衡),最终提出了为达到货运供需“相对均衡”状态而调整运输供给的措施,为进一步通过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思路。

1.城市货运需求机理研究

货运需求是货主基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对运输供给者提出的可支付也可实现的货物空间转移要求。其按照空间上可划分为三类:地区内的货运需求、地区间的货运需求和过境运输需求。当今城市货运需求主要包括运输货物的类型、货运运输的需求量(货运量)、货流的产生地和消费地、运输距离、货物的送达速度五项元素。而货运需求的机理分析[2]包括两方面,即货物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货运需求的预测模型建立。

1.1 货运运输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货物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是运输需求预测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分析的越准确,预测模型建立的越科学,反应货运需求的效果越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及服务业,若用货运强度(单位社会总产值所产生的货运周转量)表示不同产业多货运需求情况,则重工业货运强度最大,其次轻工业,最后是服务业。而随着新型的工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电子科技)的兴起,对运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不同国家,产业结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发展的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时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货运运输需求的影响较大。

②货运需求的阻抗。货运需求的阻抗即区间货运的广义运输成本,其主要受到运输网络布局及其质量的影响,包括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存储成本。运输成本是由货物成本、货运量及货运距离决定的,其不仅包括一般运费,还有保险费、装卸费及损失费等;时间成本与货运本身的保存期(时效性)有很关系,也与运输中货物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占用将资金存入银行的利息)有关;存储成本与货物性质、价值及年平均储存水平有关。

③国家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及经济体制政策。货物需求属于派生型需求,其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规模和水平决定的。对于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货物生成量较大,对外界有更广的辐射范围,空间经济势能强,产品也是大入大出。体制的改变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若改革开放等,对货物需求的影响巨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自由流动,竞争和追求发挥作用,大大增加了货物交换的频率,使得货物需求膨胀。

④自然因素和人口数量。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如石油、煤炭、金属等,使得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由于自然因素差异形成商品质量、性能、价格的不同,引起了货物在空间的流动,增大了货物需求。人口增长和分布也是影响货运需求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快,必然引起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也会引起消费的增加,近而货运需求也必然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增加。

1.2 货运运输需求预测模型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输需求预测模型,有利于为货运未来发展及规划提供依据。这里构建物理上常用的重力模型[3]进行货运需求预测:,其中Qd为两地货物运输需求量;K,a,b,c,d为待定系数; GDPA,GDPB为两地国内生产总值WZA,WZB为两地利用合同外资额;M为地区间区域差异指数;R为地区间的广义运输成本。

可见,货运需求预测模型中含有的参数均与货运需求的影响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要对上式进行计算,就必须把各个影响因素数量化,进而带入该模型中进行运算。

①利用合同外资额(WZA,WZB)的确定。由于国家与外国政府或企业间存在着贸易往来,故外来投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运需求量。这里采用一个地区签订的利用外资合同表示吸引外资量的大小,表明了投资双方的意向。

②区域差异性指数(M)的确定。区域差异性指数主要反映的是自然因素对货运需求的影响,指数越大,两地的结构差异越大,其量化公式为:,其中k表示产业,k=1,2,3……n; 为产业k的产值在总产值的份额;为另一地区k产业产值份额。

(3)广义输出成本(R)确定。,其中i为运输方式: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 vi为第i种运输方式单位货物价值;ti为第i种运输方式花费的时间;Ci为第i种运输方式平均运价(t/km);Si为第i种运输方式距离;Vi为第i种运输方式货物的价值;V为运输货物的总价值。

2 货运运输的供求机理分析

货运运输供给不同于运输需求,其具有较强独立性,是指城市货运供给者以各种可能的运输水平为基础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提供的货运服务。货运供给也有其自身的构成元素,诸如方式、布局、供给量、经管体制等。

2.1 货运运输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货运运输的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是对货运运输供给模型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经济因素、政治与军事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市场价格因素。

①经济因素。经济总水平是影响货运交通供给的决定性因素。货运运输的供给主要依赖于运输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而这两部分的结合完全依靠巨大的经济投入,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运输基本设施比较齐备、配套水平也较高,相应的供给能力也很强。同时,良好交通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对货运运输的供给带来极大促进作用。前者可以加快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从而迅速增加运输供给能力;后者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的生产效率,提高货运供给的水平和能力。

②市场价格因素。市场价格的变化会影响运输市场、服务成本、服务价格等方面改变,而这些方面又进一步影响了货运市场供给。价格上涨,对应货运市场的生产要素也会上涨,运输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会减少货运市场供给。相反,若市场价格下降,货运市场供给相应增加,货运市场的运输能力就提高。

③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在货运运输市场上可表现为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服务质量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提高,使得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幅增长。

④政府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趋向可以影响多各方面,例如会影响厂商对未来货运运输方面的预测,若政策有利于其投资建设,那么对货运的发展就有积极促进作用,货运供给方面得到加强;再例如减税,可以极大的刺激生产从而增加货运供给。

