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创作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现代舞;时代;创作意义

顾名思义,所谓现代直译便是——现在进行时代,驱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代名词。那么,现代舞指的是现在流行的动感街舞吗?回答绝对不是。那现代舞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本质而言,我们赞同这样的论点:现代舞是一种观点它是场运动。是不断地以肉体的叛逆去争取人性崇高的自由和民主的艺术动态。

自现代舞不论是训练技术还是创作理念早期被中国舞蹈家带入我国以来。我国舞蹈技术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舞蹈理念上对于创作和欣赏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国舞蹈界张开了自由的翅膀,不拘谨不小气。当然,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视角是每一个舞者应该思考的。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宗教、历史、环境、人文、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的现代舞也就必然基于它们之上。着眼看过来现代舞形式在中国的出现丰满了中国舞蹈的形式,在内容表达上更加直接和通透了。不言而喻,这些都驱动于先驱们视现代舞创作为生命的意义,不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

提到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创作不得不从西方现代舞先驱的创作的伟大意义说起……

现代舞起源于法、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们有着从先驱者—奠基人—继承人—新先锋派—新生族最后到世纪末人这样一个阶段性历史的发展。它们并非类型化、程式化而是另辟出新、千人千面的发展。这些舞蹈家们成功的踩着时代的脚印再步前辈的后尘搞着打倒偶像崇拜的舞蹈艺术。现代艺术具有阶段探索和实验性的特征,现代舞更是如此。也就是说现代舞的历史是个性话的历史,存在着艺术家个人独立色彩。具有舞者真实揭示某种基本真理的功能。

最初笔者对现代舞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认为现代舞指得就是动感街舞。从听说伊莎多拉.邓肯尊师的大名及她对世界现代舞艺术创下的奇迹起才从朦胧中渐渐走出,才明白一个现代舞就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看一个现代舞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深深感觉到前辈们是在迫于时代的压力下,选择以现代舞的方式来不断的摆脱旧的封建传统的束缚,探求新时代新舞蹈的意义。记得从书里读到过“在二十世纪前美国曾是个没有舞蹈的国家”,除了社交场合大多数人不会舞动身体。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们有着及其丰厚的宗教舞蹈,只是不显得有何种需要。它们国家是一个清教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对人体观念在早期与古老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新的技术革命、通讯革命、声光技术革命以及交通运输革命带来新观念的变化。随着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各类娱乐节目杂耍频频出现。在这样一些历史文化背景中,洛伊富勒、伊莎多拉、邓肯、露丝、圣丹尼斯等一些舞蹈家寻求新思想对舞蹈意义的新的诠释,新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舞蹈本质的思考回答了动作就是舞蹈对生活的表现对情感的表达。并解释了感觉即“由心灵感知出的印象或认识所引导出的人体反应,通过人体反应后身体产生出了语言反射”等一些问题。留给后起舞蹈艺术工作者智慧的指导,丰厚的财富。

大多数西方的前辈们通过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捕捉从生活的根源出发创造出个人的舞蹈风格,扩大了现代舞的丰富性。将有限简单的舞动发展为能搬上舞台的艺术品。最为重要的特点是:①生活化;②讲究内涵。就是通过舞蹈来凝练生活、表达生活、说心里必须说出的话。

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舞一代尊师玛莎•格雷姆用血的记忆燃烧起来的心回报她对艺术的决心。她首次在她的作品里运用了对白并创立了玛莎•格雷姆舞蹈技术。通过现代舞《心灵的洞穴》《黑夜之旅》等作品勇敢揭示人性邪恶的一面,用扭曲向上伸展的肢体发出求援的呐喊。曾坦白的说过“希望自己是一头狂野而美丽的兽,身体是神圣的衣裳”。这是高尚的人格带给她的创作冲动。她用打破时空力的方式探索新动作的可能性。通过舞蹈记载世界的变迁。同时也示意了人类某种有动机的奇迹。

现代舞之母邓肯“自由舞蹈”的创造告诫了人类人性化的主题,她认为人类只有灵魂和精神才能帮助自己。生活中最可怕的是缺失生活理念。她的舞蹈不受政治牵绊,她主张舞蹈生活需要比现实生活自由的多才能活在舞蹈里创作舞蹈。舞蹈才能鲜活!她作为现代舞之母的意义就在于她使舞蹈向她所处的时代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她以身体的自由去达成心灵的自由,以心灵的自由去追求创造力的自由,以想象力的自由达到艺术的自由,以艺术的自由表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人性的自由。她的时期出现了不用音乐伴奏的舞蹈。在她成就非凡时期生活依然十分清贫,时常无力支付房租。并还在她窘迫中诞生了她的舞蹈流派的基础理论。她不是一位革命者但她的名主主义思想倾向使她的艺术同情革命。她对艺术的坚决在人们看来是某种境界。

