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农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培养方案;人才

展望21世纪,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国际间、区域间、领域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民生活、经济水平的日趋提高,研究生教育将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人才储备基地,人才的培养要紧跟世界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需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农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基础教育。农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基础农业有益的课题。在研究中,一味强调研究前沿,研究生追逐导师进行“前沿”研究,强调研究的前瞻性、创造性,乃至贡献性,而导师、研究生和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都忽略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使现在的一些学术论文只追求高难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研究结论,而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使研究出现“两张皮”现象。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基础教育跟不上,一味追逐前沿使研究生教育出现“脱节”。

(二)轻视实践能力。农学研究生不同于基础学科研究生,他们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的农学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教育。我国的农学研究生大多都是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然而实验并不等于实践,实验室里培育出的粮食育种在田间实践时未必会有预期实验收效;临床兽医专业的研究生面对临床实践时也远不及在实验室里得心应手,这些都充分显示出目前的农学研究生更像是“实验员”,而专业实践能力非常薄弱。

(三)缺乏学习热情和创新理念。如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受到了各界的反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乃至其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填鸭”现象。这种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另外,更使学生难以锻炼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书本为“支点”,以教师为“拐杖”,极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完成“学生”像“研究生”角色的转换,影响学术界未来的发展,使学术界变得死板化、僵硬化、陈旧化,丧失学术活力和科研动力,并使农业发展受到冲击。

二、提高农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对策

(一)完善农学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过程对研究生至关重要,应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农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培养。首先,培养农学研究生多样化的理念、创新化的思维,树立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培养农学研究生多方位全面发展。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拓宽研究生培养面,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和精品化。另外,要加强科研,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夯实专业基础,培养适应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要求研究生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强调人才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农学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与实验的结合,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另外,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试验田、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强化农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提供科研所、畜牧兽医院、农业推广公司等部门的交流实习机会,做到产学结合。

(三)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让一切外部和内部条件都更加适应培养进程的发展。外部条件方面,为调动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可制定促进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把奖励和创新挂钩,设立创新奖学金,以此调动农业创新积极性。内部条件方面,主要是精神环境的优化。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将国内外一流的农业学术专家请进高校,定期做学术汇报、交流活动,了解农业学术界前沿动态和技术方法,激发研究生学研灵感;另外,把研究生派出去,通过不断地田野考察、不断地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实践,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交流与操作,把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培养和创造农业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结合我国国情和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与国际农业发达地区、农学研究发达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农学研究走上国际化道路,由此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提高农学研究生质量,培养国际型农业人才。

三、结语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生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各领域的中间力量,而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责任重大。农学研究生的培养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剖析个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国农学研究生教育更加完善,为农学研究提供后备力量,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修订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1992(2).

[2] 魏东,黄智鸿.关于农学研究生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

篇2

关键词: 1999—2009年研究生 分学科 招生 启示

1977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一度中断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得以恢复,同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从而因“”导致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一并从此开始恢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2006年颁布的“第10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文件规定,将研究生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又分为89个一级学科,其中385个二级学科,并同时列出招生单位自主设立的903个二级学科,总计22660个。[1]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逐渐成熟稳定下来。1999年—2009年研究生分学科招生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新世纪的人才结构类型。

一、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描述

(一)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99—2009年全国研究分学科门类招生人数统计数据如下(见表1—1、图1—1、图1—2)。

2.1999年的增长率是根据1998年的招生总数72508人进行计算。

第一,表1—1显示:1999年到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呈“V”型趋势,年均增长率最高者是2000年的39.32%,最低者为2007年的5.20%。

第二,根据表1—1绘制的统计图1—1和1—2显示:各学科招生人数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一些学科的招生人数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下降,具体情况是,2007年历史学招生人数少于2006年。2008年军事学、农学和历史学研究生招人数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农学招生人数下降比例达到15.72%。2009年法学、医学、哲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与2008年相比亦有所下降。

第三,管理学于2001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之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呈增长趋势。2001年新增加的军事学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但招生人数总体有限。

(二)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分析

第一,表1—2显示,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工学,所占比例大于30%;较高层次为理学、管理、医学,所占比例为10%—20%;较低层级为文学、法学、经济,所占比例为5%—10%;最低层次为农学、教育、历史、哲学和军事,所占比例为5%以下。

第二,根据表1—2,在2009年,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招生比例出现了下降,尤其是管理学,在2009年所占比例有以往的11.5%左右,下降到了8.82%,下降比例最大。

第三,根据图2—1和图2—2,1999—2009年间各学科招生比例有以下几个趋势:增长型,如文学、法学、教育学;下降型,如历史和经济学;平缓型,如医学、军事学;波动型,如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理学和哲学,下降又上升又大幅下降的管理学,受政策影响的农学,新时代新发展的管理学。

二、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类型描述

由表1—1和表1—2可知:1999—2009年研究生招生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各个学科的增加幅度和所占比例又随着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一)增加型

1.文学。文学年均增长率最快,达到23.30%,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位于第二个比例区间,即10%—20%,达到7.52%。文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年增加,在各个学科中所占比例也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基础部分以学科建设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提升为宗旨,高等学校以“基地”为核心,进行了人文学科教学改革,大大推动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2.法学。法学年均增长率也较快,达到19.81%,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也位于第三个比例区间,达到6.90%。1999—2008年法学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在2009年出现了十年间的首次下降。由于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及律师行业步入困境使法学本科生随之面临过剩问题,[3]因此研究生曾经的法学招生增长迅速,比例也稳步增加,在2009年招生人数出现了下降,所占比例也下降。说明法学的热捧要在今后趋于理性和稳定。从2009年起,允许法学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硕士。

