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其一,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比成年人更富于幻想,他们头脑中思维定式比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其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找出“双基”与教育训练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五种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1、假设思考。假设思考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回答。如在《列宁和士兵》一课中设计假设问题:“假设列宁真的忘带通行证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纷纷替列宁想办法。有的说:“可以拿报纸上的列宁像给士兵看。”有的说:“等一会儿,有认识列宁的领导来了就可以证明了。”还有的说:“可以叫士兵的队长来。”这样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2、发散思考。发散思考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产生创造设想的基础。有的课文给出了某种情境下一种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发散思考。如在讲《司马光》一课时,教师提问:“今天,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形,你还有什么方法救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把一根竹竿放在缸里,小朋友抓住杆子就爬上来了。”有的说:“找一台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了,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几个小朋友一起推大缸,缸倒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就得救了。”当然,学生想出来的方法可能不切实际,但老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3、合理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合理想象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未交待而又需要理解的地方展开想象,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例如:三年级《丰碑》一课,讲的是在过大雪山的路上,军需处长没有穿棉大衣,冻死在大雪山上。课文没有交待他为什么没有穿棉大衣,可以设问:军需处长是管发棉大衣的,为什么没有棉大衣穿?提问后学生沉思了。他们设身处地替军需处长想了许多原因: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伤员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新来的战士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又瘦又小的战士了。学生越说越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也就更加突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转贴于
4、续换结尾。为课文续换结尾,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进行发散思维,编出新的结尾。例如,在《坐井观天》教学中,当学生明白了井底之蛙代表一些目光短浅、所见有限却自以为是的人,并知道不应该做这样的人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安排一个小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结尾,让青蛙进行第四次对话。学生们续编了小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向小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或到田间捉害虫等结尾。重塑了一个正视现实、勇于改错的小青蛙的形象。这一环节的安排并非画蛇添足,教者的用意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5、解决问题。有的课文可以结合内容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设问: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但是生活用水十分缺乏。如果你来负责海岛开发,会提出怎样的开发计划?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特别感兴趣,有的说:“可以搞人造雨。”有的说:“可以改造海水变淡水。”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2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期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行创造性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我们也知道,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又以他个人的思维为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6岁至8岁,另一次是9岁左右,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商。简单推理到11岁就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判断能力要到12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作为教师,我试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法、比较法、创造情景法、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游戏法、竞赛法等来得到发展。
1.联想法。一词联想,群体记忆,用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2.比较法。就是将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后,让他们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之间的不同,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了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Unit5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互相碰面,A向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A:××,do you have a basketball?B:Yes,I do,why?A:Let’s play basketball?B:Ok,I would love to play basketball.What time shall I come?A:About 9:00 tomorrow,ok?B:Ok,Where shall we meet?A: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B:All right.see you later.A:See you later.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简单的方法模仿,到复杂的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就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境,自己编一个对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知识编一段对话。
A: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B:She angry with herbest friend.A:What should she do? B:She should write aletter.C:She should call her friend up.D:She should say she issorry.E:…….F:…….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句子。它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者句型为求异点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Who’s on duty?I am on duty.Are you/Ishe ondutytoday?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以下句子It'stime to swim/go home/have a rest,go shopping.
