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模式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Computer Research Learning Patterns

Li Qin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261000,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study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students from the natural,social and life choices and determine the subject to study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o acquire knowledge,apply knowledge,ask questions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and get rich and multifaceted experiences,while access to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a learning activity.

Keywords:Research learning; Computer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地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丰富的而且多方面的体验的同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可以广泛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因为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性强、学生基础差异大。这些特点是计算机课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特点恰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应用性强,即学生可以应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来处理各种他们喜欢研究的课题;学生基础差异大,即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量力而行。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去考虑计算机课将会有很大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相似,都需要先讲授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计算机教学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任务

根据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以生活性、实用性理念为指导,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比如:正在学习Microsoft Office 2000,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Word的知识制作班级的课程表,值日表;制作《班刊》;还可以设计和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甚至还可以利用所学的Excel的知识把自己在学校的每个月的收支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和管理。这样,在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学生的成果,学生是乐此不疲的,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自选主题

学习内容选择的适当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内容选择恰当,联系实际,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会更佳。反之,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则一般。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指出所要完成的任务应覆盖哪些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知识,并和学生一起详细地分析重点和难点,遇到困难如何去解决问题。比如:母亲节要到了,可以让每名学生了解母亲节的来历,并回顾一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的成长的。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是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性,在确定主题和任务时,教师需要耐心督促、指导和检查学生的研究计划,以免出现无具体目标,或是目标、主题过大。

三、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研究的体验及研究成果一并保存到计算机中,利用投影仪和网络等设备开展交流与协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我个人认为在该过程中,应该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让学生明白,责任心是他们完成任务的前提。

2.所要研究的主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3.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适当提高其课题的难度。

4.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

5.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填写进度日志。

四、总结评价

发挥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设备在评价中的优势,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作为计算机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因此,在评价中,通常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通过评价对计算机课教学起到激励、导向和促进的作用,保障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进行。本阶段,可以利用投影仪和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的成果,如Flash作品,个人网站等,放在校园网上展示。并通过小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及基于小组评价基础上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水平性评价。通过开展多元化评价,既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也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同时它借助网络,又能相对地减轻教师负担,科学、全面且易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评价

1、背景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学习的目标始终一致,但是学习方法、施教方式却是一直在改变。合适的学习和施教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渴望,使施教与学习进一步升华,达到最佳状态。社会在进步,同样,教学方法也要革新。现代化教学要依靠现代化思想、平台、施教手段来实现教育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传统教学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课为主,老师是绝对的主角。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教与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完全没有自由选择权。遇到一些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听课味如嚼蜡,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听不懂一不想听―更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打破旧方式、革新老传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拓展地和享受地学,这是对教学的最高要求。笔者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通过长期研究,总结出一套施教学习模式,对施教与学习效益最大化进行了探索。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模式集教师教学、学生讨论、综合分析、互动研究和结题总结为一体,具体运作分为创设研究课题、讨论、分组、论证、研究、总结等6个步骤。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依靠现代技术,通过搭建服务器、客户机等方式搭建系统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该运行平台上下交换数据速度快,易于操作、修改、分组管理和权限管理,通讯方便。

2.1 教师创设研究课题

将教师准备讲授的一个具体课题在网络平台上,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方向、课题涉及的相关内容、课题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等。通过平台的消息,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2 学生初步讨论

课题在网络平台后,学生可以在平台的研究专题论坛内根据课题进行第一次分析和讨论。对于教师的课题,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产生不同的思维来考虑课题的解决方法,并产生大量的相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指导性解答。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及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以往“我听教师解决问题”变成“我要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会在第一时间被调动起来,有助于教师下一步的施教。

2.3 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分组

学生解题思路定下来以后,教师把相似思路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小组成员还可以合作研究,共享资源,共同克服困难,发扬团队精神。每个小组还可以再细分工,让问题解决更加细化,使每个学生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不但做到了通晓知识,而且对部分问题的理解还能达到洞悉的效果。

2.4 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各个小组确定下来以后,开始实质性的研究学习。每个小组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每个组员攻克课题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分工不分家,互相搭台,共享心得和成绩。学生遇到问题先共同讨论,教师再给予指点,真正使每个人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得团队精神得到发扬,同时,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谓一举三得。