3.教育学。教育学年均增长率仅次于文学,达到22.02%,所占比例为第四个层次,即小于5%,为3.13%,且逐渐增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家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具有教育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以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此外,教师薪酬的不断提高也吸引了大批学生继续深造,这些外部条件都促使教育学研究生比例增加。

增加型的三个学科全是文科。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女研究生数量增加促使文科的招生比例增加。根据笔者的调查,选择读文科方面的研究生不考数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我国高校女生比例激增,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下降型

1.经济学。年均增长率为9.76%,是增长幅度最小的学科。平均比例为6.30%,管理学在2000年分离出去后,2001年出现了猛然下降,所占比例为5.07%。2002年又有所增加,以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09年有所增加。市场化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有一定要求,但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人们一窝蜂地都去报考经济学,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经济学理性对待和思考,驱使经济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下降。

2.历史。历史年均增长率为14.81%,也比较快,所占比例1999—2009年间为1.44%,位于第四个层次,且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历史学科就业面窄,选择史学就等于选择寂寞,就等于选择清贫。[4]历史学就业问题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且在有些“211”高校没有开设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发展可见一斑。本科生历史学专业生源少,而学历史的本科生读研究生时也会转换专业,生源问题也使历史学研究生受到限制。

(三)稳定型

1.医学。医学年均增长率为17.69%,所占比例平均为10.26%。十一年间,所占比例没有大的波动。医学就业对学历有一定要求,本科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很难找个合适工作,其学科严谨的性质需要高学历的学生。而高学历的医学专业,社会需求一直也比较稳定;医学专业对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高,本硕连读在医学中也占一定比例,跨专业考研比例也小,生源一直比较稳定。

2.哲学。哲学年均增长率为15.52%,所占比例平均为1.23%,位于第四个层次,所占比例下降后在1.20%附近趋于稳定。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科学,是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5]哲学高度抽象性、思辨性本身需要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哲学人才需求量不大,就业口径窄,本科结束后若无一定兴趣就不选择继续深造,生源也有一定限制。哲学是一门抽象思辨的学科,发展到如今,对于哲学人才的需求也趋于稳定,因此今后哲学的发展应该是平稳的,适合社会需求的。

3.军事学。年均增长率为20.00%,所占比例年均为0.05%,但是所占比例比较稳定。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研究生生源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军事学需要人才数量特殊,不会过大,因此所占比例有一定的控制,不会占很大招生比例。当前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布局结构,成为新一轮军事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波动型

1.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6.63%,所占比例平均为12.71%。对数学、物理、力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专业的学生的一种专业上的称谓。很多综合性的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都设有理科硕士点,研究生更重于对基础学科深层次的研究,专门用于培养理科方面的人才。因其招生面、包含学科广,所占比例仅次于工学。其生源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影响其所占比例的波动。

2.农学。年增长率为16.95%,所占比例平均为3.56%,位于第四个层次。国家2001年在安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在全国20个省市试行,2003年在全国普遍推行,并在五年时间里完全免除农业税。这些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3年农学招生出现回升,但是幅度不大。在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幅降低时,农学人数降低幅度最大。农科研究生就业面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农学学生一般来自农村,研究生实行收费制后也进一步降低了报考人数。其生源受国家制度的影响限制了农学专业的发展。

3.工学。年均增长率为15.69%,平均比例为37.90%,位于第一个层次,是比例最大的学科。2004—2007年,工学就业率分别达到91.55%、90%、92.39%、90.57%。[6]高就业率也是工作比例最大的主要原因。对研究生教育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人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能独立进行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型的专家。

4.管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0.62%,平均比例为11.01%,位于第二个层次。我国加入WTO后,更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学人才,且管理学的就业范围宽,因此管理学虽然波动,但是总的起伏不是很大。2009年,管理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四变为数学三,需要将数理统计纳入复习范围,难度加大,招生人数下降。

三、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一)1999—200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幅呈现了降低的趋势。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7]2005年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一方面,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但在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学生纷纷报名参加考研,这和2009年招生人数增加有一定关系。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大有一定客观必然性。

第一,教育体制多元化起步阶段的必然结果。自国家号召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推动教育产业化以来,各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加快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99年本科生扩招,必然引起高一级的研究生扩招。正如美国一位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所言,本科教育大众化之后,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跟着就来。[8]高等教育要保持合理的结构,改变现在“两头小,中间大”[9]的均衡现状。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也是必然的。

第二,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人们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随着本科生的普及,用人单位也将目光放到了研究生层次上。

第三,就业压力缓解的手段。现在考研大军中不乏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人,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不少毕业生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于是选择了继续念书。

(二)通过对1999—2009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原因分析,笔者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是国家政策影响着各个学科发展,研究生发展要有一定适应性。研究生招生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各个学科协调发展。人们选择读研究生和专业更加趋于理性,升降比例波动趋于稳定。当总的招生人数幅度受到控制时候,就业口径窄的学科(农学、哲学2008年招生人数低于2007年)首先受到冲击。适应性原则,“就是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而言,在经济、科技、人口与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和速度不宜过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决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国力支撑条件。一言概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研究生教育不可逾越的一条外部关系规律。[10]

