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常见问题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变异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调节这五大类型。其中以遗传和变异为重要的生物教学内容。但由于高中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积极性较弱,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物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遗传与变异已经跟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超出常识的范畴,更因为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太过于枯燥无味,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一、基因突变是否会产生等位基因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明确提出:基因突变其实就是产生等位基因。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的同义突变就是由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多肽链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样也算形成了新的等位基因吗?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产生混淆,还会降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经过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发现,只要基因结构有所不同,就一定会产生等位基因。
二、生物学中的突变率和突变频率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生物教材中描述基因突变的稀有和珍贵时,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用突变率及突变频率来表述的,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吗?一般来说,突变率其实就是指: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事件的概率。通过调查发现,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当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来表示的,而对于无性繁殖的细菌当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表示。因此,在生物遗传学中,其实没有突变频率这一单词,而是生物学者根据相关的维基百科解释出来的。而突变频率其实就是指:在同一时间里,发生某一种突变的细胞占细胞群体的比率。由此可看,突变率和突变频率是相同的概念,可以通用。另外,在生物遗传学中,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突变体频率,该频率就是指在某一个生物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与前面两个概念的定义及意思不相同,不能通用,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突变体很有可能是新产生的,也有可能是几代生物遗传而来的,所以突变体频率与突变频率不是同一个意思,不能相互使用。
三、生物遗传学的多倍体具有可育性
经常可以在生物教材或者相关资料中看到类似于奇倍数的多倍体会出现紊乱或者不育的情况,而偶倍数的多倍体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经过相关研究者的不断研究,终于可以用一个举例来说明该问题,如果以同源六倍体为例,减数分类时6条同源染色体有可能形成一个六价体,也有可能会形成一个五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最后再使六分袍子中都含有异常的染色体数。从上面的举例结果来看,偶倍数的多倍体是具有可育性的。再譬如说:六倍体小麦细胞中含有拟斯贝尔托山羊草,一粒小麦和方穗山羊草的各两个染色体组,从而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来以偶数相会分离和表现出与二倍体相同的性状遗传规律。
四、培育无籽西瓜用四倍体做母本,为何要给三倍体的植株授粉
篇2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源于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改变教学现状的必需
问题意识会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踊跃性、积极性,也是学生思维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问题意识的培养无疑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究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那么,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呢?笔者个人认为,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问题的提出不民主。虽然重视了提出问题(设疑),但问题的提出者、拥有者多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大多数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程序,并依此设疑提问。这样,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目标的设置,造成了教和学的油水分离,学生被动思考、被动接受、被动增知的局面未得到根本的扭转。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学生可能产生的疑点教师却不涉及。长此以往,教学的“少、慢、差、费”便在所难免。
第二,问题的解决不民主。虽然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就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满堂灌”、“注入式”到提问教学的转变,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不容否认,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思维的过程看,学生仍处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大都是围着教师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老师。
第三,解决问题的标准单一绝对。虽然让学生发表了对问题的看法,但最终衡量答案的标准仍是唯教参是从,向“标准答案”靠拢看齐。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一味遵从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出现“好学不疑”的现象。
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探究
第一、实施前提: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问题之上。即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求知的愿望特别强烈,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良好基础,教师要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就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本着“无错”原则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善加引导解决。
第二,实施保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美国教育历来主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想了解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需要了解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欲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就是中国学生普通缺乏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会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从现实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两个方面的意识:
一方面,有没有问题?一堂课应该解决一些问题,重点解决的只有一个,即是重点、难点或是最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既是纽带,也是标志。课堂中的讨论应该是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课堂中的问答,应该是猜想、论证与演绎;没有问题就不是课堂。
另一方面,问题由谁提出?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的,由师生互动提出的胜过由教师提出的,由教师提出的胜过不提问题的。
第三,实施策略: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
1.途径策略。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设置疑点,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千万不要放弃质疑的机会,而要通过创造气氛、投石激浪、巧设难度、导引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视成语、俗语、习惯用语等熟语,从辩证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质疑的能力。
成语、俗语、习惯用语常常是人生哲理、社会常理的精到概括,指导和启发学生学好这些成语、俗语和习惯用语是语文教师分内的工作。但由于历史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某一个点上,时移,观念更新,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熟语重新进行审视,对有悖于时代观念的,要鼓励学生提出看法。