2.5 小组汇总学习研究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后,各小组汇总自己的成果,形成小组完整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性学习目的、指导教师、课题成员、研究计划、研究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活动体会等。按照计划,教师对于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既定目的;对于各小组在完成课题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促使其改进,同时,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根据教师的解答和要求,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并将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总到教师处。

2.6 教师总结

各个小组互相交流,完善对于课题的整体认识。教师最后对课题做出概括I生总结,包括系统分析、剖析重点、讲解学习思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对于问题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学习要注意哪些方面,使所有的学生在课题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求。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优点

研究性学习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摒弃了以往老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当主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氛围。该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使每个人都成为系统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促进了教与学效率最大化,具体表现分为以下5个方面。

3.1 保证教师施教的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学生各方面的提问教师都要回答,从而使得教师对于课题的讲解比以往要多得多。教师从不同角度讲解完课题后,学生的思维和对课题的认识都会得到提高。

3.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使“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从一开始的兴趣取向,到分组后的责任意识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喜悦,该模式自始至终都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模式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始终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在运作模式上,看似让学生随心所欲去学,但实际能利用整个平台和团队的气场把学生的学习慢慢地归到终点上来。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将“填鸭法”变成“放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学习模式更为注重的。

3.3 运作平台简单

研究性学习平台易于运作。施教对象少到几个人,多到几百人,平台都可以轻松运行。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做到因人施教。教师通过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施教效果。

3.4 注重包容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好比串联电路,当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往往会使整个相关学习道路不通。研究性学习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该模式中,每个学生都是老师,团体中任何一个人的困难都会使得整个小组停滞不前,在同组成员遇到困难时,需要大家共同克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3.5 重视研究状态反馈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教师通盘掌握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情况,调整施教重点,以免学生产生过多的不解。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题的解决思路,取其善者而从之,为今后的施教拓宽了思路。

4、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注意事项

4.1 注重教师的指导意识、观念和素质

虽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教师不给予有力的指导,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对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失去兴趣和信心,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的指导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明白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有很强的指导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教师不能随意给出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传授一些学习经验,介绍一些书籍、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致使学习受阻时,教师应能看出问题所在并能给出一针见血的指导,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使学生的学习有个飞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范围会比较广泛,所以教师自身一定要注重自己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师的观念应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结论,而要求教师去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指导方案并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

4.2 注重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开放地、自主地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式、内容、合作伙伴等,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是自由的。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一个研究学习过程展示区,从学生开始选题所表达出的兴趣,从他们提出的疑问、想法,到搜集的研究资料及研究过程中的一次次的心得、经验、成果等收获,都在展示区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个步骤都进行自我评价。展示和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保证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量。更重要的是,评价的过程既是一个自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评价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的方式,保证学习的质。学生只有能够管理和评价好自己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为了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还可将小组成员和教师的评价作为参考,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更注重“是否学会了学习”,而非“是否有了答案”,因为我们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常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一个课题项目,学生围绕这个项目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验证答案,当学生研究完一个项目之后,自己就能理解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可以由学生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共同完成。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给学生指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初中数学的教学有一些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让学生去学习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会感觉很有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去学习抽象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又很困难。因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如果要求学生去学习太困难的知识,学生就要求教师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让自己轻松学会知识,学生就不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课题,学生要围绕这个课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传统被动的“等饭吃”的方法不能让学生解决课题,学生得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实践中,思维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时,由于方程式的变量增加为两个,学生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突破常规方式,从让学生大量解题转为让学生自己去找解题规律当作课后习题,学生就先自己去寻找方程应用的范围、寻找方程解题的一般规律、自己总结得到答案的方法。学生在筛选范围、分析比较、观察总结中自己就培养出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当学生自己掌握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时,面对数学难题时他们就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解答。

二、让学生增加生活实践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的建立是来源于生活。比如人们在算帐的时候找出一套算帐的方法,人们在计算一块土地长宽的时候找到计算的方法,人们把这些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总结出来,得到一套系统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重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规则却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认为数学知识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自己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所以才去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使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应用到生活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的课题如下:给5000元钱,去哪家银行,用怎样的方式存款收益最高。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各家银行的利率、自己分析比较各种存款的方法,就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怎样的意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兴趣,而且掌握更多生活知识他们变得更加爱生活。

