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篇1

[关键词]科技辅导;思维;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维与创新是科技辅导的主要内容,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文章浅析了在科技辅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辅导中,辩证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创新,世界没有终极的真理, 我们已有的知识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还是要向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辨证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代学生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坚持辨证思维方式,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二: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就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了。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一般条件相似(但一组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组未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某科技活动,效果却大不一样,受过训练一组同学的创造智能明显高于另一组,其差别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创造意识明显强于后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辨、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以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专门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固定课时,排入学校课表,并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正规化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训练中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掌握要领。在科技辅导中,要深切领会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二是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这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懂得遵循思维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初步掌握这一基本的思维程序。

三是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汇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可以说,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因此,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指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脱离实际;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还是指在“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的基本思维程序中不能脱离实际。是指从设计、制作、试验到修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都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出来,因而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创造性思维,总主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样创新

首先说下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科技研究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找到差别来源,制定趋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你不熟悉电子学,却急需修复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不妨打开一台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电子仪器,用万用表同时测试两台仪器各个部位的电压分布,你就会很快发现电压分布的差异所在,确定受损的部位,进一步找到受损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创新,打开思维,不能把自己关在束缚的牢笼。能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主要活动目标,所以科技创新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教材限制,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的重要条件。可以展开开放式的课堂将科技创新活动整合到新课的学习中,既是快乐的文化课,又是高效的艺术课。只有开放式的课堂,才有这样的活动效果;学生自身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在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奋精神、劳动态度、坚持耐心的作风、探索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意识的养成上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69-01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寓教于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亦即在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冲突表现在:其一,疑有力度。思维从问题开始,有疑才有冲突。古人言读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力度的冲突标志着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索,标志着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深入。

如在教授《〈呐喊〉自序》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林贤治说‘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王朔说鲁迅成为文豪不单单靠几篇杂文和几部小说”、“鲁迅的消沉是否意味着他‘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问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显示出对课文的深入把握,如投石激浪,引起学生思维在冲突中高速运转。

其二,冲突过程的流畅。教学冲突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是散漫无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冲突引向深入,走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

三、在教与悟之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

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

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

引导学生深悟文章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创新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如教授《中国现代诗三首》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为什么编著者要将这三首不同作者的诗歌放在同一课?”“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①这三首诗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都讲究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②《再别康桥》中流露的多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死水》中流露的多是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诅咒,而《赞美》中流露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前两首诗感情的抒发相对委婉,而第三首诗的感情抒发则喷薄直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力求避免以下几点:

l、教师不要“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者应起“导演”的作用,只为学生开拓思路、指导方法,任凭学生去质疑、去讨论、去争辩,愈激烈愈好。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97-01

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寓教于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亦即在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冲突表现在:其一,疑有力度。思维从问题开始,有疑才有冲突。古人言读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力度的冲突标志着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索,标志着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深入。

如在教授《〈呐喊〉自序》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林贤治说‘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王朔说鲁迅成为文豪不单单靠几篇杂文和几部小说”、“鲁迅的消沉是否意味着他‘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问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显示出对课文的深入把握,如投石激浪,引起学生思维在冲突中高速运转。

其二,冲突过程的流畅。教学冲突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是散漫无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冲突引向深入,走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

三、在教与悟之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

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 ?

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

引导学生深悟文章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创新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比如多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或不同方式的思考,另辟蹊径,以求新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如教授《中国现代诗三首》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为什么编著者要将这三首不同作者的诗歌放在同一课?”“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①这三首诗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都讲究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②《再别康桥》中流露的多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死水》中流露的多是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诅咒,而《赞美》中流露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前两首诗感情的抒发相对委婉,而第三首诗的感情抒发则喷薄直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力求避免以下几点:

篇4

一、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近年,很多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体育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贯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本研究从实证角度支持了这些观点。实验过程中,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思考的机会、自己设计的机会、自我练习和自我检查的机会,师生互议,相互观摩改进。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开动脑筋、分析评判,在思考中练习动作技能。教师应采用延迟判断和鼓励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倡互相尊重和支持。从一学期的训练结果看,将开放性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研究,笔者得到下面两点启示:

1、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

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教学特点和问题解决特点不同,在某一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学科。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关,还受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理念影响。

