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生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年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

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东沿海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水稻秧苗疫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

脱毒马铃薯无公害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盘县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价格成为高毒农药替代的关键

闽北山区油菜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防控措施

烟草病虫害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何首乌病虫害防治技术

思南县地产中药材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

山药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忍冬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农药说明书应通俗易懂

贵州苏铁白盾蚧的发生与防治

竹子煤污病的识别及防治

九里香白粉病及其防治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农药代销既要规范又要方便

年高坪区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雷山县稻秆蝇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年盘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高山大白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大棚蔬菜主要根病及防治对策

莲藕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设施黄瓜化瓜原因及预防措施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辣椒白绢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赤水市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夏秋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目标确定

贵阳市樱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果树病虫害非药剂防治技术

氟虫腈从月日正式停用

乳山市花生蛴螬综防技术

九叶青花椒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白术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年黔东南水稻矮缩的成因分析与防治

稻飞虱在中稻上的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韭菜主要病虫害诊断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南瓜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关键

辣椒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海南:建立严格的农药监管制度

葡萄园金龟子的为害及防治

柑橘芽枝霉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枣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重庆市万州区行道树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园林苗木常见病虫害防治

克胜集团一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火炬计划立项

烟叶主要病害识别诊断要点和综防技术

永泰县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强抓提升型管理 争做正效益员工

篇2

关键词:蜜柚;病虫害;综合防治

0. 引言

蜜柚是一种南方特产的水果,尤以福建、广东所产的最为出名,是我国南方人喜爱的水果之一,近年来很多北方地区也渐渐运输蜜柚,加大了蜜柚的种植面积。但是蜜柚的生长气候及土壤水文条件容易使蜜柚遭受造成病害虫侵袭,运用科学、安全、有效的防治技术消灭病虫害,提高蜜柚产量和质量已成为一个受关注的话题。

1. 蜜柚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蜜柚生长环境简介

柚子的品种有很多,常见的有沙田柚、g溪蜜柚、红柚、冰糖柚等,一般来说,蜜柚多产于南方,其对土壤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沙质土壤为最佳,因为沙质土壤排水性较好;另外,蜜柚多喜爱温暖潮湿的地区,种植最佳时节是每年的春秋季节的雨季[1],因为这样蜜柚树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有利于树苗的生长发育;最后,由于蜜柚不像苹果、橘子那样体积较小,一般蜜柚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对人工体力要求高,为了方便运输,蜜柚一般都生长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

1.2蜜柚主要病虫害简介

第一,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在人、畜中都比较常见的一种病,一般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其实炭疽病在植物中也比较常见,它多发于植物的叶子、果实,如常见的核桃炭疽病、梨叶炭疽病、葡萄炭疽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炭疽病、柑桔炭疽病等等,范围涉及水果、蔬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第二,疮痂病。疮痂病来源多为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其对植物的嫩叶、嫩枝、花朵、嫩果危害较大,常见的有柚疮痂病、辣椒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番茄疮痂病、花生疮痂病等。柚疮痂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周边地区较为常见,且病害严重,因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雨季较多,天气较为潮湿,柚疮痂病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16~28度之间左右,当春季气温达到15度时,柚疮痂病就开始活跃。

第三,黄斑病。黄斑病在人体表现上多发生在眼睛部位,在植物上多发生在叶子和果实,一般是缺少氮磷钾元素或者根部水系太过发达,土壤盐碱化等造成的。而蜜柚生长的条件比较潮湿,蜜柚黄斑病也较为常见。蜜柚黄斑病在蜜柚叶子发病的初期通常表现为叶子的背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褪色的斑点,多成淡黄色,随后病情加重,叶子背面的斑点颜色会逐渐加深,变成暗黄色或者黑褐色,形状上原来的小斑点会长大并逐渐连成一片片的区域,这时叶子的正面也会出现蜜柚黄斑病的病症表现,最后整片叶子都会从树上脱落。

第四,黑星病。黑星病也多发于潮湿的地区,最佳气温在16度左右,跟疮痂病的发病条件很相似,所以蜜柚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就决定了黑星病也是蜜柚常见的一种病症。蜜柚黑星病也是多发于蜜柚的叶子和果实上,蜜柚黑星病发生在叶子上时前期的病症表现和蜜柚黄斑病、疮痂病差不多,但是由于它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它很容易造成叶子全枯萎,蜜柚树会停止生长;蜜柚黑星病发生在果实上时也和前几种病症表现差不多,但是它的传播扩张性更强,温室养殖时病害会更加严重。

第五,蜜柚三大害虫。危害蜜柚的主要害虫是红蜘蛛和介壳虫,其中介壳虫被誉为是危害蜜柚果实的最大敌人,介壳虫还会诱发黑霉病,破坏蜜柚果实的表面和果肉,另外介壳虫还会影响蜜柚进行光合作用,破坏蜜柚整个的生命周期;红蜘蛛主要危害蜜柚的嫩叶,前期叶子收到危害时颜色为淡淡的绿色,接着会变成白的的斑斑点点,严重时则会造成树叶脱落,若蜜柚果实受到侵害,前期也是出现黄色的斑点,后期会造成果实的脱落。

2. 蜜柚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中心是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第一是对土壤的条件,考虑蜜柚生长环境的特点和蜜柚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条件,蜜柚要选择土质较松的沙壤土质,酸碱度适宜,不易造成土壤盐碱化[2],若选择山地或者坡地,则应首先选择向阳的山坡地带。第二是气温水文条件,首先选择年平均气温在18度至23度之间为最佳,降水量要充足,且要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使蜜柚的根部不易腐烂或者印发其他病虫灾害。第三是种植方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蜜柚的品种,最好种植比较高抗或者多抗的蜜柚品种,种植时要合理安排密疏程度,种植时节要慎重选择,一般优先考虑选择春秋两季的雨季,种植时还要注意进行合理轮作,采取轮作倒茬的制度,保持土地的肥力和生长后劲。第五,加强农业管理,需要对果园进行定期或者及时地松土和施加有机肥,做好果园的清洁工作,注意清洁杂草等,减少附着在草地上或者地面上的残留虫源。

2.2物理防治

第一,蜜柚套袋技术,其实套袋技术应用的范围很广泛,像苹果、梨、柑桔等都会采取套袋技术,蜜柚的果实成长期进入后期时。一般形状和大小已经基本固定了,这时采用套袋技术,把蜜柚的果实套进袋内,并且把套口扎紧,需要注意的是,套袋前一定要注意检查,避免把病虫带入袋中,套袋成功后还要注意定期检查,避免由于风雨天气造成袋子脱落[3]。第二,施肥管理,土地缺乏必要的元素会造成蜜柚炭疽病、黄斑病等,要注意定期施肥,补充必要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增强土地的肥力。第三,修剪和管理,对蜜柚树枝或者蜜柚叶子已发生病害的进行及时修剪,防止病害扩展或蔓延,不仅可以保护其他树叶,还可以防止树杆的秃段衰弱。第四,可以通过黄板或者频振式杀虫的技术消灭危害蜜柚的害虫,降低害虫的数量,还可以借鉴其他农作物或者果树的治疗方式,如用糖醋液诱杀危害蜜柚的害虫,一般这个方式对于防治幼虫的效果较好,对于成年大虫的防治效果不太明显,大虫应该采取化学治疗。

2.3化学防治

这里所说的化学防治多为药剂治理,这也是目前防治蜜柚主要病虫害的常见手段,市面上都有销售针对各个病虫害的药剂,有的剂甚至可以同时消灭多种病虫害,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浓度太高的药剂,虽然治疗效果很好,但是残留的药剂会进入蜜柚果实,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另外,需要注意进行药剂后,应避免高温或者雨水天气,防止药效减弱或者丧失,还有需要对蜜柚采摘前的停药期进行严格把控[4]。蜜柚种子种植前的药剂拌种也属于是化学治疗的一种,这也是防治蜜柚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说,这是整个蜜柚生长周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不仅影响蜜柚苗的成活率,更是关系到蜜柚成长后期的生长情况。另外,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药剂使用,如蜜柚黄斑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刚结出果实时可以用三唑酮等药剂进行2至3次喷洒。最后对于蜜柚虫害的防治应以科学用药治理为主,药剂不要采用杀伤力太大的产品,如红蜘蛛,可以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或者不同产品的药剂,在开花期,可以选择5%的唑螨酮乳油2500倍液,在果实的生长期,可以选择15%速螨酮乳油2000-2500倍液。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蜜柚的主要病虫害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极易蔓延,一定要注意对其的防治,在采用多种技术进行防治时,一定要坚持食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对蜜柚质量的管理。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果农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蜜柚市场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张金桃.三红蜜柚特征特性田间观察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J]. 中国南方果树,2015,44(4):109-113.

