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的基本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的基本路径

篇1

关键词:学校文化基本路径;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1-0109-0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融含着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土壤,是教育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1 ]。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即是构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夯实学校长远发展根基的过程。从历史视角来看,学校在追求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同时,必然逐步走向学校的内涵发展 [2 ],并最终通过形成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的“文化场”来实现化人、强校。可见,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就是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在遵循一定的内在秩序与规约的前提下实施的建“场”过程。

一、何为学校文化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它涉及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宗旨等根本性问题 [3 ],是孕育学校气场、风气与氛围的根源,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制约学校机构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形成各种教育关系、影响师生发展的土壤与根基。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首先在于核心价值的形成,其次在于“文化场”的形成。

1. 凝结价值核心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质性内涵

从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的功能视角来看,无论是倾向于教育服务于社会,还是倾向于教育服务于学生个人,都必然地、不可避免地把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的功能最终指向学生个人,指向人的素质与素养的提高,指向人的发展。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教育形式与影响力量,应始终以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与独立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4 ],应以促进人的个体尽可能充分地发展为终极目标。学校文化建构是以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以服从于学校整体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归于促进人的发展的主题。

人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在于人的心灵成长。社会价值是人个体价值的集合,但绝非简单地、机械地相加组合。社会价值、个体价值的导向关键在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思想观念,而社会价值观是构建社会思想道德的基础。社会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强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源泉 [5 ]。学校是担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培育人的重要组织机构,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追求形成正面的、积极的、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来引导、支持、促进人的成长。这正是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首先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形成。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在存异的过程中实现正向的价值趋同,亦即融合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过程。这种核心价值观导向既符合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底色”要求,又凝结了学校自身教育经验与文化积淀的“特色”价值,因此也形成了学校文化内涵的特质。

2. 形成“文化场”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内涵

学校文化建构不是“快餐文化”式的简单复制,不是刻意的、按图索骥般的主观打造,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行为与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办学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经过学校机构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长期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提炼、积淀、升华而成。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不断实现思想观念、价值导向、行为方式等层面的融合与趋同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不自觉地对人以熏陶和浸染的场景与氛围的过程,是一个不自觉地、无时无刻不对场景中的个体发生影响的过程。

诚然,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有着一种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场”正是基于这种无形的力量与深厚的底蕴所能辐射、影响到的空间范围。学校文化建构正是要致力于建立其一种微观意义的环境空间,一种基于教育意义的精神场景。这种环境空间与精神场景正是一种“场”的存在,它蕴含着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孕生着恒久的、有着深厚感染潜能的向心场力。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其实在于“文化场”的形成,即建场。

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反映着学校文化本质上的价值导向与过程要求。把握学校文化建构的质性与过程内涵,对科学地建立学校文化建构模型、正确地制订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必然有着其符合自身质性的内容与内涵。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环境空间意义上文化场,它必然有着其承载着自身功能作用的形态结构。因此,学校文化必然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于其内容内涵与存在形态的结构。

从即时空间存在状态来看,学校文化建构的结构包括三种维度,即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也可以称之为主体轴、内容轴和形式轴。学校文化本质上就是由主体轴、内容轴和形式轴共同遵循一定的内在秩序与机理、相互作用、相互交而成的即时空间(如图1所示)。

其中,学校文化建构的主体维度主要由“四者”组成,即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文化建构与发展的行动者与实践者,是学校文化建构模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支撑轴”。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容维度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依据不同的分类视角与标准,学校文化建构内容维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结合其内容质属的存在状态与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文化建构的形式维度是表达、呈现学校文化建构内容的媒介与途径,也是文化内隐的精神外显的渠道与形态,主要包括精化为核、俗化为语、物化为境、固化为制、内化为力、外化为行、实化为果等。

学校文化建构即时空间就是由上述相互关联的结构成分,通过内在的质性规约与演化秩序,有机结合、长期演化、不断发展而成。虽然不同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有所不同,其表现形态与发展途径以及产生的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基于学校功能、学校文化生态结构的同类、近质的前提条件,学校文化建构在其内容内涵与存在形态上必然存在着可以共同参照、相互借鉴的具有普遍意义与推广价值的结构共同体,这便是建立于学校文化建设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学校文化建构模型。

三、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

建立于学校文化建设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之所以可以作为参照与借鉴的结构共同体,其理由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学校文化建构维度即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上的相似或相同,而且在于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内在机理具有同质要求。

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即学校文化建构的各维度、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必须遵循的内在的质性规约与运行机制等。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即从模型结构的全视域和模型演化的全过程来看,主要包括学校文化的质性规约、建构秩序与信效标准(如图2所示)。

