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

篇1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观调查;就业指导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2 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3 建议

3.2 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卫生事业;对策建议

1 中西医结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多为年制本科或年制专科,由于该学科内涵的特殊性以及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普遍反应学制时间过短,难以达到培养目标。但长学制又会影响中西医结合毕业生在基层、农村就业,这也是一个关系到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

1.2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师资缺乏问题

中西医结合临床强调中西医相互结合诊治病患,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对于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对中医、西医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还要对中西医学差异和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有较深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中能够启发中西医结合思维。而目前中西医结合教师往往缺少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思考。

1.3后期临床教学问题

目前大部分院校缺少专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完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计划与大纲临床实习指南临床实习考核大纲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的后期临床教学要不偏向中医,要不偏向西医,难以做到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后期临床教学。

1.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规范化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规范化做得不够,尤其是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往往是中医内容和西医内容的简单相加,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特色,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甚者很多省市没有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考试制度,面临着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没有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尴尬局面。

1.5中西医结合科研与学术发展存在的困惑

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优势和效果虽然获得普遍的公认,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评价标准,使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 中西医结合管理及相关政策的有关建议

(1)明确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对中西医结合虽有所涉及,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中西医结合法规乃至部门规章,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和管理的内容散在于各相关卫生、中医药等法规与规章中,既不明确,也不系统,不能完全体现中西医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管理特点,甚至有些内容过时且存在空白,不能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中医药法》中明确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原则,并按照《中医药法》的有关要求,制定专门的中西医结合行政法规和有关部门规章,完善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

(2)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明确各省应建立一所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各地、州市相应建立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倡和鼓励地、州市以下政府建立相应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和综合性人民医院中开设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并建立分级管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体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准入制度,以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网络体系。同时继续推进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建成一批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管理规范科学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篇3

1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学生招生及就业情况统计(表1)

毕业生总数为504人,其中,专接本学生4人,在“三甲”以上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93人,其他基层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355人,在其他单位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如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药房工作人员、导医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年7月1日,我国已有41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国青年报》)。相对于全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无论在就业人数还是从就业单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堪称良好,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从1995年招收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专生,我校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同类院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还多次安排领导和老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在掌握了护理专业—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的问题之后,我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师主导思想、引导学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结合中西医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2.1.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临床课程的教师,更要适应新教材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校通过“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的开设,普遍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做到在授课时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2.1.2寻找中西医结合点,引导学生兴趣综合中、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研究与实践的努力,创造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涵[2]。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种单一的加合方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融合,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医皆通。而中西医结合关注度远远够,据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6月的一份调查报显示,仅有19.3%的医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中西医合的发展情况,78.6%的医学生很少去了解中结合医学的情况[3],医学生尚且如此,其他行业更不用说了。怎样达到中西医的融会贯通,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后体现在治疗和护理效果上,现代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护理上确实获取了单纯中医或者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这就是中西医在临床和护理中的结合点。比如在外科疾病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决定着患者进食、进水的时间,这又关系到患者营养的摄取和恢复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萝卜汤口服等可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效果肯定[4],作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师,不应该简单的教授“病”与“证”,而是要“病证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创新,正如“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2.2优化合理的课程设置

2.2.1强化中医护理特色,进行课程重组

改革现有的医疗护理课程设置,弱化医疗,突出护理;弱化理论,强化实践。中医理论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增加学生的中医护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在临床护理方面,我们开设了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中西医外科护理学、中西医妇产科护理学、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等课程,这样在临床护理中学生就能掌握两套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

2.2.2适应社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医学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及护理+临床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方式[5],容易使学生习惯于从医疗的角度去考虑并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论学习期间,护理理念建立较晚,很难形成适合护理职业的思维模式。为适应护理功能多元化发展,除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相关课程以外,还开设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会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公共关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课程,为即将面临的老年化社会和世纪整体护理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逐步与国际护理接轨[6]。

2.2.3增加教学中的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整体护理观和辨证护理观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因此,课程内容突出养生保健理念,对每个护理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要体现辨证施护的特点,并将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针灸、推拿、养生康复、食疗、气功、保健体疗等内容贯穿在各个疾病的护理中,使中医护理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

2.3合理的实践安排

2.3.1与实习医院沟通,提高护理实习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保证实习质量“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7]。对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环节对于巩固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护理技能尤为重要。目前,许多院校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选择了更多的西医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缺乏中医护理的专业知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未能完成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所以,我校教务处临床科以及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多次和实习医院联系、协商,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通过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9],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入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