篇3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主席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已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呢?以数学的教学为例,学习的方式不能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活动,它应当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包括思考、交流、推理、计算、表达、抽象、推广等活动,即教师针对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项目命题,让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以独立式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观察情境
心理学认为,认识事物一般从观察开始。中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识别、规律的发现、以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都离不开观察。因此,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案例1:在教学指数函数概念中,设计如下情境: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折纸,要求观察纸片发生的变化(①纸片变小;②纸片变厚……)假设原来的基本量为1,则折纸次数与变化量的关系如何?(①纸片面积y与次数x的关系:;②纸片厚度与次数关系:y=2)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共同特征,(自变量x出现在指数位置上且底数是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比较这两个函数的不同点(底数不同),以此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
这样的教材处理,可使学生亲历定义被概括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强化了学生内心的数学体验,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想象情境
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案例2:球的体积一课,有如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发散性情境:你能求出钢球、乒乓球、足球的体积吗?(①将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可测出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即为球的体积;②将空气球充满水,水的体积即为球的体积……)
观察性情境:我们做个实验,将直径为R 的球装满水,再将水倒入底半径和高均为R的圆柱容器内,观察水面位置,在高的几分之几处?(大致在高的处, ,由此猜测,。)
想象性情境:如果要计算体积的球很大,比如地球看成球,能用上面的方法计算吗?正如我们看到的,地球上的操场,湖泊均为一块块“平面”区域,想象地球表面被分成很多“平面”区域以其为底面,以球心为顶点,可得到很多很多的小锥体,这些小锥体的体积之和,就近似的等于地球体积,能否算出这个体积呢?(……R(……))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的情境中,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化归思维能力,也使学生逐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三、创设求异情境
积极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创新立异的一种思维倾向和思维活动。显然求异思维的最终目的是标新立异,也即出现了创新。发展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求异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案例3: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
课本对本例题提供了利用三角函数法求解,主要目的是渗透设角引参的思维方法。如果在教学中生硬地讲 解,学生虽然接受,但总觉得方法来得不自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事实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感到自然的思维是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则。求S=xy的最大值。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到此思路受阻,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把握时机,鼓励他们探索创新不难获得了S=xy消元后的二次函数法。略解:
因为,所以S=xy=x因为x>0,所以当即时,,此时,即矩形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于是学生有了成就感,教师再鼓励学生求异,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个与x、y都有关系的变量,利用已知条件将x、y用该变量表示呢?于是发现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则x=2Rcos,y=2Rsin,从而获得了三角函数法(课本提供的解法)
到此处,学生往往有一种满足感,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这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如此激励学生再次求异创新。不难得出如下解题思路:由题中结果,不难发现若恒成立,即可得出结论,于是进一步探索得出:因为,所以,当且仅当x=y时。
以上教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落实了双基,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有良好作用。
四、创设延伸拓广情境
在解题教学中,不断深化问题的结论有意识的将结论延伸拓广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刻性的一个有力手段。
案例4:勾股定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那么当满足等式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反过来,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上述等式成立。如果让指数做一些变化:2n,即,你可以发现什么?还有其他的问题吗?a、b、c是确定的正整数,有多少个正整数n使得等式成立?
看以下勾股数组实例:(3、4、5)、(6、8、10)、(7、24、25)、(8、15、17)、(9、40、41)、(10、24、16)……,可以发现:①整数乘以勾股数仍然是勾股数,所以只要能找到所有互质的勾股数就能找到所有的勾股数。②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弦是奇数。③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如果勾股中的小的一个是奇数则弦等于大的数加1。有无穷多个勾股数具有形式(2x+1,2y,2y+1)。④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如果勾股中小的一个是偶数,则弦等于大的数加2,有无穷多个勾股数具有形式(2x,2y+1,2y+3)。由此可见,对类似问题的研讨决不是简单的“解一个题”,它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从事自己探索与合作性活动以及反思的机会,反思所获得的结论或使用的方法,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应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对学生所提出的猜想和解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引导。这样师生皆置身于一个心理放松,心扉开启的教学氛围中,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和谐共振,优势互利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面我们仅借助数学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了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途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仅作为个人之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大环境的支持,需要转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需要W生克服懒惰、依赖思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投身到学习探索之中,不断发现、猜想、证明、创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性思维 教学环境
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一般的有效方法。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它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对世界文明已经和正在作出重大贡献,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创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出路是进行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教育创新,而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按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就容易产生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起负面影响的定势思维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力求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创造性思维是中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信息产生不同于别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思维的独特性。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独到的见解,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二)思维的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产生超乎平常的构思。(三)思维的流畅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点。
认识了创造性思维之后,就应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开展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活动,把前人从实践中抽象出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并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独立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改变固有的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找出超越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造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经过认识和强化之后,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人格因素除遗传外,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也很大,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创造这样的环境,促使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现。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独辟蹊径。教师在与家庭结合介绍学生学习情况时,应有前瞻眼光,肯定学生的潜能,评估上看独创效果,不能以一两次分数论英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独立独创性的培养,那种简单、粗暴的不图发展不让学生求异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环境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
三、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独立和自由的个性是创造性思维萌发和生长的基础。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用更加积极、平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放弃唯我独尊,唯书独尊的观念,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者和欣赏者。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形成、萌发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阅读教学上我们该如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呢?
