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把学习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它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者学生独立完成。
2.创建探讨的问题和情景,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3.鼓励学生用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信息,制订探究的计划。
4.以实验或者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二、适合探究的教学内容
探究教学适合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化学等。但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确定它有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
三、探究教学分类
1.实验探究法。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发现、认识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来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它是化学探究教学的主要模式。
2.启发探究法。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引导探究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参与认知领域,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4.互动探究法。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师、学生、媒体多层面的互动,以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更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探究者和主导者,通过发现和研究学习,让学生构建性地获得知识。
四、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熟悉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2.具备较强的创新和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的研究创新中完成教学,所以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这些是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前提。
3.提出适合学生且高质量的探究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所以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对掌握知识、学会探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有价值;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
4.教师要掌控好探究的过程。探究教学是学生宽松、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对教学过程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及时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控好整个教学,使其有序地进行。
五、探究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88-01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
通过对目前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考察,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探究方式过于单调,弱化讲授;②探究过程只重形式,忽视实质;③探究结果只重成功,轻视失败。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呢? 研究探究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1.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2.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 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 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做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1: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1: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2: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3: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2: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4: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2、假设3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 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
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五 探究总结的交流策略
课堂上以小组内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为模式,使课堂教学形成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链状结构。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判断,拓展了自我的视野。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在控制讨论交流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大放小,老师要有很强烈主次的意识,即抓主干,理枝干,放掉细枝末节。
(2)要学生暴露出他们自己的原有认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然后在交流研讨时充分利用。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板书把学生众多的观点记录下来,使学生注意力能集中到这些观点上进行讨论、引发思维冲突。
(4)交流研讨时,一旦学生的思维出现空白,老师要及时给予点拨。
篇3
摘 要:有效教学成了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终极追求。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以及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整合了现代课程理论,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世界观提出了要求,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无疑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好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能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能否通过自己或与其他人合作进行的探索。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知识和技能联动内容减少,因此科学探索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在探究式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结构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这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习的本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二)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因材施教,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4
关键词:物理 探究式教学 现状策略
初中物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性与拓展性等特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自觉形成正确价值观。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具体体现为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全面贯彻课改精神,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当前初中物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科学探究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物理实验。
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式,它即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人们为了检验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显然,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含了物理实验,但又不等同于实验。
二、受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评价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并不是哪一所学校的问题。由于大家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科学探究只是停留在表面而落不到实处。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办学方向上,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学校的考核、奖惩只认分数和升学率。教师为了“荣誉”逼迫推行所谓“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频繁地举行各种考试,让学生呆读死记。教育评价是科学地管理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评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初中教育评价的现状来看,它很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实验室条件差,设备不齐全。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两基”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加强、普及程度提高,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软件上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初中的教学设备普遍较差,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善。
首先,实验室条件差,使用率较低。大多数初中均有专门的实验室,其中一些为物理专用实验室,有些为理、化、生合用的实验室。
其次,实验室中购置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器材、挂图、标本、模型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学设备不配套,有些调拨的仪器质量较低,加以损坏的仪器又不能及时更新,影响了仪器的使用率和实验的开出率。
四、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
现阶段的初中学生,观察力薄弱,特别是缺少自觉性、深刻性和良好的习惯,缺乏明确学习动机和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在做完实验后,听教师引导探索时,还是总想着刚才的实验现象,甚至搬弄仪器或别的东西,没能把注意力很好地转移到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上来;
其次是思维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思维结构不完善,在探索过程中不善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使之具体化和系统化,从而难于探索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
最后是想象力差,特别是再造想象力差,难以建立物理模型,构造出探索问题的情境;难以借助于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这种种心理特征对“探索式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大,甚至阻碍了“探索式教学”的实施。
那么,针对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又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物理教师已经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存之于心、出之于情、敢放敢收。课改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不是"放羊式"学习,教师应当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引导、疏通、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以此为指导,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调动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去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但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借机解决其他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收放自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培养学生探究习惯。不能只停留在上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搞表面工作、业绩工程,而要深入到课堂教学,有系统的、有目的的制定探究计划。
其次,结合实际,尝试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要转变观念,要积极改变评价方式,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一好遮百丑”的传统做法。第一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的发展。第二要注意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比如:学期学习成绩的评定,应把期中、期末及单元笔试成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教具学具制作成果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业的学习成果。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或学生评价自己,甚至可以是学生评价老师。第三要注重评价的差异性,农村中学学生的个体差别比城市更为突出,评价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导。建议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也要转变理念,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多元化、情感化、人文化和差异化,评价要以激励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未来发展为导向,让物理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服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 从实际出发,因利势导因地制宜
