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市,除已上市的企业外,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对直接融资的概念还很模糊,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思路还是空白,企业运作资金的来源还很单一,与现代企业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些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发展慢。
为进一步拓宽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拟于近期举办2013年企业直接融资系列活动,初步方案如下:
第一阶段:直接融资洽谈会
一、目的意义
邀请国内外直接融资中介机构、交易机构、创投风投企业等来,与我市有直接融资需求的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企业、拟上市企业和重点人才项目进行直接融资洽谈。进一步加深对我市经济社会及重点行业、产业的了解,促成直接融资意向,为的企业打开直接融资新局面。争取更多的股权投资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二、活动时间
暂定3月下旬。
三、活动地点
在金陵金鼎、光华国际中进行选择。
四、活动内容
1.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直接融资洽谈。
拟上市企业、发行债券企业、场外股权交易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企业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洽谈;有股权融资需要的企业与创投、风司洽谈。
五、活动对象
1.本市企业
40家以上有股权融资需求的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企业、拟上市企业和重点人才项目,董事长或总经理;
2.创投企业
30家以上证券业中介机构,创投机构负责人或业务人员;
第二阶段:企业董事长直接融资培训班
一、培训形式
为进一步巩固洽谈会成果,结合多年来针对企业董事长培训的经验,防止代培代会、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根据2007年、2011年我市企业上市上海复旦大学培训班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为企业董事长能聚精会神汲取培训知识,拓展直接融资思路,决定采取送出培训、封闭式培训、专题培训。
二、培训时间
暂定3月下旬4月上旬,时间3-4天。
三、培训地点
上海复旦大学。
四、培训主题
企业直接融资的意义、种类及选择;企业上市(包括IPO、新三板、股权托管交易)融资;企业债券(包括企业私募债、企业集合债)融资;私募股权(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
五、培训对象
组织动员一批有股权融资需求的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企业、拟上市企业董事长,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
篇2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也仍然存在着很多,如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整体金融风险隐患较大、金融机构违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等等。作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自身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如何稳步发展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结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1、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直接金融发展较慢、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 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二是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比重过高,政府支配了过多的资源。从国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直接融资发行量为12515亿元,其中国债发行6280亿元(占比50.2%),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发行4520亿元(占比36.1%),股票发行1357 亿元(占比10.8%),企业债券发行量358亿元(占比2.9%)。企业直接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到的资金仅占13.7%,而政府融资占86.3%,政府拥有过多的资金支配权。
2、中国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中国直接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在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缺乏,直接融资能力差,并导致直接融资比重低。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缺乏直接投资渠道,投资者无法根据不同风险偏好自由选择投资对象,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根据市场资金与产品供求变化,选择有利融资策略降低融资成本,并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与结构。
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占绝对比重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基本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把市场经济发展中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风险集中到银行和政府,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3、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稳步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措施。市场经济国家的直接融资市场以固定收益工具为主,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在固定收益工具中公司债又是主体,其他为公共债和机构债。而在中国,固定收益工具品种单调,公共债只有中央政府的债券,公众没有机构债的概念,在公司债中公众对项目债和为企业生产经营而发行的债券也没有明确概念区分。(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概念,我们仍沿用企业债这一概念,但从规范金融市场来讲我们应确立公司债的概念。)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之后,目前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券基本上是项目债券,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发债受到很大制约,这导致企业发债融资与股票融资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2004年(截至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在股票市场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在财政政策从积极趋向稳健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变得更为迫切,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有利于适当分散全社会融资风险的集中程度,减轻银行业的融资压力,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改善信用环境,培育商业信用。
二、明确风险承担责任,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债发展
1、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明确风险承担责任
债券和股票一样都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投资人通过购买债券投资于企业,有权按照约定期限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同时也应承担企业违约欠债的风险。不过我国有关法规的并未体现这一重要原则。如1987 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债券视同国家控制的资源进行管理,没有明确投资人应承担风险,反而强调了债券持有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留了相应条款,同样没有明确投资人要承担企业信用风险的责任。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更是强制要求担保,且多由国有银行担保,这不仅抹杀了企业债券不同信用等级的本质特性,也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债券管理规章进行修订,明确企业债券投资人的风险承担责任,并取消强制性担保。
2、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企业债券投资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债券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只有大额交易才能有效降低成本。企业债券投资的这些特点都表明,具有较强市场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是企业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工具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
3、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需要以往在市场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才能对症下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行政干预严重。上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在信贷资金实行规模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发债也实行了规模管理。规模管理下的审批制使企业债券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补充贷款规模不足的工具,造成在低效益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企业债券清偿时,部分地方政府又强令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留下大量后遗症。二是以个人为主的投资者群体与债券风险等级不匹配。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债券投资人一直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也主要面向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发行。这类投资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意识,一旦发债企业发生违约不能按期偿付,这些投资者往往会要求政府或金融机构承担责任与损失,形成沉重财政负担和大量不良金融资产。三是缺乏健全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现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淡薄使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形同虚设,这既不利于市场信用基础的建设,也不利于在优胜劣汰中培育合格的评级机构。此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没有正确地总结历史的教训,在后来的企业债管理中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发行管制。由于担心企业债券违约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以零风险为目标。为保证到期本息兑付,管理部门对发行人资质、发行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强制要求担保,这样使得只有极少数资质好、且并不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的大型国有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而大量一般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培育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促进债券市场健康
1、健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培育信用评级机构
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结果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催化剂,只有在企业能够真正自主发行债券、同时投资人自己承担风险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产生对债券信用评级的真实需求,使债券信用评级发挥其评价优劣、揭示风险的指标性作用,也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珍惜信誉,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与提高。
2、顺应企业债券交易需求,完善市场管理
在金融产品的交易中,主要存在撮合式交易和询价式交易两种交易方式。一般来讲,小额交易和交易要素简单明了的金融产品适合运用场内集中竞价、自动撮合的撮合式交易,而大宗交易和交易要素相对复杂的金融产品适用于场外询价、逐笔成交的询价式交易。,的金融市场既有交易所债券市场所采用的撮合式交易,也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询价式交易。企业债券涉及的交易要素较为复杂,对投资者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是适合机构投资人和大宗交易的金融产品;根据国际发达市场经验,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发行与交易,95%以上都是在场外市场完成的。让企业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市场发行债券及进行交易,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最好选择。
在实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发行市场和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应完善市场管理,逐渐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保证资金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充分、透明度高。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除建立有效的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标准、程序、频率及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
