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机原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深基坑;止水帷幕;技术原因;处理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73
0 引言
有效控制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涌入现象发生,主要依靠止水帷幕技术。只有牢固有效的止水帷幕,才能保证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程序不严,制定方案不合理,地质数据情况统计不准确等原因,导致止水帷幕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造成深基坑事故的发生。由此可知,有效处理止水帷幕失效现象,保障深基坑工程安全适用具有重要作用。
1 止水帷幕运用于深基坑中技术要点
1.1 建造止浆墙
止浆墙需要在注浆区域建造,其厚度要求在15―30厘米中间,厚度的设定为了有效防止注浆时从地面冒浆现象的发生。
1.2 钻孔技术
先确定注浆孔的具体孔位,采用测量放线的方法来确定孔位做好标记,根据标画孔位运用工程地质专业钻机打孔,这种钻孔过程中要保护孔壁用套管定位或是泥浆循环方式,孔形成后立即清理。其中套管护壁法主要针对含水砂层等严重地层钻孔时使用。
1.3 注浆管安放设置
第一步,严格按照注浆要求,结合深基坑具体地质情况,在注浆部位下设A管,不注浆部位下设B管。第二步,按施工要求链接A、B两个注浆管,将注浆管沿钻孔洞穿入孔底部;第三步,设定孔底与地面3厘米处填充粗砂或碎石子,再用速凝水泥密封孔口加固地表层,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灌浆时外溢;第四步,用闷盖封顶,为了防止杂物进入[1]。
2 分析深基坑止水帷幕失效原因
2.1 失效概况
深基坑开挖土方前,按照降水检测方案要求,先检测基坑内外部下水是否相通,具体做法:先从内部基坑由降水井进行抽水,观测坑外水位是否下降,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再停止抽水,如基坑外水位出现回升,表明深基坑内外地下水循环较好。土方挖向地表以下7cm,如出现了渗漏涌水现象,此时说明止水帷幕已经失效[2]。
2.2 分析止水帷幕失效原因
造成止水帷幕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专业人士鉴定分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方案设计不当,施工原因及监管不严。在采取对深基坑取芯样本分析出失效原因:
第一,深基坑建造过程中,缺乏严格监管,导致施工员在操作中未按照图纸要求开展,发生少数桩位产生偏差,桩间连接距离超出规定数值要求,施工操作完成后未进行严格核实,检查不到位,导致深基坑工程出现开叉裂缝现象。
第二,施工人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建造止水帷幕后,当桩位强度在初期硬度还不具备条件时,就开始对深基坑进行抽水,导致帷幕中水泥稀流走抗渗能力下降,出现工程吊脚事件,引发深基坑止水帷幕失效事故的发生。
3 采取措施解决止水帷幕失效现象
3.1 对坑外帷幕注浆进行封堵
注浆封堵包括三步:第一步,确定位置。深基坑止水帷幕以外进行注浆,注浆孔要求两排以梅花状设置,两排相距0.5厘米,第一排注浆孔以距双轴桩0.2cm为标准设定钻孔。第二步,布点。准备压密注浆针对第一排注浆孔。第三,开始注浆封堵加密,保障止水帷幕有效发挥作用。
3.2 对坑内帷幕进行混凝土密实封堵
基底距地表深6.8cm时,这一深度土层处于粉土性质,渗透性能好。针对地质特性在土方开挖前,采用缓凝土浇灌构造坚硬挡墙在排桩和基底交汇处,做到有效密封坑内渗漏点,防止水帷幕现象发生。
3.3 对坑外管井进行降压
深基坑开挖往往选在春夏交替季节,因此雨水较多土地湿度大,基坑土方挖到地表以下6.8厘米处,由于坑内与坑外的水值差较大,可能产生渗水现象,不利于基坑外注浆封堵实施条件,因此,需要布置坑外降压井来改善坑内外水值差。对于自然环境带来的土层湿度变化要随时观测,间歇式进行抽水。
4 施工流程
第一,对基坑外部注浆密封加固。先从孔洞第一排开始 ,注浆第一排操作完成后再开始第二排加固注浆。第二,基坑外部注浆要与基坑内部挂网式喷浆同时进行。观察加固中是否出现渗漏点,如有要及时使用水泥凝固方式密封,加固止水帷幕硬度和密度。第三,混凝土浇筑密封挡墙。
5 结语
本文通过深基坑止水帷幕的技术要点概述,分析了造成止水帷幕失效的原因,同时,提出有效解决的措施和施工流程安排,希望能对深基坑施工操作有所借鉴,止水帷幕是深基坑中的关键环节,有效防止了地下水涌入事件的发生。采用有效措施修复止水帷幕失效渗水现象,对于基坑安全性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多元化企业;事业部;核心能力;知识转移
多元化经营作为一种企业成长的重要战略方式自二战以来,就倍受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国际上有关这一课题,已经超越了要不要多元化的层次,而到了如何多元化,怎样多元化才有效的阶段。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关键的资源,同时知识也为人们研究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必然选择。许多研究表明,公司特别会从相关多元化中获益,其理论依据是业务一体化、范围经济及核心技能的潜在可转移性形成的经济性等相关利益会超过非相关多元化外部资本市场和低破产概率所带来的经济性(杨林,陈传明)。近年来,理论界普遍认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有限多元化是有效率且可持续的。综合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核心能力的本质或根源是知识,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源。因此,企业应实施基于知识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考虑核心能力能否在各业务间移植和共享,努力创造各业务间的协同特别是知识协同,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各业务间应努力共享战略资产,特别是能构建战略资产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业务部门积累的核心能力会促进另一个部门构建新的战略资产,实现动态的多元化相关。
二、多元化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
90年代早期,几乎所有美国大型企业都采用M型结构(多事业部型)(gligstein,1990,Teece,2000)。多数学者和企业都倾向于选择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而不赞成直线型的组织结构。M型结构在集权和分权上介于u型结构和H型结构之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实行内部有效的管理,又能给予运作部门较大的独立性,是多元化企业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多元化与事业部制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
如前文所述,战略与核心能力在业务间的转移与共享是多元化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实现相关知识的协同效应和其他战略资产的共享,必然需要战略资产和知识在各业务间的转移。而多数多元化企业都采用M型组织结构,各事业部之问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就一个具体层面对知识转移进行系统的研究,如个体之间、个体与部门间、部门之间,特别是关于部门之问的知识转移研究很少,或论述得不充分。因此,本文从此处的理论缺陷人手,初步对多元化企业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分类,并分析几种可行的深入研究视角。
三、多元化企业事业部之间的知识转移机制
知识转移指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超过空间和时间从一个个体或团体向另一个个体或团体转移的过程。而知识转移机制则是指实现知识转移所依赖的途径。现在的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的机制有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Pedersen等(2000)把知识转移机制分为丰富的交流媒介和书面的媒介两大类。显性知识易编码,可以被组织成文档形式,进而可以通过规则、政策和程序以正式系统的方式转移(Pablos,2004;Polanynl,1962)。隐性知识不易编码,不能从人们的头脑中引出来并写到纸面上来转移,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那些拥有这些知识的人来回走动而转移(Nancy&Dixon,2000)。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有时会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如虚拟会议、虚拟团队等。由于企业内的知识转移形式多样而复杂,本文集中讨论人与人通过交流来实现事业部间知识转移的机制,并按知识转移的方向将事业部间的知识转移机制分为四大类。
1、单向专家式
具体来讲,这类机制中,知识存在于一个或一组特定的专家或最佳实践者中,知识主要从特定的知识载体流向那些不如专家式载体的人,知识转移主要是单向的。在这种类型中转移的知识一般是隐性知识,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这类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培训、专家指导等。有些大型企业为鼓励知识共享,常设有内部培训师选拔机制,并配之以适当的激励措施。这样,某个事业部的最佳实践、新技术和新知识等可以在整个企业内传播。而每个事业部都可能有本身专长的技术和知识,当一个事业部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其他事业部的专家来做指导。另外,这些机制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如网上培训、内部专家指导网等。
2、双向互惠式
具体来讲,这类机制中,知识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角色可以互换,知识是在两个事业部间来回流动的,知识转移主要是双向的,两个事业部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受益。在这类机制中,所转移的知识一般也是隐性的,转移主要发生在两个事业部之间。第二类机制主要包括轮岗和交换员工。轮岗或工作轮换,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两个事业部可以会出于相互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和士气等目的,安排工作轮换。这样,某个事业部的员工到另一个事业部同一层面的岗位进行工作,通过密切工作合作和人际交往,他便会将原事业部的知识转移给新事业部的其他成员。同时,新事业部成员也将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这位员工分享。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员工返回原事业部,并将掌握的另一个事业部的知识汇报到自己的事业部。此员工充当了两个事业部的中介或桥梁人物。经过协商,两个事业部也可以采用交换员工的方式,达到共享知识的目的。
3、多向交叉式
具体来讲,这类机制是来自多个事业部的人员相互联系或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知识的。每个人所代表的事业部既可以是知识提供方,也可以是知识接收方或两者兼任。知识转移发生在多个知识载体组成的组织团体中,知识转移通常是不定向的或多方向交叉式的。每个载体都拥有特定的知识,他们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交换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促进新知识的创造。第三种机制中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的。来自不同的事业部的人员可以以工作团队、会议等形式进行知识转移。会议与团队中发生的知识转移的性质是相同的。总部组织的由各事业部成员参加的会议可以通过使用会议成员相互讨论、沟通和对话,促进各事业部的知识转移。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会议会加快企业的知识创新。而多个事业部往往会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或团队,共同解决同一问题,其中发生的团队学习是一个团队的“系统思考”过程,即把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化,使其符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这样,会促进各事业部间的知识