1. 学校文化的质性规约

学校文化建构模型不是“空架”的轮廓,而是有着丰富内容内涵的“实体”。这些丰富的内容内涵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与内在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便展现出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与风貌。而其内在机理首先在于学校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质性规定,即以“真、善、美、圣”为价值核心,进而凝结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

“真、善、美、圣”是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长期秉持的、不懈的追求。究其核心要义,“真”是科学的精神,“善”是高尚的道德,“美”是和谐的关系,“圣”是杰出的智慧。对学校教育来说,“真”是一种做人、做事、从教、从学的根本态度,而“善、美、圣”则是在坚持“真”的态度前提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与行为结果。“真、善、美、圣”是在人类社会长期演变的历史中,被陶冶出来的社会正向价值的核心,是人们应当共同追求的生命价值的真谛。学校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人的正向发展,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弘扬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并融合学校发展过程所凝结的精神与积累的经验等,从而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核心理念。

从人的发展来看,当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倡导、体现“平等自主、合作宽容、探索创新、务实笃行”的理念,这正是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学校全体教育员工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也是师生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所应努力的方向。毋庸置疑,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幸福和理想的一种理解、肯定和追求。社会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一样,也有它的对“幸福和理想”的理解、肯定和追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建构社会文化 [6 ]。同理,构建学校文化,正是从塑造学校形象、诠释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师生的发展,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灵魂。寻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寻求学校发展的源头。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 [7 ]。学校文化建构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而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8 ]。因此,秉承、追求正向社会价值观念,并发挥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9 ],这既是学校实现正向而持续发展的重要与策略,也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质性规定与要求。

2. 学校文化的建构秩序

学校文化建构不仅存在着内在的质性规约,而且存在着一般意义上必须遵循的建构秩序。学校文化的建构秩序是指从宏观层面,以学校文化演化与发展的进程为参照而呈现出来的渠道及其相关方式的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聚魂、建场和化人三个关键环节,亦即学校文化建构模型运行“三部曲”。

(1)聚魂 聚魂,可以表述为聚气、凝魂、定位,这是学校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学校文化能否诞生与存在的前提,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首先,聚气要具四种“气”,即底气、地气、天气和生气。建构学校文化,一是要继承学校发展的传统精神,要涵养底气;二是要融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环境,注重吸收所在地域的优秀文化元素与营养,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要根植地域,深接地气;三是要注重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要适应天气;四是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本校的文化与教育资源,推崇创新实践,要开创特色,创造并培育出勃勃的生气。其次,正是在注重聚合“四气”的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凝魂”。魂即学校倡导并坚守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文化精神。聚气则生力,凝魂精为核。学校文化是以学校师生内化于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为核心,以外显于行的办学行为和环境符号为表象,并得到社区和家长认同的理念与行为符号的统一整体 [10 ]。可见,对于学校文化建构来说,“魂核”非常重要。没有“魂核”便没有学校文化的“体”,更无学校文化的“场”。

总之,聚魂对于学校文化建构来说必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聚魂,即将学校文化所秉承的精神与价值“精化为核”,并渗透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保障与服务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而由“核”衍生出学校文化的主题,实质上这也就确立了学校文化建构的坐标系,也就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定位。

(2)建场 建场,可表述为健体、化场、建基,也就是要建立起W校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场”。场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存在的媒介物质和辐射的场力。

建场关键在于“四化”,即化语言、化制度、化活动、化场景。其一,化语言,即注重文化的语言符号载体的创设与完善,要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俗化为语。其二,化制度,即要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制度载体呈现出来,从而成为约束全体教职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要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固化为制。其三,化活动,即规划、设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载体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根植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灵。其四,化场景,即要通过学校的物质载体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核心表达出来、呈现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氛围 [11 ],达到一种熏染知微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诚然,“四化”只是借助与媒介来“化场”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学校文化建构的所有主体都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载体和文化建设资源,群策群力,长期坚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聚“核”生魂,凝魂生体;体健则生力,生力则化“场”,而“场”成,则学校文化成。

(3)化人 学校文化建构的直接目的是强校,而最终目的则是化人。能否达到化人、强校则直接体现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化人是学校文化建构追求的结果与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聚魂,则使得学校倡导与弘扬的核心价值精化为核、内化于心,并由此默然转化为学校教职员工的内心的自律、自觉与信念。建场,则使得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多种媒介与载体得以表达与表现,从而熏陶、浸染、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与气质形象。最终,学校通过文化建构得以实现文以德校、文以智校、文以美校、文以厚校的目的,同时也得以实现文以德人、文以智人、文以美人、文以厚人的化人目的。

