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评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04-02
2006年5月起,教育部正式开始对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水平实施标准化评估。全国累计600多所本科院校将陆续接受英语专业教学评估。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2002年才新办的本科院校,在今年11月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虽然我院的英语专业建设在评建过程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教育部英语专业评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趁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的东风,未雨绸缪,
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加强我院英语专业建设,迎接教育部对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一、 以评促建,加强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以迎接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外语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虽然在过去四年中,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我们建立和健全了若干规章制度,但随着我们从外语系升为外国语学院,以前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比如,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听课制度,加强对英语专业课教学质量监控和检查。外语学院正副院长和英语系正副主任应每周至少听一个专业老师的课并做详细听课记录。进一步加强请销假制度和调停课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严格语音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学生自主学习室等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教案评比制度和同头课集体备课制度。
二、 科学定位,加强英语专业学科建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多层次性。湖北经济学院应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省属经济类院校的特点,外国语学院目前主要开设英语教育、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三个应用语言学方向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于既懂经济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市场需求,结合经济类本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应该重点发展我院的经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将其做实、做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办出经济类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来。
三、 规范管理,加强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办学水平,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在人才引进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博士、教授、学科带头人;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考察、作访问学者。通过引进和培养相互结合的形式,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尊重他们的学术权力,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的核心骨干作用,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四、 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水平
通过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将经贸英语和商务英语翻译建设成湖北经济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将应用语言学建设成校级优势学科。我们还打算将以上两个专业进一步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我院英语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学术讲座和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作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不同方式开阔英语专业教师的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改进服务,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学历提升、课程进修、实践锻炼和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 夯实基础,多途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国策和战略。为了因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基础阶段我们必须夯实的学生语言基础,在英语语音、语调、语法、拼写等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打牢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交际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协助探究方法等加大学生的听、说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通过多种课堂活动的设计,如结对子、小组讨论、短剧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实际操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为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通英语电台、开办英语角、成立英语演讲队和口译队、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英语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
加强现有几个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和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实习兴趣和特长,选择实习内容,设计实习方案。
六、 “慈”“严”结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本科生导师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充满爱心,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以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面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要严加防范和疏导。导师对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导师必须率先垂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另外,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英语专业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加强平时管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年一度的“外语节”和每周的“英语角”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演讲队和口译队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和自信。
篇2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55)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培养目标、入学方式、培养方式、质量控制等构成要素的特点,在借鉴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及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研究生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20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42—02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4183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1—17
作者简介:孙海涛(1983—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专业学位的级别和名称确定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M)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这标志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0年起正式实施,但受限于起步较晚,培养方式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内涵界定尚不清晰,口腔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含义
学术学位是国际上通用的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表示申请人在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学术水平,其为侧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如医学、理学或工学等;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学术称号,学术水平与学术学位具有相同级别,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针对特定职业背景,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如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等。[2]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0次会议决定: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促进应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学科体系将设置专业学位,改变我国学位规格单一的局面。[3]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200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相关措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诸要素之中,具有统摄作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培养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口腔临床医师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与学术学位不同,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及技术创新,能独立处理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或疑难病症。
(二)入学形式。入学形式指结合培养目标和对象,为达到培养要求制定的入学资格、方式、途径等基本条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期多面向在职工作人员,2009年招生政策改革后可通过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应届本科生,但对于往届生要求具有口腔医学医师资格证书,在招生条件上限制了部分往届优秀本科生报考。
(三)培养方式。培养方式指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对象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或形式。培养方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为组织性的要素。因此,根据不同培养类型,为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涵盖了培养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口腔医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生按培养方案完成相应学年学习,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在教学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采取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指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为依据,监控培养过程,检验培养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除中期考核、资格考试等制度外,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学术学位论文不同,专业学位论文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强调临床实用性研究,需体现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将现有口腔医学理论和规律运用于临床实践,分析与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以是临床专题研究、典型案例报告、临床问题分析或发明等。
三、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部分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之相比,我国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方面尚存在不足。[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质量是健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借鉴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部分发达国家已具备较为系统、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与评价的地位、规程、准则等尚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微弱。[5]故应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结合既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和相关机制,结束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状况,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二)改革研究生招生工作。招生环节决定了专业学位生源质量,高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特点改革招生相关条件,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录取前的复试工作,如对考生进行全面的临床技能考核,提高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体现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三)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学科结构。鉴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合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素质、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课程与学术学位学习相统一,将提高临床能力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相结合,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型及临床教学课程。既要使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又要注重对其临床技能的培养。在学科结构方面,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叉,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广阔的眼界和雄厚的知识。