篇3

关键词:长寿花;工厂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6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91-1

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为景天科伽蓝菜属多年生肉质草本花卉,原产马达加斯加[1]。株型紧凑、花繁似锦,花期较长,花名吉祥,既是重要的年宵花卉,也是是赠送长辈的理想花卉。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管护经验,特将长寿花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长寿花生长所需的生态因子

1.1 温度

生长适温为15℃-25℃,夏季不得超过30℃,冬季要保持在10℃以上,低于5℃,叶片发红且花期推迟。

1.2 光照

比较喜阳,但夏季正午应适当遮阴,防止日灼。冬季要给予充足光照。此外,长寿花向光性表现明显[2],每隔半月应“转盆”(旋转180°)一次,避免出现偏向生长,影响外观。

1.3 水分

比较耐旱。浇水过多,轻则容易徒长、影响开花,重则容易烂根;浇水过少,下部叶片易干枯脱落[3]。实践中应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原则,并根据天气、季节和生长期进行调整即可,基本上保持50%的土壤湿度即可。

1.4 基质

喜透气良好的沙质壤土,根据笔者的经验,生产实践中可选择园土:沙:草碳=3:2: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并以腐熟的鸡粪为底肥。

1.5 肥料

对于成活的小苗,肥料以氮肥为主,10d一次,薄肥勤施,以促进营养生长。花芽分化期需较多的磷肥,9月中旬开始施磷酸二氢钾,10d一次,控制氮肥,以促进生殖生长。冬季气温低、生长慢,应控肥控水。

2 品种选择

优质的长寿花种苗是生产高品质长寿花所必需的。很多人认为长寿花极易生根,随便拿顶芽或侧枝扦插一下就可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妥当的。这样繁殖出的植株,其长势、花期都不能统一全面的控制,生产出的盆花品质也较差。好的长寿花种苗是由优质的、统一规格的、无病虫害侵染的、健壮的无根插穗生产出来的。选择好的品种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品种间其长势、叶片形态、花期早晚(短日照处理时间长短)、花色、货架期长短等等都有不同。

3 长寿花的繁殖

实践中多用扦插和组培繁殖,且因扦插繁殖极易成活,故扦插法在长寿花的繁殖中更为常见[4]。扦插可分为两种扦插方式: 叶片扦插和顶芽枝扦插。

①叶片扦插:将全叶摘下(叶片越大越好),放在阴凉处晾干伤口,数小时后,将叶柄完全插入湿润的基质中,如叶柄过短,也可将叶片的一部分插入基质中以代替短小的叶柄,此阶段不可过湿,以免叶片染病腐烂,扦插完后将其放在日光稍弱处,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3—4周后根系开始建立,这时可将其放在全日照条件下并可施用低浓度的肥 料。在过7—10周后便可看见由愈伤组织分化的幼苗了,待幼苗长到15—20cm时便可将其与叶片分开,单独养植,而叶片可继续产生幼苗。分开的幼苗可做为生产无根插穗的母本苗使用。

②顶芽扦插:将准备好的无根插穗直接插入装好基质的花盆中,保持基质湿润,光照强度不宜过强,保持温度在20℃—25℃之间,大约2—3周便可生根,之后便可进入生产期管理了。顶芽扦插一般多用于盆花生产。(注意:长寿花是典型的长日照开花的植物,在扦插繁殖期间一定要 使日照时间长于12.5小时,在冬季扦插繁殖时一定要补光。)长寿花较多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除了扦插外还较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来繁殖。

4 长寿花的催花和周年开花

正常条件下,长寿花在10月-11月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5℃—18℃。长寿花是短日植物,要想周年开花,须用黑布或遮光膜进行遮光。一般在下午16:30进行遮光,早晨8:00左右去掉黑布,持续40天左右即可。

5 提高观赏性的思考

(1)幼苗扦插时,应该按照“品字形”扦插,保证成株长寿花繁茂丰满。

(2)注意摘心,促发分枝,开花后才能出现“花繁似锦”之感。

(3)选择不同颜色的枝条,将其扦插在同一盆中,长大开花后,不同颜色的花朵可形成落英缤纷之美。

(4)长寿花可以水培。除单独水培外,还可与吊兰、吊竹梅、富贵竹等形成水培的组合盆栽。

(5)可用10-40ppm的多效唑涂抹花梗,降低花梗长度;可用10-50ppm的多效唑或1000-2000ppmB-9喷雾来降低株高,使株型紧凑。

6 病虫害的防治

常见病害有白粉病、叶枯病和灰霉病。白粉病和叶枯病可用65%代森锌600倍液喷洒,灰霉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5]。

长寿花在北方温室内多发的虫害为蚜虫和介壳虫。蚜虫多发在春、冬季节,可用蚜虱净和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防治。介壳虫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喷杀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原,王志忠,程继鸿,等.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长寿花株型和开花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1):65-67.

[2] 武新琴.长寿花周年生产繁育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08,(9):40-42.

[3] 晏泽顺.南方长寿花栽培与冬季管理[J].中国花卉盆景,2007,(7):32.

[4] 种高军.长寿花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17.

篇4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限量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极强的致癌性物质[2],也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理化性质最稳定的真菌毒素[12]。它是由曲霉属真菌(主要包括黄曲霉及寄生曲霉,寄生曲霉在我国较为罕见[2])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玉米、花生等及其制品中,对人畜的危害及威胁极大。目前发现存在于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包括B1、B2、G1、G2,其中B1的致癌性最强[13]。黄曲霉毒素在人体内吸收后,进入肝脏、肾脏等。据报道,其对肝脏的损害最为明显,可引发呕吐、发热、厌食等肝炎症状[5]。一次性大剂量摄入会导致死亡,小剂量则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肝癌[14]。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对人畜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和产生神经性毒性[15]。畜禽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繁殖能力下降等症状[16]。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各国对其限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欧盟(EU)NO.165/2010条文规定,黄曲霉毒素B1最大残留量为2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为4μg/kg[17]。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谷物中AFB1≤20μg/kg。我国GB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规定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最大允许量为20μg/kg。

(二)伏马毒素的危害及限量伏马毒素是一种由镰孢菌种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此类代谢产物易溶于水[18]。目前发现的伏马毒素主要有11种,包括FA1、FA2、FB1、FB2、FB3、FC1、FC2等,其中FB1的危害最大[19~20]。研究发现,玉米中天然存在的伏马毒素主要为FB1、FB2、FB3[21]。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伏马毒素划分为人类可能的致癌物[22]。1990年,SydenhamEW等[23]发现伏马毒素可致癌,并可能与人类的食道癌有密切关系。虽然伏马毒素在人体内吸收较少,但它可以通过影响鞘脂类物质的代谢,进而干扰神经酰胺合成,从而致癌[18]。孙桂菊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人类食道癌和肝癌的发生与伏马毒素有关系[24]。伏马毒素具有致病性和神经毒性[25],主要表现为可引起马大脑白质软化、运动失调、猪肺水肿、肝脏损伤等,甚至死亡[26]。近年来研究发现,伏马毒素还可导致儿童发育不良[27]。目前,各国对伏马毒素还没有一个广泛的限量标准。2001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公告,规定人类食用玉米中伏马毒素最高限量为2mg/kg[25]。瑞典规定人类食物中伏马毒素限量为1mg/kg[26]。此外,FDA的畜牧兽医中心(CVM)了动物饲料中伏马毒素的最高限量指导性公告,规定其范围为1~50mg/kg。

(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危害及限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因能引起动物呕吐,故又称呕吐毒素[28],主要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属于B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29]。呕吐毒素虽然毒性较低,但极易发生中毒现象,其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中,对人畜均构成很大威胁,是一种较强的免疫抑制剂[30]。呕吐毒素在动物体内会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使动物生长缓慢[30]。长期食用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导致畜禽发育畸形。呕吐毒素被人体食用后,会出现腹痛、腹泻、内毒素血症等急性中毒症状,还会引起厌食、消化不良等慢性中毒症状[31]。一次性高剂量摄入甚至会导致休克性死亡[32]。也有研究发现,呕吐毒素与人类大骨节病、克山病、食管癌等有关[33]。此外,呕吐毒素还具有免疫系统毒性和细胞毒性等。2006年,欧盟规定呕吐毒素在粗谷物中的最大限量为1250μg/kg[32]。基于自2001年以来摄入量数据统计,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72次会议仍将呕吐毒素最大允许摄入量定为1μg/kg[27]。我国GB2761-2011中规定玉米及其制品中呕吐毒素的最大允许量为1mg/kg。

(四)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限量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具有雌激素的活性[34],也是唯一的一种植物雌性激素,又称F-2毒素。它广泛存在于粮食作物中,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玉米赤霉烯酮在正常烹调过程中无法彻底分解,并且会对食物的营养造成破坏[30]。由于它具有雌二醇的特性,所以经常被用来作促动物生长剂。玉米赤霉烯酮对雌性动物影响较大,主要靶器官为生殖器官,会造成雌性动物生殖器官肿胀如卵巢囊肿、子宫及输卵管内细胞增多等现象。母畜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后,还会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现象。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性作用[35]。研究显示,玉米赤霉烯酮与妇女乳腺癌、子宫腺癌有关。此外,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食物链在人畜体内蓄积,对机体造成危害[36~37]。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危害较大,各国对其限量也作了一定的要求。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最大耐受量为0.5μg/kg。2006年欧盟委员会对玉米副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为3mg/kg。我国GB2761-2011中规定玉米、玉米面(渣、片)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最大允许量为60μg/kg。

二、真菌毒素污染玉米的环节及原因

真菌毒素的产生与真菌菌株的产毒力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只要有真菌适宜生长的环境,真菌毒素在田间或储藏期间都有可能发生,多发生在受损的植物中[38]。玉米中的真菌毒素主要是由侵染玉米果穗的霉菌产生的,可分为田间霉菌产生和储藏期霉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属于田间霉菌毒素,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属于储藏期霉菌毒素。因此,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在生产过程中的种植、收获和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发生。

