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执行力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10 04: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执行力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本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持续两天的“团队执行力”学习中,我主要学到如何打造核心团队,如何选出团队执行者与及常见的团队执行不利的原因分析。首先领导者需要修己安人修自我的品德,修自我的格局,修自我的本事,同时修自我的形象。再一个明确公司的愿景及战略规划,身先士卒做到欢乐奋斗。
二、感受最深的几点是
1、企业咒语:是,保证完成任务!
2、执行步骤中:明确目标期限、明确检查流程、奖罚分明与及承诺。
3、制度建设中:领导与制度、朝夕制度。
4、管理模式中:团队沟通、团队激励。
三、这几点对我的总体启发和目前工作的帮忙
与其说是咒语不如说是激发活力的口号,是,保证完成任务!它充分体现团队勇于理解工作任务,只对实现目标增加措施,不能降低目标草草了事的管理工作作风。总结下来,目前我们团队的执行力一方面仍需要加强部门员工技术本事,另一方面增加员工间的沟通,同时更应当提高部门领导对下属的关心,增加他们的归宿感。
感激公司给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经过参加XXX先生主讲的《团队执行力》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异常是让我明白了做一个负职责且敢于承担职责的人和有执行力的人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化的成长的重要性。
如今,在企业发展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人们谈论得越来越多的是执行力。阿里巴巴的马云与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曾探讨过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再好的决策必需要得到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一个好的执行人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差劲的执行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现今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而对于个人,一个没有执行力的人,在现今社会是根本无法立足的。一个团队的执行水平是由其中的每一分子的执行力所汇集而成的,公司要发展,要规范,需要的就是务实的人而不是务虚,需要的是真正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每个员工都做到这点,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使得公司业绩蒸蒸日上,从而实现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知行合一”,最终一个字就落实在“行”上。阿里巴巴马云还有一句话:阿里巴巴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此刻、立刻、立刻”干出来的。如果我们每个员工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按照流程要求去工作,不互相推诿、不拖拉懈怠、尽心尽职,团结协作,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将每一件任务都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样的公司何愁不能壮大发展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素养同样得到了相当的提升,作为公司的一分子,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执行力,实实在在地为公司的发展付出最大的努力。
个人学习执行力的最新心得体会
执行力,顾名思义就是执行的效力,也就是把目标和想法变成结果的本事。对于企业而言,执行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众所周知,执行力与企业各个层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有着很多相互制约的因素。究竟该如何提高执行力,在众多因素中,下头3点最为重要:
1、简洁高效的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制度的作用就是让员工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流程高效地处理各自的工作。任何一项任务、流程,都应当把“谁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相关问题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分清职责,理顺程序,能简则简,务求实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执行力。否则,冗繁的制度流程只会阻碍高效的执行力度。
2、营造企业文化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准则。导向正确的企业文化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企业是由职责不一样的众多部门组成,各个部门又是由分工不一样的员工构成。只要有了导向正确的企业文化,每个员工的目标才可能都是一致的,也才可能做到讲求速度、崇尚行动、团队协作、有职责心、拒绝无作为、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3、科学的激励措施是提高执行力的源泉
企业在在提高执行力的同时,要异常注重对员工的激励。激励就是动力,有了好的激励措施,员工才会自发的提高执行力。如果没有激励,则员工后劲不足、有始无终。建立公正、科学的激励措施至少应当做到:奖要立刻奖,不拖欠、不克扣;罚要立刻罚,不心慈、不手软,奖罚分明才是真正的执行力。一项激励措施,一旦制定,就要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不要开始时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到之后避而不谈、不了了之了,这本身就不贴合执行力的思想要求。
篇2
【关键词】 个体韧性;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遇难者家属;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5.67,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4-030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017
Individual resil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f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U Sheng-Tao1,2,LI Juan1,ZHU Zhuo-Hong3
1Center on Aging Psychology,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Crisis Intervention Center(Chengdu),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Juan,E-mail:lijuan@psych.省略;ZHU Zhuo-Hong,E-mail:zhuzh@psych.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and somatization.Methods:Totally 166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and 180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from earthquake sites were screened out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IRS),Social Support Scale,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At the same time,133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Results:(1)The scores of IRS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and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2.41±0.74)vs.(2.74±0.71),(2.76±0.72);P
