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风险 风险意识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提出,资产评估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由财政部印发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给资产评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资产评估执业范围从传统的资产类业务扩展到文化、林权、海岛、玉石等相关特殊产业,并延伸到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税基评估等业务领域。业务范围的扩大,会给资产评估执业带来相应的风险,这就必然要求对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对资产评估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控制防范评估风险。
一、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法律责任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在接受委托方委托之后,对评估标的进行估价过程中,因自身的过错行为而导致委托方或者第三方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主体
在资产评估业务中,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委托方或资产的占有方、评估的主管部门、评估行业协会以及评估报告使用人等都可能成为资产评估法律的主体。但涉及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仅规定了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而对评估各方应该承担责任的程度和方式却没有明确。因此应该全面考虑其他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使得资产评估的效果能够更有效。
2、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形式
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依照传统的法律责任划分体系,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一种财产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禁入评估行业、撤销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等行政处罚。刑事责任主要是评估人员违反有关法律程序达到犯罪的程度,承受一定期限的徒刑。
二、鉴定资产评估法律责任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在确定评估法律责任时,首先应该确定法律责任的主体。在评估之前,由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所造成,其法律责任应有委托方承当,属于会计责任,而由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公正客观性造成的法律责任,应有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属于评估责任。只有分清这两个责任,才能在评估中做到最大可能的公正。
2、对评估的过错进行层次分析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资产评估法律,但是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及法规进行界定,其中可以通过重要性水平来区分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如以总资产的0.5%-1%,权益的1%,收入的0.5%-1%等为标准。另外,指标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的规模大小进行调整。而且评估人员的动机使得重大过失与欺骗难以区分。因此可以引入“推定欺诈”概念,欺诈和推定欺诈行为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确定评估人员法律责任时,不但要区分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还应当借鉴西方法律中“共同过失”和“比较过失”的概念。所谓“共同过失”,是指原告的过失不仅与自身有关,而且也与被告有关。所谓“比较过失”,是指根据各过失者犯有过失的程度,而分配其所应负担的损失赔偿额。这些概念对于合理确定法律责任都是有益的。
3、评估报告的使用对象
资产评估报告针对的是特定主体,对评估报告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因此不适用于特定主体之外的社会公众。所以特定主体之外的其他报告使用者,如果是因为使用了评估报告而产生了经济损失,则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应该承担以此造成的法律责任。
4、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的免除。
资产评估过程中如果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进行免除其责任。第一,由利益受害者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过错,例如委托人自身未指示清楚或不遵循评估报告使用注意事项,而使其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第二,评估人员执行业务时,被评估单位不予配合评估工作,而评估机构又不能拒绝该资产评估业务,最终致使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能按期按质完成评估业务所造成的损失;第三,受到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的非正当的行政干预,而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又没有办法消除此项干预,从而导致发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事项。
三、资产评估风险分析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进行评估时,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评估标的价值偏离客观值,给相关利益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被相关利益方进行法律诉讼的风险。
1、资产评估风险产生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资产评估风险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不健全
资产评估行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仍然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此其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专门的资产评估法律来规范资产评估的行为,而其评估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泛,所以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从而造成评估市场的混乱。
(2)资产评估专业化要求高
资产评估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我国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较晚,硕士招生起始于2011年,因此,目前从业人员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毕业,专业化水平层次不一,所以在比较重大的项目或者对专业要求比较高时,评估人员有限的技术水平会对评估带来极大的风险。
(3)资产评估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随着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为了抢占业务,使得一些评估人员为了提高效益,违反职业道德、违规操作、不顾评估质量、粗放评估、低价取费、迎合委托方等行为。
(4)评估机构自身缺陷
评估机构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评估质量及进度等缺乏有效的控制也会造成风险。
2、资产评估风险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它的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具体有不同的分类。
(1)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依据法律责任主体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分为外部与内部风险。如果其造成的风险是评估机构本身不能控制的,可能是由评估法律体制、委托方、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风险,是外部风险。相反地,由于机构内部管理不善、评估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归为内部风险。
(2)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使用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当前相关的资产评估法律及其相关内容与实际不相符,这样造成了立法风险;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带来的风险为管理风险;由其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限制导致的风险为执业风险;资产评估委托方因为不正当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结果带来的风险为使用风险。
四、风险控制对策
1、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法律体系
目前资产评估还没有专业的法律,判断法律责任都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因此,应加快资产评估立法工作,首先积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保障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并将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使得资产评估的管理更具权威性。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注重企业长远的发展,从企业长期利益的角度出发,防范资产评估风险。企业首先从员工入手,着手培养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上岗;同时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定期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对评估人员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从而提高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同时可以聘请资产评估业界专家作为机构顾问。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通过对评估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宣传来加以控制。
3、加强资产评估机构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统一职业规范,以出台的资产评估准作为职业规范,对项目进行组织与管理、对资产评估人员执业进行规范。在实践中, 资产评估机构严格按照资产评估准则进行执业,建立从开始受理评估业务、评估前期准备、具体业务评估过程、最后的评估报告以及后期的评估档案管理阶段在内的整个评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个阶段都应该遵循资产评估准则,规定出进行评估时的必要工作,从而加强评估机构的内部管理,从而防范评估人员执业风险。
4、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信息,因此为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评估机构则应该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已有信息资源归类整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评估人员所用,从而保障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保险制度
注册资产评估师投保职业责任保险,不仅可以防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风险,而且也可以保障评估委托方的利益。
6、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重诚实信用
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树立质量竞争意识,克服短期利益驱动,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而诚信对于为社会中介服务的资产评估行业尤其重要。因此应该加强信用的意识来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健.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经济,2012(01)
[2]王香珠.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3]李明媛.资产评估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4]贾宝和.试论我国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江琴,黄丽娜.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J].金融与经济,2007(02)
[6]刘勇.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及风险控制[J].中国资产评估,2006(09)
[7]史新浩.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6(12)
[9]程阳春.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篇2
关键词:资产评估;评估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40-01
1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构成