(一)种植过程种植过程中造成污染主要是由于玉米成熟期病虫害的发生,虫口玉米易被真菌毒素污染。山东省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粗缩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等。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可引起苗枯、茎腐、穗腐等[31]。赤霉病是玉米抽穗扬花期的主要病害。我国大部分地区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禾谷镰刀菌,它可以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包括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39]。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与禾谷镰刀菌的特性有关。镰刀菌生命力顽强,其在冷暖交替时产毒能力更强[40]。山东省玉米多在秋季收获,显著的温度变化为镰刀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玉米粗缩病是我国玉米种植区发生的主要病害,它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尤其在山东、河北等地区更为严重[41]。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污染玉米穗部,其中丝黑穗病是黑粉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的茎部和穗轴,不仅会造成玉米产量降低,还会致使质量下降。虫害发生容易导致玉米出现虫口,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为伏马毒素的发生提供生长温床。调查发现,山东省玉米收获前期和收获期玉米青虫危害比较严重,破坏子实,导致霉菌感染较为严重。此外,病虫害虽然不是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必然条件,但病虫害的发生会加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11]。这些病虫害不仅使得玉米产量降低,而且病粒中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真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等[31]。

(二)收获过程山东省玉米的收获模式目前主要采用机械收割人工剥皮日晒机械脱粒的半自动化模式。收获期及晾晒期的天气及温湿度是影响真菌毒素污染的主要因素。如果收获时遇到阴雨天气,收获的玉米不能及时晒干,会加重真菌毒素的污染。此外,人工剥皮时间较长,收获的玉米一般直接堆放于地面,不利于散热,也会加重真菌毒素的侵染。空间不够大,日晒所需时间越长,霉菌对玉米的侵染率会越高,毒素污染也会越严重。若机械收割过程对玉米造成机械损伤,也会增加霉菌的侵染率。收获期的温度、湿度、干旱情况和降雨量等影响真菌毒素的产生。尤其在玉米生长前期干热,而后期一段时间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极易诱发伏马毒素的发生[42]。

(三)储藏过程储藏期玉米的质量安全不仅与环境的温湿度有关,还与储藏方式有关。山东省玉米的储藏方式大多以堆藏为主,不利于玉米产热的释放,温热的环境和含水量都较适合黄曲霉等真菌的生存,所以极易引发真菌毒素的产生。目前,山东省个体种植户多以袋装堆放、仓储等方式贮存粮食。玉米仓储时间过长,仓库漏雨、相对湿度较高,库存量大又不注意通风,都有可能为产毒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储藏过程是黄曲霉毒素的高发期。在曲霉属真菌中,黄曲霉及寄生曲霉对玉米的污染较为普遍,其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80%~90%,温度为25~30℃[2]。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7%左右时[2],黄曲霉及寄生曲霉最易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此外,调查发现山东省部分农户的储藏空间狭小,湿度较大,田间感染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能在储藏的过程中继续生长而导致污染加重。收获的玉米在贮存期间水分在18%~23%时,最适宜产伏马毒素的串珠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伏马毒素含量普遍偏高[42]。

三、保障玉米质量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玉米新品种培育目前山东省玉米发展势头良好,但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仍然相对滞后。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性、对不良逆境因子的抵抗性及真菌毒素抗性,应该加强对综合性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

(二)适时播种及收获加强玉米播种监管及农民培训,强化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按各品种生长要求进行播种及收获。通过科技下乡活动,不仅要督促农民适时播种和收获,更要让他们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合理防治病虫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推进使用新型、低毒、高效农药的进程,严禁使用的农药一律不准出现在市面上。随着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飞机撒药成为发展趋势,但是对于玉米统防统治这种模式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没有做科学系统的研究。因此,建议加强飞机撒药模式研究与管理,从农药登记管理、残留、漂移、对环境与生物的影响等诸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并制定相应管理规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法规与技术保障。此外,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根据山东省玉米主产地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机制,努力减少病虫害危害和损失。

(四)防止玉米穗破损霉菌可通过病虫害或机械引起的损伤侵染玉米,而加重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因此,在玉米播种期、生长期及收获期等尽量避免由外界引起的损伤,包括机械损伤、病虫害引起的损伤以及运输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等。

篇5

关键词:玉米苗期虫害防治

一、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蛀茎夜蛾一年一代,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还可危害鹅冠草、稗草、等野生杂草。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0mm,翅展30-40mm。前翅黄褐色至黑褐色,卵黄白色,扁圆形,长0.5mm。幼虫黄灰色,体长26-40mm,腹部各节毛片黑褐色,蛹红褐色,长17-23mm。

2、发生规律及危害:玉米蛀茎夜蛾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初孵化幼虫即在返青的杂草上取食,6月上旬转株至玉米上危害,定苗前后是危害盛期。幼虫多从玉米幼苗茎的地下部分蛀入,蛀入后的幼虫向上取食,有时也从玉米根部蛀入危害,被害玉米幼苗枯心,极少数切断玉米幼茎。有转株危害习性。―般低洼地发生严重,幼虫危害期约一个月左右,6月末在被害株附近地下5-15厘米处化蛹,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8月成虫羽化飞至田杂草上产卵,每头雌蛾可产卵200余粒,以卵越冬。5月雨水协调、气侯湿润,利其发生。玉米田靠近草荒地或连作田危害严重。

3、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化学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灌根,每亩用药掖200千克。用92.5%敌百虫粉1千克,拌细土20千克,撒在玉米根周围。

二、玉米旋心虫

玉米旋心虫俗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主要危害玉米,也危害高梁、谷子,玉米旋心虫的危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mm,全体密被黄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测有凹陷,无测缘,胸节和鞘翅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足黄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黄色,建渐变黄色至褐色,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8-10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蛹:黄色裸蛹,长6mm。

2、发生规律及危害:成虫白天活动,夜晚栖息在株间,一经触动有假死性,成虫多产卵在疏松的玉米田土表中,每头雌虫可产卵10余粒,成团,多者20-30粒。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危害,幼虫多潜伏在玉米根际附近,低龄幼虫自根茎处,从近地表处钻进茎内,向上危害,幼虫然后从蛀孔返回,钻入地下,蛀孔处褐色,幼虫在玉米苗期有转移多株危害,幼苗长至近30厘米左右,很少再转株危害,轻者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重者萎蔫枯心、常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重者分蘖较多,植株崎形,俗称“君子兰苗”,不能正常生成。

3、防治措施:主要进行合理轮作避免连茬种植,以减轻危害。药剂防治,可用25%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每亩1―1.5千克,拌细土20千克,搅拌均匀后,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杀伤转移危害的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500倍喷雾,每亩喷洒药液60-75千克。

三、蒙古灰象甲

蒙古灰象甲俗名向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等省,是玉米苗期害虫。主要危害大豆,玉米、向日葵、花生、甜菜等幼苗、嫩叶、心叶,危害重时,可将叶食光,咬断茎顶,造成缺苗断垄,干旱年份危害严重。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7-5.8mm,黑灰色或土色,头部细长,雄虫窄长,后翅不明显。触角棒状,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9mm,乳白色,稍弯曲,后有一个五角形褐斑。蛹体长5-6mm,椭圆形,乳白色。

2、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成虫有群居住性,低温时潜伏于幼苗周围的土块缝中,温度生高后爬出活动,喜食幼苗和茎的嫩芽,往往造成大面积缺苗断垄,雌虫在5月上旬产卵于地面。产卵时,先用足将地面踏实,然后分产于地内。5月下旬孵化出新的幼虫,幼虫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9月间幼虫做土室越冬。越冬后继续取食。

3、防治措施:应用高效内吸药剂拌种,可兼治其他苗期害虫。1)克象螟乳油300-400毫升/公顷。2)5%甲胺磷乳油,稀释500-1000倍液喷雾。3)药剂防治用50%新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35%伏杀磷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或50%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每亩50-50千克。

四、红棕灰夜蛾

红棕灰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该虫食性杂,主要危害大豆、玉米、苜蓿、甜菜等,幼虫危害玉米心叶咬成缺刻,该虫危害玉米在2000年以后呈上生趋势,危害率10-20%。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1mm,头胸红棕色,腹部褐色,前翅红棕色,后翅褐色,基部较浅。卵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深色。幼虫体长39-43mm,头褐色,体色淡绿色至黄褐色。蛹体长约20mm,纺锤形,红褐色,尾端细,有臀刺1对。

篇6

关键词 铁观音;栽培技术;福建安溪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041-01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nxi Tieguanyin Tea

ZHANG Xin-quan

(Anxi County Taozhou Township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Anxi Fujian 362400)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nxi Tieguanyin tea,including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preferred tea,preferably seedlings,planting management,pest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in order to provinde references.