三、让学生融入团队合作中

在数学的学习中,有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但是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与人相处和沟通,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团队精神。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们永远不能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只是缺少很多机会。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机会,在研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大局为重,慢慢学生就能融入到团队的合作中,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题的关键能力,它决定学生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和平方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勾股定律的论证方法,并要详细记录论证的过程。学生在共同研究中,他们一起测量数据、一起用各种方法拼接图形、一起计算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脑子灵活,总能想出更多的图形拼凑方法;有的学生很擅长整理记录,他们能把求证的过程整理得很有条理。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精神集中到共同研究课题上而放下过去彼此的成见,等到研究课题完成时,他们通过相处不仅加深感情,而且同学之间能彼此欣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不仅学习态度被动,而且思维方式呆板,同时他们掌握的能力极其单一,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学生往往都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在研究数学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的理解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而且能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使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到给学生研究的项目课题必须是学生结合旧的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的知识,经过努力研究就能得到成果的难易适度的课题,如果难易度不合适,学生可能会觉得项目太简单而不必深入思考,或者觉得怎样研究也得不到成果索性消极对待。

【参考文献】

[1]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3)

[3]何华兴.把握数学发现方法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4]李东斌,董晓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3(02)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意义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尤其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讲,传统的“满堂灌”和“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模式无疑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改善高中英语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模式自从上世界被国际所认可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大力推广和实施,然而它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国家称之为主题性研究,有些地区称之为专题性研究或者项目性课程等,这些国家都根据自己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合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从我国来看,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自从近几年被引入我国教育方案当中以来,发展速度却很惊人,迅速在全国进行推广和普及,从我国的具体教学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即对某一特定选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主动进行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惑,从而更主动地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知识框架,因此,总体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模式指的是学生对学习进行主动探索的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时,综合运用分析、归纳、整合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因而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头戏”,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已经引起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它也是很多学生和教师口中的“老大难”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种种困难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没有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科来讲,兴趣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而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把英语教学自身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作用发挥出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外语环境,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讲,很多英语教材内容都贴近实际,这就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课前的简短英语对话、英语故事和英语笑话等学习模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2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并非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非一日而就,而要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养成,尤其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大量的词汇量和阅读量都要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英语知识基础,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不断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探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的习惯,另外,在学生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对知识的探究意识。

2.3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很多同学的共同努力,这种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模式更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经验的交流,因此,通过互相学习和研究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态度,另外,在学生进行英语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自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功能,在收集、分析和解决信息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在研究和探讨专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另外,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要鼓励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例如在讲解有关“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专题时,可以先使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美国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等多方面的资料,而在搜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技能。

3.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把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楼,陈为民.网络时代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4).

[2]黄晓丹,刘慧.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3).

[3]牛淑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以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宗旨的课程。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角”,学生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课堂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他们自我发现与探索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成为当前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更多“探索”与“发现”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热情,不断提升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二、收集分析信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史实资料、提出观点和总结整理。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小组内实行具体分工,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负责查找资料、执笔等,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分工之下,可以积极参与到集体讨论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

接下来,根据计划的规定,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图书馆查询、上网查找、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所需史实资料。并及时做好对研究情况和体验的活动记录,这也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学生开始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提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史料,并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研究的过程。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具体和严密。

三、形成表达成果,提升交流总结能力

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四、培养社会责任,增强社会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让学生在 “研”中学,从“做”中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并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可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如开题、论证、讨论、采访、提问、咨询、信息搜索、写作、论文陈述等知识和能力,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的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热情。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就面临着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也意味着生机和希望,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证明,教学改革能够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努力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其实就是在创造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会芹 如何构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目标《西部大开发》2012年 第9期

篇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在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注入全新的精神和采用最优化的策略应对方式。

策略之一:历史教师应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历史教师应由此受到启迪。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之中。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真诚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历史教师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员,愿意与其无拘无束地交流和讨论,这样,才易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历史教师以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随时发现和掌握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

