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区音乐舞蹈服务体系是指社区音乐舞蹈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新型社区音乐舞蹈服务体系的架构主要由组织体系、业务体系、设施体系等组成。组织体系主要是指组织机构和文化队伍。包括社区文化专职人员、文化职能部门、专职群众文化机构文化(群众艺术)馆或文化站,以及社会力量。
业务体系主要是以服务为目的,以活动为核心,开展音乐舞蹈文化的组织、辅导等业务工作。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购买服务。二是专职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的专业服务。三是社区自身群众文化服务。社区根据居民构成、地域特色,举办特色活动。各城市举办的各种社区文化艺术节、舞蹈节、演唱会或其它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等,就是全方位搭建平台、展示交流、的服务方式。开设常态化文化惠民举措,保证社区居民基本文化权益。此外,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建立社区艺术网站,开展数字化网络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化服务方式。
设施体系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和室外活动场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场地,是社区开展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场所和依托。一是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应包括图书室、电子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文艺排练室等。二是室外活动场地,包括社区内的街心公园、空地、文化休闲广场等。三是资源共享场地。主要是驻社区的单位内部活动场地、单位门前空地,以及处于闲置状态但可以开发利用的设施场地等。
二、社区音乐舞蹈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加强社区音乐舞蹈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省社区音乐舞蹈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音乐舞蹈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艺术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有待优化。社区音乐舞蹈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做好社区音乐舞蹈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健全和完善社区音乐舞蹈文化服务体系
近些年,河北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区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逐步推动艺术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协调发展。健全和完善社区音乐舞蹈文化服务体系思路如下论证:
1.设施机制整合创新
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到了“社区资源整合与共享”,就我所处的唐山市路北区为例,辖区内有街道11个,社区127个,中小学78所,大小公园约20个,大型歌舞团、文化场馆5个,简单罗列下如街道办事处活动中心、学校操场教室、公园广场场地资源优越;各种专业人员、爱好者以及学员人才资源丰富。2013年,路北区组织各街道迎新文艺汇演20余场,整合了资源、凝聚了人心。此外,河北省年度社区文化艺术节初步实现了全省的艺术资源整合调配;通过资源的整合,进一步的互利共享,从而解决艺术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是推动我省音乐舞蹈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必要手段。
文化场馆改造,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大力加强文化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使众多文化馆、艺术馆、大剧院得以修缮。2010到2011间,河北省博物馆完成了新馆建设、旧馆改造工程;实行了文化惠民“三贴近”政策,收到了显着社会效益,为今后的修缮举措做了铺垫。同时,网络化发展,使得音乐舞蹈各艺术门类形象化传播,为社区服务增设新平台。
近两年间我省分别推出了十台大戏惠民生――河北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普通群众唱主角――河北省群众文艺展示活动;繁花似锦展精彩――河北省优秀文艺作品展览展播活动;文化惠民春满园――各市文化艺术展演展示活动。让全省大众都能领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社区文化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包括自主管理、授权管理;定期调研机制、联合用人机制、完善群众需求,推进音乐舞蹈社区文化信息工程发展。
2.群文辅导培训构架趋于完善
(1)加强基层团队辅导力度,区域协调、城乡结合,树立民间团体带头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艺苑、城市广场文艺演出交流、群众音乐舞蹈艺术团体的不断出现,融合了地区差异,涌现了又一批先进集体和音乐舞蹈文化带头人。
(2)舞蹈培训多样化发展,社区音乐舞蹈阵地化建设。各类社区文艺培训班蓬勃发展,群众艺术馆艺术辅导项目覆盖区域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群文团体热爱群文活动、投身文艺事业、形成特色群文团体,涌现高端技术人才。形成业态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进程。
(3)根据人才类型进行因材培养,实现人才创新,壮大创新人才团队的队伍。
3.社区场馆与社区文化品牌特色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麒麟区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46-01
2016年,麒麟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在麒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区在创建工作中,采取措施,不断加大自检自查、整改及创新力度,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重点突出了独具麒麟特色的文化项目。目前,全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概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走个方面。文化部的部长蔡武(2014)对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基本、均等化、标准化4个关键词解读。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二、麒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与问题
(一)麒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1)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麒麟区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委常委会议经过充分讨论酝酿,先后召开了动员大会,签订了《创建目标任务责任书》、制定印发了《创建实施方案》(麒发[2016]22号),将示范区的创建列为当前麒麟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安排创建工作专项资金,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办公场地,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常驻办公,并将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各乡(镇)、区直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
(2)全区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设置、体育设施配置、全民健身活动、志愿者队伍建设、业余文艺队伍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基本全覆盖,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配备了3名以上文体专职工作人员,村委会(社区)均配置有1名文化专兼职工作人员。
(3)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细化工作考核目标,做到每月督查,年终考核,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质量提升和服务。
(二)麒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麒麟区虽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单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都是通过财政投入,按照政府部口的设计,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提供什么、怎样提供都是政府说了算。提供的产品公众不一定需要;真正需要的,又没有提供。
(2)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不够。近年来,麒麟区在公共文化上的投入逐年长,但与区力长速度和其他杜会事业投入长相比,公共文化投入幅依然偏低。由于人口的大量导入和社区管理成本的加,街镇一级政府的社区管理力量捉襟见肘,再加上街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资金基本上由街镇事业经费支出,因经济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公共文化投入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市民文化需求的日益长和文化事业经费相对紧张的矛盾在部分社区仍然存在[1]。
(3)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政策滞后。目前,虽然也颁布了文化建设相关的一些文件,但我们从所发文件来看,在近3年的时间里,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专口文件很少,及时有也是在其他文件中附带提出。
(4)服务对象单一,以老年人为主。目前,就参与活动的情况看,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老年人送一部分特定人群。作为社会主体的年轻人因为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实际上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服务之外[2]。
三、麒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一)加快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主体结构
