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育儿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树立科学育儿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树立科学育儿观

篇1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 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二至天癸颗粒含药血清对初老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不同含药量的初老小鼠血清,与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共同培养48 h,观察二至天癸颗粒含药血清对初老小鼠卵巢颗粒细胞雌激素(E2)、孕酮(P)分泌量(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以及抑制素B(INHB)分泌量(ELISA法)的影响。结果 二至天癸颗粒含药血清可明显增加颗粒细胞E2、P、INHB的分泌量。结论 二至天癸颗粒可通过调节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改善初老小鼠卵巢功能。

【关键词】 二至天癸颗粒;卵巢颗粒细胞;雌激素;孕酮;抑制素B;含药血清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erum contained Erzhi Tiangui Granule on the secretion function of ovarian granulosa cells from primary senile mice. Methods The serum with decoction from primary senile mice was added to cultured granulosa cells and incubated for 48 h. T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estradiol (E2), progesterone (P) and inhibin B (INHB) in cultured medium were measured by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 and Sandwich ELISA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serum contained Erzhi Tiangui Granule could increase the secretion of E2, P and INHB. Conclusion Erzhi Tiangui Granule can improve the ovarian function of primary senile mice by regulating the secretion function of granulosa cells.

Key words:Erzhi Tiangui Granule;ovarian granulosa cell;estradiol;progesterone;inhibin B;serum contained drug

二至天癸颗粒是根据连方主任医师多年的临床研究组方而成,具有补肾益天癸、养血调冲任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能够提高卵细胞质量,进而提高受精率、卵裂率和妊娠率[1],动物实验也证明此方可改善小鼠受精率、卵裂率,并可促进早期胚胎分化[2]。为进一步探讨二至天癸颗粒提高高龄妇女卵巢反应性的作用机制,本实验以雌性自然衰老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从影响颗粒细胞体外分泌功能的角度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ACCESS化学免疫发光检测系统(Beckman USA);酶标仪(Multiskan MK3 Thermo Labsystems)。

1.2 动物

初老昆明种小鼠,12月龄,雌性,体重50~70 g,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药物

二至天癸颗粒,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院

内批号[01]FZ032-03)。药物组成: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制香附、炙甘草等。

1.4 试剂

DMEM/F-12培养基(1∶1)(Hyclone);青链霉素溶液(Hyclone);胎牛血清(GIBCO);L-多聚赖氨酸(SIGMA);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中国丽珠集团丽宝生物化学制药公司生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中国丽珠集团丽宝生物化学制药公司生产);雌二醇(E2)及孕酮(P)化学发光免疫测定试剂盒(BeckmanAccess公司);抑制素B(INHB)试剂盒(美国DSL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含药血清及正常血清的制备及灭活

将初老小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初老空白组、二至天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18、12、6倍剂量给药)以及六味地黄汤对照组。中药各组每日灌服2次,连续3 d。第4日8:00 Am灌胃1 h后,无菌条件下股动脉取血,对照组小鼠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同时取血。将各组血液于4 ℃下放置4 h,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0.22 μm滤器抽滤除菌,同组混匀,经56 ℃、30 min灭活分装,-20 ℃保存备用,同时将取血后的小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观察各组小鼠双侧卵巢。

2.2 颗粒细胞收集

取12月龄小鼠腹腔注射HMG 18 U,48 h后同时腹腔注射HCG 20 U,14~16 h后脱颈处死,解剖取出输卵管,在体式镜下用TB针划破输卵管壶腹部,收集包括卵子的颗粒细胞团。加入1 g/L透明质酸酶消化使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分离,用孔径为0.074 mm筛网过滤,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用PBS(-)清洗3次,加入DMEM-F12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重悬。

2.3 颗粒细胞培养

将颗粒细胞悬液按1×106/孔随机种入事先用0.05%L-多聚赖氨酸涂布的24孔培养板内,放入充5% CO2和95%空气的37 ℃恒温孵箱中预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颗粒细胞生长情况。细胞贴壁后换入含10%小鼠血清(各组分别加入正常血清及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mg/mL链霉素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培养液,-20 ℃冻存,待测E2、P、INHB。

2.4 培养液中雌激素、孕酮以及抑制素B的测定

E2、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INHB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Sandwich ELISA)测定,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符合质量控制标准要求。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 数据以x±sx±s表示。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表1 二至天癸颗粒含药血清对各组卵巢颗粒细胞分泌E2、P和INHB 的影响(略)注:与初老空白组比较,*P<0.05;与六味地黄汤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卵泡由一个居于核心的卵细胞及周围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所组成。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是组成卵泡的最大细胞群,对卵母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主要来源细胞。INHB亦为颗粒细胞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反馈性抑制垂体卵泡刺激素分泌,由于不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能直接反映卵泡的发育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卵泡数量减少及颗粒细胞的功能下降,血浆INHB水平明显下降。女性35岁之后,卵泡数量急剧减少,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及生长因子,卵巢因卵泡数减少而出现功能衰退。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其分泌的雌、孕激素和INHB减少。