1、针对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当介绍物理教学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重点介绍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技新成就、新技术,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能源(太阳能、沼气等)的开发与利用、退耕还林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建设、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科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三小活动”(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锻炼各种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对家乡的生产、生活、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做初步调查,特别是物理知识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撰写一些简单的调查分折报告,为日后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总之,要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活教材,让他们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找器材,自创情景,不等、不靠、不要,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过程直观化,体现探究学习手段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拟仿真。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是学校电教化教学的一大革命,它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
总之,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更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下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探究式的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这就促使教学工作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习惯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要积极地倡导主动参与性的探究式学习。我国的探究式教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相应的理论框架正在逐步的形成。所以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设计和实施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惑和误区,下面提出几点高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挖掘教材,选择探究内容
想要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就要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保证其合理性。教材的编排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教材的内容是统一制定的,在教学的使用中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所以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够一味地照搬。但是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凭借着教学的经验和主观想法来设定探究内容。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地掌握,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和编排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站在实际教学需求的角度上灵活地运用多样的探究性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材料,以这些条件作为设定情景的基础,而不能够为了创设情境就盲目地追求课堂效果,过度地注重形式上的体现,反而会达到不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为探究式教学捕捉情境的创设点,尽可能多地为探究式教学建立新的情境。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
适合的情境及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事实情境
化学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危害有哪些?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废旧电池对水资源产生的污染等都是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将这些源于生活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利用他们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还能够体会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2.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环节,创设真实、直观的实验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原电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分别将一个铁丝、一个铜丝放入到稀硫酸中。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在进行交流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的位置不同,所以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看到的现象也就不同,观察到铁丝上有气泡、铜丝上有气泡、两个都有气泡,就会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的问题,这时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在观察讨论过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家解剖一节干电池,并观察其内部结构,在通过小组进行交流观察,引导学生对“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装置即原电池”这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3.问题情境
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研究是探究式教学的常用方法。但是让学生去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展开探究是问题情境的更好方式。这样的探究问题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同样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越是直观、立体的,就往往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图片、实物、模型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多收集多媒体的资料,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精心组织,实施探究性的教学
新课题和新知识的引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获得知识的多少并不是记忆和背诵教师讲课内容的多少,而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究。如:在“苯、芳香烃”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在知道苯的分子式为C6H6后,可以介绍相关的研究历史,关于苯的结构研究走过了40年,那么就自然而然地使同学们想要探索一个问题,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时再将准备好的器材交给学生,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
同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和假设,再进行实验事实,最后得出结论之一教学模式。如:提出乙醇是怎样的结构?这一问题在收集理论上的依据之后提出假设C2H5OH/CH3OCH之后开展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停留在形式上,真正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探究式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自信、自强的创新型人才,在新时期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探究式教学注重实效,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充满激情的探究、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南安.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2]冯仕芬.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韦英俊.系统思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篇6
1. 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1.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
1.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猜想,提出假设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乎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3.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完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总体目标。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解决”指的是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并且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抛砖引玉,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沃土”和“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悬念式情境和冲突式情境等,不管何种表现形式的情境,其构建的思路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举例说明如何创设悬念式情境。
例1.分数的初步知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人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入新课。课前准备了苹果和盘子,它们是本课需要使用的教具,共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
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一。这儿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现要求将4个苹果分配下去,使每个盘子的苹果数相等,那么,每个盘子需要放几个苹果?
学生:每个盘子需要放2个苹果。(教师板书:2)
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二。如果要求将1个苹果平均分配到2个苹果中,这时每个盘子能放多少个?
学生:每个盘子里被平均分配到半个。
教师:半个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一时陷入深思中,同时也一下子激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最后进入悬念式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趣”中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践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亲自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不易遗忘。因此,在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时,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学习。
例2.长方形的面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张卡片(规格为5 厘米×4厘米,不告诉学生长、宽以及卡片的面积大小),将卡片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办法测量出所给的卡片的面积。
很多学生采用了学具盒内的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平铺满整个卡片的方法来测量卡片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你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呢?
学生A:通过平铺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的办法来测量,因平铺满整个卡片共用了20个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所以这个卡片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B:也是按平铺的办法,首先沿卡片的长所在处开始摆放,沿卡片长所在的边可摆5个1平方厘米方格纸,这时已经摆好的方格纸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4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C:和学生B的方法类似,只是沿卡片的宽所在处开始摆放完后的方格纸面积是4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5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得到卡片的总面积也是20平方厘米。
教师:从刚才动手操作可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怎样的算式计算出来?
学生: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可通过长乘以宽计算得出。
教师: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D:老师,通过尺子度量后发现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5×4=20(平方厘米)。
师生共同归纳: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在问题解决中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想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被学生所掌握和认识。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因此,需要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例通过平均分的教学内容阐述如何在问题解决中渗透函数思想。
例3.平均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师:如有15个奖品,请问有多少个小朋友能平均分?