1.1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构成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评估人员所评估的资产价值区间与其实际价值发生重大偏离,资产评估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
1.2 资产评估风险管理
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是指以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风险管理的程序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资产评估活动风险实施控制,以将资产评估风险降到可控程度的管理活动。风险识别是评估机构对各项业务开展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的识别,是对资产评估的风险环境的基本认识。风险估测与评价是对风险水平的分析和和总体估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
2 资产评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缺少完善的法律支持
我国当前还没有专门的资产评估法,资产评估方面的最权威法律文件是《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该法规在我国资产评估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我国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
2.2 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存在很多缺陷
从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过程来看,许多资产评估机构是在资产评估服务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由原来经营业绩不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演变过来的,本身存在着机构规模小,管理混乱,执业水平低等缺点。
2.3 资产评估人员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资产评估活动的主体是资产评估人员,人员素质的高低对资产评估风险有着重大影响。当前我国资产评估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业务技能不高,对情况的发展变化和业务活动的复杂性认识不充分,无法应对错综负责的评估事项。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缺少应有的职业谨慎,在评估程序、资料搜集、市场调查等方面不现场获取信息,影响资产评估质量,甚至与委托方串通舞弊,违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致使评估结果成为委托方造假的工具。
3 完善我国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健全资产评估法律体系法律环境
健全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是资产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针对我国资产评估法律的现状,应从制定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入手,尽快制定《资产评估法》、《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和《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评估业的管理体制,资产评估人员的法律地位及职业道德,资产评估程序及评估方法;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及其处罚;资产评估收费制度等。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评估机构及注册评估师的监督指导机构,明确资产评估技术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等。制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资质管理法规,对不同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规定相应的业务范围和职责,减少委托方选择的盲目性,保障委托方的利益。
3.2 完善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和监控体制
要加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资产评估行业自律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广大评估机构和工作人员与政府的沟通工作,在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为广大评估从业人员服务的只能。在行业协会的领导下,建立专业资格评级制度,定期进行资格评审,并根据评估机构的资质规定可以受理的业务范围。建立资产评估质量监控体系和资产评估质量控制机制。通过成立评估质量监督委员会,对行业监控进行评估,并结合政府及相关行业的监控机制对资产评估提出法定要求和专业要求,对评估行业的评估质量进行检查、处罚。
3.3 建立资产评估师责任风险保险制度
注册评估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得到日益完善,在评估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我国自己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承担法律诉讼责任的能力普遍较弱,资产评估行业具有很大的隐藏风险,为了保障评估报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在资产评估行业实施强制性保险方式很有必要。
3.4 培养资产评估专门人才
建立系统的资产评估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资产评估人才的基础。建立学历教育与资格准入制度相结合的资产评估资格认证制度,通过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资产评估专业基础教育,利用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开展多种途径的后续教育促进资产评估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房地产估价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72-02
一、房地产评估的概念
房地产评估包含房地产价值评估、房地产工程质量评估、房地产周围环境评估、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估、房地产贷款风险评估等。但是目前房地产评估主要指的是针对房地产价值的评估,即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是由持有《房地产估价人员岗位合格证书》或《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的专业人员,根据特定的估价目的,遵循公认的估价原则,按照严谨的估价程序,运用科学的估价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的特定权益在特定时间最可能实现的合理价格进行估算和判定的活动。它实质上不是估价人员的定价,而是模拟市场价格形成过程将房地产价格显现出来,它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是科学、艺术和经验三者的结合。
二、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评估行业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过程,通过国家各级房地产的主管部门、各评估机构以及估价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基本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经过注册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也逐渐步入正轨,整个评估行业都处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具体来说,首先,制定了房地产评估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核心地位,完善了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其次,基本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并制定了房地产评估的技术规范,通过统一评估程序和技术方法,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合理;第三,房地产评估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在房地产评估机构发展初期,主要服务内容局限于房地产交易管理,以防止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隐价瞒价、偷漏税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房地产评估业务已经逐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为银行、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司法、保险、投资等领域提供评估、咨询等各方面服务。
三、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滞后
虽然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为基础,由《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办法》《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管理办法》等规章组成,以房地产评估机构资质标准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两项行政许可为核心的房地产评估法律体系,对评估机构、估价人员的管理进行了规定,但仍然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已明确了房地产评估制度的法定地位,但关于房地产评估的专门法律一直是空白。而散落在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不能够对评估的规范、规程以及执业道德标准等提供系统和权威的法律依据。这种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的状况,使得房地产估价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畏手畏脚,无法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其评估结果也就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这也导致了对房地产中介业务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
(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房地产评估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房地产价值的个别性,使得没有两处房地产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房地产评估结果的科学性非常倚重估价师的经验和诚信度。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非常完整和科学的人才培养、准入及晋级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乏对从业人员严格的约束和考核,行业的收费情况较为混乱并存在一定程度准入门槛偏低现象,导致了许多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并非相关专业出身,学历层次较低,对房地产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认识不足,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较低以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较差等。同时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资格审查往往过于宽松,导致考生做假的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房地产估价师考试为一次性考试制度,通过后的注册也只有一个级别,不能充分体现估价师水平的高低和资历的深浅,因此也不能激励估价师为提高业务水平和提升执业资格而继续学习和深造。
(三)社会公信力不高
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不仅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规范作用。但我国由于房地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和规程,同时房地产行业协会缺乏自律,对违纪、违规等行为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评估机构容易受到政府或银行等机构的干预、开发商的利诱等影响,或迎合被拆迁人的不合理要求,评估结果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损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或者为了交易双方不合理的避税要求,使得评估结果损害国家利益。
四、对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房地产评估行业的法律法规
有法可依是房地产评估行业存在和发展的保证。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办法》《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专门的《房地产估价法》。该法应综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各方面规定和要求,完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行业标准,制定和强制推行技术规范和规程,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估价人员要严惩不贷;二是在收费标准方面应做适当调整,对总额小的项目应再细分档次并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否则面广量大的小额估价项目因收费少而导致无人承接,对总额大的项目也应再细分档次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否则容易助长压价竞争和给回扣现象;三是制定房地产评估行业职业道德标准,房地产估价师守则等规定,规范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行为,通过推动房地产评估行业的法制建设,实施详细的规章制度,使房地产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二)加强房地产评估执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