共享,获取知识协同,发挥整体优势。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种机制也可以是电子会议、虚拟团队、电子论坛等。
4、多向网络式
上述三类机制中,知识转移双方都是明确的或知识转移被限定在有组织的模式中,受到团队、组织的支持。而第四种知识转移机制则发生在由各事业部间的联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中,社会网络成为知识转移的渠道,它通常被看作是非正式的网络。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最近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社会网络是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结点(个体或组织)的总和。多元化企业中的多个事业部通过各种联系构成了一个网络。Ghoshal&Bartlett(1990)将企业内部网络看作一个多组织集合体而非单体组织,因为网络关系概念也可以被用于企业内部网络研究,使得对这种网络的结构、运作和治理可以得出更多有价值的认识。第三种机制也是多个事业部参与的,知识转移是多方向不确定的,但它的最大特点是有限的知识转移主体之间通常为直接联系,知识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各成员个体属性的影响。而由各事业部组成的整个社会网络中发生的知识转移的主体是有多种可能的和不确定的。各事业部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是强关系有的是弱关系,知识转移可以通过事业部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发生,知识转移主要受各事业部间关系的影响。网络式的知识转移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近年来,一些网络软件逐渐兴起,如BBS,Blog,SNS等,网络软件的用户构成了虚拟网络社区。各事业部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提高已有的社会网络的联系频率,更可以随时加入或形成新的虚拟社会网络,增加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
篇3
【关键词】 《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调剂
医院药房晚夜班因工作特点,基本只安排一名人员承担处方药品的调剂,并且主要由药士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承担。按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简称《办法》),医院药房处方调剂管理应严格依照办法相关条款进行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1]。因此,目前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药品调配管理普遍存在有违《办法》规定。鉴于此现象是许多医院药剂科基本存在的管理问题,特撰文以期引起相关管理部门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处方的调剂管理规定,探讨医院药房晚、夜班管理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2.1 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管理情况 对贵阳市大型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所有被调查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人员均来自药剂科一线处方调配人员,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均只安排一名专业人员承担,被调查医院中普遍由具有药士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承担。
2.2 导致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管理有违《办法》规定的因素。
2.2.1 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专业职称结构和数量问题 大型医院一线处方调配人员结构主要由药士组成,同时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数量是按《办法》颁布前确定的编制和岗位,如果按《办法》要求配备一名药师和一名药士共两名调配人员承担每日晚、夜班值班调剂工作,那么在处方调剂人员现有数量的基础上将至少增加1/3左右,否则会极大影响日常处方调配工作,由于药剂科人员数量的管理需由医院决定,在不能增加处方调剂人员数量和未有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必须执行《部分》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对药房晚、夜班值班调剂人员进行管理。
2.2.2 一线处方调配人员年龄及性别问题 按职称评聘要求:中级专业学校毕业专业人员评聘药师职称,需工作7年以上;由于一线处方调配人员多为女性,在获得药师职称时正是大部分人员面临更大家庭责任期间,其不可能长期承担夜班处方调配工作。通过被调查医院药房对具有《办法》赋予调剂人员: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权利的药师工作安排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其年龄或工龄的增加,管理者将其继续安排在一线处方调配工作将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此,随着药师年龄的增大,其离开药房一线药品调剂部门的机会就越大,对于大型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主要由年轻药士构成,从而导致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有违《办法》规定。
2.2.3 传统管理习惯的影响 目前药房晚、夜班制度是多年延续的结果,由于现存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制度有违《办法》规定,通过对其他省市医院药剂科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情况的了解,药剂科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有违《办法》相关规定,在我国不是个别现象,同时,也并有一家医院因此受上级管理机构的处理,也没有相关管理机构要求须按《办法》规定改革,因此,药房领导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只能维持现状。
2.2.4 受制于传统处方调配的观念 “照方配药”是传统药房处方发药的根本,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药士、药师甚至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等,长期受制于我国传统的医院医疗服务模式,接到患者的处方,习惯意识就是“照方配药”,对于《办法》只赋予药师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的责任,没有深刻的理解,放任药士承担药师应该承担的工作。
2.2.5 受传统处方调剂差错评价方法的影响 药房调剂人员药品调配出现“照方配药”的偏差结果才是差错事故认定的条件是传统处方调剂差错评价方法,这种长期传统意识不仅根植在药剂人员的思想中,同样根植在处方拟订者医师思想中,甚至也根植在患者思想中,因此,在医疗纠纷极其严重的现在,只要药品与处方相符而所至的药疗及医疗事件或事故中,药剂人员所承担的责任极小甚至没有,医师或患者也没有意识到不具备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责任的药士,完全承担处方药品调剂有违《办法》相关规定。
3 讨论
《处方管理办法》是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6]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对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处方权的获得、处方的开具、处方的调剂、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规范与发挥医师、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专业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医院药剂科应无条件地严格按《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调整或改革自身管理条件以符合其规定要求。因此,药士独自承担医院药房晚、夜班药品调剂有违《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处方管理办法[eb/ol]. moh.gov.cn2007.03.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eb/ol]. moh.gov.cn 2004.06.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eb/ol].moh.gov.cn2006.10.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eb/ol]. moh.gov.cn2004.06.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eb/ol]. moh.gov.cn2002.10.14.
篇4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价值;价值创造
价值及其源泉问题是每一个从事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学者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如:物质生产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价值论等。[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给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如:科技知识及经营管理创造价值的问题;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问题等[2]。面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必须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加深对于价值及其创造的理解,是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科学回答这些新问题的钥匙。本文试图从分析价值和价值创造入手,并结合经济现实,对经济领域中价值创造进行解析。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哲学基础