2.矛盾策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挑起矛盾,并以此布疑设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发新疑问。正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一方面,可以利用课文知识系统自身的矛盾设疑。课文的题目、课文的前后内容都可能有表面上看似矛盾的情况。师生可对此加以选择,布疑设问。
例如,讲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我们可利用“忘却”与“记念”这一矛盾设问:“记念”我们一般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限制?课文为何用“忘却”作修饰?“忘却”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与“记念”有无矛盾?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会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政府的血腥屠杀的无比悲愤,领会作者为善良的母亲痛失儿子、为苦难的民族痛失英才、为搏杀的战士痛失同志的极度悲痛。继而明白“忘却”在课文中是反语,是要将悲哀摆脱的悲痛,是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是继续战斗的呐喊!从而理解“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的实质。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矛盾设疑。
例如,课文《药》里有一句话:“老栓,就是运气了你!”“运气”一词在这里的用法就与学生已有的语法知识形成了矛盾,教师应抓住这一矛盾,作如下提问:“鲁迅在这里是否犯了词性乱用的错误?”“运气”一词,小说里其他人用过没有?是否也有类似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清楚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有区别的。进而领悟到,把“运气”作动词用,只错在康大叔一人,这不仅不是鲁迅的语法错误,反而是词性的妙用,它巧妙地暴露了康大叔的蛮横无知和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在鲁迅的小说中是常见的。
此外,还可利用师生之间认知的矛盾、新的认知方式与学生旧的认知习性的矛盾进行设疑。
篇3
关键词:排课 遗传算法 最优解 冲突检测
中图分类号:O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67-02
当今时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繁琐的人工操作已经被计算机系统所取代。排课系统作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部分之一,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以及软件公司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理论成果和实现方法。因此,研究开发一个实用的排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因此,编排一张适用的、科学的课表已经成为每一所高校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极其重要工作。简而言之,它具体的工作内容就是将课程、教师、教室和学生四者之间进行合理的调度分配,从而达到四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顺利进行。
大学课表的编排不但数量多、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限制条件多,而且结构复杂,要想编排出合理、科学的课表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它复杂性的原因在于排课中资源约束条件与特殊要求对有限时空目标的限制。由于近几年各个高校连年扩招,使得课程安排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学校自身问题的逐步暴露,这也给课程安排增加了许多的难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室资源的不足、师资力量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排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计算机具有的强大功能已经被人们所深刻地认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逐渐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部分,通过计算机进行排课,具有手工排课无法比拟的优点,包括:排课速度快、省时省力、查找方便、检索迅速、可靠性较高、保密性较好、存储量较大、人工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等。这些优点可以极大地提高排课管理工作的效率。排课系统是对一个教育单位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能否有序地、正常地开展,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排课系统必须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查询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排课操作,任何具有使用者都能够清晰的看到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可以高效、快速的工作,这不但减轻了教务人员手工排课的工作,而且极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可以合理高效地分配、利用教学资源,间接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了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因此,研究并改进一个排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2、排课原则
排课问题实质上一种资源竞争问题。在排课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教师、课程、教室、时间、学生人数等多方面因素,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排出即符合教学规律,又满足各方面要求的课程表。一个好的课表应该既能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又能满足所有参与者的基本要求,尽量使绝大多数课程的安排能够令学校师生满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排课中必须遵守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1)在同一时间段内,一位教师只能安排一门课程。
(2)在同一时间段内,一个班级只能安排一门课程。
(3)在同一时间段内,一间教室只能安排一门课程。
(4)根据能提供的教室总数安排同一时间段内安排的课程总数,二者要相适应。
(5)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不应大于所安排教室的座位数,二者也要相适应。
(6)多媒体教室应合理安排,因为有的科目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效果比较好,但是有的科目并不需要多媒体教室,如果安排了多媒体,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同时,为了使排出的课表更具人性化、更合理、更科学,排课还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1)尽可能保证同一个班级连续的两门课之间更换教室的机率最小,或就近安排。
(2)每门课程在一周内的上课时间尽可能合理分布。
(3)同一门课程的不同上课时间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同时要隔一天以上再安排,以给任课教师留出充足的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使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和消化所学的内容,并有时间预习下次课的内容。
(4)学生每天必修课的安排尽可能趋于合理、平衡,应尽量避免出现全天有课,而第二天一天没课的情况。
(5)满足个别教师(如外聘教师)的特殊上课时间要求。
3、遗传算法在排课问题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应用类似基因演化的循环过程,它的演算过程如下:
(1)根据排课的因素产生相关基因编码和染色体,并随机产生一定数目的初始种群,即一定数目的班级课程表。
(2)对个体,即班级课程表适应度进行评估,如果个体的适应度与优化准则相符,则输出最佳个体和它所代表的最优解,并结束计算,否则进入第(3)步。
(3)依据适应度情况选择再生个体。
(4)按照一定的交叉概率及交叉方法生成新个体。
(5)按照一定的变异概率及变异方法生成新个体。
(6)由交叉和变异产生新一代种群,之后返回第(2)步,最后进行冲突检测与消除。
通常可利用编码技术对变量进行编码,将变量转化成适合群体进化的表达形式。对目标函数进行处理操作,使其能够蕴含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这样,在群体进化的过程之中,适应度就能够反映模型的目标函数。当群体进化结束的时候,适应度值最大的那个个体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最小,这个个体即为最优解。最佳个体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产生一个初始化种群,然后对初始化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适应度的计算,得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计算后的这个个体能否满足准则判定,如果能够满足,那么算法就找到了这个个体并停止计算,如果不满足准则判定,那么算法将会对这个种群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相关操作。遗传操作的目的是从初始化种群中筛选出较优的个体,之后进行演变,对演变后的子代群体,再重新进行优化准则的判定,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找到一个最优的个体,或者不满足其它循环条件为止。