为了提高房地产评估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行业整体水平,一方面应加强对房地产评估执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并设置至少两级房地产估价师。可以参照日本的不动产鉴定师资格三级考试制度以及美国的资深、非资深二级房地产估价师管理制度,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实行动态的两级管理体制,即根据房地产估价师的执业能力强弱、评估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评估报告的技术含量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等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执业等级标准,做到有升有降、动态管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房地产估价师队伍的技术水平,促进房地产估价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房地产评估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要从源头控制好房地产估价师的素质。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提高报考的学历要求,至少应该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第二,严格实行注册制度。目前我国的注册制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健全的,但执行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严格执行注册制度;第三,提高考试的难度,择优录取。如扩大考试相关知识面,实行定量录取等。
(三)全面推进房地产评估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房地产评估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诚信行为是社会对估价行业评价较差和信任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尽管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如果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来降低讲诚信者的成本,提高不讲诚信者的成本,使失信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清出行业、绳之以法,就可以达到使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评估机构都能够重视信誉,因而社会对估价行业有较好的评价和较高的信任度,从而才能更好地发展房地产估价业。全面推进房地产评估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房地产评估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房地产评估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行业操作规程,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房地产评估信用档案。目前,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信用档案、一级房地产评估机构信用档案体系都已建立并投入使用。二、三级房地产评估机构信用档案也逐步建立。要通过信用档案来实行诚信预警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使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大于收益,以此来督促和引导评估机构和估价师遵守评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营造依法评估、独立评估、公正评估的市场氛围。其次,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把评估行业培育成学习型行业,不仅要进行多级估价师的升级教育,也要进行同级执业资格的维持教育,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不仅要重视业务素质教育,更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除了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房地产评估专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外,还应对其进行行业的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屏障。第三,积极参与对评估纠纷的调处,认真做好对违反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行为的处理,维护行业形象。
篇4
关键词:法科大学院;法律教育改革;法律职业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29-02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的需要,在21世纪初期日本对其法律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迅速是增加日本律师的数量,并且提高律师的素质,其核心内容便是建立美国式的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设立采取自愿申请和政府批准相结合的原则,由各大学或法律机构结合《法科大学院的设置标准》的要求,自愿提出申请,最后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查批准。根据这一要求,在2003年全日本共有72所大学提出设立法科大学院的申请,最后共68所大学获得批准。后来又有六所大学提出申请,并获准在2005年招生。至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一共批准成立74所法科大学院。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到2011年时,日本法科大学院的数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设立标准以及各法科大学院运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指导思想上,根据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2001年6月颁布的《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的指导意见,法科大学院必须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架起桥梁;坚持公正、公平与多样性原则;能够使学生掌握法律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以便使其能够承担法治建设的责任,以期使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生活医生”的角色;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性法律知识以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发展他们为解决现实法律问题所必需的法律分析与研讨能力;能够使学生对前沿法律领域有着基本的理解,对产生于社会的各种问题有着广泛的兴趣;要使学生有法律职业道德与职业使命感,并为他们提供为社会作出实际贡献的机会。①
在课程设制上,《意见书》要求在关注法律理论的同时,应考虑到现实世界法律问题的合理解决;要引入实践教育(比如,有关事实调查与事实发现的基本技能),并强烈地意识到在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建立桥梁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上,要将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集中在法科大学院期间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出一种新型的、“过程式”(プロセス)的法律训练体系,以代替过去“单点”式的司法考试方式。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2年8月制定了《关于法科大学院课程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将法学院的课程划分为四类:即法律基本课程、实务基础课程、基础法学与相邻学科课程、展开及先端课程。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实务基础课程,它包括法律职业伦理(法曹伦理)、法律情报调查、法律文书的写作(以前放在司法研修所阶段)、模拟法庭、诊所教育、校外实习、法律事务等等。②
二、注重教学方法与师资结构,设立明确细致的标准
《意见书》指出,法科大学院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当前单向的、规模性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一个能够提供双向的或多向的、小组式的教学模式。类似于讲授、研讨会、研究或调查、书面或口头形式的调查报告、单个的教育指导等方法应该被综合运用,特别是小班级教学方式应该作为基本原则。为了落实《意见书》这一原则性要求,《设置标准》对法科大学院的师生比例、师资结构、班级规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设置标准》要求法科大学院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比例为15:1,并且最低教师人数不得少于12人。授课以小班制为原则,实行高密度的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每个班级的具体人数应根据讲授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确定,比如对于基础课的讲授应该在50人左右。原则上要求法科大学院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另外,法科大学院20%以上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实务指导教师”(家教)。这些“实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法律从业经验,比如曾经是律师、法官或公诉人,并且三分之一的“实务指导教师”必须是全职的。以日本爱知大学法科大学院为例,其招生学生的人数名额为30人,所配备的专职教师为18名,其中就有8名为律师或从事过其他法律实务的人士。③
三、建立严谨客观的第三方认证评估制度,加强对法科大学院的监督
为了确保法科大学院的设立标准得到实施,《意见书》还提出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严格进行学分评估与学业认证。为了保证客观、公正与透明,除了法律职业人士和法科大学院之外,还要邀请外界人士参与对法科大学院的评估。实际上,为了积极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日本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从创建之初就着手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估体系。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109条第3项和《学校教育法施行令》第40条就规定:“专门职大学院就有关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等教育研究活动,必须接受由文部科学大臣所认定的认证评估团体的评估(每5年内评估一次)”。并且,根据《学校教育法施行令》第167条的规定:相关领域如不存在认证评估团体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必须接受文部科学大臣所指定的国外评估团体的评估,或者进行自我评估后再接受培养单位以外的团体的外部评估。评估的结果必须进行公示,并报告给文部科学大臣。就法科大学院而言,目前日本共有三家机构具有认证评估资格:即“大学基准协会”,“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大学与学位授与)和“日本律师协会法务研究财团”(公益法人日弁法研究)。以2008年的评估情况为例,当年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公布了对9所法科大学院的评估结果,其中一桥大学,北海道大学,千叶大学,香川大学等四所国立大学的法科大学院,因达不到法科大学院标准的最低要求,被认定为不合格。其中一桥大学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行政法等三个法学科目的上课人数超过了最大限度80人的规定,达到了83-100人以上,严重违背了小班制、讨论型教学模式的职业教育要求;而香川大学不合格的原因则是在专业科目和指导科目教师比例上存在问题。④同年另一所评估机构“日本律师协会法务研究财团”则将爱知大学法科大学院评估为不合格。2009年1月份,“日本律师协会法务研究财团”公布了2008年下半年的评估结果,将山梨院大学,东海大学,京都产业大学三所法科大学院评估为不合格。在2009年的评估中,“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将同志社大学、神户学院大学两所评估为不合格;“大学基准协会”将九所评估为不合格;“日本律师协会法务研究财团”则将姬路独协大学,成蹊大学,鹿儿岛大学三所大学评估为不合格。⑤至2009年底,于2004年设立的共68所法科大学院已经全部完成第一轮评估,其中第一次评估不合格的数目共22所,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从评估机构的实际运行以及评估的结果来看,一方面说明第三方评估对法学教育机构的确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科大学院在设立时审查不严,存在着一哄而上的问题,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必然为后来的发展留下隐患。
从制度层面来说,我国目前的法律教育体制与改革后的日本有相似之处:既存在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也存在研究生阶段的法律硕士教育。但是我国却从未明确本科法律教育的目标,而对法律硕士教育又要求来严,对其教学内容、职业化课程的设置、班级规模、教学方式、师生比例、师资结构从未有过严格的规定。使得法律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徒有其名。因此,如果我国从日本的法律教育改革得到一些借鉴,将对我国的法律教育大有裨益。
注释:
①司法制度改革会.司法制度改革会意21世の日本を支える司法制度[EB/OL].,2010-11-06.
②中央教育会.法科大学院の置基等について(答申)[EB/OL].,2010-10-08.