1、科学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古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从交换价值的形式上看待价值的局限,而从“不同性质使用价值为什么能够在数量上相比较”出发,抽象出价值概念。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学说,并独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价值作为一个独立范畴确立下来。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价值创造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并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并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既离不开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生产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增值关键是生产者,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并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其自身的价值。”因而,在价值创造源泉上,坚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真理。[3]
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必须认真分析其价值理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构成了马克思价值理论哲学基础,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钥匙。
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一个基础是:价值概念是建立在以人类整体的偏好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框架之下的。迄今为止的几乎全部学科,只要涉及价值判断的,都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某物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其对人类有效用,能满足人类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满足人类需要则无价值。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二个基础是:价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换时才产生的。价值概念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类之间的交换,物品永远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可见,价值是针对交换而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针对人们交换中双方交换物的比例关系而提出来的,是衡量交换是否公平的一种尺度。从这个意义上,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是在交换过程以后,而是在交换的一瞬间才得以体现的。[4]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三个基础是:价值是表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5]既然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有意义,它表现为交换价值,交换又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意愿的基础上,所以价值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人与人交换关系(表现为商品的交换比例)的表现。
二、价值创造的源泉
1、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为什么土地、资本也同样参与生产过程,但它们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已隐含在马克思对价值和交换的分析之中。让我们先考察交换,在假定交换物品对人类有效用,而且交换双方也为之付出劳动的基础上,来分析商品的交换比例问题。那么,以何种比例交换二物品最恰当呢?为什么一只海狸交换两头鹿,而不是一头或三头呢?这就集中到价值创造上了。马克思正是在前三个基础之下,对其作了科学的回答。既然价值是以人为标准进行评判的,那么就看这次交换对双方是否公平。若公平则成交,否则交换就不能进行。怎样才是真正的交换公平呢?当然又是要从人类本身的判断来考虑。可见,马克思只所以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即是把价值概念建立在“人类为获得该商品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的基础之上的[6]。因此,这种付出理所当然成了衡量交换比例的尺度。但这种艰辛和付出的度量在实践中又是有困难的。因此,马克思只有抽象出一般劳动,认为他们是同质的。进行了这种抽象之后,衡量商品的价值的标准就是人类的劳动。然而劳动还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有用人类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取代。而人类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而是社会平均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2、价值创造的更一般意义上的源泉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建立在以整个人类的福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价值的唯一的更一般的源泉:“人类为获得该商品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从而价值创造的一般要件就是:第一,主体创造出使用价值。第二,人类在创造该使用价值时付出了艰辛和麻烦。第三,创造价值用于交换。从这个基础上考虑问题,一切效用价值论者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只从个体(效用)出发,而未以整个人类社会(效用)为对象,以个体抹杀了一般。三位一体的公式也是错误的,因为“价值是体现在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上的,只能由人来创造而不能由物来创造” [7],非劳动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为商品的形成付出“艰辛和麻烦”,只是单纯的价值转移。
三、价值创造分析——新时期对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深化
通过对价值理论的前提、价值创造的一般源泉以及价值创造的判断要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据对新时期复杂经济现象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解析。
1、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化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人类劳动在当代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被消费转移到劳动力中,构成劳动力的价值,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具体劳动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也不能创造价值。因此物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不能创造价值,但它对价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第一、它是劳动过程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没有物化劳动参与,劳动者就无法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第二、它构成了价值载体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没有物化劳动参与,商品价值就缺乏物质载体。第三、作为上一劳动过程结果的物化劳动是经验的累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8] 。
2、科学技术知识不创造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在与过去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所以有些学者便认为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价值,并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论据[9] 。其实这是混同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跟价值即这个表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毫不相干,更不可能成为创造价值的力量。科技的运用,只是导致使用价值的成倍增长,而非价值的成倍增长。正是科技使人们生产该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减少了人们“获取该物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单位商品的价值才下降,而总价值却是不变的[10]。另外,科技的发展导致价值的转移或者说价值的剥削,会产生一个重新分配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但不是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了价值。科技的唯一作用就是广泛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对其他行业剩余的剥削,必然带动社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人们获得社会产品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和麻烦”减少,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这个价值量降低的过程是人类生产自身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力增强的过程。
3、经营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
经营管理劳动在企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组织、协调、指挥、监督,是构成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生产环节复杂的生产下,经营管理显得比普通劳动更加关键。管理者虽没有参与使用价值的直接生产,但其劳动与工人一般性劳动构成了企业的“共同劳动”,管理者也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间接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其劳动是更加复杂的劳动,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方法,是比普通工人劳动更有创造力的劳动。
4、第三产业劳动、私营企业主劳动的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劳动也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理由如下: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产品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般凝结。第三,第三产业的劳动用于社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率越来越多,创造的产值也逐渐增加。第三产业中无论是生活服务部门、生产资料服务部门还是其他服务部门,都是创造了无形产品,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
