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Xie Peiyan,Zhao Peipei
(Shandong Province Yanzhou No.1 High Schoo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community's joint efforts,made a lot of gratifying result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but also the need for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is paper,for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s,in several ways to do a brief introduction,I hop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he staff.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 education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犹如燎原之势在全国上下迅速的铺开。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不仅在教学观念上发生着变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惊人地突破;学生不仅知识面有所拓展,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不断地走向融洽。然而我们在看到这些成果的同时,也发现我们的教学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新课程是否能够真正的被实施。所以新课程改革给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行为的指导。要想进行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学观念,从而对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种与国际接轨、与未来接轨、与人接轨的思想。素质教育理念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理论。所以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想成功地完成本次课程改革,必须首先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教学论中一般都把教学划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与课程。在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种约束与被约束、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课程约束、压抑着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受着课程和教师的双重约束和压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和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关系是导致教学古板僵化、枯燥乏味和缺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的罪魁祸首。
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民主关系,即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即是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关系,主要表现在让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主体开发者与创造者。他们对课程的体验、领悟和独立思考是课程的主要关注点。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不再受制于课程,而是将课程化为己用,实现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总之,具有民主性的新课程要求具有民主性的教学,而具有民主性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打破教学个要素之间的隔阂,形成互通、互动、互促的教学氛围。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还是教学关系的变革,都需要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因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具体行为。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一言堂”是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内容广泛、丰富多彩而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这样的课程必然要求教师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容器。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是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新课程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实施的程度。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是对传统教与学的补充,而是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它更注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要求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前提条件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种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来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与学习方式打破僵化、统一和机械化,走向互动、开放和创新。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地提出要转变传统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即改变以往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因为从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角度来看,只有这种民主化的课程管理模式,才有利于课程与地方学校实际的结合。评价制度也由从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向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的这些转变要求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所以为了新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对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重新建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真正的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保驾护航者。
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必须破釜沉舟彻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教师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指导思想,并将其真正的落实到教育的第一线,不断的完善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J].北京出版社
篇2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大的改革更新。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观念更新,实现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作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只有更新了这一观念,转变了互动(互动即是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等)的角色,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因材施教与团体进步
众所周知,在每一个班级里总有先进生与后进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有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给予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方法,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在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一堂课这方面。根据心理学家的团体动力试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的动力可以带动个体的进步。而众多个体的进步又可以促进团体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个体中培养团体意识,在团体中促进个体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相互协调能力。
三、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从何而来?肩负的使命怎样才能完成?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发展方向,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理智挑战、使学生获得丰富积极体验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奋斗目标。只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必须接触社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即使考试成绩再好,考分再高,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更不用说是好学生,或者说全面发展的学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太深刻的教训。所以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里的潜能包括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高尚艺术的鉴赏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良好的个性和诚信健全的人格: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关注国际趋势。崇尚社会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方向。作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
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篇3
关键词:民主平等;自主探究;提高水平
新课程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同时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新课程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二、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流。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新课程要求通过交流互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为此,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堂、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操作的办法来巩固知识。这种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
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管理与评价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其广泛,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以自己丰富的知识、不俗的谈吐、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影响学生。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新平台,只要我们保持新时代的热情,勇于开拓创新,教改就一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07.