策略之二: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知识传授,重视的是学习结果,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惟书惟上,难以形成自主意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当我们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适应学习化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表明:“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学会学习是现代人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过去历史学科常规性指导有着一定差异。过去的指导是学生围绕教师转,虽利于知识接受,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发散型的求异思维,而且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各不相同,加之课题研究问题的生成性,使历史教师对研究问题的结果事先并不明确,难以事前准备“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转换角色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信息资料搜集整理、研究结论论证、研究成果表达的指导。尽管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目标的选择、课题探究的构成、相关素材的生成乃至整个活动的进程,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但整个探究活动离不开历史教师或教师群体的指导协助。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历史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恰当的点拨与启发,使之能较快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佳境。历史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应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支援和扶助,没有教师的启迪指导,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策略之三: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包办一切,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的制定以及评价。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定,都在其主导之下计划与实施,学生处于极端被动的状态,难以发挥主体性。即便有所发挥的场合,也是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的,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历史教师的监控之下。而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师也由传统教学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学习的任务,激发探究的兴趣,提供学习的信息,指导学习的方法,参与评价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还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空间限制,采取开放式学习,走向社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活动是分散的,管理是自主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有可能导致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的差异;也可能因学习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各自的困难问题;还有可能因研究时意见的分歧而出现情绪的波动等。面对这类情况,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形成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一切,都需要历史教师加以协调组织。

策略之四: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篇7

关键词:中职;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研究性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当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足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42%的计算机与运用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习中兴趣不足,经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对于中专校的就业前景存在迷惘,认为当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都存在问题,中专校毕业生以后的出路很艰难。其次,许多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以前接触较少,基础薄弱,学习中感到有压力,过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许多教师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没有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基础进行教学,尤其是没有将学生充分融入其中,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重要方面。

1.2 理论联系实际存在缺陷环节。计算机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科目,教学过程应当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吸收,提高综合能力。但是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讲解,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实践操作,或者操作时间不足、次数不多,整个教学活动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尤其是在电脑维护升级、系统故障处理、网络故障分析研究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实践不足,学生也没有能够及时地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分析之中增强能力水平。

1.3 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中专校的学生而言,无论是从身心发展的特点,还是教学培养目标的角度,都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一些教师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没有较好地兼顾到这一点,还是按照直接给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实际上学生因为缺乏了有效的互动,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动起来,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2 发挥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突破上述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2.1 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在开展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的时候,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大形势以及本专业的特点,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中专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公布国内计算机拥有量、维护与维修市场的巨大以及对此类人才的紧缺等方面,让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与空间方面,具有更为全面的分析与理解。另外,笔者还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多设置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者独立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激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前延教学环节提高参与程度。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如果将全部的教学环节放在课堂之上,显得较为仓促,受制于时间以及场所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全部按成。笔者在教学中,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将教学环节向前推进,以有效的预习活动作为抓手,提高学生的预习习惯以及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找准学习的难点,提高学习目标性。一段时期以来的实践证明,要求学生提前介入学习,开展充分的课前预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教材中一些基础性操作内容提前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思考难点,解决了这些基础性的内容之后,重难点突破放在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在相互研究分析与讨论之中对重难点进行深度研究,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 设置探究题纲给予自主空间。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鲜明的线索,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笔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中,除了实践性较强的操作演示之外,还专门设计了一组探究题纲,从计算机知识点到操作要点等方面,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掌握实际情况,提出一组启发性问题,要求学生边思考边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活动。这样一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结合实践操作进行探究引导,如笔者得知一名学生自己使用的电脑出了问题,经常出现重新启动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出原因。这样的问题电脑正是笔者进行现场引导研究学习的好载体,笔者以这位学生的问题电脑作为讨论分析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在哪一个部位或者配件上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在笔者的要求下,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研究。学生根据电脑出现问题的症状,排查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病毒、系统损坏、内存不足、主板故障、显卡损坏等等,为了验证这样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软件和测试卡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分小组的分析研究以及实践测试,最终自己动手找出了问题所在:问题电脑显卡风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引发温度上升,引发重启。这样的问题通过笔者引导启发的形式,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寻求问题的根源所在,最终通过排除法逐一排除各种可能性,找到了问题,进行了维修。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的作用,并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 鼓励质疑探究深度开展学习。学生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并提出质疑。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实训设备,为了降低损坏率以及提高学生质疑探究成效,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时候必须要先完成实验报告,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在确认后进行操作。操作中遇到不清楚或者难以解决的方面,在局域网上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对家庭以及周围的问题电脑进行维修与维护,无法解决的问题正好作为相互研究与质疑的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2.5 及时鼓励增强积极学习情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一方面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学习枯燥程度较高,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续下去,此时,适当的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寻找学生的成功之处以及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在心中增强积极情感,对计算机组装于维修学科的学习提高兴趣。实践证明,这样的积极情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专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创新与改革的切入点,整合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4-02