Key words Tieguanyin;cultivation technology;Anxi Fujian

安溪铁观音茶叶,是安溪县民生产业、支柱产业,是安溪茶农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很多安溪茶农意识到要以“质”取胜,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以“质”取胜的关键在于茶树栽培与管理,本人根据多年对安溪铁观音栽培与管理的实践,对安溪铁观音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1 栽培特点

安溪铁观音茶树属无性品系,采用压条和短穗扦插[1-6],培育苗木。传统习惯是无性繁殖,提高茶叶产量和改进茶叶品质。种植在海拔300~1 000 m之间的山区,该地区雾多,漫射光多,温度适宜,有利于较丰富的氨基酸及其他内含物的积累[7-14],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种品质,适宜富含化学微量元素的偏酸性红黄壤土,以及土层深厚、座北朝南、较阴润的土地[1-5]。种植前要全垦熟化,按行丛距规格开种植沟,下足基肥,择其东南风或南风气候,选其壮苗定栽,茶蔸覆盖草,然后浇稀薄水肥。为促其骨架粗壮,蓬大芽多而重,应精心培管,四季耕锄[1-3],适时施肥,三次定剪。

2 择优茶园

茶园是种植铁观音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其决定了铁观音的生长质量与产量,选择海拔800 m以上的高地,红土壤pH值为4.5~6.5,土质肥活、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茶园的种植模式应该是复合型、立体型、生态型的。针对已存在的茶园,凡山区、半山区适宜种茶的地点,可在沟边、陡坡、塘边、路边及周围补植林木[1-3]。再因地制宜建立有各自特色的茶园人工生态体系。复合型、立体型的茶园,符合了茶树的生态适宜性,减轻了水土流失,使茶园土壤深厚[1-2],有机质含量高,茶园小气候协调,生物物种数量多,茶树生育、茶叶品质、经济产值均较好。

茶园开垦有平地开垦、缓地开垦和15~25°的梯田开垦。平地、缓地开垦时,应把表土挖放在沟边,将沟中的土壤打碎,捡去石头等杂物,沟深60 cm;并合理布局沟行[1-5],整成宽120~130 cm的畦,沟行宽为50~60 cm,一般在冬天整地春天种植。坡度在15~25°时,要垦成梯田,基本上按等高线由下而上逐层进行,梯层高度约1 m,茶园一般按照山地地形弯道开垦,根据地形确定园地长度。茶园开垦要深翻表层土[2],深翻约66 cm,将茶园垄成种植沟,将火烧土、钙镁磷肥均匀撒入在种植沟中[1-5],且施用量分别为1 000、50 kg。回填种植沟,预备开展种植。

3 优选苗木

选择纯度高,植株健壮,高度>20 cm,茎粗>2 mm,具有一定的着叶数,根系旺盛,无病虫侵害的一年生幼苗为定植植株。茶苗定植时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进行,根据矮化密植原理,用量9万株/hm2,单行条植,行距90 cm,株距18 cm,每穴3株;双行条植,行距150 cm,株距20 cm,每穴2株。具体技术方法:在完成开垦的茶园定植沟内用定植农具挖穴10~12 cm深,穴径10 cm以上,把茶苗垂直种于穴内,填满土,并压紧压实,或用农具夯实苗茎部上方土层,再培上细土1~2 cm,浇透水分,苗木定植时要比正常深1~2 cm,如果能选择在下雨之前定植最为理想。茶苗定植后,剪去离地面15 cm以上的部分,调节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平衡,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有利于茶苗的成活,同时还要为茶苗覆盖稻草。在茶园附近种植绿色草本植物,如决明子、紫云英等,以调节湿度,为茶苗提供营养[1-5]。越冬时节,做好保暖工作[1]。

茶苗定植后的第1、2年,可套种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对大豆、花生等植物一般施用农家肥和复合肥[1-6],待其成熟后,将其叶、梗、枝放穴边作绿肥,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茶苗生长。

4 栽后管理

适量保留茶园的小型杂草,杂草以不盖过茶苗为准。除草时,茶苗周围及茶行内恶性杂草采用手工在雨天或土壤有墒的时候拔除,谨防土壤松动;大行间可以用工具除划,茶苗经过1年生长完全成活后,园内杂草需人工去除,要除早、除小,力求除尽;不应用除草剂除草,易对茶苗造成药害,影响茶苗生长,人工所除之草就地覆盖在茶苗周围。追肥要求在茶苗过一个夏季高温之后再行施肥,要勤施薄施,少量多次,挖穴或开沟施肥,施肥后及时覆盖。

茶园每年在非采摘季节进行2~3次10~15 cm的浅耕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1页)

和去除杂草,10月中旬深耕20~25 cm进行松土。

5 病虫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根本,合理规划植株栽植密度,提供充足肥料,合理采摘茶叶,做好茶园的清洁和管理工作[1-3],要定期清除枯枝、落叶、杂草,并集中处理,处理完毕后喷撒石硫合剂,增加茶树的自身抵抗力,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利用害虫的趋性,采用物理方法:如每1.6 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和挂黄色粘虫板375片~450片/hm2诱杀害虫。杀虫灯诱杀害虫种类多,数量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有效保护和利用天敌。建议使用无毒或低毒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采用生药防治[1-3],即引入各种天敌捕食,以虫治虫,致使害虫死亡,在茶园中常见的捕食昆虫有蜘蛛、飘虫、蟑螂等。寄生性昆虫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两大类,也可利用微生物互相拮抗关系来防治病害,或培养利用使害虫致病虫害微生物细菌、真菌来消灭害虫。

6 参考文献

[1] 林胜杰.铁观音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6(5):62-63.

[2] 林胜杰,王青天.铁观音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11):16-18.

[3] 谢海峰.闽南乌龙茶的栽培研究[J].北京农业,2015(27):48-49.

[4] 俞美英.茶园无公害栽培技术[J].茶业通报,2000(4):23-25.

[5] 黄志农.名茶:安溪铁观音[J].茶业通报,1979(增刊1):103-105.

[6] 陈树根.安溪县铁观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3(10):5-7.

[7] 陈钦儒.安溪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8] 王桂林.安溪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利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9] 余文权.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0] 谢钦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11] 陆恒.安吉白茶地理标志品牌管理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2] 林成业.安溪茶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J].福建茶叶,2010(5):36-39.

篇7

关键词 板栗;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61-01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又称栗子、栗等,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栗属植物。原产地在中国,被称为中国甘栗,果实可供炒食、鲜食等。在越南、我国台湾省及大陆地区均有较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在山地上生长较好,一般适宜生长的区域海拔范围为370~2 800 m。板栗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0%~70.0%、10.0%~20.0%、5.5%~11.0%、2.0%~7.5%;VC含量超过西红柿、苹果等,是苹果VC含量的10倍以上,保健效果明显。板栗的适应性很强,栽培管理相对难度不大;木材可用于家具等行业,果皮、叶等均可入药[1]。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15.4 ℃、1 400 mm;境内海拔范围在300 ~500 m。板栗是宁国市特产,境内的板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中溪、宁墩、梅林等8个乡镇,种植的品种数量繁多,其中当地特有品种数量超过20个,如乌早、软刺早、二新早等品种属于宁国板栗的优良品种。宁国板栗具有其他产区板栗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丰产性较佳、上市时间早、口感佳、耐贮藏、颗粒大等。现结合全市板栗生产情况,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板栗属于落叶乔木,平均高度在20 m左右,树皮较为粗糙,为深灰色,有很多直裂纹。小枝上有短毛着生,没有顶芽分布;单叶的着生状态为互生,分成2列,形状为长椭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小为8~18 cm×4~10 cm),基部呈楔形或者圆形,先端较尖,边缘有锯齿。叶的背面有绒毛,颜色为灰白色,雌雄同株,雌花着生部位在花序的基部,经常1个总苞内聚生3朵;雄花序为穗状,呈直立状,长度约18 cm。花期在5月,颜色为青色,果实成熟期在9―10月,成熟时果实的颜色偏黄,外部包括一层密密的刺苞。板栗在我国的各个省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华北各个地区。板栗对不同气候类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35~39 ℃的高温、-25 ℃的低温下,板栗均可生长,以在年均温12 ℃、降水量600~1 400 mm的地区长势最好。板栗对光照有较高的要求,若光照不充足,易使内部的小枝枯死,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板栗属于深根性树种,具有极为发达的根系,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对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等环境有较好的耐性,但以在土壤湿润、排水便利、有机肥含量高的砂质土壤上生长最佳,在土壤偏酸或者中性条件下长势良好,在碱性土壤上无法正常生长。板栗的实生苗栽植后,刚开始时地下部分长势快,而地上部分相对较慢,栽植后15年达到盛果期。板栗移栽后4~5年即可开花、结少量果实[2]。

2 栽培管理技术

2.1 种子采集

要使板栗实现高产的目标,关键措施即为结合种植区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选择优良的品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的原则。采种母树需要选择产量稳定、产量高、品质佳、结果时间较早、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发生的单株。当板栗果实成熟时,外部的刺苞开裂,内部的果实即可脱落,及时将落地的果实拾起来,经过精选后与适当的砂混合后贮藏。