约束条件和优化的目标有轻重缓急的分别,约束条件必须满足,优先级别必须最高,同时,各种优化目标之间也有优先级的分别,应尽量满足级别较高的优化目标。将它们都转化成罚值,而其罚值权则是不同的,高一级的罚值权比所有低级的罚值的和值还要大。由此可以得出,采用静态定标罚值权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采用动态罚值权的定标方法。遗传进化在进行选择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着眼于目标函数或者适应度函数的相对值而并不关心它的绝对值,确定这个个体目标函数的真正目的在于确定该个体在群体中的优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整个群体情况进行罚值权的统一定标,把各级的罚值用向量进行表示,此时,目标函数就是各级罚值的带权和。
如果想终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给定一个迭代步数;
(2)当设定与估计的最优解的距离小于某个范围时,就终止搜索:
(3)当与最优解的距离连续若干步保持不变时,就终止搜索。
排课问题同样是一个N-P问题,无论应用哪种方法冲突问题的出现都不可能避免。但是,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采用一种利用二进制0、1矩阵检测冲突的方法。在冲突检测过程中其基本的约束条件为:
(1)任何教师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安排一门课。
(2)任何班级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安排一门课。
(3)任何教室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有一门课程被安排。
为了避免冲突的出现,在本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中引进了冲突检测函数,保证当排完一位教师的所有相关课程后,系统就会通过该冲突检测函数对这位教师课程安排的冲突情况进行检测并做出相应的修正。
参考文献:
[1]毕晓君,信息智能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强,通用高校排课算法研究[J],科技广场,2006年第07期
篇4
可促进大学生注重和谐发展。中医学讲究平衡发展与和谐统一的观点,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认识问题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学会用哲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中医药文化引领大学生道德人文情怀。中医药作为一门“人学”,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唐代以来中医药“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的大医精诚文化昭示着勇担使命,执着敬业,仁者仁心的博爱奉献精神。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提出实施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中医药文化应当成为开展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依托中医学理论体系所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借助网络载体必将对当代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引领作用。
易班与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特点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广泛性、非线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易班网上互动社区与以实体性为特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体现在网络专业特色显著、网络服务学习、传播网络元素表征等方面产生新的形式。
1为易班网络注入了专业特色中医药文化历来同中医疗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与易班结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将中医药相关信息直接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体,紧密同社会大众健康需求联系,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项目或者社会上较为流行且具有一定疗效的知识成为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关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蕴含中医药文化精神的现代新媒体作品,如影视剧、网上博物馆等,越发受到推崇,成为中医药文化网络推广传播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专业知识交流易班网络脱胎于大学校园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群体,承载了实体班级日常网络学习的几乎全部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记事本”。因而,其在服务大学生学习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业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间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价值。
3网络元素表征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随着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的深入,中医药文化在易班网络表征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特征,以西方文化为外在形式的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在不断进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内敛性、大众性依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表征主体元素存在。
递进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涵盖“软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顾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
1打造中医药文化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首先强调树立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的正确理念。提出增强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易班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应当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易班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学生的需求,面向学生,及时把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消除认知误区,准确引导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其次,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再到教研室,逐级制订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内涵规划,打造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发展源于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实现信息的联动机制,建立易班网络实体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不同层次实体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为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教师网络传播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氛围,打造通向社会、基层的渠道,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的适宜方法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校园媒体资源,定期协调整合中医药宣传资源,加强对易班中医药文化发展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不同参与主体间竞争规则,不断提高易班中医药文化水平。