有人认为现代舞不属于“抽象舞蹈”是反芭蕾的舞蹈艺术。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的“鲁道夫•冯•拉班”曾出任过芭蕾舞团团长。创建了身体的收缩与放松技术。他认为现代舞是否能彻底摆脱芭蕾尤其是芭蕾中人体训练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始终是一个问号。但玛莎•格雷姆舞蹈中许多收缩与放松、跌倒与爬起、赤脚舞动等技术的运用正是反芭蕾训练技术的。与芭蕾技术中的直立、挺拔、高贵的足尖舞蹈背道而驰。这又说明什么呢?正说明了现代舞个人化、个性化、千人千面、另辟出新的舞蹈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舞蹈从肢体美向形式美向内容美逐步渗透的趋势。更加讲究了一个舞蹈本身就是自由和多面的功能实质。

既然现代舞具有时代背景、历史符号等一些特征,那么,在这个运动场上我们国家就应该拥有我们自己的现代舞。依据我们独特悠久的艺术文化结合我们的时代特征,借着前辈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及解放了的思想意识创作属于我们的现代舞。经过了一段借鉴吸收的尝试性创作开采时期,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现代舞的符号!之所以现代舞滋生于中国那一定是时代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舞蹈多元发展的认识也随之新的思想意识渗透了。同时新的现代舞理念和技术也就从西方借鉴了进来。

篇2

编者按:2012年3月21日,美国著名艺术家杰夫·昆斯讲座《197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在纽约拍出2600多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了在世艺术家的成交价新纪录,他也成为拍卖场上作品最值钱的在世艺术家。杰夫·昆斯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艺术家,不少人在听完讲座后表达了对他的尊敬,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也有不少人在思考,杰夫·昆斯的中国之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杰夫·昆斯给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在当代的消费时代需要艺术和商业两只脚并行,二者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缺一不可。杰夫·昆斯是当下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商业之间磨合的很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杰夫·昆斯自述

能够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非常大的荣幸,能够和年轻的同学和艺术家们接触,我感到非常兴奋,当我和年轻的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一种青春的活力在我的身心之中涌动。那么,在今天的第一部分我就简单地回顾一下我的创作历程,我试图将我的创作历程转化为一种可以用语言来进行表述的东西。首先我讲一下我的生平,我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我有一个姐姐,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我有能力,直到我三岁的某一天,我的父母对我说:“杰夫,这是你画的么?”这时我终于发现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的比我姐姐好了,我在这个家庭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艺术总是能不断地让我找到自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此,我便一直不断地进行创作,因为我会不断地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之后我便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学习了艺术,先在马里兰美术学院,后来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当我正式地进入艺术高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先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去学习艺术,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对艺术实在是知之甚少,虽然我也了解一些艺术,我知道毕加索和达利,但是我连马蒂斯和布拉克都不知道,对于艺术,我还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我觉得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这件事是对我的生命有决定意义的,经历了这样一个时刻,我存活下来了,面对这样的艺术收藏,我意识到我完全没有准备好,所知甚少,但是我也接受了自己过去的状态,接受了我的水平,因此我可以继续发展。我之后就开始在艺术学院中学习正规的艺术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法国伟大的画家马奈,通过对马奈的学习,我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维度,可以从哲学的路径前进,也可以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等多个不同的路径同时前进,因此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一个人,通过这样一个认知方式的渐进,我终止了一个之前的认知方式,就是埋头去学习更多的语汇,去操纵媒材,而是转向于这样一个方式,就是跨越所有的学科,可以跨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创造。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达利,我也喜欢沃霍尔,我之所以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因为我觉得它是一种对人类内在自我的探知。所以,我想成为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就是能够演化出许多非常明确的识别性很强的个人意识,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后来我就去了芝加哥,到这个阶段为止,我一直专注于绘画,一直专注于超现实主义,一直沉浸于人对内在自我的探知。到了第二个阶段,我又经历了新的跨越,当初我和你们是差不多的年龄,我希望我的生活有一个更大的维度,能够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言人。我对于更广阔的人生和世界的向往,让我的兴趣点开始转移,我更多地被一些客观的对象所吸引,在芝加哥的时候我常常听潘杰·史密斯的音乐,而且我了解到在纽约的和我同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十分着迷于诗歌创作,很狂热地来推动新浪潮音乐。所以,我想加入到他们之中,因此我在芝加哥美院毕业之后,很快就来到了纽约,然后做出了这样的作品。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我终止了之前一直没断过的绘画创作,开始拿来一些现成品,刚才那一张我把它称为《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因为我父亲是做装饰品生意的,所以,我从他那里拿来了一些原样的装饰品,然后就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加修饰和改变。那张《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虽然我对它们没有做任何的改动,但是在那时我却感到它仍然过于主观,仍然觉得它过多地投射了自我,我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迷恋对于内在自我的探索,而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对象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因此,我开始做了一个新的系列,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那么之所以把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因为作品中运用的现成品都是新的。这是吸尘器,它意味着干净清洁,然后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环境里面,它意味着完全没有外在的介入,它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它是客观的。在这一阶段我接触了很多的清洁用具,作品底下是吸尘器,上面也是一个清洁的机器,在这个清洁器的操作说明上有许多干湿的选择,但是它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清洁的完全毫无一物的效果。所以我运用的这些清洁器本身就有很强的符号感,它也传达出一种持久性的感觉,因为它本身是自足的,在这里面,没有留出人类介入的空间,所以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挑战,人类似乎永远要介入一个客观对象来打破它的完整性,可是这里面没有人类的参与,刚才名为《新》的吸尘器系列作品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制作的,我试图想呈现一种客观物体自带的状态。