2.3.2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2.3.3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良好的实习情绪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学生毕业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业形式和“双向选择”的招聘应聘模式使得多数学生的实习和求职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学生容易表现为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激惹,实习中易出现护理差错。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实习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就业情况统计,准确掌握学生求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定期与实习生座谈,帮助平衡实习生的心态,确保实习质量。

2.4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招聘会安排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均决定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2.4.1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机会

针对应届毕业生,我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会随时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里来,召开面向本校学生的人才双选会。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学生求职的安全系数。10年中,这种方式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2.4.2及时校园网信息,拓宽就业途径

通过学校网站,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主页,随时招聘信息,拓展学生就业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接受学生咨询,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指导。

2.4.3加强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的引导

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现在的教育和职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由班主任担任主讲教师,把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精神,为谋求一份合适的职业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人生和职业规划竟赛,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激励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并通过学生间职业规划的分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篇5

【关键词】 中医护理 教学 辩证施护

近代中医护理仍坚持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加速疾病的痊愈。如清・郑树圭在《七松岩集・淋浊》中,对“气淋”的护理强调“只宜静养”,这是根据气淋的病因而制定的,而“砂石淋”的成因“属郁怒伤肝者多”,所以在护理方面应“戒气省劳,绝欲为第一”。《万应经验良方》对伤寒的护理,根据感受寒邪之因,在护理上提出“惟宜密室避风,勿食粥饭米粒,静谨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七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然痊愈。”又如,泄泻病因属脾胃虚弱,或外邪困脾而致,因此《王氏医存》对泄泻病人特别注意食物的消化,提出“凡饵汤药,萁粥食、肉菜,皆须大热。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在施护方面坚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万应经验方》对阴症腹痛采用“食盐二碗炒热,布包熨脐腹,老幼皆治。”此外对阴症腹痛寒甚的,症见肢冷昏厥,或面唇青手足紫黑,用葱白二斤炒热,以不烫手为度,用单布包葱安肚上慢慢蒸熨,葱冷再换热之,俟热气透人腹内自愈,内以连根葱白七大根捣烂,酒煎去渣,热灌之,阳气即回。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一直贯穿在每一病的护理之中。

目前在各类医院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由于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并且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由此导致在临床上很少有辨证施护,更没有辨证施护教学的开展。

1 加强高质量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加强对临床教师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认清各自的优势及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肯定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②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首先要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人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③医院应与医学院多方联手,多手段多渠道地为带教老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环境。

教师可与学院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从而学习不同教师传授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

2 探索有效的临床带教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①建立合理的临床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②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理论小课,使中医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懂。初步使护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联系。③带教教师运用PBL教学方法,结合实例,到病人床前,实地讲解,引导护生参与讨论,学会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④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进行教学查房。鼓励护生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诊断与护理计划,学会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在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3 加强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速中西医护理技术的融汇和贯通,积极探索辨证施护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把握护理理念的发展动向。吸取国际护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利用医院与医学院已有的中西医资源进行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新经验,总结新理论。运用新理论新经验指导临床护理教学,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使临床护理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涛.传统中医护理在现代的优势特色及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1067―1068.

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进展和治疗期间容易并发呼吸衰竭, 且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1], 本次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类型:研究组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 且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诊断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等类具体科学的诊断标准[2]。干预措施:研究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

1. 2 方法 对Cochrance、OVID、Pubmed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8月。检索工作不限制语种。

筛选出的资料由2名专业评价人员独立分析试验、提取资料与数据, 发生意见分歧则进行讨论或由第三者判定。查找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随机对照研究[3]。

1. 3 数据处理 筛选出的研究数据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有纳入的资料数据均进行异质性检验, 显著性标准为α=0.10。资料数据见无异质性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EM检测;有异质性的数据通过随机效应模型REM检测。分类数据检测结果使用95%CI、OR表示, 95%CI及WMD表示连续型变量数据检测结果。

2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502例患者,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97%、19.57%, OR=0.31(95%CI=0.18~0.56)、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为临床常见、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患病后有气流受限进行性加重的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 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

为了解近年来国内外临床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本次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联合Meta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多个数据库文献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检测分析, 研究最终共纳入了10篇文献中10项相关随机对比试验, 主要对研究中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VAP患病率以及病死率数据信息进行了检测分析, 通过对上述3项指标的分析对比, 客观了解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相对于单纯西医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5]。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各方面更加安全有效, 虽然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理论以及药理特点、临床效应不尽相同, 但临床上两种疗法可相互协同作用、产生极佳的临床效果[6], 在单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规范治疗, 可有效调理通气作用及血气功能, 效果显著[7]。本次研究结果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工作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 夏艳,王宏星,邵少英,等.低糖高脂肪营养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10):1274-127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 2013, 36(4):255-264.

