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1.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我国教育学者对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认知,尚且存在明显分歧,尚未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内涵界定表述的一致认识。通常认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以及高校网络教学三个基本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学理范畴。
我国学者丁兴富在著作《远程教育学》中指出:在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空层次具备明显的相互分离特征,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之间存在基于时间和空间层次的相互分离和独立化特征,并在借助现代教育意义技术形态和多元化媒体资源的技术背景下,实现各类各类教学资源在不同实践主体以及组织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交互,以及整合共享。
从比较性视角考量,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其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形态的应用效能,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行为参与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有效实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标基础上,有效打破了传统面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局限性,为学生开展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创造了充足的便利条件。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应用媒介,在充分运用高等院校具备的各类教学资源背景下,通过促使“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影响而具体实现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学工作路径存在多样化特征。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以“学校”和“班级”等有形空间概念被打破,同时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丧失了其绝对性的控制地位。在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建设和运行网络教学技术平台的历史背景下,各级高校实际掌握和控制的各类教育资源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平台中的虚拟性窗口,供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各类需求者随时调取和使用,确保了高校学生在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背景下,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随时实现知识内容学习以及观念更新目标。
第二,教学应用资源存在共享化特征。我国各级高等院校通过建构和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对高校知名教师,以及法学教育援救领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式呈现运用,通过对在线网络资源传输和共享技术的引入运用,能够确保独立学生个体随时依照自身的现实化学习实践需求,调取和收看呈现于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路径之中的各类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开展路径的针对性和便捷性。与此同时,在网络性教学资源运用共享平台的运行使用背景之下,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能够随时实现顺畅有序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资讯内容交换,避免因时间性和地域性因素限制而给高等院校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具体开展的既教学实务活动开展路径造成明显阻碍。
第三,教学工作开展路径的课操作化和自主化。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背景下,高等院校逐步是吸纳了数字化校园形态的建设和运作目标。通过对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运作应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体验行为,高等院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性知识素质基础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具体面对和生成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针对性调整和把握自身实际开展的学习内容对象以及经历的学习体验路径,在基于高校网络教学模式背景下形成的高校师生共学关系的发展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还能督促高校在职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工作本领。
第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背景下,受传统纸质教材的载体模式特征的深刻影响,使得现阶段高校应用性课程教材文本在知识内容编写体系以及教材引例案例教学元素的呈现和分析过程中,存在较为鲜明局限性和陈旧性,不利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日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路径,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动态发展趋势之间实现顺畅有序的对接,阻碍了-预期教学工作效果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而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背景下,借助公共性网络技术平台中媒介信息在呈现形态层次的多样性,以及在获取实践路径层次的便捷性,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群体,能够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操作环境,实时引入和调取适当种类的网络媒介性教学资源,提升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逐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实务环节开展过程中的交流沟通活动力度,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日常教学实务活动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建构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过程中建构和运用背景下,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法学课程加血模式存在的系列具体问题,其集中表现为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教学计划体系制定存在落后性,教学内容体系存在落后性,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实施手段存在单一性,未能充分关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法学知识内容学习和运用行为实施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严重干预啦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基础性学科逻辑思维体系,和法学专业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建构和发展,严重影响了相关学生群体法学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综合和性素质水平的改善提升。
第二,长期应用的“严进宽出”指导政策。由于高考考试制度以及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共同影响,导致部分本身具备较强烈法学专业学习愿望的高中毕业生个体被挡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体系之外,同时也丧失了接受正规化和系统化法学专业高等教育内容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一定数量的已经获取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机会的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源于其本身在法学专业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本身未能感知到充足而有效的压力性和激励性因素没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以考试及格”为主要学习实践指导目标设定的观念指引和干预条件下,在具体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了消极懈怠和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行为倾向,导致我国高等院校实际培养输出的毕业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知识面狭窄特征和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特征之间的严重背离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第三,以“四年全日制”为主要描述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一次性和学校教学实务空间限制属性。其入学门槛相对较高,且具体涉及的落后陈旧性知识在制度性因素,以及多元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和共同干预条件下往往无法获取到及时充分的更新干预,我国高等院校现代法学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以及我国全民性终生教育思想理念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干预。
三、我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
1.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一,知识讲授与知识接受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进程是:诱导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基本学习动机――学生针对已经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内容实施复习――教师针对新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实施讲授――学生针对新学习的知识内容实施巩固性体验实践――教师检测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实务模式充分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讲授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被动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幅度缩短了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时间长度,但是这种方法缺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全面发挥。
第二,情境内化服务模式。改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流程是:情境创设――诱导学生参与已经建构形成的教学模式――总结内化教学体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该教学模式的最大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现有法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与开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实现对具体的多样化的教学场景的建构和应用呈现过程。比如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构和实施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借助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条件,诱导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逐步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相互结合。促进其能够不断借助具体学习掌握测法条信息内容,具体解决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