2加强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涵易班网络的内涵决定其传播质量,因而加强易班网络内容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易班多视野、多维度、多角度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在易班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特色网络语言是中医药文化易班传播基本要素,也是中医文化易班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在传统中医标准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发烧友开发推广特定的中医基本网络用语,以特定符号、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各种新颖的组合方式进行中医语言创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赋予中医药文化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应当体现易班版块项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建立在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虚拟文化等亚文化类型基础上,因而需要通过易班以网络语言的方式促进中医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为易班网络平台“流行”的源动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养生网络文化中融入青年所关心和偏爱的元素,如人际沟通等,将青年人所关注的健康保健与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并在易班网络中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以青年所热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重视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应用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特征,积极拓展功能平台,加快与3G和Wi-Fi网络的同步,并保持与基础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断推进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虚拟活动和实体活动挖掘整合中医教育资源,打造通畅迅捷、平等交融的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3.1构建易班发展平台,形成易班基本用户群围绕打造易班大学生校园网络第一平台的目标,着力发展易班基本用户群,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一份导航,一份简报,一个推广月”系列活动。“一份导航”是指易班建设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术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册》,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内容涵盖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问题;“一份简报”是指易班建设中期推出的一份名为“医在易班”的易班简报,以网罗易班建设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设趣事轶事为办报理念;“一个推广月”是指学生工作部在设计全年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时,专设每年的四月份为“易班推广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易班工作。同时,大力打造精品社团与易班网络社团,重点培植特色易班社团和品牌社团,逐步使易班客户群扩大并形成特色。
3.2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中医学习资源借助易班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易班发展的衔接。利用易班平台成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了解师生对易班服务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调整,呈现易班的交互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让易班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打造易班的课件资源与学习讨论平台,结合专业学习的活动更好地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魅力,带动各学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学上易班学习和发帖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易班阵地可互动、可便捷获取资料、可参与趣味投票、获取积分和奖励等各种充满文化魅力的网上特色活动。
如:我校推出了“扛着易班上天目”、“方剂课进易班”等活动,通过网络接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整合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进各类讲座课程视频易班公开化,形成易班内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氛围和科普积累,做到实体班级与虚拟班级、线上课堂与线下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将中医教育和中医药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为载体,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的转变着力打造两支易班发展工作队伍,一支为通过网络遴选得出的人气选手———“中医易班形象大使”。由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医网络推手肩负起易班宣传推广的重任,从拉横幅、设摊点、做宣讲到进课堂、进教研室,让易班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师生;另一支为教师和学生易班骨干、实体班专职易班干部。在学工部易班发展中心推动下,各个专业教师则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传输进来,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维护易班和发送资料,分享成果;学校还开展了易班LOGO设计评比、易班注册人数以及活跃度评比、师生易班博客评比等各种特色活动,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虚拟向心力到实体向心力的转变。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结合机制,增强凝聚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以易班为载体开展“中医文化节”,整合我校各类学生活动,推进易班线上与线下传播方式;打造如“中医周热点”、“中医精品贴”、“中医名师空间”等板块作为品牌单元,结合易班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系科的“教师之家”栏目,鼓励各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进驻易班社区,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答疑,形成师生互动机制等。
4加强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建设的愿景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上融合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弘扬国医国粹,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其他院校提供中医药相关学科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信息和多方面服务。通过易班的有机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达到涵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我们目前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设性工作,为使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还当不断充实和丰富易班的建设。例如:
①开设中医知识网络兴趣班。将大学生较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实用知识和热点话题定期整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美容、康复、营养、保健、养生类文章,滚动播放中医药视频,如介绍中医知识和中药用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名医在线咨询,增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医名医名师库。整合我校的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网络共享,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中医名师讲座,构建与名师交流的便捷通道,学习名医名师的为人、为学、为医之道。
③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术队、民乐队、中医药科学商店服务队、中医药志愿者服务队、中医药慈善爱心义工队等的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易班社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易班网上发起号召开展中医药文化社区宣传活动,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街道和社区义务服务等。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篇6
简而言之,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即为手机媒体。手机媒体需要以手机作为信息以及接受的终端,其平台就是手机上网,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各种以音频、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移动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广义的手机媒体涉及到以往的手机短信、手机广播以及手机报纸,同时也包括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视频、手机新闻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今时代,手機其实就是一台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电脑,同时也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4G等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娱乐游戏、新闻传播、信息服务以及移动虚拟社区等各种附加功能会逐渐增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书籍、收看电视等,手机就是一张隐形大网,能将众媒体进行整合。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即时传播性。手机在当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体”之称,形容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机不离身。另外,手机也能将时间以及空间限制打破,极大缩短新闻的“时间差”,打破新闻“时空性”,新闻媒体报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标正在实现。