第一,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善于质疑。如上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独立思考不重复前人,不墨守成规,敢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明代心理学家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排除对众人和权威在心理上的压力,敢于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很多学生对桥长与每个石孔长度之和不一致提出疑问。大到内容、主题篇章结构,小到字词的音、形、义,都需要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从而提出疑问,进行创新。
第二,让中学生善于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比如课文《桃花源记》,学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内容,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其他相近作品进行比较或针对某一作品的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以便得出新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第三,让学生善于比较。比较法阅读,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如把魏巍的《最后一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让学生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获得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以外的知识。
第四,课外实践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是激活中学生思维,增加学生信息量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中学生思维的空间。
篇5
关键词: 美术课 创造性思维 培养途径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目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美育不同于智育,相对而言,留给学生们的创作和想象空间很大。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启发和激励的作用,而非框死和禁锢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上课兴趣,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摇篮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增强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们灌输太多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再结合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上一年级《巧用纸餐具》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餐具,如纸杯,纸盘,塑料吸管,塑料勺子等,启发学生了解美术与环保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身边,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纸餐具这种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物品,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的构件,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是美术老师的重任。这节课展示的是学生利用废旧的纸餐具制作出的小作品: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游戏导入课程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脑筋急转弯”的游戏,用剪刀将纸杯、纸盘、纸饭盒等一次性纸餐具或横或竖地剪开,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我手拿饭盒一张一合,并且模拟着童话故事里的声音说:“哈哈,你们好呀!猜猜我是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是老虎!”“是方头鲸!”“是妖怪!”将纸杯纵向剖开,再合在一起,学生会说:像小船、像摇篮、像公共汽车的候车亭等。学生的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扎实的基础
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把孩子的视觉神经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让他们通过对美的欣赏,引发联想,突破创造性思维的苦涩感,为新兴的创作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方法上,一是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观察。二是在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
大自然是神奇多彩的。绚丽的色彩,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他们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概念化地表现物象,比如把树涂成一种蓝色,天空涂成一种绿色。那么树究竟是不是一种绿色,天空是不是一种蓝色?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深入自然,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比如四年级《四季的色彩》,这是一节以了解色彩知识为主线,让学生感受大自然魅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有较深的认识,对不同绘画表现形式有初步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个课题我安排一节户外写生课,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户外,充分体验和感受大自然。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兴趣很高。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鼓励学生多到自然中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到大自然中寻找美、采撷美,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
把实物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四年级的《自行车局部写生》,这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对自行车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会精细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准备自行车实物,让学生分析自行车的构造,再结合书本上的作品,最终创作出自己认识和理解的自行车局部作品。
三、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创作的动力
篇6
【关键词】趣味;游戏;动画;比赛;讨论;学习物理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伴随孩子快乐成长,同时玩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果我们把“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都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做到这一点,我就时常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愉快地学,教师轻松地教,而且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1. 在魔术和游戏中学物理
物理课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经常改进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为了增加乐趣,有时还把实验变成魔术或游戏来做,这样一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我讲“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时,我先做一个“冷水使热水沸腾”的小魔术,先在烧瓶中装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然后用瓶塞将瓶口塞住,将烧瓶倒置过来,再将冷水浇在烧瓶上,会发现瓶中的水会重新沸点起来。学生就感到很神奇,此时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
再如我在讲《大气压》时,我首先拿出一对事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力士冠军赛,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同学们一听,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于是,我先找一位身单力薄的男生来拉球,,可他用劲全力也不能把球拉开,这时,一位身强力壮的男生跑上讲台说:“老师,他没劲,让我来吧!”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大家大喊为他加油,可这位同学最后也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于是有同学提出让两位同学来拉,还有有些同学说,这球本来就是一体的,根本拉不开,我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拧开抽气阀们,然后让一位弱小女生来拉,只见她轻轻一拉,球便一分为二。顿时,大家唏嘘不已。于是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同时让同学们当场用抽气机抽气,重做拉球实验,到此学生对大气压的作用深信不疑,同学们在这种玩的氛围中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威力。
魔术,它具有神奇的魅力,给人带来浓厚的兴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游戏,由于众人的参与,而使大家其乐融融。物理课本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如果老师直接去做,可能远没有把它变成魔术和游戏去做,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更大,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2. 把玩具拿到课堂来学习物理
