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封闭式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封闭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国大学 校园文化 研究
一、校园文化概念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校园文化研究的引介很少,而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本文只检索到李好(2010)的引介。他在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从实用性角度给校园文化下了一个规范性的定义:校园文化,即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他们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实践、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李好指出,这个定义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已成为目前美国国内对于校园文化的主流诠释。
二、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及特点探讨
有研究者针对美国校园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靳珠(2005)、黄静潇(2010)、赵曾臻和支希哲(2013)、孟可心(2013)对美国校园文化特点的总结不谋而合,都认为“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多元文化交叉融合、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英雄至上、重视法律与契约、突出美与力”是美国校园文化的突出特点。许金如(2014)的观点与上述相近,认为多元文化汇聚、张扬学生个性、创设优美环境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特点。李(2014)也认为当代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崇尚“英雄至上”,同时指出美国校园文化也强调创新意识。王继华(2012)则认为,美国校园文化,一是尊重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交叉与融合,三是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赵云梅(2012)认同美国学者提出的校园文化的四种要素,并认为这四种要素也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即有形文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哲学意念。
还有研究者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校园文化给予了分析。如宫兰一(2015)认为,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美态度有所不同。我国大学普遍重视物质文化,单有大楼缺大师,有校园缺精神,有活动缺内涵;美国大学则重视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景观,美国大学比中国大学更推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张、张晓丹(2013)比较了中美校园文化在体育运动和教育体制上的差异,一是体育素质在美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在中国则被忽视了;二是美国是开放式管理,而中国是封闭式管理,美国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何慧萍(2015)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了比较,她认为,在物质层面,美国的校园环境设计和文化标识注重通过物质文化彰显学校追求的价值;中国大学校园注重寓情于景、寓教于景,大多遵照学校历史、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来建造名人雕塑。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在权力下放和规章制度方面。美国各州有较高的教育自,联邦政府主要起协调、监督作用;在中国,教育部门执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学校的自力相对有限。美国大学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少,若不违法,学生有较高的自由度;中国大学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多,管理严格,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有限。
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
一些研究者不仅分析了美国校园文化的特点,而且总结了美国经验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如王德广(2003)认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价值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主流突出、价值多元化的色彩。靳珠(2005)提出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作用营造健康德育环境,塑造校园文化精英代表促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李好(2010)则提出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借鉴海外经验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许金如(2014)认为美国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息、环境气象、个性气质和进取气度值得我国借鉴。
综上可见,关于国内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其关注点比较集中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方面,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挖掘较为深入,对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也把握准确。但是,关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其一是研究成果数量远不够丰富,涉及的议题过窄,缺少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形成的背景的讨论,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缺少微观视角的关注,专题性的案例研究更是难得一见;其二,关于“启示”的研究缺少对美国经验之于中国大学的适应性的探讨,本土化研究不足;其三,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大多较为宏观,操作性不强;其四,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碎片化状态。
【参考文献】
[1]许金如.构建文化共识,发展学生个性: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05):32-35.
篇2
关键词:休闲活动 空间环境 形式与功能
大学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美丽漂亮的校园环境会让师生感到舒心惬意,心旷神恰。适宜的景观设計能让校园充满诗情画意,学生们在丰富内涵、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景观的美、自然的美。在新世纪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各所高校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特点,并且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注重营造形式丰富并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优美校园环境,从而形成形式丰富、功能合理的校园景观,这样使得不同类型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景观元素,体现不一样的文化内涵,使之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校园景观是在校园环境格局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旋律的加快,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校园精神生活和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几近完美的设計。校园休闲活动广场设計不仅会优化师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且使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优美、舒适和人性化,并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热潮。
一,校园广场设計的研究现状
校园景观与其它种类的景观环境一样,包括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校园内比较固定的存在方式,是人们可以感受到的、能够体验的室外空间,诸如山川、河流、植被、建筑、小品等等,它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体、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及质地在校园空间上合理的组合在一块,便形成了统一的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景观,不仅反映了校园的环境特色和外部面貌。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直是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西方在高等教育上一直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从中世纪至今几乎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以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代表。随着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校园形态也在不断地的变化,形成了从传统封闭式的修道院模式,到现代开放式甚至多元综合模式的校园形态的发展过程。在规划校园形态的同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計方面也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校园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从国内目前已有的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校园景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理学的角度,专门从景观规划设計这方面对校园景观进行的研究比较少,研究范围还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具体、系统,只是对我国校园景观现实存在的不足和相关设計理念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校园景观设計的相关理论、特性和空间划分进行了阐述,而没有涉及到对于校园景观的构成、分类、设計理念、指导原则以及表达手法等的研究。现有的校园景观在设計中没有系统的规划,单体的景观比较突出,与周围景观联系不紧密,造成了一些空间不开阔,功能不合理的状况。不重视校园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要求,而片面追求空间的宏伟、尺度的巨大、不重视校园空间的丰富层次。只是简单地把校园当作公园,把校园当作城市,校园环境的内涵得不到恰当的体现。
通过对校园景观设計的研究,更加系统的把握校园景观设計的实质和内涵,使得校园景观规划更加合理,让校园休闲活动区域功能更加完善,以便于校园师生在饭后或者是体育比赛后能有个休闲放松的场所。将先进的设計理念和规范系统的设計手法运用到校园景观设計中,体现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今后设計更加舒适美观的高校校园环境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校园休闲活动广场的设計理念、设計主题与设計原则
2.1广场的设計理念
校园景观设計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計阶段要多次与师生进行交流,了解群体的喜好,在设計过程中结合实际,注重实施,有规律性的进行设計改造,充分注入人性化的设計。塑造一个美好的的校园环境,必须要协调好景观设計与校园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校园应具有整体的美,所以在设計中将整体始终放在首位,力求广场的设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2广场的设計主题