二至天癸颗粒由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等组成,具有补肾益天癸、养血调冲任的作用,是治疗肾虚型不孕症的有效方剂,能在不减少卵细胞数目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卵细胞的质量[2],并且能提高高龄不孕妇女的卵巢反应性[3]。以往实验证实,二至天癸颗粒在不影响非排卵数目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卵细胞质量与鼠胚的卵裂能力;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小鼠卵巢IGF-1RmRNA表达量,二至天癸颗粒对其有增强作用,优质卵率与小鼠卵巢IGF-1R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由此推测,二至天癸颗粒提高卵细胞质量可能与增强小鼠卵巢IGF-1RmRNA表达量,提高IGF-1RmRNA的基因转录,引起颗粒细胞和卵细胞内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达到促进卵细胞生长的效果有关[4]。本实验观察到,二至天癸颗粒高、中剂量组作用最明显,证明其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含药血清各剂量组与六味地黄汤组均能有效提高初老小鼠颗粒细胞雌、孕激素以及INHB的分泌量,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六味地黄汤组。提示二至天癸颗粒提高高龄不孕妇女卵巢反应性的机理可能与其促进颗粒细胞分泌E2、P、INHB有关。

【参考文献】

[1] 连 方,张建伟,张 宁,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试管婴儿技术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3):182-183.

[2] 连 方,孙振高,张建伟,等.二至天癸方对小鼠卵细胞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25-627.

[3] 连 方,王 琳,张建伟,等.二至天癸方对高龄不孕妇女卵巢反应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686-688.

篇3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必须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自觉帮助孩子调节爱家庭多方面困扰的不良心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灰色困境。

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培养健康心理。俗话说:“师者父母心”。教师应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尽力补偿他们失去的亲情,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随处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消除自卑、孤僻感。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例如:适当利用班会课,让全体同学为班中“问题生”举办“班级同学生日主题班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师生的温情呵护,转化了抑郁情绪,与同学之间拉进了距离。细心发现他们的特长,加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当有了兴趣爱好,他们便能产生良好的追求目标,淡化内心的消极情绪。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是充满爱心的事业,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需要“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提高问题生教育质量,使他们茁壮成长是实践陶行知先生思想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科学育儿;误区;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企盼,如今多数家长虽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育儿并不更都能做到的,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常常会出现片面和盲目,甚至走入教育的误区。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期望值过高

不少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期望孩子有比自己有更高的学问,更好的声望,于是乎不顾孩子的感受、内心需要和年龄特点,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从孩子三、四岁家长就要求孩子写字、计算、背唐诗,掌握不好家长就着急,训斥孩子是家常便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背上沉重的包袱,埋下了厌学的种子,剥夺了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

2.重智轻德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因此出现了非常偏激的教育,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中,父母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小伙伴相处是否融洽,合 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而是询问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本领?掌握了哪些知识?

3.过分溺爱

“爱子乃人之天性”。但是,爱要有个度,如果爱的不得法,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想法设法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优秀品质的机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反而把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这些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这样的爱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4.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职能优势组合。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不分析孩子的强、弱势,进行因材施教,而是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断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龄的孩子比。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犯错,不允许在游戏中浪费时间。只要孩子有前途,家长们再苦再累也值得。说到底无非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钢琴家”“舞蹈家”……孩子一步一步按着家长选择的道路向前走,长此以往,孩子没有了主见,找不到自信和快乐,家长也累得不可开交,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1.更新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现在还有不少家长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父母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事实上,从一些成功的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典范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上,应该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娱乐时间”,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在游戏中让孩子们去获得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适应其所在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将来打好基础。

2.学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在教育子女方面之所以陷入误区,大都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盲目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子方法。如有的家长掌握不好“爱严结合”的原则,结果陷入了“溺爱”的误区或“暴力型”的误区。为此,就要求家长应该多和幼儿园沟通,做到家园共育,并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多听一些家教知识讲座,上网查询一些家教资料。

3.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长不仅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因为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自由散漫、缺乏克服困难勇气的人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思想品德的培养,要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4.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

其实孩子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我们作父母的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我们只有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抗挫折”教育,他们才能在苦难中得到磨炼。

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因此,我提醒父母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多了一次苦比如摔倒了、生病了、被人打了、玩具丢了,你都应趁机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有计划地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拮据、饥饿、劳动等方面的锻炼,放手让孩子到风浪中去搏击,去奋斗,在挫折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当孩子在挫折中失败时,要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信心,“吃一堑,长一智。”

篇5

(一)概况: (二)班级优势分析:

1、 大多孩子能听懂老师简单的要求,能学习按简单指令行动。

大多孩子已经具备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他们在成人的引导和督促下,已经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时所必须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会自己洗手、自己入厕。当听到成人简单指令的时候,能试着做相应的动作。

2、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多孩子拿到新的玩具时能主动地操作与摆弄,有动手尝试的愿望。

3、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老师,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大多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与老师形成了较稳定的依恋。大多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愿意参与各项活动,喜欢操作与摆弄各类材料,逐渐从依恋老师、依恋某个同伴、转化到依恋某项活动。

(三)存在问题:

1、孩子的自理能力薄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

由于班中家庭多为结构家庭(祖孙三代共同生活),老人包办的过多,孩子根本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自理能力有待与加强,表现为:孩子没有独立进餐、独自入睡、每次活动结束的时候,玩具随意摆放,甚至随手一扔的习惯等。

2、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大多孩子没有阅读习惯,倾听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为: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孩子能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意愿,而语言发展水平较迟缓的孩子则只能用单词回答老师简单的提问。其次,由于班级孩子大多比较好动,不愿意安静下来尝试阅读活动,因此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倾听能力比较薄弱。

(四)班级工作人员情况分析

1、班组成员分析

本班由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高级教师、一位刚从事幼教工作的青年教师和一位从事保育工作一年多的初级保育员承担保教工作。班组人员颇具爱心,也比较由责任心。

2、班务工作设想

本学期我们将倡导组建和谐、共进的班组;构建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努力做到工作组成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次,班组将根据班级幼儿弱势,将工作重心放在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上,重点培养幼儿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鞋子和裤子;能有序地摆放各类玩具和学具

二、班级重点工作:

1、采用分阶段递进的方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独立入睡等。

措施:

a、通过“我长大了”“我会……”等主题活动Ji发幼儿学习服务自己的愿望。

b、积极利用家长资源,通过“爸爸妈妈眼中的小明星”等活动,鼓励幼儿在家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2、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措施:

a、创设主题化的语言区域环境,鼓励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大胆地说。

b、指导家长用规范的、简短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丰富幼儿的语言刺Ji。

3、将常规要求直观化、形象化、图示化、研究幼儿对规则的认同行为。

措施:

a、根据小班孩子的认知规律,将常规要求以形象化、图示化、直观化的形式进行表现。如:教师的演示、图示的模仿等。

b、将常规要求用图示的形式,布置在相应的位置。如:将入厕的要求(排队、不浪费水等)用孩子们能看懂的图示进行表现,并贴在厕所的墙上

三、家长工作:

1、家长情况分析

班中65﹪的孩子是由祖辈负责日常的教育和养育工作的,这些家长大多比较溺爱孩子,喜欢包办。只有35﹪的孩子是由父母直接负责日常的教育教养工作的,这些家长再教养方式上就相对就显得比较开放,因此就直接导致了幼儿的发展的差异性较大。

其次,班级家长的学历层次、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再者,再家庭教育方式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严格,缺乏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听之任之;还有的家长只关注幼儿的保育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2、家长工作要点

开拓家园联系的多种途径,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努力做到家园教育同步。

措施:

a、通过家园互动的各种形式,使家长能及时地了解到幼儿园近期活动的内容,及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

b、帮助家长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合理需要,支持儿童从事感兴趣的活动。

c、保持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d、经常开展各类家长讲座和家长访谈活动,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四、幼儿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教养环境;教养状况;教养知识;教养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每个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终身发展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现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河南省居于中原腹地,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为了解该省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笔者对900名河南省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六区一市七县共900位学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覆盖了城市、城镇和乡村等不同地域。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目的自编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等;第二,家庭教养环境,包括家庭结构、主要抚养人、儿童生活场所、图书和玩具、活动空间等;第三,家庭教养状况,包括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进餐次数、户外活动时间、亲子沟通、亲子活动等;第四,家长教养知识及观念,涉及家长所具有的抚育知识以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对早期教育和早教机构的认识等。

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研究者在某一区域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1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养环境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因素。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人数的多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我国核心家庭户占65.77%。

本调查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为主,占56.9%,其次为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组合而成的家庭),占31.5%。结合居住区域看,在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核心家庭比率分别为62.4%、51.1%、55.8%:联合家庭比率分别为29.7%、33.4%、31.9%。可见,被调查家庭总体状况符合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发展趋势,但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比率有所上升。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年轻父母工作一般较繁忙,需要祖辈帮助教养孩子;二是所调查对象多为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家长,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联合家庭比较多。

调查发现,不管学前儿童生活在何种结构的家庭,承担起抚养儿童重任的主要是母亲,累计频次为648,其次是父亲,累计频次为160。

家庭生活环境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家庭为儿童营造的精神环境看,83.5%的调查对象选择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从家庭为儿童创设的物质环境看,有近2/3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有1/4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玩具、图书。这反映出河南省学前儿童家庭为孩子们提供的物质环境状况并不乐观。