(四)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估体系。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主体是社会,其评估机构包括:非官方性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鉴定组织和机构、学术团体、其他相关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英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具有系统的评估体系,主体为政府和社会,评估体系还包括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及社会评估体系,包括了专业资格认证和新闻媒体排名等多种评估方式。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组成的多元质量评估体制,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健全评估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
参考文献]
[1]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孙子林,季红,蒋犁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2).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状与对策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职业生涯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目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但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时常要面临课程多、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容易忽略对自身的人生发展,缺乏规划意识,也不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自身情况、客观环境及就业方向,因此不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走了不少弯路,才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二)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自我评估错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第一步最关键的就是客观、全面地对自己进行评估,这对确立职业目标、分析职业环境、选择生涯策略、制定生涯评估等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有不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自我评估方面缺乏客观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弄清自己个性、优弱势、能力、技术专长认识不够全面。许多临床医学生受家庭经济环境优越、父母对子女学医的强烈期望值、学生自身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显然很难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事实是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必然与自我客观、准确地自我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全面、客观的自我了解和认识,才能准确寻找到属于自身发展的最佳职业方向。
(三)师资缺乏,职业规划教育发展滞后。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我国本世纪初逐渐进入各高校,形式上大多以举办讲座为主,其内容也仅仅是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对象只涉及毕业年级的学生,其它学生群体则知之很少,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未开展这方面的指导。实际上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为毕业生群体服务,而是为所有大学生服务的,甚至可以说职业规划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发展滞后,面对这样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的新兴学科,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政策法规,还要具备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方面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由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动力。只有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1]。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一要高度重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本人都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二要建立完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包括课程开展、人员配置、教学管理等;三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站、博客、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作用及意义,使学生从各类活动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有了一个进步的基础。”人的性格和特长各有不同,因而发展的道路也是千差万别的。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了解越全面、客观,自我定位会越准确。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讲,一是可以通过能力测试、自我评估、心理测试等方法对自己进行性格、优缺点、爱好特长进行判断,以便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思想、知识、心理及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达到对自我适应职业的判断;力求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冷静的自我分析,不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二是规划要具有合理性,要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要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尽可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三是合理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从上大学做起,阶段性地逐步深化:一年级树立规划意识;二年级进行自我认知;三年级确定职业方向,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四年级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五年级充分掌握资讯,实现毕业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远景,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择业竞争力[2]。
(四)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多角度延伸职业教育实施空间。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可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队伍,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和优势,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为学生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要以定期、不定期、外出调研等方式开展各类培训,以此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考核体系;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21-0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为加强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而设置的学位制度,自1998年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启动以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医学院校和医疗服务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临床医师。但是,由于学位设立时间较短,我国还没有科学完善、规范统一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和量分标准,国内相关的医科院校大都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总体来说,专业学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统一、规范和加强。
一、我国已经形成的专业学位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考核侧重科研能力培养,缺乏临床技能培训。自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35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机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其课程结构和考核安排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相似,没有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学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导致课程考核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是临床技能。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笔试和提交论文两种,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对学生科研技术和论文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专业学位临床技能提高收效甚微[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课程考核应围绕临床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然后在临床实践中完善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促进,有益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能够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的培养目标。
2.专业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水平参差不齐。一是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评价考核仍主要采用笔试和病例答辩等手段;考核标准模糊,多使用掌握、熟悉、了解等标准,缺乏系统的统一量化、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及临床工作量计算;对考核人员没有统一的考前指导和培训,仅仅对列出的几项考核内容,依靠考核人员对内容的主观理解进行评分,而很少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进行考核,考核质量不高[2]。二是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考核质量的有效措施。现在医学院校采取三级学科组织考核。因考核内容多、时间长,导致管理部门对考核过程监督困难。由学科组织的考核项目,靠收集学科所提交的考核资料作最终结果,但是对考核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很容易出现学科考核过程走过场的现象。同时临床技能考核受病种、病人的限制较多,而且,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完善,在病人身体上操作考试已不可能,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手段,使临床技能考核很难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完善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考核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课程考核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课程体系考核应作为临床技能培养的理论部分来学习和考核。按照专业学位的目标要求,按一级学科开设独立的研究生专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3]。同时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研究,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采取“入学即入科”的培养方法,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同时进行,互相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研究生打好宽厚的临床实践基础。
2.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医学院校来说,实施了研究生主管部门、临床医院、三级学科分级管理模式。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成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专家组,聘任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为督导专家,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和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4]。
3.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相结合,取得双赢效果。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住院医师培养已取得明显成效,它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很多重叠之处,借助这一平台,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训基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第一阶段考核[3]。同时,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中来。使得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四证合一”的培养、考核与学位授予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这两个比较完善的培养考核体系,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建惠,黄河清,郭海涛,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分段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113-114.