2.2 育苗

板栗的育苗方式较多,其中扦插、压条等方式在生产中应用后成活率不高,因此常选择嫁接和播种2种方式。板栗对光照要求较严,要将板栗园建立在背风向阳、坡度低于25°、海拔500 m左右、水源充足、便于排水及灌溉、地下水位约1 m、土层深度50 cm左右、pH值偏酸性的丘陵地区等。板栗的播种在春季、秋季均可进行,一般宁国地区主要在春季进行播种。在4月将与砂混合贮藏的种子取出来,提前开好沟(深度为5~10 cm),进行条播,播种的规格为25~30 cm×15~20 cm,播种结束后用厚为3~5 cm的土层将种子盖上。播种时种子要水平播入沟内,用量为1 870~2 250 kg/hm2。若播种在秋季进行,则覆土的厚度宜适当加厚,并覆盖1层稻草,以防止老鼠等危害。其他苗圃管理措施与当地阔叶树林间管理一致。嫁接目前已经成为板栗的主要繁殖方式,在宁国市逐渐得以推广普及,当地多选择用野生板栗品种作为本砧。在产量高、长势良好、品质佳的成年板栗树上剪取发育枝或者结果枝作为接穗,在砧木的芽开始萌动时进行嫁接,此时树皮很容易拨开。目前,板栗树常用的嫁接方式包括腹接、插皮接等。嫁接工作完成后,为了防止倒伏,要及时将防风的支柱做好,加强施肥、除草等管理,为苗木的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3]。

2.3 造林

板栗造林在冬季、春季均可进行。在圃地中选择生长2~3年、根系完整的苗木带土挖出。提前将移栽的穴挖好,施入一定的基肥,将苗木放入穴中,保证直立,回填土,并用脚塌实,然后适当灌水,待水充分渗入到土壤中后将土培成堆状。不同类型的板栗林,造林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林

(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61页)

果兼用林,造林的规格为2 m×3 m或者4 m×5 m;对于干果林,造林的规格为6 m×6 m;对于用材林,则造林密度适当加大,控制在2 m×2 m左右。板栗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因此为了提高产量,需要合理地配置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一般按照授粉品种:主栽品种为1∶4~8的比例,即栽4~8行主栽品种,搭配1行授粉品种。若板栗开花阶段降水较多,要适当地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以提高结果率。

2.4 林间抚育管理

一是为了使板栗园内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可对板栗园进行深翻,促使栗树的根系加深。有研究人员对经过深翻、扩穴的板栗树的树冠边缘100 cm见方位置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深翻、扩穴后,板栗树的根系数量平均比未采取此措施的处理增加34条,根茎2 mm以内的根系数量增加32条。还可在板栗树下种植花生、蚕豆等,既能对林间土壤结构进行改良,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又可以增加收入;在板栗冠幅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林间种植一些绿肥作物。二是光照对板栗的开花、坐果等影响较大,因此要及时对板栗树进行整形修剪,保证树冠呈现自然的半圆形,高度在100 cm以内,主枝2~3层,数量为5~6个,每条主枝上侧枝的数量控制在2~3个,不可过多,层与层之间的间距至少在1.0 m以上,每层主枝内的间距在50 cm左右,侧枝不可对生,要互相交错开,以增加林间的透光性。一般经过7~8年的整形修剪,板栗的丰产树形即可形成。之后的修剪工作一般只需要清除生长过密、长势弱、有病虫害的枝条即可。三是对于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易发生冻害,可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也可在板栗树行之间覆盖一定厚度的稻草,或将板栗树干用草绳捆绑起来;如果田间许可,可对果园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中的墒情,提高树体抵抗冻害的能力。四是板栗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栗锈病、炭疽病、蚜虫、栗大蚜、天牛、栗实象鼻虫等,要及时做好防治,选择通过审定抗性强的品种,以生物防治为主,尽量控制农药的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果实品质[4]。

2.5 采收与贮藏

板栗最早收获时间为8月下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一般在9―10月成熟,要及时采收。板栗成熟的标准为栗苞的颜色由原来的青色逐渐转为黄褐色,3~4成栗苞的底部有微微的裂开、果实的颜色为棕褐色,此时采收品质最佳,若收获过早,则果实中的水分含量过高,不耐贮藏。果实采收后,先在阴凉的地方堆放几天,待绝大多数的栗苞离开即可将果实去除,根据品质进行分级、储藏等[5]。

3 参考文献

[1] 张云鑫,于文倩,张欣倩.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抚育技术[J].现代园艺,2014(22):45-46.

[2] 李国春.板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7-28.

[3] 刘志坚.对板栗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的再认识[J].烟台果树,1994(4):13-16.

篇8

(一)村寨选址中的生态文化

贵州羌族崇拜太阳神,希望能够经常得到太阳光的眷顾,可见,羌民之所以要选址于此处,正是考虑到了这一因素。漆树坪羌寨这种坐西向东、背风向阳、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既是继承了该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反映了该民族在村寨地址的选择上包含了一定的生态内涵。虽然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该地十分偏远而确有诸多不便,但从生态的角度看,却是体现着羌民许多合理的追求,因为接受更多的阳光,不仅庄稼长得更好,人们的精气神也会更为旺盛。从周边环境来说,漆树坪羌寨环境十分优美,寨子背后的山上和左右两侧古木参天、森林茂密、郁郁苍苍,村后和村左几十颗挺拔粗壮的古枫树像高大威猛的将军一样守护着整个村寨的安全。尤其是整个羌寨左、右、后三个方向遍布竹林,像三块美丽的屏风挡住来自不同方位风力的侵袭,又像是三位温柔的母亲呵护小孩一样维护着村寨的成长。还有那村口浓绿的古老香樟树,百十来年始终默默地坚守岗位,用她那微微前倾的身躯和迎宾状的手势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更有那源自村后山林中的两股清泉从村寨左右两旁经过,孱孱流水直入村寨下方的稻田。这两股清泉虽没有大江大河之水那么汹涌澎湃,也没有湖泊之水那么静谧,但这涓涓细水更显柔美和灵动。贵州羌民之所以选择在此处建寨落家,就是看中了这里是山美、树美、水美的风水宝地,山环水抱的村落布局体现着羌民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建在村右的水井更能说明这一点。在漆树坪村村右,也即羌寨的入口处,有一股清泉从后面的山林中缓缓流出,甚为清冽,我们的羌民就利用这一清泉建造了一口功能多样的水井。该水井依据地势的落差分为四层,每一层都用砖石围砌成一个水池,即该水井实即由这四个水池共同构成。第一层即最上一层是泉水的出口处,也是水源地,山林里涌出来的泉水在这个池子里沉淀之后再从其出水口流入下一层,即第二层水池,这个水池里的水是用来供应全寨子人口饮用的。第二个池子的水溢出来之后又流入第三层水池里,这个水池之水主要是用来洗菜、洗脸的,该池子之水溢出流入第四层水池,该水池之水主要是用于洗衣服或猪、牛、羊等牲畜饮用的,最后第四层之水流出后沿着沟渠流向寨子下方的稻田。这样,一口水井逐级而下分成四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其不同的用处,既满足了全寨民众饮水,也方便了日常生活用水所需,并解决了牲畜饮水问题,还灌溉了下游农田,真是用途多多。这口井的建造和功能足以说明羌族民众是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既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也体现了人畜和谐共生的生态道理。

(二)民居建筑中的生态文化

贵州羌寨所处的外在环境本来就反映了羌民对建筑与环境共生、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追求,从他们的民居建筑中更能体现这一点。

漆树坪羌民在建造民居住宅时,往往先要请阴阳先生运用堪舆学即风水学的知识来选择宅基地。这种做法虽然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我们如果从建筑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方面来看的话,显然也是蕴含了一定科学的生态知识的,因为它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羌寨的民居建筑都是依山就势,依山地的自然环境而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并都服从于整个村寨的坐向,即坐西向东、背风向阳。在天晴的日子,全寨各户村民一大早起来打开屋门都能领略到融融的阳光。漆树坪民居住宅全为木质结构,他们就地取材,用较粗的上等木头作柱作梁,架好房屋的架子,再用木板当墙。羌族民居的正厅所在一般较为平坦,正厅两侧各有一间房间,一般右作厨房,左为卧室。在卧室里地板也是木板铺成的,并且该地木板铺设时要注意与地面保持几公分高的距离,这是为了起到防潮防湿的作用。和卧室相衔接的前方还有一侧房,该侧房一般设有两层或三层,第一层的地势因山形梯度要矮于厅堂,故羌民就把该层分成两三间房分别用作关牛、羊等牲畜的牛栏羊圈和堆放农业等各种生产用具或柴火的房间。第二层和第三层就是楼阁式的供人居住的房间。这种多层的房屋结构适应了山区的自然地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节约了资源。它不仅体现了羌族传统的那种“人在畜上,神在人上”宗教观念,更是反映了羌民具有那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传统的羌族住宅往往还在木结构的房子三尺宽左右处夯筑一圈一两尺厚的土墙,这块土墙把该木质住宅团团围住,只留有一个大门出入。羌民建造这块土墙不仅仅是出于防御外敌的目的,也体现了他们具有科学的生态知识,因为这块厚厚的土墙,春可防潮,夏可防暑,秋可防虫,冬可防寒。这种以土墙的木结构房子在西南高寒山区很为独特,也很是实用,是羌民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而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选择。它冬暖夏凉,合符生态。

漆树坪羌族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窗等也赋予了广泛的生态涵义。如厅堂的大门为六合门,即六扇门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厅堂大门,这就可以视具体需要而任意选择门开的数量,如果六扇门全开就更有利于采光、通气和通风。此外,在门和窗上还空格镂花,雕刻出许多如花、草、山羊和兔子等动物以及人等组合的抽象图案,质朴而生动,既精巧别致,又富有生活气息。不仅可以更好地采光通气,而且还因其图案多样,疏密有致,而极富审美情趣。同时也表明羌民具有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和谐之美。