总体来说,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坚持、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感悟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有着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照的演化秩序,即学校文化建构必须也必然会遵循由聚魂开始,到建场,再到化人的三个关键环节。无魂,无以为场;无场,则无以化人。

3. 学校文化建构的信效度

多的中外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还在于其蕴含的追求品质的维度及标准,这也是学校文化建构所固有的质性标准与发展诉求 [12 ]。而学校文化建构追求的品质标准及维度主要体现在以突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育人效果和学校发展成效的为主体的信效度上,包括学校文化的整全度、特色度、厚实度、自洽度等。

首先,学校文化整全度要面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面向学校发展的全领域与全过程。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而且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局校内功能区域,要统筹考虑针对不同的文化主体,规划、设计相对应、相适宜的文化内容与方式,从而形成和谐一致的学校文化场,形成众心合一的文化向心力。其次,学校文化特色度要因地制宜、发挥校本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选择和编创具有创意的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校园特色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再次,学校文化厚实度要追求学校文化深厚的底蕴,要注重夯实学校文化坚实的根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建构要坚持教育性、人本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原则,要注重学校文化体系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文化主体,注重积淀与创新 [13 ]。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又要注意融合时代文化主流,要讲求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做厚、做实。最后,学校文化建构的自洽度要充分地体现学校文化建构的和谐性与一致性。学校文化要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同类教育机构所具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既要合乎共性底色,又要彰显个性特色,要避免千校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本校的实际,要使得学校的文化建构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师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保持一致。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改革潮流;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提炼学校文化精髓,并不断更新、完善,从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显而易见,学校文化建构要充分把握各文化要素的信效度与合理性,深度挖掘并充分显示学校文化的育人内涵,兼顾学校文化的共性底色与个性特色,注重学校文化的价值定位合理性、价值转化可行性以及价值引导的有效性,体现正向价值的引导,让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在学校“文化场”中将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元素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品质。

总之,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坚持其内在的质性规约,即坚持、坚守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遵循其基于时间维度的内在秩序,即以“聚魂、建场、化人”为节点的建构秩序与发展机制。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构才能为其整全度、特色度、厚实度、自洽度等信效度奠定理论根基,才能孕育出学校文化的强大动力与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春玉.幼儿园和美管理文化的建构策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7-69.

[2]周靖毅,王牧华.学校内涵发展的嬗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5(6):9-12.

[3]张传燧.治理、文化、质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三大主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7-21.

[4]赵 南.对学校教育目的与功能的新构想――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12-19.

[5].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26(1).

[6]马春玉.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67-69.

[7]徐学红.学校核心价值观“落地”路线图[J].人民教育,2015(3):80-82.

[8]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73-76.

[9]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6-10.

[10]杨志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解构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4(5):47-50.

[11]金 菲.教师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转化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5(4):63-68.

篇2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

1.规制、路径与基本原理规制本身是一种制度安排,并通过制度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供给调整,改变经济部门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由此确定其行为开展可遵循的基本框架,并形成影响和改变效率水平和性质的影响力。规制影响力的发挥,依托于特定的规制路径,以及在相应路径上及路径之间形成的作用机制。就规制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两大类[7]。规制的路径也存在政府规制和非政府规制。政府规制也即是“公共规制”[8],其以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为主体,依靠正式的制度供给来建构行为框架,借以约束和调整客体对象行为,达到干预调控的目的性。非政府规制通常被视为私人规制。这种规制的实施主体是非政府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集合。其规制功能的实现以微观层面的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为基础。规制内在的结构体系,为此处围绕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制路径进行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赖以依托的基本框架。

2.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分析为概括表现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这里结合图 1 进行剖析(图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体之间的行为通常可以用交易来概括。依据交易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市场交易、管理交易和配额交易[9]。如果把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本身“行为化”,那么,这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本身便是各种路径下交易的展开。基于这样的交易结构划分,对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得到塑形。在将酒文化资源导入规制路径的思路上,存在路径选择、作用机制、功能载体和目标能结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交易渠道涉及平等主体之间交易,作用机制体现为市场自身内在的机制形式,比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在假定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其主要的功能载体包括供给部门、消费部门和中立部门。市场自发的条件下,以非正式制度为支撑的“私人规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我们强调市场有效性的同时,客观上已经肯定了私人规制的重要性。这种规制的范畴包括针对主体自身的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与约束;(2)在管理交易的路径上,涉及到层级关系与管理控制,其作用机制表现为组织管理职能的建立与实施,并以微观层次的制度建设与供给为基础。它的功能载体主要是具有经济组织形式的企业。因为企业的主体性质,所以,这种借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规制,仍旧属于私人规制的范畴。与市场交易渠道的私人规制相同,这种规制的内涵中包含了自觉性要求;(3)在配额交易的路径上,通常存在交易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权能优势方通过成为制度资源的供给方,借助宏观调控的系列手段,对目标对象进行公共规制,以追求和实现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目标。三条规制路线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强制与自觉、规范与自发等的协调要求。