【Key words】 individual resilience;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somatization;survivor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cross-sectional study
韧性是人类面对逆境时的一种良好适应[1-3],是诸多环境因素及个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4],因此广义的韧性既包含内部的个体因素(如积极、乐观等品质,即个体韧性),又包含外部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5]。由于过程的系统复杂性,片面强调某一方的韧性必然会造成简单化的倾向[2],但以往的实证研究误以为韧性是一种个人品质,甚至在逆境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时指责个体未能按环境要求行事,应该为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负责[6];尤其韧性一词被引入中国以来,由于被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不谋而合,而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技能或品质[7],是中国青少年面对逆境时最显著的特点[8]和中国工人最重要的心理资本之一[9]。
然而,一些研究证实仅有个体的韧性对于整个逆境复原过程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如,关于9.11灾难的研究表明个体身上的韧性品质并非普遍流行,在高暴露环境下,韧性会相对较少[10];对地震灾区老人的研究发现,个体韧性只能帮助脆弱的老人在认知层面上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调节,但是还不足以强大到缓解他们的抑郁和躯体症状,因此在极端条件下个体韧性的逆境复原作用是有限的[11]。
灾难是一种逆境,家人遇难更是极端创伤条件下的逆境。以往的研究者主要关注青少年的复原机制与心理健康 [12],很少有人针对遇难者家属的创伤复原做专门的研究。本研究以广义韧性为基础,同时从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两个维度考察遇难者家属的逆境复原机制,并以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来验证个体韧性的有限性[1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5.12地震后8个月,研究者在重灾区(绵竹、什邡、北川)的居民安置点开展了为期1周的春节前慰问活动。民众在领取礼品后参加一个个体访谈,期间谈及家人在地震中的伤亡情况,并自愿参加后续的研究。
灾区遇难者家属:共有272人报告其在地震中有亲友遇难,研究者排除遇难者为受试者的亲戚、朋友等家属关系不明确的情况,最终获取确有家人(即父母、爱人、儿女)遇难的有效受试166名,其中女性97名;年龄21~70岁,平均(42±10)岁。
灾区家庭完好无损者:共有401人报告其在地震中无任何亲友伤亡,但样本量是遇难者家属的近2.5倍。为减少随机误差,研究者对401个样本进行随机分半,最终获取180名家庭完好无损的受试作为灾区遇难者家属的对照组,其中女性77名;年龄18~80岁,平均(40±12)岁。
非灾区受试:研究者在非灾区(北京、四川射洪)的社区开展了类似的节前调研,共有150名当地居民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户籍信息不清和中途退出的情况,最终获取有效受试133名,其中女性70名;年龄18~64岁,平均(38±10)岁。
1.2 工具
1.2.1 个体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3]
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从不)~4(总是)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韧性越强。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14]
共10个条目,采用1~4点或0~8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高。
1.2.3心理健康指标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15],共5个条目,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0 多个国家应用过 。原量表采用Likert式1~7点计分[16],为避免东方人在量表选项上的中间作答偏差,本研究在施测时将计分方式由奇数点改为偶数点(1=非常不赞同,6=非常赞同),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17],共90个项目,采用1~5点(1=从无,5=严重)计分。本研究选用抑郁(13个条目)和躯体化(12个条目)2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 0.94和0.91。
地震8个月后,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采用入户访谈的形式对灾区受试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另一项调研也在非灾区进行,但实测工具只包含上述调研的个体韧性量表和基本的人口学信息。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和Lisrel8.72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 果
2.1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组间差异
3组受试间的个体韧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检验表明,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和非灾区受试。独立t检验表明,遇难者家属的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得分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而其抑郁、躯体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表1)。
2.2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对灾区受试各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24,0.33;均P
按照差异检验及相关分析的结果,以受灾程度为自变量(0=家庭完好无损,1=家人遇难),以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为因变量,并将躯体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设定为0,其余变量间路径系数设定为自由估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所得模型的拟合指标(χ2=10.12,P= 0.001,df = 1, RMSEA = 0.16,NFI = 0.98,NNFI = 0.72,CFI = 0.98,IFI = 0.98,AGFI = 0.80)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18],个体韧性与抑郁(β= -0.04,P>0.05)、个体韧性与躯体化(β= -0.09,P>0.05)之间的路径系数未达到统计显著性,于是删除上述路径,新的模型拟合良好(χ2=12.85,P = 0.005,df = 3,RMSEA = 0.098,NFI = 0.97,NNFI = 0.90,CFI = 0.98,IFI = 0.98,AGFI = 0.91)。个体韧性较高者,其社会支持也较高(β=0.23,P