篇5
关键词:并购重组;资产评估;解决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的中小企业迅猛崛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活力。随着经济形式的改变,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迎接新的风险和挑战。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的浪潮不断涌动,在企业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必然是重要环节,其涉及到经济法律等很多领域的内容进行评算和分析,为并购计划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帮助完成并购重组计划的完成。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资产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加快企业并购重组的进程,与世界接轨。
一、资产评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企业并购中涉及到企业股权、控制权和资产的交易,因此能否对资产或相关的权益进行合理的评估定价将直接关系到本次交易的成败。由于在一次并购重组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于信息的掌握并不一致,也可能存在大差大离的情况。交易双方的期望却是截然相反的,被并购方希望能以高价卖出自己的企业,而收购方则希望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入物有所值,因此就需要一个公正有实力的第三方对交易资产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并且给出一个交易双方都能满意的价格。资产评估机构因此应运而生,成为并购中的第三方媒介,起到并购案双方间的一座桥梁。
企业的并购重组离不开更改产权,资金流动和重组优化内部结构,若能合理进行资产的评估,将客观的对企业的资产有所呈现,在自身权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完成并购重组的交易,并能够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达到既节约资源又能赢得利润的双赢局面,资产评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具体作用将体现在以下内容:
1.资产评估为并购重组交易提供依据
资产评估,顾名思义是对资产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给并购方呈现出所购公司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可盈利空间,并购者将根据资产评估的结果合理利用手中的资产,实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做出科学的决定。
2.资产评估将找出被并购企业的问题并分清责任所在
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必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核算,必然会发现其经营结构和财产管理中的纰漏之处,并将其原因理顺清楚,分清责任所属,避免在后续的并购过程中产生资产的外流现象,促进并购重组的完成。
3.资产评估促进资产的优化配置
资产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调查分析,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其所有物资的数量、功能等全部进行价值评定,将有利于并购方对所并购企业的把握,有利于后期的整合过程中对所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最高的利用率。
4.资产评估促并购重组流程的规范化
资产评估一般是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和工作人员进行的工作,其过程具有规范合法的操作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所有资产进行量化整合,整个并购过程在规范有序的范围内出现,主观随意的情况和资产流失的现象都会有效避免。
虽然资产评估在并购重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毕竟资产评估的结果只是给交易双方提供依据而已,真正是否能够达成共识且真正最终的交易价格必定是交易双方多次协商达成的共识数目。因此,又不能夸大资产评估的地位,给资产评估一个客观合理的定位是必要的。
二、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不健全
评估过程中的法律法规是资产评估工作人员在进行评估时的依据内容。资产评估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所有对于资产管理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都倾向于维护国家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条纹条例已经不能准确地评估市场经济中企业并购重组中所涉及的资产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出现评估活动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情形。有很多的政府颁布的法规条路,存在设计不合理和落后发展时代的没有得到及时更正,虽有却难以依据其实施。对于资产评估师的认证没有健全的法律,不像注册会计师那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2.评估行业和评估市场不规范
我国对于资产评估的学科没有明晰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作为支撑,参与到资产评估的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内容互相交叉混乱,例如,虽然土地估价师和房地产估价师是分离的,但是土地和房子却是不可分离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就会给需要评估结果的人造成困惑。并且我国的评估多受政府部门的限制,没有更独立的自由,使得资产评估的功能有所受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资产评估整个行业的发展,跟不利于与国际的资产评估水平接轨。
3.资产评估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评估工作人员是整个资产评估过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主观意识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而言,主要分为专业素质和人品道德。在我国的资产评估中,经常存在职业道德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工作的原则,收取额外收入,甚至会出现故意抬高或贬低价格的违法行为存在。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初阶段,由于道德缺失的暗箱操作情况较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就是人品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问题。另外就是专业素质的问题,一般专业的资产评估师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取得相应的证书并具有一定的评估经验才能上岗。由于行业发展的限制,使很多的评估师更擅长于评估单件物品,对无形资产和整体资产则不甚了解,使得评估结果失真严重。以及评估人员后续培训不能跟上等使得评估质量不高。以上都是反映出来的亟待解决的资产评估员工的问题。
4.评估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我国从事资产评估的机构有专业从事资产评估的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兼营资产评估业务。这些机构都是注册资本几十万的公司,往往会承揽翻注册资金百倍甚至千倍的项目,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是不能想象的。尤其是在企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所涉资产金额巨大,一旦出风险不是一个几十万元的小评估公司能够承担的。因此,评估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都是需要提及并进行整改的重要问题。
5.评估方法选择不合理
根据评估的相关规定,针对不同的评估项目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目前常用的就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三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要合理分析项目,分门别类才能评估准确。另外,在某些资产评估工作人员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评价方法不正确的现象,并不能合适的公式反映被评估企业的正确资金流向,尤其是不能应用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最后就是评估中缺少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简单的评估企业的资产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综合其他方法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公平公正互利共赢。
三、解决资产评估问题的有效策略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每一个行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和保障,资产评估行业亦不例外,由于很多与自擦汗年评估的法律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国家应及时健全法律法规,使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都能有法可依,减少钻法律空档的行为出现,使资产评估的整体业内环境得到规范。学习外国的法律法规制定经验,促进与国际的接轨。另外,还要对资产评估的流程作严格的条例规定,避免有工作人员随心所欲选择评估方法。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充分考虑资产评估行业的具体实际又要及诶和国际的情况,并随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的法律法规将是资产评估行业大发展的有效支撑。
2.加大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
评估机构是资产评估的重要支撑,也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是重要的媒介组织,必须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加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完善机构标准和从业标准。若缺少监管必然会造成资产评估机构权利与责任的分离,冒险选择高额的项目,就容易在后续的资产评估中频频出问题。加大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是迫在眉睫的行动,对机构加以限制,奖惩有度,通过有力的奖惩方式,有效震慑资产评估机构的不轨意图,从而保证企业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
3.培养高素质评估人员队伍
评估工作人员是整个资产评估过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主观意识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及可靠性。作为资产评估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做到工作中坚守原则,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每一项目进行评估,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拒绝一己私利的诱惑,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坚守职业道德。积极参加后续专业培训,时刻以高素质的专业精神保证准确可靠的资产评估结果的呈现。作为机构或政府部门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善后续培训工作。只有大部分的资产评估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个人情操以及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为企业并购重组的双方提供可靠的依据,维护自身、客户和公众的利益。才能使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更加规范,整体行业得到优良发展。
4.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
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和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和结构,发达国家在资产评估行业也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对企业的并购重组有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并且针对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过程都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作为支撑和约束,并且能够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为了加快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速度,我国应虚心借鉴发达国家的评估经验,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资产评估体系,减少弯路,加快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脚步,早日步入世界先进的析产评估之列以及经济强国之林。
5.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
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依然受遗留问题的影响,国有企业依然是占到主体地位,使用成本法将使拥有大量非营利的收益极低的国有企业资产得到恰当的评估。因此我国在目前的资产评估中主要采用的是成本法进行评估,另外还有不常用的市场法和收益法。[8]在与世界逐渐接轨的道路上,我国也在逐渐多采用收益法,将更能体现企业的在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因为不同的核算方法对评估的结果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要谨慎选择评估的方法,选择既科学又合理的方式,使企业的并购重组顺利进行。
四、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并购重组涉及到资产和权益的交换,其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是资产评估给双方提供可靠的依据,再经双方商讨协商完成交易。虽然我国在资产评估行业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实际执行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当前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无论从评估的内容上,还是评估的主体以及进行评估的环境上,都要进行深层次科学合理的改善,希望能在今后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中得以改善。保证高质量可靠的资产评估结果服务于我国企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艳,胡兆峰.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问题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资产评估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国际评估准则.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周新德.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现代管理科学,2006(9):76-77.