2.2 货运运输供给回归模型建立

运输供给的大小采用供给量描述,供给量越大,相应供给能力越强,而影响供给量的大小的因素就是影响货运供给的因素。基于以上各因素的影响这里采用数学中的回归模型[4]来确定运输的供给量: ,其中Qs为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额;x1为国内生产总值; x2为政治因素;x3为研发经费支出;x4为交通价格指数;β1,β2,β3,β4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上式中的影响货运供给的因素同样要数量化,方便进一步确定运输的供给量。

①经济因素的数量化。经济因素包含的范围较广,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反应生产生活经济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研究经济发展、比例和效益的重要参考,故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反应经济因素对货运运输供给的影响。

②政治因素的数量化。政治因素由于抽象而难以用数量衡量,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来量化政治因素。具体采用“0”和“1”来反应政治因素是否在货运运输供给反面起作用,其中“0”表示政治因素不起作用,“1”表示政治因素起作用。

③科学技术因素数量化。科学技术包括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主要的内容,其主要发展还是靠科研经费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科技发展领先,这与其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支出有重大关系。为数量化描述科学技术发展对货运供给的影响,本文采用研发经费的支出来量化。

④市场价格因素数量化。根据统计年鉴分析,其常用交通运输价格指数来反映交通服务价格变动的程度,而交通运输价格指数是经过加权算数平均法计算出来的,这里同样采用该方法作为市场价格因数的数量化反映。

3 货运运输的供需均衡分析

运输供给与货运需求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运输能力与货运需求量之间的过剩与不足,过剩则造成浪费,不足会影响货物的合理流动,故要使社会经济活动保持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关键是实现货运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均衡,这就要正确的判定需求发展与供给发展的适应关系,由于绝对均衡是理想状态,不均衡态是我们要避免的状态,故我们主要研究货运运输供需的相对均衡态。相对均衡态是指运输供给能力基本满足运输需求的增长,或者两者相差不大(供给稍超于需求,或需求稍超于供给),相互协调发展。

3.1 货运供给需求均衡弹性模型建立

为科学的判定货运运输供需所处的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运输发展政策,从而实现运输资源的配置与合理的运力调控,本文采用货运需求的弹性模型[5]进行判定:,其中E为供需弹性量;St为t时期供给量变动百分比;Dt为t时期需求量变动百分比;Qst为t时期交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Qst-1为(t-1)时期交运行业固定投资额;Qdt为t时期货运需求量;Qdt-1为t-1时期货运需求量。

3.2 货运供给需求均衡弹性模型分析

根据3.1节的供需弹性模型,结果E有三种情况,即E>1,E=1和E

对于目前我国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大大加快运输供给增长速度,相应的具体措施为:积极实行交通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规模,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含量。

本文针对目前货运需求和供给严重脱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货运需求和供给影响及机理分析,并分别在重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需求预测模型和供给回归模型,最终结合分析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建立供求弹性模型,进一步对弹性模型结果分析,针对不同弹性结果提出有利于供需均衡态的改善措施,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对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借鉴意义。在利用本文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时,要合理的根据各地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的确定,以便得到科学的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赵锡铎.运输经济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

[2] 严作人,张戎.运输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刘世峰,赵洪武.重力模型的机理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56-58.

篇5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证券公司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74-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为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券商特别是已上市的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对上市类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衡量和分析,以达到科学比较,相互借鉴的良性市场机制,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已成为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关于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单项指标评价法以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业绩排名为代表,包括资产、利润、承销收入等单项指标排名,单项指标排名只能反映证券公司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能反映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王晓芳、王学伟等(2008)选取中国50家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客观全面的评价。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少有学者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中国上市类证券公司股票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本文以15家上市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其2008―2010年度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和经营发展能力的六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这些上市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综合指标,并对这些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和分析,希望能够给证券公司和投资者有所帮助。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在降低维度思想下产生的处理高维数据的统计方法,即用为数较少的、信息互不重叠的新变量来反映原变量提供的大部分信息,从而通过对为数较少的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主成分分析可广泛的应用于经济指标的评价,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首先,对原始指标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目的是通过其求出主成分。

其次,求出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k(k=1,2,…n)以及各样本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主成分Zj(j=1,2,…r)。

最后,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

F=■αiZi,其中,αi=■,1≤i≤r。

并根据综合评价函数对上市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较为全面了解中国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特选取如下六个指标进行分析:X1:每股净收益;X2:净资产收益率;X3:主营业务收益率;X4:主营业务增长率;X5:净资产增长率;X6:总资产增长率。其中前三个变量反映了上市证券公司的获利能力,后三个变量反映了公司的经营发展能力。下页表1给出了15家上市证券公司关于以上六个指标在2008―2010年三年取值的加权平均,权数分别取0.2、0.3和0.5。

由于广发证券在2010年2月借壳巨亏的S延边路上市,在2008―2010年度的相关财务指标异常,因此,本文选取其余14家上市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

2.用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原始指标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其相关系数矩阵:

RR=1 0.661-0.06-0.596 -0.152-0.361 0.661 1-0.591 -0.513 0.0700.013-0.06-0.5911 0.340 -0.309 -0.412-0.596-0.513 0.340 10.0290.343-0.1520.070 -0.309 0.029 1 0.742-0.3610.013-0.4120.343 0.742 1