家长为儿童开辟独立的活动空间及投放适量的玩具图书可以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促进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尽量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若经济条件不允许为孩子提供适量的玩具和图书,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各类资源,为儿童提供一些自制玩具。

(二)家庭教养现状及分析

1、儿童母乳喂养状况

调查显示,80.1%的家庭能够用母乳喂养年幼儿童。其中,乡村家庭母乳喂养比率最高,达到85.9%;城镇家庭比率最低,只有76%,城市家庭介于两者之间,达到81.2%。母乳喂养不仅能较好地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也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依恋情感,从而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2010年)》提出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达到85%的主要目标。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城乡家庭平均母乳喂养率只有80.1%,尚未达到85%的目标。

2、儿童一日生活状况

儿童一日生活主要包括睡眠、进餐和户外活动等,家长应为儿童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以保证其身体正常生长和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其情绪稳定发展。1985年国家卫生部曾《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对不同年龄儿童一日的饮食、睡眠和日常活动有详细规定。同时,对3~7岁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也有规定。就河南省儿童一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上,许多家长缺乏科学指导,随意性强,或凭借经验办事,或以成人的一日活动为参照,不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具体表现在:若以1~2岁儿童为界,比之年幼的儿童往往睡眠时间不足,户外活动时间过长;比之年长的儿童则是进餐次数不够,多以成人生活习惯为标准。比如,1-6个月的儿童,只有16.2%睡眠时间在16小时以上,6个月~1岁的儿童,只有8.5%睡眠时间在14~16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6个月~1岁的儿童占44.7%,1岁~2岁的儿童占32.4%;在进餐次数的安排上,74.8%的3岁以上儿童进餐次数只有3次,2-3岁儿童中,有53.5%的儿童进餐次数是3次。

3、亲子沟通与亲子活动情况

家长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是最常见的亲子互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讲故事或做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知,还能促进儿童品德、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调查显示,亲子沟通方面,90.7%的家长选择能经常与儿童交谈,但在亲子活动方面,只有47.8%的家长表示能经常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相比而言,城市的家长做得更好,有57.6%的家长选择能经常与儿童开展亲子活动。而乡村家长只有30.1%。

上述分析说明,在具体的家庭教养过程中,不管是养育儿童还是教育儿童,家长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在于很多家长把家庭教养简单地看作是让孩子吃饱睡好,没有意识到科学育儿、亲子互动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息息

相关,更没有意识到不管多大年龄的儿童都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情感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多重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家长教养知识和观念现状及分析

1、家长教养知识现状

调查显示,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现状不容乐观,有近3/4的家长对育儿知识只了解一点甚至是不了解,但有96.6%的家长表示非常迫切或比较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育儿知识。

具体来说,目前家长所欠缺的教养知识集中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方面(见图1)。

调查还发现,家长获取教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其次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观看电视等,而通过正规培训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较低。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家长通过书籍了解育儿知识与其学历水平、居住区域和职业有一定内在联系。家长文化程度越高,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也越高;从家长职业角度分析,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家长,其职业为军人、专业人员和教师的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4.1%、63.9%、62.3%,而位列后两名的是个体劳动者和农民,分别是45.4%和29.2%;从地域角度看,城市和城镇家长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分别达58.5%、53.6%,而农民只有30.7%。可见,农民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最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上,受居住区域和职业限制。这些家长可能不易获得有关书籍;主观上,不少农民以及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没有意识去主动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

2、家长教养观念现状

家长教养观念指家长在教养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本调查通过家长对早期教育、早教机构的认识来分析其教养观念现状。

(1)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67.5%和29.6%的家长选择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从具体的发展观层面上分析,家长所持有的教养观念却有所偏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长(600人以上)最关注的是“开发儿童智力”,而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比较忽视,尤其是对儿童能否“与人友好相处”这一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较少关注(不到200人选择了此项)。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关注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农民对于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发展的关注程度最低(见图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演变过程:片面强调儿童“身体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提倡“智力开发”――关注“个性和谐发展”。这一认识过程越来越接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随着人们对儿童发展的不断认识、社会对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完整儿童”成为现代学前教育所提倡的新理念。所谓“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是指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社会性的整合性发展。由此来分析目前家长所持的教养观念,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过度关注儿童“智力开发”,忽视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陈旧认识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不相吻合。

(2)对早教机构的认识

早教机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正规场所,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调查所指早教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亲子园等。

调查发现,家长对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并不是很了解。只有约1/5的家长非常和比较了解早教机构。大部分家长尽管不太了解早教机构,但还是愿意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接受教育:家长无所谓和不愿意送儿童进入早教机构的只有14.6%。从家长职业看,家长为农民的最想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占43.8%;从地域看,乡村家庭对早教机构的需求最迫切,达47.9%。这突出反映出广大农村对幼儿教育的迫切需求。