二是适当控制研究生招生增长速度,在扩招中注重提高研究生质量。分析以上数字和观点,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扩大,但规模的增长速度应调整,只有研究生教育与本国的经济协调发展,才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适时调整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必须注重研究生导师管理,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学位点建设和评估、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德育工作等进一步加强管理,大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确保规模迅速扩张下研究生培养质量。[10]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用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将主要补充科研和教学队伍,应用型研究生将走向经济建设工作岗位。[11]

三是协调好学科学位和专业学位关系,研究生教育必须真正面向市场办学。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明显过快,造成了师资力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培养质量下降、就业形势趋紧等问题。因此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不能是简单地去迎合市场,而是为未来高等精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搭建平台,也是高教改革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变革。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定位意识、品牌和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很大程度上说,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力度,是决定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关键性因素。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定位于为社会服务。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经就对目前国内高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批量生产”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同的学科对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是难以保证的。”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可以看到的较为普遍的情形是,层次、类型各不相同的高校都在积极争取硕士点、博士点。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在政策上正确引导,使之量力而行,合理定位之外,对已取得硕士点的一些高校还应建议它们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承担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省略/yan_xiao_3972/20070731/t20070731_

246620.shtml,

[2]中国教育统计数据(1999—2009)整理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3]张朝霞.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20.

[4]叶辉. 历史学的困境[N]. 中华读书报, 2007-7-11(第003版).

[5]蔡启元,昌锦桃. 应重视哲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VOL5,(18).

[7]吴歆.教育部: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EB/OL].http://省略/edu/zcdt/news,2007-10-15.

[8][美]伯螭·克拉克著.王最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80.

[9]李长波,谭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负面影响的研究[J].高教研究,2006年12月号中旬文教资料.

篇3

Abstract: The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n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detailed teaching strategy and analyse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lecting and arranging proper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enriching teaching means,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关键词: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agronomy;specialized English;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6-02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日趋国际化,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农产品出口、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国外仪器设备使用等都不可避免地需与英文资料接触。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要想与世界接轨,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掌握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农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的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延续、交叉与融合,具有“科技英语”的特征[1-2],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并运用专业英语的有效途径是在系统学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熟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掌握文献阅读技能及多种方式获取专业资料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学生基础、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自2008年起,笔者开始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选取、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近年来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国内同行分享,以期进行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是通过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知识,进而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获取相应的专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点的讲授,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郭丽华等人编著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强的《English Course for Agronomy》为授课用书,从该教材中选择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科技文献,系统地讲授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上网检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选择最新专业研究热点的英文专业文献,从专业知识、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结合中文专业知识,学习相应地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相关的专业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另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针对其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和就业、研究生面试等场合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计划学时下,适量的增加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结合专业情况的英文自我介绍、研究方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指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要强调、突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们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转化,从讲解、灌输的方式向以学生自主的任务式、功能式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式教学转化。

2.1 小组合作与课堂展示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保障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并适当兼顾组内同学之间的可接受性。小组以4-6人为宜,并选出各组的组长,负责学习情况的报告。合作小组就老师给定的学习项目(任务)进行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点的互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3]。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的交流,按照分工完成小组的项目活动,然后根据主题和完成的情况制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如在学习“Carbon dioxide is nature’s hidden yield enhancer”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Learning by Doing 板块,教师首先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使学生获取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以“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on crop's yield and quality”为主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获取相关信息,把所查资料和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综合到一起,集中讨论并增减相关内容,使其内容条理化,小组同学再一起完成汇报PPT的制作,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陈述。教师根据每个小组ppt制作情况和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分,每个小组的得分作为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并记录下来,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检索与文献研究锻炼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演讲,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 教师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探究性教学 在每一次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是在阅读之前构建学生关于某一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内容预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有关段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知识。因此,小组讨论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好课文的结构划分后,让小组成员需要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教师需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即根据每部分内容提出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通过做出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把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重点句子、短语及单词展示出来,作适当的释疑,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以便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所有这些活动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讲解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被激发,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3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将使学生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互联网、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侧重点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展开,在专业英文知识点的学习上,通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了解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所对应的专业过程,增加信息容量,培养学生用英文准确描述专业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国际著名大学农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教师可对其近期学术报告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国外著名大学和英文专业期刊网站,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又可对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摘要的写作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照片等教具在课堂上演示,也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愉快、积极学习兴趣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例如,在讲到“flower”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展示出不同种类的花卉实物或图片,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英语介绍花的结构和特征等。利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

4 改进考核方式

针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我们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也相应做了调整: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我们注重课程平时考核,使平时成绩构成多样化,平时成绩由合作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课堂参加讨论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由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翻译、摘要写作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得到,实践证明,采取这一考核方式可以保证成绩统计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专业英语教育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农科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农科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2]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50-52.

[3]郭书法,曹凤龙,严发萍,熊春华,明泽.合作学习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 (10): 50-51.

[4]王亦兵,黄岩,承欣红.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外语系教学改革立项初探(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3):91-93.

[5]孙茉莉,马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03.

[6]王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2) : 90-92.