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作为一般劳动,与工人的劳动或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劳动没有两样。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区别就是其所有权的不同,或者说是价值分配不同,这与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能相提并论。判断一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要依据价值创造的三个要件。即:主体创造出使用价值、价值创造主体为获得该使用价值付出艰辛、用于社会交换。由此看来,第三产业劳动、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同样具有价值创造的属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价值产生和实现的条件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在现在与将来仍然适用。不能由于一些经济现象的变化去否定劳动价值论,而应该在分析当时经济环境的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使之更加成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冯春安.国内劳动价值论争鸣简评,经济学动态[J].2001(1):154-56
[2]罗润东、秦海英.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经济学动态[J].2002(3):46-48
[3]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M].1983:74-84
[4] [5] [6]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M].1975:64,89,51
[7]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J].2002(5):8
[8]郭友聪、当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J].2003(9):3-5
篇5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个别机构校区差异辅导范围有所不同,建议家长拨打电话了解情况)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奥数 小升初 中高考
【辅导介绍】根据不同孩子的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配备辅导经验丰富的课程老师全程指导,各机构收费标准、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详情请家长们拨打电话详细了解。
【热门辅导】
小学:小学各年级奥数拔高、举一反三的解题思维及应变能力提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串讲、作文框架脉络梳理提高、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讲解;小学数学重点难点查缺补漏等;
初中:初二物理力学、电学等重点难点基础夯实;初中英语语法、数学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初中语文作文及阅读理解等得分点提升;中考重点难点辅导、各科基础夯实;
高中:高考理综、文综重点科目得分点突破讲解,针对基础薄弱的考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艺考生、特长生文化课针对性辅导;高中各科重点知识点梳理,高考冲刺辅导。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结合所在城区位置,寻找离家就近的机构和校区,先输入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把您孩子的学习情况跟老师详细描述一下,老师会给您做针对性分析。
【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道里区学大教育道里(新阳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道里区学大教育道里(顾乡)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龙塔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91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和兴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92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军工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217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南岗(果戈里大街)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菁英学堂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长江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和兴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建设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南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佛山市】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汾江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卫国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亚艺公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禅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南海区学大教育南海万科广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福州市】
福州市仓山区学大教育金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屏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杨桥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鼓楼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台江区学大教育台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抚顺市】
抚顺市顺城区学大教育顺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9
【阜新市】
阜新市细河区学大教育解放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0
【贵阳市】
贵阳市南明区学大教育南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1
贵阳市小河区学大教育小河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1
篇6
关键词:微机原理;单片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H-4
1、引言
“微机原理与应用”,又名“微机系统与接口”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日常生活等行业广泛应用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航空宇航、自动化、理学院及相近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单片机相关的原理、指令系统、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时间为32/40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必修课为40学时)。
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基本确定了考研、择业或出国深造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性差异较大[1]。本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正是要进一步激发已有考研意向或对此方向有特殊爱好和特别才能的同学的科研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获得思维的扩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多、课时短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开展多模式教学
2.1 导入背景知识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因此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原各专业基础知识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博与专”的思想,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熟悉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跨专业的综合人才。
2.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强[2],课程时间相对非常紧张,因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本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32学时的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如表1所示。
2.3开展多模式教学
本课程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外,还穿插使用Medwin、Proteus等软件为学生现场编程和进行程序演示,比如灯的轮流点亮与熄灭,LED计数计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时为学生答疑,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另外,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命题和试卷,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3]。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
《学记》中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要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确保学生的主动性;
(2)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保障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增强互动、合作与竞争;
(4)设置课堂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增进学习积极性;