[2]李冬梅,王亚平,韩晓冬,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21-122.
篇5
何谓公共卫生?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非常贴切,说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那么公共卫生硕士就是这一领域内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2到3年的学习,为各级疾控、医院以及社区等输送高层次的卫生项目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和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公共卫生硕士就业虽然看似单一,实则就业面十分宽广。
1.疾病控制中心
各级的疾病控制中心是公共卫生硕士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其中中国疾控中心本身也招收研究生,这样毕业之后留下工作的机会要多。一般来说,疾控中心都包括传染病所、性艾所、职业卫生所、妇幼所、环境所、慢病中心等部门,MPH毕业生一般进去后从事业务工作。很多学校MPH分方向培养,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学与卫生执法监督、医学教育、医院管理、社区医学等方向,这样会让毕业生在疾控中心找到适合你的位置。现在很多市级的疾控中心都要求硕士学位,所以竞争相对激烈。在薪酬待遇方面,疾控中心是全额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压力不大,待遇中等。基本工资不高,部分业务科室的收入会有一定的绩效工资。如果你想到疾控部门工作,建议在校期间考取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因为业务部门一般走医师职称定岗定级。
2.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谁说医院工作是临床医生的专利,事实上很多医院有大量的公卫医师和行政人员的缺口。一些医院的医学统计室招统计师,临床营养科和预防保健科招医师,医保办、人事处、科教处等招管理人员等,这些公共卫生硕士都可以报名。一般三甲医院科室设置齐全,待遇较高,也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像北京协和医院招聘要求毕业生在校成绩平均分要80分以上,无不及格科目。所以在校多参与科研,成绩优秀的学生机会更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公卫执业医师的需求更多。这类工作比较基础,很多社区只要求本科生即可,所以研究生相对更有优势,竞争力强。这类工作主要从事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具体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等。
3.卫生行政机构及其他机关
公务员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国家卫计委、各省卫计委、医院管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行政人员,一般都会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但是考此类公务员存在与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竞争,很多岗位允许多个专业报考,现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改行率很高,所以考公务员竞争非常激烈。此外除了卫生口的单位,一些社保局、发改委等也会招收公共卫生硕士。
4.医学传媒、出版社
当前的媒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记者、编辑也不是文科生的专利,行业类媒体和出版社更是如此。事实上,文化产业对公共卫生硕士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一旦这类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媒体或出版社,发挥的作用就会相当明显,像《健康报》《医师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等每年都会招聘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入职。这些媒体或出版社有的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有的由中华医学会主办,都是业内非常权威的杂志。还有一些报纸、网站的健康专栏也是求职热门,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媒体也添加了更多医学科普、健康传播的内容。除了这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到学术期刊做编辑,这是做学术的另外一条路。媒体和出版社相对工作压力较大,一般底薪不多,重点在绩效工资,但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提升自己。
5.外企
知名外企,特别是医药企业每年对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如礼来、辉瑞、默沙东、通用电气等,招收生物统计研究员、医学信息沟通专员、临床数据管理员,等等。公共卫生硕士一般有良好的统计学基础和应用能力,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方面人才。外企的薪水较高,销售类主要看绩效工资,较一般国企、事业单位福利好。
6.金融、券商
当今整个社会都在掀起一股金融热的浪潮,弃医从商的人也不占少数。其实,作为医学类研究生,你完全可以从商不弃医,跨入另一个领域,又兼顾自己的专业。很多证券公司有独立的医药组,专门研究医药上市公司及行业政策。这样公共卫生硕士特别是做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学、药事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从事这一行业你能第一时间把握行业信息和相关财经热点事件及产业政策,医学与经济撞出交集。最吸引人的是,证券公司一般收入不菲。
7.学校
毫无疑问,MPH可以在国内考博或申请国外博士,因为MPH是国际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所以申请国外博士时也被广泛认可。博士毕业之后在高校任教的机会很多。此外,MPH毕业生很多都在医学类中专、大专任职,工作稳定、压力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的招聘都要求硕士学位,MPH专业对口,选择此类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对于女生而言。
8.医疗保险公司
医保公司对于公共卫生硕士非常对口,特别是医疗保险、卫生政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他们在做医疗保险的评估核准等工作时会大显功力。
院校推荐
1.北京大学医学部
百年北医,不仅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领域走在全国医学院校医学前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也独树一帜。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而MPH中就有这个招生方向,授课教师与学术型学位该专业的教师完全一致,并同步选课。2009年起该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在的招生方向包括妇儿保健与人口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临床评价、生育健康流行病学、转基因食品评价、社区卫生与健康促进、卫生经济、卫生信息化等。从2014年起,该校公共卫生硕士需缴纳学费,每年12000元,学制三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补贴政策相同,不低于往年的标准(硕士二等奖学金每年6000元)。
2.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教授在医学院创建的公共卫生科,八十多年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始终走在国内前列。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卫生硕士的招生方向。同时求学复旦,也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杜兰大学、夏威夷大学、犹他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院际关系,学生有机会作为交换学生到海外研修,开阔视野。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最高的行政机构和科研中心。近几年每年都招收20名左右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该中心每年都会承接大量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分散在各所的研究生数量并不多,所以学生有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同时学生待遇较好,专业硕士实际也有机会享受免学费的待遇。
4.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的学制为两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医学类专业学制两年的院校之一。MPH一般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术与科研,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一般由疾控中心、卫计委等卫生行政机构的资深专家担任,学生第二年有机会到这些单位实习,提升技能。在学费、奖助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待遇相同。
5.华中科技大学
在2012年教育部的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一,综合实力可见一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巩固传统学科发展方向,开拓新兴研究方向,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走在学术前沿,是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竞争较强的方向。近年来该校举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夏令营,应届毕业生可以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
报考MPH,你不得不知道的几件小事?
1. MPH能否跨专业报考?
很多读MPH的学生之前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需要是医学学位才可以报考,这也体现了MPH本身的兼容性。如果想报医学统计学方向,那么本科是数学、统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会非常受欢迎。如果报卫生政策或医院管理方向,那么本科学习公共管理、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自然也可以报考。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的情况居多,甚至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报考MPH,从事全球卫生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所以如果你足够喜欢,完全不用顾虑自己的专业背景,总能找到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将自己的专业融合进来,更好地推动研究工作。当然,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生,报考之前一定要问下学院的招办老师,或者联系导师,向他们请教是否需要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MPH可以报考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吗?