篇4

(一)日本

在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日本的高等农业院校既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在综合性大学中称作农学类学部等;也有单独设置为少数私立大学的。截止目前,日本国内设有农学类学部四年制本科的综合性院校共有53所,这是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7所农科大学及23所涉农学科的短期大学。日本的高等农业教育的研究范围扩展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类科学、地球科学等许多跨门类、综合型学科。日本在1963年8月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WTO的前身)后,为了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趋势、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高等农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增招理工科大学学生,在此阶段高等农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二是调整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从1963年开始,将1953年、1954年在12所国立大学农学部设置的综合农学科,全部改组为农业工学科、农业经济科等学科,实现了农学专业跨学科的融合;三是通过发展大学农学部、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等措施,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农业人才;四是重视农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日本高等农业教育对农学科研十分重视,设置在大学和企业中的农业科研机构共有223个。一些大学通过在农学部设置了单科或多科研究部门的研究设施,开展各具特色的研究。如北海道大学的酪农科学,东北大学的草地开发,鸟取大学的沙丘利用,岩手大学的山地利用等等。在成果转化上,自60年代以来,各大学农学部通过二至三年计划,运用自身成果,对农场设施进行整顿和改造,使这些农场也具有了各自和特点。如北海道大学的寒冷地旱作机械化,带广畜产大学的草要酪农,宫崎大学的暖地酪农等等。由于日本这些教育制度的保障,高等农业教育自由、独立潜心研究基础科学和学术问题,研究成果累累、效益显著。

(二)德国

在联邦德国,几乎没有独立设置的农业大学,而是由设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农业科学学院、高等农业技术学院、农业专科技术学院构成德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因此,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育层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差别。一是农业科学学院,它着重培养从事有关农业科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二是高等农业技术学院,这类院校大多是60年代末期由农业技术学校以及农业职业学校经扩建升格而形成的,因此,以实用技术为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从事职业的能力;三是农业专科技术学院,对学生进行专业农业教育,此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到农业生产企业和农场进行实习,培养具体操作能力。德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学中的农学院及高等农业技术学院中,因此在这些学院毕业的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之后,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联系的日益加强,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纯学术性质研究已经开始向生产实际应用研究方向转变。通过教学和科研,不仅向学生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及方法,更加强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和从事职业的能力。德国高等农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促进农业科技的繁荣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作为宗旨,来开展高等农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及教学内容改革。

(三)美国

1785-1787年美国政府实施的《西北部法令》标志着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产生,此后的两百多年来,美国通过法律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如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1887年的《哈奇法案》,1890年美国政府实施的《第二个莫里尔法案》等,促进着高等农业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美国开设有农业教育学科的大学约占高等院校总数的4%-5%。从美国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属性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模式和综合性大学农科院系,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基本上是以综合性大学中的二级学院的形式存在,因此综合性大学中的农科类院系成为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施教主体。在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特点表现为:学校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与科研,极具区域传统与特色。比如东部的马里兰大学与西部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农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传统与特色上因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而很不相同,而这正是学院存在与发展的依据。不仅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根据当地经济与农业的特点开设的课程专业范围广、门类多,如: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技术类;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经济、社会、政策、人口类;为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直接服务的综合类;还设有一些以农为主的研究中心,结集非农院系的教学研究力量来综合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环境相适应,培养的人才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此外,二战后美国政府就对高等农业教育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促使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荷兰

作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的荷兰,人均耕地仅1.3亩,农业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9%,然而荷兰一直却是农产品的出口大国,列世界第3位,荷兰农业的优势得益于农业的三大支柱—研究、教育和推广的密切结合,其中教育担负着推动和促进荷兰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任务。荷兰的高等农业教育是由少数国立综合性大学与地方农学院构成的“二元结构”模式,荷兰现有综合大学12所,以瓦哈宁根农业大学为例,它是荷兰国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它下设一所学院和七所国际农业教育研究院,由此构成了荷兰的高等农业教育和科研的网络中心。瓦哈宁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农业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的思想,使教学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发挥学生们对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所设专业覆盖面宽,学生知识面宽,也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在校内的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而且还能到校外基地实习;相对集中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和地方农学院,能够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确保了教学质量。

(五)英国

英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三元结构”模式,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地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组成。涉及农业教育的综合性大学有15所,在这些大学里设有农学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部、动物生理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营养生物化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等,学院内部再设立涉农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是在1918年第一次欧洲大战结束后,才把农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农科是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后生学科。地区性涉农学院则是融科研、教学、推广于一体的,是社会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生力军。以英国目前最大的公办农业院校——哈珀亚当斯农学院为例,该学院于1901年创立,有近100多年的农业教育历史,主要进行全日制本科教学,兼有专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和继续教育。学校开设有作物科学与生产、植物保护、环境科学、动物科学与生产、农业工程、农业和食品市场、农场和商业管理、农业经济、土地管理、休闲与旅游等专业。其办学宗旨是:第一,发展学生的关键知识和实践技能,发挥个人潜能,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第二,通过理论学习和和应用能力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第三,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关联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哈珀亚当斯农学院对4年制本科生与3年制专科生实行“三明治”的培养模式,即3年(专科2年)学校教学,1年(本科第3年、专科第2学年)在企业与农场进行实习工作。学校有专门的教学农场,面积约93㎡,独立经营管理,但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学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参与到与农业相关的农场、企业中工作,学以致用。

二、对我国发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以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因此,农业对我国的政局和谐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保证,如果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上不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就无法得到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难以持久有序健康地发展。

(一)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加强政策支持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史,将其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给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注意运用立法和拨款相结合的手段来干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政策的形成,抓紧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对农业高校提供优惠和倾斜政策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以确保政府指定的有利于高等农业教育政策在实际运用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对农业高校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拨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高等农业教育投入,扶持农业高校的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建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崭新、开放的农业教育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布局