3、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提高债券交易效率
债券是由投资人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只提供中介服务,因而必须对债券和客户资金实现严格的第三方托管。目前的债券托管方式和客户资金的托管方式,不能从技术上保证客户资产和资金不被挪用,必须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
市场参与主体对交易结算方式的不同需求导致了对应交易结算系统的差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同时存在,并在两家登记公司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转托管制度,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促进适度竞争,提高服务效率。登记结算公司现有的席位托管制,存在着客户债券与资金可能被挪用的风险,应将其改革为客户托管制,并完善制度堵住漏洞,这样既能提高债券转托管的效率,又更有利于客户对发行、交易场所的选择。
四、加强监管协调,实行功能监管,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
1、完善现有债券监管体制,实现功能监管
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由多个机构分别管理。国债发行由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发行由发改委管理,金融债券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交易由证监会监管,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债券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存在,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形成多重监管,造成监管效率较低,了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
要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明确债券市场监管以功能监管为主,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入和市场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避免出现多重监管或监管盲区。要实现功能监管,应该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定位。监管部门应该有如下定位:一是制订债券发行、交易规则;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对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行为予以惩处。在此前提下,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企业债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并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真正的核准制,并尽快实现注册发行管理。
2、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促进企业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统一监管理念。各种规则的制定和履行监管职能的出发点是尊重投资人、筹资人的自主权,保证信息的充分披露,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让投资人承担风险。
统一制定规则。在发行市场应按照公共债、公司债、机构债和外国债分别制定发行规则;在交易市场不能按发行主体,而只能以交易方式制定共同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统一和效率;各种规则的制定必须有对违规者的严厉处罚,否则规则难以被遵守;对市场的管理应以自律为主;监管者的职能是检查市场主体行为的合规性和对违规者依法惩处。
相关信息共享。在监管职能分散的框架下,信息共享是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唯一办法。
篇3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 货币政策 中间目标 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1-09-04
2011年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11年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表示,各级人民银行要适应形势发展,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要加强对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和监测。央行系统已经开始启动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工作,由此,“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并迅速成为热议的话题。其中,既有赞赏、期待,也不乏质疑和猜测,甚至还有曲解,有些人认为社会融资总量将取代M2和新增贷款规模,已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那么,社会融资总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指标,它的提出是否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它对宏观调控、金融体系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客观地解读和正确地评价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新指标呢?
一、何为社会融资总量
从理论上讲,“社会融资总量”的直观涵义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融通总量,其中包括金融机构从社会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融资和实体经济(指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社会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融资。而从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角度看,实体经济的融资行为是重点,因此,央行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界定仅指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
从融资来源和渠道上看,社会融资总量又可分为实体经济内部相互之间的融资,即人们常说的“民间融资”,以及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即所谓的“正规融资”。从理论上说,应对实体经济的全部融资进行监测和调控,但是,央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监测的可行性,认为民间融资等暂不纳入统计的范畴。这样,央行最终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从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具体统计口径来看,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代客理财及资金信托产品资金运用(贷款部分)+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同时,央行还说明,社会融资总量所包括的统计口径是开放的、可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统计技术的成熟,其他更多的融资方式将逐步纳入统计监测的范围。
二、“社会融资总量”概念提出的深刻原因:金融体系的重大转变和原有指标功能的弱化
一般而言,金融体系可以分为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 “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的历史证明,随着金融的发展,通过银行而实现的信贷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的各类融资比重相应提高。现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甚至超过间接融资。在传统上,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和速度,在具体操作上则主要是控制银行信贷的规模和速度,以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的中间目标。这是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直接融资不发达,基本上都是银行信贷,信贷投放成为货币投放最主要的渠道。这符合我国过去金融发展水平低、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现实。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金融呈现出与国际潮流完全不同的迅猛发展态势,金融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加快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金融市场和产品不断创新,直接融资比例逐步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在银行贷款(含票据贴现)之外,股票融资(包括公募的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债券融资(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中期票据等)、民间融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以及保险公司投资等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我国自1990年发展资本市场以来,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趋势在近几年更加明显。毋庸置疑,我们的金融体系正在从“以银行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
以2010年为例,证券市场实现的股票和债券筹资为1.26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9.50万亿元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筹资2.24万亿元。此外,还有一些经济主体通过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实现了融资,也有一些经济主体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国直接投资、民间借贷等渠道实现了融资。2010年,我国银行系统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5万亿元。根据央行对2010年我国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实现融资总量的统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只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50%左右。
这种金融体系的深刻变化,说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质变,金融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也必须因之而变。很明显,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央行传统的调控手段――监测和控制新增人民币贷款这个指标的功能必须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从央行现实的操作来看,随着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新增贷款总量越来越不可控,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盈利来源还是存贷款利差,所以对贷款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放贷的利益冲动十分强烈,在利差刚性的政策导向下,商业银行源于考核及其对利润的追求,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贷款规模,其二,商业银行的表外授信产品越来越丰富,为其规避金融监管部门的贷款总量调控提供了便利条件,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突飞猛进,理财业务的红红火火就是明证;其三,在现有条件下,针对新增贷款总量进行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运用的空间和弹性不足。事实证明,多年以来,国家预定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调控目标都未能完全实现。
很显然,经济环境或者金融体系深刻变化,以及原有的人民币贷款指标在现实操作上的不可控,已经说明:“以银行为主导”金融体系条件下衍生的人民币贷款的中间指标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宏观调控的需要,客观要求在理论层面与政策操作层面都必须重新寻找能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迫切需要确定更为合适的统计监测指标和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因此,更能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酝酿而生,应该说这是一种符合经济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
三、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内在缺陷:离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还很远
我们说,金融体系变化了,原有的指标在操作层面不可控了,这双重内因客观上要求对原有的指标功能进行调整,或者说寻找一个新的指标来替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有专家在研究适宜指标的替代问题,说明中国货币政策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说,“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就找对了?央行今年提出“要加强对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和监测”,是否就可以断言:央行将以“社会融资总量”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作为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取代以往以“货币供应(总)量”(即广义货币M2,亦可称之为社会货币总量)和“货币总量增速”为中介目标的做法呢?