景观环境作为大学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外在表征之一,集中地体现了整个大学校园的文化内涵并影响着整个大学校园的风貌和发展。在新世纪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各所高校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特点,要将一种主题性的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场的设計。同时还要反映出休闲活动的主题,因为主要针对的是学校的师生,所以在设計中可以有所侧重点,单纯的指向性比较强。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在休闲活动广场的选址上都靠近该校园的运动区域,所以在进行休闲活动广场的设計中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搭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奥运精神深入人心,在校园休闲活动广场设計中可以引入奥运主题,能更加彰显校园生机与活力,带动校园师生更好的娱乐健身。还可以在道路铺装、植被配置以及石雕的选择上添加休闲运动的文化元素,这样既能丰富休闲活动广场的主题,又能让师生掌握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
2.3广场的的设計原则
第一、人文氛围塑造的原则:
大学校园是文化环境,是社会文明的橱窗,大学校园的景观环境,理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对青年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在对其广场进行设計时要着重反映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第二、功能凸显原则:
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开放式合理的校园休闲活动广场,其空间功能有:一、运动健身场地,二、观看体育比赛的平台,三、娱乐休闲空间,四、种植观赏亭台和景观座椅用来休闲放松。
第三、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原则:
尊重自然,尽量保持广场绿地可利用的原貌;种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
第四、经济价值原则:
在对广场景观设施进行布置时既要考虑其观赏性,也要使用简洁和便于管理实施;要种植适宜该学校气候、土壤特点的植物,并且尽量避免名贵树种。
第五、艺术设計原则: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将各种景观隐匿于广场环境之中,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性。計成在《园冶》中注重使园林设計满足人之精神的需要也是造园因地、因人而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在强调园林的艺术独特性,地方性乃至民族性。这种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校园休闲活动广场的设計。
三、广场的设計内容
3.1广场设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休闲活动广场的设計在校园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个因素不但自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还为其它因素的存在和完善提供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校园景观环境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中间的枢纽地带,广场的设計,既能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合理的疏散道路,又能开阔视野,使得校园师生在此能心情更加舒畅。
3.2广场的功能分区及人流路线
一般说来,景观设計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还有功能,以景观设計中的公共设施,绿化水景,雕塑小品以及广场形象等来塑造环境空间。在校园休闲活动广场的主入口设計中可以设置几组小花坛和几何图案的地面铺装,显得醒目。在广场的两侧还可以设計两个次入口,这样使得道路比较通畅,适宜人流疏散。在广场活动区的四周放一些休闲座椅可供休息,在地面铺装上通过设置一些与广场主题相关的图案和镂空的墙体,可以丰富广场的空间层次。在广场的休闲区可以设計一处水景雕塑和回廊,搭配一些植被,再加上几条穿插其中的景观小径,便成为休闲娱乐、读书散步的好场所。
3.3绿化种植在设計中的运用
在校园休闲广场设計中,小型的休息设施铺设在地面上,而坐凳的背面可以栽植有芳香气味的海桐,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特别适用于师生休息、聊天活动。在健身场地,边上设有坐凳和花坛,可以选择大众喜爱的色彩艳丽的花冠和奇特的乔木,如:石榴、马褂木、火炬树等。在植被的形式设計上应该充分利用规则式和非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方式,保证夏秋有花,春冬有绿的景观特色。
3.4广场中的道路铺装及布置安排
在广场设計中道路分为主干道和次干道,并且有主入口和次入口之分,主干道的道路从主入口一直延伸到广场次入口,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使绿化景观风貌焕然一新。休闲区中再构建一些小规模的曲径,以疏散交通,实现娱乐、休闲、集散的功能。主干道路面宽阔,行人可自由在中间行走,而次千道路面的设計宽以1.6米为宜,汀步、石步会纵横穿过布置其中的休闲亭和水景雕塑。
3.5景观小品的运用
景观小品设計,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指红线指示以内,外在因素则是指背景建筑,或周边环境。在校园休闲活动广场设計中,内在因素如,路灯、座椅、垃圾桶、运动器材等实用性因素,街道树,花坛、水景雕塑等审美因素,路标、路牌、地面标识等视传性。外在因素既是指周边环境,如足球场的绿地、体育训练馆的高度、墙体色彩和墙体材料,以及道路边的路牌等。
四、校园休闲活动广场的发展情景和展望
篇3
1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1)“90后、00后”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每个都是父母心肝宝贝,与此同时他们也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地挫折和困难,也受到更多地禁锢。同时,他们由于被呵护的太好,也变得更加被动,总是被更多地约束着,每一个决定都得收到更多地争议与约束也就让他们变得愈加“叛逆”。并且他们的适应应变能力也不够,这就容易让他们因为恐惧和不安而走向极端。
(2)“90后、00后”群体成长在一个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是社会转型和信息化时代。这个群体越来越喜欢网络这种封闭与虚拟世界中的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加沉默。这代人的思想情感流露大多呈封闭式,与同学之间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使其心理压力愈来愈大,各种心理问题突发。然而在认知方面,他们敢爱敢恨,善恶分明,可是有时却无法真正的辩是非。
(3)“90后、00后”群体受到了更多更完善的教育,其家庭教育水平也较之更为高一些,这就让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和对事情独特的分析方式。伴随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这就更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就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
2大?W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书本教育往往只能获得理论性的教育,它只能告诉大学生理论上是怎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往往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有一位名人也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而全面的大学教育可以使人更富有方向感,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包括书本教育,还包括了实践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实践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更加科学全面的管理则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严于律己,更加自立自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其“90后”群体容易剑走偏锋,就需要更多地心理疏导,更完整的教育管理。
3大学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3.1阶段式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刹到离开的一瞬间,从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到成熟稳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走过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阶段即入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去适应,大学生也开始独自生活,这就需要教育者开展各种讲座,举行各种活动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成长。
第二阶段即确立目标阶段,当大学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稀松平常,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来告诉他们,他们该有新的学习生涯规划了,确立学习目标;也该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即提升能力阶段,有了之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总结,经验的积累,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了分层,这就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辅导员找其谈话,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来实施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即就业阶段,大学生涯步入了晚期,开始为前程各自担忧,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进行就业前指导和当前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建议,通过请专家开讲座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
第五阶段即实习毕业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在实习之后迈出自己母校,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帮其做好毕业离校工作,文明离校,在离校前给其多灌输一些社会的生活方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2科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大学生无论文化素质还是思维方式都具有更高的水平,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更加科学。教育管理的中心在于以理服人,尤其是对于高素质和高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导向性、普遍性、预防性和针对性。要在工作中给他们传输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做到以务实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定教育管理贯彻到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做到尽可能的平等。
3.3民主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对此,教育者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淡化强制管理和单项管理,实现民主化管理。对此,教育者在管理大学生的同时要多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做到走进学生中去。多开展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更好的管理学生。当然民主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单单听学生的话,也得与制度相结合,取其可取之处,决不能一味听之任之。
篇4
公共政策与法律都是以条文、规定、规范的方式出现,并利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而且调节的手段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工具 [1] 。法律属于严肃的公共政策,是高层次的公共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公共政策,其出台多年,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巡警管理的是公共道路,高校校园里的道路究竟属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加之,执行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理解误差,以致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该部法规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给开放式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高校交通管理过程中,解决高校校园交通问题需要根据道路交通特性去综合加以解决,而把《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运用好,便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