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作为个体,每个人所拥有智能的不同各具特点,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化,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鼓励教育对学生多种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不同学生群体的优势智能,发展其独特性以强化学生个性的张扬。此外,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基本上是部属与省属两种,从国家宏观上看,地方和部属农业高等院校仍存在“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重叠”、“低水平重复”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部属与省属农林高校在教育软硬件资源上的差别、区域经济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等,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全国农业院校的整体合理布局,做到区域性与层次性的协调统一,做到定位更加准确。

(三)加强实践与科研训练,重视能力培养

日本农业院校四年制本科学生,在离校前要用一整年的时间接受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因此,应当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和保证学生的实训,增加实验室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宽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使学生掌握农业高新技术,培养追踪前沿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政府的合作联系,注重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

篇5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生辅导员 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思想多元化、年龄层次差别大、导师负责制等特点,这就为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教育部24号令中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9年8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粤教工委思[2009]16号)(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要求“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教育部24号令和《办法》下发以来,省内高校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总体来看,各高校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建设重点仍然是放在本科生辅导员队伍上,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1.研究生辅导员数量较少,缺乏一支成熟的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教育部24号令规定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数量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现有14个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84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58人。根据学校研究生人数超过50人的学院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基本原则,6个培养学院(教学部)中只设有3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除了研究生辅导员相对短缺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或在读博士生兼任,即便是专职辅导员也存在着研究生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等问题。

2.研究生辅导员定位和职责不明确,导致教育、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目前,高校中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常与研究生管理秘书的工作交叉或重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多以管理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另外,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专业点多,一个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同时带几个专业、几个年级的研究生。而且在体制上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归属不明确,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作为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实际上承担的是研究生秘书的职责,带3个年级4个专业的研究生,虽然研究生总体人数不多,但日常管理工作细致琐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更高层次的服务。

二、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研究生在高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多元化,社会阅历较丰富,有独立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取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辅导员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角色,理清职责。

1.做研究生的朋友和知己

研究生群体有其特有的问题与困难,同时要面对学习、科研、就业、恋爱或婚姻、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的层面,更应该与他们进一步成为朋友、知己,将教育方式从上对下的说教方式转化成为平等的引导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所带的研究生很多时候将笔者看成是他们的师姐,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和研究生像知己朋友一样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深刻地感觉到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全面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2.做研究生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者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想与研究生进行深入交流,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学术方面有所专长,才能更好地让研究生信服,从而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在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本专业的学习和科研,因为所带研究生(农学)与自己所学专业(管理学)分属不同学科,为更好的与研究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笔者经常向学院的导师学习请教,了解农学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掌握学院每位导师的科研情况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实验进展。如此不仅与研究生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而且对他们应如何规划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实验、论文写作也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3.做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作为研究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尤其应该率先垂范,拥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笔者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为师的角度努力向能成为研究生榜样的方向努力;在为友的角度,也通过一些交流的机会,向研究生介绍自己读研期间在学习、科研、社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在校期间获得省级优秀研究生称号的成绩和曾担任研究生团委副书记的学生工作经历,也使所带研究生对笔者所介绍的经验较为信服,对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4.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师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据一些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面对学习和科研的压力、就业和择业的压力、恋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困扰等问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因为毕业论文、就业或感情等问题而自杀或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不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研究生从一入校开始就跟踪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为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在担任研究生辅导员近两年的时间里,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以适应工作中的需求。据笔者了解,我校几乎每届研究生中都存在宿舍矛盾、实验室矛盾,毕业论文进展不顺甚至严重到无法参加答辩或答辩不通过,农科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等情况,而这些问题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则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笔者通过经常与研究生交流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经济、心理压力等方面的情况,在学院、研究生处、导师的帮助下对本院研究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5.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毕业寻找工作也存在诸多困难。而且研究生就业和择业有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研究生普遍年龄偏大,一般都已进入婚恋年龄,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因此毕业择业时,还要考虑未来工作与家庭安排的关系;作为高学历群体,研究生普遍期待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有时会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研究生在校期间主攻科研,一般不像本科生那样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在择业中可能比本科生更缺少相关的经历。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应当从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出发,从研究生入校开始,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习、科研之余积极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锻炼;帮助他们疏解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勇敢面对竞争与挑战。我校已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研究生还未设置相关的课程。并且学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每学期会送申报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本科生辅导员到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但对研究生辅导员,学校还没有提供相关的培训指导。由于研究生的特点,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需要更高的水平,但由于缺少专业培训,笔者目前为研究生就业所作的也只是提供就业单位信息和就业政策的指导,还未能为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这也成为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6.做研究生的服务者

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本质就是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作为与研究生联系最多的辅导员,要以研究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研究生服务,做好研究生与学校、学院、导师、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工作。从关心研究生的政治进步入手,全方面地关心他们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提出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关爱、更多交流和更多激励”。笔者在工作当中,认真为研究生服务,除做好常规性的工作外,主动了解研究生的需要和困难,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即使解决不了的或没能很好解决的,也会及时给予反馈和说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工委思[2009]16号).

[3]唐玉红,范朝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2):96-98.