(5)利用事先编好的程序,通过多种软件为学生现场讲解演示,提高学生兴趣;
(6)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指导并鼓励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信。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能力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在本课程后,鼓励学生继续选修微机原理的实验课,或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5、 结论
综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吟飞. 工程基础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 8: 122
[2] 刘春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0(10): 75-77
篇7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机械专业 课程改革 能力培养 工程能力 创新能力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要求有更高水平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特别要培养这些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机械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就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学生在进行机电与控制类课程的学习时,可依据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搭建一个桥梁,因此要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对于机械专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他们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1 课程中能力培养的现状
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及微机接口应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对一些问题,这样,以后便能够更好地在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上发挥他们的潜力[2-3]。这一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软硬件都很重要,在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上都是比较出众的。
由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使得现在的“教”与“学”中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众多因素中,其一是此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一些概念非常难懂[4],实践性很强,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能力;其二是汇编语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其三是那些缺少对数据结构、程序算法进行系统学习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不少的硬件原理基本上理解不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其与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联系起来,致使他们非常困惑。机械专业的学生普遍觉得不好学,因而,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使这门课程在很难在机械专业中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现在新修改的教学计划中课时变少了,教学的内容却大大增加了。仅仅是书本内容学生都很难理解透彻,在课程中更是缺少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于是导致当前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只是传授知识,跟专业的链接不够,没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能力。
2 机械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能力的培养
我已教了6年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开始的两年内也曾一直面对这种“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经过与资历较深的老师的沟通以及他们对我的指导,再加上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对各个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了认真分析后,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不断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方法。
2.1 抓课堂,重基础,培养工程能力
课堂是重点,基础是关键。要把课堂时间利用好,基础知识要讲的清晰明了,讲解难点时,可以结合工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边对这些实际案进行分析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解进位标志,为了使学生更对此更有兴趣,可以先对他们讲述一下历史上首部计算机——17世纪帕斯卡发明的机械式加法器,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熟悉的机械知识去理解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怎样进位的等等。这些完全是机械专业的语言,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兴趣都比较浓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各个方面都讲得很全面是不太可能的,撒大网,要重基础,抓重点,通过这些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工程问题,然后能够很好的运用工程分析的思路去理解重点与难点。寻址一节要用到微机中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且与存储器、接口的息息相关,教材涉及了寻址分类、段超越、存取操作数等很多内容。知识点比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杂乱,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中可充分运用“通过地址找数据”这一点,把“地址”看成“仓库”,把“数据”看成需要加工的“零件”。分别让每个学生去“仓库”取“零件”,有可能发现许多不一样的路径,这些不尽相同的路径就是不同的“寻址方式”。这样,将学生熟悉的环境合理的运用到专业领域中,不仅可以把那些看起来没有头绪的难点理清,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更好地把握重点与难点。
要想使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明显的改善,就要充分认识到如何将课程与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讲,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反之,再用专业知识来完善课程内容。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4及其作用,学生在自身机械行业知识的指导下,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电动机为大部分的机械装置带来了能量,电动机主轴转动的非常快,相比较而言,外部机械在运行上则不那么快,而是比较慢,怎样让他们很好地配合起来,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减速器。实际上,定时计数器8254的作用就相当于“减速器”,就是将CPU的频率降低到所需要的各种级别以便各种应用。
2.2 放实践,开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算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实践性很强。若想不断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摆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独立应对各种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使生的思维更活跃,可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
验证性实践环节与教学的内容联系的非常紧密,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编译环境,对基本的指令能够达到某种熟练的程度。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在熟悉了某些相关指令是如何应用的同时,还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设计性实践环节主要是组合一些简单的单一功能程序或某些单元模块,构成比较复杂的程序或接口电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不断挖掘学生的深层潜力。
综合性实践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实际,在系统设计、组装与调试方面不断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系统和整机概念,最大程度的运用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不断的提高创新意识。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运用机械测试技术中的热电偶对温度的测量,在汇编语言编译的辅助下,操作8255A、8259A等可编程芯片,并且在这一环节中能够充分体现接口技术的有效作用。
3 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理论复杂。认真做好“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到机械专业的各个不同方面,让学生不断的提高工程分析能力,不断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两年的课程改革后,课堂气氛不再那么沉闷了,越来越活跃,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该课程。学生都觉得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的提高,不仅收获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了更够水平的工程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当然,要更好地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学生能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规范[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5(4):66~72.