实验器材是我们理化生教师的法宝,学校配备完备的实验器材是有限的。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我经常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器材,对此学生了此不疲:有的学生孤军奋战,有的合伙制作,有的请家长帮忙,有的甚至把小时侯的玩具也拿到课堂上来做实验。你还别说,有的玩具在实验中效果还真好。我们在研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对比实验”时,为更好地应用“控制变量”来研究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玩具小车来做实验,需要小车滚动时可自由滚动,需要小车滑动时只要用东西固定小车车轮就可轻松实现,操作起来方便可行,而且效果明显。比教材中安排的器材更能体现“变量控制”。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丰富资源如:废旧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玩具等,再发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器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又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发挥它们的用武之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 把动画拿到课堂来学物理
我们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过程或现象若制成动画课件,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环境中学到知识,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更重要是一些变化迅速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清晰,但运用动画的“慢镜头”的方式,可以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分析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都可起到很大帮助。例如:我们在学习“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时,需分析从高空下落的皮球着地和离地时,球发生的形变,可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这个形变现象,只能凭想象来分析,这就给不少学生理解球的能量转化带来障碍,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展现这个形变过程。当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许多繁杂的问题,课堂上恰当运用教学课件再配上合适的动画,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不少亮色。
4. 运用“顺口溜”来学物理
“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一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若把它编成顺口溜,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便于他们记忆和加深印象。我时常收集一些物理学中的顺口溜,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安全用电》安装电灯的知识后,自编的一则顺口溜:
火线零线并排走,火线下来进开关
开关出来进灯头,灯头分为螺挂口
挂口火零无尾首,螺口外套零线走
我们教师平时可留意报纸杂志上的有关内容,注意收集一些巧记方法,或者发动学生自己动脑编一些诸如上面的顺口溜,对学生学习和记忆会有很大帮助。
5. 在比赛中学物理
初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天性好动的特点,在物理课中适当设计一些比赛项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我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时,我设计了一节比赛课,“电路设计大赛”一课: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给了如下器材:两节电池、三个开关、三个小灯泡、导线若于。要求每小组的同学先在纸在设计电路并画出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连接的电路多并且又正确。教师在巡视中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纠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6. 在“吵吵闹闹”中学物理
静悄悄的课堂可能是许多教师期望长期所拥有的,但我的课堂经常是人声鼎沸、吵吵嚷嚷,外人看来一定会认为教室内没有老师,学生在闹着玩呢,其实是学生在激烈地讨论问题呢。可能您不习惯这种课堂教学,甚至还会对此很反感呢,但我却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放任自由”,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一节课时,我给学生一个饮料瓶,请学生添加一些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同学积极讨论发言,提出很多方案:有的同学提出,加适量的水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有的提出在瓶中加入水并在瓶壁上钻几个小洞,让水喷出来,探究液体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有的同学提出再加一支点燃的蜡烛就可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等。在学生的争吵和讨论中学习了知识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我时常对学生这样讲:“智慧来源于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事实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还不如学生想的方法妙。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睡觉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同时还能密切同学关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01
篇7
一、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营造开放的思维活动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大家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现代移民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何必追求一致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奇异思维
以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固然方便,但往往流于一般化,既无深刻性,也无创新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问题的特点、要求、重点等采用灵活的思维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一系列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鼓励学生寻求最佳方法,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这一观点,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激活思维。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9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创新能力也已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创造性思维不是模仿现有的结论,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独创,通过想象、推理得到属于自己的新领悟。初中的综合实践课题材广泛,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最好场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利用其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一、营造和谐氛围,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合实践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少,因此对于教师在教学艺术方面的要求就更为严格,如何在尽量少的时间内赢得学生的认可,是我每学期开学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第一节综合实践课,我决定致一段欢迎辞:“同学们,很高兴成为大家综合实践课的老师。和你们在一起,我好像又回到了纯真的学生时代,非常感谢大家给我带来了青春和活力,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经过三年学习,能够羽翼丰满、展翅高飞。”事实证明这一点给学生留下了
较深刻的印象,语文课写题为《讲台上的风采》的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这段个人介绍,他们认为这种自我介绍较为成功地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和善友好的形象。
在随后的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尽量减少教学的规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自由创造。同时,在对待班级不同的学生时要有合适的方法,巧妙对待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程度的学生。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不能及时采购上课需要的材料,这时,我通常会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准备好的材料给这些学生,并声明: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帮忙制作,完成后我还要回收。如此,较好地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进行“水果拼盘”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我事先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讲授,改由学生分组合作,学生先介绍带来的水果名称、产地、营养价值等。其余小组成员自由提问,并根据回答问题的完整度,给学生先行奖励,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水果拼盘的实际制作中来;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后,请代表上台介绍本组成员、水果拼盘的名称、寓意等,再由其他组同学提出改进建议。