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题组活动;体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0-2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包括其他专业本科教育都面临着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难的考验,尤其是面临着中专与专科教育层次人才的竞争与挑战,因为多数涉农企业与非研发企业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而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毕业生。在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改以往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牢靠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的缺憾,突显出本科毕业生的优势与竞争力,提升本科人才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这将是新形势下本科教育从业人员首应考验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延边大学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过程中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成功范例为例,详细阐述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对课题组活动进行的改革、完善与思考,期待为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和高校合校浪潮的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实施,以及畜牧与兽医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的逐步深入,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多数企业单位不想人才高消费,更倾向于专业基础知识一般,而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的动物医学人才。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出现了人员饱和或过饱和的局面,动物医学系本科毕业生想进入事业单位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我们农业高校动物医学系要适应新的局面与挑战,及时做出合理化调整,无论在专业方向与专业软硬件配备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与教学环节的改革上,都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与合理化整改,这将是我们继续开展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不利的新局面与新挑战,动物医学系选派资深人士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经召开全系大会进行研讨,最终总结出三点共识。一是专业名称过于老化,专业方向过于单一;二是我们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盲区;三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培训与适应才能进入角色。

基于经调查研究形成的三点共识,延边大学农学院兽医系(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前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具体归纳为三大整改举措。首先将兽医系的名称改为动物医学系,将兽医专业名称改为动物医学专业,将卫生检疫专业停办,增加生物技术新专业方向;其次将以往应用的较为陈旧的教材换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其他国家级教材;再次充分利用动物医学系的现有资源,开展以导师制为基础的课题组活动。

1.2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可行性

早在1999年,动物医学系就提出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设想,当时尚属新鲜事物,难免会遭到其他系或专业的质疑和非议,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事实证明在农业高校开展课题组活动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当时动物医学系现有的教育与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展课题组活动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动物医学系属于延边大学农学院传统老系,办学实力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拥有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等两个办学层次,硕士专业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三个专业方向,并拥有对内兼对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在科研方面,约95%以上的教师均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多年科研总经费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以上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为我们实施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与保障。具体讲,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开展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所开展的科研课题为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科研平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对外服务社会业务为本科学生接触动物病例提供了机会。可见,无论在资金、平台,还是在基地上对为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2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实施办法

2.1 做好动员工作

首先是对教师的动员。通过召开全系教师大会,向大家介绍当前国家教育形势、专业生存现状、学生就业形势和课题组活动初衷等思考,使全体教师能认清新形势、新需求,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以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办学目标,充分认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重要性。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组指导教师的职责,将课题组活动效果与年终教师等级评定和年终奖金相挂钩,激励指导教师参与活动的认同感与积极性。

其次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从新生开学教育到大二课题组活动正式开始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经学前教育、就业培训、模拟招聘会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确本科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以及专科毕业生相比存在动手能力差的弱点,想缓解我们的弱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要从大学二年级投入到能锻炼我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课题组活动之中,将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以此再指导实践工作与课堂学习的良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发地意识到,只有参与课题组活动才能使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和生存本领。

2.2 做好申报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学生申报课题组应采取自愿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即以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基础,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需要,使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达到默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题组活动顺利实施与开展。为此,系里采取墙报、板报、专题介绍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了解全系教师的研究领域、科研方向、项目资金等情况,在此前提下学生向指导教师提交课题组活动申请表,指导教师将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中遴选本科课题生,对于未被选中的学生,以采取第二轮、第三轮等自愿申报,直到课题组分组完成。

2.3 做好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工作

延边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远高于其他一般性院校,尤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对于动物医学系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延边大学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短短一学期时间完成三项如此繁重的内容很难实现。课题组活动为此提供了可能,因为本科学生在第八学期之前的时间里,可以利用课题组活动对本专业的科研前沿、科研内容、科研手段、选题领域和试验设计等有个深刻的领悟与认知,避免了第八学期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手足无措的尴尬局面。

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紧密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首先本科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驻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后,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实验室、实验设施和实验仪器,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构想,让学生逐步熟悉实验室的日常运转流程,期间负责一些简单的实验准备工作;其次在熟悉实验室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后,指导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确定本科学生课题组活动研究内容,并制定研究计划;第三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观察下,发现本科学生在课题组活动中能基本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且对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后,由指导教师为本科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试验方案和实施细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

3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3.1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收效

近些年,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在本科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独立完成科学研究内容、应对临床病例等能力培养方面收效显著。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85%升到2011年的94%;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71%升到2011年的90%。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多数企业和个体单位认为,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能很快掌握本职工作的关键技术,很多本科毕业生在几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和技术能手。多数事业单位认为,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在文字处理与文章撰写方面,以及协调各级关系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极为突出,以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一改以往对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积极性不够等怨言。

3.2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在新形势与新挑战下,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之所以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都得益于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能与时俱进,能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适时推出开展课题组活动这一新举措。

在开展课题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喜人的,是显著的,也是值得在其他学科与专业进行推广的。但在实施课题组活动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实施初期制定的方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甚至需要大幅修改的地方;用人单位不仅对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有好的赞誉,还存在不满意的方面,如对集体协作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等。这都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玲,高旭.开展课题组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3,10:27-28.

[2] 张默,张艳,周明亮.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3,3:25-28.

[3] 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4:57-59.

篇7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调研;建筑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Survey

JIANG LeiXU YuanyuanWU Yunjia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Agricaltural Univ. ,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architecture survey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is teaching practice is a cooperation between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 and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nology, and led by teachers of SCAU.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ries to look for a method of college cooperation and carry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centering on practice.