但是这样一种状态没有能持续多久,因为在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和波普文化逐渐兴起。因此新的系列作品的名字《平衡》产生了,我把一个篮球放在一个水箱里面,在一个水箱里面的篮球它在各个方向受到的力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可以平衡地漂浮在这个水中,当然如果受到灯光或者震动的影响,它的位置可能有所变动,但是它总是要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个自在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它不是形而上的自在意义,它是社会学的自在。请看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它是在银行展出的,是一个水肺,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我希望将篮球还有水肺这样的符号更多地传达出一种雄性的原素,因为水肺是潜水时用的器具,它是背在身上的呼吸。因为一个人要潜水就要用水肺这个工具,它只有利用水肺潜到水中,才有可能进到水的深层,并且像篮球那样来达到一个自在的平衡,但我要真正传达的意思是,像这样的平衡,它最终是不可能达到的。在刚才的平衡系列之后,我开始做了豪华系列,我用不锈钢进行创作,然后进行了抛光,以此来达到豪华的效果。但是这件作品就是直接从现成品上来的,这件火车的材质是塑料和陶瓷,它是抛光的,因此,随着作品的移动,其上的抛光也在随着移动,现成品的原来状态是一个酒业公司的产品,是由陶瓷和塑料制成的,这件现成品最原本的核心组成是充满了酒的,后来我发现了这个东西,感觉它不错,我可以把它做成不锈钢的作品,但是我将它做成不锈钢作品的话就会失去里面储存的酒,因此我和这个公司联系,达成共识。就是我要把它们做成不锈钢材质的作品,但是其中依然装有酒,我做的这件火车上的每一个不锈钢酒罐子里,都有一个小塞子,我希望观者能够通过这件作品感受到一种欲望,那是火车中的酒所传达出的一种很抽象的欲望。一旦观者试图接触这种欲望,他们打开塞子,当酒的气息挥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个火车里面的灵魂,也就是酒也就随之消失了。在我的以豪华与装饰为主题的展览上,还包含了一些现成品绘画,主题是依据美国的不同经济阶层而创作的绘画,依据美国的数据调查公司调查的数据,美国的最高收入阶层是和广告业有关系,那么我就原样复制了广告公司的这件海报,这是关于高收入阶层的一张画。我以奢侈品和豪华为主题,是想表达奢侈品和诱惑是会直接影响到观者的,这样的诱惑又会使人走向堕落。堕落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丧失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丧失它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的过程。

篇3

关键词:艺术创作;心理;原动力;罗丹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32-01

艺术创作离不开心理动力,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之前心中都会有很多的原型,即人对自然界中某些对象的认识。有一类原型,如出生、死亡、葬礼、追捕、生病、衰老等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型在人的心理上起着强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心理能量的载体。罗丹的作品,无论是雕塑、素描、水彩都展现出人、物的强大生命力。罗丹对人生的痛苦有深切的体会。罗丹善于抓住一瞬间的动作充分表现对象,看似平常的动作能够触动人心。