良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合作网络。实践证明,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打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垄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职能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地区工作及街道社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指标。把政府的工作重也进一步转移到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确定服务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了解群众需求等方面。
(二)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保障机制
当前社区事业的发展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而公共财政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充分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循环的社会化投敲资机制,确保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足量到位,穷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政府应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内经济组织众多、商业比较发达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事业提供便利。比如,提高政府补贴,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基拙设施建设等。
(三)建立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
政府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加大鼓励企业投资、捐助社区公共文化事业。比如,对参与社区文化事业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税收优惠比例;对企业为社区文化活动无偿提供包括场所、设施、资金等在内的支持行为,均参照慈善捐赠给予税收优惠;对驻区企业赞助社区的重要文化设施、重点文化民生工程,赞助具有普遍示范效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项目等均适当提高税收减免比例。另外,对企业持续开展公共文化资助活动,达到一定数额的,建议在原有税收减免的基础上,划定相应的档次,给予额外的、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等等。
(四)建立合作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围绕地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文化设施,促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便捷的文化设施网络。另一方面,要加大统筹协调、区域联动,以合作协议和联席会议为纽带,鼓励驻区单位、企业以人才、设施、项目等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同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将巧区单位、企业的一切可利用的文化设施以及各类活动信息及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来讲就是由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设施的网络、相关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组织的支撑以及运行评估等要素,构成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框架式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城市的乃至国家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产生或多或少影响。因此,在日后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邢台市政府依托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成立邢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邢台社区教育学院,从而健全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邢台电大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开通了“邢台终身学习网”在线平台,作为全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品牌,积极探索市民学习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吸引市民广泛参与,提升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一)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定位
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习者,满足市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宗旨,提供了满足各种学习者需求的资源,以提升素质教育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立足点,建立了“邢台终身学习网”。
(二)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邢台终身学习网”包含两部分:邢台干部学习在线和邢台社区教育在线。邢台干部在线主要包含“课程超市”、“个人中心”、“管理中心”等模块。邢台社区教育在线内容主要包含 “新闻动态”、“视频教室”、“学习社区”、“个人中心”、“学习俱乐部”、“精彩邢台”等模块组成。其中,“视频教室”是邢台社区教育在线的核心模块,精选了4000集4大类44小类视频学习资源。
二、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待完善的方面
(一)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邢台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已有一定积累,与北京某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整合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但仅仅依靠现有的社区资源来发展社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平台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邢台社区教育资源平台刚刚建成,许多居民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加强宣传要注意做好导学工作,将学习资源信息有效传送至居民身边,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
(三)平台功能支持不够完善。许多居民没有时间或不喜欢在网上学习,而偏向利用其它媒体来学习,如电视、手机等,因此,通过提供资源下载功能,支持居民的移动学习要求,而邢台终身学习网的视频资源都无法下载,对移动学习等功能支持缺失,移动交互更是缺失。
(四)资源建设经费补充问题。邢台社区现有资源建设目前都是电大自筹资金进行建设的,资源要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更新,更新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五)本土化资源建设需加强。邢台社区教育资源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涉及邢台民俗风情、区域特色食品制作方法、区域烹饪技术、生活小窍门等的学习资源还有待完善。
三、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课程设计到资源开发推广,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仅依靠电大是很难完成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应当采取社会化的合作模式,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共同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1)把学习卡发放给社区居民和各区县街道及各级单位,积极有效地推进用户注册;(2)举办各类活动。通过政府推动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将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到活动中,增强平台的影响力。(3)充分利用“学习俱乐部”。
(三)建立专业教师团及项目带动资源建设弥补经费问题
建立自建资源专业教师团队节省资源建设成本;通过培训项目减少资源经费压力。要让全体市民知道,“要培训,找电大”,以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为电大持续、稳步、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
邢台市是一个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我们要大力挖掘邢襄文化资源,精心塑造邢襄文化的标志性品牌,如郭守敬、魏征、扁鹊、太行山、邢窑、汉牡丹等。对于民间文化的柳编、剪纸、刺绣也可以制作成学习资源,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五)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
篇4
摘 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对金秀县的陀螺社会文化进行调研。认为,当地群众将陀螺传说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结合到一起,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陀螺社会文化传统,而这种体育文化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在当地社区得到不断延续和传承,对丰富社区生活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陀螺运动 体育文化 特征