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可以折射出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其认同的教育理念。本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依据还停留在距家远近、环境设施如何等外在的基本要求上,只有职业为教师的家长把“教育理念先进”作为评价早教机构的首选标准。其余家长首先考虑的均是“正规的教学方案”这一标准;相比之下,农民选择“环境设施好”“教育理念先进”“师资水平高”等标准的比率最低,分别为17.8%、24.5%、16%(见图3),这说明不管是外在要求还是核心要素,农民对早教机构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之所以存在这种现状,首先是因为农村大部分家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其次是一些早教机构在招生时多以“xx教学方案”吸引和说服家长,导致一些家长的认识出现偏差;最后农村早教机构发展的不足客观上使得农村家长不能对早教机构有过高要求。

四、思考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协调三方面教育作用的重要力量,而父母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人。为此,父母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把0-3岁儿童父母作为教养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帮助年轻家长树立“科学育儿、为国教子”的家教理念,为年轻父母教养素质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

父母教育素质是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所应具备的特殊的专业素质,包括正确的教养观念、丰富的教养知识和科学的教养行为等。从儿童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是确保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从调查结果看,许多父母教育素质极其贫乏,往往是想当然、凭传统做法或凭别人的经验来教养孩子。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父母教育素质迫在眉睫。

为人父母者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教育素质,也不是在养育儿童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获得教育素质,父母教育素质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反思提升的过程。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做父母的也应取得家庭教育的“资格证书”。国外已在探索针对父母的“亲职教育”,即教导父母如何了解与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善尽父母职责,以协助儿童不断成长。从父母自身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获取科学育儿知识,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三)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

篇7

之花。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修养

1.建立组织制度

幼儿园应成立以园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幼儿园德育工作的计划拟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形成分层管理网络体系,明确职责,把各项德育工作实施情况纳入一日常规管理工作之中,并督促指导。

2.紧抓师德活动

育人必先正己。幼儿园应紧紧围绕“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师德月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倡导人人争当“四心老师”,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快乐培育幼儿,笑脸迎送家长。

3.坚持依法执教

围绕全国法制宣传日,对教师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悬挂法制宣传标语,制作法制宣传栏等活动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邀请县公安局警官进行现场法制讲座,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教育。

4.开展全面家访

通过集中家访、定期回访、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教师了解了每位幼儿的成长背景、身心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同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活动。爱心妈妈们无私的行动温暖了儿童幼小的心灵,拉近了家园距离,让孩子更快地融入了班集体。

二、营造体验互动环境,由点及面开展德育

1.主题墙饰寓教育

为了让幼儿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初步了解家乡民族文化,乃至拥有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创班级特色环境。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时令季节、社会活动创设主题墙,让幼儿积极参与布置环境,和环境对话,大胆感受美、体验美与表现美,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

2.区域创设要多样

材料丰富、形式灵活的区域角是幼儿自由交往、自主游戏的乐园。音乐区、结构区、娃娃家、自然角、图书角等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区角,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强了是非观念,尝试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矛盾,学会合作、谦让与分享,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大大增强。

3.环境标志会“说话”

在幼儿园的楼道上,有火警电话119、严禁烟火、禁止停车等标志,也有温馨提示,如:请说普通话,上下楼梯靠右走,进园说声老师早等等,这些标志提醒着幼儿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师德榜样润无声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潜心修炼良好的师德,转变自己的角色,关爱、尊重每个幼儿,发挥榜样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营造出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三、建构园本体验课程,有机渗透德育目标

教育教学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五大领域教学,以及园本课程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效果十分显著。(1)系统开展社会领域教学活动。(2)开展“文明伴我行”儿歌朗诵比赛、在幼儿中开展“争当文明礼仪小标兵”等活动,每天清晨,让已授牌的礼仪小标兵光荣地和园长、教师一起迎接家长和小朋友入园。(3)在北京“六加一”教育咨询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邀请专家进园为教师和家长进行礼仪培训,从武装思想做起。

(4)在省级体验课题:“综合课程背景下的艺术领域研究”中,挖掘本土特色,积极开发园本课程。五峰土家族艺术资源丰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山歌、摆手舞、南曲、满堂音走进了幼儿活动室。班级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了土家美术工艺作品,幼儿也在教师精心制作的“鞋样”上开始设计独创的花样……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家园互动中,幼儿为自己是土家族人而自豪,为民族文化而自豪。

四、生活德育常抓不懈,良好习惯伴随终身

1.升旗教育有主题

每周一升旗仪式,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如:教师节、国庆节、民族节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培养幼儿爱祖国、爱长辈、爱家乡、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规则意识要培养