一、公共政策角度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所谓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 。
依据我国政策专家张国庆的理论,一种社会现象要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客观情势的存在,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并且经过主观的判定,才能确认为政策问题。二是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他们要求政府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三是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被确认为政策问题的那些问题都是影响程度较深或者影响面较大的问题。四是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五是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了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
首先,随着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深入和合作的开展,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校园道路也出现了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通堵塞问题,因局部交通堵塞引发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社会称之为交通堵塞的“蝴蝶效应”也将日益突出。从客观情势上而言,高校校园交通不仅是高校的分内事,它还涉及作为高校校园交通间接参与者的广泛社会人群。
第二,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于网络、报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特别是在高校校园里发生的几起影响极坏的交通肇事案件后,如“我爸是李×”事件,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逐渐被广大公民所关注,并能被非常明显地观察到,人们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公众诉求,要求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
第三,学校里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大门口的交通瓶颈现象、校园范围内无交通管理执法部门、社会车辆进入校园后乱行乱放等问题,虽没达到极为破坏性的程度,但却属于影响范围较广的问题,对一城区、整座城市的交通运行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涉及高校保卫部门、高校自身,这也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问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
第五,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招生人数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校园内“人”与“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确保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与“畅通”,正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会构成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以及政府合法性的挑战,面临着严重危机。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原因分析
所谓政策失效,是指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决策方案的设计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地偏离了预定目标 [1] 。如前所述,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而对于应该适合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一)校园道路被划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范围之外
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校园道路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原因在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形成的初衷不是为了便于社会机动车通行而建的,它的存在原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2] 。
(二)政策法规目标不准确,致使执行者不得其要领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 [3] ,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校园交通管理队伍整体薄弱,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时有偏差
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主要在于:
1.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4]。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克服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统筹考虑
从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当中,要确立运用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管理理念,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高校校园的道路交通特点、规律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制定一套真正适应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或法规,才能实现高校校园人与车的和谐相处。
(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将校园道路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的范畴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大抵上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封闭式校园,二是半封闭式校园,三是完全开放式校园,虽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校园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但事实上,已存在社会机动车在高校校园通行的客观情势。因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可以在了解政策要求,掌握政策实质的前提下,根据客观情势所在,按照原则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执行政策,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把高校校园道路也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范畴,让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毕竟,法律有其一般的政令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它使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改变,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长期性。
(三)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执行系统
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构建以“校园民警”为主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解决了高校保卫处没有执法权及力量不足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政府拨款为高校配备校警,校园民警实行警方与校方双重管理;校园民警着警服,配“校警”袖标,执警械,可以依法开展校园内安全保卫和周边治安整治,具有刑事治安案件侦处权、消防管理权、交通管理权,协管校园食品安全,并组织师生开展预防安全事故的培训演练等,紧急情况下,校警可依法使用警械 [5] 。
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产生和运转,政策的整个活动过程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体制不合理不仅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难以组织正常运作。因此,必须要对现行的高校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进行改革,健全交通管理政策的执行系统,而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便是健全这一政策执行系统的一个主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校校园内的交通管理权限、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才能对高校校园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
篇5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校学生管理;个性化;开架式引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3
高校学生管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来丰富高校校园生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加以正确指导,对学生起到指导、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及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流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追求时尚、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以及审美的多元化等优势包容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包括网络文化、QQ文化、博客文化、论坛文化、手机上网等方面。作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困境,可以以流行文化为突破口,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流行文化,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流行文化,用学生的语言来转变理念,亲其身而近其道,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可以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流行文化,学会欣赏学生不愿受陈规束缚,追求新奇,乐于创造的可贵一面,而不应一味地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品格的陶冶、个性的发展。随着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封闭式管理为主,以各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如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学分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体现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在新时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和各项奖惩细则来规范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德育理论教育为主,而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出现新变化,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学生心理教育、个性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再次,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停留在授受环节,学生被迫接受各种理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同时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尚未将学生就业居于重要位置,随着当今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最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1],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缺乏了解。