[5]王忠波.高科技企业估值方法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10(11).
[6]袁洁.论我国国有公司并购中公司价值的评估.交通财会,2001(02).
篇6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企业法律事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能够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减少企业发展受到法律因素的干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开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期待现代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
企业法律风险;原因;对策
随着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高,企业法律事务的重点应该从时候补救专项风险防范。因此,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以建立企业法律防范机制的原因为基础,探讨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若干对策,为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借鉴。
一、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发展需要将企业风险和企业利益放到相同的高度交易重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价值的实现,进而确保企业持续性发展。企业法律风险,准确讲是企业法律性质风险,是企业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生产经营结果不相符,导致企业承担一定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1]。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因
(一)企业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受其自身发展状况的制约,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工作人员法律认识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管理费用层面的原因没有成立专业法务部门或者聘用法律顾问,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相关法律规定没有足够了解,使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往往扰乱了国家的法律秩序,甚至一些企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缺乏法律风险顾问制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不同范围的竞争,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爆发率更大。部分企业虽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但是多数流于形,并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宪法规定法律顾问必须是经过学习取得企业法律执业顾问资格,被企业依法聘任的企业内部法律事务专业从业人员。纵观我国企业法律顾问来源,多数是企业在律师事务所聘任的兼职工作人员,落后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满足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要求[2]。
(三)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企业若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在发展道路上的各类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法律风险导致的障碍。法律风险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将企业法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计合法环境,实现法律和企业管理的有机整合,提高企业管理对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法律因素困扰,有效化解企业的法律风险和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风险。
三、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因及对策
(一)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的全面落实,市场经济必须以合法性经营为根本前提。所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前瞻性、计划性和时效性。第一,企业进行法律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即将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企业进行法律风险分析主要针对所属行业法律风险评估与分析、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法律风险评估分析、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法律风险评估分析三个环节进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具体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上[3]。第二,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评估,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控制管理策略。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主要包括法律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承受能力两方面。通过不同手段和方式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预警、降低、转移直至化解,实现法律事务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补救的管理方式。第三,企业对法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两个阶段的实施结果实行有效监控和反馈,保证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时更新,确保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与时俱进且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
(二)确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法务机构,确保法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较高职业素养,引导企业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开展法律风险控制工作。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培训工作,使各岗位员工明确其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依法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四、结语
全面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所以,企业应当根据法制社会的要求,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吕景胜.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8(05):105-111.
[2]段小红.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之管见[J].发展,2011,10(07):104.
篇7
1、德尔菲法概述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决策支持技术。自美国兰德公司首次使用该方法规避集体讨论屈服权威的缺陷,进行定性预测之后,该方法迅速得到传播及采用,并因其实践效果而得到广泛认可。它是通过匿名或背对背的形式,分轮多次征求和汇总专家的意见,通过组织者汇总和反馈最终结果。德尔菲法的匿名性、多轮反馈性以及结果统计性保证了组织者所得到的是较为客观、专业性强且有着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能够更有效地达成企业早期识别及应对风险的目的。
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对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往往是当问题已经开始造成一定损失时才匆忙寻找应对措施,殊不知企业法律风险在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加以识别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2、德尔菲法的应用
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无外乎就是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两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商业风险会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了给企业带来损害,使企业走向失败的爆发率最高的原因。
德尔菲法的特点在于其主观性与确定性,并且能够做到取各家所长,避各家之短,突出表现专家意见的一致与分歧。在一个企业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一个项目法律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组织相关领域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或者学者,以及目标法律风险主题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法律风险的分析与预测。在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组集合其各自经验与见解,并反复几次调查评估之后,汇总得到接近真实的法律风险评价报告。
下面让我们来举例说明。2004年1月,TCL对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并在同年7月成立双方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TTE)。在这次并购中,TCL想借助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的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附加费的问题,从而达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减少市场阻碍的目的。但在并购完成后,TCL不但没有盈利,反而连续两年报亏。一直到2006年10月,TCL因无法承受亏损,不得不砍掉其欧洲彩电的业务,仅保留OEM。童年,TCL又迅速出手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不过也在一年之后宣告失败。
TCL的这两次并购,可以说是失败在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之下,企业在“国际化”的诱惑这下,冲动行事,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考虑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以及并购后的各项整合是并购案最终确定前必不可少的评估准备工作。
第一,建立评估小组。确定需要收集意见并达成一致意见的主题。评估的工作既是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基础,亦是贯穿整个风险识别过程的重要部分。故评估小组成员应由该企业具有项目相关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组成。
第二,确定对象项目法律风险评价专家组成员。如上例的国际并购案中,财物、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应包括在其中。由此,可以确定专家小组成员中除了应具备企业财物高级主管、国际市场分析专家、金融学家、有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国际法专家,国际经济法专家,对欧美劳动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以及对欧美诉讼程序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等。同时,专家不同的学派、单位、地区、经历、年龄结构等在选择时都要注意代表性。在受访专家人数的问题上,囿于专家数量过大会给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故选择专家的人数应依据评估项目的性质和规模而定,一般的人数范围在15―50人。当然,在涉及大型企业的复杂评估课题时,专家人数可适当增加。