总之,贵州羌族在其村寨选址和民居建筑中,是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遵循了我国传统的“道法自然”的理念。羌民在村寨建筑中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爱护,反映了他们具有“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由此延伸出了他们丰富的生态文化。

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文化

贵州羌族又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几百年来长期的农业生产中,贵州羌民很注意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文化内涵。

(一)梯田开发中的生态文化

贵州羌族基本都是聚居于十分偏僻的农村山区。羌寨村民根据所处自然条件的实际,依山就势开辟出大量的梯田。几百年来,羌民在开发梯田中是十分讲究的。比如在位置选择上,首先选择向阳之地,即面向东面之地,因为向阳,采光好,长时间地接受光照,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次是选择在村寨以下的山脚至山腰处,逐级而上。这个选择既方便了村民的劳作,又有利于防止因梯田开发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人畜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如梯田的开垦,羌民在开垦梯田过程中,坚持依山就势原则,即在同一高度之地依山形走向开辟为一丘田地,这样开辟出来的田地面积一般不大,大则一亩左右,小则半分不到。每一丘梯田的下边缘都要垒一块田埂,梯田内部都要整平,这样既有利于储水,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田埂的垒法是把平整梯田过程中挖掘出来的一些石块、硬土邦等砌于梯田的外边缘,而在内边缘则筑以较为细腻而又有粘性的泥土。这样处理既可以增加田埂的硬度和牢固度而防止其崩塌,又有利于防止田水的渗透和流失。垒砌的田埂一般不高,大致是高出田面十公分左右,这样既有利于农人在田埂上行走,又不会挡住太阳光的照射,利于田中更大面积的作物充分接受光照。这样逐层开辟出来的梯田多呈窄而长的带状形,给人以一种美的视觉效果。为了灌溉这些梯田,羌民还修建了一些水沟。水沟的修建是顺着村寨左右两旁的两股泉水的流向而进行的,其落差也较大,在实在不能开沟的地方则用竹或木捣空中心用来接水。这样一种灌溉系统虽然较为复杂,但它在条件非常恶劣的山区却方便了梯田的灌溉,尤其是保护了上端梯田的肥力,因为如果梯田灌溉单纯靠上田流下田方式的话无疑使得上田肥力也随着田水下流而流失。从梯田位置的选择、田埂的垒砌和水沟贵州羌族生态文化初探的修筑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贵州羌族在开发梯田过程中是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把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羌民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二)耕作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贵州羌族民众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些耕作技术也寓含了一定的生态文化内涵。

羌族聚居地本来是山广土旷,农业走粗放经营也可以养活自己,但是出于生态维护目的,羌民并没有选择粗放经营方式来广泛开垦山地,而是选择尽可能少的有利地形开垦成梯田。由于土地的有限,尤其是水田很少要要全寨人均不到五分。在这种不利条件下,羌民通过对水田的精耕细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即通过对土地认真精细的劳作,在单位面积上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收成。为了促进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羌民还改进了山区农业生产最常用的农具要要铧犁。漆树坪羌寨改进的铧犁质量好,既耐用又有助于深耕,尤其适于山地水田的耕作,故而在当地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很有市场。经过不断的农业生产实践,羌民掌握了一套娴熟的犁耕耙耖技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发挥了土地潜力,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尽量做到了地尽其力。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羌民还进行稻田养鱼。因为羌民聚居地周围没有河流经过,也没有条件开挖水库鱼塘,有些村民就选择在稻田里养鱼。稻田养鱼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改善人们生活,还能肥田,有助于禾苗生长,可谓一举两得。贵州羌族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的又一表现就是进行田间轮作和套作。在轮作方面,主要有水稻和油菜间轮作、大豆和番薯间轮作、小麦和玉米间轮作等等。这种合理的轮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既可以防治病虫草害,又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在套作方面,主要有小麦套玉米再套番薯或白菜,或小麦套花生和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其生态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田间管理中的生态文化

精耕细作农业重在田间管理。贵州羌族对田间的管理很是用心,并且饱含着大量生态文化在里头。

水是稻田耕作的生命线,贵州羌族聚居地和耕作区因在山腰地带,仅有几股泉水自山顶流下,水资源对于贵州羌族来说就显得更为珍贵,所以他们对水的利用非常重视。他们在方便之处通过修筑沟渠引泉水流入田中,便于稻田灌溉,并且可以防止因泉水的滥流而导致一些地方水土流失的现象。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贵州羌族民众还在冬季时就引水入田,储存起来,因为经过长久的浸泡,稻田里的泥土更为软化,易于来年开春时的耕作。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有些农田确实由于沟渠之水无法引入而必须要靠上田流下田方式灌溉,针对这种田地的灌溉,羌民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在上田施肥过后一周内是不允许下田过水的,只能等到施肥一周后才可以从上田过水,因为施肥一周后田里的肥力基本上被庄稼吸收完了,此时从田里放水出去就不会导致肥水外流了。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说也是一种和谐人际的方式。

在稻田的施肥方面,贵州羌族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原生态的农家肥。往往还在冬季时节,羌民们就把自家牛栏猪圈里的积肥铲出挑往田里堆在一起,通过一段时间发酵之后于来年春天犁田时均匀地散开于整块田里。同时,由于羌民烧的一般是柴而不是稻草,在庄稼收割之后,他们基本都把晒干的稻草堆积在田里或田埂上,到来年开春时散开于田里和田埂上的茅草一起烧掉,把这些烧成的草木灰聚集于田中,增加土地肥力。在耕耙耖田前,羌民还往往把刚收割后的如花生藤、蚕豆豌豆藤以及其它一些杂草等拿到田里用双脚把它们深踩入田中泥土作为绿肥,这也是追加土地肥力的一种方法。在追加田地肥力方面,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在禾苗长了一个月左右中期耘田时,羌民往往要把自家厕所里的人畜粪便挑到田间均匀地泼于田里,或者把平时储存的草木灰浇上人畜尿液散发于田里,或者把油菜饼、豆饼、茶枯饼等捣碎后散入田间。贵州羌族对这种传统的充分利用农家肥来施肥追肥的方式即使到现在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很少采用现代生产的工业化肥,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作物显然更为绿色、更为生态。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进行耘田和防治病虫害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耘田主要就是中耕除草。贵州羌族耘田时是眼手脚并用,用眼睛去寻找杂草和稗草等,找到就用手把它们连根拔起并揉成一团,再用脚把之深踩泥土中,这种传统耘田方式既清除了杂草又增加了土地肥力,有利于禾苗茁壮成长。与现在大多农民采用除草剂来除草相比较,贵州羌族采用的传统的中耕除草方法无疑更具生态性。防治病虫害方面,贵州羌族也基本不使用农药,而采用传统的生物治虫方法,比如前文提到的稻田养鱼,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治虫的目的,一些较小的蠕虫常会被鱼儿吃掉。再如前文提到的草木灰、茶枯等,往田里飞散草木灰等既可肥田,也可防治病虫害,也即说草木灰等也是一种防治病虫害的良药。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是养鸭治虫技术,有学者认为养鸭治虫法是最成功的生物治虫技术之一,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也高度赞赏以鸭治虫的方法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中国发明的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贵州羌族也继承发扬了这一生物治虫传统,往往有些人家会养上几十上百只鸭子,在水稻插入十天半个月左右后就把刚买来的一群小鸭放入田里,直到水稻抽出穗来。期间鸭子和禾苗共成长,鸭子长期生活在田间,一来可以积肥,增加土壤肥力;二来可以耘田,中耕除草;三来还可以治虫,把田间常出现的一些如飞虱、叶蝉、稻蝽、粘虫、负泥虫等害虫给吃掉,利于禾苗健康成长。养鸭治虫等生物治虫方法蕴涵了生态和谐共处的道理。

篇9

【关键词】养护成本;植物配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 J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效果的优劣与植被成活后所营造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只是基础,养护才是根本。

园林绿化养护内容包括植物养护、各类绿化设施、公厕、绿地建筑及构筑物、水体及给排水系统的养护和维护管理。园林景观如果因植被成活率低,导致绿地的残缺、破坏、荒芜、退化等问题,即使设计标准、施工质量再高,最终也将无法实现原有的建设目标。

如何既能保证景观效果,又能降低绿化养护成本,是广大园林工作者面临的课题。通常情况下,绿化养护管理的成本控制,是对管养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机械费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使管养成本降至最低。但是,这种控制方式有时候会呈现出一种事倍功半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被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苗木不能适应周围环境时,耗费再大的精力,也很难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势,也就更没有优质的景观效果;反之,如果把苗木种植在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就算降低养护成本,其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形态,呈现出美的画面。由此可见,结合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植配设计,才是降低养护成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植物景观给人以美的感受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的中心,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是最终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每个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还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2、植物景观有建造、环境和观赏的作用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创造景观空间,建造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合理运用,可以建造出形态各异、有着极高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比起来,其有着更大的生态学价值,它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改变园林中的小气候,给人们以舒适、惬意的感受。观赏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二、当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1、配置原则

根据工作中的经验与研究所得,在古今中外的园林景观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还是以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设置和表达方式的采取上都无一例外的遵循着他的配置原则。

(1)主题原则。植物配置要突出主景,主次分明,要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以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前后景要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形成对比。