(二)流行文化的冲击
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亲民效应和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广为流传,主要包括校园网络文化、QQ文化、博客文化、腾讯校友、高校论坛贴吧、手机3G上网等。这些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流行元素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不断发展[2],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巨大影响。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加快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3],同时大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追求流行文化时尚,这使得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教育引导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的必要性
(一)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隐性资源,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结合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流行文化元素,不断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更能够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流行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修养,有利于校园文明建设。大学生可以从流行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不断与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联系[5],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流行文化作为社会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可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隐性资源,将优秀流行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和合理吸收优秀流行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拓展,同时还起到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二)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流行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可以作为师生们交流感情、表情达意的桥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有助于在接触中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优秀的流行文化应视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同学生建立良好交流的契机,架起互信之桥。面对流行文化向校园文化的渗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对流行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流行文化中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融人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学生也才可能更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导。
(三)流行文化是高校学生个性化展示的平台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将流行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教育管理中给学生提供发展和创造思维空间,使其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流行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学生们的表达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
三、流行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举措
(一)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亲其身而近其道,正确引导流行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文化信息导向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者对流行文化应持宽容态度,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评判和鉴别能力,使他们在运用流行文化时能够去粗取精。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有效地引导流行文化就需要对流行文化的熟悉、了解和研究,能够用学术眼光来看待流行文化[6]。首先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用心随时关注当代流行文化的变化,选择一些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并加以巧妙利用、取其精华、在雅处升华,使高校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传承优秀文化,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高校学生管理者通过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找准其中的闪亮点,找准优秀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扣紧有益于学生心智成长,活跃他们思维,训练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地应用价值观、人生观。再次,从教育层面上,借助课堂和校园媒介等教育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流行文化,将大学生流行文化正确引导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积极影响并使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主旋律之一,将大学生的流行文化心理走向引入正规的发展渠道;最后,借助网络技术对流行文化中不健康的项目进行屏蔽及严格审查,规避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流行文化的责任感[7],将流行文化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团体活动、组织活动、创建活动等进行渗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得以正确树立,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文化新空间。
(二)灵活运用流行文化和网络技术,塑造管理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面对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影响,流行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进入多元化格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流行文化背景下已呈现了众多问题,因此,流行文化促进高校学生教育模式的更新。在流行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快乐型学习,这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学习机制,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授受为主方式,要求以学生互动型管理模式为主导,逐步转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型模式[8],借助优秀流行文化先进元素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借助网络时代所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网络技术,运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网络交流活动,如网上论坛、网络教学和网络评价、网上知识竞赛等,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良师益友,进而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传统价值观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网络中感受社会发展程度,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身看法,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并逐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塑造管理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三)探寻优秀流行文化元素,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构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资源丰富,流行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特色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应摆脱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寻找优秀流行文化元素,将这些典型元素与高校校园主流文化进行整合,用学生多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全面成长[9]。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学生社团、宣传栏等途径对大学生优秀流行文化进行引导与熏陶,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吸收优秀流行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起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
(四)引入优秀流行文化,运用开架式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能力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实现开架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理念而言的。在传统以“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高校学生管理中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开发,扼杀了学生创造力[10]。相反的,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优秀流行文化,尊重高校学生的自,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根据自身的特长采取各自的学习方法,结合优秀流行文化激发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的优良个性的教育。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发挥个性的余地。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助优秀流行文化实现开架式教育,共同奏出高校学生管理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11]。我们要重视将优秀流行文化引进高校校园文化,充分认识优秀流行文化引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策略,实行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让优秀的流行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搭建一个展示个性平台。
在新时期流行文化背景下,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探寻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借助流行文化的有益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充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2]张玲玲,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流行文化关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3]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
[4]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饶伟芳.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5).