为进一步验证个体韧性的有限性模型的特异性,恢复个体韧性到抑郁、躯体化的路径,删除社会支持到抑郁、躯体化的路径,得到的社会支持有限性模型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χ2=32.64,P< 0.001,df = 3,RMSEA = 0.17,NFI = 0.93,NNFI = 0.69,CFI = 0.94,IFI = 0.94,AGFI = 0.79)。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完好无损的灾区受试与非灾区受试的个体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一般灾难环境下人们自身的良好个人品质依然能够保留完好。但是,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低于灾区家庭完好无损者与非灾区受试,并且其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抑郁、躯体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表明遇难者家属的复原状况较差,验证了高暴露环境下韧性不足这一结论[10]。
在相关分析中,个体韧性和社会支持均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抑郁、躯体化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3,19]。这提示,在韧性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一般都能得出韧性与积极心理状态的简单相关,但忽视社会支持及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逆境复原机制显然是不科学的[6]。同时考虑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发现,虽然个体韧性较高者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但个体韧性与抑郁、躯体化之间的直接关系却并不显著,再次验证了个体韧性的有限性[11];同时,社会支持与个体韧性这两个维度的相关,以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关联、与抑郁、躯体化的负向关联,支持了广义的韧性模型,即韧性、复原不仅意味着自身具有较高的个体韧性,更意味着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9]。也就是说,一些学者所谓的普遍存在的个体韧性,并不同于创伤后的复原,因而对于那些在极端创伤条件下表现出严重心理症状的个体(如遇难者家属)未必适用[1]。
本研究中的路径分析发现了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的稳定关联,而删除社会支持与抑郁、躯体化之间路径的社会支持有限性模型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这表明,相对于个体韧性,社会支持在灾后复原机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再次验证了从外部保护性因素的角度来探讨韧性复原机制的重要性[4-5]。这提示,灾区的创伤心理辅导工作尤其要重视受灾群众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而不应片面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调节。然而,鉴于个体韧性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7-9],以及中国文化强烈的个体指责的倾向[20],本研究对灾难条件下个体韧性有限性的探讨,对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系统时如何尊重个体的脆弱,以及面对创伤(或灾难)时如何更有效的复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6]。
致谢:中科学院心理所危机干预中心、四川团省委12355心灵驿站、什邡市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对本研究的取样给予了大力支持;余云红、郭卿、陈柳、杨晓婷、聂润秋、周婵、陈曦、王宁等同学,为本研究的受试取样、数据分析给予了帮助;中科院心理所吴振云研究员给予了指导!
参考文献
[1]Bonanno G.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J].Am Psychol,2004,59(1):20-28.
[2]Fiksel J.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toward a systems approach[J].Sustainabil Sci Pract Policy,2006,2(2):14-21.
[3]Hamel G,Valikangas L.The quest for resil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2003,81(9):52-65.
[4]Agaibi C,Wilson J.Trauma,PTSD,and resilie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rauma Violence Abuse,2005,6(3):195.
[5]Mandleco B,Peery J.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0,13(3):99-112.
[6]Luthar S,Cicchetti D.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J].Dev Psychopathol,2000,12(4):857-885.
[7]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8]Shek D.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Childhood,2004,11(1):63.
[9]Luthans F,Avey J,Clapp-Smith R,et al.More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workers'psychological capital:A potentially unlimited competitive resource?[J]Int J Human Resource Manage,2008,19(5):818-827.
[10]Bonanno G,Galea S,Bucciarelli A,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J].Psychol Sci,2006,17(3):181-186.
[11]Hamamura T,Heine S,Paulhus D.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The ro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J].Pers Individ Differ,2008.44(4):932-942.
[12]张姝,王芳,许燕,等.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56-561.
[13]Yu Xiaonan,Zhang Jianxin.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c behave Pers,2007,35(1):19-30.
[1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15]Pavot W,Diener E.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 Assess,1993,5(2):164-164.
[16]Chen C,Lee S,Stevenson H.Response style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rating scales among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students[J].Psychol Sci,1995:6(3):170-175.
[17]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0,2(1):68-69.
[18]温忠麟,侯杰泰.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19]Campbell-Sills L,Stein M.Psychometric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Validation of a 10-item measure of resilience[J].J Traumat Stress,2007,2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