其次,确定主成分分量。其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表2各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由表2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76.033%(大于75%),这说明提取的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这六个变量75%以上的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做进一步分析,这两个主成分分量的计算公式是:

Z1=-0.844X1-0.835X2+0.397X3+0.835X4+0.176X5+

0.381X6

Z2=-0.162X1+0.363X2-0.739X3-0.017X4+0.819X5+

0.864X6

分析上述数据和公式,发现:第一主成分Z1主要反映在X3,X4指标上,说明主营业务利润高,主营业务增长快。第二主成分Z2主要反映在X5,X6指标上,说明净资产和总资产增长快。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中,X1指标的系数都是负数,表明每股净收益指标在描述上市证券公司获利能力上是不足的。上市证券公司获利能力主要体现在反映主营业务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上,经营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在净资产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上。

3.各主成分排序。基于上面提取的两个主成分对14家上市证券公司排名,每个公司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是按照主成分公式计算而得。然后根据提取的两个主成分计算出综合评价函数F,F=0.4067Z1+0.3536Z2。

该函数使用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利用F函数对14家上市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排名。所有排名(如表3所示)。

四、结论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主成分Z1中,太平洋、西南证券和山西证券排名靠前,说明这三家公司获利能力较强,在主成分Z2中,西南证券,山西证券和华泰证券排名靠前,说明这三家公司经营发展能力较强。在综合评价函数F中,西南证券、山西证券和太平洋证券排名靠前,说明这三家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较强。在证券业协会的行业排名中居前的中信证券、东北证券在这里排名却靠后,说明这几家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在证券类上市公司中不具优势。无论是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还是综合评价函数的得分比较接近,差距不大,说明中国的这些上市类证券公司处于平稳发展期,综合竞争力差别不大。

上市类证券公司的排名情况与公司财务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选取不同的财务指标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且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衡量公司竞争力的因素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王晓芳,王学伟.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39-141.

[2]哈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0-13.

[3]诸艺方,章亚男.制酒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72-73.

篇6

一、立脚点原则

立脚点是指分析者在项目研究中的组织立场。这里的“组织”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指分析者所在的社会实体。

根据工程经济分析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划分出常见的两大类六个社会实体。这些不同的社会实体间既可能是横向并列的关系,也可能是纵向包含的关系。见图1。

图1 工程经济学中的组织类型

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组织的立脚点来看,将会有不同的收益和成本。一方面,立脚点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内容;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的收益或成本内容,其价值也会因立脚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工程技术方案有利和不利结果的出现会依赖于分析者所采取的立脚点,因此,立脚点原则要求分析者明确在经济分析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特定决策的立脚点应当具有一贯性。一般决策的观点都是把项目所有者作为立脚点,然而,某些情况下关于项目经济分析的决策,也会要求使用债权人和项目全部投资人,甚至国家与社会等其他类型的社会实体作为立脚点。当给定了特定立脚点,备选方案未来产生的效果,无论是经济的或是其他方面的,都将被确定下来。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或经济分析过程中,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比较与选择等科学决策的前提与保障。

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不排斥基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与评价,只是要求在每个特定决策或从每个特定角度考察项目时,要明确并使用唯一立脚点,以保证特定立脚点下项目收益与成本的清晰明确,避免由此带来的争议和不正确评价。

同时,应当认识到,多立脚点的全面考察,会有多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决策程序中,这有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对工程项目或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及设计时,会出现某些或某种程度的冲突。因此,立脚点原则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项目评价指标设置的系统性与客观性,需要实现决策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分配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二、立脚点原则的应用

(一)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财务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收支情况,用以计算各项动态和静态经济评价指标,从而进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可分为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等不同报表,要正确得出不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必须依据立脚点原则,区分不同的投资计算基础。基于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两种不同的立脚点进行项目现金流量的分析,见图2。

图2 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的现金流量

通过对基于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两种立脚点的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不同财务现金流量报表的结构,见表1。

(二)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

考察项目收益率时,如果站在全部投资人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股东是投资人,债权人也是投资人。债权人从项目中得到的收益是利息,正如股东从项目中得到股息是一样的。可见,利息不构成基于全部投资人立场的现金流出科目。如果站在项目所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利息将成为现金流出科目。由于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从而计提折旧;经营期利息计算期间费用,虽然两者都不抵扣调整所得税,但却都具有抵扣所得税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基于项目所有者立场的净现金流量,导致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出现差异。如,某工程项目投资1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50万元,贷款50万元,贷款利率15%,预计年营业收入100万元,经营成本54万元,年折旧费为1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6万元,所得税率为25%,其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的计算及结果见表2。

资本金收益率明显高于项目收益率,其产生源于项目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不一致。设项目投资为K,项目资本金为K0,贷款为KL,项目收益率为R,项目资本金收益率为R0,贷款利率为RL,由投资收益率的公式知R0=R+(KL/K0)(R-RL)。可见,当R>RL时,R0>R;当R