2.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实现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高等院校法学网络教学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要逐步优化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开展模式,促进管理工作预期质量水平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切实建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群体综合素质表现状态的反馈习惯评价机制,助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
第二,做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材文本体系的建设工作,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我现代法学研究和教学事业的发展特征,针对现有的教材文本实施改良修正。
篇2
关键词:高校 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72-02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Law The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o Chaohui
(Hu'nan Police Academg, Changsha Hu'nan, 410138,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nds in the Angle of legal talent training of university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ion carried out in-depth research. First on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a simple overview,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discussion, 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the build path. Hope with the help of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help.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uild
在前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之下,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各专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这其中同样也包括了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专业。高校不仅承担着为我国社会各界输送法律人才的重要责任,其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人才质量的高低。实际的法律工作不仅仅涉及到了法律知识、条文,更需要法律工作者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有效地对实际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对法律纠纷进行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高校在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需要加以解决。为此,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而言,必须要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起足够的重视,将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高校未来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重点任务。研究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而且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法律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际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如果只局限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会导致学生的法律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甚至与现实生活背离。而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法律实践锻炼,使学生深入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在法律实践中,增强法律专业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实现就业。而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法律行业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拥有法律操作的经验和案情分析的能力,具备已经的案件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单单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培养。只有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法律实践锻炼,给学生提供充足地接触现实法律事件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法律操作锻炼,进而增强学生的案件分析能力和案件推理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2 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例如: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绝大多数为理论课程,只有一门或者两门是实践课程,缺乏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很多高校虽然能够重视实践教学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却没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2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例如: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资金、实践教学多媒体设备以及实践教学的其他硬件设备。但是,很多高校在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汇总,缺乏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视,导致高校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法学实践教学的需求。当前,很少有高校为法学实践教学提供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教师等场所,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是在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中,运用一定的道具开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高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2.3 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运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锻炼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日常工作是进行法律教学,而没有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丰富自身的法律操作经验,导致法学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同时,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对教师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而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参加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 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
3.1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法学实践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对法学实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还要将法学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要向学生介绍法律实践的大致过程,并重点强调法律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当操作。
3.2 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开展模拟法庭是进行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开展模拟法庭能够加强学生对案件的分析和推理,增强学生对法律实践的了解,使学生以司法工作者的态度去看待法律实践,加强学生的角色转换锻炼。同时,在开展模拟法庭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用法意识。为此,开展模拟法庭的时候要为学生搭建一用法平台,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进行案件分析和案件推理,使学生在模拟法庭的过程中熟悉司法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加强学生对现实法律实践的了解。
3.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高校应积极构建法律援助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援助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法律援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现实生活,了解法律事件和法律程序,加强学生的法学实践锻炼;其次,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司法机关进行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法律安全的分析和推理,了解司法运行程序,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4 完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管理,因此,高校法学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积极完善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明确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积极调动法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性,加强法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对法学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完善的管理,确保法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另外,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管理,积极完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保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秩序。
4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虽然该文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面临的问题和构建途径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该研究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完善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3):113-114.
[2] 郭杰.基于司法考试背景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改革[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83-84.
篇3
【关键词】开放大学 法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93-01