规制路径下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演绎

1.市场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市场交易路径的规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即是对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哲学前提的修正,是导致交易主体具备良好道德情操的前提。私人规制的目的是引导供给部门、需求部门进行合理价值取向,并在中立部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向与影响力作用下,规范与优化交易主体的行为,促长行为约束的自觉性,实现多元利益的统一。在市场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依靠市场自身的内在机制得到实现。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无安全性和有效性条件无法实现,因此其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并不充分。因此,酒文化资源在相应市场上依托自身的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运用私人规制的力量,实现约束和纠偏的影响效果,以保证和促进酒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这种私人规制的实现,借助于非正式制度作用影响下,主体行为符合规范的自律,由此营造利于实现酒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序、开放、竞争和高效的市场环境。

2.管理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在管理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将市场机制作为外生性变量,更加强调组织内部及同类组织之间的组织制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在获得交易路径支持的前提下,管理交易路径实现规制的根本依托,是组织制度的建设与组织职能实施,并由组织内部的科层安排提供保障,并付诸于科学管理。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之间建立的外部协调系统,也将为这种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支持。

3.配额交易路径下,公共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配额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正式制度建设,并依托政府主体提供的优势暴力资源,保障其实现和实施。应该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规制通常具有宏观调控的性质,并辅之以必要的直接管制。换言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为主体,实现行业运行所需要的一般性制度资源供给,并保障期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但另一方面,它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可供遵循的基本的框架,而不是具体详实的计划安排或实施步骤。显然地,在公共规制形成的制度资源及其框架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要以市场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基本的实践载体,并在市场交易和管理交易的路径上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p#分页标题#e#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综述

自党的十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随之受到政界、学界及其他各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新型城镇化路径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经验总结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学界从不同维度对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探讨,成果颇丰。笔者将对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并作简要评述。

一、对全局性路径设计的把握

学界对新型城镇化全局性路径的研究,尽管研究的出发点各异,但最终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局战略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概括为城乡统筹、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和集聚紧凑四大战略。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国外城镇化的对比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提出来的总体规划。

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国内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或是对比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或是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整体性的推进策略。学者仇保兴、黄桂婵和胡卫东在区分传统与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新型城镇化。仇保兴(2012)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由传统向新型的六大模式突破,分别是:从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从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的城镇化;从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转向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从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从放任式机动化的城镇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的城镇化;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黄桂婵、胡卫东(2013)运用相关数据对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全局性推进措施:更新城镇发展观念,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人口合理转移;协调新型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建设生态型的城镇。单卓然、黄亚平(2013)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倪鹏飞(2013)在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八条路径: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居民的“迁转俱进”;走倾斜平坦的城镇化道路,兼顾空间的“公平效率”;走产城互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经济的“持久繁荣”;走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生态的“自然优美”;走包容增长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走创新驱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引领未来”;走政府引导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走本土开放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策略不同,杨仪青(2013)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外,他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在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明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理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以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二、针对具体地域的路径探讨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方能取得预期的实践成效。学者们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不同问题,对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是东部发达地区。王健、周润山(2012)从青岛市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出发,指出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为“发展重点中心镇”,并探索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体系。陈映雪、甄峰等(2013)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对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研究。他们通过构建中小城市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建立系统协调度评价函数对该县城镇化发展进行系统评价,进而提出打造环境友好型新兴服务业、锻造农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完善区域公交体系建设和营造创业创新氛围的新型城镇化综合策略。