何谓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又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性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忽视甚至否认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实验的中后期,实验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目前,一些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创新意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影响。我们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对挖掘体育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如何。什么样的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可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本文除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外,还考察了创造性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智力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创造性倾向对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显著,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亦接近显著程度,说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这是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应遵循系统的观点,与创造性人格有机结合。一位学者曾总结许多著名的创造教育模式,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认知方面,忽视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格训练的忽视,影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稳定性,使儿童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这是体育教学实践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体育教学中儿童智力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应摆脱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智力理论和传统的测量工具的局限把智力、创造性思维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体育领域中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或标准评价儿童在不同领域或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是不同的。本文不支持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相关的看法,这与我们采用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测量方法有关,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测量工具多注重儿童的空间表征和分析理解能力,智力量表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也主要用于测量儿童的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表征,反映儿童的分析能力,这样,测量工具本身的相关必然会导致创造性思维和智力测量结果的相关。这样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数学、语文等学科。但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因为这样的测量工具与儿童的身体活动联系甚微。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评判法测量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更多地反映了儿童的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与儿童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相联系更贴近体育教学实际,反映体育领域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而本研究所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不充分反映体育领域中的智力水平,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在体育领域,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与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致。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可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系统的发展过程,应与创造性人格训练相结合,同时考虑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创造观、学校的创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应与体育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训练才更有效,评价才更真实。

参考文献:

[1]蒋守铭.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体育教学,1999.5

篇5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 创造性思维 阻碍因素 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展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我们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 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称作发散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受传统方法和现有知识的制约,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结构、多侧面去思考,往往都是在多种方案和途径中去研究和抉择,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特征包括:①求实性,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②批判性,首先体现在大胆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一切原有知识。③连贯性,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而保持活跃。④灵活性,善于从全方位思考而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不断变换角度、调整思路、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获得有效的办法。⑤跨越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⑥综合性,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创造性思维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才能豁然开朗、获得顿悟。因此学生要想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2 阻碍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①基础知识薄弱,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生生源状况与其他大学相比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薄弱情况较为严重。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之上,否则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宽更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②从众心理是扼杀创造思维的毒瘤。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会使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瞻前顾后。这种心理会导致创新意识淡薄,创造性思维能力差。

③习惯性思维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要创造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思路、习惯的思路的束缚。[1]

3 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传统教学的重点,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内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发生过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偏重于结构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如若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基本原理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上来,使学生主动去掌握新知识、发现新事物,则所能获得新知识就会更多,所做的贡献也会更大。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极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第十一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时,首先列举案例,如不少青少年崇尚洋货,盲崇洋药,羡慕涉外婚姻等带来的种种恶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由学生进行分析,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公民不同程度存在爱国主义淡薄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3 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客观现象,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的东西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当然也不例外。”[2]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掌握思维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想象、联想、类比、延伸等多种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因势利导,让学生敞开思路大胆想象,尽可能多地列举相关的内容并分析其相互联系。

第二,引导学生在整理、运用知识中进行收束性思维训练。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或期末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本阶段学习内容及全书内容进行综合、归类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本阶段学习内容中贯穿始终的主干线?”“关键部分是哪些?”“各部分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由平面认知导向立体认知,由单向认知导向多向认知,从而实现收束性思维训练。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与成才”内容时,采用 “自学-讨论-精讲”法,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然后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系列问题:A.从心理特点上说大学生与一般社会青年相比有什么不同?B.健康心理对我们有何意义?C.大学生怎样才算心理健康?D.你有没有苦恼吗?如果有,是什么?E.怎样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讲台把本组有代表性的观点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时,同学们相互交流、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模糊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4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克服从众心理和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要有别于前人之处,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和陈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问,进行问题性教学。通过一个个好的问题的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对立分化,就是思维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情境模拟:学生模拟的角色铁路扳道员。场景:一群小朋友在一个铁路道岔附近玩耍,两条岔道,一条正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两个小朋友在停用的铁道上玩,其他小朋友全都在正在使用地铁道上玩。这时一列火车开来,你正在扳道器旁,道德选择摆在你面前:①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你可以救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两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掉;②不动扳道器,牺牲大多数小朋友。你怎么办? 教师提示: 同样面对生命,你如何选择? 答案在道德含义之中。通过情境模拟,引发了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兴趣,使他们明白遵守道德秩序的重要性,懂得了不能因顾及多数的错误而惩罚少数的正确,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生命价值的道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看到教材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且有新的见解时,学生的欣喜不言而喻,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塑造创造性思维的人格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在学校靠教师的引导就能完全具备,需要长期训练,更需要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因而它更主要的是指向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格特质。教学必须要注重对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培养,因为“无人格的表现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3]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当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格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比如,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具有强烈培养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必能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群.浅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3).