笔者认为,“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离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还很远,短期内,甚至不能将它作为一个事前的控制指标。但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事后的监测指标。因为,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缺陷一:社会融资总量并不等于社会货币总量,所以,用它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有先天不足。
货币理论告诉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准确把握货币投放渠道和货币总量的控制标准,因此,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或称中介目标,只能是调节货币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
按照投、融资双方是否直接转让货币所有权、是否增加社会货币总量区分,社会融资总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各种渠道尽管可以改变社会资金的配置,但并不是都会创造新的货币投放。直接融资更多涉及的是资金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非货币总量的扩展。由于只会转移货币所有权和购买力,而不会增加新的货币购买力,社会货币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并不属于货币投放渠道,不应纳入货币投放监控的范围。
相对其他融资方式,银行信贷的最主要区别是其能够通过货币创造影响市场总体流动性。一般来讲,只有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才会增加货币投放,而直接融资则不会。而央行更应该关注社会货币总量,来实施货币政策。
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社会货币总量,应该是最广义的货币总量。现行的社会货币总量(M2)指标,包括了全社会流通中现金和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的全部存款。因为无论何种渠道投放的货币,最终都将表现为社会流通中的现金或者存款,所以这是反映一定时点社会货币总量最全面和最准确的指标(当然,也有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也纳入,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划分成为M2、M3、M4等具体指标)。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货币总量和社会融资总量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社会融资总量不同于社会货币总量。因此,央行如果把这个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有失偏颇。
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短期内,银行信贷规模、社会货币总量(M2)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
当然,随着金融的发展,间接融资的渠道或方式也在不断丰富,现在仅仅控制银行贷款显然已经不够了,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融资方式进行认真地梳理,把各种实际上属于间接融资的货币投放都要甄别出来,笔者建议将广义贷款(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代客理财及资金信托产品资金运用(贷款部分)+银行承兑汇票)一并纳入货币政策的监控目标。
缺陷二:对社会融资总量调控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尚待研究明确,其作用有待观察。
中国的直接融资大规模发展、融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不长,社会融资总量的结构尚不稳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要求央行货币政策实现对融资总量机械地、数量地精确控制,很不现实。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一个新兴统计指标,其可调控性及效果仍待观察。
虽然,央行实证分析表明,对社会融资总量与宏观经济变量,包括CPI、GDP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认为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总量与GDP、CPI、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要高很多。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仅能溯至2002年,且未公布月度和季度数据。由于历史数据缺乏,无法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稳健性进行检验,以此为据开展调控,理论基础值得商榷。
实际上,我们必须先搞清楚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在理论层面上,要搞清楚社会融资总量与GDP、CPI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而不能仅靠2002年到现在的不到10年的数据简单论证就得出结论,以此来进行宏观调控,未免略显草率。
笔者认为,社会货币总量与社会融资总量这两个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者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是截然不同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更适合于古典经济学分析传统,而对货币总量的关注则直接脱胎于凯恩斯经济学。因此,央行在进行这种中介指标的调整时,对其背后所涉及的基础经济学理论框架还应该有更为深入地研究。否则,如果没有分析基础和决策框架的相应调整,仅仅是中介指标的调整,可能会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很多的混乱。
缺陷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
“总量”的概念并没有真正体现。就目前来看,私募、政府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都没有考虑在内,这些都是银行托管的,也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获得的。甚至与银行承兑汇票相似的信用证也没有统计在内,这很难解释。从最近温州民间融资所暴露的问题来看,民间融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在日渐扩大,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局部金融的稳定,不容小觑,完全排除在外,好像并不是很合理。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新型的融资工具。同时,有关统计制度和技术将逐步完善,一些目前还难以统计的融资方式今后可能在统计监测上也将会变得可行。因此,社会融资总量所列示的统计口径是开放的、可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统计技术的成熟,其他更多的融资方式将逐步纳入统计监测,这就对数据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提出挑战,那么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将来数据之间如何比较?类似于央行现在进行的实证分析如何进行?这些都有待考虑。
同时,“社会融资总量”存在着流量(发生额)和存量(余额)之分,容易产生歧义。由于各种融资渠道都存在着融资期限的问题,有些短期融资流动性很快,社会融资总量的流量总额可能完全不同于存量余额。而且不同融资渠道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转移的叠加作用,如企业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如果以累计发生额作为社会融资总量,实际上是难以准确反映一个时点全社会货币总量的。如果过于关注并且谋求调控各种融资渠道的融资发生额,而不是集中关注和调控社会货币总量(余额),没有太大意义。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需要统计局、一行三会之间进行协调,这必然降低数据使用的时效性。况且,与中国GDP统计不等于各地方GDP统计之和的情况类似,全国社会融资总量与各地方融资总量加总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缺陷四:分业监管的架构下,央行尚缺乏统一可控的条件。
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涉及到不同部门监管职责和权限的协调,使得央行事实上并不能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范畴进行金融调控,有效控制社会融资总量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社会融资总量涉及到更多的融资方式,融资需求和供给更难以把握。很多直接融资方式的规模,如股票发行,企业债的审批,受政策性影响非常大;非信贷融资主体融资行为的自主性更强,更容易受经济波动和预期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等活动衍生出来的融资需求则更加难以掌握。
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控性要好,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综合的金融监管当局,但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缺陷五:社会融资总量发生作用的政策环境尚不具备。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利率和汇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仅仅依赖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现时难以实现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
编制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仅仅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最为关键。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货币供应还是需求,对利率的变动都十分敏感。
然而,现阶段,在国内利率市场化依然有限的背景下,货币供需双方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远未达到理想水平,这正是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相对实体经济运行存在滞后性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想控制社会融资总量,可先走利率市场化之路,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目标。但现在我们的传导机制没有完善,就是说,整个的收益率曲线都不是很完整,短端撬动不了长端,如果能够把短端和长端都非常好地撬动,就可以影响到社会融资总量。如果单纯地用数量去控制,发改委、银监会天天去控制,这样做很辛苦,最终效果也末必理想。重要的是把利率的传导机制理顺,理顺了这个机制,只要央行控制了短端,从而影响长期利率和影子利率水平,社会融资总量水平就会朝着央行所要的方向去发展。
一句话,利率市场化迟迟按兵不动,不仅很难解决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问题,即便社会融资总量今后担当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需要市场化利率的大力配合,否则治标不治本,央行仍会陷入目前M1、M2 增速调控的力度要么偏小要么偏大的老问题。
四、结语
(一)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在金融体系深刻变革背景下,监管当局对宏观调控所作出的一种符合经济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
(二)央行宏观调控思路将发生重大转变,货币调控将逐步改变通过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和微观管理(窗口指导)来控制信贷增长的模式,而更多地发挥利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并更多的关注资产价格变动,逐步构建均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三)社会融资总量目前尚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也不能将它作为一个事前的控制指标。但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事后的监测指标,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的参考指标。
(四)当然,社会融资总量对于我国而言,还是一个新概念、一个新生事物,其统计范围、统计口径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茉楠,“社会融资总量”引领金融调控体系嬗变[N],中国财经报,2011 年3 月29 日第008 版;
2.李倩,通过社会融资总量调控更为科学合理[N],金融时报,2011 年2月11日第001版;
3.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4.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关于社会融资总量的几个问题[J],西南金融,2011年第3期;
5.陈涤非,关于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几个问题[J],金融纵横,2011年第3期;
6.贾壮,重视社会融资总量意味利率戏分更重[N].证券时报,2011 年4 月15 日,第A10 版;
篇4
理财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中央结算公司于2010年3月和银监会创新部共同完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研究》课题,后期在银监会领导及创新部的具体指导下,开始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登记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自2012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2013年1月在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四家银行试点运行。2013年6月17日,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167号),标志着理财登记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工作正式开始。
理财登记系统对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从产品端和投资端对产品申报、发行募集、投资交易和终止清算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全流程登记,由产品报告系统、产品登记系统、权益登记系统、统计监测系统、从业人员登记系统组成。