(三)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分析

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中,政府或国家也往往需要知道项目投资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基于政府或国家的立脚点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这一工作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评价或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是在西方国家随着兴建公共事业项目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也被称为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的方法(又称LM法)等。目前,我国对拟建投资项目或方案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已经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7]。从项目财务评价到国民经济分析,立脚点的转换使得两种评价工作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分析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就需要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项目的建设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从而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于国家的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国家或全社会立脚点的国民经济评价,在考察项目时应当关注资源的变动[8],而项目全部投资人立脚点的财务评价则是重点关注货币的流动。关注资源的变动,应当实现资源的合 理配置和国民收入的最大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投入,其价值应以机会成本衡量;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产出,其价值应以支付意愿衡量。增加社会有害物质,其费用应以带来的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衡量;减少了社会有害物质,其收益也应以消除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来衡量。

从一国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向国内银行支付利息,或企业从国家得到某种形式的补贴,都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它们只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支付,因此,不能作为基于该国国家或社会立脚点的费用或收益。如果同时考虑他国国民经济,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那么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成为基于新的立脚点的转移支付。

总之,国民经济评价应该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910]。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在于二者所站的评价角度和立场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同,所跟踪的对象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自身的财务生存能力,跟踪的是货币流动;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国家和该国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跟踪的是资源流动。可见,只有依据立脚点原则,才能正确把握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异同,才能准确识别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和费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

三、结 语

工程经济学致力于系统评价针对工程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经济绩效。而系统评价与分析必须把相关的实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研究,因此,系统评价与分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立脚点相联系——所有与立脚点有关的影响因素都应给予考察。在工程经济学的应用实践中,如果忽视了立脚点原则,就容易掉入仅就问题某部分进行分析的陷阱,虽然达到局部优化,却往往达不到整体最优。本文指出立脚点是工程经济学中的基本原则,划分了工程经济学中立脚点涉及到的两大类六种社会实体,指出了应当坚持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且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不应排斥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通过财务现金流量表结构、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以及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立脚点原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Steiner H M.工程经济学原理[M].张 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 李 南.工程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邵颖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9.

[6] Park C S. 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2nd)[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2008.

[7] 王兰荣,赵明浩.论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间的关系[J].决策借鉴,1990(3):3739.

[8] 陈 利,钱永峰.国民经济评价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J].基建优化,2004,25(1):2223.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算;难点;原因;治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结算的难点

1、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依据,就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建筑工程结算的性质不同,就可以将建筑工程结算分为两种:计量依据,费率、价格依据;而按照性质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合同中确定的依据以及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逐步商议的依据。这种建筑工程结算依据存在不确定性主要的原因是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没有比较明确的合同双方结算依据,即使有的合同有,但也是比较的含糊,模棱两可,存在不合理性,以及合同双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工程结算的商榷依据也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引发合同双方产生经济纠纷。

2、建筑工程结算的期限和审核效力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人进行劳动支付的前提,对工程计量以及建筑工程支付的期限不同,签订合同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同的。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建筑工程款的支付形式进行比较明确的约定,无论是采用分期支付的形式,建筑工程完工以后一次性支付的形式,还是设定一个结算的期限的形式等等都没有,这样就使得签订合同的双方出现经济纠纷时,因为这些原因而没有设定时间权限,在进行建筑工程款不能够按实结算,就没有按照正常的法律形式,这样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款的结算变得遥遥无期。建筑工程结算审核效力比较的难,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走上法律程序,这样就会使得要进行对方的审核,重复的操作就会拖延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以工程没有完工为由而拖欠工资。

3、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缺乏合适的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出现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解决这些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的机制却比较的单一,不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经济纠纷问题,一般解决合同经济纠纷都是采用诉讼的形式。然而诉讼作为建筑工程结算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方式,却缺乏灵活、便捷,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出现的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从而降低了解决经济纠纷的效率和公正影响力。在一次的案件中,经过了多次工程结算审理和坚定,最终才解决这一经济纠纷,这样的过程和程序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建筑工程结算难的原因

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无序和混乱,制约着建筑工程结算

目前,由于在现阶段下的经济体制,我国对合同的管理存在极其不规范的现象,现在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并且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够满足现在建筑工程结算的管理。建筑工程合同存在的不完全性就要求对合同进行规划的管理,而建筑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则要求对合同实施的工程加强管理。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于技术与经济的脱节,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够形成统一,施工人员既不能够对经济有所了解,又不能够有一定的合同管理意识。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的管理人员都只是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合同的管理,同时监管的体制也不能够达到要求,不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建筑工程合同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工程款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合同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性合约,其与一般性的购物合同有所差别。这种不完全性是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决定的,建筑工程本身就存在比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每一个细节都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改善措施和解决方案有明确的规定,更不能够对存在不可预知的情况做好实现的补偿和安排。为了能够将改善建筑工程合同这种不完全性,签订合同的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应该考虑到再协商,再修正,以便更好地解决纠纷,以此来弥补建筑工程合同中这一缺陷。建筑工程合同款的最初造价和追加款存在不确定性,在进行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随时的变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建筑工程结算难的治理措施