[6]石晓岚,黄淑贞.浅析高校流行文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
[7]黎哲.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8]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9]殷托.流行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成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
篇6
随着暑假各项工作接近尾声,同学们又要开学了,那么我们京理工大学开学时间怎么安排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南京理工大学开学最新安排出炉,欢迎阅读!
2021南京理工大学开学最新安排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进入校园人员将实施严格的准入登记制度,经检测体温正常、查验苏康码绿码后方可进入。
教职员工非必要不离宁,在校学生非必要不离开校园,确有需要的,要严格落实申报审批程序,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各类非在校学生,应按照疫情防控需要,未经批准,一律暂缓返校。
大学新生入学必备生活用品生活类清单
牙刷
牙膏
漱口杯
毛巾;(吸水要好)(相应的要买挂绳或挂钩)
洗面奶
护肤品
洗发水;(大瓶划算,也可备一个小瓶,去澡堂的时候担子轻点)
沐浴露;(同上)
沐浴球,擦澡毛巾之类;
镜子,梳子
剃须刀;(男生必备,胡子拉茬的给人印象不好)
盆子(选能摞在一起的,节省占地空间);
开水瓶(不要太精致抢眼,容易被盗;外壳质量一定要好,不然万一砸了烫伤了可就不好了)
抹布
香皂或洗手液
洗衣皂(别打算四年都用洗衣粉洗衣服,长此下去,你的手大概就不用见人了)
塑胶手套;(女生能习惯戴手套洗东西)
桶(鄙人暂时是没怎么用到,就用来放没来得及洗的脏衣服了)
衣领净或漂白剂(以备不时之需)
刷子;(洗鞋用)
钢丝球;(进新寝室发现前人不够讲卫生,水池有很多顽渍时;吃了泡面等食物的饭盒不想洗,一放就几天时用)
P.S.去澡堂洗澡记得多带几个塑料袋,便于把干衣服、湿衣服、沐浴用品等分开放。
衣物类清单
衣服(四季的外套、内衣、袜子等。非外地同学或能一个月左右回家一次,当天的衣物可以先不带);
鞋子,拖鞋,皮带
晒衣夹(一排);(额用它主要是夹住衣架和晒衣绳,防止衣服吹跑的)
可以晒很多袜子的环形衣架;
可以晒很多袜子的环形衣架;
挂钩若干(可以贴墙的);
樟脑球一类的防蛀防霉物品;(不要一次放太多,不然衣服穿出来很熏人的)
全军事化训练必备清单:一、衣物方面
必带:衣服、裤子、鞋子、袜子等。
无论会不会发迷彩服,带几件都是有必要的。不要求穿迷彩服时很有可能让你穿自带的短袖,是有领子的,减少被晒面积。也许有机会让你穿长袖,那么这个防晒机会就不要错失,所以长袖短袖都备两件。鞋子舒适,不多带也可以,是旅游鞋或板鞋,在正步走时能踩出响亮的脚步声。如果是新鞋,鞋号宜稍大不宜小,以免“小鞋”磨脚。
二、生活用品
必带:花露水、风油精、香皂、防晒霜(SPF>30)、各种药物(润喉片,防晒方面的药,防暑的药,藿香正气水之类的)、洗发水、沐浴露、牙刷牙膏、毛巾至少两块、杯子等。
三、其他
必带:钱、发夹、带有闹钟的手表、梳子、手机等电子产品(听要求而定,不能带就别带)、手电筒、零食、纸笔、课外书、雨伞等。
半军事化训练必备清单:
必备:防晒霜(SPF>30)、大一点的水杯、合适的鞋子和鞋垫、防暑药、带一小包纸巾用来擦汗。
防蚊药品带花露水,白花油等,消炎药,红霉素之类的消炎药,皮肤浸过汗水很脆弱容易破皮。
维生素C片、钙片及各种营养品,比如维生素功能饮料、红牛啊、营养快线之类的,军训期间,体能消耗是相当大的。
创可贴之类的常备创可贴之类的常备小东西。
少量食物(压缩饼干、咸菜、牛肉干)
相机,军训期间没有留下一些照片是很遗憾的哦!