一 开展法学专业教学质量分析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要“办好开放大学”,从国家层面将开放大学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的部署,中央和北京、上海等广播电视大学认真开展了建设开放大学的试点工作,其他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也积极开展了转型工作,全国开放大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伴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作为开放大学重要构成部分的法学专业也是如此,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提高法学专业教学质量呢?这需要分析法学专业学生的特征,根据学生特征和学习特点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二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特征分析
1.低龄化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也从最初的大龄化慢慢转化为学员年龄年轻化。经过调查问卷显示,在开放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中,20岁以下的学员占40%,30岁以上的学员仅仅占了不到20%。学生年龄层次差距较大,年轻学生占了绝大多数。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其学习需求、学习方式等差异均很大,所以必须要对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结构复杂
以法学专科为例,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逐渐下降,高中毕业的学生不足50%,中职毕业、初中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差异较大,对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习目的功利化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报名开放教育进行学习,主要是因为单位或者岗位对学历有要求,或者是学历文凭提高后可以增加收入,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开放教育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想取得学历文凭,想获取知识技能的比重较小,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
4.学习分层现象明显
在学习时间付出的问题上,问卷设置了三个选项:没有任何时间,只要考试能过即可;只能抽出很少时间参与学习及学校有关活动;能够制订学习计划,严格遵守计划要求安排学习,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充分的学生占30%,“混”文凭的学生比例则为70%,后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前者,因此出现学生面授课到课率和网上教学活动参与率每学期按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
5.学习期望值过高
与学习时间的付出调查相比,对开放教育的在籍生和潜在生源对其参加开放教育学习成果的期望值调查出现了矛盾。希望通过拿到开放教育的学历之后获取更多知识、技能改变生存现状、拓宽发展前景的学生比例较高,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
三 提高开放大学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深化认识,始终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工作第一位
学习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将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2.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法律行业的具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适当减少法学理论课程,增加法律实务类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3.突出个性化,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法学专业教学资源整体上数量不足、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首先应建立法学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课件库等;其次应研究学生的需求,突出个性化,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资源。
4.加强教学学术,促进法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职业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教学的学术即传播知识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学术。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事业,需要教师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需要教师强化教学研究,研究、改进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推进法学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推动法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法学师资队伍。
5.加强教学管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针对学员层次复杂多样、电大办学机构众多的现状,必须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建设严格的考核与管理机制,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切实保证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学效率的提升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强化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展,但是现实的情况下,不少的学校仍然采用教师机械化灌输的模式,即让学生被动的记忆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学校能够安排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育的开展也只是通过相关条例的灌输来进行,进而其教学效果始终无法被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创新法学专业培养的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优化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而从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提升法学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效果,保障法学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人才。
三、结束语
篇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法治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如何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法治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一项紧迫而又必须解决的任务。
塔里木大学作为地处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南疆多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我校法学专业自2005年开始,基本每年招收1个民族班,已培养少数民族法学专业学生约300人,现在校民族学生约有100人,主要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也包括少数柯尔克孜、俄罗斯等族学生。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法学专业为例,希望就边疆高校法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问题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语言障碍严重,学习难度较大
通常情况下,边疆高校法学专业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师资、教学资源情况,专业课程教育均以汉语进行,而民族学生一般来自边远偏僻地区,从小生活在民族语言氛围当中,虽然在中小学阶段也开设了汉语(现在一般称国语)的课程,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但由于教学水平以及语言环境问题,汉语水平通常较低,部分学生甚至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都存困难,连专业课教材都无法完整阅读,部分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都在为通过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而努力,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由于既有法律专业词汇,还可能牵涉其他专业用语,对民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二)民族学生知识面总体较窄,影响对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相对于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法学专业教学难度大的另一原因就是其知识面相对较窄。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对许多问题缺乏认识,这对于学习像法学这类需要有较广泛知识储备的专业尤为不利。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诸如学生对经济知识欠缺,影响到对经济法、税法、证券法等课程的理解,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的讲授难度就更大。
(三)教师在给民族学生专业课程讲授方面缺乏针对性措施
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许多教师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较少针对民族学生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基本与汉族学生一样。首先是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多用传统教学方法,多理论讲解,轻实践教学,致使民族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其次是在课堂上使用的一些案例,较少针对民族学生做适当调整,远离了民族学生的生活实践及理解能力,甚至与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与风俗禁忌相冲突,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特别是理解专业术语的能力
1.加快民族地区中小学国语(汉语)教育,提高其汉语水平。民族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问题,要提升法学专业民族学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高,如果待其进入大学再来进行,显然为时过晚,效率较低,也会影响高校教育的进程和质量。最好的措施就是国家加强对边疆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的支持力度,由“(民汉)双语教育”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国语教育”,将语言能力问题在中小学阶段就予以解决,力争在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上达到与内地学生一致的水平。
2.完善边疆高校民族学生语言教育,特别是专业汉语教育。为解决民族新生语言困难的问题,边疆高校针对民族新生,一般采取了特别的措施。塔里木大学的做法是实行预科教育,即民族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集中在人文学院统一以汉语学习为主,使其汉语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二才分流到其他各学院,开始专业学习。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良好,大部分民族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汉语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民族学生间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上仍未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应该有较为科学而严格的评价机制,对民族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分层,因材施教,对语言不过关的进一步采取措施,比如延长预科的时间。