陀螺运动是西南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这项活动流传已久而且玩法很多,各民族间的陀螺及打法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比赛时,互相旋放击打,互撞之后,以陀螺旋转的时间长者为胜。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如今,打陀螺已成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互相庆贺节日,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对抗,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结识朋友。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具有"世界第一瑶乡"之称,大瑶山一带世代居住着瑶族人,当地有着纯朴的民风和奇特的民俗,颇有意趣。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仅有15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会有多达几千名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陀螺为什么在当地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这是一个很能够值得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体育理论工作者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以期让陀螺运动更好地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金秀县开展陀螺运动的文化基础、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获得详细的信息资料,从中国知网中查阅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书籍,检索关键词“陀螺运动”共查找到相关文献,同时查阅陀螺项目的文史资料和学术专著,查阅体育人类学、民族传统体育的专著、文献,为本文论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田野实地调查法
(1)参与观察法: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三次机会深入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进行田野调查,了解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陀螺运动的实际情况。
(2)小样本量的深入访谈:在县里对传承人、制陀者、打陀者以及当地群众进行自由访谈。
(3)座谈会议:2010年11月,在广西玉林举行的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有幸地与广西体育局的相关领导、陀螺协会负责人及参与比赛的9省(自治区)的领导、民族体育专家进行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
3.归纳分析法
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分析及概括性的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二、陀螺传统文化
(一)调查点基本情况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县境内东西宽62.4公里,南北长93公里,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人口14.81万人,人口密度为58人/平方公里。东邻梧州市的蒙山县,南连贵港市的平南县和桂平市,西毗来宾市的象州县,西南与武宣县交界,北与柳州市的鹿寨县和桂林市的荔蒲县交界。金秀瑶族自治县共辖3镇7乡,81个村(居)委会。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4.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87.04%,非农人口1.92万人,占12.96%,男、女比例约为1:0.9。金秀瑶族自治县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水族等民族,以壮族居多,瑶族次之。经调查及观察了解到,金秀县人在进行健身娱乐时,除了气排球、篮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外,陀螺、白象舞、耍龙灯、射弩、丢包、跳笙、象脚鼓舞、打秋千、摔跤、爬杆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地人喜欢的活动,其中,陀螺的参与程度是最高的。一个仅有14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在上千个陀螺场地上聚集了上万个整天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可见,打陀螺是当地人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
(二)金秀县陀螺运动开展现状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喜欢、最热闹的娱乐活动是赛陀螺。因而,瑶山人把春节也叫陀螺节。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瑶族小伙子人人都有陀螺,同汉族的陀螺大致一般,不同的是,白裤瑶人的陀螺比汉族陀螺几乎要大一两倍,重二、三斤!大头上还沿周边抠出一道槽,以绕缠“启动绳”,小伙子们还在陀螺上漆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颜色。比赛由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陀螺手们听到一声“定根”令下,便各自将陀螺脚尖着地,以手按着,再听见“开打”令下,便像发动柴油机一样,扯动手中的绳子,并顺势将陀螺甩出去。谁的陀螺转到最后,谁便是优胜者。或以陀螺瓦击,谁的先倒地谁为输家。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将比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不住地鼓掌喝彩,为陀螺手们鼓劲加油。得胜的小伙子,甚得姑娘们的青睐。
三、陀螺运动的社会文化特征
人的行为特征同样影响文化传统的形成。在人类学家格尔兹看来,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是文本的符号。人的行为之所以是象征行动,是因为人的本质是象征性动物,人类通过象征符号来积累经验、进行沟通,并代代相传。从当地人打陀螺的行为特征可以观察到,打陀者与陀螺、杆、线的交流,打陀者之间进行进攻与防守的技术、战术交流,而且陀螺、杆、线制作简单,其玩法更不像其他运动受年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以玩;场地只要有一块空地都会被百姓辟为陀螺场,一旦农忙过完时,各村寨都会杀鸡宰牛相约陀螺场,选出本村的高手一较高低,成为当地陀螺运动的执著和迷恋,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蕴藏着当地的民族历史传说、文化传统习俗、心理情感状态、精神追求满足的深层内涵。
(一)打陀螺的社交文化促进人们感情交流
打陀螺不仅是技、战术的比较,更是当地群众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交文化,金秀县大瑶山地区是属于典型的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区,村寨之间相隔较远,人们很少在村寨间相互走动,这样就造成了不同村寨间的人与人之间不够了解;除了一些婚丧嫁娶的联系外,其他交流少,因此在人际关系或土地的归属问题上难免不少的误解。深入调查金秀大瑶山一带“打陀螺”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发现,打陀螺成为大瑶山人作为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维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中打,平时寨子间、朋友间也打比赛。不仅起到了娱乐、锻炼的作用,也是青年们寻找人生伴侣的好机会。以村寨为单位,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相互庆贺、交流。男女青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互挑对象。比赛方法:两队各出多人固定对手,对手之间记分,真正胜负在最后一人最后一陀上。然而比赛胜者只是一种荣誉,这个荣誉是胜者个人和代表的村寨的,无论是胜是负,除了负方村寨出资为对手庆贺外,对手之间都要互相请对手到家吃饭做客。因此,陀螺运动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精神力量之一,不但能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娱乐和健康,还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维系着当地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使陀螺运动成为和谐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二)人们对陀螺痴迷的精神状态在打陀螺者的行为特征中表现的淋淋尽致
运动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身体行为就能反映这些因素,强大与弱小、力量与虚无就显示着身体的内在能力。在打陀过程中,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必须事先缠好陀螺。缠线一般是将陀螺锥身部分置于左手将鞭顺势缠于陀螺身中部,鞭绳采用自己精心缠绕的棉线,长度不低于2米,最长不限,一般根据陀螺周长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缠绕陀螺的关键是动作用力均匀,鞭子要绕得紧密整齐,表现了打陀螺者对陀螺控制的心思缜密,将自己身体的力及情感赋予陀螺身上。防守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进攻方队员不得分或少得分,因而旋放陀螺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其转动速度快慢构成了防守技术的关键。防守的技术结构包括缠线、准备姿势、抛陀、抽线等。在抛陀之前右手持同样缠好线陀的后中部,左手持鞭杆且从右手下方穿过;将陀抛出,同时左手向右后方水平方向用力抽回鞭杆,它是控制陀飞行方向落点的关键,保证陀螺在旋放区内稳定旋转。在围观者的注视下,放陀者强力旋转、稳定的心情状态与打陀者狠、准、稳的心情状态,在双方你来我往的心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双方都希望在各自的精神状态下力求得分,以求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达到身心娱乐的目的,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精神的向往。
(三)陀螺运动的节奏符合当地人的需要
陀螺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大瑶山社会中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范围。由于打陀螺的比赛方法简单,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足够的空地,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单人、多人都可以进行练习和比赛。大瑶山在2004年把以前的篮球场基本上都变成了陀螺场。由此可以看出在金秀开展打陀螺这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程以及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表明了“少数民族在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追求以及体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主流体育文化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化。”通过访谈和深入研究发现:打陀螺、丢包、白象舞、跳笙、荡秋千、爬杆、射弩、高跷、顶扁担等民族体育项目与当地慢节奏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像篮球这样高度激烈的运动项目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只是喜欢欣赏而已,而相对节奏较慢对抗性较弱的民族体育项目更受大众的喜欢和参与。在相对闭塞的交通条件下造就了人们友善和与世无争的心理性格特点,使剧烈身体接触及紧张刺激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不易被当地人接受,人们喜爱的是愉悦身心的传统休闲体育活动,同样能够培养个体细致耐心的心理状态、沉着果断的精神信念、准确的控制力以及抓住每次机会的进取心理。