(2)协调、融合原则。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周围环境的搭配要做到形态、色调、季节上的高度协调才能给人以和谐、舒适的美感。植物配置要与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及其总体艺术布局相融合,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空间立体原则。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错落、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给欣赏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4)多样性原则。在英国的雾都伦敦,园林景观苗木的运用多达3000多种,而在我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广州,景观苗木也只不过1000多种。植物种类单一,是景观没有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是体现景观风格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仅有的可变化因素。园林景观植物多种多样不只可以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和季节变化特点,还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合理的配置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才能够打造移步异景,移时异景,人造胜天成的优质景观。

2、配置方法

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时,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土壤环境条件绿化场所的功能及目的和环保的要求来配置树种。具体来说,配置方法如下:

(1)不同层次植物相结合。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0.8m高的紫叶小檗色块、2.5m高的金叶榆、3.5m高的云杉和8m高的美国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紫、黄、绿、红等的立体景观,可使游人的视线由近及远,渐次展开,欣赏到。

(2)不同季节特性植物相结合。造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可以通过园林手法使繁花似锦的春季、绿树成荫的夏季叶色多变的秋季、银装素裹的冬季这些自然风光微缩在园林小景之中,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按季节变化早春开花的有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等;晚春开花的有蔷薇、玫瑰、海棠等;初夏开花的有棣棠、天目琼花、合欢等;盛夏开花的有木槿、紫薇、紫藤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有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火炬树、红栌,观果的有海棠、山里红、黑枣、枸杞、柿树等;冬季有绿的苍劲的松、柏、云杉,枝条鲜红的红瑞木和果实红润金银木等。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植物特性进行植物配置,力求达到一年四季,四时三花四景的景观效果。

(3)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观花植物在各个季节都会生长出各色鲜花,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色。同时,还有一类观叶植物同样不可轻视,如:叶色紫红的紫叶小檗、红叶李、红叶石楠,秋季叶色由绿变红的槭树类,黄叶的银杏,红叶的红栌,树叶金黄的金叶莸、金叶榆等。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种也经常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即使是绿色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臭椿,深绿色的国槐,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差异比较大的种类进行搭配,以形成层次分明、变化多样的园林景观。海棠、柿树、山楂、金银木、苟骨等都是极其常见的观果树种,其应用主要是在秋季提升景观效果,展现硕果累累的秋色景观。花、叶、果实相结合才能打造出层次鲜明、丰富多样、移时异景的园林景观。

3、植物配置应注意的事项

所谓植物配置,就是处理好植物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高矮顺序与游人视线的关系、植物色彩美与季节的关系和颜色的协调性。植物配置在不同功能区应体现出不同的功效。如:广场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广场绿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改善环境,利于游人活动与游憩。

三、合理选择配置园林植物降低养护成本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选择配置园林植物,直接影响其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的投入。因此,在具体设计方案中,为减少养护费用成本,在选择配置园林植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做到适地适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有着降低养护成本的绝对优势。首先,乡土植物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的气候、土壤等外界条件,从而在不影响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条件下,达到减少养护过程中人工、机械、辅材投入的目的。其次,乡土植物与当地环境的平衡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平衡生态体系、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均优于外来植物。再次,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以乡土植物为主,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历史,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乡土园林植物是本地的优势物种,其特有的当地环境适应性、抗逆性使其更加易于养护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养护成本;特有的人文意义和地方特色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以乔灌木为主,控制季节性草花及草坪的运用

乔灌木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题材,它们在各类绿地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乔灌木相对色块地被而言,其体型较高大,枝叶茂密,根系深广,它们应用于城市景观中,能有效的起到调节温度、防风防尘、减弱噪音、保持水土等作用。相反,季节性草花及草坪从生态效益来看,明显要比乔灌木低得多。而且,季节性草花生长周期短,需不断更换才能维持原有景观,如果大面积种植,会大大增加养护管理成本,同样,草坪的护理成本也远远高于乔灌木。因此,为了控制后期的养护成本,在设计中,应以乔灌木为主,尽可能的减少或控制季节性草花及草坪的运用。

3、选择适当的苗木规格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怎样的苗木规格(尤其是乔灌木),也直接影响日后的养护成本。一般园林造景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规格适中的幼青年苗木(一般乔木胸径8-15cm,灌木地径不高于6cm左右为宜),冠幅尽量控制在1/2-3/4冠,这样的苗木相对生长势旺盛,成活率高,易塑型,抗性较强,能有效的减少设备和人工、辅材的投入,降低养护成本。

4、控制修剪造型园林植物的用量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适当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不但可以增加园林的表现手法,而且还能丰富景观内涵。但如果过量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在其养护过程中,为了保持其造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修剪,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其养护成本。

5、园林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其生长特性

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减低后期养护成本,植物配置选择应该在考虑其生长特性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喜阳性植物应尽可能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相反,耐荫性应尽量种植在阳光较少或者阴凉的区域;热带亚热带植物不能用于寒温带地域,同理,寒性植物不能用于热带地域,水生植物不能用于旱地种植等等。这种设计方法,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成本。

由于小气候类型的不同,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域苗木的成活水平及养护难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早园竹是在华北地区常见的景观苗木,但是在高大的建筑西、北侧或孤岛式种植却很难成活,而在建筑物南侧种植却无需投入过多的经历进行防寒、养护就能得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同样的地区,配合植物周边环境所制造的小气候,进行有针对性的的植物配置不只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加苗木的成活率,降低养护成本,还能提高苗木的景观效果。

6、合理选择苗木,减少虫害

园林绿化设计树种的选择配置,必须根据栽植地的具体情况而定,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相适宜,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根据绿地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或阴性树种,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选择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建筑群的性质、高度和朝向,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也易发生病虫害。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因此,因地制宜选栽适宜树种,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植物养护成本。

7、合理利用各品种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

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脱离现实美,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空间,从体内分泌放射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有些树木由于习性互补,体内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谐共处,称为相生。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降低养护成本。

结束语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园林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园林景观绿化、美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园林工作人员,更应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拓宽工作思路,并运用科学知识从项目初期进行全面考虑,合理进行植配设计,从根本上的解决绿化养护问题,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的目的,真正为居民创造一个干净、整齐、温馨、舒适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顾承华.公共绿地建设养护成本的降低[J].上海城市发展,2004(2):23-25.

[2]李磊.浅谈园林绿地管护成本的构成及控制[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1):32-36.

篇10

关键词:市场;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4-3

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克服保护地土壤因连作而带来的病害和盐渍危害,国外就以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在世界范围来说,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由来已久。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已开始向要求更高的有机蔬菜发展。而我国无公害蔬菜起步较晚,大规模的开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纵观世界各国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作一个对比,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有一点启示。下面就针对几个典型范例做一下对比。

1.1 日本模式

日本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农户+农协+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商人+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市场+批发市场”、“农户+批发市场”等,其中以第一种为主要发展模式。农户负责蔬菜的生产,然后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而所有的方式几乎都要通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在日本无公害蔬菜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及时调节供给、信息以及促成市场价格的形成。无公害蔬菜的等级检测也是在批发市场完成,然后才由批发市场分发到各大零售店及超级市场进行零售。正是由于批发市场的这种关键作用,日本政府对于批发市场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专门对批发市场的通讯设施、人员配备、销售方法、卫生检疫以及维护市场环境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使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2 美国模式

美国农业属于大农场农业,产业化程度很高,其蔬菜种植同属于大农场种植,全美有一半的蔬菜产于加利福尼亚州。“农场(公司)+农协(非政府组织)”、“农场+企业”模式是美国有机蔬菜发展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说农场规模都很大,现代化程度很高,由农场完成蔬菜的生产,之后由农协等非政府组织负责对蔬菜进行检测并推广,进入超级市场零售。

1.3 国内模式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当前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蔬菜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等,其中以后两种模式最为常见,也最为成熟。三种模式中农户均作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源头负责生产,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中合作社或蔬菜经纪人负责蔬菜的销售,通过这一中间环节的联结,蔬菜进入龙头企业进行加工或包装,最终进入零售渠道。龙头企业的作用较为重要,其负责蔬菜的检测及再加工,是这种模式中的关键一环。“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已不再仅仅是起到联结作用,更多的是起到辅助及引导作用,此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结构已非常健全,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销售队伍及运输队伍,掌握着最新的市场信息,不但能解决蔬菜销售问题,而且能够带动起地方市场的发展。上述几种模式各有特点,支撑着我国各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情况

2.1 西柏店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必要性

2.1.1 区位因素的限制 西柏店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西部,村域面积1.2km2,耕地面积800亩,用于蔬菜生产330亩、养殖业用地200亩、林果业用地200亩、养鱼水面80亩。全村现有220户、村民707人,其中劳动力420人。地处京郊的天然优势,加上村域面积小、劳动力少的条件限制,决定了西柏店村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只有为京城提供日常农副产品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西柏店村距离北京城区只有1小时的车程,具有产地即市场的优势,且市场需求巨大,具备新鲜农产品生产的一切条件,这也是西柏店村最终选择蔬菜种植作为村庄主导产业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市场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渐增强。尤其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居民对食品卫生及食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而相关部门对食品市场准入的监测更加严格,传统上用化肥、农药种植的蔬菜已不再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的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消费趋向的变化迫使西柏店村村民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将很难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看到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跟上市场的脚步。虽然在无公害蔬菜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但由于其在价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均具有优势,也就打消了人们之前的顾虑。因此,市场是西柏店村选择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最大动力。