就法学专业来说,因法学理论较为抽象,法律文本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言为载体,法律术语与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出入,这对仅具基础汉语能力的民族学生来说,学习这些法律概念、法学理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在法学专业教学中还要分析、解决问题,难度就更为巨大。解决这一困难的对策就是要加强法学专业汉语的教学力度,尤其是注重学生用汉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民族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1.适当调整法学专业民族学生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国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有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种,前者一般强调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的培养,为考研深造做准备,而后者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培养基层法律工作者。就边疆高校法学专业中的民族学生来说,显然,定位于培养民族地区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是更现实、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
2.拓宽民族学生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要使民族学生较好的理解法学理论、分析法律案例,特别是诸如经济法、证券法、商法、保险法以及国际法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不那么紧密的课程,需要拓宽其知识面,掌握基本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的知识。个人建议在民族学生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边缘性、交叉性课程,同时,在选修课程上做出一定要求,从而提高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反过来也会促进其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提升民族学生法学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
在法学专业教学上,传统的教师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对民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在边疆高校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改革上,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促进民族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哥·朗道尔教授创立,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国内各高校也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对于边疆高校法学专业的民族学生来说,对法学理论与概念的理解相对困难,就更应该多采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法学专业学习的效果。
2.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使之契合民族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理解
边疆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与内地汉族学生不一样,现有的法学教材通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合适。我们的经验是,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增加有关民族法、习惯法以及法律与宗教等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对教学素材特别是相关案例进行针对性改编,例如,对司法考试试题中的案例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从语言上、形式上接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践,但在法律适用上并不改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本地化、生活化的案例集,很受民族学生的欢迎。
3.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多样化,增加学生参与度
法学专业教学需要形式多样,注重学生参与,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
第一,课堂讨论模式。教师在讲完一部分教学内容后,布置一个或若干思考题以及典型案例,结合授课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民族学生共同讨论,使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如何运用法律来处理案件和解决问题。
第二,多媒体教学模式。现代化多教学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克服纯语言教学的障碍。例如使用《今日说法》、《庭审现场》和《经济与法》等电视节目视频,其案例选取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典型性,且表现形式丰富全面,冲击力强,有助于民族学生理解案情,同时还有专家点评,常常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法学教学不应死板地固定在教室的课堂上,尤其是对民族学生教学,应当拓宽法学专业教学的渠道与形式,如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模拟真实案例,增强民族学生对案例的理解;采用法律义务咨询形式,组织民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无偿回报社会,走上街头,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提高其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
篇6
关键词:经济分析法学;法学;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02-02
一、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
(一)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必须服从时代要求。现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发展不断得到强化而且日益全球化。我国处于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适应时代潮流,法学专业建设必须必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服务。为转型时期经济和法制建设提出的新问题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二)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还要考虑学校办学层次、自身发展目标和区位优势。这要求全国性和沿海财经院校法学专业要强调外向型,地方性和内地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要以为地方服务为重点。
(三)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高等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要想办得成功、办出特色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背靠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主流学科,以发展经济法与民商法等相关学科为基础和重点,带动整个法学学科的发展。
(四)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还必须考虑法学专业自身的特点。法学专业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经济学本身也是经世致用之学,两者的结合都要求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一方面要求学科发展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与法制建设服务,同时也要求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要突出法学的实践性。
总之,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应突出时代性、层次与区位性、交叉性(经济性)、应用性、服务性等。然而,这些特色之间也不是平行的、随意排列的关系,而应是有机排列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认为其中法学与经济学交叉与融合(交叉性)是其他几种特色的基础,其他几种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说都可以理解为法学与经济学交叉与融合的延伸与拓展。说到法学与经济学交叉与融合就必然涉及到作为一个学科的经济分析法学和作为一门课程的经济分析法学。
二、学科层面的经济分析法学
经济分析法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日渐成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法与经济学杂志》、《法学研究杂志》的推出与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1960)、卡拉布雷西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思考》(1961)、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1973)、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考特和尤伦的《法与经济学》(1988)等著作的问世为代表。
就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它是以“个人理性”及相应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方法基础,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一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问题研究的。从经济分析法学的内容来看,存在两种不同进路或者说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以科斯为代表的规范的经济分析法学,他们着重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其二是以波斯纳为代表的实证的经济分析法学,它是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法律分析,试图解释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学逻辑。(陈国富,2005)[1]有些学者还将其相应的分为法学家的经济分析法学与经济学家的法经济学。当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经济分析法学还不够成熟,仍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经济分析法学,对法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和低估的。一是经济分析法学定位于学科互动与学科交叉,寻求法律正义与经济效率的平衡,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和突破。二是经济分析法学起因于法律问题与法学研究的现实需要,而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正如波斯纳所说“经济学是因,法律体系是果”。“其方法及手段是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仍然是法律和法学。即法学—经济学——法学。”(冯玉军,2006)[2]它使法学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析范式和思维框架。三是它将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加以诠释,使经济学从黑板经济学发展为实践经济学,从书本中的法律转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周林彬,2003)[3]使法学更富实践意蕴。
三、课程层面的经济分析法学
目前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院校已经开设了《经济分析法学》,有的高校已经建设成省市级精品课程。这是实现法学与经济学融合的可贵探索。财经院校已经开设了《经济分析法学》不仅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扩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掌握更为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有利于克服现有法学教育中学生脱离时代背景和本国制度环境,忽视司法、执法与守法环节,简单的用立法规定代替整个法制过程的问题,避免多数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就法论法”的简单化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的和综合的经济分析法学思维方式。