A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HOU Xiao-jing, SHI Nian-fe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uoyang 471023, China)

absctract: Resarch-based learn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lear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che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in undergraduate tearching process. Based on analyzing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 of Rearch-based learning, a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he key factor which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e tearching mode is studied also.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接受式学习有着“短平快”的特点,但由于它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往往会造成“填鸭式”的后果,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适应新时代环境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于大学本科教学过程而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发展环节[1]。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当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门课程中去。因此,本文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 研究性学习理论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对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是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学习发展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发现学习的转化环节。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2]。研究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自主性和交互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不是将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白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 生成性和过程性。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而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帮助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氛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3) 开放性。打破了封闭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实现新的认知平衡。

2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中,采用与研究性学习理念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讨沦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和能力[3]。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索引资料的查询、阅读和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更大宽度和深度上实现对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解与应用。

2.2 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种主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2.2.1 案例研究学习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内容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协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同一类知识。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举一反三,并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来讲解算法,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同时采用配套的示例动画和课件,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解图中的最小生成树算法时,以一个小区的煤气管道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到一个最短路径,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教师先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构造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CAI课件动态演示最小生成树的构造过程。通过案例研究学习,使学生更深刻、更快地理解算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应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而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解拓扑排序算法时用教学中的排课问题为案例,讲解栈和队列时用火车调度为案例。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掌握与案例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所在,从而由点到面,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2.2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于课程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课题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

数据结构课程中课题研究学习模式采取如下的实施步骤:

1) 课题的选择。由教师拟定若干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讨论确立。以帖近应用或体现学科前沿研究的案例为优。如:五子棋游戏、停车场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人机博弈问题等。

2) 组织课题小组,每组提交研究方案与计划。一般采取每3人为一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可予以适当调整。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制定出研究的计划。

3) 研究过程。学生独立查阅资料、通过适当的教师指导、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得出结论。

4 )成果提交。各小组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交研究结果,可以采取论文、图表、PPT演示、实验报告等形式。

5) 学习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综合表现给出最终的评价。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选题上可以将数据结构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列为课题,如:编译器中表达式的处理问题(编译原理),学生通讯录管理系统(数据库),堆栈(操作系统)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对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因素

3.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开发了与课堂教学同步的算法演示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边演示边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性。教学中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现出来。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案例和课题的实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注重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层次教学指导。部分学生钻研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推荐其加入系里的科技制作协会进行进一步培养。也可使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与科技制作的题目相关,使两者相互促进。

3.2 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角色重塑与转换[4]。与接受性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从文化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

不同的教师角色要求有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行为和指导策略,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培养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对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总结,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了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真正走进并有效地指导研究性学习,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4.3 教学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现,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在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资源。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录像、测试题库等,方便学生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网站中还提供了交流板块,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及作业的上传下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除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教师搜集了大量学科前沿的有关论文,筛选、分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课程网站中设立专栏,供学生下载阅读,开阔视野。

4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念融入到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

[2] 毕岚.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理工类精品课程建设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角色特征;专业能力;发展路径

浙江万里学院从2006年起,启动了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旨在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以问题式、项目化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推动学生从被动走进主动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基于这种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对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我们联合浙江万里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和专业能力发展路径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查,通过学校办公网对全校862名教师进行网络调查,收到有效问卷676份;同时对90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以准确掌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教师能力要求,提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挑战

