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是一份具有“文化编年”和“影像地理志”意味的“文化地形图”。著作以对文化艺术转型的准确把握为立论的根基,用专题论证的形式清晰表达学术观点;采用“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的方法,将影视作品归置到社会文化语境中来分析其价值选择背后的隐秘;通过视听语言的本体分析,来读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系统论述了中国电影创意批评的环节要素和主要任务,提出“创意为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著作浓缩了作者近年来研究影视文化的思想结晶,正是作为某种“历史中间人”的一次思想集录。
该著首先在导论中阐述选择批评方法的缘由和依据,分析了选择文化批评,特别是“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方法来透视当前影像文化的可行性和有力性。作者梳理了西方文化批评的主要流派,并和中国的社会现实、文艺环境相对证,指出文化批评,特别是“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对新时期以来影视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这一理论武器的选择对作者攻克问题堡垒居功至伟。
第一章“世纪之交文化艺术转型整体观”是对文化艺术的整体判断和宏观把握。作者指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市民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的“三分天下”。由此,出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和消费化,并进一步带来“理性审美”到“感性审美”的转换。这一转换主要表征是“身体的张扬”“视觉的奇观和物的凸显”。
在这一影视文化深深嵌入的大环境和影视批评不可忽略的大背景下,后面作者以每一章一个专题的形式展开论述。这些专题有“‘现代性’的历程”“纪实的‘补课’”“‘艺术电影’的流变”“影响的迷踪”“‘铁屋子’的故事与‘家’的寓言”等等,从不同经度与纬度来审视新时期电影的内容呈现和思想追求。专题论述因为面小压强大更容易深入下去,以点带面,进入桃花源地。例如“现代性的历程”一章作者分别就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展开论述,指出第四代导演的现代性危机,第五代导演关于时间的焦虑以及第六代导演如何应对第五代导演辉煌之下的“影响的焦虑”。以此深入剖析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现代性/反抗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等驳杂敏感的话题。
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我认为还有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好地、更清晰地把握和体现影视文化的“相续性”。有区别正因为有联系,追寻其内在联系,才能看出其后来不同的路向,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在“纪实的‘补课’”一章中,共分了五小节———“第四代导演:纪实美学的初潮”“第五代导演:纪实潮流的中止和转向”“第六代导演:纪实的‘补课’与‘救赎’”“新记录电影:‘另类’的纪实”“DV运动:影像革命与公共空间的营造”。作者充分注意到了在“纪实”问题上导演流派间的相续性,指出:“在新时期对‘’的‘超符码化’的解构、颠覆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求助于巴赞纪实美学正是出于‘解符码化’的需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四代导演并未完成‘解符码化’的历史任务。到了第五代导演,更是走向僵硬的象征模式和寓言解构,走向一种新的符码化(‘再符码化’)。也许,这一解符码化的任务是由一部分第六代导演和电视媒体来完成的。它们通过相当自觉地纪实策略选择和卓有成效的影像实践,共同实施了对意识形态神话的解构,进一步走向世俗,走向纪实和平民。”
“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的运用使得影视文化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和现实的力度。作者采用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对第三世界文本寓言性问题的判断以及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影视创作的寓言化在当前语境下普遍存在,意识形态性也是当前创作和批评难以回避的话题。的确,由于影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得到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特殊关注,正如列宁在1918年宣称的那样:“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一批评方法在针对中国影视文化的时候无疑与现实有着更紧密的互文性。正如作者指出的:“超越孤立的影像本文,必然意味着:一是把影像本文看做一种‘文本间性’,也就是说,其意义的生成须置于与其他文本的比照和互现中去实现。二是把影像的世界与社会/文化的世界(大文本)平行对照,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某些裂隙与缝合的地方,发现从社会文化文本到影像文本的过程中种种复杂机制与动因,探究种种来自于主体的、意识形态的、观众心理的‘多元合力’。我们尤其要关注影像文本为什么要虚拟或歪曲现实;在这一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影像文本有意或无意掩盖了什么,历史之手又是如何通过编导者的个人之手起作用的。”
以“寓言式”意识形态批评来审视新时期影视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让作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例如,在谈到新时期以来艺术电影流变的时候,作者指出,新时期原是一个政治术语,意指中国人进入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时期,但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追求,于是这一时期的电影,“以主体性的觉醒和高扬为基调,致力于弘扬美好的人性、人情,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和现代性理想的实现”。在谈到电影纪实主义潮流的时候,作者认为,“从文化的层面看,甚至不妨说,这一潮流还是对新时期之初面临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批判僵化程式的文化建设使命的呼应”。
同时,在论证中,作者尤其注意警惕“唯意识形态论、狭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论和泛意识形态论”,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还运用了原型批评等方法,对影视文本及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剖析。例如,作者通过对《小城之春》《早春二月》《黄土地》的深入分析,来表达不同时代铁屋子的故事和家的寓言:“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突然来了一个外来者,给里面的人们带来了种种情感和思想的变动,但最后外来者又走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以上判断,不可谓不精湛。
尽管艺术有着“家族的相似性”,但每一门独立的艺术也都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因此,影视文化批评,正如所有的艺术批评一样,不能脱离了对文本视听语言的分析,对镜头、蒙太奇思维的判断,对影像叙事的梳理。本书中,作者的观点之所以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结论是从文本细读中得来,而不是先入为主、画地为牢。
篇2
一、改革开放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1.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前进动力,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并对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1],它引起了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推动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多变性。从积极的方面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和社会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主体意识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赋予了我国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容和生机活力,促使人们从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中摆脱出来,开阔了思维,拓宽了视野。