[2]孙力娟,李爱群,仇玉章等.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焦纯,卢虹兵,张国鹏等.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改革[J].价值工程,2010,29(23):210~211.
[4]张亮,窦晓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2):228.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资助([XJF2011]76)
篇8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
0.引言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下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杰出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体化教学是CDIO 12条标准中的第三条准则,它能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是“教、学、做、思、创”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背景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前身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两门课(以下简称两门课)。众所周知,微机及单片机知识是工科电类相关专业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基础,是学生将来工作所应有的最基本技能,所以我国高校工科电类各专业普遍都开设有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在1986年筹建专业之初就设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70课时),1996年增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54课时),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后续课。两门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但在微机系统的知识结构中又处于不同的层面,互不统属。自1998年实施“五强计划”以来,两门课的课程组就从精品课程开始加以建设,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普及应用,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增,但嵌入式软硬件设计开发人才又严重不足(每年缺口大约为20万人)。面对这种局面,结合教育部“学分制”本科教育应适当压缩学时,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精神和中国民航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以及新时期下社会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突出手、脑并用,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下,经多次教学跟踪和调研,对两门课程进行了优化改革,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94课时),由同一位老师分两个阶段,分别放在两个学期进行教学,以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DIO班作为试点实践。
2.一体化教学模式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体化考核评价来实现。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所构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见图1。
2.2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整合后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目标是在保证学生了解微机基础知识及8086 CPU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单片机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达到在学时被压缩的情况下,完成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及熟练应用单片机的教学任务。
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第1阶段主要学习微机基础,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原理及结构,熟悉一款带有普适性的CPU原理,熟悉汇编编程及应用,建立起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不同的CPU以及今后的工作和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以理论讲授为主,部分内容的讲述要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让学生牢固掌握,如对存储器地址、寻址方式、汇编指令与程序设计、寄存器、存储器扩展、总线、中断等内容;部分内容只是提及或不讲,如对流水线、多核、存储器管理、32位CPU等内容,目的只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专业视野;部分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注重学生独立性的训练和思维的启发,如对接口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接口芯片来带动学会这一类芯片的使用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课程的第2阶段主要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内容主要讲述实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常用串行扩展总线,基本I/O、A/D、D/A、LED显示、键盘、液晶显示、USB、红外通信、RS232、485及PS2等接口功能和在实际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内、外学习的一体化方面,通过项目联系整个课程体系,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思、创为一体。
2.3.1理论实践一体化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基础课,实践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电类专业尤其需要突显实验实践的特点和特色。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并重发展。
(1)在教学安排上,要求任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师既教授理论同时又辅导实验,且要同步开设。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引导;在实验课堂上要结合相应的实验现象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软件仿真或通过实际制作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譬如对汇编寻址方式和部分指令的学习,就是在实验室通过DEBUG环境,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做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加强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
(2)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可以把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或查阅课外资料,这样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也能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现象。
2.3.2课内外学习一体化
针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多、部分内容前后之间互有交叉、实践和实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课程组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网络、虚拟仿真工具、实验室开放等手段将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等关联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的教学模式,见表2。
对于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PPT讲授外,还让学生通过作业与网络等形式进一步在课外学习,并通过校内的BB网进行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网上实时答疑、讨论等。
实验、实践教学是我们特别重视的环节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了3个层次的实验,即基础验证型实验、设计提高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这3类实验都以项目的形式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其中基础验证型实验要求全部学生必做,主要采用虚拟仿真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提高型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求全部学生必做,内容覆盖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常规的模电及数电知识,难度中等,如像程控电源、温度测量控制器等题目;另一部分是选做题目,这部分题目与全部的综合创新型实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大量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才能完成的综合性题目,且题目多种多样。选这些题目的学生既可以做教师指定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教师的各种横向课题或各种竞赛自拟题目(自拟题目需经教师确认),由2~3个学生组成一组在课外合作完成。这些实验、实践项目,除在课内课堂上完成指定的实验外,其余都可以在课外利用学生科协或校内BB网,通过仿真环境或实验室开放完成。
3.一体化的考核与评价