一、自然之“美”

罗丹在默东市有一个工作室,周围景色宜人。在这种环境下激发出他无限的灵感,尤其从中想象出人自身的美。他说:“每天早上我都好像仰慕一个全新的大地,雾气形构了这个区域,每次火车冒的烟划破天际小小的云朵,我就有了永恒的感受”。罗丹在自然的各种变换中观察出人类身体的样态。他认为女性的身体是最深刻理解自然易变的象征。他觉得女性的美会迅速变迁,稍不留神就会让这美溜走。葛塞尔曾问他:“这美能长久保存吗?”他回答:“它变迁极速。我不说女性美如风景般跟了阳光而转变,但是譬喻却很近似。真正的青春,就是成熟的处女时代,洋溢着清新的生命力,全体却显着娇吟之态,同时又似乎畏缩,似乎求爱的羞怯的心理,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贪欲及》这一作品罗丹向人们展示出的是人心理上的激情动荡,他通过娴熟的技巧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把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很大程度与人的心理有关,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影响了现代派艺术的观念。潜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就形成各种艺术。弗洛伊德认为,在梦里很多内容和形象都有他们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所对应的可以用性的渴望或满足来解释。梦境中都是一段段的形象片段,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在视觉艺术中所运用的也主要是形象思维。梦和艺术更接近于人的本能。罗丹的性雕塑以及大量水彩均体现了人对性的强烈的心理欲望,同时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罗丹认为自然的就是真的,自然中的原型影响着罗丹,主要是人本身。他关注人,挖掘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表现人各种心情。美的事物是人们内心所向往所追求的,他引导人积极向上。

二、自然之“丑”

美与丑是相对的,在艺术中往往丑的东西更能刺激人的视觉、心理。罗丹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揭示自然的真实。他雕刻的《丑之美》是取材于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维庸在诗中说:

“啊,残酷的衰老/你为何把我凋零得这般的早?教我怎不悲哀!现在啊,教我怎能苟延残喘/想当年,唉,往日荣华/看我轻盈玉体;一变至此!衰弱了,脊瘦了,干枯了,我真欲发狂;何处去了,我的蛾眉蝤颈?何处去了,我的红颜金发?……”

诗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出老妇人的内心感慨与悲伤,使读者想象老妇人当年荣华如今衰老的失落。然而,用语言表达出的东西还是不能触及人内心最深层、最原始的感动。罗丹的《丑之美》表现的是一个低垂着头的老妇,仿佛在思索着什么。浑身皮肤紧贴在瘦骨上,双乳干瘪下垂,整体就像一枝枯老的树干。她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暴露无疑,极丑无比。罗丹尽全力把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特性充分完全的展现了出来。罗丹说过:“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人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情态,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罗丹从人的内心深处提炼出一种力量,化成一个个具有生命的外在形式。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罗丹对自然有独特的理解,罗丹对人生产生悲观情绪,对世界悲哀的、丑的原型以不同的视角来解释。《地狱之门》是根据但丁的《神曲》构想出来的,其中一些受苦难、受折磨的形象有罗丹自己的影子。《地狱之门》的典型形象是《思想者》,罗丹原本想将此作成但丁的形象,“我构想但丁坐在门前的石头上,沉入构思巨著的自我冥思境界中。他身后则是乌戈利诺、保罗及《神曲》中的人物,……但他并未完成。因为我的但丁以他一身长袍、清瘦、似苦行僧的造型,与整个作品不搭且没有任何的意义,于是循着我自己最初的灵感,我够想了另一个《思想者》”。

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自然丑,艺术家对原型经过仔细观察、体悟,找出独特的一面来表现,加之以自己的心理感受,赋予作品“生命”,触动人深层的心理感受。我们要想读懂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就要找出引发他创作的心理原动力,面对那些美的或是丑的原型他又有怎样的理解,这些都是形成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篇4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 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 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 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 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

篇5

关键词:艺术创作;美术;美与丑;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34-01

一、美术创作的的内涵

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技法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通过艺术家的思维活动表现出来,使其物化。

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一)关于艺术品的定义

在希腊语中,艺术品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美时,往往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美,二是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二)美术成为艺术品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中美术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 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如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不断发展创新的。