第三,确定了专家组成员后,就应着手可能出现的风险调查问卷的设计。风险调查问卷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其中包括最优方案选择法,分值评估法,等级评估法等等。这里我们采用对比风险与收益的权重方法,即列出收益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问题,评分分为十个等级,十分为收益明显,风险较小,一分为收益较小,风险明显,并对每个对比项目和专家的知识水平进行加权,统计出此收购案的风险评级,并以此来确定收购案的可行性,或者对收购案进行修改。
第四,组织答询并实行多次反馈。由评估小组把不带任何约束条件的第一轮调查表以及必要的项目背景材料寄给被调查的专家;每个专家对所调查的问题经过查询资料、分析、研究之后,按调查表要求做出书面回答。评估小组在收回专家的答复后稍加归纳、整理,进行第一次专家意见之间的横向对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或修改问题,将第二轮调查表再发给每个专家,进一步征询意见。如此反馈多次,直到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协调或可以做出判断为止。
第五,对最后一轮调查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并得出评价、预测结果或结论;根据专家的答复意见和分析处理的结果写出预测报告。这是德尔菲法最重要的阶段,是德尔菲法“化零为整”的作用的体现。每一位专家个人的意见的广度可能是片面的,受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所限制的,但每一位专家意见的深度却是能够因其“或实践研究,或从业实践”的专业资质而得到保证的。在上述案例中,被TCL所忽视的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被发现;而市场的高运营成本在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和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和学者面前亦将无处遁形。通过对专家意见的反复的征询整合,最终能够得到一个趋于统一的结论。
3、结语
篇8
当前,铁路正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走向市场化经营的步伐,铁路局作为市场主体,承担着安全、经营、服务、稳定的市场主体责任。铁路企业在推进机制转换,大规模铁路建设,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以及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将面临着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风险。因此,铁路企业要不断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在市场化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这不仅是铁路企业承担市场主体权责、更好地适应市场和防范市场风险的需要,也是铁路企业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铁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内涵及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指企业建立的对法律风险进行评估、控制、监控与处理的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机构及职责、制度流程、资源配置、沟通和报告机制,以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适合企业自身特点,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目的是增强企业抗击法律风险的主动性、前瞻性和计划性。铁路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可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既有利益,防止企业利益遭到损害,同时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可持续的期待利益。企业的价值目标往往体现为企业战略目标,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坚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审慎管理原则,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铁路是国家的基础设施,铁路企业具有明显的企业性和公益性特点,这就决定铁路企业的价值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铁路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不能偏离这一方向。
2全面管理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存在于企业发展的整个周期,也存在于企业决策、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必须坚持全面管理原则,即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全员参与。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重要风险,应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法律风险管理必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法律风险管理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各方人员分工负责,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3规范运作原则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应遵循规范化运作原则,主要是基于法律的专业性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系统性特征。法律风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方案都具有专业性,必须由法律专业人员牵头处理。法律风险和防范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管理、会计、财务、运输及专业技术领域,需要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和规范操作程序,才能高效协调运作。很多案例表明,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是产生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铁路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只有着力抓好健全制度,规范流程,明确职责,严格考核4个关键环节,形成系统化管理责任体系,才能提高法律风险管理水平。
4动态调整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是由有关法律因素所引致的风险,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股东之间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上述法律因素的调整变化,要求铁路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应对管理等控制措施相适地动态更新。实现动态调整的前提是要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根据企业内外法律因素的变化,及时发现、识别、分析、控制、监控和处理企业面临的各项法律风险,并制定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
铁路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主要措施
1树立全员法律风险意识
法律风险意识是指企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存在、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进行法律风险应对活动等方面是否有必要的认识和理解。法律风险意识是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由于法律风险可能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全员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要以普法教育活动为载体,结合铁路行业的特性和企业实际,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层面,不同地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将普法教育与干部和职工培训结合起来,将法律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实行常态化管理。同时,要注重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大力营造依法治企的企业文化,把依法办事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使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
2健全并严格执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法律风险管理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既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融合起来,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流程,使法律审核把关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硬约束”,又要形成自身的制度体系。结合铁路的实际,铁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现行体制下铁路企业具有多重属性,履行多种角色职能,如铁道部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市场主体职能、合资铁路出资人代表职能、新建合资铁路委托运输管理职能以及部分政府监管职能。铁路企业要准确把握管理责权和规范履行管理程序,在制定、修订和清理企业规章制度中,加强法律的审核把关,确保程序和实体,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依法合规。二是重要决策事项法律论证制度。铁路建设、对外投资、资本运作、合资合作、土地征购、资产处置、资金运用和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中,法律因素对项目决策和运作至关重要,应强化法律部门参与项目决策和运作的机制,对项目决策进行合法性论证,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三是授权管理制度。明确界定各个层次的管理权限,规范权力履行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法律风险预防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投资担保、合同管理、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劳动用工管理、物资招投标采购、防止内部人舞弊等。
3积极发挥法律专业人才的作用
法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应由法律专业人员牵头负责。铁路企业健全法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要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目前国内外很多著名企业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2004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作了相关的规定。截至2008年5月,53家大型中央企业已全部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据报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法律顾问800多人,德国西门子在全球有法律顾问400多人,美国波音公司法律部门现有员工232人,占公司500名高管人员的46%。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全系统配备的专职法律工作人员都超过1200人。而铁路系统目前在专职岗位上的法律顾问仅有近400人。铁路检法移交后,铁路企业迫切需要尽快充实法律顾问队伍,为市场化经营提供法律支持。同时也要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仅靠企业法律顾问和外聘律师是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