2)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和接受模式。因为终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传统媒体要完全实现个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手机媒体就能实现传播分众模式。在大数据基础之上,手机媒体能对用户以及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使受众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欢知道的媒体信息。
3)手机媒体的多形式化。手机媒体能将文字、音频、图片、网页、视频、影像、实时语音以及电子邮件等功能进行整合,使之呈现功能一体化,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功能,在手机媒体中能将同一种内容整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3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
1)手机媒体传播格局的创新。新旧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进程,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不断的壮大;同时,传统媒体也对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进程。
2)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大众传播成为手机媒体的一大功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被手机媒体融合为一体,也渗透着自我传播。手机媒体既能实现先行方式传播,还能实现非线性方式的点播以及下载,从而使异时性传播和实时性传播实现共存,受众既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当前的新闻,又能了解过去的新闻。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和接收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选择性在不断的加强,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自由选择、发送,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性。受众能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节目信息的在线收看,还能将其与朋友分享,完成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全面对接。与互联网连接的手机其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因为其本身就较为注重互动性,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受众的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条消息,关注人民日报的微博用户就能接收到消息,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用户也能对其进行检索,而且还能对微博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一来,就使用户以及媒体的供给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
3)手机媒体新闻内容的创新。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用品,新闻产品形态以及内容因为UGC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媒体报纸也能通过手机报进行简要报纸图文内容的发送,也能将音视频内容在手机网站上进行展示,还能将所要推送的内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进行。另外,手机广播也增加了和受众沟通的渠道,能随时通过手机广播App客户端进行广播信号的接受,还能任意收听各种网络广播电台节目,同时也可以进行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而手机电视的创新和发展,其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缺点也得到了改进,能对电视直播进行随时随地的收看。传统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以及传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种传播媒介的在不断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媒体进行全媒体运营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调度,受众也能在全新闻形态产品的展现下,得到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手机网络也经历了2G、3G,到现在的4G,新闻信息的接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不断出现“自媒体”“全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自制以及专业新闻生产共同承担起了监视环境的社会责任。
4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体平台,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现如今手机微博、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以及各种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App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手机媒体俨然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手机媒体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媒体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这种需要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的新闻方面,手机媒体将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4G大战的硝烟未散,5G争夺的号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奏响。无线技术的更迭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快”,那么未来的5G依然还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惯性升级吗?ITU(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答案是: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会带来如下八个方面的改变:峰值速率达到20Gbit/s;终端用户获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时延缩短至最少1ms;移动性可支持最高500km/h;连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万链接/平方千米(面向广连接场景);能源效率节省1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5倍。5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体验上画面感觉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时,获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领域流行一句话,1G、2G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3G、4G完成了人与物的连接。而对于5G,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对万物皆可联的生活场景达成了基本共识。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的描述是:未来5G将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以手机作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将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5总结
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的要求降低,受众在多媒体信息多渠道传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能对新闻传媒信息进行大量的接受。新闻媒介内部,手机媒体需要和通讯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受众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媒体应该提升自身素养,对自身的新媒体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利用新媒体不断获取信息,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新媒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畅.手机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16.