2.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制度的集中反映,政治制度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对意识形态具有直接影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艰难推进,取得了不少进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发展活力,为意识形态领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条件,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3.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向现代化、法治型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生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一系列“多样化”特点,民主参与意识和利益诉求愿望也日益增长。这些新变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国际资本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分工和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它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劳动力流动国际化等具体内容和具体过程。因而,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2]。
经济作为社会因素、决定性因素,总是要决定并需要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因素为之服务,这是由“政治与经统一”原则决定的。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全面深化,正自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1.在新的空间和领域里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随着世贸组织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成员间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各国更多地注重增加经济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视对外文化传播,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加深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WTO的加入使中国文化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得到传播。世界上将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更深入地了解比较两种社会制度,认清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
2.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防范意识。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可以更好地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可以进一步破除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等靠要”等旧观念,摆脱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等小生产意识,进一步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树立民主、平等、自主、法治、竞争、开放等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增强国人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现代管理意识等。作为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已经涉足我国的一些产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保证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是人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种挑战将使人们的战略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对于我们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篇3
当代绘画通过复制古典美获得“成功”的艺术形式,将影响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工艺品设计,无论是在1950年代,或和动力。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思想,促进艺术的艺术和设计变革,在促进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同时也保留了基础珍贵的文化艺术进步。在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心理压力,艺术史变化和摇动中,我们将看到着名绘画在古代国王和王子的神圣形象判断是京剧“模范歌剧”,美和丑的首恶站现在,对比耶稣的庄严的教堂高通用性的大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的意识形态,其性格的光但仍然没有消失。一个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下,智慧和思想与杰出的艺术才华,往往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在中世纪的西方的宗教的限制,大量的主人在教堂建筑设计大师,演绎的艺术盛宴。中国革命艺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下,其艺术人才并不完全束缚,反而出现了大量血迹斑斑的衣服,比如租房子红色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我国留下更多的艺术珍品。所以艺术家应该擅长结合艺术和思想,不得故意的使命,必须先感动自己,第二可以感动观众,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主观体验和形象思维
目前,其他艺术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取决于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学者研究同一主题通常是相同或相似的结果。艺术的特殊性,人类主观经验和思维形象直接决定了艺术的创造和发展。这是自然艺术学科,观众在同一艺术现象分析中做出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或相反的结论。在现代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学者的西方观点,学者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如果学者认为艺术不能复制,西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从立体主义学者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很快就被其他的表现主义,和其他学校接受未来。前研究艺术和社会关系通过艺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法律;艺术形式的分析内部法律,这表明现代艺术创造的价值。尽管两种类型的温和的观点,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偏见之间的线,这是艺术研究的特点。
三、技术积累和艺术天赋
艺术家经常在许多艺术机构或在努力工作的艺术中被听到,这两者都可以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不需要更多的艺术天赋或技能培训?艺术进行了探讨,主要任务是找到不同的目标,它不像科学和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之前和之后的前代艺术不是直接连接,和继承关系。一些学者专注于艺术创作的礼物,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因素,如颜色、线条和节奏的敏感,也感动了表演艺术天赋和灵感。在艺术的世界中,我们不能否认古代和现代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努力学习,这常常需要一些技术积累。通过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技能,可以使艺术家,最宝贵的财富,当然,也可以培养,促进艺术家的思想教育。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更依赖于艺术天赋和爱好,以及技术培训过程,往往依靠学习难度,技术积累。创作的最后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灵感。指定目录,科技教育部的“艺术”专业规范,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相比,在中国开始相对较晚,艺术和艺术本身,内容广泛深入和广度,基础和前沿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因此,它似乎并不成熟的艺术研究。艺术进行了分析,基于角色的艺术和设计艺术是本文中所讨论的,为了区分不同属性和相互交流,情感的表达让更多观众能更充分地体验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J].艺术评论.2009(07)
[2]夏燕靖.我国艺术学学科设立之前艺术理论呈现方式的探讨(中)[J].艺术学研究.2008(00)
[3]赵秀敏.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4)
[4]王晓芬.设计学科体系建构探析[J].艺术研究.2014(02)
[5]黄华明,高云庭.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探析[J].艺术探索.2014(05)
篇4
【关键词】美术;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意思形态;审美意识