四、结语
通过打陀螺活动,当地各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爱好陀螺文化的社会群体,在当地群体的精神生活中赋予了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表现着当地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承载以及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是作为金秀县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特色研究团队培育工程项目:“陀螺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团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6年审定.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小明,等.当代国外体育人类学——主要学说编译[M].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
2015年,杨传堂提出的“四个交通”中智慧交通,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方面。面对由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家交通主管部门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研究,致力于利用电子智能化设备、网络通信将道路、车辆等与交通相关联的一切联系起来,促进交通智能化,以便公众出行。
1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ETC全国联网的逐步实现
实施全国ETC联网,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3月7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工作的通知》,提出全国ETC联网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并确定了年底实现14个省市ETC联网的阶段性工作目标。2014年12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ETC联网系统顺利开通,覆盖范围达到5.2万公里高速公路,接近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今年2月3日,在2015年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联网工作推进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表示,今年将新增15个联网省市,实现全国29个省份ETC基本联网。
1.2 网络通信实时化速度加快
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及主要服务窗口,是塑造高速公路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提高高速公路运行收入的重要支撑,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技术上完成监控网、通信网和收费网三网合一的综合通信。在满足高速公路运营和管理的需要上为用户提供交通通信服务。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正处于发展初期,从长远来看,服务区市场潜力巨大。而要挖掘出服务区的潜力、提升服务区的盈利能力,除了在经营方面要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充分发挥和运用高速公路得天独厚的车流客源优势,不断完善服务品种和提升服务水平外,还需要在管理方面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要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必须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2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足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针对服务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缺乏。高速公路服务区投资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机制,并且会出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会导致各自为政,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没有一定的法律和政策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管理。
2.2 缺乏总体规划设计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不管是在地区或者全省,还是全国范围内缺乏总体规划设计。首先是目标没有明确。其次是没有一种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控制的理念。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层级,信息的传递会滞后,总部管理部门无法得到服务区及时的、真实的、全面的管理信息。所以,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发展过程中,从运营监控、资源调配、业绩评估还有经营决策各方面,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最终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监管不力、调配困难、评估偏差和决策盲目等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还会使信息系统功能变得薄弱。
2.3 信息化建设平台不足
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无法全面集中分散的信息。这样数据出现隔离,存在信息盲点,以及不同业务领域和不同管理层级之间出现“信息孤岛”,导致信息无法及时整合与共享,存在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比如,现有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各自独立,这样会信息不相通,即使中间出现了问题,也不能被及时进行追查;同时,因为数据重复录入,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等等。
2.4 资金支持无法跟上
各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资金原因,会出现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均衡。有的地区资金经费充足,这样保障了最新的科学技术,科技人才,当然信息化建设会更加顺利。而有的地区资金不足,则设备单一,技术落后,无法满足高速公路服务区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建设这种扩展功能就会降低。资金投入不足会造成我国缺乏高素质的网络化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科研队伍。
2.5 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外在环境因素重要,不过内在条件还是得靠服务区的管理人员,如果服务区管理人员足够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则会增强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上网,而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系统。
3 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建议
3.1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法规
十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信息化管理也需要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借鉴其经验。制定关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法规,针对信息化建设,不管是信息化管理人员,还是使用者,都可以有法可依。一切以法律为标准。
3.2 合理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应当制定科学规划,在明确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平台,集中管理数据。在组织上,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权威信息管理体系,并实行分级管理。信息管理体系应包括由国家中央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监控管理中心、省级信息监控管理中心、各运营公司信息监控管理中心、服务区各个系统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系统必须是一个统一技术标准的系统。
3.3 建立服务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
建立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加强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公众安全便捷出行。开通微博、微信等公共网络平台,实时公路出行相关信息,多渠道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建立服务区停车位剩余接待容量提示制度,通过高速公路交通广播、沿途可变情报板等多种载体,及时前方服务区相关信息,提示驾乘人员合理调整出行方案。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wiFi覆盖,信息查询系统建设,路网通讯信号和交通广播信号覆盖情况。
3.4 加大经费投入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国家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单位的共同努力。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单位对于信息化建设,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扶持。同时国家也应加大投入,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列入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和发展的必备项目中。保障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与运营中,不缺乏高新技术、先进的设备以及现代化的信息化人才。
3.5 信息市场化建设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可以积极开拓市场。现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创新和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是落实交通运输部“四个交通”的重要举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服务区信息化资源需要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信息资产和有形的资产相结合。将手机短信平台的增值服务功能尽力完善,并开拓市场化的定位导航服务。