(二)理财登记系统运行情况
运行三年来,理财登记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运行平稳、效率较高、方便实用,未发生任何系统事故。截至2016年6月末,有631家商业银行、银监会8个部室、全国36个银监局在理财登记系统注册,并实现与系统的专线联网。系统累计登记了自2011年以来的92万只理财产品信息,自2013年以来的421.46万亿元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息,195.25万只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信息,以及2014年以来的1166.58万条理财产品资产交易信息,成为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库。
(三)理财登记系统的效用
2015年1月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北京银监局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作用和效能。以理财监管为例,对理财业务的监管,近期会里推出了一个理财产品登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一目了然地查到所有理财产品的各个要素,可以有效节约监管资源。
1.服务理财业务监管
一是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银行报告、监管审阅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从产品分散登记到全国集中登记,从纸质报告、线下审阅到电子化报告、线上审阅,从手工办理到系统自动办理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是实现了从产品端到投资端的全面登记,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涵盖产品端和投资端的全流程登记,监管机构可在线查看管辖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详细情况,并根据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银行理财市场集中数据库,实现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分析。理财登记系统的明细数据为监管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监管、引导理财业务发展转型乃至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2.服务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一是有利于理财行业规范发展。系统通过对理财业务中各类概念、数据的准确定义,制定并标准化的理财登记“数据元”,可使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销售管理、投资运作上更加规范、统一、透明;通过对理财登记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及时、准确展现行业发展动态,为行业协作打下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为市场开展理财业务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二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监管要求,一般个人类产品只有报告通过且获得登记编码后才可正式发售,且银行须在产品销售文本中公布登记编码,投资者可据此在中国理财网(.cn)进行产品合规性查询。该披露机制实现了多个机构自行披露信息到全国集中披露信息的重大转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控制产品发行端的合规风险,防止“飞单”产生。
三是有利于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全面、规范、详实的信息登记要求将促使银行实现高效、规范的内部信息管理,从而为其防范业务风险打下基础;基于登记基础,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理财估值、绩效评价等服务,提高银行理财业务在全国各行业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理财登记系统的应用
1.理财统计分析
基于理财登记系统的大数据库,经银监会创新部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完成并对外了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13年以来的年报、半年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共有10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对年报和半年报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每月理财市场的统计月报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报告也为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理财市场的运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财风险监测
系统多样化的风险监测指标将实现对理财行业性风险、单个机构风险、单个产品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银监会等主管部门管控风险、制定政策提供支持。
3.理财信息披露
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集中披露门户网站,集中提供理财信息披露、产品合规性查询、理财研究资讯和投资者教育等服务。网站自2013年底上线以来运行平稳,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最高日访客数超15000人次,最高日页访问量超30万次。
理财托管机制的建设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托管,银监会多次强调独立第三方托管制度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托管机制”。经财政部、银监会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发起设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16年8月26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指出,成立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理财服务社会的需要。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监管平台、理财市场中介服务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为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专门从事银行理财第三方托管业务,具备了独立性、规范性、效率高等特点。
(一)独立性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银监会指定的理财第三方托管机构,与理财产品管理人无利益冲突、无关联关系,客观、中立、独立的身份有助于保证托管业务的公允性,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和业务信息保密。
(二)规范性
理财托管系统由账户管理系统、资金系统、核算系统、清算系统、投资监督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六大子系统组成,再加上现有的中国理财网、理财资产估值系统等技术平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规范履行各项托管人职责,树立行业标杆。
(三)效率高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对接资产管理人、交易前台和结算后台机构,实现全程系统化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与处理,有效提高业务效率。通过理财登记系统与理财托管系统的数据交互,可以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亦为理财产品管理人减轻登记工作量。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创新工作
(一)业务背景
为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和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等政策要求,以及银监会提出的“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等工作部署,经监管指导、市场推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创新应运而生。
(二)业务特点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种标准化投资载体,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企业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机构统一托管、在合格投资者间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是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是投资标准化金融工具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的业务特点有:一是有利于全面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信誉、专业和桥梁优势,引导银行由间接融资主体向直接融资平台转型;二是实现企业资金需求和社会资金直接对接,促进直接融资;三是实现了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化,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四是建立了全程信息披露和公开簿记发行机制,透明度较高;五是实现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公开报价和转让,有利于银行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六是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供每日第三方估值,有利于资产的公允定价和风险的客观计量;七是实现了注册发行、信息披露、报价转让和付息兑付的系统化、一体化,业务效率较高;八是以注册制、市场化为核心,建立了涵盖全业务流程的基本制度。
(三)业务进展
中央结算公司建立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全面支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登记、托管、转让、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9月30日,共有27家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发行了390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金额近1400亿元。此外,共有44家银行开立了161个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工具托管账户。
经过三年的发展,该项业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如制造业、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资金投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地区覆盖面较广。
二是创新了融资方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可交易、可估值、信息透明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推进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了融资效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有助于实现“去通道、去链条、去杠杆”的目标,且注册流程简便、发行方式灵活,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引导了理财转型,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具有动态管理、组合投资、信息透明等特征,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解期限错配,将产品风险和收益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五是契合了投资需求,丰富了投资者的理财选择。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央结算公司将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为独立运营实体,不断丰富完善多位一体的理财基础设施架构。
(一)持续加强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理财登记系统直联接口的开发、推广工作,全面提高登记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加快推进理财权益登记子系统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为服务理财业务监管和理财产品转让、质押等相关业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本着为银行提供更多服务的原则,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二)持续完善理财大数据应用
一是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机构提供定制研究分析报告,深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期限特征、投资资产结构、风险收益水平等,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理财风险监控机制,通过系统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辅助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关指标,研发收益率曲线,促进理财市场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标准。四是开展银行理财业务评价和银行理财产品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投资参考。
(三)持续做好理财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