“英国的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即课程设置的设计、内容和组织、教与学及其考核、学生的进步与成绩、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质量保证与提高”[4]。参照这一标准,我们认为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开设《经济分析法学》课程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应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应当将《经济分析法学》课程列入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和教学计划中。而且作为基础性、方法性必修课开设。具体时间可以设置在第三或第四学期。
(二)应将《经济分析法学》课程作为基础性、方法性课程设计其教学内容。该课程以51课时为妥。目前国内外《经济分析法学》著作和教科书多数以分论为主,如理查德.A.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陈国富的《法经济学》等,也有的增加了总论的分量,但篇幅仍未超过分论,如魏健、周林彬的《法经济学》。但我们认为著作、教材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应以总论为主,总论应占课时三分之二以上。具体讲授内容应当包括:1、经济分析法学的历史演变;2、马克思的一般制度分析原理;3、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4、经济分析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5、西方经济分析法学一般分析框架(包括法律市场理论、法律供求理论、法律均衡理论、法律成本效益理论、法律制度变迁理论等);6、法律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法律规范的经济分析;7、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的经济分析;8、公法与私法关系的经济分析等。讲授过程中可适当穿插部门法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三)应明确推荐参考书目。《经济分析法学》课程开课应当同时向学生公布阅读与参考的书目与文章。参考书目至少包括: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5、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6、[美]斯蒂文.G.米德玛:《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7、[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8、[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9、[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10、[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11、陈国富:《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2、魏健、周林彬:《法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卢现祥:《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4、李省龙:《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版等;15、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四)应重视课余指导。课余时间老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法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中的一些案例特别是涉及立法缺陷的典型案例或参与一些立法论证的工作。
(五)应做好教学与考核。讲授过程应与讨论、案例分析、学生课余自己阅读参考书目相结合,考试不采用闭卷,而是采用开卷考试,重在考核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陈国富.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1-4.
[2]冯玉军.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试题库
一、试题库建设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一)巩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试题库建设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不高,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分数线的低端,缺乏群体性的优秀生源。同时,这部分学生的特点亦很明显,集中表现在这些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独立学院的定位应区别于普通高校,应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应用型、创业型本科教育,以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很好的开拓性思维,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或融合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成为独立学院的建设根本。而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考试,独立学院历来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试前进行严格教育,加强考风考纪要求,以确保考试公平,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试题库的建设,会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对所学课程掌握与理解水平的高低,从而促使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经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检验,进而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试题库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优良教风与学风的形成,也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巩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改革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要求试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一贯要求。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制定考核大纲,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本质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教考分离的核心是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在以往由任课教师出题、打分的考试方式中,虽然我们不能怀疑教师的公正,但印象分、人情分等弊端是很难避免的,这些弊端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而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弱化了教师的主观性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从根本上杜绝了以上弊端,充分体现了考试的本质。
因此,试题库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有利于适应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使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三)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需要试题库建设
随着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都是以硕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以理论见长,有冲劲,有想法,很容易融入学生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是,很多教师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有些任课教师出于现实目的,往往在考试之前通过给学生划重点、点方向,甚至暗示性的泄题。长此以往,这些不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中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因此,试题库的建设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对独立学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要求,进一步端正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培养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
二、试题库建设对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价值
(一)试题库建设有利于法学专业课程改革
我国对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与普通高校的法学专业相比,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首先是本科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文件明文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固然更多的要求实践性教学,但却不能失去对于学生法学理论功底的培养。
因此,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应强调理论基础教育,而专业方向课程则应偏重于实践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课程,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基础教学环节。而通过试题库建设,可以优化当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加强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特别是教育部所要求的十四门核心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日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试题库建设有助于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独立学院的设立背景,许多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模式仍然照搬母校或科研型高校的做法,强调传统的传承性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跳不出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授课,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时间和机会少,使得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不清楚教师的授课意图和导向。教师授课很疲惫,但教学效果不明显。
而作为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在教学方法上要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职业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不但完成课时量计算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授课过程中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目标和意识。司法考试是对考生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判案能力、临场解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而这些能力必须不间断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试题库的建设,可以使法学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在不仅仅在课程考试时能提前感受国家司法考试的压力,更能在真正的考前复习时往往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试题库建设有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就业
独立学院开设法学专业将近十个年头了,全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将近10万人,“但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现在仍然是在夹缝中生存”。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存有偏见,认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远不如普通高校的法学学生,这就造成了“法学专业就业难,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就业更难”的局面。