[3] 韩云,张燕,谢东平,等.中医调肠法配合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8):814-818.

[4] 沈景昊.COPD合并呼吸衰竭经无创通气治疗61例的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2,28(1):52-53.

[5] 席崇.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的临床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1,16(1):35-37.

篇7

关键词:乳腺增生;枸橼酸他莫昔芬片;中西医结合;疗效研究

乳腺增生指的是乳腺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导管及乳小叶发生结构性的退行性改变和结缔组织发生进行性生长,其不属于肿瘤也不属于炎症反应的范畴,属于临床常见的内分泌障碍多发性疾病[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门诊收治的100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年龄在22~56岁,平均(43.5±3.8)岁;病程在3个月~7年,平均(3.5±1.8)年;未婚15例,已婚85例;单侧发病25例,双侧发病75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胀痛或是刺痛、溢液、情志改变等,检查在单侧或双侧可触及单个或是多个大小不等肿块;经期后疼痛缓解或消失;②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或乳腺钼靶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③伴月经不调、腰背酸痛、痛经等症状;④排除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及其他乳腺疾病患者[2]。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5d内服用由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的枸橼酸他莫昔芬片国药准字(H32021472,2010-04-09)治疗,于饭后30min服用,10mg/次,qd,连续服用21d,经期停用。

1.3.2研究组患者治疗方式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由哈尔滨泰华药业生产的乳癖消片(国药准字Z19990028,2010-08-30)及深圳三顺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乳增宁(国药准字Z19991056,2010-09-26)治疗;温水送服,乳癖消8g/次,乳增宁1.8g/次,Tid。

1.3.3两组患者经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后,查记录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

1.4疗效判定指标 根据《乳腺增生的疗效标准》评定本文疗效[3]:患者肿块消散、疼痛完全缓解―治愈;肿块消散体积在50.0%及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显效;肿块消散体积在25.0%~50.0%,疼痛有所减轻―有效;肿块体积无变化甚至增大,疼痛无变化或加剧―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随访1年时间研究组患者复发5例,对照组复发15例;两组患者疗效分析(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析见表2。

2.3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偶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停药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乳腺增生患者的疼痛与经期和心情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青中年女性,其发病率在乳腺疾病总发病率的75%左右[4]。临床西药治疗主要是采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进行治疗,枸橼酸他莫昔芬片属于雌性激素受体拮抗剂,可在机体内和雌性激素发生拮抗作用,从而阻碍雌性激素对乳腺的刺激作用,防止其过度增生、变硬;同时降低血清中的催乳素的水平,进一步降低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的水平。相关临床资料表明,该药物对疼痛的缓解迅速,并可有效软化肿块,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病情进一步加重[4]。

在中医的理论上乳腺增生属于“乳中结核、乳癖”的范围,主要是因为肝气瘀滞或是过分忧虑伤及脾脏,导致肝脾两伤、气滞郁结、肝气不足,造成了冲任失衡进而引发乳腺增生;治疗原则为软肝散结、疏肝理气,并辅以活血化瘀、化痰燥湿等[5]。临床在对乳腺增生进行中医治疗时多采用的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补冲任、软肝散结的药物。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数据分析可得,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比对照组的76.0%高,且1年内复发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0.0%;且研究组的肿块及疼痛的消散和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综上,中西医结合对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莹莹,于海文,沈华等.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重度乳腺增生症21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50-2551.

[2]孙瑾.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0):476.

[3]邹玉兰,张治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7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186.

篇8

关键词:舒适护理;上消化道出血;失眠;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08-01

失眠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因疾病引起躯体和心理的不适而致。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很重要,如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神经兴奋性高,情绪不稳定,诱发或加重出血,病情加重。舒适护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本研究对16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169例神志清醒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112例占66.27%;女57例占33.73%;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9.8岁,其中30岁以下2例,30-50岁62例,50岁以上105例。

1.2方法:对入选的16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失眠状况评估,根据患者所处的状态采取相应的舒适护理措施。入院10天后对患者的失眠状况再次进行评估,并与入院时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按入睡情况、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评估患者的睡眠紊乱程度,分为3度,轻度入睡困难,睡眠时间4-5h/d;中度入睡困难,出现夜间易醒,睡眠时间3~4h/d;重度:烦躁不安,睡眠时间