中国理财网将进一步完善信息资讯体系、丰富信息披露内容、拓展网站服务功能、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利用信息权威、专业、全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信息服务,打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促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业务规范性和效率。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切实支持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三是打造产品特色、开展业务创新,通过对融资主体、融资用途、含权方式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匹配融资企业多种不同的合理融资需求。四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进一步推广开放式净值型产品。
(五)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工作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尽快研究制定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业务规范和实施方案,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服务,以真正实现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权益。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 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社会经济体系中,金融制度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与民生和经济休戚相关。同时,金融业又是非常专业的一个经济部门,规则由少数精英所制定,关于金融改革的讨论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比较遥远。不过,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军突起,使2013年成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而且也使金融这个“高大上”的话题成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谈资。
以余额宝为例,这是一种便捷、高收益的活期理财产品。它的出现,使普通人认识到原来金融变革离自己如此之近。余额宝的发展速度绝对超乎传统金融人士的想象,有关人士曾预计,今年其规模将达到1万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超过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的资产规模。余额宝发展如此之快,凸显出中国金融需求受到严重的压抑。余额宝或者类余额宝产品本质上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产品。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几年前已经实施,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则迟迟没有推行。据高善文等人的研究①,中国银行负债端市场化定价的产品占比约30%,利率受管制的产品占比仍然高达70%。而余额宝通过货币基金的形式将那些原本只能忍受受管制利率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放到利率已经市场化的金融同业市场,使得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受利率管制的70%的资金也可能享受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有人称余额宝的做法是监管套利,这种说法有点负面,笔者更愿意将之看成是自下而上的一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变革,而且截止到目前,以余额宝、理财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
余额宝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这就不得不提及其母公司支付宝。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生态链上的支付宝公司最初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环境中的信用缺乏问题。但是由于支付宝这么一个小小的金融创新,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间迅速发展,至今中国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比美国还要高。与此同时,支付宝自身也发展壮大,2012年其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而活跃用户数目前已经超过3亿。
正是因为庞大的用户规模,所以当支付宝推出余额宝时就可以迅速接触到广大的用户。因此,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迅速崛起,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以前并不起眼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积累的客户资源,这真可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互联网金融的帕累托改进
吴晓求教授在《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一文中指出,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的划分,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即: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②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提供其中四种功能,即互联网金融的四条产品线:快捷、低成本和安全的支付系统,服务更广大人群的理财服务,服务更广大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服务以及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
当然,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更多的产品线仍然在不断地涌现,有些一开始我们还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界定。比如最近出现的“娱乐宝”,这是一款保险产品还是仅仅是营销手段呢?同时,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也不仅仅体现在银行业,对于证券业、保险业都会有较大影响,比如证券的经纪业务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彻底颠覆。迄今为止,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经营能力,这与它们本身擅长与消费者打交道有关系,互联网企业都是完全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它们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因此,能够在金融市场快速赢得消费者的心也不奇怪。那些漠视消费者体验、不用心经营用户的金融巨头们真的要小心了。
整体上而言,笔者认为,以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发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产品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意义最大,而且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原因有三点:首先,它提高了广大银行低收入用户的利益;其次,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之后,很难向大型优质企业转嫁成本,因此迫使银行更多地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从而有可能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它促使中国诞生一个更加发达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优质企业有了这个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成本也不一定会上升。此时,资本市场才真正起到了让低成本的社会资本流向优质企业的作用,也使得社会资本的分配优化,这将提高整体金融和经济效率。
上述三点中,第二点值得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在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之后,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会上升呢?原因在于中国信贷市场的双轨制,笔者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三轨制甚至是四轨制,即中国实际上存在至少四种贷款利率:第一种是低于8%的基准贷款利率,即官方贷款利率;第二种是企业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拿到的资金利率,在8%到12%之间;第三种是企业通过信托拿到的资金利率,在10%到15%之间;第四种是民间借贷,高于15%。如果银行能够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那么这些原本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企业,其融资成本很有可能是下降的。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
至于为大企业融资服务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国还没有准备就绪。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2013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为17.3万亿,其中银行贷款8.9万亿、信托等影子银行5.2万亿,也就是说间接融资占比仍然高达81.5%。从存量看,2013年中国的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50万亿;而同时保险业只有可怜的8.3万亿;债券只有约29万亿,其中90%以上是国债和金融债;股市的总市值也不过24万亿。银行的规模显然过于庞大,而如果我们继续任由银行不断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轻松赚取利差,其实是在积累更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市值多在净资产上下交易,这说明资本市场担忧银行的信用风险,即坏账。市场担心的坏账来源有两个:一是房地产,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房价存在泡沫,而且存在建设过度的问题;另一个来源即地方融资平台,据审计署截至2013年6月底的数据,地方政府的债务约18万亿,其中10万亿是银行贷款。对于上述巨额的银行高风险贷款,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将之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另一个就是让借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市场发债。资产证券化今年已经开始了,与资产证券化相比,直接融资市场更值得大力发展。
以上更多是从消除风险的角度来谈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而从实现社会资本效用最大化的角度,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直接融资市场让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面对面,消除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取消了中间环节,使得风险和回报匹配得更加好,也有利于避免出现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怪兽”。
直接融资渠道无非是两个――权益和债务类,二者都有赖于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权益类的证券市场就是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采取审批制,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设租寻租,而且使得上市本身变得无比困难,大量企业无法上市,成为上市公司本身价值巨大――一个可用来佐证的事实就是,中国股票市场壳公司的价值往往高达10亿元。今年,国务院和证监会已经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实施注册制。笔者相信,一个健康的进出自由的股票市场,不仅对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是个好消息,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率也有重大意义。
在股权融资、银行间接融资和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这三种外源性融资方式中,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直接融资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融资方式,低成本融资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然而,中国的企业债发展严重滞后,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诚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真正以普通企业为主体发的债还不到10%。相比之下,美国以企业为发债主体的债券占到债券总体市场份额60%以上(2005年的数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1993年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格、利率、资金用途都做出了严格限制,由此导致中国企业债发行规模较小。同时,由于上述限制,也使得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严重滞后,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评级机构缺乏话语权即是明证。
除了标准化的证券市场之外,类似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这样的直接融资也值得鼓励,但是这类投资必定是一种补充,在整体融资市场中占比不可能太高。
总之,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发展到了目前这么大的规模,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投资者,甚至是银行的经营者,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理解都有困难,管理好其中的风险则是更大的挑战。银行风险的外溢性又决定了一旦银行发生危机,政府就不得不出手救援,这种利益传导链条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是时候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了,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就是打破上述循环的关键一步。