“美术”它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很形态。再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关系十分简单的原始社会里,美术的发展直接为经济所决定。比如,原始社会时期最早的工艺品是打制石器。又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具有中国画模式的是战国时代的两幅帛画,一幅是《人物龙凤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独立的主题性绘画,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图》这两幅画是同一时代的姐妹篇,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特殊的战乱及各国极力推动改革国力增长,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丝织品的出现,这时代的人们对巫术仍是有影响,而这两幅作品性质上属于“铭旌”,作画目的是为了达到引魂升天的。这两幅画的线条已经相当流畅,造型很准确。这两幅画线条和色彩是最初的中国绘画主题性绘画的开始。这是它的意义所在。这以后的两千多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画家及民间画师,文人画家等,历代名家辈出,也形成各种风格画派。在绘画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绘画面貌,总是以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及其典型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
同时美术与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是来源生活,又是升华生活的产物,即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认识。而所谓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绘画的世俗性。例如唐代阎立本《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一事。描绘了发生在当代的一件大事,就如董希文画的《开国大典》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又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的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以汴河周围,在清明时节的种种景象真实生动,场面浩大,以京城为代表,象征了一个经济繁荣、治理有序、安民乐业的理想国家。这些作品都非常鲜明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状况。有些作品虽没有直接的描绘社会生活,但是通过大自然的刻画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作品同样也来自生活。山水画家借景抒情,花鸟画家也是托物言志。如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也得中国文人画青睐,用梅兰竹菊象征品性高洁的品格。如郑板桥的竹子。山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鱼鸟孤傲不群来表达他的遗民情绪,画家本人特殊的身世赋予了他不寻常的心态。他是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参加过抗清斗争,遁入过空门,后有还俗结过婚。如作品《安晚图册》之七《鸟石图》。
三、美术与宗教意思形态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宗教艺术占据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有图腾崇拜,巫术等原始宗教,欧洲史前洞窟壁画中的动物形象与箭头形符号,就是反映巫术祈祷之类的原始宗教观念。但同时就是那些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作品也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和提炼。如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变”、“维摩经变”、“法华经变”等描绘的是佛国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美丽事物及欢乐氛围,幸福的快乐的生活。暗示皈依佛门必得善果。如《西方净土变》。还有如莫高窟中《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体现了宏达场面幻想中的佛国乐土,以其说是幻想中的佛国乐土,倒不如说是画工按现实贵族生活状态对佛经描绘的再创造,他是盛唐歌舞升平现实景象的折射。这可看出作者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加工、处理、想象最后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完成的。因此在创作上,可能真实深刻的反映生活,也可能是表面肤浅地反映;可能是曲折地反映;也可能是歪曲的反映;可能是夸张抽象的反映;可能是概括提炼的反映。
四、美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体现了它的的主体性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是运用线条、色彩、形体、材料等表现手段来创造艺术形象,它是从生活中进行分析,剪裁有意义的又富于形象特征的部分,进行加工,组织,改造,抽象等最后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在一个画面或雕塑上。由于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的社会功能,表现手段,表型材料的不同,它们有不同。当我们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作用,绘画运用点线面、明暗、线条、色彩、形体、材料等构成画面形象,诉之与观众的感官,就能使人们的大脑通过生活经验的体会,产生相应的联想,造成视觉上的空间感,立体感,光感和质感等,最后在脑海中反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感。工艺美术一类是经过加工制作的美术装饰品,一类是实用工艺美术,如陶瓷、家具、包装装潢、建筑装饰等。绘画。雕塑能利用石头、金属、木头、石膏、陶瓷等各种材料,产生特有的艺术效果。美术作品其反映生活、表现思想也富于装饰性、欣赏性。当我们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觉得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平淡简洁等。总之它们的艺术形式都各不相同。徐悲鸿的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浑厚奔放的感受;齐白石的花卉大有清新朴素,黄宾虹的山水画酣畅淋漓,这是便是由于不同流派与风格。作品的风格与美术家本身有密切的关系,是由美术家的生活阅历、思想修养,审美趣味、艺术才能以及文化修养等原因形成的。即而形成有不同的美术观审美意识形态。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而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美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那美术观不也就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清初石涛“蒙养生活”说等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那么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造者,美术家在创作中体现了它的的主体性。而这美术观就是美术家的一些观点。什么样的美术观直接影响创作出什么样的美术作品。美术家之所以能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产品,是美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不同风格与流派。作品的风格与美术家本身有密切的关系,是由美术家的生活阅历、思想修养,审美趣味、艺术才能以及文化修养等原因形成的。
篇5
关键词:流行音乐 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在流行音乐的市场竞争中,台湾流行歌曲,尤其是国语流行歌曲的创作一直都走在乐坛的前列。台湾流行歌曲之所以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除了旋律和曲风的现代流行元素比较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还在于创作上传统人文情怀的厚重,使人产生一种怀旧情愫。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思想上对于艺术的简单理解有了改变,通俗音乐也逐渐“解禁”,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写进通俗歌曲之中。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能摆脱正统歌舞、戏剧文艺组织的规范,获得完全自由的创作环境和空间,此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流行音乐文学内涵的比较
1982年,著名词作人晓光一挥而就,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大陆打破了文艺上的禁锢,通俗歌曲的复兴开始了。改革开放后,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主旋律歌曲成为当时大陆乐坛的主流。这些通俗歌曲,在思想上以表达爱国情怀,歌颂新社会为主要内容;歌词上蕴涵着全新的蓬勃朝气,情感奋发向上,同时也饱含平民性的诗情画意。比如1980年2月大众评选的包括《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等在内的“15首抒情歌曲”,成为那个时代最受大众欢迎的大陆“第一代流行歌曲”。
由于十年思想文化禁锢的枷锁刚刚解开,国人在通俗歌曲的创作方面还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如1978年谢添导演拍摄的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 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充满阳光
……
这些代表新时期萌芽阶段的通俗歌曲,在抒发普通人情感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因此在歌词的创作上,基本上全篇歌词使用白话,简练通俗,极少带有文言语句,鲜见对古代诗歌、词曲文本引经据典的痕迹。