Key words: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Survey;Architectural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前言

建筑学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离不开学界和业界的信息交流。建筑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同社会需求接轨,而实践教学是建筑学教育一种有效的方式[1]。建筑调研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其独立性和从属性。独立性在于它有独立的理论指导及工作内容,在建筑实践中自成系统。从属性在于它的工作内容通常服务于一个主体项目,一般为项目的前期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建筑系建筑调研相关课程有:低年级的小建筑测绘,中年级的历史建筑调研与测绘,高年级的建筑专题调研。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调研内容,研究深度和研究对象都有所侧重。

2工程实践

历史建筑调研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极广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有建筑单体调研和建筑群调研。可在以下工程中应用:1保护规划项目,对建筑群性质进行评定分析,如年代、层高、历史价值等;2文物单位修缮,对修缮对象进行现状资料收集,包括建筑尺寸、建造技术及工艺、历史修建痕迹等。3旧建筑改造利用,包括外观改造和内部使用功能改造等。前两类项目主要是政府行为,程序严谨,原则鲜明。第三类项目现阶段特别多,很多都是企业及个人行为,法律对这类建筑的制约跟普通建设一样,项目的存在形式很多样化。

这三类项目有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现场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有一定的重复性。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在校生,经过稍稍培训即可承担工作;具备画图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能适合户外作业。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将实际项目中的建筑调研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课堂教学知识。

笔者曾参与的两个项目,“中山黄圃镇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和“中山南朗镇茶东村环境整治规划与及景观设计”等工程。“黄圃项目”属于第一类工程调研,主要是前期调研工作,对古镇里建筑状况进行记录,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测绘。由于一些传统建筑比较精细,测绘有一定的难度;“南朗项目”是第三类项目调研,主要是民房外观改造为主,先进行立面测绘,然后进行改造方案设计,直至施工图设计。“南朗项目”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训练,从易到难,需要比较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际工程。这两个项目,需要较多的人力投入,而且时间充裕,较适合用于实践教学。

3实践规则

此次调研实践面向建筑学中高年纪学生,并采取两校联合的形式。最后组织了华农大三学生16位,华工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共11人一起参与,让高年纪的华工学生带动低年纪的华农学生,促进两校交流,并能保证实际项目工程质量。在组队时,保证男女混合,两校学生交叉。“黄圃项目”以华工大四学生为主,带着五位华农学生。“南朗项目”以华农学生为主,加入三位华工研究生。工作安排主要分为三步骤:

3•1前期培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调研方法。强调建筑观察的重要性,画图在先,测量在后。

3•2现场指导。分组安排工作,并根据各组完成进度及时调整调研任务。控制好学生调研步骤,保证画完图再测绘,比如建筑单体,画完所有平立面后再测绘。画图是一个有效的建筑观察,保证测量的数据准确性。测量草图,要求徒手钢笔线条,分不同颜色,如图样用黑色,尺寸用红色,文字用蓝色等。

3•3后期制图。电脑制图前,可以统一制图规范,比如图框、图签、标注等,可以发样图给学生参考。统一一些构造画法,比如屋面构造层、屋面瓦面等,这些都是调研不易看透,不易表达,同一时期地方做法一样,可以给学生样图作参考。整个制图过程要有足够的辅导,保证出图质量。

4实践过程

由于华农学生首次接触实际工程,虽然认真,兴致很高,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南朗项目”的学生在现场测绘时,难于着手,无正确调研过程,甚至出现返工。指导后,学生现学现用,进步很快。“黄圃项目”,以有实践经验的华工学生为主,现场工作比较顺利。过程中,老师特意让两校学生交换工作内容,以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场调研时间一共5天,期间多次跟甲方反馈项目调研情况,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所没有的。

回到学校,进入制图阶段。首先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看图时间、深度,都必须严格控制,这让学生感到不少压力。辅导的深度和频率都比课堂教学严格,老师也不能厚此薄彼,对每个学生都不可忽视,保证成果能满足项目要求。

工程大概持续两三个月,整个过程学生能遵守纪律,初步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与社会接轨。特别是“南朗项目”,由于民房改造要到施工图深度,故学生要考虑的东西更多。课堂学习时,学生多数只偏重建筑的造型艺术,对建筑细部研究较少,对建筑构造与技术、经济性等就更少。这次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我国建筑专业评估要求一致,即建筑设计与生产实践结合、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结合[2]。

5总结

我国以往建筑教学对个性特色、人文美学属性等强调较多,而基于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筑法规、结构安全、环境控制和实际可建造性等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3]。这些内容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以完备。保持与业界联系的做法有利于加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职业教育和专业研究的平衡,是值得鼓励的方向[4]。在生产实践的真实背景下,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起来。建筑教育应积极利用生产实践,提高学生对建筑业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专业的爱好,诱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注:本文为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支助,序号JG12057)

参考文献:

[1] 陈颖,刘德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的实践教学.华中建筑,2007(12):11-13.

[2] 叶荣贵. 建筑教育要倍加重视生产实践与建筑技术.建筑学报,1999(5):43-45.

[3] 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建筑学报,2004(2):5-6.