2.1.3 建设生态文明村、开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西柏店村2006年荣获“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京郊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先进村”和“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首都绿色村庄”、“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和“全国绿色小康村”荣誉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定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示范村”。如今全村上下正齐心协力向着创办“全国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努力,而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西柏店村还正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的项目,无公害蔬菜也是循环农业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出了客观要求。

2.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及发展状况

2.2.1 市场催生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并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种植及经营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西柏店村首创,而是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开展的一种模式,西柏店村只是将这种理论上的模式运用得比较到位、发展得比较成功。西柏店村建设成规模的日光温室之初也是在无公害蔬菜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并非一步到位发展到今天这么规范。最初菜农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品牌和销路,自产自销,工作量大且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村庄年产约200万公斤蔬菜在市场上已经颇具规模效应,北京三安科技公司主动与村庄洽谈合作事宜。为便于收购保证蔬菜及时上市,公司建议村内注册成立蔬菜合作社。于是在韩素菊等人的带领下,2007年3月北京西柏店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西柏店村的蔬菜生产也逐渐实现了订单化。

目前,西柏店村120户菜农已有约100户自愿加入了蔬菜合作社。菜农与三安公司签订供货合同,供货价格与市场价挂钩并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每市斤提高一毛钱。这种订单模式不仅比原有的自产自销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益,还省去了小批量销售的工作,大大减轻了菜农的负担,因此对菜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西柏店村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还负责邻村农户蔬菜的销售,足见这种模式的魅力。而三安公司收购蔬菜之后经过加工包装,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或卖场,凭借无公害蔬菜特有的价格优势,也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从而保证了买方的利益。此外,根据合作社与公司的协议,三安公司从西柏店村收购的蔬菜还要按市斤返还一部分利润给村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经费及主要成员工资。如此一来,凭借市场这一无形手的支配,从菜农到合作社到企业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益,即三方共同获利,也唯有如此,这种“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图1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运行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高市场认知度及竞争力,西柏店村还将本村生产的蔬菜注册了商标,名为“柏店二仙”,现在这一品牌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本村菜农为了维护自有品牌的形象和信誉,也都自觉努力达到无公害要求的各项标准。

2.2.2 无公害的取得 为了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西柏店村在种植蔬菜过程中从各个环节入手保证蔬菜远离污染、符合无公害标准。具体分为产前预防、产中保护、产后检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贯穿蔬菜生产的整个过程,确保生产出的蔬菜时真正的无公害产品。而在这三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每一步都与西柏店村的这种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即都涉及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参与。

产前预防:无公害生产最忌讳的是农药与化肥的施用,而不使用农药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为了从源头杜绝污染,打好无公害生产的基础,西柏店村在土壤中施用由三安公司提供的“三安生物土壤净化剂”,从而吸附重金属,降低土壤中有害金属含量。对于病虫害防治问题,西柏店村菜农听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专家的建议,在蔬菜产前采取高温焖棚的办法,借此杀死害虫及其幼虫。根据农科院相关人员用温湿度露点记录仪试验得出一周内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室外温度为32-37℃时,测定焖棚期间棚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为76.1℃,而土壤温度采取深5cm、10cm随机观测,同期最高温度分别为54.5℃、44.0℃,这一措施虽不能完全杀死害虫,但已经对一些不耐高温的害虫形成了极大的杀伤,具有不错的杀虫效果。

产中保护:为了保证蔬菜的无公害化,西柏店村蔬菜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化肥,而是用经过腐熟的农家肥搭配本村沼气站生产的沼肥,这种搭配不但能保证肥效,还能降低成本同时减少虫害,效果非常显著。经过试验比较测定,施用沼肥与不施用沼肥,黄瓜平均增产28%,增效40%;番茄平均增产22%,增效20%;西葫芦平均增产25%,增效15%;青椒平均增产35%,增效27%。此外三安公司还为菜农提供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有机肥料,保证不同品种蔬菜生长的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西柏店村禁止施用传统的剧毒农药,取而代之的是物理除虫、生物除虫,如采用黄板杀虫、沼液浸种、防虫网防虫等方法。即使偶尔使用农药,也是使用符合无公害标准的低毒生物农药,如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剂,这些药剂均已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及瑞士(欧盟)IMO有机认证,从而确保蔬菜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如遇到比较难处理的病害或虫害,菜农会请合作社及时联系三安公司,对方会派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解决难题,这也是惠及三方利益的举措。

产后检测:生产过程的预防及保护是确保无公害的重要环节,而产后检测也是无公害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唯有通过权威检测得出的结果才能得到认可、让人信服。西柏店村虽然与三安公司事先签订了供货合同,但双方在交货之前需要由三安公司专业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三安公司标准进行检测,只有各项指标合格的蔬菜瓜果才能进入正常的销售程序,而不合格的产品只能由菜农自己解决,这也就逼迫菜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能抱有半点侥幸心理。在整个收购检测过程中,蔬菜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负责各方协调及收货工作,确保菜农的产品能够及时上市。

2.2.3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成果 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几年以来,在相关科研单位及合作方的指导支持下,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一套比较完善的操作规程,村民无公害生产的意识及技术都已经能够紧跟当前无公害发展的步伐。无公害蔬菜的开展同时也给西柏店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凭借无公害蔬菜的市场认可度及价格优势,西柏店村菜农的收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6年尚未建成规模绿色生态园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而建成投产后第一年即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就有很大的增长,达到11472元,2008年西柏店村人均纯收入12619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13860元。如今,“柏店二仙”品牌蔬菜通过了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借助这一利好条件,2010年西柏店村菜农收入一定会有更显著的增长。

2.3 对其他城郊村庄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启示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其“农户+蔬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然而此种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就是过分倚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其他城郊村庄在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决策。

2.3.1 注重品牌价值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品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建设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而当前我国许多蔬菜种植地区品牌意识淡薄,仍处于粗放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使建立品牌后,对品牌的保护也不到位,没有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发挥出来。这些都是包括西柏店村在内的有志于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村庄应该注意的问题。

2.3.2 严守操作规程 如果决定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由于无公害蔬菜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隔绝要求较高,相应也就带来一定的难题,许多菜农抱有侥幸心理,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照章操作,最终导致蔬菜不达标,遭受巨大损失。西柏店村的发展经验表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也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优质优价。

2.3.3 重视合作社的作用 西柏店村虽然创建了蔬菜合作社,并且合作社在蔬菜的产销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极致,龙头企业的强势将合作社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对于那些没有龙头企业的地区,合作社在无公害蔬菜的运作过程中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由农户来负责蔬菜的销售既是对人力的极大浪费,也不具有市场话语权。而如果由合作社负责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蔬菜销售,既节省了人力,也会在价格谈判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3 北京市开展无公害蔬菜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倡导并支持蔬菜合作社的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政府涉农部门工作范围限制,权威民间组织较少,结合其他省份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经验,北京市在大力开展无公害蔬菜过程中应注重蔬菜合作社的作用,鼓励建设蔬菜产销合作社,间接提升地区蔬菜经营的规模。如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村1999年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已颇具规模,截至2005年合作社所属的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8万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80万元的经济实体。市场日上市车辆2100多辆,日均销售蔬菜60万公斤,日均交易额50万元,客户遍及晋、冀、鲁、豫、辽、吉、黑、蒙、京、津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鲁西北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正是由于蔬菜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才激活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但仅凭合作社自主发展还不够,政府还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在财政及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制定相应的减税政策等。

3.2 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标准陆续出台,涉及范围更广、规定内容更细,为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当前已有的无公害标准不仅包含了无公害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蔬菜质量要求,还具体到了某一种蔬菜生产的操作规程。如由北京市农林局提出、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对所有无公害蔬菜均适用的标准,还有诸如《无公害蔬菜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绿菜花生产技术规程》等具体某种蔬菜的推荐性标准。然而,北京市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距离科学化、标准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还需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并加强宣传和指导,确保标准的顺利执行。

3.3 加大蔬菜质量监管检测力度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全程性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全程监管,确保蔬菜生产符合操作要求。同时,作为蔬菜上市进入消费领域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质检部门除了应规范检测方法、完善检测体系外,还应加大检测力度,确保民众的食品安全。此外,在确定检测标准之后,应建立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蔬菜禁止进入相应市场。

3.4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无公害蔬菜属于对质量要求较高的食品,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在当前无公害蔬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应同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既能对蔬菜生产者形成震慑,又有利于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品采用标准包装,注明产地、厂家、联系方式等,从而有利于责任追溯。

参考文献

[1]郭文龙,等.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施肥技术发展概况[J].陕西农业科学.2005,(1):64-65.

[2]张晓玲.日本无公害蔬菜的产销模式[J].世界农业, 2004(3):33-35.

[3] 郝利,等.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9(3):104-106.

[4] 郭向东.无公害蔬菜的发展[M].中国民艺出版社, 2006:19-22.

[5] 胡继芳.制约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07-108.

[6] 郁樊敏.美国、加拿大的蔬菜产销[J].长江蔬菜, 2000(2):37-39.

[7] 河北省世行二期项目考察团.美国的无公害农业[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