但在很多台湾流行歌曲中却可以领略到渗透着古典文学营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老少咸宜,传唱至今依旧不觉得过时。比如台湾歌手邓丽君,1983年她亲自参与策划的第一张诗词歌曲特辑《淡淡幽情》中,其中主打歌之一《独上西楼》选自南唐“词帝”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种词原调为唐代的“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将这首词的调名标为《乌夜啼》。这首名为《相见欢》的词,咏的却是离别愁,歌名取自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摄尽凄婉之神。此外,还有最为人所熟悉的、取材自苏轼名作《水调歌头》的金曲《但愿人长久》更为脍炙人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空灵之感。范仲淹的《苏幕遮》、欧阳修的《玉楼春》、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甚至包括李之问与妻子聂胜琼的爱情之作《鹧鸪天》,都在这张《淡淡幽情》专辑中被改编成歌曲,也从歌词中欣赏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华。
素有“台湾音乐教父”美誉的创作歌手罗大佑就有许多这样的歌曲,像1982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中的《之乎者也》:
知之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是也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
歌手以一种近乎调侃经典的方式,将孔子《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话和现代白话组合成歌词,借古讽今,产生了一种颠覆传统严肃感的诙谐,让传统经典和后现代主义精神交相辉映。
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一些音乐人在创作时尚先锋式的流行音乐的同时,敢于在作词或曲风上做一些“古为今用”的尝试。而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长期以来受到苏联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新社会的精神动力”的理论影响,坚持以文学艺术的“他律”性而非“自律”性为核心,迟迟无法走出一条现代性审美自主的道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流行音乐创作也相应地被类似传统的观念所限制,非主流的流行歌曲和主流音乐就如同儒学中“郑声”和“雅乐”之间的差别、审美观念中的“自主性追求”和“革命性”之间的矛盾那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区分。很多“古为今用”的歌词在大陆似乎往往只有在题材较为严肃的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中才比较常见,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的《倚天拔剑观沧海》、毛阿敏演唱的《隋唐演义》主题曲《独钓千古愁》和《武则天》中的主题曲《人之初》等包含大段的古代文学和历史典故。
音乐或其他艺术中意识形态的表述,是把某一类音乐或艺术视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代言物和代表。流行音乐作为这种“代言物”,在创作上所形成的一些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相同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艺术形式和内涵的差别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
作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一定会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流行音乐具有更为直接的成因性影响。因此,社会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状况,也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古典文学元素的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社会认知,国学传承。“国学”这个词的概念,是上世纪初为区别“西学”而诞生。“国学”二字,包含着泱泱华夏一切传统学术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教文明。青年作家周为筠《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一书中写道:“当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批著名学者、国学泰斗们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方东美、徐复观、牟宗三、张大千、梁实秋等,在国家巨变的前夜做出了去留的抉择,这些或许纯粹是出于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却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髓撒播到了宝岛。”
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很大程度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发展的关系之中。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存在是第一性、前提性的存在,影响着流行音乐发展的整体特点。相比较而言,台湾的流行音乐在创作在歌词内涵上倾向于包含本土化的传统理论思辨色彩。例如台湾诗人歌手黄舒骏在其1989年发行的同名专辑《雁渡寒潭》中的这首歌,取意于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中一句“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原句表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对各种事情都可以放宽心胸,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赢得发行量的同时,更普及了一种创作和欣赏理念,提升了流行音乐这种非主流文化的人文内涵。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取决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才给了创作上渗透“国学”、古今相融的生存空间。
潜移默化,教育特色。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创作、消费群体是广大的青少年,而对这个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教育。
台湾地区中学采用的“国文”教材突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台湾中学标准教科书编委会”编定的一套初中国文教材为例,其选文大致有三方面:1.传统的名家名篇,这在教材中的比重最大。文言文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子的《愚公移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彭端淑的《为学》以及《论语》、《左传》、《礼记》、《史记》中的文章,以及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部分章节。在诗词方面,教材收录了杜甫、白居易、王维、王焕之、孟浩然、柳宗元、陆游、岳飞、郑成功、郑板桥、梁启超等名家佳篇。2.和台湾有关的史迹、典故、历史人物、传说和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如郑成功的《告诸将屯田书》、梁启超的《台湾杂诗二首》、华振之的《礁溪行》、钟梅音的《乡居情趣》和《苏花道中》、杨一峰的《阿里山五奇》等,这些文章无不洋溢着炎黄子孙的思乡爱国之情。3.关于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课文。如《孔子与弟子言志》、史可法的《遗书》、的《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充满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健康向上。另外,台湾其他语文教材,也同样重视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以教育和感染青少年学生。
《青花瓷》的歌词作者方文山,一举获得2008年第台湾“金曲奖”三项年度大奖;音乐制作人周传雄,一首脍炙人口的《闻笛》中曲末“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过行云横碧波,余音娆娆尚飘空”选取自唐代赵嘏的五言律诗《闻笛》。台湾很多音乐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挥洒自如、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为流行音乐增色,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古典文学频繁的接触和长年的积累。这必然和其教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台湾的“国文”教育特色,为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大环境。
结语
从流行音乐歌词中的古典元素这个角度,我们看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上,台湾乐坛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学在台湾地区良好的延续和普及。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谈及的电影创作时曾说:“香港的技术、大陆的市场、台湾的人文……”可见传统文化在台湾人眼里成为一种赖以自豪的资本,它给予了台湾各个艺术行业和领域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和创作原动力。