[4] 仲德崑.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时代建筑,2007(3期):5-6.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姓名: 姜 磊

性别: 男

籍贯:浙江舟山

出生日期: 1980年12月

学位: 硕士

篇8

【关键词】茶学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

1茶学专业发展概述

1.1 30年代以前

茶学一般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中国的茶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基于中国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底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应该是于本世纪建立的。可以查考到的茶科学相关课程的最早设立应是本世纪30年代,设立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1.2 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茶叶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全世界教育中,只有中国设有茶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设立有中专生教育、大专生教育以及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育,于本世纪60年代设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本世纪80年代中叶建立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于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大学较早的进行了茶学科学教育,于1952年建立茶学学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3年制茶学专科生,1956年茶学专科改为4年制茶学本科;1952年安徽农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建院,茶学设立于茶与食品科技学院;1956年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建立,现属园艺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现属食品系;1972年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制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学院。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有着浓厚茶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在日本和韩国茶艺茶道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批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茶文化独立学科的存在和承认。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了茶艺师职业资格,九十年代,茶文化以独立学科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21世纪,中国茶文化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于茶学科的建设与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1世纪初期,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大学专业学科中应运而生。茶文化专业在农林院校都隶属于茶学专业,很多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就是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

2 高等职业教育茶学相关专业发展概述

茶学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茶艺。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茶叶专业职业教育。1961年改制为大专班,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该专业被列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1960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创建茶叶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以后在2006年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1964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于2002年由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市成人中专校合并建校后,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在198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2005 年一度中止招生于2008 年继续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茶叶专业。

目前,中国高校茶叶相关专业设置分属于三个层次:高职高专、专科、本科。但由于现代教育的实施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模式。要符合庞大的茶叶产业事业需求,高职教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以后,为适应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各产茶区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的允许逐步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天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即使如此,目前为止,全国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相关专业的还不足20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到5000人。现有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用茶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国茶业行业的人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沈岳明, 苏洪生.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茶叶加工,2001(2):5-7.

[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

[4]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需求条件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专刊).

[5]Dr.Siemen van Berkum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nhancing Conpetiveness Of The Agrifood Sector.

篇9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4]。再者,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科研项目,使得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实习的时间较少、精力不够。此外,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部分教师甚至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因此,对本科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没有指导好学生[5],选择的实习课题也多数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懒散、不认真,甚至出现伪造数据和抄袭论文的现象。

二、生产实习管理松散

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甚至不去做导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验,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时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这样容易导致实习效果良莠不齐[6]。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经常以考研和找工作等借口,不去参加毕业实习[3]。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去某些种子公司或中小学实习,这样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认知社会,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实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

三、提高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各院系应充分利用实习动员大会、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努力钻研、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精神和决心。其次,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大二下学期就给学生详细公布全院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具体研究方向及主要试验场所(如大田、实验室或外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后,再做选择。同时,向各指导教师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教师再对自己名下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尽量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

就河南的气候条件而言,暑期农作物种类较多、现场丰富,且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原则上规定,毕业生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应该提前采用开会、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然后根据其就业意向,具体再安排其毕业实习时间。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其考研结束后;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随后可完全利用实习结束的时间去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就业率。

(三)严格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机制

实习期间各指导教师应执行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离开学校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对于无故不去实习的,报给辅导员,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处分。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实习质量,需制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思想作风及实习纪律、工作能力等几方面,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可优先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或高等院校。同时,也要对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打分、领导调研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等方式,考核结果将与老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进而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

篇10

关键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45-02

在现代本科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200年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是6项建设内容之一。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北京市教委在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发文中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国家在十报告中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建设目标,林业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林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院校,一直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林学专业作为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统一思想,力求发展,多次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邀请了农林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和把关,分析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确定人才目标。新的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中心,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林学专业特点,循序渐进地设置具有延续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四年实践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大一、大二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为主,夯实专业基础,大三加强专业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大四进行综合性实践,到相关综合实践基地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各方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并不断强化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理论课程联系紧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开放式的实验内容,没有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经过查找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分析原因,再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把握大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学生能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是落实多层式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立起涵盖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满足各层次实践教学的需求。

1.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主要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服务。目前已建成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管理等专业实验室8个,对课程实践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林学专业每年申请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补充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工具,建设高水平的林学专业实验室,满足现代林业教学要求。

2.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为专业实践提高保障,兼顾课程实践教学。林学专业通过积极申请,在校内建立了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的校内苗圃,为专业实践和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林学专业大量认知、种植、养护管理等的实践教学均可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及综合实践服务。由于校外的科研单位和基层生产单位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完备的生产设施,这些都是校内实践基地所不具备的,因此与校外的生产单位、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立长期联系,建成校外实践基地,能为提高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分为两类: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目前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与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北京市植物园、北京教学植物园、北京药用植物园等单位共建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我校林学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百花山进行野外教学实习,建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②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以生产单位为主。学生经过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后,在大四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综合实践。我校林学专业已与北京市通州园林绿化局、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大兴黄垡苗圃、首都机场物业管理公司绿化环卫分公司、北京花乡花木集团、北京森淼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成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每年安排学生进入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和加强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的能力。并在实践基地安排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效果。经过顶岗实习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1.建立实践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不仅建立了不同理论课程的教学团队,而且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建立了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一方面老教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为教学过程注入活力,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小学期制度强化实践教学。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行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科研训练是本科生一个重要的实践形式,而在科研训练中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林学专业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林学专业将近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施导师制对于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实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针对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控制度,保证各实践环节的效果,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特别是毕业设计,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林学专业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学生从第六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开始毕业论文的准备和撰写。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通过学院本科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的论文答辩,其中答辩委员会不予通过的毕业论文需按意见补充毕业设计内容,重新进行答辩。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2]。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12年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超过了1/4,而且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已在平原大造林工程中开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