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既要体现综合能力,又要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能力主要看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考核是指考核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都纳入在考核内容之中。课程最后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3项构成,课程综合成绩考核评价方式见表3。平时成绩主要从出勤、作业、学习态度、网上讨论和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5%;项目成绩主要从完成项目的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实物演示、项目答辩和项目总结报告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5%,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素质;期末考核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
篇9
【关键词】中断技术;实模式;保护模式;描述符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ain points of real mode interrupt system with self’s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nd analyzed the interrupt process of interrupt system at protection mode,this paper gave the interrupt comparison about protected mode and real mode,put forward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rup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words:interrupt technology;real mode;protected mode;descriptor
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中断机制和中断技术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是微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运行的速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随之愈来愈高,不仅要求外设与CPU并行操作,而且要求计算机能够随时通过中断方式发现错误,计算机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处理故障等。在实模式下和保护模式下分别转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方式区别很大,工作在保护模式下的微型计算机,其中断的功能越来越强,中断系统越来越复杂,组成中断系统的中断技术成为了计算机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它是《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1.实模式下中断系统的要点
32位机在实模式下的中断机制与8086的中断机制完全兼容。8086有一个简单而灵活的中断系统,每个中断都有一个中断类型码,以供CPU进行识别,8086最多能处理256种不同的中断类型。中断可以由CPU以外的硬件设备驱动,也可由软件中断指令启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由CPU自身启动。8086的中断源可分为两类,即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外部中断分为可屏蔽中断INTR和非屏蔽中断NMI,可屏蔽中断请求线INTR通常由中断控制器82C59A驱动,NMI的优先级比INTR高。内部中断是通过软件调用的不可屏蔽中断,包括溢出、单步等陷阱中断和INT n指令中断等。
8086的中断系统以位于内存0段内偏移地址从0~03FFH区域的中断向量表为基础,中断向量表中最多可以存放256个中断向量,中断向量是指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包括16位的代码段值和16位的偏移地址值,共有4个字节。每个中断类型码对应一个中断向量,CPU通过中断类型码找到对应的一个中断向量,于是,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2.保护模式下中断系统的中断过程
保护模式下为每一个中断和异常都分配了一个唯一的识别码,称为中断类型码,微处理器用分配给每个异常或者中断的类型码作为访问中断描述符表(IDT)的索引,以确定中断或异常处理程序的首地址所在的表项。
保护模式下,仍然根据256个中断类型码,从中断描述符表IDT和全局描述符表GDT(或局部描述符表LDT)中经两级查找后,形成32位的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保护模式下进入中断服务程序的过程如图1所示,以中断类型码乘以8作为访问IDT的偏移地址,读取相应的中断门/陷阱门描述符(表项),门描述符给出了16位的段值(选择符)和中断服务程序的偏移地址(偏移量),其中32位偏移量装入EIP寄存器,16位的段值被装入CS寄存器,装入CS寄存器在此被称为选择符,重要的是要通过选择符,还必须访问GDT或LDT,才能得到段的基地址,即由中断类型码在中断描述符表IDT中找到的这个描述符,再根据该中断描述符中段选择符的TI位是0还是1,从GDT或LDT中找到一个段描述符,并自动加载到CS的描述符高速缓存器中[1]。
最后,由CS的描述符高速缓存器的基地址字段(32位)确定中断服务程序所在内存的基地址,由IDT中找到的门描述符中的32位偏移地址作为中断服务程序首地址的偏移量,于是,32位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32位基地址+32位偏移量。
图1 保护模式下进入中断服务程序的过程
3.实模式与保护模式中断的比较
3.1 相似之处
从产生中断的机制来看,实模式与保护模式中断类似,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件中断,一类是软件中断。硬件中断包括两类:一类是从INTR引脚接入的可屏蔽中断,另一类是从NMI引脚接入的非屏蔽中断,其中断源来自存储器出错、电源故障、总线出错等;软件中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执行软件调用指令(INT)来实现的中断,另一类是CPU在运行时遇到一些异常事件而产生的中断处理。
两种模式下的中断都采用了向量中断,中断类型码最多256个,保护模式下兼容了实模式下的部分中断类型码,如除数为0、断点中断、溢出中断等。
实模式下中断向量表以及大部分中断服务程序,是DOS操作系统启动时设置的。保护模式下随着操作系统的设置,对中断描述符表寄存器IDTR进行了设置,中断描述符表IDT以及其中的每个描述符的位置也由此确定。每个中断描述符中的内容即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首地址的信息是在安装中断处理程序时也就确定了,即操作系统的启动,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随之被安装。只有少部分中断处理程序属于用户程序,由用户程序运行时安装,安装时在中断描述符表中会添加相应的中断描述符。
3.2 主要区别
(1)实模式下CPU以单个任务运行,虽然CPU可以与多个外设并行工作,但是,CPU的时间不能分配给予多个任务。保护模式下,CPU在多任务运行时,通过定时时钟,并利用中断机制将CPU的时间分配给多个任务;输入/输出设备通过中断机制和CPU联系,也可以实现CPU和多个外设并行操作[2]。
(2)实模式下中断服务程序首地址的逻辑地址是存放在中断向量表IVT中,将中断类型码乘以4,从中断向量表IVT中读取中断服务程序首地址的逻辑地址,其物理地址20位。保护模式使用中断描述符表IDT代替了中断向量表IVT,由中断描述符表寄存器IDTR保存着IDT的起始地址和边界范围,通过中断描述符表IDT和全局描述符表GDT(或局部描述符表LDT)经两级查找后,才能形成32位的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中断过程和实模式相比要复杂得多。
(3)实模式下中断向量表IVT对于用户是开放的,通过程序的运行,很容易改变IVT中的中断向量,使得系统的安全性能很差。
保护模式使用中断描述符表IDT代替了中断向量表IVT,由于用户是无权访问IDTR的,也就不可能通过程序改变IDT中的描述符项,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保护模式下通过IDT和GDT(或LDT)经过两级查找后,求得最终的中断服务程序首地址,无论是哪一级查找,所查找的描述符都有一个属性(访问权)字节,系统通过访问权字节,实现特权级的保护、其它保护异常以及段界限的保护等,所以,保护模式下中断系统是十分安全的[3]。
(4)保护模式中断类型码的允许范围仍然是0~255,与实模式相比较,除了部分相兼容外,对某些类型码的功能作了修改,并新定义了许多类型码的功能。从整个范围上看,0~31被用作IA-32体系结构的中断与异常的类型码,虽然IA-32体系结构尚无全部使用完,但是用户不得使用。中断类型码32~255被分配给外部I/O设备、INT指令以及供用户开发使用。
4.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中断系统的内容
4.1 实模式下的中断技术作为基础
在《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中,实模式下的中断机制和中断技术的阐述是比较系统的,并详细介绍了中断控制器82C59的工作原理,配合实验装置通过对中断向量表的设置与中断调用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建立中断的概念,不难理解8086CPU的中断系统及应用,注意,实验是在实模式下应用宏汇编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模式下中断技术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离开了基础知识就去讲解保护模式下的中断技术,一方面缺少基础,另一方面保护模式下中断涉及知识面既宽又难,还缺少实验验证的条件,那将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
4.2 保护模式下的中断技术作为重点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微机工作在实模式下是不可能的,尽管启动计算机时会暂时运行在实模式下,通常微机工作在Windows系统,CPU的一系列操作是在保护模式下运行的,所以,使学生掌握保护模式下中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从时空两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知识的问题,第一,要优化实模式下中断机制和中断技术的讲解;第二,要讲解系统寄存器、虚拟存储技术及存储保护等知识,对描述符的组成以及段页式转换过程都必须重点讲解。第三,由于有了上述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不需要花多的学时,重点介绍保护模式下进入中断服务程序的过程及有关中断类型码的含义。
5.结束语
当前微机的中断机制与中断技术涉及知识面宽、难度大,教学组织困难,学生难学。通过对《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关于中断技术的认识与体会。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地学习,教学效果较好,《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多次被评为省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华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81-183.