借台湾流行音乐这个角度,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维护和传承状况,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将传统人文和当代艺术形态良好结合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当然更需要合理的尊重和包容,一以贯之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年青一代了解和接受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官风华主编:《台湾校园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婷娟:《从当今流行音乐中简析中国古典诗词》,《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
3.姚展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浅析方文山歌词艺术》,《音乐论坛》,2007(3)。
4.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教育》,2004(7)。
5.周为筠:《文化没有两岸――写在〈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前》,《社会观察》,2008(8)。
6.王磊:《马列文论――中国语境下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种形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2)。
篇6
关键词 :公共艺术 环境空间 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它给予社会的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创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结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在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它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空间形态、界面、构件等感觉体上。人们在置身这个空间环境时,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结构相似而使公共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产生方向感,由方向感产生了认同感,使得公共艺术确立了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关联,从而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形态,而人们的活动又遍布生存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公共艺术随着人的活动而扩展成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环境形态。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因为它直接向公众展示。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空间,因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显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场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角度,使观赏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脉与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设计有赖于场所因素,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创作。
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做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第一,确立公共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比例与投资比例。按照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实施规范,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比例为60%或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上都采用“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措施,即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设基金,用于环境艺术的建设。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载体,所形成的形态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第二,组合与引导包括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是整体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公共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样就需要加强公共艺术与历史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历史与艺术的探讨,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与环境的有效联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很多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目的性与功能性并存于设计,因而所产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关注到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设计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
结语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艺术设计展现于公共艺术空间,此外,它还要求艺术设计具有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艺术要能够产生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类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在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恰恰是它与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申出更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中,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参与性”,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所产生的双向互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艺术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态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恪守必不可少的“大众认同”。这种“大众认同”是公共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
[1]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中国电影人在把电影走出世界的道路上煞费苦心。世界之大,有很多的国家、很多的名族以及各名族文化,每个名族对于异文化的接受都要经历历史的淬炼和时间的消磨,因此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特别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十分艰难。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分量还是很微小,“华语电影水土不服,文化历史背景难倒外国观众”。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冲突性,如价值观念的冲突,制度规则的冲突,物质生活的冲突。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冲突是多方面的:1.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2.“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弱势文化更是必须和外界交流,否则只能越来越弱势,越来越经不起交流;3.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受到政治的影响范围更广泛、效果更直接,联系也更加紧密。
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仅仅联系在一起,文化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的产生正在无可避免的成为国际文化互动的景观。而异质文化的传播,由于其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价值观,持有不同的思维、行动模式,因此常常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遭遇文化冲突。这种冲突经由文化误读或文化忽视而产生,是所有交往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文化影响受众解读报告的框架,人们往往忽略这种文化的影响而代之以完全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出发来解读他国对己方的报道,而这种误读是根深蒂固、难以纠正的。文化冲突意味着不同文化在传播行为上都要有调整和变化,以走向合作,进而使双方都受益。调整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熟悉的行为模式,变化总可以使冲突双方找到修复关系的新途径。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只有迎难而上,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敢于跨出国门,才能实现中国电影21世纪的腾飞。