如果你是全日制双证的MPH,是可以报考这个考试的,尽管你本科可能并不是预防医学专业。按照现行政策,如果你本科不是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是不可以报考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但是专业型学位可以报考。近年来政策不断变动,各地的执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你是跨专业学生,又想做公共卫生医师,那么从当下情况看报考MPH比较稳妥。
3. MPH在报考公务员时的代码问题需要注意。
如果是学术型硕士,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在专业代码列表中也可以找到。但是公共卫生硕士这类专业学位,在有些地区的公务员报考专业列表中无从查找。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出现较晚,现在很多专业学位学生都面对同样的问题,这时建议咨询当地的公务员招考部门,说明自己全日制双证的情况,尽可能争取可以报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录的岗位。
2012年、2013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全国各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分数线由《求学・考研》编辑部整理,排名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
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篇6
1.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7]。
1.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1.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
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10]。2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2.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2]。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11]。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
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12]。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4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4.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
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4.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4.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
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
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4.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5结语
篇7
为适应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已成当务之急。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主要从事临床实验室技术工作的检验技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定位于培养负责签发报告、协助临床诊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检验医师,五年制本科教育则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既能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又能进一步深造的医学人才。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定位不明晰,学制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交叉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扩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检验医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明确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后,许多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纠正长年的制度缺陷,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2专业认证对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2.1专业认证的特色
所谓专业认证,广义讲即时某专业技术或领域,通过某种检验标准,由政府或者权威专业组织实行,用于表彰个人或执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业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保障公众、学校和学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专业认证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即专业认证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各校的教育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科研、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是否与本校的办学宗旨目标相一致。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自主申请权威认证的过程。以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学校向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接下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认证工作委员会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考察结果将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做出相关的整改,持续的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可以视情况进行回访。认证的结论包括完全认证(有效期为8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为4-6年)和不予认证。
2.2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现状
21世纪初,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等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认证指南》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参考方案,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医学教育标准及认证制度。我国也在借鉴国际标准和指南,力求国际标准本土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质量认证。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7年,“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其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四个医药类专业列为试点项目。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截止2013年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3专业认证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的推进作用
2.3.1重视专业认证,深化教学改革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已经形成5年一轮、对普通高校进行全面评估的制度。毋庸置疑,高校评估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区别见下表1。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教学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办学硬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要求。而专业认证是评估学校在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而且更注重学校的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察认证。因此专业认证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高校专业认证将会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进行大改革,将其划归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在此契机下实行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有助于引导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有望解决长期以来检验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准参差不齐、课程设置缺乏严格标准、医学和理学理念分歧等问题。