4 结语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四个交通”,提高了服务区的服务水平。服务区信息化建设从以前的智能交通转变为现在的智慧交通。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得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当今大数据时代,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莉.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D].长安大学.2008
[2]韩金梅. 重庆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平台的建立及效益预测方法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高职 高等数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03
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本文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中“定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为例来展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本次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本人将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在课程的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方法中,实现了用信息化技术和科学的教学设计解决高等数学难学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也实现了教师从讲台上的独奏者变成了学生的引路人。
1 教学过程设计
1.1 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思维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和数学品质。
1.2 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融知识于情境中,通过引入工程预算、火车进站两个实际问题情境,根据两个不同角度的问题,提出“四步曲”数学思想,引出相关知识点,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是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快捷地搜索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资料。
1.3 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引领整个教学环节,以特例猜想、特例验证的方法得出N-L公式;以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评价方式把过程考核真正落到实处。
1.4 设计思路
采用“问题切入学生探索问题解读问题解决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究式问题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模拟练习法、自主学习法和激励法最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
2 教学过程实施
2.1 创设情境
课前,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单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文指明预习任务,问题情境承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于专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和教师创建的教学资源库,搜索、整理所需要的资料。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信息素养。
课堂从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切入点,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结合学生已知的曹冲称象、多边形面积、数方格法、割圆术四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2 合作探究
首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由小组代表展示搜集的资料,并运用投影仪边演示边讲解小组交流后绘制的三峡溢流坝段断面图,得分计入Flas“糖葫芦小组记分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检测了学生课前预习和小组合作的效果。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把截面图所要研究的主要区域抽取出来,教师演示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几何图形的形成,有效地解决关键点。学生明确问题后,分组交流、积极探讨,结合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与合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难点知识“减小误差―取极限”的过程中,教师反复播放动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地降低了难点。之后由小组抢答,现场讲解整个分析思路。教师通过Flas和课件展示,把分析思路通过符号化、有序化和逻辑化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教师结合问题情境1,鼓励学生对“问题情境2―火车进站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步骤,教师利用Flas“砸金蛋或翻金币”来抽取小组回答,进行成果展示。
2.3 认知过程
在概念形成阶段,为了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概念,教师首先通过数学符号的对应性和简洁性来化解这一难点。接着,通过小组内探讨、小组间竞争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分析两个问题的方法都是“无限微小分割,无限累积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本质,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概念建立之后,进行回归应用,初步解决问题情境1、2。教师通过概念表达式和几何直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组内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或者通过Microsoft Mathematics软件绘制出任意函数图像,在给定区间上找出所围平面图形,用定积分表示其面积,并通过投影仪演示并讲解。接下来,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和软件操作结果让学生观察,及时纠错,总结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篇7
地方媒体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区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民俗习惯以及这个特定区域人群意识所折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的是该区域的人类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地方媒体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地方媒体无论从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上,都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并承担起区域文化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媒体不断地在解构固有的区域文化,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区域文化。
首先,从媒介的功能来看,地方媒体具有广泛推行符合区域特征的社会价值规范与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地方媒体以其符号传播的方式确立和强化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这部分价值规范和价值意识事实上也就是区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同区域的历史、环境、制度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区域文化。媒介时代之前的区域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区域内人们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或者是书籍等方式传播,在信息时代下,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媒体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最佳平台。
其次,从媒介的传播过程来看,地方媒体在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无一不受区域文化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如今也走向了分众化传播,受众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越来越无从选择。此时,与受众相关或者和受众有共同心理体验的区域信息将越来越受欢迎,而文化则是把受众和媒体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区域性的文化使得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地方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或者节目编排过程中,应当以“地域性、故事性、文化性”作为主旨,充分展示、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出区域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深层约定以及人对生存在其中的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传统观念、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历史变迁、时代风尚等。因此,展现和传承区域文化成为地方媒介的生存与立足之本。