游戏学习活动的生动活泼,组织有序,离不开规则意识的培养。

3.一日常规要坚持

一日常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德育。如,户内活动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区域活动后幼儿自觉整理玩具,放到规定位置等等。教师的随机教育加深幼儿印象,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利于习惯的培养。

4.班级管理要民主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值日生轮流制,区域角组长负责制,可以使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增强。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在思想的碰撞中,增强了是非观念,老师的适时参与指导,赏识教育评价,使良好班级氛围悄然形成。

五、家园共育更新观念,德育延伸家庭社会

1.加强宣传变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幼儿园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为国教子”、成材先成人的思想,纠正“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的错误观念,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通过“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进园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宣传晚会”,有效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转变教育观念。

篇8

关键词 家园共育 人际关系 交流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7

Abstract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imilarl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work of good parents,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 current home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therefor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ome from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r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qualit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and kindergarten, and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Keywords joint education of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skills

1 幼航淌τ爰页そ涣鞴低ǖ南肿捶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在幼儿社会化的形成及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颗一级星,其有效的交流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坚实的外在环境。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发现幼儿内心深处的渴求。同时还要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要远多于中小学教师,主要集中在幼儿每天入园、离园两个时间段以及家长开放日。其二,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不再仅限于幼儿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关注幼儿身体的养育以及心智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我们难免会发现,尽管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有进行良好沟通的意愿,但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多种原因,双方沟通往往会产生诸多障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的沟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障碍?都是值得我们讨论与研究的话题。

1.1 家长与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障碍

1.1.1 教育内容方面

由于本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水平不高且绝大部分为文盲,对幼儿教育这一领域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他们把幼儿教育的内容片面理解为“听说读写”的机械练习,更多地关心幼儿园是否教授识字、算术等内容,忽视了幼儿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为严重的是将布置家庭作业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优秀幼儿教师的标准之一,并在开学初主动提出增加幼儿“作业”的要求。在这种现状的诱导下,部分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教师或者是对幼儿教育定位不清的教师往往会迫于家长舆论的压力改变自己的教育初衷,出现教学被动化、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教育现象。

1.1.2 教育期望方面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对幼儿的期望较客观,一般会基于幼儿的现有水平对幼儿的发展做出合理的期望,且以全班幼儿的平均水平为基准从多方面衡量幼儿的发展。而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往往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具有具体性、定量型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幼儿学业成绩的要求上,再加上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不同期望,或多或少会对良好家长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

1.1.3 教育态度、方法方面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态度有所差异。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是充满爱的,且是完全包容的;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爱之外,还追求一些理性和公平。这种差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对幼儿严慈并济、严格要求;家长对幼儿过度溺爱,放纵忽视。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动手能力、责任意识的培养;家长则对幼儿进行过多的保护和干预。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角色差异造成父母与教师沟通的障碍。

1.2 家长和幼儿教师沟通交流的参与度不高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全班幼儿,因此他们的观察对象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幼儿,也不是少数一部分幼儿,而是全班所有幼儿。普遍存在的大班额教学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也造成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会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又基于教师对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细反馈与交流准备。且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时间多数集中在接送接送幼儿的高峰期,因此幼儿教师并不能做到就幼儿当日的情况与每位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家长方面,多数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归于学校、教师身上,因此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意识不强烈、且主动性不高。

1.3 家长与幼儿教师沟通形式单一化

在幼儿成长顺利时,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往往比较融洽,然而一旦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教育工作遇到困难、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双方就可能会互相指责,产生分歧。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也就决定了幼儿教师与交流形式多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很少有幼儿教师会通过打电话、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2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

2.1 沟通者的角色意识

不同的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个体根据自己在既定情景的角色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即担任相应的职责。在幼儿园这一特殊场所中,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是学习者和探索者,教师出于责任和使命去关心爱护幼儿,这种关系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而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二者理应处于平等的关系,双方是合作的、互动的,绝非所谓的“权威者”和“接受者”。同时,作为专职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应是主导者,即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同时还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认识到平等的对话关系才是建立良性沟通关系的基础。

2.2 信息因素

沟通是信息回应与反馈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有效的沟通依赖于交流者的信息传递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取幼儿发展情况的相关信息,一般而言,家长也希望通过教师来了解幼儿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情绪、同伴交往和学习情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班额教学,师幼比例过高,教师难以做到在每次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兼顾到每位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向家长做出反馈。因此,长此以往的反馈不及时或者反馈信息失误会阻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此外,多数家长将孩子视为家庭的核心,造成在家庭或是社区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所保留的信息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难以对幼儿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应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公正合理的客观评价,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一味的表扬或者批评。当前有些幼儿教师家长工作趋于一般化,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就使教师与家长就教育观念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能够及时联系、交换意见,这种就障碍会逐渐消除。但是如果教师与家长缺少联系,尤其是缺少开诚布公的交谈,就会使分歧加深,心理隔阂越来越大。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的社会群体。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不仅决定了幼儿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一般而言,父母的知识水平越高,越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各项工作。但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的低,而且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因此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态度、合作的程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有的家长将教师视为教育的合作者、协助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开展的各项工作中;而有的家长却将幼儿教师视为所谓的保姆或者阿姨,不屑与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师不尊重的态度也屡见不鲜。不同家长的沟通态度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师的交流热情,如果教师不了解到家长的文化背景,无法做到相互理解、互相体谅,那么双方的沟通也将无法进行。