诚然,独立学院相比本科一、二批录取的学生,学生总体入学成绩较低,自律性和学习基础较差。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平时或打工,或玩乐,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很少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专业课程,期末考试多是考前突击就能通过了。带着这样的素质,独立学院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自然会毫无优势。
试题库的建设则能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学生将摆脱“投机”、“押宝”等心态,必定会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复习时也会更加全面。如此这般,将形成良性循环,为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供了保障,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
三、法学专业试题库建设的质量规范
一般而言,试题库建设工作有两种模式,一是试卷型试题库,二是试题型试题库。所谓试卷型试题库是指编写一定数量的成套试题,考试时由命题教师随机抽取一套进行测试。试题型试题库是指教师针对每种测试题型编写一定量的试题,按章节顺序,并标注题目的难易程度,考试时由命题教师根据任课教师的测试要求从中随机抽取考题组成一份试卷。笔者认为,试题型试题库的要求相对较高,难度较大,并不适合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因此,在试题库建设上,可以先采取试卷型试题库,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适当推行试题型试题库建设工作。同时,笔者认为,要提高法学专业试题库的建设质量,必须要对试题库的建设符合以下规范:
1.命题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试题库建设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组织与实施,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试题库要与本专业的教学方式相呼应,不得局限在课堂笔记和教科书的范围,更不能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
2.题型、题量: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因此考试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基本的法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力图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题型一方面应参照国家司法考试的题型进行设计,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所考核的内容范围确定。
一份试卷原则上要求应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而出于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将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以达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国家高职类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试题难度应适中:每份试卷中一般较易的占20%,中等难度的占40%,较难的占30%,难度较大的占10%。试题的题量要少于国家司法考试题量相当,毕竟课程考试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试卷难度要适当,要有一定比例的较难的题目,使学生的成绩符合或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4.试题库中的试题内容要科学,格式要标准,表述要准确,文字通顺,表述清楚,图表绘制规范、标准。试题之间应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相互提示、相互矛盾。不出怪题、偏题、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保证试题不出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
四、法学专业试题库建设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和教学团队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法学专业试题库的建设,除了上述的规范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程选择应当严格
严格选择建设试题库的课程,是建设的起点与成功的关键。切忌那种全面铺开、越多越好的思想。法学各部门法繁多,可以说每一部法律都有深入学习的必要,但是并不是每一部法律所对应的课程都可以并需要建试题库。一般而言,在试题库建设时应考虑学科基础课优先,因为这些课程中基础性核心课程居多,知识点相对稳定;多名教师共同任课的课程优先,因为不同任课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不同、法律喜好不同、授课习惯不同,即使是针对同一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试题库的建设可以师间的授课内容、重难点和本次考试的考核目的,才不至于劳而无获,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试题库应适时更新
试题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对于法学专业而言尤其如此。法是随着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逐渐更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出台,而国家司法考试的考核要求也会有新的变化。因此,试题库中的试题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时施考、因材施考,以适应学科发展和考生水平变化,延长试题库的生命周期。
(三)要加强命题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8
关键词:法学;成人高等教育;范畴;策略
一、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理论之维
1、社会转型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转型”理论被我国学者引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阐述了社会转型理论,他认为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性发展、结构性变动、数量关系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社会转型理论比较复杂,应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理论:首先,该理论的内容集中反映为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其次,社会转型的过程非常复杂,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范型相互渗透抑或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相互融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矛盾冲突;最后,社会转型理论充分剖析了社会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社会转型的结果将导致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当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结构变迁的重大任务,社会转型理论所揭示的要义及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转型,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成人发展研究。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任务,成人既面临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学习是机体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越是高级的生命,学习行为越复杂、越明显,学习活动对自身发展和发挥其生命的张力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育人是根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是要挖掘成人的潜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3、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由于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广泛地传播起来。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对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确认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引导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途,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的变革。
二、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基本范畴
1、转变观念。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同时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正是因为教育观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会迎刃而解。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就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而言,当前需要转换的观念主要是: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换;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换;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换。这三方面观念的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2、创新制度。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更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不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使之具体化,则会落空。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笔者主张,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放开入学条件,改全国统一招生为高校自主招生;改考试入学为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凭高中会考成绩、学习工作的各种证明以及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等向有关成人高校提出申请;成人高校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自主招生。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成人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 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可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样的招生制度,不仅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特点,也适应了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现实需要。
3、调整结构。调整办学形式结构,使之多样。办学形式结构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属高中后教育,面向广大在职、从业、待业人员,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任务的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多样化办学,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求学需要。调整类别层次结构,使之合理。类别层次结构是指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别,以及学历教育中本科、专科层次的组合比例关系。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合理化,它包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层次结构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的低重心特点,有利于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三、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推进策略