二、解决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概念有很多的说法,应该说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普世价值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普世价值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碰壁,除了在题材方面不够吸引以外,主要是我们缺少了一种面向世界的普世价值,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这向我们的电影人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
首先,充分站在“他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外国人之所以接受武侠片,是因为武侠片的主题大都是行侠仗义,表现的是中国功夫和英雄本色,主题和故事都是世界性的。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影坛大获成功之后,国产商业大片大都中国元素,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挖掘和提取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对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缺少真正的认识,无法在传统元素中找到主流的文化价值。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表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武侠故事,也使美国人看到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励志故事,既洋溢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又不乏西方文明的神韵。所以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从这部电影中感知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但是电影里表现的内容和传达的精神缺少了基本的普世价值都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其次,电影的译名也很重要,要注重共通的文化背景。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对推动中国电影走上世界,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十面埋伏》是少数的几个成功案例之一。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在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应当加以注意。翻译不仅是语境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要在片名翻译中实现文化价值。电影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电影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交际特色,传递文化内涵,还要注意译文在原有予以、语境的基础上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再次,还要注意宣传细节。电影是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电影在“走出去”时,应在种种营销细节方面尽力消除这些陌生感,通过宣传语、宣传片、电影海报中的语言和视觉效果运用,使得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内容以及吸引他们的眼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虽然显著上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很多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在目前还很难完全被西方所了解。比如,周星驰主演的《少林足球》进入美国市场时,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裁剪过程,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人对“少林”一词及其文化内涵有着陌生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极具吸引力的,可以用古老玄幻的意境去加以表达,影片借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典型符号,营造某种特定的范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镜像”。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化;市场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界定,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国内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产品化或服务化的产业,这些文化内容往往受著作权的保护但又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体现。”事实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而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一旦文化产品能够采取工业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是社会普通民众。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文化生产企业有能力向社会普通民众提供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它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范围,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场化、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原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经过通俗化能够为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一旦文化产品能够像工业一样进行规模化,按同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这也就是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其产品也就不再不具有传统精英文化意义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上普通商品来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必须是能够按工业标准,即按标准化进行大批量生产。
二、文化产业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生产。产业化下的文化产品是通过企业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严格组织下按标准大批量进行的,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彻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降低文化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文化产业化伴随的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它不仅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打开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市场。