二是中部地区。向建,吴江(2013)基于城乡统筹的视域,从重庆的发展需求出发,提出运用协调路径、高效路径、多样路径实现重庆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建设目标。其中,协调路径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新型“两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四个层面;高效路径指的是实现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多样路径亦即城镇规模、推进方式及人口转移方式的多样化。黄亚平、林小如(2013)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主要包括:人口梯度转移型城镇化、产业融合型城镇化、交通辐射式城镇化和绿色保障型城镇化这三种类型。王朝阳(2014)利用SWOT软件对在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是优化城乡结构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三是理顺农民进城的渠道;四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三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刘七军,李昭楠和刘自强(2014)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他们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提出了先行先试、破解制度“藩篱”、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等路径措施。也有学者是在综合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如李晓曼、蒲晓刚(2014)通过比较2012年全国与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结构及2000~2012年西部与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指出西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基于不同视角的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关涉“三农”、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等问题的城镇化建设,从不同的视角探析其推进路径,得出的结论亦有所差异。有学者侧重从城乡关系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如冯蕾(2013)基于统筹城乡的视角,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及文化发展三方面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城乡经济发展上,农村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小城市(镇)要发展与农村、大中城市互补的产业,大中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社会事业方面,他分别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和留守人口提出相应的措施,前者包括户籍改革、就业平等和社保对接,后者涵盖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及保障体系的统筹;关于文化发展,城镇要发挥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带动、反哺作用,农村要实现乡土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和谐共荣等。徐选国、杨君(2014)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运作机制、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等五个维度推进,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公民权利均等化,差异性目标与同一性目标的整合性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路并不断推进包容性取向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实践。王劭霞(2014)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的启示,她从生态位理论与经济发展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新城镇化农业因素的结合及其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借鉴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如刘旭(2013)从法治化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要通过城镇规划立法规范化、依法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和创新、依法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实施城市管理治理的法治化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等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王超(2013)从系统关系的角度反思了我国城镇化问题,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需从如下几方面努力:改革户籍制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走生态、环保、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处理好城镇化系统内外之间的关系。廖勇(2014)研究了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提出要建设基于城镇文化内在机理传承的城镇化、基于人文关怀与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和基于文化重塑与创新的城镇化。

以上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视角可概括为四种:“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这四者相互联系、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整体性思考。然而,在具体策略的制定中,不同的研究视角各有所重。“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现代化”强调的是农业因素对城镇化的建设性,倡导走产业化、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立足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与乡镇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区别于这三种研究视角,“以人为本”关注的不是具体问题的处理,而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

四、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有关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全局性路径的设计、不同地域的路径探讨或某一视角的路径研究。从研究成果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囊括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多的见于经济学或地理学,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交叉学科、多重领域的综合研究往往能寻得新视角、新见解。本研究认为,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结合当前我国不同地域的发展战略对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是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

[2] 黄桂婵,胡卫东.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6).

[3]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4]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01).

[5] 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4).

[6] 王键,周润山.发展重点中心镇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青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J].地方财政研究,2012(04).

[7] 陈映雪,甄峰,翟青,朱寿佳.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 (07).

[8] 向建,吴江.城乡统筹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3(07).

[9] 黄亚平,林小如.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探讨――以湖北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3(07).

[10] 王朝阳.基于SWOT分析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4(23).

[11] 刘七军,李昭楠,刘自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4(06).

[12] 李晓曼,薄晓刚.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4(01).

[13] 冯蕾.统筹城乡视域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3(06).

[14] 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15] 王劭霞.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兰台世界,2014(08).

[16] 刘旭.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法治化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7] 王超.城镇化战略转型:系统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前沿,2013(11).

[18] 廖勇.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初探[J].探索带, 2014(8).

篇4

关键词:战略变革 路径依赖 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过程观点;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过程观点。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是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是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

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一些学者在对许多美国或日本企业经营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企业管理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就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以及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变革决策及其组织实施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上述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三个特征:企业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受过去经验的制约;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广泛赞同的,异质价值观基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就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越受排斥。显然,作为组织记忆的企业文化,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革。

企业家的职能或经验背景可能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过去的经历作为今天行为选择的参照系,作为组织记忆的文化则对上述因素产生着综合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变革可能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超越路径依赖,使企业成长与发展摆脱过去的阴影,必须运用虚拟组织,构造战略联盟,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改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学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和促进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

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限制着企业战略变革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为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克服战略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必须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学习;企业文化本身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文化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与战略变革所需适应的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相一致。

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方式

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只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就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企业理念

企业战略变革首选的理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统一化的可突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识别标志,包含企业使命、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三部分。调整企业理念,首先,确定企业使命,即企业应该依据怎样的使命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它是企业行动的原动力;其次,确立经营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观念、态度和思想,给人以不同的企业形象;最后,靠行为准则约束和要求员工,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奉行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则。调整企业理念,给企业全新定位,这是一种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演化、渐进变革中,才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才能重生,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时,首先与行业特征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最后企业理念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