最后,从媒介传播的效果来看,地方媒体对于区域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建构。区域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其中的绝大多数成份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合理性的一面,当然,也存在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不合理性的另一面。因此,有必要对区域文化进行一定的整合和扬弃。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不断前进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扬弃自我的动态过程。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它延伸的正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信息时代中,这部分工作基本上是由地方媒介来完成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区域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媒体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区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然而这一过程中,地方媒体存在许多失误与不足。
地方媒体的“自我中心”意识。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存在“自我中心”意识,从媒体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以客观的、他人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造成忽视地域差异性的单向思维。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很多情况下,媒体自身并不清楚内容传播过程中是否带有“自我中心”意识。
地方媒体的“都市媒介文化霸权”现象,脱离群众文化。区域文化大多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积淀的民间文化的升华,它们源于群众且归于群众,许多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都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孕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及农民群体之间,质朴且源远流长的“农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媒体的发展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媒介关注的往往是能够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事物,“都市行为”因此成为媒介传播的重点内容,“广告”成为媒介传播的源动力。在都市媒介集群和话语霸权的操控下,最能代表区域文化的“农文化”日益被媒介边缘化,地方媒体的传播内容逐渐脱离群众文化,造成区域文化传播的弱化。
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意识觉醒,但地方媒体缺乏区域文化守护意识和能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一元化、统一化,把本来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标准化,这将给本应当多元化的世界和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文化意识开始觉醒,从政府到民间,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建设。由于具有将区域文化扩散为大众文化的优势,地方媒体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区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然而,很多的地方媒体依然缺乏这样的一种意识,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媒介仍旧把信息传播作为西方国家创造的流水线工作中的一项,从操作模式、节目形式、节目内容都采用同一模式,媒介传播的同质性越来越强,缺乏代表理性特征的个性。媒介变为工业时代的一个符号,区域文化慢慢融入这样的时代当中,逐渐边缘化并且消散。还有一些地方媒体可能已经有这种区域文化守护意识,但是由于受到资金、政策、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的压力,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只能让这种意识汇入市场的大潮当中,无声无息。
区域文化建设中地方媒体的功能彰显
尽管地方媒介在区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地方媒体依然是最好的传播与传承平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地方媒体传播内容要坚持传统价值理念。受市场、地方政府、受众三方面限制,地方媒体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实中,很多地方媒体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造成节目同质化、虚假广告、新闻节目娱乐化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弱化媒体功能。区域文化经过千百年发展,反映的是区域内人类生活和社会行为,其价值理念必然是普罗大众信守的,也是衡量社会效益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地方媒体在传播内容上必须坚持导向原则,坚持传统价值理念,宣传区域文化。另外,地方媒体传播重点要关注本区域。区域化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受众文化认同,一种个性化,也是大多数地方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媒介生态现状来说,区域化成为在分众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最有力武器。在传播过程中,地方媒体要加重区域信息内容,比如电视台可以多开办一些关注民生的节目或开办方言节目,民生节目可以加强媒体的亲和力,方言节目可以加强观众的文化认同。
地方媒体要坚持“地域性、故事性、文化性”原则,以区域化的内容、新颖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内容来吸引受众。将区域内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历史变迁等在事件、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情节中潜移默化地输导给观众,使观众在关注身边发生的故事的同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念。通过地方媒体单纯的文化传播方式可能会比较单薄和枯燥,但通过情节展示或者故事的方式来传播,就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比如某地方电视台向观众介绍该地一处历史遗迹,如果仅是通过影像展示加画外音解说的方式很显然过于平淡,但电视台以纪录片的方式,通过人物、情节、历史源流各方面用故事的形式来拍摄播出,其效果立马可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让观众学会历史,了解知识。所以说文化是基础,媒体是平台,表现是关键。
加强与其他地方媒体或者是全国性媒体合作的同时,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地方媒体固然对区域内的观众有一定吸引力,但毕竟是地方性的媒体,传播范围、受众、影响力都有一定的局限。但通过与其它地方的媒体的合作,必然能打破地方媒体相对封闭的状态,扩大地方媒体的影响力,进而能够在区域范围以外的地方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地方媒体可以在区域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当中起到桥梁沟通作用,使得文化与经济结合一起。比如,通过让地方媒体参与文化产业升级、区域文化建设等形式达到互赢局面。
篇8
【关键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武进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武进区很早就重视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武进区就编制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
2004年武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以武进电信公共信息网、武进有线电视网两大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网、联通网为补充的宽带城域网已基本建成。
近几年,随着武进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廉政信息化监督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有益局面;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送上多渠道多领域的实用信息;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家鲜”和“淘常州”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加紧建设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实时提供所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重要信息。
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武进”的战略决策,“智慧武进”是武进建设的发展源泉和前进动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武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立足于“智慧武进”的武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建设下,武进区逐步建设了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花木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平台。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不够
最近几年,虽然武进区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所重视,在财政上也有所投入,但是其投入的力度对比工业和服务业上的投入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差距。早在2004年武进区已经有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至今仍旧没有出台,这就造成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被动的前进,完全依靠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建设。
近几年来,武进区政府开始大力对农村信息化投入,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且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不能掩盖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散不统一、信息数量少、信息不容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2.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和技术落后