2.3.2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更是亟需更新教育理念。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办学理念,一改以教师为中心和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教师的责任是学业引导和帮助,学校的职责是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专业认证也关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注重团队学习、案例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专业认证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我国检验医师和技师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医院往往医技不分,检验医师的处境十分尴尬。专业认证可以指导医学院校根据检验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为掌握扎实的检验技术理论、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医学技术类人才,进而规范对检验医学生的培养,逐步实现专业认证与检验技师资格考核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2.3.3保障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高校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学校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学科专业教育质量。专业认证虽是自愿参加,但是申请专业认证,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科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专业认证,教育质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转变为高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专业认证不仅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间专业教育质量相互认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流动,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执业的机会逐渐增多。通过专业认证,采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规则和程序,实现学历互认和人才互认,有助于培养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检验医学人才。专业认证将会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现国际接轨指引方向。
3小结
篇8
关键词 CBI教学理念 TBI教学法 医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CBI(内容型教学理念)和TBI(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渐渐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在交际教学法基础上的新发展,给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带来很好的启示,本文将在内容型教学理念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框架内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1 CBI与TBI相结合
关于任务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本文采用二语习得研究专家David Nunan的观点,他认为交际任务是“一种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操作、生产或者交流互动的课堂活动,并且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任务也应该具有完整性,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交流行为。在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三版)中TBI被定义为:一种将交际型任务和会话型任务作为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单位的教学方法。这些任务由于包含有意义的交流互动和探讨,可以给语言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使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而掌握语法。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翻译成中文有各种译法:“学科性辅导”、“知识性辅导”、“内容教学手段”、“内容本位教学”或“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等等。Stephen B. Stryker将CBI定义为将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Stephen B. Stryker, Betty Lou Leaver;1997-5)
将内容型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都是CLT(交际语言教学)的新发展,二者都无法将CLT取而代之。此外,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至少是相似的:(1)真实的环境;(2)需求分析(动机);(3)错误纠正;(4)获取而非学习;(5)学生从早先经验获得的知识图式发挥作用;(6)提高自信以及能力等等。就二者的区别而言,CBI强调学习的内容,课程需围绕内容来组织,更为复杂的评估(同时关注内容的掌握和语言的提高)。TBI则与之相反强调如何学习,课程需围绕任务来组织,根据任务完成的结果来评估。
Nunan (1989)建议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来提高CBI课程。以任务为基础的课堂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涵义而非形式。“现实中的任务”是与学生必须使用的语言相关。教学法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下几个原则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以需求为导向;强调通过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互动学会交流;将真实的材料引进学习过程当中;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后语言学习相联系。
CBI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教材层面上予以指导,而TBI教学理念可以指导具体的教学安排,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CBI教学理念与TBI教学理念的关系总结如下:首先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和制定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语言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通过任务教学方法来完成。任务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课前学生以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课中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其他同学参与提问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后老师对学生的所有表现进行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反馈。
2 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CBI 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可以为任何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指明方向,也可以帮助构建课程的教学大纲。在CBI教学理念中,学科知识是课程最基本框架的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学科知识构建的,而非语言形式,语言功能或者语言技能。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对特定主题的学习而获得。由于医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大纲仍未出台,给高校英语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带来不便,缺乏大纲的指导性,很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都具有盲目性,因此制定医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大纲的任务紧迫。而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CBI教学理念具有指导性,特别是针对高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如大三大四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和研究生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CBI教学理念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在制定教材方面,由于现行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很多都偏向于科普性,并没有体现医学英语的专门用途的特点,因而并不能满足医学生在实际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需求。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和分科特点。CBI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掌握文献的内容而非语言,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与传统的先注重语言而后掌握内容的自下而上的学习不同,医学英语教材也应当注重内容的选材,而不是单纯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掌握内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CBI 教学理念要求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文本。教学所使用的核心材料——文本,录像,有声材料等——都主要选自为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制作的教学材料。学习注重理解和传达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使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现实中的任务。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当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尽可能将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场景中需运用到的医学英语知识体现在教学材料中,并且要体现国际医学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能真正地开拓视野,掌握最新的医学发展。