钱,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提醒
1、不论你是那一类的军训,发下来的军训服装要先洗一下,一是夏天的衣服都是贴身穿的,清洗一下可以保证衣物的干净卫生,二是清洗后的衣服会柔软一些,穿在身上也会比较舒服。
2、自身准备的衣物,如袜子、贴身衣裤以棉制为,鞋里垫上软鞋垫,因为军训期间是需要长期站立的,这样做不会出现脚部酸、疼的情况。
3、军训期间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干净,夏天容易出汗,衣物上就会有汗渍,这不但影响整体形象,自己穿着也会不舒服,容易滋生细菌,同学们每天都把穿戴的衣物、袜子、帽子清洗一下。
4、军训是一件比较苦的事,所以这段时间大家要注意身体,补充体力。
多吃一些肉类、蛋类食品,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糖和水分。
5、要多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中午的午休时间也要休息好,准备迎接下午的训练。
如果在军训过程中感觉不适,不要硬撑,直接报告给教官,休息一下,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就不说,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6、注意多补充水分,以运动饮料,茶水,盐水。
篇7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阶段性 宣传部门 角色定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得到快速拓展和提升。几乎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信息都无法被人为阻隔传播,突发事件更是如此。高等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校园内的突发事件更容易被人们敏感的神经所捕捉。然而,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的封闭式行政处理方法,不但授人以柄,还给谣言留下了生存空间,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努力做到把握舆论主动权、提高舆论公信力,切实提高高等院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对高校宣传部门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重新认识。
一、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及发生过程
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突发事件的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具体内容等主要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事发前没有任何征兆,或者事发前的征兆不足以引起人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事件发生。往往令当事人猝不及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餐厅爆炸事件等。二是破坏性。高校突发事件总是伴随着对其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对师生人身、财产或学校稳定、声誉造成严重危害和巨大破坏。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在高校突然暴发流行引起的恐慌事件等。三是渗透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是学生,每个学生都关联着社会上的一部分群体。学校通过学生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学校与社会人群联系的集中强化,甚至短期对峙。如学生非正常死亡引发的责任划分及经济赔偿问题。四是相对封闭性。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部位、影响等相比较其他突发事件具有相对封闭性。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震区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基本在校园内可以解决。五是绝对开放性。高校突发事件虽具有相对封闭性,但是作为社会突发事件的组成部分,以及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的渗透性,事件发生后的解决必然离不开社会干预。如个别高校针对某国外言论组织的校外游行事件,必然要有公安等社会力量介入。六是规律性。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随机突发性,但是从事件本身的发生过程来看,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也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是突发事件潜在的累积酝酿过程,各种促发因素在复杂条件和环境下共同作用,不断进行着量的积累。这一阶段一般时间较长,因素较为复杂,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有着提前或延迟作用。爆发期是潜伏期各种促发因素的集中释放,是发生质变的阶段,各种消极因素得到集中宣泄,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影响,其破坏性严重,强度大、时间短、冲击性强。持续期是事件发生后,得到初步控制,在各方力量的介入推动下,事件得到逐步解决的过程。痊愈期是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已经终止,得到基本解决,但是事件发生后,仍需人们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阶段。
二、高校宣传部门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宣传部门肩负着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开展对内对外宣传、推进校园文明建设、维护学校思想政治稳定等工作。宣传部门的职责更多地被认为是务虚的,常常被忽视。尤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的行政处理程序中几乎没有宣传部门的影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突发事件圆满顺利解决的难度。高校突发事件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单凭学校行政管理来处理问题。高校宣传部门除了要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及时、准确、客观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中介作用和助推保障作用。根据突发事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特点。宣传部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要表现在:
1.在事件潜伏期要当好调研员和宣传员。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在潜伏期爆发征兆不明显,但这并非意味着突发事件在此阶段与宣传部门无关。相反,未雨绸缪总要好于亡羊补牢。宣传部门在潜伏期的作用是排查化解矛盾,消解消极因素的聚合,阻止或延缓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工作。
一要当好调研员。思想调研工作是宣传部门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摸清突发事件发生诱因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广大师生所需所想。根据师生的思想动向做出研判,对各种思想动向可能导致的种种行为进行分析推断。重点筛选出可能对师生和学校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和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从而达到延迟或者阻止突发事件发生目的,为学校减少或者避免损失。思想调研工作要分清主次,在抓好日常调研的同时,要重点抓好重大时间节点、重点人群、热点问题等环节的调研,准确掌握情况,及时理顺情绪,妥善化解矛盾,力求使其不足以成为社会关注的负面热点。例如,大学生针对某国外连锁超市的串联游行事件,如果对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国际关系有清醒认识,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调研和动态调查。合理引导其爱国情绪,则完全可以避免串联游行的发生。
二要当好宣传员。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减少突发事件对师生和学校带来的损失。是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潜伏期里的又一重要职责。宣传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种类。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预演教育,不断强化师生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认识,提高师生在突发事件中躲避伤害和加强自保的能力。营造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高校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危险品管理等直接关系着师生安全。以消防安全为例,火灾发生后逃生技巧、逃生原则等知识的有效宣传,能够在火灾发生时给学生有效指导,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再能结合消防演练,宣传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
2.在事件爆发期要当好联络员和介绍员。
爆发期时间短、破坏性强,会很快成为学校甚至社会的关注热点。此时,学校既不能封闭消息。也不能选择沉默。因为任何试图封闭消息的做法都是徒劳。关键时候的无语或失语只会为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无益于突发事件
的解决,甚至会使事情更加复杂,学校工作更加被动。此时,应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传达信息、构建信息平衡的重大作用,做到“先声夺人”,使宣传部门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成为消除谣言和澄清误解的中坚。
一要做好联络员。自事件发生开始,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同校内各部门的沟通,全程参与,全面准确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和波及的人群等基本问题,做到信息真实、全面。如果突发事件已形成社会热点,造成重大影响时,宣传部门应积极主动同外界媒体联系,采取举行新闻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编发新闻通稿或邀请特约观察员等方式,向外界披露信息。维护第三方的知情权,保持公开透明、开诚布公和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以寻求事件圆满解决的有效途径。争取外界理解和支持,为事件的顺利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要当好介绍员。要根据学校应急工作领导组织的统一安排,及时、全面、客观地将突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披露。这一阶段,宣传部门要做到第一时间披露不延迟、全面客观披露不隐瞒。宣传部门进行信息披露时。应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受关注程度、涉及人群和关注人群等问题综合考虑,决定披露方式、披露对象。
3.在事件持续期要当好解说员和报道员。