研究性教学方法泛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的方法,它可以贯穿在学生各类学习活动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参与学习与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教师角色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而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探究问题的综合性、过程性、合作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特征,使得学生研究的许多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认知领域大为拓展,汲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元化,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受到了严峻挑战。

教师主体地位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保障。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往往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研究或适合自己个性学习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当今高校教学要求的。

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的重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互动的历程。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但获得认知上的增长,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二、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

1. 学习促进者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86%的教师(调查对象)将“学习促进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教师角色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促进者。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发展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受体,是在知识授受过程中的一个客体,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质以及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被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则相反,不仅关注研究过程对学习研究行为与习惯的训练,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训练价值,而且还十分重视学习体验与情感的获得。这就客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丰富的健全人。这就使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者

78%的调查对象将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第二重要的教师角色特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去教;课程建设和开发游离于教学之外。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能否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是研究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思考的冲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所以精心设计具有时代背景和学科知识背景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故教师应该承担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特征。

3. 教学学术研究者

67%的调查对象也将“研究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重要的教师角色特征。传统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研究被认为是少数专家的事情。这种教学与研究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要求设计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实际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没有开展研究工作的教师很难找到这样的实际问题,而只能去查找“人为加工问题”或西方的“故事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的真面目了,并且有些问题脱离经济金融活动和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去甚远。用这样的问题去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也很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分析

1. 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97%的受访者认为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固定的,重点、难点也是明确的,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就可以完成教学设计。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或课题出发的,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来设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起点拨、指导、领路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分析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介绍核心学术观点,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讨论主题,告知资料检索途径以及学生自学与研究的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等。教师应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设计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

2. 教学预见和课堂把握能力

81%的受访者认为教学预见和课堂把握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第二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问题情景时应该对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有所预见。教学预见能力是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和内容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才能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出分析、判断,达到比较科学的估价。当然,由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可确定的因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设计大量前沿性的研究问题,要根据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预设解决方案,不但积累和更新学科知识、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学术火花,实现教学相长。

3.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67%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师生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资料查阅、问题探讨、解决论证和过程演示。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准确、迅速地查阅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并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知识体系。所以应用信息的能力应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最重要,信息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整理信息、怎样表达信息等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4. 科学评价能力

52%的受访者认为综合评价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以能力培养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内涵,重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获取的多少。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探究活动为载体,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和知识理解情况、行文与表达情况等,检验逻辑推理与验证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讨论主持与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评价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5. 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

48%的受访者认为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本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分析

1. 培训与教学示范

8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培训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在模仿优秀示范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提高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进而胜任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各方面专家给教师作研究性学习教学方面的报告;邀请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教师名师介绍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体会;邀请研究性学习教学典范进行课堂示范;购买相关书籍,印发相关资料,组织教师阅读和讨论。浙江万里学院已经开展了一年半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示范活动,每学期开展十次教学示范。从调查结果来看,91%的教师都认为这样的教学示范对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有参考价值,促进了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2. 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

7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合作性的特征,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内容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对教师而言,个体化的教学难以胜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从个体化教学走向合作化教学。课程组教师之间需要经常探讨问题情景设计、课堂组织方式设计,各自的教学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 自我反思与教学研究

6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要研究课程学科体系、学生学习特点与能力、要考虑如何设计问题与研究项目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要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进程,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4. 学术研究

5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一个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时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与研究性学习相应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5. 社会化开放交流