调查研究显示现如今很多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英语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老师一言堂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呆板落后。TBI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给医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TBI教学模式由任务前、作业周期和语言关注三阶段构成。在任务前阶段老师必须介绍主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回忆或者学习有用的词汇或者短语,确保学生理解任务指令等等。而在作业周期阶段,老师主要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该阶段包含三个部分:任务执行,计划和报告,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汇报表演。在最后的语言关注阶段,主要是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判断,并加以改进,并在之后的练习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 总结
CBI(内容型教学理念)和TBI(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法的研究等方面对医学英语教学有较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篇10
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一些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其中很多是非医学专业,如管理、英语、信息、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有某些相关,毕业后服务于医疗机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必须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由于学时的限制及要求层次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这些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将基础医学知识放在一本书内作介绍和讲授。该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将各门课进行较好地融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了解生理现象和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了解致病因子与机体防病机制的相互关系,这些涵盖广泛的基础医学知识,将对所从事的医药卫生相关行业的工作,发挥重要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太多、难于把握其难易度。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的内容很多也比较复杂,几乎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其教学模式往往有两种:一是分系统讲解,将各系统的基础内容衔接在一起进行讲解;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讲解,即按教材编写顺序由相关教研室轮流讲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无论那种模式讲解,都会出现教学内容多,跨度大,而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深浅度、各门学科之间很难衔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较困难的问题。
2.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各环节普遍存在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基础医学概论虽然有专门教材,但基本都是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简单拼凑和压缩,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教师也是各门课程相关教师的轮流授课,无专职教师,专门成立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的很少,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门课程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实验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完美匹配,教师强调理论授课,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整个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脱节或重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不易理解和教学质量不高的共性弊病。
3.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的重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法事、英语等这些以文科学生为主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对医学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较理科学生差。从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信息反馈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较感兴趣,但由于内容繁多,脱节严重,理解困难,自认为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低等原因,慢慢的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现象。
4.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上的误区。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有学习方法上的误区。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客观上该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较抽象,有些内容是一些微观的知识,如细胞学、细菌学、病毒学的内容等,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内容涉及一些较复杂的机制,如休克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等,学生很难理解;主观上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因而有些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对策及建议
1.整合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的联系和衔接,并且对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以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优化课程内容[1]。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注重相关学科教学的协同效应,避免重复,更不能前后矛盾,并依此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2.突出专业针对性,采用器官系统教学法。应认真研究非医学专业,突出专业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内容多而时数偏少的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确定了以分器官系统教学,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首先,分器官系统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授课更加生动、丰富,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其次,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有利于学生构建较完善的医学知识结构及临床思维的形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依据教学内容,打破或淡化实验的学科界限,精选实验内容,以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为依托,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策划好实验设计,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既要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又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优先考虑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并作为学生评价和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4.编写和选用实用型教材。2005年,以我校石增立教授为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2]出版。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教材出版[3],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内容重叠、缺乏整体联系的问题。教材应充分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紧紧围绕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力求简明扼要、循序渐进,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近期,我们将对该教材进行改版,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整体优化、简明扼要、联系紧密、衔接流畅、重点突出,适用性强,并尽快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保证。
- 上一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 下一篇:中医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