产业化需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产品的大众化。文化产业化不仅需要面向社会大众,而且还要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的相应改变。正是由于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用艺人、画工,培训师等取代艺术家、画家、学者,由艺人、画工、培训师使文化产品由原来精英阶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产品也由此转变成为普通商品,逐渐降低减少其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造: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寻找发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产品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广大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经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其发展已经不是严格遵循文化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它是通过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以开拓市场。所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不在于苛求文化产品在思想、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价值,相反,它往往更强调文化的消遣娱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严谨的理论、深邃的思想让位给通俗作品,强调文化的思想、学术、艺术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围,而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术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市场需求毕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属于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的范围,依靠市场难以维持其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生产者能否创造性地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场价值。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坏为最终创作目标,与传统的艺术活动相去甚远。然而,好莱坞电影创造的个人价值必须服从于大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点却使好莱坞电影更多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文化产业化是从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业价值。虽然文化产业化按工业模式通过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改造产品文化内涵,使其符合大众市场需要,但毕竟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文化产品必须有基本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作为文化产品而存在。实际上,文化产业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只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商业化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的娱乐效果,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场化使得该产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内涵,那该产品就只能作为普通商品,而与其他工业品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文化产品离不开文化,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存在文化的内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开拓市场,因此,文化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文化内涵与商业化的良性互动。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同时,需要寻求文化思想内涵与商业化、娱乐化之间的和谐,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化由于面向社会大众市场,因此,其产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价值观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要反映社会大众价值观及其伦理取向,提倡大众共同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文化产业对社会大众价值标准的提倡,就这点而言,与人类基本价值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人类基本价值观具有社会普适性,这些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促使文化产品大都提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亲情等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使得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文化市场和大众消费群体,而且可以使文化产业与国家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获得相对对立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经济规律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节作用,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人类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这并不否认在人类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产业化的文化产品才可能在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开拓其市场,为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所接受。过去,我们由于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政治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过分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甚至为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而忽视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由此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所以,作为社会核心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伦理标准,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推定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市场价值,大力培育通过市场渠道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篇9
一、舞蹈的产生及发展
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在一些庆祝活动中,以群体的方式大家一同载歌载舞,展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强烈的律动下,结合简单拙朴的节奏,使每个人都能融入到集体中,感受统一的思想,这种最原始的需求促成了舞蹈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不断提高,舞蹈也从即兴抒情发展到较为稳定的形式。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也促进舞蹈的发展,民间舞蹈也逐渐变得多姿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
隋唐时期,舞蹈进入发展的全盛阶段,极尽辉煌,曼妙的舞姿、节奏的多变、气势的恢弘,无不展现了舞蹈形式上的风采和魅力,代表作有《上元舞》及《霓裳羽衣》等。现如今,舞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中西方思想的融合,很多元素渗透到舞蹈艺术中。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中国的舞蹈艺术依然有着中国独有的特色与风采,这些特质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舞蹈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二、舞蹈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第二类是受人类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第三类是由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主要是指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基质因素,是构成舞蹈生态环境的基石,各地区、各民族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演绎出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产技术等形成的某些动作都有可能化为舞蹈动作。如朝鲜族舞蹈大多与田间劳作有关,舞蹈史诗《云南映象》也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条件存在种种差异,使得人类的群体之间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都独自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系,舞蹈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会脱离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与制约。