二、美术创作中的美与丑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只有美的就是艺术;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如在油画创作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美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一)美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

(二)现代社会关于美术的思索

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而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如美术作品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这种东西没有办法描绘,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篇6

关键词:摄影艺术 创作意义 情感表现

摄影艺术从发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在1839年,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法(银版摄影术)”,这标志着现代摄影艺术的开端。达盖尔这巧夺天工的设计到今天也在使用,从公布到现在已经有170多年了。早期,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摸索和实践困难程度很高;到了中期,绘画艺术逐渐崛起,可是好景不长,又逐渐沉寂在人们的视线里;当摄影艺术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它经历了分裂和突变;直至今日摄影艺术的卓越成绩。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摄影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正是因为摄影艺术经历的这为时170年的曲折又艰辛的路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迎来了摄影艺术的演替与转变以及摄影艺术的鼎盛时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情感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能激发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人们生存的心理方面的工具。所以,艺术创作的灵魂就是情感,艺术创作的宗旨也非情感莫属。

一、摄影艺术与情感

摄影是人头脑里对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摄影借助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景象来反映社会现状,这种艺术形式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直接、客观。摄影创作的基础是技巧、想法,“情感”被称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激素”。情感以桥梁的作用存在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欣赏中。一切的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来自生活,一切的艺术创作都依赖于多生活的思考、观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这时就离不开我们的情感,一切的艺术都不能离开情感,摄影艺术也不例外,只有赋予艺术情感它才能更贴切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摄影过程中,除了注重光影运用的技法,摄影者本身也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蕴含其中,如下图摄影者命名为《求知》,就是抓住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一个在书架前认真阅读的小女孩的身影,整个作品给人以恬静、美好的感觉。(图1)

二、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与摄影艺术欣赏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其自己的真实情感都是密不可分的,从艺术作品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不管是什么事物在艺术家的笔尖下都是被赋予了情感的。

要想研究和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了解摄影艺术与摄影史是研究和探究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的第一步,只有充分的.客观的了解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将史实作为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证据,去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学习《世界摄影思想史》与《世界摄影史》的过程,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到:促进摄影艺术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有两个, 一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外在因素,二是内在原因,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技巧、用具、概念、原理等影响摄影艺术创作的内在因素。但是促进摄影艺术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以及对自己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而且对这个世界的摄影艺术的创作不断地探究与探索的完美结合的摄影艺术创作的大师。

摄影艺术家亚当斯的每一个作品都赋予其对该景物的浓烈的情感感受在里面,亚当斯对于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的感悟和情感在亚当斯的作品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有的通过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等表现方式表现的形容尽致。亚当斯在其的每个作品上赋予了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三、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

古今中外不断地推崇的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呢?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普遍性乃是一种事业或者一桩成就的元素,没有思想,就没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就是基础。”回顾学习世界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世界摄影大师将情感表现和对社会万物的观察以及丰富的心理契合,并把它集中体现到摄影艺术创作的作品上,这是摄影艺术的灵魂所在之,也是艺术作品的精华之处。

在摄影身上具有久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文化底蕴、历史进程、政治等方面的集中影响力,无论何类艺术创作的形式最根本的目的与宗旨都在于情感表现和思维情感的内涵的最后表现。所以,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回顾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堪称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的概念、原理、思维、风格、流派或者是技巧原理、器具使用,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且持久的重要影响,为什么对促进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原因在于,其包含着最真实、最原始、最丰富的情感。

刘易斯?维克斯?海因一直坚持情感表现是创作作品最重要的依托,他的《童工》这一作品在世界上是最哟影响力的,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写照,儿童们的悲惨且不公的命运,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受欢迎,正是因为这个作品上赋予了刘易斯?维克斯?海因足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喜爱这个作品的观众,从而使得全社会为之而骚动。正是因为刘易斯?维克斯?海因的不懈坚持,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改革历程的因素,这其中蕴含着超越时代、逾越文化、逾越语言、逾越民族和逾越国家、跨越种族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博大情怀,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全社会深刻反思历史,反思自己。

四、结语

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其中一种。从古至今摄影艺术从未停止过发展,摄影艺术一直不停的在进化发展。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永不停歇发展的艺术形式,是被赋予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安德烈?柯特兹曾经说过:“相机是我的工具,经由它,给予我所周遭的所有事物一个理由。”摄影艺术的灵魂将永远都是最丰富的情感表现与最真实的思维表达,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摄影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冯笑男.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艺术研究,2013,(11):25-27.