篇10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人格 当代意识 文本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至此,复旦大学投毒案告一段落,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悲剧给国内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者敲响了警钟,中国大学的教育将何去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生命教育的忽视、人格培养的疏漏等将如何在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成为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当今教育功利化、职业化、文学无用论等观念盛行,大学生重实用、轻素质, 重功利、轻人文,使古代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陷入了困境。但是古代文学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的作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哲理、浓重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步为各高校提倡和实践,本文结合古代文学的学科现状和教学改革实践对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一.育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性、能力、责任和人格。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人才。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发展就把育人文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1]古代文学教学应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正是一个展现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高尚人格,并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自己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讲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和作者经历深入阐述古人的人格魅力,文学是人学,作家的经历和人格定可以穿越时空与当今的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的高尚贞洁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4]的忠贞爱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的淡然洒脱和“既轩冕之非荣,岂袍之为耻”[6]的安贫乐道;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的仁爱忧民和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苏轼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8]的旷达超然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范式均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教学资源。“任何健全人格的构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前经验与以往经验在文化积累中的一种综合。”[10]大学生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从古人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从他们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从他们高尚的人格中吸收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坚守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的总体原则,突破传统的“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轻文学作品讲授”的史学模式,从文学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理念上更新。既不要给学生留下古代文学课程就是古代历史课的印象,还要结合文学是人学的本质属性,树立当代意识。教学从当下出发,联系时代和新闻热点,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大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学古识今,古为今用。陈平原在追忆程千帆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古典学者’应该具有‘当代意识’。……而(程千帆先生)在90年代中期与学生程章灿的对话中,则再次强调:‘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便没有意义。’”[11]教育的当下性关怀,是所有课程改革的重点,古代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活用热点新闻,把当下事件适时引入课堂,既可以拉近古今的距离,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013年河南周口的平坟复耕事件可以在清明节前后授课时提及,并结合中国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2]的文化传统和关于清明时节的诗文引发学生讨论并思考“清明”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当今文化节日传统观念淡化甚至歪曲的现状,形成一种学习、保护、捍卫传统的文化自觉。2012年央视新闻中心在重阳节推出的大型新闻公益活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天津老人发出的“恨不得快死”的悲凉无奈之声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和孝道教育的经典教材。若把视频播放和古代文学中的孝悌文化和相关文学作品相结合,学生会从古典诗文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1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4]等文本中更好地体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道文化,并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汉字听写大会》的盛况播出和全民关注与“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汉字文化的衰落;复旦大学投毒案及大学生自杀跳楼案件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坏,孝之始也”[15]的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古代文学定时代的文化输出和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国的中医等传统国粹的落寞与新发展等都可以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作家作品包罗万象,每个教师都应联系实际,以人为本,树立当代意识,适时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让学生“臧往以知来”,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典作品的赏读中净化心灵,提升修养,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挫折,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的大学生。

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应当要有浓厚的文本意识,立足文学本位,重视文本分析和经典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灵发展史,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古代士子人文情怀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外化,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存有无可替代的潜在功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比较早地论述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情感的互动和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更是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于声,莫深乎义。”[17]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时代和作者经历领悟文本中渗透的作者的浓厚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而这些体验可以穿越古今与当代的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产生过共鸣。“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8],这便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意义的最高阐释了。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树立正确合理的婚恋观,除了心理专业讲座外,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爱情诗篇的解读更能发挥其由内而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全是对亡妻韦丛生前身后琐事的描写,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诗句“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19]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20]更是情真意切,充满哀思,感人肺腑。“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21]若结合苏轼悼念结发妻子王弗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解读,爱情的真挚和长久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卿卿我我,还是日常生活的相濡以沫、相知相守不言自明。 学生在品读赏析“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2]经典中定能领悟爱情与金钱利益和权势富贵的关系,定能领略古今中外伟大爱情的真谛,从而培养合理的婚恋观和择偶观。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题材包罗万象,经典更是不胜枚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大文本分析和经典作品阅读的力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四.结语

“忽视或轻视文科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导致这个社会的庸俗化。”[23]毋庸讳言,文科教育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发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实践: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古代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古代文学教师都应根据学校、学生和时代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和创新课堂,开拓进取,丰富教学模式,发挥学科优势,让课程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第85页.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2010,第219页.

[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中华书局,1982,第2468页.

[4]吕晴飞.《屈原诗歌评赏》([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第241页.

[5][6]王瑶.《王瑶全集卷一・陶渊明集(编注)》([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24页,第489页.

[7]张式铭主编.《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305页.

[8]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2367页.

[9][2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第356页,第141页.

[10]曾大兴,纪德君.《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2页.

[11]陈平原.《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J].《东方文化》,2001年,第1期.

[12][13][1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第6页、第2页、第4-5页.

[15]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中华书局,2007,第221页.

[16][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中华书局,2012,第555页.

[17]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441页.

[18][宋]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16页.

[19][20][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第98页.

[2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三联书店,2015,第108-110页.

[23]阎志坚.《重视文科教育 深化文科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文科教育改革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