4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
法律风险评估机制是法律风险管理的事前预防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3个环节。铁路企业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应与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结合起来,将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纳入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应由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牵头,企业所有相关人员参与,同时,考虑构建模型和专家意见。法律风险评估结果要形成法律风险专题报告和年度报告,风险报告应当制度化,并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管理层、相关人员或其他有关部门公布,实现法律风险报告功效的最大化。
5完善法律风险应对管理
法律风险应对管理包括检视法律风险应对现状,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3个环节。在检视应对现状时,应考虑现有的人员组织、奖惩机制、能力素质、经费供给等是否能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为选择应对策略和制定计划提供支撑;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如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在制定应对计划时,要考虑应对计划中机构和人员的安排,相应的责任要求,措施的优先次序和计划实施时间表,要对应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闭环。
6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运作实效
篇9
一、关于技术秘密信息许可费价值评估可能涉及的相关资料及其关联性分析
从笔者目前所能够掌握的资料来看,进行技术秘密信息许可费评估具体需要哪些资料,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一般都需要根据案件的情况确定,在多数的情况下还要委托单位(公安机关)、受害单位(权利人)与评估机构进行多次沟通。什么时间开始沟通,什么时间沟通什么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被关注或者被质疑的对象。侦查机关在正式委托评估机构之前,需要确认该评估机构是否可以承担该工作并愿意接受委托。而评估机构在确认能够完成该项委托评估事宜之前,需要了解案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可以提供哪些资料与数据信息等。简单地讲,评估机构在没有回复确认可以完成该项委托前,侦查机关不会出具正式的委托书。如果出具了正式的委托评估函件而评估机构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所托事宜的,就必须更换评估机构再次出具委托函件;按现行的流程,这会给公安机关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就常常会出现委托书出具的时间在评估机构接触案件材料与受害单位之后,这也是辩护人在开庭质证时对此提出质疑的原因。评估机构在正式接受委托手续之前,与侦查机关、受害单位接触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确认是否可以完成受托事项所做的必要工作,但程序依然有规范的必要,比如建议公安机关在正式出具委托函件前,将这一阶段的工作纳入办案程序中,并把接触的时间、事实、目的以及所提供的材料信息等予以明确。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效率为顺利进行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从实务的角度提出点滴建议供参考。下文以化工行业技术秘密信息许可费价值评估可能涉及的相关资料信息为例作简要的说明。
一般而言,为《评估鉴定报告》准备的参考资料主要有:(1)关于经营资质和商业秘密成立的资料,主要是营业证照、公司章程,以及司法鉴定意见书、保密措施等。这类资料多是程序性材料,与评估结果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提前做好准备;(2)关于案情的相关资料信息,主要是基本情况介绍、使用涉案技术秘密侵权的相关证据、侵权人项目的规模信息、与技术秘密有关的鉴定报告等;(3)受害单位的财务资料,主要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设备表、设备订购合同等。这类资料与评估结果关系最密切。评估人员需要根据财务制度到受害单位核实与评估有关的原始单据、合同,并从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提取相关财务数据,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这部分财务数据与材料,法律专家需要与受害单位的财务专家做充分深入的沟通;(4)第四类是评估人员根据专业经验进行调研而获得的有关涉案产品市场前景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需要提前为评估机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可以获得这些资料信息的渠道、途径、方法等。
很显然,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上述介绍能够贡献的地方是极其有限的,对该部分业务有所了解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是基于“收益法”评估方法而做的举例说明。所谓的“收益法”,即依一定的产品销售规模产生的收益入手,计算未来可能取得的收益,再通过一定的分成率,得出该评估对象在一定的经营规模下于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针对商业秘密市场价值的评估,除收益法外,还包括市场法和成本法。由于商业秘密形成的直接成本往往与其价值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即投入产出的弱对应性,因此一般不采用成本法,或者在采用时会非常慎重。如果国内有类似商业秘密充分交易的案例时可以考虑采用市场法评估,如果没有充分的案例可以参考的,则放弃市场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采用成本法的原因是投入产出的弱对应性,而不是对涉案技术秘密投入成本在案件中贡献的漠视,更不是根本的否定。在本专栏的其他文章将会阐述这一问题。
二、技术秘密信息许可价值评估意见结论成立的条件、有效期及其效力
价值评估结论受机构评估人员的职业水平和能力的影响,并且仅为委托方进行以本次评估目的所发生的经济行为提供服务,对于将其运用到其他经济行为时,评估结论一般会失效,不具同等效果。一般来讲,评估工作不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以及遇到自然力和其它不可抗力对资产价值的影响,也不考虑资产将来可能承担的抵押、担保事宜,以及特殊的交易方可能追加付出的价格等对其评估值的影响。当评估条件以及评估中遵循的持续经营原则等其他情况发生变化时,评估结果一般会失效。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技术秘密的刑事案件中还是在民事案件中,都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看待所评估的价值,而不能脱离案件以及所涉及技术的具体情况,特别不应当通过运用经济行为来模拟其准确性,从而泛泛地评论价值是过高还是过低,并进而质疑,甚至得出完全否定价值评估意见的结论。
技术秘密信息许可价值评估报告中,一般都会对有效使用期限做出表述,即:从XX年X月X日到XX年X月X日止,评估目的在本评估报告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实现时,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参照依据。超过该有效使用期限,需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可是,案件还没有审理完毕,评估报告的1年有效期已经届满,怎么办?技术秘密刑事保护司法实践中辩护人曾提出过有效期届满不应采用的辩护观点。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资产评估准则DD评估报告》(中评协[2007]第189号)第11条规定,“评估报告应当明确评估报告的使用有效期。通常,只有当评估基准日与经济行为实现日相距不超过一年时,才可以使用评估报告。”可见,评估准则规定评估报告的有效期,是为了避免评估基准日确定的评估价值和经济行为实现日的实际价值差异过大而无法使用评估报告。通常,评估报告的有效期是针对评估后一段时间才使用评估资产的情况,此时会产生“评估基准日”和“经济行为实现日”两个时间点,如果经济行为实现日在评估基准日之后并超过1年,则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宜再使用评估报告。所以评估报告所确定评估基准日与评估目的很关键。比如,嫌疑人窃取了受害单位全套技术,所要评估的是在窃取完成日假定为受害单位将全套技术许可给使用方的许可价值,以确定受害单位因丧失该次许可机会而导致的损失。可见,窃取完成日,既是评估基准日,也是假定进行技术许可的经济行为实现日,两个时间点是重合的,因此,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就是许可这一经济行为实现时的许可价值。当评估是对历史时点的价值评估时,就不存在经济行为实现日超过评估基准日后1年而评估报告不能使用的说法了。
三、价值评估报告复核人的法律地位以及《评估说明》的保密问题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16年5月1日起施行)第4条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要求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可是,第32条又规定了一个复核人,即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复核人的法律地位是不清楚的。司法实践中,曾发生过辩护人提出复核人是否应当回避的问题。《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0条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要求司法鉴定人回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回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托。可是没规定复核人是否要适用回避的条款。《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9条规定,“评估报告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盖章。”法律和相关评估准则中没有“复核人”的概念,更未将其规定为“鉴定人”,也未规定其适用回避的相关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复核人的角色又很重要。为了有效地避免争议,笔者建议,评估机构在确定评估师时将复核人也一并告知并要求委托人或者当事人回复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在技术秘密刑事保护的司法实践中,还有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即价值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内部保存一份叫做《评估说明》的文件,当辩护人提出要求评估机构提供时,是否应当被支持。这个问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会涉及到受害单位的定价指数与定价原则,非常珍贵并且极易容易泄密,所以受害单位极力反对,评估机构也非常重视。笔者倾向于评估机构有权拒绝提供《评估说明》。
基本理由如下:(1)评估说明是财产评估主管机关、企业主管部门审查资产评估报告书和检查评估机构工作之用,不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评估报告的组成部分,也非附件;(2)评估说明属于评估专家的专业和经验范畴,评估专家已经当庭详细解释了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根据评估专家的当庭解释,评估说明主要是如何确定评估中重要参数和方法的技术性说明,属于专家专业和经验范畴,比如技术分成率、评估方法、许可方式等。评估专家可以在当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采用这些参数和方法,而且在评估报告中明确列出了选择确定的最终结果。(3)评估材料中,对评估价值有实质影响的是受害单位的财务资料是保密的,且经过审计机构审计,质疑其真实性理由不充分。
注:本文节选自LexisNexis律商网【桃李知教】专栏,其专注观察和解析知识产权领域最前沿、最新型的法律问题,旨在识微见远,或指点迷津。
篇10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31-02
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遵循市场行为规则的前提下参与竞争、规范管理和经营。因此,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预防和积极消化市场经营风险,堵塞合同管理漏洞,强化合同管理,树立“外讲信用,依法经营。
一、当前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经营风险分析