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效果是很明显的。学校的校庆活动中,学生的水果拼盘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初一7班学生朱某的拼盘就是接受了本班同学“可以在西瓜上插几根迷你烟火”的建议,在台上展示时当众点燃烟火,有很好的反响,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二、重视创造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观察、想象、综合实践活动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以此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很多在成年人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都会变换一种角色和思维来考虑:这个东西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本学期我校的综合实践课开展了以“方寸之间有文化”为主题的篆刻活动。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刻章,表现普遍积极、很感兴趣。我曾统一要求学生准备石质的印章材料(如巴林石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必须要用石质材料?能不能用其他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代替?”诸如此类问题。作为该课教师,应该及时发掘这种创造性思维,以积极、严肃、认真的态度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借此行为为模板启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其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绝不能以违反操作要求为借口批评、冷落、指责这类创造。在这样的氛围里,或许又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初步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在实际选定篆刻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偏好刻自己或父母、教师的姓名,有些学生喜欢名言绝句,有些学生喜欢美术图案。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不会硬性规定篆刻内容,而改由学生自己选择、设计、篆刻,教师在其中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教学生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随时点拨、提出建议,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创新,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篆刻内容将结束时,可以组织讨论学生制作的印章作品优缺点,教师可提示从刻章的整体布局、印稿设计、实际篆刻效果等方面评价,并适当联系实际生活,与外面卖的印章有什么区别?自己制作的印章是否具有经济价值?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学生自己制作印章的过程中,对篆刻的各方面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谈起来自然头头是道。
实践证明,“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当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苏醒,一旦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把就会被点燃,接着就是创新的熊熊火焰。
三、建立多样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高下不但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
篇9
1.在写话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写话是小学一二年级的主要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借助图画进行作文的。写话中辅以漫画让学生进行作文是比较有趣味的。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也可以让学生先写后说,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教师不要急于表扬或进行评价,让学生发散思维,观察学生的作文的思路变化。在激励学生口头作文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先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再用笔进行理性表述。虽然学生能够写出来,还要看学生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利用漫画耐心诱导学生说出想说的话,把这些话连起来,看看是否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让别人一听就能明白。例如五年级有篇漫画作文。根据漫画作文,实为看图作文的一种,借图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并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所感。仔细观察漫画,这是一组社会公德宣传漫画。比较人物动作和神态的变化,女生是主动去收拾垃圾,男生是书写广告标语。人物的内心需要学生用想象构建,事情如何引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联想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到某一天上午或下午,学校还是街头,同学的名字,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工作,不必苟求学生表达的多么完美,或者符合情理,让学生再现一个连贯的情节,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创造,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只有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交流中有更多的进步。
2.在命题作文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五年级口语交际――《记一次辩论会》。表面看来这是一次命题作文,但课本为学生提出了两个角度,一是客观角度展示辩论过程,展示别人对“卷有益”的看法,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注重很多人的态度。另一个是个人角度展示辩论过程,自己选定一个鲜明的立场。如果学生没有选定一方立场,就是没有考虑好,也就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激发,辩论与作文都很难继续进行。究竟“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无益”,因为经历一次真实辩论的过程之后,学生一定会有所感触。开卷有益指的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要给学生讲明的是学的知识越多,人自然就对书籍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所以当学生领悟到此,就自然明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这次作文是以一次生动的辩论赛为背景的,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辩论过程一定要强调双方摆出自己的理由,让部分学生作为旁观者来鉴别。如果不健康的书对学生有害,那么请学生举例,什么书籍有害?什么样的书籍叫不健康的书籍?命题作文一定要结合某一特定的事情或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活动体验来写,让自己写作文时带着沉浸于活动之中的心理来写,充分表明自己当时的想法。
3.在自由作文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10
按照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建立一个接纳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把真挚的爱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同享有一片阳光的平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尤其要鼓励那些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使人人处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之中。
二、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单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变革教材内容,运用创造思维。
变革教材内容就是从给定的情境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拓展性的延伸,注重联系实际来谈认识、说看法。如:学习了“Saving the earth”一文后,让学生结合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情况以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拿出自认为切实可行的改善环境的措施,使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又如:在学了“No smoking.Please!”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smoking各方面危害的知识,给老师、父亲或亲朋好友写一封劝说戒烟的信。
四、改变评价观念,发展创新个性。
创新教学强调评价要具赏识性、激励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与鼓励。树立激励性评价的观念,能使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创造出一种善意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如:在讨论式教学和开放性的作文评价中,我善于理解学生在讨论和作文中的思想和行为,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新颖、独到的见解,为学生的创新养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创新活力。
英语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演短剧。在学习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后,让学生自己表演,通过短剧表演,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搞辩论。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其他学生提到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3. 编故事。编故事是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给出常用的词和词组,让学生用这些词和词组编一个故事,启发学生心扉。中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情感丰富的人,他们懂得观察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其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
六、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了,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注重教法新颖,有创意,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展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 真正的主角,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七、进行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教师在 英语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 尤其是对于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更不能加以批评、指责和训斥,这样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因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地进行评价, 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会满足学生的成功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上一篇:运筹学最短路径
- 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