(二)企业战略重新进行定位

如何实施战略定位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配置系统中从产品范围、市场范围和企业价值系统范围三方面进行定位的选择过程。产品的重新定位,对于明星产品,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强,也是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先者,对其要多投资,促进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金牛”产品,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高利润优势,但有风险,对其维持市场份额,尽可能多地榨取市场利润;对于问题产品,虽然产品市场吸引力强,但由于要加大投资,因此主要考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对于“瘦狗”产品,企业的对策就是尽快地售出剩余产品然后转产。对于市场和企业价值系统的重新定位,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过程,来源于企业的价值链配置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市场与企业之间不断地传递有关价格、质量、创新和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营造和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三)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确定不同层级的管理跨距,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至15人,在进行界定时可以依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的素质、沟通的渠道、职务的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各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权责明确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企业应变的弹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企业的持续成长性。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理清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指挥混乱和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Bernard Burnes.变革时代的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临床路径;白内障;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29-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逐年增多[1],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保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4~92岁,平均年龄72.3岁,小学及以下文化32例,中学文化10例,高中以上8例。观察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71.6岁,小学以下文化33例,中学文化8例,高中以上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护理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处理偏差。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和评估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病历,征求意见,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

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

患者入院后,由当班护士或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入院评估表,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内容和意义,取得理解与配合。责任护士作为主要实施者,观察宣教情况,评价、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根据患者接受能力,按路径表进行宣教,护士长随时检查健康教育情况,抽查患者的知晓度及每日措施落实情况并及时处理偏差。

3评价指标及标准

①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及达标情况,从入院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前、出院后护士对患者评价健康教育的情况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能复述宣教知识≥85%为掌握,

4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4.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5.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保证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教育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达96%明显高于传统组70%。充分说明,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忽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上是护士、简单的知识传播,没有教育计划及健康教育评价表,未能形成完整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2],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护士的年资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而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是根据白内障患者的健康需求制订的,对具体的宣教内容和执行时间都有了明确指导,可以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对健康教育的监控又确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临床路径表和宣传手册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与疾病相关的书面知识,各级护理人员应用临床路径所做的健康指导内容是根据患者治疗活动不同阶段进行的相应的教育,特别是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教育能力受限,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活动。

5.2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与传统的健康教育比较,系统性健康教育路径促使护士主动、积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使护士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服务,提高了健康教育意识,护患双方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3];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其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应用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因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满意度98%显著高于传统组70%。

5.3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和患者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怎样做。因而所有的医护人员均遵循路径程序。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着。患者及家属也清楚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的准备和措施,并主动参与其中,增加了患者监督机制,并积极配合,不懂就问,避免了遗漏和差错,同时避免了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护理缺陷,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因而有利于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康复、并发症的预防等.同时缩短了住院日[4]。

5.4健康教育路径扩大护理范围把健康教育延伸到院外:

由于健康教育路径表把健康教育软指标标准化、程序化,提高了护理执行力度,提高了护士的教育能力,使患者和家属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在患者出院后(疾病康复期),护士通过电话或信函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院后回访很有必要,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体教育的优越性。

6小结

临床路径是科学、高效、新型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将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4]。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菡.临床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5A):16-18

[2]李菲.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6):84-85

篇6

摘 要: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素质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全国职教会议后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强

>>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的国际经贸企业人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护生职业行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刍议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活动的新成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刍议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基于职业发展的学生干部培养路径初探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构建的研究 虚拟企业对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保障措施 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① 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 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的卫生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研究 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门奎英.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高宏,徐朝晖.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8(1):47-48.

[4]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2):36-37.

篇7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模式实现的基本路径探析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特色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论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高职院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探讨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路径 职业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与实现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http://.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

0321_14553.htm.

[3] 杨楠.抓好理论社团建设 促进高校德育教育[J].科技

资讯,2010,(9).

[4] 夏建国,邓丹萍.社团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从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视角进行探析[J].思想理

论教育,2007,(4).

[6] 裴小燕.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8,(4).

[7] 黄一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J].广西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 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9,(1).

[9] 桑爱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J].商情(教育

经济研究),2008,(5).