3讨论

3.1从心理因素这个角度分析,早期训练患者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主动配合治疗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时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特别是大出血患者表现尤为明显,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有出血情况时,情绪悲观、忧郁,恐惧,害怕死亡,由于此类病人精神过度紧张,影响睡眠质量,这时护士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关心体贴,取得病人信任,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2]。同时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忙而不乱,态度诚恳,亲切,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为患者创造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睡眠。

3.2睡眠环境的改变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失眠较为常见原因。如治疗护理操作(服药、输液、打针、测血压、身体检查)的干扰;对医院环境不熟悉,陌生感强;依据患者的病情及主观感受,室温调节在18-20℃,定时通风换气,保证病房空气新鲜,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限制陪护数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常规护理措施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在不影响疾病护理治疗的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睡眠。各种监测仪器在不影响监护的情况下报警音量调到最低也有利于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必须在睡眠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尽量间隔90 min以上,以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周期,使患者处于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

3.3做好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患者由于呕吐、禁食、三腔管置入的刺激,常感口渴、咽喉疼痛干燥、口腔异味等不适。注重患者的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在口腔护理过程中注意对鼻腔及咽部的护理,或采用多次漱口的方式减少患者的口腔及咽部不适,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改善其鼻腔及咽部的干燥感及异物感。由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每次便后及时清洁肛周皮肤,促进患者的舒适感,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理舒适的需求[2]。

3.4焦虑不安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失眠最常见原因。患者因担心医疗费用没有保障、家属关心不够等,出现焦虑、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导致失眠。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护士应积极从家庭、社会和经济等角度分析了解患者家属、同事及单位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经济承受能力等给予针对性支持。

3.5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护士在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时,除了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爱心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外,还应在护理技术创新研究中重视舒适效果的评价,缓解其面临疾病时心理、生理的不稳定,增加舒适度。

3.6合理饮食是减少不适感,根据病员对饥饿的耐受程度及病情给予合理饮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均应禁食,在确定出血停止后给予半量冷流质。在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时,出血停止后可饮牛奶、豆浆等流质;而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出血的患者在出血停止2-3天后可逐渐给予果汁、菜汤、稀粥等。由于病情缓解后,往往产生饥饿感,而导致进餐心切,因此要防止病人私自进餐或一次进食过量,要耐心向病人、家属讲解计划饮食对机体康复的重要性,从而使家属协助配合治疗。避免给粗糙、坚硬的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等。进食应细嚼慢咽,避免过烫及带渣食物。

4结论

舒适护理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护理专业的实践范围,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扬洁.舒适护理模式之我见.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23

[2]尤黎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内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2

[2]谢席胜, 黄宗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 9(35) 151-154

[3]金岚兰,李凯利.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2例[J]. 新疆中医药,2002,20 (5):39-41

[4]于淑华,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9(25) 3212

[5]刘桂新,张应贵,何振雄.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55例[J].广西中医药,2002,4 (25):42

[6]蒋晓发.中西医结合治疗35 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8.34.40

[7]庄义昭.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 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7): 65-66

[8]何生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回顾与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38(9):60-2

[9]陈标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8 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41

[10]刘则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 例[J]. 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77-78

[11]薛俊,胡锋,华文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28-2230

[12]徐巧红,彭辉,姜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 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6 (9)50-51

[13]杨传经, 李雪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 例[J].河南中医,2006.9 (26)54-56

[14]吴月娥,王宏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 例[J]. 浙江中医杂志,294-295

[15]徐显阳,田皓亮.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9例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J]. 2011,3 (23)30-31

[16]周惟强,陆西宛,朱丽华.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9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7,1(48)41-43

[17]王效非,张红.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1,6(17)33-34

[18]吴晓强,陈志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5):57

篇9

把严格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是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做一切科研工作的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人才选拔、理论学习、临床轮训、课题研究、、毕业评审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正处于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阶段,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只是提出设想,但尚未证实。在努力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治学标准,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及专业学科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顾名思义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医学是一个以有生命、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培养研究生繁荣中医事业。继承中医学术思想的目标和志向[4],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兼具严谨、诚实、负责、谦逊、随和的作风和态度。结合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来说,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及对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探索,是每个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该牢固树立的信念。(2)专业兴趣。专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投身事业、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动力所在。对于临床研究生来说,无论将来专注于临床,还是致力于科研,工作都比较繁琐和单调,只有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成为医学领域的“常青树”,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掌握研究中医学的方法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5]。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学科,许多内容尚待开发和完善,培养一批真正喜爱该专业并致力于该专业建设的后备军,是长远之计。从后天培养着手,一步一步形成好的专业兴趣,是每个研究生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3)关心病人和良好沟通。临床专业研究生应始终把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因此,在临床经验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医患沟通,处处为病人着想,关心和了解病人的切身感受,这样才能为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练好基础