1、提高解决工程结算纠纷的质量

有效地提高解决工程合同纠纷的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纠纷解决机制。根据以往的案例表明,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建筑工程结算的纠纷,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诉讼存在其自身的缺陷,解决工程缓慢,程序复杂,现在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现在的解决建筑工程结算合同经济纠纷机制。采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运用这种解决方式,就不需要做那些复杂麻烦的法律程序,而是通过谈判、协调、调解等等形式来解决纠纷,这种方式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简单、便捷,在国际工程纠纷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2、提高合同的签约质量

提高合同的质量关键在于能够在签订之前做好防御工作。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该对采用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无论是采用计量与支付,还是建筑工程费用需要变更以及需要进行索赔的都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在签订合同时,还应该对合同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提高合同质量主要的是提高合同双方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采用不同方式来进行签订合同的双方,采用招标工程的,应该将招标文件尽快的转换为正式的合同,并且加强对合同的审查;对进行工作的,应该找好合格的人,并且不断地提供人的服务。

四、总结

建筑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合同款中重要的内容,建筑工程结算是一件比较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仔细,即使在进行阶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些困难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畏首畏尾,而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好合同的细节,并且积极的针对这些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业豪.浅议建设工程结算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2]罗文楚.浅谈工程造价及工程结算管理[A].湖北省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专委会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论文集[C].2004年

篇8

关键词:CORS系统 RTK作业 质量控制 精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28-02

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是地区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系统由5个连续运行GPS基准站、1个固定监测站和系统数据中心组成,各基准站与系统数据中心采用带宽为10M的城域网进行实时观测数据的传输。系统主要硬件GPS接收机采用Trimble公司网络GPS专用接收机NetRS;数据处理中心系统软件为Trimble公司参考站网软件GPSNet,系统数据发播采用GPRS VPN和GSM两种通讯方式。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2005年建设,2008年扩容至鄂州,主要用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和测绘生产等。笔者所在单位总结外业测量队近几年的RTK作业经验,以及CORS系统建设完成后,在CORS系统中进行了一年作业检测,在作业部门试行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我们采用这套质量控制方法,在城市CORS RTK测量中进行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CORS系统中RTK作业误差的影响因素

在CORS系统中影响RTK实时定位测量精度的可能因素有测站卫星分布情况(可用卫星数和卫星天空几何分布)、通信质量状况(是否收到VRS改正信息)、系统定位算法的优劣等(图1)。

1.1 系统处理软件算法的优劣

CORS系统中有几大网络误差算法,主要代表是Trimble公司的VRS(虚拟参考站)技术,Leica公司的主副站技术以及武汉大学的网络综合误差内插法。这几个算法各有其特点,并且都有成功应用案例,尤其是VRS技术和主副站技术已经在世界多个城市、地区级网络建设中得到普及应用。不论哪种CORS算法,它们都是采用同一种思想,就是将全网架设的所有基准站的数据发送到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经过解算,然后统一发送改正数据。

1.2 GPS卫星误差影响

同静态GPS观测、常规RTK作业一样,CORS中RTK作业也受到GPS卫星的各项误差影响,有GPS卫星信号传输上产生的对流层、电离层以及多路径影响,也有因为RTK作业时上空收到的GPs卫星分布以及卫星数目的影响,而且卫星分布与卫星数目对于这种瞬时的RTK作业来说,产生的影响更大于静态GPS观测。在同个测量点因为不同观测时刻卫星分布产生的测量结果较差最大可以达到分米级。所以选择良好的观测时段、卫星观测窗口尤为重要。

1.3 数据通信质量的好坏

CORS中的数据通信链路包括两方面,一是基准站到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另一就是数据中心到RTK用户的无线数据传输链路。

2 质量控制方法

在常规边角控制网中,我们使用测边、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以及环线、附和线路闭合差等进行质量检验。静态GPS控制网可以从环闭合差、点位中误差、基线相对精度来对GPS控制网进行检定。CORS系统中流动站测量的控制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网络基准站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使得测量工作中,如何控制测量精度具有难度。在CORS系统中RTK作业的质量控制主要从CORS系统设置、作业方法、辅助观测方法检测3个部分进行。CORS系统设置主要利用CORS数据中心管理软件以及系统监控站进行。

2.1 CORS系统设置进行系统运行可靠性监测

在CORS网络覆盖区域内建设一个永久性流动站,监控系统的运算可靠性。监控站设在数据中心大楼顶,便于和数据中心有线连接。监控站设备为一台Trimble R7流动站仪器。大楼天面的观测墩上安置Trimble zephyr Geodetic天线,天线通过线缆接入到搁置在数据中心R6接收机数据端口。数据中心管理软件设置一个COM口输出的RTCM差分数据发生器,差分数据通过线缆直接接入到接收机的Port3口,RTK手簿控制接收机的作业状态,接收机主机的Port2口设置为输出NMEA格式的定位坐标到计算机,计算机的监控分析软件实时跟踪分析监控站的差分定位结果,当监控站定位结果超过限差值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2.2 CORS RTK作业方法控制