学生:3个,5个,15个。
教师:当3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5个。
教师:当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3个。
教师:当1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1个。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什么没变,什么发生改变了?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
语文是初中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究式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具体的语文课堂当中。
一、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掌握,才能以学生为基准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从而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文章语言的使用特点以及作者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手法等作为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而将文中父子间的感情作为本文学习的情感目标,让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学习写作的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设计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探究式的语文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因此,要想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巧妙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的。当前一些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没有可探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提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争议性的,因为在文章中作者已经将其观点进行了鲜明阐述,因此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现。并且也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问题设置的质量,可以直接关系到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争议性。争议性较强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探讨与理解,并且在探讨的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所必须具备的内容。(2)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设置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问题,这样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因此这也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尤其像探究式的教学,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此,教师在探究式的课堂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语文课文中,会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却合理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寻找探究的切入点。(2)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自觉挖掘文章的内涵,实现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与此同时,学生间的探讨对于增强班级的团结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探究式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28-01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很大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决定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我们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探究式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更为严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便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没有兴趣,探究学习只能是空洞的,而且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然而,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我们知道能够被5整除的数个位是0或者5,能够被2整除的数各位都是偶数,那么能够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太信,后来发现老师真的能够很快的说出结果,这也就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多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我们知道,小学时期的学生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意识较弱,特别是面对一些理论化较强的知识的时候,他们很难投入到学习中,面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根据不同的教学时节、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列举更多贴切的案例,使他们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探究式教学,学生很难会有持久的兴趣或者耐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让他们永葆对于数学的兴趣,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制造矛盾冲突激疑:教师揭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先设计了一道求和的应用题:“小朋友做纸飞机,一组有6人,另一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题是已学过的应用题,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一共”这一特点确定用加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小朋友做纸飞机,每人做5只,4个人一共做多少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用加法”。低年级学生只学过“求剩余”、“求和”这两类应用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成了一种定势,看见“一共”就加。这时,老师引导:“这题能否用加法来求呢?为什么?”同样是求“一共”却不用加法计算?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也使学生产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联系生活、采取游戏教学等形式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环境,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教师要丰富教学的探究方法
和教学情境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采用某种探究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长此以往就会很大程度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探究方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探究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此外也可以进行师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探究、通过实践探究、通过理论探究等等,只有丰富了学生的探究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有效探究学习。
四、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探究指导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知识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会。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能力不足,在面对学习的时候他们很难真正的去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也要重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能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来,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思考与体会,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把握,以便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志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艺术》 2007 第4期
篇10
一、普通中学科学探究教学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现象
1. 普通中学科学探究教学遇到的困难
普通中学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除了学校教学设施如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配置,以及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含义的理解还很不到位,师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重点学校,承担研究任务的也是名校名师,用的“标的物”又都是这些重点校的优秀学生。这些基于名校名师研究出来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普通中学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合。各普通中学又苦于师资力量不够,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很好地适合普通中学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真正有效开展。
2. 普通中学科学探究教学常见的现象
在物理课堂进行科学探究的形式还很单一,存在普遍的跑形式、走过场现象,很多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实施探究式教学。比如有老师说: “这节课不是探究课,没有探究活动,也不用进行探究性学习了。”他们将教材中有明确标示的探究作为探究课,而其他教学内容则视为非探究课。又如,很多老师认为物理课堂的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实验,把探究的模式片面理解成只有实验探究这种单一模式。还如,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很多老师错误理解为七个环节,每次探究都严格遵循这七个要素按部就班走一遍。但我们知道,这七个要素中,实际教学时最难把握的是提出问题这个要素,也就是第一个要素。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而且绝大多数问题与教学发展方向不一致,于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无奈,从而失去信心。老师们认为,他们的学校设施差,学生基础差,学生能力跟不上,科学探究在他们的课堂搞不起来。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物理课堂几乎没有探究,偶尔进行也只是形式上效仿,基本脱离了学生实际,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在普通中学物理课堂进行探究课教学的策略
由于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接受知识也较慢,学校教学条件也普遍不足,所以在普通中学实施探究教学,就要充分结合这些特点。
1. 以部分探究为主,完全探究为辅
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环节作为探究内容,哪些还是应该以老师讲为主。比如,在实际教学时最难把握的是提出问题这个要素,教学中就可以由老师来提出问题。分析与验证、评估这两个要素也是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也主要应该由教师来讲。比如,在“探究单摆运动规律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中,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关系时,学生很难设计出改变重力加速度的方案,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完成,就可以根据情况确定为完全探究。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由于学生有前面章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经历,其探究过程就可以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2. 利用科学史实培养探究精神
科学史能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来进行思考和推理、分析,这其实就是很好的探究式教学,因为学生可以从前辈大师的工作中体会到科学探究。高中物理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
3. 化整为零,将部分探究安排到各个教学片段
每一节课有很多问题需要分析解答,许多问题的分析过程都具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因此也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并且对不同的回答展开讨论与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当然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4. 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能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针对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学习完《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后,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利用公共信息资源从物理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相关研究并交流。设置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大小?要计算月球的质量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如何根据收集的信息计算出月球质量?根据收集的信息和已知的物理知识估算卫星将拍摄的月球表面的图文信息转输到地面的时间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