最近几年,武进区农村信息化网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覆盖全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设完,尤其是在武进区西北的几个镇、村,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与其他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设备。虽然最近几年武进区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但是与武进城区相比仍旧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武进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了都接近了100%,但是农村的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区水平,特别是一些农村困难户,一些子女住在城区的老年村民等对互联网仍旧是一知半解。武进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不足,无法保障和支持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大量资金投入,像光钎入户等高速上网手段等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连接到村民家,导致农村互联网络的带宽还很低。
3.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增加1987万,增长14.6%,与2011年的8.9%相比,增速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的网民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普及率仅仅只有23.7%,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普遍年龄较大,对于新鲜事物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互联网对于普通老年农民来说新鲜的事物,并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大龄农民很少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农村信息化需要大量的青壮年来投入技术开发和建立信息化体系。然而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激情的青年在考入大学跳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创业,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往往都不高。从而忽视了农产品信息化所带来的商机。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随着武进区的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然受到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影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分析。
篇9
关键词: 安康市汉滨区 社区体育 开展现状 调查分析
1.引言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会社区化,社区社会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前提,便于社区体育发展。社区体育是现代社会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节假日增多,人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的,社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公共生活空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优化,人们对社区的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文化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区集中体现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文化正是居民们为了追求健康,在社区进行体育活动而展示的特有社区文化。1990年,“社区体育”作为一个新的体育运动形式被广为人知和传播。在城市社区这个单位中,以社区成员为主体,有政府的支持、体育部门的指导,把社区内的居民作为体育活动的服务对象,开发和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进行多种体育活动,满足社区成员之间的体育需求,促进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人际交流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以地理环境为契机,以自发、自觉性为原则,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健身、娱乐和休闲等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生活,强化社区居民的情感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促进社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社区体育文化等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2.2.2问卷调查法
对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场所、时间段、动机、指导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调查问卷312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为268份,占回收问卷的86%。
2.2.3数理统计法
对于回收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借助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
3.查分析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3.1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和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对精神生活的形式要求多种多样,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据图1可以看出,25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大多数喜欢球类,其次是广场舞、健美操等;25~45岁和45~65岁之间的女性人群都喜爱广场舞,中年男性以球类为主,老年男性以武术、太极为主,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很喜欢登山、散步;65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群以慢跑、散步为主,多进行一些慢性的有氧活动,有助于增进健康。
图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和形式
3.2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
随着锻炼形式的多样化,在哪里运动也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大问题。从表1中了解到,25岁以下居民锻炼方式比较均衡;25~45岁居民选择健身会所锻炼,在他们的认识中健身会所可能人比较多,有专业的健身教练进行指导健身,可达到健身目的;45~65岁和65岁以上的居民大多会选择社区广场、公园进行锻炼,因为社区广场、公园一般绿化都比较好,空气质量高,活动空间大,老年人居多既可增进交流又可锻炼,而且他们活动大多以广场舞为主要形式。但是,喜欢去健身中心的因为其会所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空气质量不高,易患疾病;老年人所去之地可能会缺少专人的指导。
表1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所一览表
3.3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此次调查中分别以6:00~8:00、12:00~13:00、16:30~18:30、19:30~21:30为四个时间段进行调查,表4数据显示,从季节来说,夏季一般就以19:30-21:30时间段锻炼的时间居多,因为夏季白天天气炎热,只有在七点以后天气比较凉爽,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19:30-21:30这个时间段锻炼。冬季大多数人锻炼的时间以16:30~18:30这个时间段为主,因为冬季的天气夜长昼段,早晚比较冷,活动不方便,只有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比较适宜锻炼。
3.4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
经过问卷调查,图2显示,25岁以下的居民动机大多数为健美、减肥,其次为强身健体;25-45岁大多数居民动机为强身健体,其次为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45-65岁大多数居民动机为强身健体,其次为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65岁以上的居民都已处于退休阶段,在没有疾病的前提下,他们会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并注重养生。
图2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居民的锻炼动机
3.5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就社区体育指导情况而言,近年来陕西有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政策已经陆续出现,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两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社区指导情况已有所改善,2011年5月27日上午,“安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挂牌仪式在安康市安康学院体育馆举行;2012年3月,陕西安康市召开全市区、县体育局局长工作会议,安康市体育局陈元安局长强力推进安康市汉滨区体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在安康市安康学院体育系开展各个体育项目中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情况已大有改观,更有利于安康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结语
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文化的调查得出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年龄集中在45~65岁;锻炼形式以广场舞、健美操为主;锻炼的场所多集中在社区广场;锻炼形式夏季多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冬季多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居民的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社区居民锻炼时的指导员在进一步完善中。
参考文献:
[1]陈呖.社区体育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井红艳,李良胤.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内蕴与建设[J].学术交流,2011,(9)197-199.