篇6

关键词:化学;原理;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4-01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不容忽视,高职化学实验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引导课题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大有可为。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科技信息》,2009年第32期.

[2]包义才.化学实验课改中创新教育方法.《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7期.

篇7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能力 培养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 ”的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1.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火车需要轨道/机器需要发动机/自行车需要链条/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的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2.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3.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 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常常有同学对苏轼的“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求异,而是偷换话题,因为作者说的是“臆断其有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出结论”。(这也反映了前面所说的逻辑思路不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苏轼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目见耳闻”会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认真分析和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如果再提供一些关于探索石钟山得名的资料,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则更有价值了。而后者对于前者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4.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抽象思维;实验探究

1、引言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特别是当前的中、高考制度,严重地限制和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在中学教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定型期,在这段时期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开发学生智力,而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程中的重中之重[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总结在课堂、习题、课外等方面对学生化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认知结构,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调节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过程,加强原认知训练 ,实现抽象思维训练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循序渐进,按抽象思维能力层次实施训练;发展创造性思维。

2.思维概述

2.1思维的概念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

的认识过程[2]。可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

化学思维,就是运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观察、思考、

解决在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布朗(Theodre L.Brown)和内华达大学教授小李梅(H.Eugene Lemay,Jr)为合著的《化学――中心科学》一书作序时说:“在你目前所渴望的职业中或者你们将要追求的职业中,化学都可能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你对于工作中用到的化学概念十分了解,并在需要时会正确使用它们,那你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专家,一个有知识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化学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更要努力培养化学思维。[2]

2.2抽象思维的概念

化学抽象思维又叫化学逻辑思维,是用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对事物

反省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判断、推理等思维加工的过程[3]。

2.3思维的特征

中学生思维的一般特征是:

①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抽象逻辑处于优势的地位,可以逐渐地脱离感性材料

的直接支持,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②可以进行架设性的、预计性的思维,形势运算思维组建取代具体运算思维

而占主导地位;

③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明显化;

④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在学习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中之间认识事物复

杂的因果关系,认识个别与一般,归纳与演绎,对立与统一等关系,并逐渐形成辩证思维,到了高二后辩证思维开始占优势地位;

⑤在思维品质方面,到了高中阶段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已基本定型,深刻

性足部发展,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发展兴队较晚,但进步显著。[4]

中学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

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策略

3.1课堂上的抽象思维训练

中学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

时期,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课堂上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要注重引导,设问要巧,古希腊的教育家亚里

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5]。提问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再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课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历年高考试题中也

可看出阅读的份量逐年增大[6]。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避免学生读而不思。不过,所提问题必须以书本知识为信息源,这样边读边思考,可大大提高阅读质量。也即为不断活跃学生思维初步加温,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实验的抽象思维启发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实验是“最高法庭”,通

过实验进行教学,最具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启发性探索实验,再结合实验创设部分思考题,对激发学生抽象思维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如在讲授微粒不断运动这一性质时,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微粒运动的表象,可增设一个简单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分别向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小颗粒,学生很容易发现高锰酸钾颗粒在热水中扩散很快,整杯水一会儿就变成紫红色;而在冷水中扩散则较慢,整杯水需较长时间才能变成紫红色。由此,学生很容易探索出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微粒运动速度越慢。

3.3习题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

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7]。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3.4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

别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凡是能够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思维,都是创造思维。[8]

就中学生而言,只要他们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新思想、新观点、新

意图、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有创造性[9]。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闪亮点,即使地鼓励、引导,不因这种创造的不完善而简单否定,这些都是让学生鼓起创造风帆勇往直前的良好教法。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简单的分析了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了关于提高中学生化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议:即课堂上的抽象思维训练、实验的抽象思维启发、习题注重抽象思维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优化认知结构,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调节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过程,加强原认知训练 ,实现抽象思维训练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循序渐进,按抽象思维能力层次实施训练;发展创造性思维。

但由于实践经验过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特别是人类对思维黑箱的心理机制还存在很多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训练策略的可操作性,阻碍了抽象思维训练的顺利进行,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的对智慧来不断探索。

5、参考文献

[1] 谭建民.中学化学思维培养策略初探[J].教师论坛.2005(3):17-19

[2] 刘树仁、李谦定.化学思维和创新性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0(2):7-9,27