[10] 刘歆,董琴,王玉会,刘志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模

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篇8

关键词:SCP范式;宣纸产业;文化优势;路径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大会”上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说明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并且已受到政府的重视。

对企业而言,为了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但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因其固有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在面临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其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较为困难。

对于传统产业的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就国外而言,Edpausa认为,价值链由下游向上游转移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由之路。就国内而言,苏维微认为,泾县宣纸产业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原材料和成本上升较快、产品差异化不明显、产品发展的市场规模有限和企业没有获得相应利润。

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经济的视角出发,依托区域文化优势来研究传统产业如何具体实现转型升级。基于传统产业对文化的运用,本文将其定义为传统产业文化化,分别结合泾县具体实际从产品文化化和服务文化化两个方面展开,为研究魍巢业转型升级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二、宣纸产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哈弗大学产业经济学学者贝恩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模型。本文将依据此模型从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角度分析泾县宣纸产业目前的状况。

1.市场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得出泾县市场前4家和前8家较大宣纸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泾县宣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基本稳定在50%和84%左右,对比贝恩给出的行业集中度分类依据,泾县宣纸产业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的产业结构,从理论上宣纸产业拥有相当的行业垄断力量,但通过历年数据的变化情况看,实际值变化幅度并不大。通过数据发现大致呈现销售额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宣纸行业的CR4和CR8却波动不大,这就说明了宣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虽然销售额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行业的总体情况并没有出现强者更强的市场结构。

2.市场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行为

泾县宣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主要策略为价格竞争,其竞争的实质是原料成本的竞争。但结合泾县宣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的宣纸产业依然停留在原料成本的竞争上,而不是理论上的具有一定市场垄断规模的产业已经在较低生产成本和原料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将生产向科技含量和先进技术设备进行转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瓶颈”,因其固有的生产“惯性”,一旦当其面临原料问题时就会陷入“发展瓶颈”之中。

(2)非价格行为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公司旗下的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生产的“红星”牌宣纸是目前书画界公认的书画用纸的最优者。为了改变原来的销售惯性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在非价格行为中,中国宣纸集团在销售策略上采取了“饥饿营销”的方式。即通过对商品生产产量的控制来维持红星宣纸较高的售价和利润率,同时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3.市场绩效分析

资本利用效率--产业利润率分析

收益率的一般计算公式是:R=(π-T)/E,式中:R为税后资本收益率,π为税前利润,T为税收总额,E为自有资本。通过调研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到泾县宣纸产业2010年-2015年的产业利润率。

通过数据分析,宣纸产业六年的税后资本收益率基本在0.3左右,而由CR4和CR8指标我们分析出泾县宣纸产业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收益率应在0.6以上,两者的偏差较大。这就说明宣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成本付出与利润回报之间的差额反映了产业总体的投入和产出状况及结构上存在问题。

三、文化视域下转型升级的路径建议

本文从文化经济视域出发基于这个要点又可将传统产业文化化分解为产品文化化和服务文化化两个方面。前者可以使产品向高端价值链延伸,后者可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扩展。

1.产品文化化,推动产品走向高端价值链

“产品文化化”,简单来说就是将含有和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要素巧妙融合到产品中,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产品“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产品文化化”的角度,转型路径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路径一:“经典文化元素提炼-市场营销”,即可以充分利用体现皖南泾县“家客文化”和部分徽商文化的元素,将其提炼并进一步设计成可以在宣纸上展现的皖南生活文化图景,这需要在宣纸生产环节的捞纸过程中对捞纸工具进行改良和设计,开发宣纸产品的衍生品,进而可以有效增加宣纸品种,开发宣纸市场规模。

路径二:“衍生品生产-特定市场销售”,通过产品授权模式在特定地点进行宣纸销售。这种路径可以与泾县的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像历史博物馆等,利用旅游景点作为特定的销售市场。此路径将文化元素与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人群流动量大的景点作为市场,一方面有效增加宣纸的销售量,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点为媒介进行宣纸文化的宣传与对外交流。

2.服务文化化,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扩展

“服务文化化”一是指不局限于原有宣纸生产流程,而是在此基础上增设新的项目。二是指将传统产业的历史工艺水平重现,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生产体验项目。基于“服务文化化”,宣纸产业转型路径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路径一:“消费者参观与体验”,即通过宣纸生产过程的整合确定在哪些生产流程可以开辟体验项目,并配以产品制作机会和技术人员辅助。通过这一路径,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体验需求,同时也展示了企业的生产环境等,无形中达到宣传和消费心理认可的效果。

路径二:“复古景观游”,即通过复原和重现宣纸产业在历史上的生产场景与工艺水平,通过重现方式达到与消费者内心的共鸣,将传统宣纸的制作历史和体现“工匠精神”的工艺水平通过画展和画廊的形式陈列,并配有相关体验项目,在参观和体验的同时达到文化认可的作用。

基于一个要点和两个方面,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定义为“传统产业的文化化”,将传统产业放置在文化经济的视域下,通过文化的视角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基于产品文化化和服务文化化这两个方面,分别以宣纸衍生品和体验项目为核心,实现宣纸产品走向高端价值链和高附加值扩展。产品文化化使得市场的价格不再扮演决定性的作用,而是通过利用文化元素以创意为核心的衍生品开发来实现差异化的产品销售。服务文化化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其中,对外的服务体验项目让顾客对宣纸文化产生认同度,进而起到良好的宣传,做到对文化销售。

基于文化经济视域下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一个视角启发的作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并将其融入到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对其他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以升.经济转型知易行难[N].第一财经日报,2014:3月21日(A2版).