[2]白中英等.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85-287.
篇10
但是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同,教学目标定位与实际教学过程存在差异,教学难点与重点处理,8086芯片在实际使用中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该课程的思考可能更加紧迫。
《微机接口技术》是工程学科教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承担了计算机底层工作原理与应用的知识体系支撑,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利用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解决相关领域的应用问题奠定了基础[1]。但是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微机接口技术的现状分析
由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讲述Intel公司的8086芯片及外围接口技术,教学重点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比如:通常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校学生都会学习该课程,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结构性差异,讲授内容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对该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系统构建的思路掌握程度相差较大。再比如,某些重点高校学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同样会安排改课程的学习,尽管一些院校课程名称是《微机原理》,但是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通过作者调研发现,这两类院校相同专业学生安排课时数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基础差异性决定了学习该课程之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2]。尤其是在聆听了国防科技大学邹逢兴教授关于该课程的理解后,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较多。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情况下是指为计算机专业或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具体情况因专业不用而设置课程有别,这里主要是强调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基础教学从大学一年级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开始,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学习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基础。通常情形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微机接口技术》或者《微机原理》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深入到芯片级的底层。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8086底层芯片的和外围接口技术的原理学习,理解微型计算机在搭建控制系统时的思路和方法。由于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程度不同,比如非计算机专业的近电专业通常情况下会学习较扎实的电工学知识或者类似的课程,而某些学科专业则相关课程的学习相对较少,因此这两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微机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时候,接收知识的速度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差异较大,学生对待该课程的要求和出发点也不会相同,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详细的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与该课程之间的联系。
3.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从工程角度出发则是为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就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各高校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所高校,不同的专业所开设的内容也存在区别,比如:某些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微机接口技术》课程,主要讲解Intel公司的8086和8088系列CPU及外围芯片。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下,8086已经很难买到,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使用的单片机,于是基于实际的使用需求,一些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已经开始开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代替原先的《微机接口技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但是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后又会面临其他问题,如:在计算机三级偏硬的考试中,涉及到单片机的内容较少,而大量的是8086的相关内容。再如:一些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会考《微机接口技术》,但是开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学校的学生必须要自学该课程,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微机接口技术》实践性很强,因此,自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一些学校的解决方法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微机接口技术》,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单片机原理》,但是在课时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相似的体系结构重复上课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浪费。
正如国防科技大学的邹逢兴教授所言,无论是开设《微机接口技术》还是《单片机原理》,他们的体系结构是类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类似的,思路是相同的,只学习其中一门课程即可。对于类似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无论是从实际的工程应用角度出发,还是从理解底层系统的搭建方法出发,或者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只要授人以渔,应该说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4.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讲解芯片的使用方法,讲解底层系统的建立方法。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理解了书本上面的内容还需要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消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3]。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设计多种试验方法,尽量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通过在试验中反复遇到问题—思考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学生最终才能够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这里也可以借鉴的做法还有教师先做一些预先有错误的试验,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找出错误,并且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5.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难点较多,但是重点与难点重合度随着不同的专业要求有差异。在课时数相对有限的前提下,重要的是解决重点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问题,理解结构和使用方法问题,对于较复杂的原理性知识点,比如分页存储等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可以适当的引导,或者点到即可,不必花费太多宝贵的时间。但是某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方面,最好能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理解知识点[5]。
6.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不同的学校也不相同,通过调研发现,相对较好的方法是:试题中课后习题占15%左右,实验占15%,其余试题约占70%左右,平时成绩由于考核的标准不同,差异较大,因此平时成绩反应在课后习题的试题上面。
二、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1.培养定位思考。从学生进入不同的院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开始,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的和培养结果。因此立足于自身的教学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开设和改革相应的课程已经势在必行。落实到《微机接口技术》课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培养定位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学生学习习惯思考。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专业相关知识的引导,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不会完全相同,甚至相同专业的不同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想讲好这门课程,需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了解教学对象的思考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3.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思考。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过程存在差异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讲授,而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多种复杂情况的组合。但是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突出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步骤,遇到问题后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具有相关的工程背景,就会大大增强课堂上的说服力,教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往往这样的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4.课程定位再讨论。该课程与其他技能性课程类似,在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的机遇中,需要对服务于学生能力与知识构成起到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课程定位做出相应的变革。目前众多高校在探索高职加本科对接过程。其中面临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类似于《微机接口技术》类的技能性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方法、教学定位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 上一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下一篇: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