CORS系统中可以改进RTK作业方法来提高RTK作业精度。通过大量的测量数据表明,RTK作业过程中通过优化作业过程,可以适时发现仪器摆设、接收机整周模糊度解算错误以及电离层误差等影响。采用的优化作业方法有以下几点。

(1)武汉地区处于中低纬度电离层活跃带,尤其夏秋季节因电离层扰动频繁严重影响RTK实时作业精度。观察CORS系统管理软件中对网络电离层影响跟踪分析图,避开电离层影响峰值时段。(2)在RTK控制点测量模式下,我们要求测量员摆设脚架,基座对中整平,减少因RTK对中杆倾斜造成的仪器对中误差。(3)上点测量时,先进行整周模糊度首次解算,不记录该次固定解结果,手簿记录第二次固定解的结果,避免刚上点时固定解解算的整周模糊度错误。记录连续2次重新初始化后的固定解值,根据CORS系统2006年9~11月份大量测试数据论证,同时段2次观测值较差应该达到平面≤±3 cm,高程较差≤±4 cm,超出较差的点需要重新观测检核,取2次测量控制点平均值作为结果。(4)每个测量点进行连续2次以上的固定解测量,并且选择50%以上的RTK点,间隔4 h以上重复上点测量,避免因卫星分布、卫星观测数目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重复测量与上个时段测量的较差平面≤±5 cm,高程较差≤±7 cm。

2.3 辅助观测手段进行检测

在城市测量中,RTK控制点很大程度是为满足图根导线布设需要,所以在应用中,我们建议采用全站仪作为RTK测量结果检测的辅助观测手段进行。全站仪观测RTK对点的边长、高差以及3个点以上互为通视时的夹角。成对布设的控制点作为起算点时需要使用全站仪进行边长和高差检核,根据《城市测量规范》中一级图根控制点要求,边长相对误差较差≤±1/5000,检测高差与CORS测设较差≤±0.4×5 m(5为观测斜距,单位为千米),3个以上点需要检测角度较差,角度较差≤±60″。

3 测量结果分析

3.1 监测站监测结果分析

监测站24 h连续进行实时RTK测量,测量的时间间隔为5 s,记录RTK结果值,由监测站的已知坐标,计算各个历元定位结果的误差值,以系统设计平面3 cm精度、高程5 cm精度作为限差,统计误差值超过限差的定位坐标个数,计算超限定位观测数量占全部观测数量的百分比。将记录数据进行图上展点,以已知点位为圆心,作半径为3 cm的圆形,可以发现记录点位汇集在圆心位置。

按照0.050 m等区间对定位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约96.8%的平面偏差小于0.030 m,约95.1%点位的垂直偏差小于0.050 m。基本满足全天RTK作业可用性为95%的指标要求。

3.2 RTK作业结果分析

测量作业队于2010年5~6月份采用CORS RTK作业方式完成了10 km2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控制点测量任务,共测量一级图根控制点185点,统计分析图根控制点的二次测量较差、全站仪检测边长、高差、角度等较差,从比较的结果来看,采用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保证RTK作业的点位精度。

(1)在该次作业中,我们检测了10%数量的已知点,比对RTK测量结果和已知点的较差,依旧采用静态GPS测量或者导线测量得到的坐标值作为已知值,平面较差中误差统计公式为:,高程较差中误差统计公式为::控制点观测结果与已知值较差,凡为统计点个数,统计较差中误差如表1。

(2)RTK控制点中选取了50%以上的测量点进行了多时段的重复测量,比较重复测量结果,平面较差中误差统计公式为:,高程较差中误差统计公式为:,′为RTK控制点间隔时段观测结果与首次测量结果较差。统计所有重复测量检测较差中误差得平面较差中误差为±0.012 m,高程较差±0.014 m。由RTK点较差比较结果得到平面较差最大为0.033 m,高程较差最大为0.038 m,全部小于质量控制较差的限值。

(3)采用全站仪观测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分析检测边长j高差、角度3项的中误差及最大较差值,全站仪共检测边长75条,高差68个,角度21个,以中误差统计公式:计算各项检核中误差,′为RTK测量点对计算边长、高程较差及3个以上点夹角与利用全站仪观测得到的边长、高差、角度比较差值,从检测比较的结果来看,CORS RTK测量点可以达到一级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要求。

4 结语

CORS中RTK作业精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实时测量点位精度,我公司采用了多方面措施完善系统作业。系统监控站可以实时监控系统的算法可靠性,监控站的监测结果说明系统长时间的差分处理是稳定可靠的;野外作业采用更为合理的作业手段,减少因卫星分布、通信延时、电离层影响等因素产生的精度损耗;采用全站仪的辅助手段也是为了进一步检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此种种手段,会增加一定程度的作业量,但是CORS RTK作业是一种新见的作业方式,是测量手段的一次巨大变革,在相应的规程确定前,我们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了实时测量点位的精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基坑周边环境;控制;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开发,各类用途的地下空间诸如高层建筑的多层地下室、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得到大力开发,这使得基坑工程的数量日益增多,基坑规模日益增大,基坑开挖深度日益加深,中心城区新建基坑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基坑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深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因素包括地表、建筑物、道路的沉降等。因此,对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与工程造价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工程概况分析