篇4
关键词 : 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师;角色地位;探讨;
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师应当改革妨碍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和体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教师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上实现角色转型。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构建
多年来的物理教学,使我们习惯了原来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因为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硬性的,它严格规定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要求,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和超纲也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而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内容的规定则比较广泛,很多情况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给出硬性的规定,给我们留下了较多的自主空间,让我们能够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第一是确立整体发展的个性化教育观。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善于实验操作,有的善于小制作、小创造,有的善于资料查阅,有的善于调查研究,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有的善于归纳总结,有的善于思维发散……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第二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应是站在讲台上的“高高在上”者,而应走到学生中间去,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平等“对话”,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上课时的角度地位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就增加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也就会活起来。教师只有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也只有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才能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能力要求,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物理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能力创新与提升的活动。为此,物理教师一是要有变革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学会根据整体性原则处理好教材,将有关内容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应用,改变孤立地、单一地处理教学内容的现象。二是要有灵活的教育能力。教师不仅要会引导学生对现成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进行证明,还要会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创新教育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甚至是误区,教师应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维持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真正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完成知识的内化。三是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学校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领域中。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逼真的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人机互动,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
(一)不断改进教法,变“接受式”为“探究式”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式地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回答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状况,容易形成学生消极的、被动的学习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应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改变。一是运用“问题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问题。以“奥斯特的发现”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系列的活动,引发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他们的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二是运用了“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去思考、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如教学“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谈谈如何进行测定?所需的器材、公式是?等。课堂互动中,学生纷纷发言,从思路到器材,从公式(P=UI)到方法,有学生提出先算出电流做的功,然后利用时间计算(P=W/t)的办法等。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篇5
关键词:严格要求;良好的习惯;制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47-02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告诉我们要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然而,近年来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些教师一味迁就学生,认为严格要求学生与新课改理念相矛盾,学生犯了错误根本就不敢管,对学生的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纵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尽可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确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对学生不做严格要求。赏识、激励、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是相对我们原来的“师道尊严”、“体罚”教育、“老师是学生的主宰”理念而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要心中有人,以心灵启迪心灵,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健康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如果不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赏识、激励教育就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走向反面。可以说,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爱的体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这不容置疑,如何恰到好处地掌握一个度呢?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严格要求学生,制度是保障力
接手一个新班,在一开始一定要制定一个详尽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在学习、日常行为习惯、卫生等方面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附之以奖惩细则。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南,也为严格要求学生提供了保障。学生达不到要求,可以一视同仁地惩罚。当然,做得好的同学要适时地表扬奖励。“有制度可依,违制度必究”,这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和保障。
二、严格要求学生,方法是推动力
1.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校经常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你的严格要求中逐步提高。有的教师有时会对学生进行训斥和体罚,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可能按你的要求去做,内心却十分反感,难以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教师的愿望实际上落了空。
2.对学生的要求应防止“一刀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有的要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再努力也难以达到的。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严格要求,不姑息、不放任。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有时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制止,绝不可姑息放任,否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会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篇6
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
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转贴于 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篇7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领域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开始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让给学生,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经验,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并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这种方式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设计不明确,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没有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的重复和练习,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即便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不能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高考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教师能力高低,学校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教学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应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合理分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课堂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2.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问题后,对思路正确,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方向错误,偏离目标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启发,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08(7).
篇9
(一)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三维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艺术类高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板书写得好,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时候,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农村艺术高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高考以分数取胜,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篇10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和能力,并注重过程、优化学法、培养发现、鼓励创新。然而,要达此目的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及学生从理念上认识、观念上更新,使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教研员恰当的角色定位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和勇于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以及如何获取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研员要指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努力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探究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然而,要达此目的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师、教研员和学生三者间的共同合作。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视野。故,仅仅靠教师的教学是不行的。我们只有通过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寻求新的教研取向,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我们应该认识到,教研员不重视教研就是失职,学校不重视教研,教学就失去生命力,教研工作必须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理论学习培训,采取“自培”与“他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为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尽职尽责;还应积极寻求有利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探寻出有效的教研方法,从而促使教研工作顺利开展,以确保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研工作有实效。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应提倡“研”“教”一体的教研模式,既是教研员又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率先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并应充当“领头羊”,而其职责迫使也必须是“领头羊”,且必须领好“头”。教研员只有知难而上,才可以一边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又一边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使“研”“教”自成一家、两全其美。应探寻教研方式多样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平常与教师或学生交流,还是课堂的示范教学,都要求教研员既要有理论的讲述能力,又要有实践的操作能力,才能发挥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教师教学和优化学生学法并教化学生成材的过程。教研员必须经常与教师共同研讨、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以指导实践。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找出不足,寻求到有效方法,才能达到使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进而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目的。学生最终才会成为对人民、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用之人。教研员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但其培养的方式与教师不同,更多的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对教师的指导来达成。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研员的工作,教研员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4、教研员的职能要求教研员应该是一个教学能手,是教师的一面旗帜,是教师的引领者,是教师的典范和楷模。因此,首先教研员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并经常深入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师交流、实践、推广,为教师示范,替教师解难,真正发挥教研员的职能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以研促教”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教研工作尽显本色。
5、现在,教研员不再是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研究者,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开放的探究者、拓荒者。教研员应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和实践。现在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教研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不务正业之嫌,说白了仍是“打杂”,真正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教研工作确实很难。而要一时改变这多年就形成的常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教研员不能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教研员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并注意合理、紧凑地安排时间,否则要想真正干好教研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取得优异成绩更是天方夜谭。教研员职能要求教研员不仅应懂得业务。还应为自己创设用武环境,才能立于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做好教研工作。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中篮球投篮教案
- 下一篇:花生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