3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因此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应从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管理三个方面讨论。

3.1 幼儿教师

3.1.1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家庭知识。教师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在摆正自己教育观念,积极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同时,还应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并乐于接受家长的批评与指正。

3.1.2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家长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方法,让在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通过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人文环境的建设工作中。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公正评价幼儿与谈论幼儿不足的技巧。从幼儿教师来说,要克服偏见,防止出现对班级中发展较好并善于表现的幼儿评价过高。当与家长讨论幼儿的不足时教师应该是坦诚的,真实地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委婉地提出幼儿的不足。

3.1.3 表达内心真实情感

教师对幼儿的爱主要表现在能看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并接受幼儿身上尚且存在的不足,包容幼儿的缺陷和错误。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园教师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才能换来家长的信任与理解。

3.2 家长

家长是幼儿园开展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作为沟通的另一方,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掌握沟通技巧也极为重要。家长应该意识自身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地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中,积极配合(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教师开展工作。当与幼儿教师在合作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时,应及时进行沟通,找到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合理化解矛盾。

3.3 幼儿园的管理

篇9

1.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幼儿教育领域,成了促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

2.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对幼儿园的监管不力,缺乏对幼儿园进行审批、考评、奖惩的法规,幼儿园随意制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内容,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更是凤毛麟角。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前期欠账太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幼儿教育经费的短缺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农村很多幼儿园附设在小学,条件简陋,往往就是几间房子,里面摆上几张破旧的桌椅、板凳,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更有甚者,有些幼儿园连这些基本的教育设施也不全,根本谈不上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育观念的滞后,幼儿教育“小学化”就出现了。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走进农村的幼儿园,你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和老师交流:老师,你昨天教的字孩子还是不会。”“老师,今天给孩子布置什么作业?”“老师,那孩子放了学光知道玩,就是不愿意写作业。”由于不少农村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幼儿教育,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作为衡量幼儿园好坏的标准。如果幼儿园不教孩子“识字”“计算”和“背诗”,家长就认为这样的幼儿园不合格、老师不会教。

4.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

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改革,使不少公办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要自给自足,生存问题首先摆在了眼前。有些公办幼儿园认为,如果不教孩子“识字”“计算”和“背诗”,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教学有意见,为了迎合家长、吸引生源,就要进行“小学化”教学。而很多民办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为了吸引生源,投家长所好,打着特色课程的旗号,开设英语、识字等课程,进行“小学化”教学,以此来满足家长的需求,从而赢得生源。

5.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和城市各方面条件的显著差异,再加上工资低、社会保障差等原因,农村幼儿园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幼儿教师。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2005年农村专任教师人数16.95万人,其中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人数1.60万人,高中学历教师人数10.77万人,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4.58万人[3]。本身学历不高,又缺乏应有的培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还存在师生比过高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幼儿教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深入地了解幼儿,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二、防止和纠正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这一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忽视幼儿存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当顺应幼儿自然成长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一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得不偿失。

2.强化政府行为,增加经费投入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幼儿教育的监管、评审力度。同时,“若想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一‘短板’,应该将之真正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统筹、县主管’的范畴。同时,为调动经济条件较好、有余力举办幼儿园的乡村的办学积极性,在‘以县为主’管理学前教育的同时,应补充实行‘县乡共管’的管理模式”[4]。在明确各自职权的基础上,定期对幼儿园进行督导,使幼儿园依法办园、依法执教,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显著,并且差距不断扩大。只有不断增加政府投入,才能改变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幼儿教师待遇没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为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创造条件、打下基础。《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些条件的创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完全靠政府投入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是公办园以财政投入为主,民办园给予部分投入,即根据民办园的盈利情况作适当投入。

3.大力宣传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使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幼儿园要承担起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加深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好做好教育工作。关于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是这样做的:我们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同类型的具体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让家长参与并交换信息。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与教师见面。•傍晚或下午的恳谈会,教师与家长分享和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校方与家长共同设计和安排的庆祝活动。•在学年初,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和课程安排。……除了这些固定形式,我们还以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以便通报学校情况,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如:•日志——周一至周五每天张贴的一份迷你文件,内容包括孩子们的谈话和作品,一个或一组教师的观察记录、讲解或对家长的提问。•发放到每个家庭的小宣传单和致家长书,宣传重要信息或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家长教师委员会的会议记录[5]。通过以上这些形式,使家长既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又掌握了幼儿的在园情况,密切了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为更好地教育幼儿提供了平台。