[3]汪凌,于可红.社区体育文化概念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4,10:5-8.
篇10
【关键词】集雨水窖;蓄水;饮水安全
On medium-sized irrigation Haiyuan County River of key project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Wang Zheng-fu
(Zhongwei Haiyuan County Water AuthorityHaiyuanNingxi755200)
【Abstract】Haiyuan County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increasing water scarcity, severe constraints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Library irrigation area water facilities as incomplete, water use is low, medium irrigation Haiyuan River County is one example.
【Key words】Cellars;Water;Drinking water safety
海原县位于中国西北东部黄土丘陵地区,是宁夏中部干旱的重点地段,长期以来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严重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连年的持续干旱,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水资源条件与需水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经常发生。群众生活水平与川区还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库井灌区由于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海原县西河中型灌区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1. 灌区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区位于海原县西河流域中部,距县城西北方向约25Km处,属清水河系西河流域,土地平坦,连片,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380.0mm, 灌区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区种植作物主要以特色产业小茴香和硒砂瓜为主,小茴香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茴香种植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辐射到附近的关桥、海城、史店、曹洼、树台、贾塘等乡镇,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区域优势支柱产业。该镇种植小茴香的核心区在西安镇园河村,以园河村为核心区逐渐辐射西安全镇,就该项目区小茴香种植面积已达6.69万亩(其中库灌面积0.58万亩,井灌面积4.7万亩,库井掺灌面积1.41万亩)。小茴香产业已成为中卫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项目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硒砂瓜产业作为海原县的特色经济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市场已扩展到北京、重庆、珠海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已经形成了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
项目区分西安灌区和关桥罗山灌区,西安灌区灌溉水源为园河水库和169眼机井,罗山灌区水源为陈堡村的2眼机井和陶堡水库。项目主要水利设施配套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海原县库井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
2.1土地资源丰富,水利设施不全,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现状灌溉面积0.58万亩(不包括1.41万亩的库井掺灌面积),灌区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同时,也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现有灌区灌水困难,也难以达到灌区建设规模,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2.2工程老化失修与配套不全,水资源浪费严重。
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国家投入少,主要是民工施工完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坏严重,渠道衬砌完好率不足10%;另一方面,灌区现有引水灌溉渠道配套不全,缺乏必要的调控工程和量水设施,灌区渠道基本没有衬砌,而斗、农渠大都是凑合过水的“临时设施”,有的灌区甚至干渠淤积破损到几乎都没有渠形,配套程度很差。灌溉期间,造成大量水资源渗漏损失严重。
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库灌区为0.50,井灌区为0.6。由于缺乏节制闸等调控工程,水资源无法合理调配,导致上游渠道引水过量,水资源浪费严重,下游渠道引水不足,灌水困难的问题,也造成灌水技术粗放,不利于灌区节水灌溉和改造与实施。
2.3田块面积大,水资源利用率低。
灌区现块田块面积多为0.5~1亩,田块面积大且不平整,同时由于灌溉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水技术粗放等原因,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8~0.85,综合灌溉定额330m3 /亩左右。
2.4供水水价低,不利于节约用水。
灌区现行的供水价,水库灌区为每亩3~5元/次,远低于供水成本,长期低偿供水,致使供水工程运行维护难以为继,同时也导致灌水粗放与水资源浪费,不利于节约用水,水价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 项目规划建设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灌区调控手段与量水设施,彻底改变灌水粗放现象,建立起节水型农业发展模式,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旱地为水浇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
3.1项目区灌溉面积由现状6.69万亩发展到8.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5万亩。
3.2该工程建成后全部以管道输水进行灌溉,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管道水利用系数取0.98、喷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2,则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滴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7,则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5。
3.3进行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增强灌区管理和经营活力,使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通过计量设施及用水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按方收费,优化配水,提高水利用率。
3.5通过项目的实施年可节水700余万m3 。
4. 节水改造实施的意义
海原县农业综合开发西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改善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缓解项目区灌溉用水矛盾,实现节水增效,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为在项目区内推行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海原县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灌区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推动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