篇9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82

胆道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胆道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广泛,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虽然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但是也存在一定并发症的风险[2], 因此术后科学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的护理模式, 护理全面包含检查诊断、用药指导、基础护理、常规治疗计划、饮食指导、心理教育、活动指导以及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3], 本研究通过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旨在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和护理满意率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9~80岁, 平均年龄(65.94±5.02)岁, 病程2个月~3年, 平均病程(1.01±0.34)年;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49~80岁, 平均年龄(65.94±5.06)岁, 病程2个月~3年, 平均病程(1.01±0.34)年, 其中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41例, 单纯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49例, 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证实均为单纯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 排除合并总管结石、胆囊穿孔、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准确了解患者的相关资料,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掌握的相关程度, 根据自身文化水平和临床经验指导向患者讲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关知识和护理[4]。

研究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 首先由专业的护师、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 负责和监督临床护理路径中计划、人员配备及实施的具体过程, 患者入院当天将医院的环境、制度、配套设施及时向患者进行讲解, 并将患者接受检查的项目和目的告知患者和家属, 同时对手术可能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医疗费用、配合治疗的方式等细节让患者全面了解。术前向患者讲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知识、原理, 由小组人员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 主要包括药物指导、检查项目、饮食指导、护理目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特别记录等[5]。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及时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积极的配合护理和手术, 并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指导, 为手术进行准备。手术时再次由医生和护士仔细检查、评估、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手术后将患者摆正, 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并指导患者术后饮食, 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保证科学营养的搭配和低脂肪食物的摄入, 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将早期运动的意义告知患者并协助患者下床运动, 进行康复运动指导, 术后第3天遵医嘱停止静脉输液拔除腹腔引流管[6], 护士长每天对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按照质量表现进行监控和管理, 完善查房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出院时由主管医师开具出院证明, 并将出院后的饮食注意事项、切口换药方式、功能恢复锻炼、复诊时间和方式全面详细的告知患者, 并指导家属做好出院后护理工作。同时在出院前由初级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落实每项治疗、护理, 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知识问卷, 高级责任护士评价治疗、护理落实效果, 并为患者解决疑难问题。记录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健康知识评分、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

1. 3 疗效评价标准 健康知识掌握评分表统计两组患者饮食、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禁忌证、注意事项、自我护理、用药知识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 分为知道、部分知道和不知道3个选项, 分别计3、2、1分, 得分越高表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好。

护理满意度统计针对本院护士护理态度、护理方式、沟通情况、专业知识、医院设施等10项进行评分, 每项评分1~5分, 每个项目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数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护理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知识知晓率为95.56%、健康知识评分为(96.09±0.65)分、住院时间为(4.93±1.02)d、护理满意率为93.33%,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慢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是胆囊切除术[7],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是仍存在胆瘘、皮下气肿、腹腔感染等并发症[8], 因此术后护理有重要临床作用。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还要保证患者掌握药物的正确用法和自我护理知识,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专业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士针对患者病情和自身特点, 严格按照标准制定的护理流程[9]。患者从入院开始以时间为节点制定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计划, 避免了盲目护理可能存在的疏漏, 同时使患者了解护理的知识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

本研究通过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知识知晓率、健康知识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手术、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提高护理满意率, 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戴翠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前列腺良性增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0):17-18.

[2] 刘纬华, 刘迎春, 张祁, 等. 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现状与进展.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8):41-42.

[3] 冯蕾, 李萍, 王俭, 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27(12):1248-1250.

[4] 秦连英, 娟.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6):82-83.

[5] 于小平, 张自珍, 李健芝, 等.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效果分析.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3):22-33.

[6] 王艳丽. 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及作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2):42-43.

[7] 陈春萍, 尹金华, 梁婉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完全内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30):24-26.

[8] 杨华. 临床护理路径在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23):67-68.

篇10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场地;体育健身;攸县

1.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 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 岁,36-45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 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 13.2%。(如表3-2)

表3-2 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 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 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 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 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 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 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 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 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 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 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