[2]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睡衣文化;街头;时尚;梦游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7-01

“时尚”本来是“时代的前沿风尚”,是不拘成俗的潮流,是一种令人心悦、令人欣赏、叫人追慕的美。它在特定的时段内先由少数人去带领尝试、预测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从表面上来分析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结合。在这个极简单的意思上,时尚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一些人所追求的生活。这种时尚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打扮、吃住、活动、消费、甚至感情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著名人物画家黄胄的绘画成就,就充分证明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理论。黄胄在他的绘画中所提倡的“生活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各色男女老少,穿着睡衣、跻着拖鞋在大街上游逛。有时他们随意的衣着和所处的场所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反差,甚至像一出随地上演的闹剧。这本来是很多人司空见惯的街头景象,而当一切被夸张的走向画布时,我们才看到了它的反讽。

我的视觉立即感受到,当睡衣昭然横行的时候,也许时尚已经成为了一种梦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族”,打着新新人类的旗号,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忙碌在城市中的人们,可能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时尚气息,迎面扑来,势不可挡。淘金人的牛仔服饰也可登堂入室,欧美红灯区的黑皮小短裙也已成为良家女性的时尚。那么反倒给时尚之感。可近年来,特别是自由市场上不时可见穿着睡衣的人们在人群之中晃动。我在北方几个大城市的见闻来看这并不是偶然,也不是个别。

一些大叔大妈也早已习惯了弄堂或者公园中睡衣见人。可是平日里光鲜靓丽的都市青年,甚至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了此行列,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除了明争暗斗的职场,日常生活就好比他们希望可以随时得来的私密避风港,所以他们在生活中更加放纵自己,不在意他者诧异或者迷茫的眼光。也许睡衣在这里正好起了一个盾牌的作用,把他们和外界隔离,沉浸在睡衣所带来的平和与轻松之中。

其实这种现象最早是在中国的南方城市(以上海为代表)流行开来的。去过上海的,或者没去过但在电影中或者杂志小说中看到过上海的,应该都清楚的记得那些样式花色各异的睡衣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主流元素。弄堂里,菜场上,大街上,哪怕是在那些繁华的商业街上,都不会少了它的出现。睡衣就像是上海文化中的一张市井名片,一个特殊身份证。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快要临近时,上海竟然广泛开展“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距离世博会馆较近的小区更是纷纷打出“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而社会上关于到底要不要禁止睡衣出行的争论也很多。

据说现在韩国的一些内衣公司有一月一次的“睡衣日”,所有的员工到达公司后都要换上睡衣开始工作,据说这样可以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还有很多自由职业者因办公就在家里,所以也有一种睡衣文化。穿着睡衣虽然可拉近距离,但在职场中总是感觉不合适怪怪的。平常一般都打扮得比较正式,但穿着睡衣与其他人见面,会觉得很轻松, 而且有种坦诚相对的感觉,交谈会比较放松、人与人之间的防卫心理消除了,便可以更深入地与人沟通,拉进距离。

篇8

“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发动,它最早是原始人游行仪式中兴发感动的力量,胡经之把“兴”的内涵概括为三个层次:感兴起情、神思、兴会。叶郎概括为三阶段:准备、兴发阶段、延续阶段。他们都注意到“兴”是由浅而深、渐次升华的审美心理的过程。此过程完成了艺术意象的建构。“兴”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具有灵感性质,贯穿于心师造化和神思内涌中的共同因素,自然地从情绪启发感动,“兴”是艺术的意象欲出,以诗书画为代表作为中国之艺术。这些艺术创造过程非常强调意象,艺术的审美创造的独特性,即建构的过程。在艺术初期的构思中“兴”为艺术创作的发动前提,而转化为直接物象,即胸中有竹的意象过程。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成:眼中有竹(物象)—胸中有竹(意象)—手中之竹(艺象)。“兴”为艺术家审美心理内在的创造过程,自然天成也就是顺应转化艺术创造表现的过程,自然地发展到后面的艺象阶段。“兴”在审美心理层面上已成为一种融主客观、理性与直观、认识与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范畴,它能促进情感及艺象的统一。书法在“兴”的创作艺术表达上最具有显著特点,不仅单从创作表现上统一协调,更是书法家内心情感与外在创作表达的统一,即情感寓艺象,艺象表现情感,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过程及创作过程的统一,“兴”已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即艺术创作尊重情感自然天成。艺术正是由这种“兴”呈现的自然纯正及情志、韵意,即艺术闪烁着美。