(一)地形与舞蹈的关系地球表面有陆地与海洋,存在多种地形,地势也有高低之分,中国的地域面积较大,地势与地形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相对来说较为明显。由此而产生的舞蹈风格的差异性就极为普遍,如东北地区盛行秧歌,每个区域在秧歌的演绎上也较为不同。北方地区的秧歌以热情风趣著称,山东秧歌分为三种,中北部地区的秧歌以温婉稳健著称,胶州秧歌则较为灵活多变,海洋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歌舞相间,热闹非凡。虽说同属秧歌,有共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但因地区环境的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特性。正因为这些差异性,也使得中国的舞蹈更具有特色,更加纷繁,充满了怡人的魅力。
(二)气候与舞蹈的关系气候类型一般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由阳光的强弱、水分、陆地面积的大小和海陆位置分布形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如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所生长的农作物也有很大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对人类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国北方人的性格较为慷慨豪迈,与其寒冷的气候和原始的狩猎生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江南水乡的阴柔同样也造就了南方人的温婉与柔美、细腻与平和。身体条件、意识形态与脾气秉性的差异,在舞蹈的表现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演绎与诠释。北方人的舞步较为粗犷,展现了北方人的大气与豪情;南方人的舞步较为沉静,突显南方人的平缓与柔情。
(三)景观与舞蹈的关系景观泛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可以指人工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总体上来说,景观是自然环境的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景观环境拥有的生物种类和群落也略有差异。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将这种差异投放到文化意识形态上。表现在舞蹈文化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舞蹈形式也必然有自然界的某种烙印。如很多民间舞蹈动作中,会模拟动物的形象,究其原因,皆与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北方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动作中有很多模仿雄鹰与骏马等动物的神态,展现人们内心的奔放,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南方民族多以模仿花、鸟、虫、鱼为主,其中孔雀舞最为著名,结合落日的温情,呈现出江南的清新秀美与自然怡人。
(四)水域与舞蹈的关系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的区域是大海。水是生命之源,具有变幻莫测的特征,拥有无限的智慧,散发着无穷的力量。海洋时刻给人以一种清澈、温馨、浩瀚之感,让人可以抛却一切烦恼,置身于美好的生活中。同时,海洋也给人一种巨大的能力,在这流动的因子中感受着世界的变迁。总体来说,中国的沿海城市较为发达,海洋之于商业,孕育着中华儿女,在这些经济和文化同样发达的地域,便于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形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文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很多舞蹈形式已脱离了最初、最原始的形态,成为极具新时代的新舞蹈。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文艺复兴;运动;三杰
一、文艺复兴美术在技术上的进步
思想上的解放使艺术家们具有了革新精神,敢于突破前人观念的束缚,大胆地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创新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于油画技法的革新,这对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绘画艺术具有重大影响。在此前的中世纪画家普遍采用的是蛋彩颜料,这种颜料会在几分钟内干掉,因此画家必须在画板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迅速作画,这不利于画面长时间的精细刻画,直到15世纪初用油作为媒介剂调色的技术才引起艺术家们普遍重视。当时的调色油多以蓖麻仁油做媒介,但这种油干燥时间过长,延长了绘画的制作周期。扬・凡・艾克首先在曝晒浓缩后的蓖麻仁油中掺入一定成份的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油,这样配置的调色油干燥时间大大缩短,既适宜于作精细的刻画,又缩短了绘画的制作时间。人们常把油画的“发明”归功于他。扬・凡・艾克在处理油彩上的技巧确实是卓越的,颜料的透明性赋予了他的绘画珠宝般的质地,它们似乎能从内部发出光亮。例如他的名作《根特祭坛画》是由他的哥哥休伯特开始,而由他完成的,可以说是最早的油画作品了。这组祭坛画,虽然采用的还是哥特时期联画的形式,但画中人物形象已完全不同于拜占庭式的人物了。他们像现实生活中的权贵一样,身穿辉煌闪烁的锦袍,充满了珠光宝气,仿佛是一些演员在表演天国的戏剧。每一个细节都以自然写实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是以油彩的发展为前提的。祭坛画中的亚当和夏娃――两个可怜的、羞怯的,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此真实细腻和完整的人体描绘在此前还是绝无仅有的。尼德兰的油画技术传入了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发扬光大。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在油画的依托材料上又进行了革新。早期的油画都是画在木板上的,由于木板容易变形又比较笨重,就限制了艺术家作画的尺寸。威尼斯的画家们开始把油画画在绷在木框的帆布上,这样的依托材料不仅轻便、不易变形,而且尺寸可以非常巨大。油画技术经过威尼斯画派的发展,已经基本完善。
二、文艺复兴美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文艺复兴使西方美术从宗教艺术中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并在人文主义的氛围中体现出它的整体风貌。美术家解放了思想,提倡个性自由,摆脱了中世纪规范,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传统。借助理性与科学知识,使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开创了现实主义。对后世美术产生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把使徒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了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有为自己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原有的利用宗教控制人们思想的做法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兴的社会,这个社会崇尚自然、科学,尊重人自身的价值。于是美术也就由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再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而是开始表达真实世界的美。说中世纪的美术表现的是神性,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充分体现了人性的一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表现的就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他同时代的一个妇女的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妇人面带微笑,又似乎略带忧伤,把一个内心世界复杂的刻画得惟妙惟肖。画作背景不是庄严的圣殿,而是一派自然风光。这幅画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本身的关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充满了生命力,也为后世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文艺复兴美术在思想上的解放
文艺复兴初期的美术就如但丁的诗一样,带着旧时代封建的和宗教的思想烙印,又同时表现出对旧时代的批判精神,这是新旧交替的必然现象。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社会生活也逐渐世俗化,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开始热衷于表现一些异教的绘画题材,大胆描绘人体的美,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如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是幅真人大小的画,画中的裸女没有一点女神的超凡脱俗和不可接近,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提香借用了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一画中的姿势,但对它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不仅将画中人物表现成清醒的模样,而且眼神中充满了企盼的神情。他将她从田野移进卧室,让她斜躺在床上,一只宠物狗蜷曲在她的脚边。这幅画不仅描绘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肉体,甚至还充满了肉体的诱惑,表现出作者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
-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 下一篇:保险营销企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