直接融资之外的金融创新难当大任
互联网金融除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产品之外,还有P2P网贷、众筹等创新商业模式,但是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这些业务模式都不会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只会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不会对传统金融形成大的冲击。比如P2P网贷,目前是在没有监管条件下的野蛮生长,其中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一是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这直接导致老板卷款跑路时有发生。二是平台倒闭,无法兑现收益。虽然承诺的收益惊人,但如果最终不能兑现还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可以不用兑现承诺,那又有什么是不可以承诺的呢?三是虚假贷款。据笔者所知,P2P公司居然可以给一些小公司授信,比如某小企业主获得一个1000万的授信额度,还可以发展下家。事实上,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P2P网贷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上有什么本质创新,因此,一旦对之进行严格监管,中国P2P的发展速度会急剧下降,规模也会萎缩。
众筹分为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实物众筹这种商业模式虽然有一点金融的特性,但性质上与阿里巴巴的“娱乐宝”更可类比,它更像一种营销方式而不是金融产品。而股权众筹因为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限制,实际上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前景也并不乐观。
今年,政府批准了5家民营银行试点,不少人对民营银行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寄予厚望,希望以此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笔者对此也不乐观,原因在于:首先,从牌照和监管的角度看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在发起这些民营银行时设定的目标就是对原有金融系统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取代。比如银监会明确要求这些试点银行“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有限牌照”。其次,即使给了互联网企业全业务牌照,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对传统的银行业形成大的冲击。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做银行业还有一些明显的能力短板。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无非是从公众吸收存款,然后将之贷给有资金需求且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银行赚取存贷利率的差价(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很低,暂不讨论)。这个商业模式要求银行面向两类用户,一类是资金提供方,即存款的公众,另一类是借款的企业或个人。互联网企业多秉持消费者导向的、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因此,笔者相信互联网企业办的银行在服务个人客户方面会做得很好,但是,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则不足,尤其是如何确定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方面,还需要一个学习和证明自己的过程。再次,金融是一个有资本约束的行业,民营银行没有可能迅速积累类似于目前大银行一样雄厚的资本金,因此,从资本约束上也限制了民营银行的规模。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吹响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号角,如果能够促进中国拉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序幕,那将提高整体经济和金融的效率,真正释放出制度变革的红利。当然,这个过程的阻力不小,噪音也很多,决策者不必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P2P、众筹、民营银行等,而应从大处着眼,真正实施和鼓励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创新和改革。
注释
高善文、姚学康、尤宏业:《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安信证券宏观研究报告,2014年3月23日。
篇6
一、 宁夏沿黄城市带概念的提出
黄河从宁夏平原穿过,沿黄河两岸共分布着大、中、小十个城市,共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资源禀赋、各具优势的产业经济,使宁夏具备了建设沿黄城市带的天然条件。宁夏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会议提出:“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以黄河中上游引黄灌区为依托,以首府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三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灵武、中宁、永宁、贺兰、平罗县城和若干个建制镇为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集合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构筑起沿黄城市经济带,跻身西部城市带的建设行列。”
二、金融支持中卫市经济发展现状
建设沿黄城市带的几年间,中卫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强力推动中卫市沿黄城市带建设。2010年末,中卫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4.06%;贷款余额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8.6%。总体来看,中卫市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发展趋向基本一致,信贷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第一产业贷款占比逐步下降,第二产业贷款占比略有上升,第三产业贷款占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近年来,中卫市信贷投放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贷款向大项目、大企业集中。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大项目、大企业越来越多,项目带动型特征明显,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二是黄河金岸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力度较大。中卫市“五馆一中心”、腾格里沙漠湿地公园、职教公园等黄河金岸项目都获得了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目前这些项目有些已竣工、有些正在建设之中。三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强劲。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卫市商品房供销两旺,带动个人住房贷款强劲增长,2010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2005年末增长了99.4%。
三、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建设成效显著
(一)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中卫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0亿元,是2005年的3 倍,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建成了三大工业园区和六个特色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冶金、煤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六大产业板块。
(二)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中卫市硒砂瓜、枸杞、设施蔬菜、小茴香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108万亩、34万亩、25万亩、12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促进了中卫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增效、农民增收。
(三)黄河金岸建设初具规模。目前,中卫市“五馆一中心”、中宁枸杞博物馆等黄河金岸标志性建筑基本建成;以黄河湿地公园、香山公园、腾格里沙漠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公园体系已建成;黄河南北标准化堤防工程全面竣工,滨河大道全线通车;滨河大道两侧生态湿地绿化工程植树100万株,恢复湖泊湿地3500亩。
(四)旅游经济彰显活力。2010年中卫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39亿元,是2005年的4.5 倍;接待旅客157万人,是2005年的1.8 倍。五年来中卫市建设旅游项目30个,完成投资2.7亿元,新建了沙坡头旅游区黄河文化博物馆、金沙岛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旅游项目。旅游企业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渐趋完善,旅游资源得到不断开发,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四、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一)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总量较小。中卫市2004年撤县设市,下辖一区两县,是一个山川共济的农业城市,现有人口106万,其中农村人口约占70%。中卫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中卫市金融机构金融总量较小,而沿黄城市带建设资金需求巨大,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了不相匹配的矛盾。
(二)融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中卫市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市场比较落后。股票市场融资方面,仅有一家上市企业,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几近空白。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卫市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大企业大项目的大量引进挤压中小企业贷款份额。随着沿黄城市带建设步伐的推进,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越来越多,吸引大量信贷资金进入,而金融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五、几点建议
(一)围绕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沿黄城市带建设。“经济发展,金融先行。”金融机构应围绕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政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沿黄城市带建设。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争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较小的企业可采取募股、合资、合伙等形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开辟多途径的融资渠道,多方面筹措沿黄城市带建设所需资金。
篇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对一国经济、社会、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最普遍和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融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资金是不屑纪念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资金短缺就会造成中小企业无法生存,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
中小企业是一个极其难以界定的概念,笼统地说,中小企业指的是那些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的企业。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直接融资状况不理想。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股权关系的金融行为。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②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容易产生信贷风险,所以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城对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③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中小企业自身一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输抵押环节多、收费多,目前,在国家紧缩信贷政策下,由于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不动资产做抵押而担保公司又不愿意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做担保,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更大。④缺少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缺少真正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⑤满足中小企业交易需要的结算工具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对[1]中小企业输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业务及票据兑现。由于资金结算渠道不畅通,资金进账时间过长,甚至发生梗阻,因而,一些中小企业改用现金结算,加大了交易成本,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竞争的实力。⑥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沿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支持保障,目前只是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那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角度来讲有以下两个原因:①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方因素――中小企业 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作为需求方的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其融资难的困境。②中小企业融资的供给方 ――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第一,服务对象存在错位问题。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都是以大型企业作为其服务对象,很少放贷给中小企业。第二,制度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在贷款金额方面较少,但是与其他大金额的贷款一样,都需要经过相同的环节,每个环节的成本都相同,但是小额贷款的利润却很少;而且从银行的角度考虑,贷款给中小企业也会使得银行的监督成本也较大,因此,会导致银行不愿意将贷款贷给中小企业。