1、创建开放式网络化学习的转型策略。开放的学习网络是组织和个人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中,这包括:校、系、教研室和个人四级学习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报刊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等学习基地、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各种论坛、沙龙、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院构建了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各级学习体系,创设了学校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良好学习环境,建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成人高校开放式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创建,不仅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组织保证。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高等学校应善于发挥已有学习资源的作用,引导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学校组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选。
2、建立市场化开放办学的转型策略。社会转型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办学的市场化。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与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走出封闭,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筹措教育发展基金。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服务面,面向社会大市场,进入广大的农村、社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开放办学。其次是招生的市场化。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努力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参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吸纳本地生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应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是扩大招生领域和范围,对各地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生源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成人高教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
3、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的转型策略。运作的有序化使得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任务艰巨而复杂,涉及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运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有序的原则,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是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预设,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该实施分步推进的策略。具体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应先行职业化的改革,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整个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向学习型迈进,并最终实现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分步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同时注意分类引导。多样性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为:办学形式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对象多样、层次规格多样等等。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注意分类引导,对不同类的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采取不一样的转型方略,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对待差异颇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笔者在前文中主要依办学渠道的不同,把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类:院校类、考试类和远程类。对这三类成人高等教育,在转型的具体推进上应该有所区别。加强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确立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调节和管理成人高教工作,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保障,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与整个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密不可分。但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步伐一直滞后于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也滞后于其他教育,尤其是我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成人教育法,来统筹规范协调整个成人教育活动,加强立法是成人教育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陈联.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J].高教探索,2011.1.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49-02
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成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室是实验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1]。我国的教育部门对于法学专业的实验室相关工作颁布了明确的条令,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实验室示范中心进行了初评和复评。目前来看,法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比较有特色,与传统的实验室建设相比较具有迫切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因此出现了一些冲突与矛盾。本文将主要结合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为主,以期提出些许相关的参考意见。
一、法学实验室功能
1.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相关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以模拟法庭为例,模拟法庭一方面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法学教育教学的弊端,继而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转变师生地位,注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法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其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建立法学专业实验室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发挥出创新性,让教师认识到单纯的学术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2.社会服务。法学专业的实验室可以相应地对社会开放,适度地进行司法鉴定等相关项目[3]。法学专业实验室与司法的相关结合十分紧密,将法学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充分地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既能够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就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诸多公安部门的刑事实验室技术机构所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大部分均是通过联合办案以及办相关科研培训班等形式继而解决基层公安部门技术设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社会科学的规律性。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因此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是一张纸或者一本笔记本,在此基数上加上计算机的相关研究技术,研究的问题是个别的,不是总体的,因而无法进行总体验证以及客观的评价标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书本中的所规定的相关原理以及定义等进行求证,继而加强实验者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法学专业中对同一个法律以及法规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司法裁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一些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法官裁决处中也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司法裁决结果。从法律本身的角度来看,法律应该保持着司法的统一性以及利益的平等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法律本身是人类制定出来的相关行为规范,所以法律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法官在裁决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自由裁量权[4]。
2.法学实验教学已累积多年经验。就现阶段的相关研究实验来看,法学实验室的教学已经累积了很多年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对独立学院来讲,相比起普通的高等院校,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建立的法学实验室亦有多年的历史。
三、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了法学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从实验项目的角度来看(以刑事案件为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突出的教学手段是从结果来追寻原因,从刑事案件的最终目的与内容等方面来体现出实验室的特点;但是从性质上来看,侦查案件属于非验证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已经确认的相关条件下,例如嫌疑人或者涉案材料等不太一定能够达到预判结论的支撑条件。上述信息中所蕴含的信息与条件在与刑事案件进行关联的过程中存在未知性以及不确定性,所以让实验组织者不能够将现阶段所有的局部已知条件作为实验的确定条件来使用,反之,应该作为实验室相关指标中的一个问题来进行研究分析。总而言之,法学知识中所产生的相关稳定性以及一致性不具备理工科实验室的可供验证的特征,因此上述原因成为了某些学者觉得法学实验室不必过于重视的主要原因[5]。
2.单一功能的法学实验室不能满足综合实训。目前来看,独立学院的法学实验是仅仅建立了基础实验室,没有建立专业型以及拓展型的实验室,单一功能的大学实验室不能够满足相关要求。基础实验室中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基础实验,以案例的诊断为基础,再根据法学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3.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独立学院对于实验室的相关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诸多资金都被用于其他实验室的建设当中。