持续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各方误解,对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通报尤为重要。客观公正、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和公众通报事件进展情况,才能真正实现纠正谣言、消除误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要当好解说员。宣传部门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将学校为消除事件破坏和对师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师生和外界通报,主动将学校工作展现在师生和社会的视野中,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宣传部门在通报事件进展中,要随时保持同媒体的联系,时刻关注包括互联网论坛、社区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对此事件进展过程的各种反应,将各种声音及时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提出应对措施。要发挥宣传队伍作用,全天候监控网络舆论,并在坚持事实的前提下,本着依法顺利解决问题的原则,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向外界讲述清楚,对可能出现的误传误信进行拨正,开展必要的舆论引导,达到纠正谣言、消除误解和推进工作的目的。
二要当好报道员。宣传部门要跳出突发事件本身,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在坏事中发现典型人物,树立榜样,推进工作。例如,非典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教师和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一批像教师谭千秋、女警蒋敏、护士陈晓沪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树立和宣传好这些典型。才能发挥这些典型人物和事迹在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夺取胜利上的积极作用。
4.在事件痊愈期要当好参谋员和纠错员。
痊愈期是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已宣告结束,但是突发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结束。宣传部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深刻反思事件产生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消除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要当好参谋员。宣传部门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回顾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认真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典型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并使之程序化,以资事后借鉴。同时查找不足,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要细化工作,对突发事件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形成客观准确的描述,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二要当好纠错员。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突发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事件并未完全结束。还要认真分析和反思事件发生的动因,准确查找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督导,明确责任。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群的事后思想调研工作。及时发现事件处理过程中因工作疏忽造成的心理困惑和思想诉求,并认真分析研判,研究确定妥善解决问题的对策,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事实上,目前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但是宣传部门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被准确定位。制度上的疏漏往往造成执行上的缺位,进而影响事件全局的解决。突发事件的阶段性过程为准确定位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广阔舞台。宣传部门应该以校园突发事件发生过程的不同阶段为参照,结合宣传部门的职责特点,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扮演好调研员和宣传员、联络员和介绍员、解说员和报道员、参谋员和纠错员等角色。充分发挥新时代、新背景下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桥梁中介作用,并将其制度化、日常化,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宣传部门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筑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1-01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国内高等学校建设成为新的热点。教学建筑作为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硬件设施,其形态和发展对高校建设的影响十分显著。就教学建筑而言,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模式和建筑发展。这两个因素决定了教学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反过来,教学建筑的创新也会促进教育方式和建筑本身的进步。因此,如何设计高校教学建筑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目前高校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其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给我们带来许多收获和思考。
一、总体布局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位于山东大学东校区老校校区内,南临邻外文楼,西临运动场,其东北侧有一条河道流经,环境幽静、美丽。本工程建设面积7576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9.5米,建成后为东校区老校平添一抹艺术气息(见西南向透视图)。
根据建设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红线及规划条件,建筑控制线内的用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4层以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所有用房的建筑面积合计约4500平方米,按K(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值0.6计算,总建筑面积在7500平方米左右,按此推算,建筑控制线内用地即使百分之百的用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才能刚刚满足所需总建筑面积的要求。考虑到教学用房采光通风的客观需要,在建筑控制线内满铺建筑是不现实的,故经过多方协商,将建筑控制线的南侧边线适当外扩,以便在场地内合理的布置建筑。
考虑到地块的特殊性,只有西侧贴临校园道路,故将主出入口安排在该侧。另外,在北侧及东侧走廊尽端设辅助出入口,通过小路与校园干道相连。地块东侧有河道自东南至西北斜向流过,故重点处理沿河岸景观,在设计中将沿河建筑边界化整为零处理,以小体量、曲折多变的建筑形体应对河岸线,以求取得与河道及沿河绿化的自然有机融合。
由于该楼为艺术学院教学楼,功能较为繁杂,且教室空间要求大小不一,同时还要考虑音乐系教室对其他教学用房的干扰,给总体布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功能安排上,一方面根据场地局促的条件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间,将音乐系干扰较大的大型教学用房如乐队排练、视听室、舞蹈、电钢琴、MiDi音乐等统统置于地下室,以最大限度地隔绝噪声;另一方面,地上部分我们将几十间小琴房竖向组合在建筑北侧,南侧安排其他教学用房,两者之间以休息厅、门厅、厕所等相连,以减少琴房使用时对其他教学用房的干扰。
作为一栋艺术系的教学大楼,其使用者的内在特性应充分地在建筑空间及布局中得到体现,我们认为应该尽可能摒弃传统的中间走廊两边教室的做法,故在设计中引入“模糊空间”的概念,即在各类教室之间引入一些不确定的、随意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驻足休息、交流闲谈,观赏风景,从而激发他们心中的艺术火花。尽管用地及其局促,可供建筑师发挥的余地很小,但是在设计中还是尽可能安排了这样的空间,如底层宽敞的门厅可供小型展览,其东侧面向河道的落地大玻璃可以将河边绿色充分引入,同时在边角一侧留有安静的休息空间。再如各层走道并不是同一宽度,而是结合教室在多出局部放大,形成“厅”的概念,创造出学生交流、停留的空间等等。
二、平面设计
根据艺术学院所提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将有声音干扰的房间安排在地下,将其他房间布置在地上,琴房集中布置在北部,减小对其他房间的影响,同时方便进行封闭式管理。具体安排如下:地下层:乐队排练、音乐视听、舞蹈、电钢琴、MiDi音乐、设备用房;一层:门厅、音乐小教室、音乐理论教室、琴房、值班、80座教室,办公室;二层:艺术专教、资料阅览、200座多媒体教室、艺术系设计、琴房、办公室;三层:小画室、150座多媒体教室、电脑设计、琴房、办公室;四层:大画室、静物室、展示厅、琴房、画具库房。使用者对这样的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
三、立面造型
山东大学东校区老校是一个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优雅校园,校区内林木参天,现存有多栋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是学校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一栋身处老校区的艺术教学楼,我们认为其首先应该在总体风格上融入老校区的建筑氛围,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体现艺术学院教学楼的建筑个性及特征。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首先,在建筑材料上我们选择了重调子的灰色面砖混贴,局部基座采用花岗石蘑菇石勒脚,这种材料的组合延续了老校区的固有风格,与整个校区的建筑氛围十分协调。其次,为打破灰色调子的沉闷感,同时适当体现艺术楼相对张扬的建筑个性,建筑南侧外墙采用灰暖色花冈石,同时在窗户局部穿插了暖调子的木装饰百页组合,既为建筑增加了一抹亮色,又使建筑洋溢着一种温暖的情调,与艺术楼的个性十分相称。最后,在建筑形体处理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通过多变的形体组合,多样的界面处理,使一幢规模不大的建筑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竖向采光设计
教学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下层层高4.2米,地上各层,教学部分层高4.2米,琴房部分层高除一层4.2米,2―6层2.8米;建筑总高度19.5米。
在此教学楼中的各类教室的采光设计也独具匠心,由于画室的设计中,需要相对稳定的光源,使用天然光则成为最佳的选择,本设计将需要天然光的画室等安排在顶层,采用顶部采光的方式,以便取得自然光。地下室的多数教学用房也尽量做到天窗采光,以满足教室的基本采光要求。
总之,建筑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在大学校园教学楼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离不开整体校园环境对它本身的要求和影响。对于它应该周密规划、精心设计,重视内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手法应用,全面考虑周围环境要素,共同塑造良好的整体环境。在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空间组织、流线安排,甚至设备安装、家具布置、细节处理方面,都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习惯与意愿,体现出现代人性化的大学教学楼设计趋势。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思想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71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ork