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国家推出了以下几项对策:①政策层面: 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硬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基金,增设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等等。②外部环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个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配套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增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采取有效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③融资渠道:发展外源融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过于依赖内源融资,所以首先我国应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年度信贷计划盘子中确定一个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的合理比例,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地把零售贷款分配到地市分行,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次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的企业存在永恒的多层次性,并由此带来金融服务领域的分化,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各自最能发挥自身服务功能优势、服务需求特点迥然不同的服务领域。再次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企业发展规律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直接融资渠道才能发展壮大。现阶段,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可以考虑发行集债券安全性和股票上涨吸引力于一体的可转换债券,在市场条件成熟时,视企业和市场规范程度再决定是否将其转换为上市股票。
参考文献
[1] 台湾中小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问题[J]. 华东科技, 2005,(06)
篇8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融资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是多层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自主创新和其他成长型企业,是指主板以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创业板是不仅意味着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进而拥有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意味着给创业投资带来良好的退出机制,将社会资本更多的吸引到投资创新和成长型的企业中,完善企业融资链条。
一.创业板市场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
因为不少中小企业难以跨越中小板的上市门槛,而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入市门槛较中小企业版低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能够扩大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具有高风险特点,面临更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其信息不对称性比一般企业更为严重,利用传统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相对来说更为困难。而创业板市场专为中小企业制定了宽松的发行与上市标准,创业板市场对公司历史业绩表现要求较低,公司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是否有较好的战略计划和明确的主题概念才是关键要素,市场认同的也是公司的独特概念与高成长性。因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更强,其主要针对寻求高回报、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
二.创业板市场促使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创业板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对整个中小企业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各地高新技术区中科技型企业数量庞大,但成功率与“成活率”并不是很高,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不善,公司治理水平不高,尤其是在非公有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企业管理理念相对更加滞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创业板的推出,将加速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向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变,由此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变化,将远远超过资金本身的影响力。同时,资本市场的杠杆与放大效应,将有助于形成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中小金融支持体系。监管层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和管理,将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注入中小企业的灵魂,有助于这些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规范运作。而创业板市场的示范作用,又将激发更多的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断学习和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降低风险级别,从而带动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因此,创业板对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业板市场有利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完善
目前正值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创业板的推出为担保公司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很多担保公司并非单纯的经营担保业务,而是同时对好的项目进行一定额度的投资,保投结合的中间融资模式是担保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具体说来就是在为企业担保的时候,让渡一定的担保费用,但是同时取得相应的对公司股权的认购期权,这样担保公司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高额收益,以保证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板的推出,为担保公司的这种中间融资模式提供了扩大再发展的可行性,这将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到担保行业中。按照国家对担保放大的倍率限制,进入到担保行业的资本将能更大限度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创业板市场为优秀企业提供充足资金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促进了创投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互相发展。一方面,创业板的推出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中小创新型企业更好地发展,而这反过来又会提高创投机构投资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随着风险投资等资金的进入,被投资企业有望获得附加价值,进一步提高盈利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板提供了有效的资金退出渠道,这将解除创投机构的后顾之忧,从而更为主动地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将其转化为对中小企业的有效投资,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
五.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创业板的推出,诚然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为新兴中小企业募集资金,发展企业业务,实施企业上市,实现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但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想筹集到大量资金以发展生产,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中的风险,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规避和减少企业发展中的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募集大量的资金,解决生产上的资金困难。
对于那些营运时间短、经营规模小、融资渠道及不通畅、创业板宽松的上市条件,使中小企业的上市梦想变成现实,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带来各种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筹集巨额资金;第二,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要使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较好的建立起企业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结构,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对于在创业板市场高管人员和核心工作者可以发起人身份直接入股,股票上市后变现,由此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这对于促进高层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巨大的潜能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第四,可以使企业知名度迅速提升。
综上说述,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寻找适合的融资渠道,而不是一窝蜂的去挤占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要比较多种融资渠道的优劣,作出理性选择,绝不能因资金短缺而饥不择食,勉强上市。
参考文献:
[1]于慧琴,《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会计之友》,2010年第02期
篇9
【关键词】金融体系;弊端;
前言:不同国家有着其自身的金融体系,其形式不大相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去概括金融体系。主要来讲,一种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中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美国和英国尤其明显。而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
一、 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念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交易的方式、市场的参与者等个金融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在金融体系中也扮演中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二、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大致可以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类别。
(1) 银行金融机构(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其他内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其中,我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发行货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市场等,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人民银行尤其重要。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及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在金融体系在占主导作用。