(1)基本技能。加大研究生在相关科室及本专业科室轮训中临床工作能力考核的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都加强了临床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中医临床辨病辨证思维的训练,更要加强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科研环节,开展中医实验研究与教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并发展中医,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分析的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5]。这样一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更加有益。(2)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生顺利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学习新理论,接受新知识,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基础是一层一层向上叠加的,这一次的提高便是下一次提高的基础[6]。通常具备良好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都比其他人要得心应手。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理论体系上,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其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本学科基础理论外,还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对新理论、新知识也要有所熟悉,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因为他们担负着中西医结合的重任。(3)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是解决临床问题、升华临床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7]。一个研究生的科研知识,如果涵盖所有范围的话,将包括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所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及进行科研的必须工具(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类型和方法等)。以上几点中,最后一点往往最容易被学生们忽视。对科研理论的关注是必要的,但对科研工具的忽视却是不对的。只有熟练掌握和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科研的规范和有效。

3培养创新精神

(1)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在科研能力培养上应大力发挥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8]。研究生在工作和科研中,如果遇到一些一时无法解析的现象时,不能套用现有的理论方法,更不能随意放过,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敢于革新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以事实为基础,一步一步寻根溯源,很多被忽略的问题就会被发现,现有的理论又被大家重新审视和讨论,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使用创新性思维,发现新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中西医结合来说,用中医的优势理论来归纳西医的量化内容,或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规范中医的定性概念,也就是用新的方法思考旧的问题,所得的结论是我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灵感源泉。同样,这也是现阶段被大家所认可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法学之一。(2)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真正对社会发展进步起作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问题被真正解决,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新的探索和发现才能继续进行。问题久久悬而未解,发展也就随之停滞。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要勇于挑起中西医结合的重担,在方法学上就要有所创新,一方面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的基础上,沿其固有的思路和理论体系发展下去,也就是促使中医现代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使之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这样的方法学指导下,努力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加快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

4培养协作精神

目前,我们研究生的很多论文往往都是在他(她)们师兄师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协作精神。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极少有单打独斗的,常常是通过一个团队,通过多方面、多学科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个项目[9]。因此,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素质,将来做研究工作,甚至做一切工作就会取得成绩,就会具有凝聚力。

5导师自身建设

篇10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柴胡疏肝散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53 例,西医对照组47例。治疗组男30 例,女23 例,年龄22~67 岁,病程1个月至5年。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25~66 岁,病程25 d~6年。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第2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胃脘痛中肝气犯胃,胃热炽盛两证,同时具备2个以上主症者均可纳入。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与西药吗丁林、维生素B6和奥美拉唑结合治疗。中药方组成:柴胡15 g、香附15 g、陈皮15 g、元胡10 g、芍药15 g、川芎15 g、郁金15 g、莱菔子15 g、黄芩10 g、黄连10 g、生地10 g、炙甘草10 g。便溏者加焦白术15 g、党参15 g;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者加大黄6 g(后下);嗳气重者加旋覆花10 g。1剂/d,每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约200 ml,将头煎、二煎混匀,分早晚2次服用。吗丁林片10 mg,3次/d口服;维生素B6片20 mg,3次/d口服;奥美拉唑片20 mg,2次/d口服。

对照组采用以上西药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做胃镜检查,判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确定疗效标准。痊愈:治疗4周,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胃镜检查正常。有效:治疗4周,服药期间症状明显缓解,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组织学改变轻微。无效:服药期间、停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好转。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3例中痊愈35例,有效1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2%;对照组47例中痊愈12例,有效25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78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多由精神刺激、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人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松驰,幽门不能发挥闭合作用,产生逆向蠕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但又与肝胆密切相关,其发病系因情志失畅,以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热,移热于胆,或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胆汁不循胃气下降肠腑,而随胃气上逆。主要病机是“邪在胆,逆在胃” 方用柴胡疏肝散以舒肝理气、行气止痛,方中柴胡、郁金、川芎、香附、元胡以舒肝理气、行气宽中;芍药、甘草以柔肝止痛;黄芩、黄连、生地以清肝利胆;陈皮、莱菔子以和胃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收和胃降逆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可显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白芍、甘草能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适量芍药与甘草合用,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控制胆汁返流;黄芩、黄连、生地具有抗炎利胆的功效。西药吗丁啉和维生素B6可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排空,使胆汁向下排泄;同时维生素B6亦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李恩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第2版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602.

[2] 贝政平,蔡映云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7: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