[3] 丁宏伟.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3):49-50

[4]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4,191

[5] 喻祖伦.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5(10):8-9

[6] 熊显华.高中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3):70-72

[7] 顾建辛.化学思维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1998(11):39-43

篇10

由具象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最终根据造型实践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规律和重要性,系统地阐述了非艺术生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逐步来确立非艺术生的设计观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并掌握恰当的表现手法,为顺利地进入专业设

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形体 设计思维 意象表达

非艺术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任何的造型基础训练,但有些学生往往从事的专业却是与造型息息相关,比如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这些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一直伴随在他们左右,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非艺术生造型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短且无基础,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按照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按照传统的造型基础入门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我们必须结合非艺术生的自身基本情况和专业培养方案去探究适合这门课程独特的上课内容与形式。

一、学习思维的变化——从造型中领悟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最普遍的理解就是立足于学生各自的世界观、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等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化的训练去开发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这种造型能力的培养对于非艺术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以,针对这些在入学之前就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非艺术生来说,短时间内要培养出超强的造型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必须在灌输设计思维以及在设计思维指导下进行设计造型训练,让学生明白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完成设计造型的根本,明白设计造型训练是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过程。进而改变培养思维模式,从观察、思考、创造三个方面入手,把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申到造型训练中来,通过论述设计思维与设计造型的关系,列举并分析大量的设计思维案例,辅以思维训练及图形训练的思考练习,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观察造型

观察细节是培养发现细节美的眼睛;细节观察是激发想象力的基础;是培养审美情感的过程;是扩展知识经验的来源;也是为了捕捉会说话的现象。所以要改变视角就要打破常态观察的局限,改变思维的视角是关键,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根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光色的变化去感觉时空——感受时间与空间,感知时空的存在,感觉时空的变化。2.从周边环境中去观察——体悟物象与环境的变化,环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观察要借助于想象。3.从物体具体形态上去观察--感受形与形式美感,形、形式与形式美,自然形态的启示,人造形态的启示,艺术形态的启示。4.从物体表面的材料去观察--发现材料的肌理与形式美感,材料是形态的特有语言,肌理是区别物质属性的特征,肌理组合的视觉形态美感,材料是形式变化的基本手段。通过这些观察、分析来达到造型思维与设计思维的接轨。

(二)思考造型

我们知道,具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具象思维--概括地说只是思维的显著特点,也称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具象思维的扩张和聚合,让思维张驰有度,也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具象思维拓展了空间。这里的“思考造型”就是要求学生从具象思维转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训练过程。从而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造型和思考其造型的特色。人们常说:“只有会想,才能会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些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要达到发掘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乃至学生思想上树立“只要能表达设计思想,什么样的技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的观念,让学生尽情的去对一种或多种造型去发挥想象,再去灵活地进行技法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非艺术生的设计思维潜能。所以,思考造型训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训练,1,思维导图--从一个物体的造型特点出发去寻找多个与其具有相似的造型特点的物体,这也是设计创意中最常用的手段。2,循环思维训练--从多角度获得创意的灵感,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物体的行业特点,找出与其相关的物体造型,然后进行创意组合。3,设问联想法--有目的的思考,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造型要设计成这个造型,它的诞生与功能、美学的联系又在哪?等等进行设问训练。4,头脑风暴法--激发灵感的训练,这个具有灵感的偶尔性,也称断电思维,通常与心情、环境结合起来训练。比如各种音乐的刺激、突发事件的干扰等等。

(三)创造造型

通过对形的整理可以找到简约、朴素、传统或者是华丽等各种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体现不仅是心情的体现,更是“意”的再现。在形的创造中,我们常常会被对象的“具象形”束缚,但对形体的认识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在包豪斯的素描画教学中就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皆可以用创造性的主观思维去描绘我们的对象。在观察形的时候,注重负空间的表现,因为负空间是含蓄,也可以是多含义的。我们也可以将形打散,将其重构组成新的画面,东西是原来的东西,但是画面却有了新的含义。这比较符合非艺术生对造型和设计的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也可以重视“正空间和负空间的”关系,因为传统的绘画只重视正空间,不重视“负空间”,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时,多注意负空间的话,画面构成会更有意味。在观察方法上,我们习惯在一点上观察,视点上,透视上都要求完整,这样的画面很平均,但是一旦改变旧有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东西。再把不同角度上看到的物象内在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组织到同一画面里面,画面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东西,达到不同的美感要求,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