二、“兴”在艺象表达中的审美特性

“兴”作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的意象,能促使艺术家心中创造表达激情,自然生成的自觉冲动,潜心于自己创作作品之中,创作出许多始料未及的神奇物象。《新唐书》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即由于处于高度兴奋,主题为兴,以为是神之作品,某种意义上“兴”本身是创作的主题表现,是内心抒发与某种形式上的“技法”,按照格式塔理论就是某种力在情感形式上的体现,也就是情感与艺象形式的结合体显“兴”的自主而自由的爆发特性,而真正达到艺术作品中的“心手合一”。长期以来,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都是客观的现实,都涵盖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唐代画家张就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概括的就是从客观现象、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兴”的艺象表达很好地展示了艺术家创作的全过程中审美心理的情感变化及艺术形式运动。

三、“兴”的艺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篇9

21世纪,各个产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集合了电影、数字媒体、音乐以及文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日常并慢慢进入到生活中,尤其动画片的发展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在中国动画艺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高校中动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即使这么多的学生却没有很好的作品,因此可以看出在动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综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同时学生在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身的想象力,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与主动性。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的在人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想象、直觉的方式来发现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型、多向性、连动性等一系列特点,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进行后天培养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就对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创造性进行具体的说明与阐述。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创造性分析:

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产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一定的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和平、民主的关系,同时比较宽松、自由,没有竞争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灵感与潜力,通常学生对动画的兴趣都比较浓厚,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让他们对动画的制作也感兴趣,还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影片来供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在动作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发挥出想象力进行设计,完成之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带动起课堂的氛围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参与到其中,同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也是十分有效果的,只要学生有了成绩的肯定就会再接再厉,从而取得自信与喜悦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朝着外面的方面进行发展从而得到更多的答案,发散思维就可以将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充分表达出来,在进行场景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学生要对自己卧室进行设计可以从卧室主人的个性、爱好、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发挥,还可以设置主题感十足的卧室,如浪漫风格、干净整洁、高科技感等等,当学生设计好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进行发散思维设计的时候还要对资料进行多方面的搜集,然后进行仔细认真的整理与加工,只有完全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形成创新的过程。学生想要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发挥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剧本的方式,给出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最后确定出方案,当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最后学生表演完毕无论结果怎么样教师也应该做出好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再努力,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发现学生在讨论以及表演的整个过程中会学到很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进行创作,在动画设计的其他课程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与想象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创作成果。

发展学生的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问题却没有解决,而突然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灵感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高校动画教育中十分重视技术的教育,学生也是将技术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利用这种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艺术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认识,艺术是动画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而技术则是展现艺术的最主要手段,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动画教育教学应该发挥出它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学生创作性思维来确立,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够形成的,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在这期间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但学生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耐心的解决,让学生朝着更多的方向去学习去认识新的事物,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唐志冈;艺术家;生活经验;艺术创作

生活体验可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自发体验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体验,是在生活中自然积淀下来的经验和心理,如童年时代的记忆和平时并非有意为了创作而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准备阶段,客观生活经验是激发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那些印象格外深刻的客观生活经验甚至能影响到艺术家医生。客观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的选材、内容以及形式风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客观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题材的影响

高尔基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艺术家在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即诸多的形象做艺术思维和想象的材料的。那么在选择表现题材是很多情况下都会选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在经过人脑将记忆形象分解之后又将相关部分重新组合成一个客观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却又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的一种新的形象。

如同唐志冈的《中国童话》是一个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系列,童话不言而喻是小孩子心中的那份美好。童话被每个有过童年的人所理解,它是美好的追忆,是与现实相反的情感的寄托。在童话前加上中国二字,就变成了中国语境下所特有的一种被称之为童话的“童话”。似乎不仅仅是一种“美好”,同时又暗示更为深层的意蕴。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忠实于自己心灵和童年记忆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自传性”的。在“中国童话”系列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画面上的小孩子们穿的很正经的中山装围坐在桌子旁,正正经经地开起会来。儿童表情严肃而幽默,背景在处理上也完全概括为大片红布围绕的主席台,简单而刺眼,充满不容否定的权威感。这样权威的画面中却出现了儿童本该有的玩具,还有各种不同的狗。让人联想到孩子们的“会”可能还在于钟爱的玩具游戏,可瞬间就被移到了正式的会场上。这些应该是大人才做的事在他的画面中变成了小孩子专属的模仿游戏,动作、表情的模仿,有模有样,引来观者的会心一笑。