某基坑工程,基坑宽度为48m,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二、基坑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

1、基底加固影响范围

该工程地下构造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施工中采纳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构造、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构造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量作用显著,特别是加固规模为1~3m时 (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规模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关于减小围护构造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作用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显著(基底加固规模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而,在实践施工中,应当思考施工需求,在变形操控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规模的优化挑选。但是,在较多情况下,因为施工条件的约束,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构造的有些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构造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规划目的无法彻底实现。边际空地对加固作用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际有1m空地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而,当加固边际有1m的空地时,对全体加固的作用削弱达40%。

2、基坑边超载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所约束、施工需求或组织不妥,基坑边际通常会有超出规划规模的附加荷载(简称超载)。经过核算,基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

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导致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修建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修建物的基础不同对基坑开挖的影响就不一样。基坑开挖对桩基础的修建物的影响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对浅基础的影响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而,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修建物基础状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会导致修建物危害的要预先采取办法(例如采纳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使周边路面与建筑物发生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三、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1、土方开挖建议

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时,即架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一定宽度的砼垫层以起底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2、施工降水建议

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应当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或渗漏情况。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起观测作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情况,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3、其他措施

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较差,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周边地表塌陷,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对于此类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采取基底加固。基底加固应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做好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了解。施工前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减少地面附加荷载。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

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分析

根据深基坑工程影响因素分析及工程造价计算模型中的各计算参数,确定基坑工程造价的控制因素为:工程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条件、运输条件、弃土条件、环境条件、管理条件、工程变更条件、资源条件、分项项目、工程数量、资源价格、相关费率、索赔损益、组织措施、合同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将前述十七个控制因素概括为八个约束条件、“项、量、价、率、赔”五个控制指标及四类控制措施,形成如图1所示“854”控制模型。在深基坑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对项目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因素敏感性、数据真实性、程序合法性等进行综合控制。深基坑工程造价计算与控制涉及许多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采用组织措施、合同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控制措施进行综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

结束语

在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基坑周边环境(如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及施工因素)是基坑支护体系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地质勘察阶段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并考虑施工条件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基坑周边环境造成损害。要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加快地下工程施工进度,避免基坑底部在后续施工工程中积水,地下部分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填。大型深基坑工程的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建设方通过工程造价全过程分析,将工程各主体的利益与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将各方资源最优化、经济化,强化激励,实现工程造价快速计算与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彭红涛,邱忠毅,姚新宇,程娉,朱敏.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1(04).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 合同 工程款 纠纷

建设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承揽种类合同中的一种,和项目承揽合同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又有着自身合同性质的特殊性。而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事件先不论其原因如何,我们也都知道建设合同纠纷的结果涉及到最终的利益分配事宜,且属于民事案件。因此,这种经济纠纷民事案件所涉及到的因素也非常多,如标的、专业处理、民工工资、合同条款条例等相关问题。但也正因如此,建设工程合同经济纠纷事件能够受到各界人士加以关注并重视。

一、工程款结算纠纷发生的成因分析

实践工程款结算纠纷处理过程中,通常存在的纠纷案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工程量纷争

工程量纷争一般与工程合同生效后的工程量增加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一类工程量增加未能做出及时的数据记录,并且也有很大可能是其未能与三方参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如隐蔽工程的工程量很容易被忽视,如果记录、处理、交流不及时,很肯能让发包商提出质疑。再如,安装工程的工程量纷争,主要倾向于安装施工过程中的梁、柱、板、以及墙体相关的工程量处理上,即管线敷设等相关的工程量确认问题未经过记录或计量等。

(二)计费系数纷争

起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参与的承包单位过多,并且有可能是资质资历不足的施工队,或者承包一方出现变更,又或者挂靠现象增多。总之,计费系数引起争端,必然与相关资质单位有关,即资质不足的承包单位展开多方合作,势必会给计费带来压力。

(三)工程违约

顾名思义,工程违约就是未能按照工程建设合同内的条例规定、要求履行自身单位的相应责任,进而出现工程合同矛盾争端。如,承包方逾期竣工、发包方未能提供合同条款内的施工条件与合适作业环境、或者期间擅自修改项目设计方案、材料供应不及时出现停工或返工等违约事件等,这些最终导致违约金的交付与工程款结算产生关联。

(四)建材品质问题

工程项目在投标阶段时会对建筑供应材料的质量、品质严格把关。但碍于当前建筑材料供应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有时候迫于种种因素未能使用合同内的指定建筑原材,从而由建筑供应材料引起纠纷也经常发生。如,受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某些诸如钢材、涂料等原材的价格上涨幅度会受到影响,上涨程度涨至超出正常预算价格的三十个百分点以上都曾出现过。而承包单位在投标阶段,往往会考虑价格上涨幅度的5%-10%左右。面对这三十个百分点的剧烈价格波动,如果未能与发包单位协商意见取得一致,承包单位就只能舍远求近,把总建材造价控制下来去选择一批价格较低的替代品,从而引致后来的工程款纠纷发生。