4.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由于独立学院本身在师资服务的建设方面比较有限,因此与传统的普通高通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克隆母体学校,简而言之就是依靠着母体学校的师资来保证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教师队伍一般是由兼职教师以及专任的教师来组成,其中兼职教师占据的是主要地位,而专任的教师相对来说学历比较低,所占的比例也比较低,专任的教师大多是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任教,因此与法律的相关接触基本为零[6]。与此同时,专任的教师其任务比较重,需要面临职称考试以及提高学历等诸多问题,对于国家的一些司法考试却很少花时间,就算有部分任职教师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法律职业的相关实践,因此就出现了诸多教师一证在手却从来不参与相关刑事案件的情况出现。
5.缺少制度支撑。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文科实验教育教学并没有被纳入到独立的制度体系建设中来,我国的教育部门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实施考核指标。对普等高等院校都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估制度,没有进行刚性的量化标准评价,何况是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在现阶段我国强调实践能力的大背景下,法学专业的实验室教学的推动不够明显[7]。为了有效保证法学实验室的执行力度,需要在完善的规范下进行相关操作。其主要内容包括院校的两级规划、教育教学的计划大纲、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验人员的考核机制以及实验教育教学的体系制度,上述内容比较复杂烦琐,一旦缺乏了刚性制度的支持就会难以顺利开展。以物证技术实验室为例,教育部门针对普通高校的实验室开展物证技术的实验研究寥寥无几,对模拟相关法庭的情境设置则比较多。
四、加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法学实验室建设意识。相关部门对于法学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开始逐渐提高重视意识了,根据国家在实验室教学中的相关示范工作中表明,对技术性的基础实验课进行了合适的评审。从相关政策来看,各个省市级能偶具有促进实验室建设的作用,法学专业中加入评审动作能够让法学专业实验室的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的深化,继而较强树立正确的法学实验室建设意识。
2.完善法学实验室功能。以辽宁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为例,在2008年以后修订了实验教学体系,该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规模以及运行等方面均处国内翘楚。经过不断发展,辽宁大学法学实验教学提前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从单一实验室向综合实训的转变,将单一认知能力的培养逐渐向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3.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新增仪器设备;二是接受社会捐赠;三是扩大实验空间;四是新增实验辅助人员。
4.培养符合法学实验室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聘请的法学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等学院的说教师,而培养符合法学实验室要求的师资队伍则不仅仅只看学历的高低与职称的高低,应该相对而言更为注重具有法律实务工作的教师比例,大量培养法律界的专业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
五、结束语
独立学院是我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产物,独立学院也是高等本科教育的第三层次的学院。但是,独立学院在师生资源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有别于我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学校,独立学院本身有着其自己的特色。而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属于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晏.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办学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23):23-26.
[2]张振中,蒋南成,底世清等.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6):994-998.
[3]莫万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3):37-39.
[4]马兵.“全程全员”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J].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163-165.
[5]吴济桃.提升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之路径――以目标管理思想为指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z1):221-223.
篇10
1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1 取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质的变革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在单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条件的选择并储存起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封闭,并且向社会大众敞开了大门。如哈佛的公开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而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得知识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知识的专业化、便捷化特征凸显。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生出于被动地位,难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犹如大海啸。互联网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联下的教学模式已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授课的方式已不是依据教材按部就班,而是针对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1.3 改变了远程教育的现有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时的初衷就是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成人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当时,采用广播收听和电视观看等手段进行授课,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可见广播和电视是当初的远程教育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开放教育的技术运用手段以及授课的方式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主体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分析
2.1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缺乏实际操作性
目前,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开展主要还是依托于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现场或是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实践任务,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过程中都是敷衍了事,一味应付,失去了课程实践的意义。笔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所致。
2.2 课程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动了整个信息技术的革新,信息的交互更为透明、便捷。而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而言,课程实践设计内容过于陈旧,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课程实践的内容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专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因为课程实践和学习关注的焦点也各不相同。仅仅通过班级论坛进行案例讨论,加之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案例讨论的效果不佳。
2.3 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目前利用互联网方面主要表现为班级BBS论坛、在线答疑论坛、网上模拟法庭等手段。这个网络平台的设计相对简单,仅仅是文字和视频的交流,承载在线使用的人数有限。而相比较于国外的慕课而言,更是体现了技术上和设计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不足,客户端的设计工作不尽人意,无法体现出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便捷服务能力。
2.4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兼容性不够
传统的开放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组织,无论是手段和还是知识层次的设计及考核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教学水平而言也无法得到提升,通常是教师的辛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而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各类法学教学资源,教师的驾驭和整合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实践环节设计的基础。只有充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开展专项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来检验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的专业性和适用水平。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3.1 依托互联网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
“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有效服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效性已经让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始了变革,而对于开放教育教育法学课程实践而言,更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通过设计实时在线模拟法庭、在线仲裁、在线调解等版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参与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还能彼此进行交流,更能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
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种,在线交流成为了主要渠道。如微信、QQ等软件的出现,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更为缩短了,并且其参与的群体日益庞大,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可见,通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实践,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当然,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也要针对不同的受众,要分层次的进行。无论选择哪种在线交流平台,都要因材施教,真正体现课程实践的意义,达到课程实践实际的目的。
3.3 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法学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偏理论、轻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之一便是知识不直观,缺乏实践机会,因此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十分必要。通过开发实践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律师、法官、检查官、当事人,可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4 及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
- 上一篇: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企业直接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