似乎这样的模仿,对于任何一个有过童年的人来说都不陌生。然后唐志冈为什么会把这样的一种游戏式的模仿呈现在画面上,并不是他在感叹童年的消逝。我们可以从他的特殊客观生活经验找到答案。在唐志冈相关的文字中我了解到,他刚满五岁就被父亲因为工作繁忙从云南省军区幼儿园接出来,送到距昆明六十公里的昆明劳改农场,与在农场当管教干部的母亲一起生活。从1965年到1974年近十年的时间,唐志冈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基本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当时的昆明电力供给不足,一到晚上,除了会议室,农场的灯会全部熄灭。大人们在台上争论不休的时候,小孩子就在桌底下玩耍。据唐志冈说,如果父亲在会上被指责,他的儿子也会在桌子下面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童年和少年期间如此离奇的客观生活经历几乎占据了艺术家成长的大部分重要阶段,自然也给艺术家的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唐志冈当前的这些开会题材的作品很明显是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晚八点钟以后到军区大礼堂开会的童年特殊经历的一种巧妙的反应。童年生活中那些难以忘怀的特殊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内容影响深远,张晓刚的代表作《血缘:大家庭》就是一个例子,形式风格上温文尔雅并带有一种伤感怀旧的抒情文人气质。而唐志冈的《中国童话》看上去更多的是具有以后总邪性的,诡异癫狂的“顽童”心态。他以儿童的活泼、轻快的形象承载他对他周围事物个人视角和极其自我的表现。艺术家客观的生活经验对创作题材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客观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内容的影响

创作主体的创作题材既定后,内容便显得尤为重要,创作主体选择什么样的创作内容,如何去表现都会影响画面的感染力。创作主体特殊的客观生活经验往往早在童年时期就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样的印象往往会成为艺术创作的内容,创作主体这

样的安排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如陆庆龙的油画作品《工闲时分》中我们看到一群正在休息的农民兄弟,他们的脸上留下了这岁月的痕迹,正如陆庆龙说的那样“黑里透着红”,他们的眼神忧郁而又充满渴望,他们的双手粗糙而大,他们的衣着朴质。这样的内容都是在陆庆龙童年记忆的显现。那些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印象,自然地成为了他作品内容的表现对象。陆庆龙写道:“每当我拿起画笔,储存在我脑海里的那些鲜活的面孔以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情景和状态,就很自然成为我热衷的表现对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蒙克、夏加尔、达利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在他们童年留下的那些特殊的客观生活经验几乎都能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读到。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客观生活经验特别是童年时留在脑海里的那部分,对于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内容切实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艺术创作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身客观经验及情感的实现和保存。

三、客观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形式风格的影响

在我们所能接触得到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客观生活经验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形式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那种来自间接通道的体验,它要比那些未经身心颤栗的所谓的经验要深刻感人得多。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不仅与其所反映的情感内容有关,同时还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风格有关。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风格又受限于艺术家特异的客观生活经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像蒙克、凡高、夏加尔那样的艺术家往往会比普通的画家更能找到高度紧张而又真挚动人的视觉效果。如,在梵高画中,我们看到是哪些不安定的东西,似乎很难找到和平之处,一切知觉物似乎都不驯顺,在扭动着、挣扎着,这种极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特殊的艺术风格都是来自画家的特殊生活经验和极度不安的灵魂深处。又如,在蒙克的笔下,少女几乎都成了不具备生命感的人形,而在《呐喊》里,那个仿佛受到死神煎熬的桥上的人差不多难以分辨是男是女,这些都表明这是创作主体的身心的客观特殊经验的反映。不难发现,蒙克作品中的令人灵魂发生震撼和颤抖的感染力正是和他的特殊生活经历纠合在一起。蒙克成年之后放弃了当技师的志愿而捡起画笔,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寻常的外来刺激,幼年丧母和不久失去姐姐的沉重打击,给画家的童年深深地蒙上孤僻、多疑、恐惧的神经症的阴影。正是这一点使他有了一种把自己苦恼和当时欧洲的兴衰结合在一起的举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自身的特殊客观生活经验对于艺术创作形式风格有着极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