(五)总包和分包之争

由于当前投资市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经济体制下的各责任主体、组织机构等的责任分工也愈发明确,就以大型建筑工程建设而言,很难做到由总包单位去一并负责来完成相应项目建设工作,必然会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资等。因此,总承包商就会与建设单位进行商议,并取得对方批复后委托一批专业劳务单位进行责任分工,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包单位。如果,此时分包全额工程款已经结算处理完毕,发生争端的几率或可能性就会降低。但是,如果这时发包一方只展开了部分结算,则很容易促成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引起争执。除此之外,两者之间除了结算工程款外,还有可能在管理费上出现争执。同时,建设单位如果在争端已经发生时也参与进来,暗示某一方单位,此纠纷事件的处理必然会更加繁复。

(六)尾款之争

工程项目待到竣工交付后,经济成本承包责任人应当履行合同的条款要求对工程进行保修。而为了确保合同下的承包单位能够履行自身义务,发包一方一般会在此阶段预先交付大部分的工程款,目的是为了让承包单位履行维修义务后在交付剩余款额。而有的合同签订的条款要求则是先交付工程款,并由承包单位能够出具工程尾款相关的银行保函。而这一阶段之所以出现争端,是工程投产运营前后保修义务未尽到而引起的。

二、解决工程建设合同下的纠纷处理应坚持的原则

据相关问题调查表明,工程款拖欠的结算问题发生,一般总结起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投标阶段,总结原因是项目招标文件中的内容未能对工程价款及与其相关问题做出明确;其二,中标后,合同条款内容不健全或是具体细则不规范,尤其是与工程价款相关的具体约束内容不完善;其三,工程在建过程中,曾出现过设计变更、经济索赔、现场签证等结算方法的不明确现象发生。也就是说,涉及到工程款结算的纠纷问题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会延伸出多种问题,为日后分歧种下了不小麻烦或隐患,从而使得相互扯皮、纠纷事件屡屡发生,造成工程款久久不能彻底结算。所以,本文强调了两个实用性较大的履行原则。

(一)双方当事人应坚持自治原则

即强调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并兼顾双方利益去履行约束内容。也就是说,具备完全民事能力的责任主体参与到某项民事活动或项目的过程中,如果已经明确参与活动过程,就必须为此民事活动负责。同样,在建设工程工程款结算事宜上,既然双方已经敲定了结算方法,就应当按照约束内容去履行自身义务与责任,这样才能使民事活动(工程结算款处理)的结果能够朝向良好态势发展。如,两方主体单位,共同选择了一个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机构,就应当按照审计评价后的最终结果去正规处理;再如,双方都经过一系列结算活动处理,形成了结算报告,就应按照结算报告去交付工程价款,同时在结算报告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任何参与单位都应坚持谨慎审查,即由自身一方造成的审计损失,一并由自身承担。

(二)以事实证据说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工程量有争议的,按照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签证等书面文件确认。承包人能够证明发包人同意其施工,但未能提供签证文件证明工程量发生的,可以按照当事人提供的其他证据确认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对于双方不能形成结算文件,又未约定结算办法的,在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造价管理规定不能协商确定而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进行司法鉴定来确认事实。对于双方已认定的工程造价,一方有证据证明结算行为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无效情况时,法院也可以否认原结算的效力,组织重新结算。

三、工程建设合同下的款结算纠纷处理实行建议

(一)尊重当事人约束要求

相关责任主要负责人或当事人对项目工程计价标准或方法如果有约束要求的,应按要求结算价款。一般而言,在工程项目交付验收合格后,双方当事人就应当做好结算工作。结算进行时,常规情况下是由承包人提交与结算相关的会计报告或会计信息,并经由发包人审核。而在实践事件处理过程中,发包方往往存在拖延不予答复的现象,从而达到故意延缓交付工程款的目的,进而严重威胁了承包人合法权益。而出现这种现象,按照《最高解释》的第20条文件内容处理标准,如果在约定期限时间内未作出答复,可将其视为对方认可竣工文件去处理。

(二)依照地方计价标准或方法处理

如果因为设计变更而影响到工程项目功能、质量而发生变化,同时双方当事人在此问题再经过协商无效、意见未能统一时,可根据地方行政主管机关单位拟定的相关计价标准与计价方法去签订双方工程建设合同,并在其合同约束要求下去结算工程款;通过招标投标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与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价款的标准。

四、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由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内容不规范、不健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工程款结算纠纷数不胜数,并且这种经济纠纷事件处理已经屡见不鲜。但也正因如此,给不少相关项目参建单位敲响了警钟,要对此类问题高度重视,并能在实践问题处理中能够正规、客观处理,以此才能保证工程款拖欠引起的纠纷问题得以避免。

参考文献:

[1]王建东,孙兴洋.建设工程合同竣工结算规则的合理性探讨[J].法学,2009

[2]李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竣工结算中的作用研究[J].四川建材,2008

[3]张悦民.对提高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质量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王立国,余明.工程建设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