1.机构虚设,职能软弱。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企业对法律事务、合同管理机构设置不够重视,许多企业没有专设法律事务、合同管理部门,而是合并于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只设置合同管理岗位(1~2人),且合同管理员往往还兼任其他工作,这样就造成合同管理人员分身乏数,疲于应对,被动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观念及法律意识淡薄,使得法律事务、合同管理人员难以真正介入重大合同的谈判、审查及企业的经营决策法律论证、项目评估、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经营活动中,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论证、法律审查环节,从而埋下许多经济隐患和经营风险。
2.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较少,专业素养不高。由于法律专业不是企业行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专业,企业重点招募本行业专科人才,而对法律专业人员的招聘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法律事务、合同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边干边学人员,并且有的身兼数职。随着企业法律职能范围涉及到企业改制、合同管理、欠费清缴、民事纠纷、对外协调、土地赔偿等等诸多方面,这就更加凸显职能需求与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素质不强的矛盾,使得在法律服务、合同管理上存在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具体事务操作出现漏洞的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合同法律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把法律事务、合同管理纳入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对法务人员参与签订合同事先审查、论证、调研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经营人员不走流程,违规操作,甚至仅凭哥们意气、人情关系就先事实履行,事后草率签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不平衡,责任追究困难,损害了企业利益。
4.契约意识淡薄,签订行为不规范、约定不明确。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契约意识淡薄,企业在合同签订前不够全面深入调查对方资信,出现合同主体资格模糊,履约能力不足现象,同时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方面约定不明确、不恰当,这就造成合同纠纷隐患,责任追究无凭可据,难以保证合同目的实现。
5.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先天不足。一些企业高级管理者和财务主管人员信用意识仍然薄弱,对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信用管理特别是如何防止合同诈骗和纠纷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出现授信不当和对合同履行计划缺乏管理等现象,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埋下了一定的信用风险。也有一些企业尽管对企业信用越来越重视,但具体管理仍不得要领,对合同诈骗和纠纷的预防束手无策,以报案和诉讼为唯一手段。
6.合同履行监控管理不到位。合同签订后,由于合同承办部门与各业务职能部门配合不协调及合同履行监控管理不到位,致使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未能按约定条款全面执行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协商解决,从而产生纠纷且不能有效地实现合同目的。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1.健全机构,强化职能。 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合同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合同管理机构,设置专职法律顾问、合同管理员,并具体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的地位、职能,谨防人微言轻而削弱了职能效力。制定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完善合同审查机制,实行合同签约人负责制和重大合同履行报告制度等,强化职能,努力构筑法律事务、合同管理的立体化工作网络,外靠法律中介机构,内靠法制机构,把企业经营活动置于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之下。
2.优化人力资源组合,提高法律业务人员素质。企业法律事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律服务的质量。因此,在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机构的同时,要不拘一格,把精通法律、熟悉经营的人员充实进来,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落实应有的职级待遇(人微言轻),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为法律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参与企业经营,防范、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合同法规的宣传教育。
鉴于一些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对企管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市场管理部门等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加大合同法、企业公司法、财税法、担保法、金融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法律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营销和市场契约意识。建设一支精通法律、熟悉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队伍,从而保障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参与竞争,实现合同目的,化解合同风险,维护企业权益。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合同管理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职责范围、合同相对人资信调查、签订、审查审批、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管理、合同文本及资料归档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分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4.做好“事前防控”,预防法律风险。合同当事人的身份和资格直接关系到合同签订后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履行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合同签约前应首先对对方的营业执照、经办人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企业的生产资格、经营许可等资信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重大合同)应组织主管领导、专业、法律、财务等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因合同的内容侧重不同,还应去法院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诉讼案件,去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核实该企业的年检注册和历年的奖罚情况,去土地管理部门和房屋管理部门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不动产的抵押担保,去税务局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拖延缴纳税费或者是否还有税费没有及时上缴情况,去环保局调查核实是否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等。签约前的严格把控,是预防合同纠纷的前提。
5.做好“事中控制”,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对合同管理要实施从签订—履行—验收—结算—售后(保质期)服务等全过程跟踪管理。首先要规范合同签订行为,包括签订书面合同,使用用国家标准合同示范文本(无标准的也需经企业法律事务人员拟定),条款完善,责权利约定明确,意思表达清楚,审查审批程序严格等。其次是密切跟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搜索相关资料,在对方违约包括预期违约时及时采取有效法律手段,避免和减少自身损失的发生,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目前合同法赋予当事人在对方有违约或其他侵犯当事人权益的行为时可行使抗辩权,追究对方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进行合同保全。(1)行使抗辩权。抗辩权是指在发现对方有违约或预期违约的行为时,合同一方拥有不履行或中止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利。目的是在对方违约时当事人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发生和扩大,以维护守约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当事人在合同中的角色不同,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如卖方在同时履行的日期根本无法供货,则买方在同时履行的日期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有权不支付货款。乘客未购票,航空公司可行使后履行抗辩权,有权拒绝其登机。卖方如得知买方正濒临破产,可要求买方提供担保并在买方不提供担保时行使不安抗辩权,不履行与买方签订的供货合同。(2)及时追究对方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当事人一方的过失致合同不能成立时,有过失的一方应就他方当事人因合同成立遭受的损失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包括违背诚信原则的缔约过失责任和泄露商业秘密的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是合同成立后当事人的一种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合同约定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合同保全。合同保全也称合同的对外效力,是指为确保债权人无特别担保的一般债权得以清偿,防止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时代债务人行使权利或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不当决定的一种制度。目的是保持债务人的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合同的保全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
6.做好“事后补救”,减少经济损失。违约纠纷的及时处理,决定企业经济损失的大小。要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救济手段,追究对方的违约经济责任。协商不成,可请主管部门或权威第三人调解;调解未果,可依约进行合同仲裁,仲裁决定具有法律强制力。企业也可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通过诉讼程序追究相对方的违约经济责任。
7.重视合同后评估,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的总结阶段,它是对合同签订、履行等全过程管理的好坏、得失的评估,它可为下一合同项目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合同后评估工作主要是总结合同签订、执行情况,对合同管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过时、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严谨、容易被对方索赔的条款要加以改正。影响合同履行的不确定因素可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因素,可预见不确定因素应作为普遍性问题,不可预见不确定因素作为可追溯事件加以标识,通过合同后评估加以鉴别,并在以后合同管理中加强重视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所以合同后评估对合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