当前,我国有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其余还有13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约302家农村商业银行(另有多家正在筹建,所有农村合作银行均要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外加邮政储蓄银行。可以看出我国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
(2) 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社会资金的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介活动,可以降低投资的单位成本;同时通过多样化降低投资风险,调整期限结构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也可以正常地预测偿付要求的情况,即使流动性比较小的资产结构也可以应付自如。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无数债权人债务人从事大规模借贷活动 ,可以用优惠贷款条件的形式分到债务人身上,可以用利息支付和其他利息形式分到债权人身上,也可以用优厚红利的形式分到股东身上以吸引更多的资本。
当前我国的比较出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融资结构不合理
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各种机制汇集大量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当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间接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直接融资的比例,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影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2012年底,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42.3%,不仅低于美国这样市场主导型国家,也低于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德国(69.2%)和日本(74.4%),以及人均收入远低于我国的印度(66.7%)和印度尼西亚(66.3%)等国。扣除政府债务后,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37.0%,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6.1%缩小到22.2%,仍远低于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要依靠间接融资的方法,长期资金主要依靠直接融资的方式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解决长期资金的各种弊端和风险。而当前我国90%的长期资金是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解决的,而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大部分为短期资金,从而给银行带来了较大风险,从而制约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2) 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重组、分配效率低下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机构按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使得我国金融体系庞大臃肿,不利于切实加强实现金融监督与管理的提高及发展、影响了央行的工作效率;其主要表现是:储蓄-投资转化比率低下、大量资金闲置,这也代表大量的资金没有高效的转化为生产性资金、造成国内金融资金资源的浪费。
(3) 我国金融体系在农村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有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性政策银行,其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村提供贷款以推动农村及我国农业发展。但这一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其业务简单有限,很难实现我国农业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由于该行资金来源不稳定造成了融资成本巨大,形成利差缺口进而使其对于农村的功能性趋于弱化。
三、 结束语
我国作为高速发展中的大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成为当代不容忽视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国而言,积极而谨慎的加入全球化进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开放时机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是当代完善金融系统的必要要求。
篇10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占比重已达到中国企业的95%以上。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具发展潜力的因素,它可以看成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表现,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已实行30多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各项经济指标不断增加,数量不断上升,收获成果颇丰。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融资难无疑成为了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有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存在31.6%的人认为造成企业生产困难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紧张,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首要渠道依旧是银行的信贷资金,融资渠道十分单一。单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单一的银行信贷来发展企业早已不能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怎样扩大其融资渠道,同时更好的与相关政策相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概念界定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由于界定标准的不同,甚至不同的地区还存在差异,本文综合分析了相关资料,结合2005年实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公司法》和2011年印发的《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如下界定。2.融资的基本内容。2.1融资的概念。融资,广义上是指货币资金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融通的活动过程。狭义上是指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本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融资,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中小企业的融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效率以促进企业发展。2.2融资的方式。由于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企业的融资方式也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一般来说,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企业内部资产转化成货币资金,和外源融资相比,内源融资较为保险,企业不会欠下过多的外债。但是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容易给企业带来货币资金不足的困境。外源融资恰恰和内源融资相反,是指企业从外部获得货币资金,从而帮助企业内部运转。但是外源融资容易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债务风险。也就是说,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各有利弊,但是企业需要进行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的合理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企业直接和贷款机构对接,不通过类似于银行的中间机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同的是间接融资有中间金融机构,体现的是银行的信用。
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金融环境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随着金融监管日益严格,使得银行对于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较弱。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变小,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不断强化风险机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限制必然不受重视,即使对中小企业实施一定的信贷支持,但由于贷款要求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知名度和信誉度都比较低,成立时间短,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尤其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期,企业由于存在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等多种风险,因此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要求更加苛刻。2.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一般情况下,企业有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四种主要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当中很多原始资本都来源于企业个人,数量有限,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十分严苛,所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得不更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但自身有时又很难达到银行贷款要求,从而造成实际上的融资困难。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抵押担保和质押担保,但两种方式手续复杂、费用高。银行的融资障碍使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民间借贷,但是借贷成本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政策建议
1.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建设。1.1规范内部组织结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打破传统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经理人制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义务,让自身条件达到市场融资要求。1.2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融资过程的要求和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及时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做到信息透明,增强资金供给者的信心,为融资实现提供可能性。2.扩宽融资渠道。2.1直接融资方面。中小科技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和作用。政府需要对现行的筹资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在的资金需求提供保障。中小科技型企业要抓住时机,在宏观政策进行改革的时候加强对自身的转变,建立完善的风险退出体系,一步一步地在宏观经济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2.2间接融资方面。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以抵押物的方式获得资金也许是一个可取知道。例如,中国小科技型企业可以用自己的著作权、专利权等作为银行抵押进行融资。还可以用典当行业来获得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在当前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的情况下,典当行业由于程序简便,操作灵活,成为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五、结语
目前来说,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流砥柱,科技创新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小利科技企业规模较小,经营范围有限,所以所需资金较少,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成本较低。但是现在,很多中小科技型企业仍然不能通过融资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依然不能给予中小科技型企业资金上的帮助。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还需要继续努力,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实现快速融资,加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李博文.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财会通讯,2017,(05):50-53.
[2]叶怀敏.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3):144+154.
[3]张英杰.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82-87.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