4.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其次,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现在,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正在进行中。要想让培训真正发挥实效,不落空,培训就不能走过场,要总结经验,学会反思。除了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外,各地还要根据需要组织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幼儿教师培训,以满足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最后,农村幼儿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学历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才会有希望。“受过训练的园丁的工作是很小心的,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导,知道在什么地方去做,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做,知道怎样去做,并且知道什么不必去做,自己才不至于失败”[6]。

5.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篇10

关键词:游戏材料;玩具;幼儿游戏;游戏组织;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25-02

“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幼儿视游戏为生活,幼儿喜欢游戏是天性。游戏可以开启幼儿的智慧,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的体能、动作灵活性、手眼协调性、平衡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的极大的愉悦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不能盲目进行,我们要为幼儿游戏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科学地指导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而,有许多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幼儿园开展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组织游戏,才能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幼儿园游戏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目标而忽略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

有些教师为了实现活动目标,在一日教学内容安排的游戏活动是根据每日计划以及目标层层推进,却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以及幼儿是否喜欢这样的游戏活动方式,习惯于用成人的角度去衡量游戏的趣味性,是否能达到教育目的去判断游戏的价值,忽略掉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情感的获得,幼儿不是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游戏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开展组织幼儿游戏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

(二)为迎合部分家长过早将小学教育引入幼儿园课堂

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吸引更多的生源,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化的小学式教学活动。有些家长更看重幼儿在幼儿园认识了多少字,会写多少数字,并把学会了多少当做衡量幼儿是否聪明的标准。这些家长不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有家长不赞同幼儿园组织大型趣味游戏活动,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幼儿宝贵的学习时间。要纠正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巡礼状态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践行科学的幼儿教育思想和理念,经常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过早将小学化教育引入幼儿课堂对幼儿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不能盲目进行,我们要为幼儿游戏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很有限,使得幼儿选择游戏的自由度极小,游戏的内容也很单调,组织游戏的形式大多就是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自由活动,让幼儿随意玩耍、放任自流,要么就是在教师的高控状态下,按步骤进行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并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朝着幼儿教育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科学地指导游戏,顺利地开展幼儿游戏,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组织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以为使幼儿获得愉快情感为宗旨,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各种社会性能力得到锻炼为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

(一)游戏过程中观察幼儿以制定更适合幼儿发展的计划

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之前,应首先制定好游戏计划,使幼儿游戏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进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教师从幼儿的外显行为理解其心理状况和游戏水平,教师应选择一定的观察角度,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从而为进一步提供指导提供依据,有助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更好的指导,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计划。

(二)为幼儿游戏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幼儿园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应有的场地,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室内外可利用的环境资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教师应为幼儿合理安排游戏活动的时间,来确保幼儿的游戏得以顺利的开展,使幼儿在游戏中积累经验、体验游戏的愉快、想象力和社会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的进行。比如角色游戏、情景表演游戏等都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述和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最后,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或者分组游戏,他们常常不需要也不愿成人的过度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教师作为游戏参与者加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并且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技能相对缺乏,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引导幼儿,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

(三)针对幼儿年龄段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并科学指导游戏活动

幼儿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游戏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要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并进行科学地指导。

小班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喜欢各玩各的,而且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意注意时间短,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突出,模仿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比如,看见别人玩什么,他也就想玩,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幼儿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因此为小班投放游戏材料要具体,形象、逼真,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操作能力等。

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体,合作分工,安排角色。所以中班幼儿和游戏材料的投放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化。比如在情景模仿等游戏中,幼儿不但能把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经验用在游戏中,还能引用看到的动画片及电视里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参加者、发问者、倾听者引导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

大班的幼儿好学、有较强的好奇心,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游戏难度,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大班幼儿要投放一些能够拆卸并能组合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即操作性强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可拆卸的工具整理箱,能够重新组装的小车、飞机,各类拼插积木,益智棋类、植物角等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四)将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相结合

民间游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很受幼儿的欢迎,将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游戏相结合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平时也要注意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游戏,作为幼儿游戏的新内容。比如“贴人游戏”、“跳房子”、“滚铁环”、“丢沙包”、“踢毽子”等民间游戏。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作为游戏的新内容,如元宵节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等,这些游戏材料很容易就能收集到,可以让幼儿们从收集、制作这些环节就参与进来,用他们自己制作的游戏材料游戏,会让幼儿们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得到成功的体验,分享到了快乐。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相信,我们都愿做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幼儿一起快乐游戏。游戏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安全愉快的游戏环境,在幼儿游戏活动给予科学组织和指导,使每位幼儿有快乐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多彩游戏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国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森.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