LIN Hongj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a series of violent inci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crimes are increasing, also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paid great atten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undertakes the task of building the motherland and,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st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mportance; virtue education; strategy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实现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诱惑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自大学生投毒事件报道以来,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行为偏差案件,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着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深入探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1.1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可喜变化,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更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大学生施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未来事业的成败。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当前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脱离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一些学生甚至出现放纵心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与形成。因此,高校要能够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心理健康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大学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水平,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多个方面。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
2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孤独等,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是严格的封闭式教育与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教师与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由空间有限。而进入大学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崭新的环境,且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孤独心理。另一方面,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与高中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实用性与技巧性,面对这种学习方式上出现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压力,怕自己学不好,受到他人的嘲笑。而大学又是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使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过度紧张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形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容乐观,有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而一些学生即使是找到了工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对当前的现状不满意。这使目前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着就业压力。他们对自己缺乏合理的定位与思考,有些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对未来的过分担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人际关系敏感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更为复杂多样。在高中时期,面对的仅是老师、同学、父母,交际范围比较小,关系简单。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大学会有丰富的社团组织与活动,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其中需要与社团的组织者与负责人进行咨询交流,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一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未能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往往独来独往,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在交流与沟通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敏感,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当前的高等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心理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当前众多高校的心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者为主接受正规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教育成了表面形式,没有对心理咨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心理教育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教育工作团队建设,确定心理教育的目的,指定心理教育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组织参与心理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加强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的责任感和意识,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新观念。并且高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心理教育工作的研讨会,通过教育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心理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3.2 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氛围里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良好的文化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建设,打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环境。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自我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以更健康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推进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的课题进行研讨,提高教师的专业心理知识水平,使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心理课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技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3.4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与丰富性,这一方面得益于科学的教育制度深化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决定的。高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在大学生刚入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培训,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活动,增强学生对大学的认识。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就这些问题,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进行集体解答,在答疑解惑环节,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出全面科学的回应,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能够真正融入大学,融入集体,形成归属感,消除孤独、抑郁等消极心理。
篇10
事故频发倒逼高校重视安全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应对安全新形势,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基于当前形势的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大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稳定,与危险相对,是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安全教育,是针对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高危行业。随着校园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 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当前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安全教育的盲区
在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盲区。
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现象在很多校园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留驻于表面、留驻于形式。
- 上一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
-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