[2]赵婷婷.手机媒体在创新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5(8):89-90.
[3]张洁.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创新研究——以小米手机营销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魏艳.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J].青年记者,2014(14):65-66.
[5]鲁帆.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几条路径[J].中国记者,2014(3):76-77.
[6]蒋佶成.论我国手机媒体的拓展性发展思路——“四屏一云”打造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J].新闻界,2014(8):50-54.
篇7
关键词:致死问题;高考题分析;生物变异;基本规律
有关致死现象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不少,此类试题除了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和生物的变异等重点知识外,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的迁移等能力。
一、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纯合致死
例1.(2015安徽理综节选)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F2中出现___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从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__。
解析:(1)黑羽短腿鸡(BBCLC)×白羽短腿鸡(bbCLC)F1:1BbCC(蓝羽正常)、2BbCLC(蓝羽短腿)、1BbCLCL(胚胎致死)。F1中蓝羽短腿鸡(BbCLC),Bb×Bb1/4黑羽、1/2蓝羽、1/4白羽,CLC×CLC2/3短腿、1/3正常;F2中表现型可出现3×2=6(种),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1/2×2/3=1/3。(2)杂合子CLC表现为短腿,CC表现为正常,说明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为显性;只有CL纯合子才出现胚胎致死,说明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为隐性。
参考答案:
(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2)显性 隐性
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致死
例2.(2016新课标2卷高考题)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解析】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可进一步推测:雌蝇中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参考答案: D
三、配子致死
例3:(改编题)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W-和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W-w、ww-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基因型________。
(2)以基因型为W-w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遗传学中的“测交”实验,并根据题干中信息,可选用测交亲本的组合是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ww,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W-w;也可选用测交亲本的组合是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W-w,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ww。通过正反交实验,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2)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W-w的母本可产生两种配子,而基因型为W-w的父本只能产生一种w配子,故其子代的基因型为W-w和ww,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糯性=1∶1。
参考答案:
(1)ww()×W-w();W-w()×ww();(2)非糯性∶糯性=1∶1
四、染色体缺失致死
例4: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的变异叫缺失,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常导致个体死亡。若现有一只红眼雄果蝇XB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请用两种方法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染色体缺失的雄果蝇死亡。正常的情况下一红眼雄果蝇XBY与一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产生的雌果蝇应该全部为红眼,故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二是该雌果蝇X染色体上带有B基因的片段缺失。可以从细胞学角度通过显微镜观察该果蝇的X染色体是否异常来判断;也可以从遗传学角度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子代的雌雄比例来判断。
篇8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改革;课程群;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中各门学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目前,在生物学各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课程体系陈旧,如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等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当前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等学校生命科学教育的要求.如何突出遗传学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不同课程间知识的融通和衔接,以此组建口径宽、方向灵活的课程群,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特长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从遗传学课程入手,对遗传学课程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重新设置和实践,目的是实现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方向”的原则,以普通遗传学为核心课程,兼顾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框架如图1.
“一个中心”就是以普通遗传学为核心课程.遗传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所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要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异、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这一主线,使学生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对遗传学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并对遗传学各分支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个方向”是以遗传学分支学科、反映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学科及遗传学普及性学科为遗传学内容细化、深化和普及的三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出,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深入学习遗传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如《群体遗传学》是研究在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突变以及迁移四种进化动力的影响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变.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种群的分类、空间结构等,并试图解释诸如适应和物种形成现象的理论.《微生物遗传学》是以病毒、细菌、小型真菌以及单细胞动植物等为研究对象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结合的一个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是在细胞和染色体水平上研究.
二是反映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学科,如《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这三门课程都是在普通遗传学基础上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目的是与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接轨.如《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的主要内容为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转录以及转录后调控、翻译,基因突变,DNA的复制、修复,原核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此课程为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主要介绍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酶,克隆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入,克隆基因的表达与检测,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新策略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基因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其操作技术.《基因组学》(genomics)是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主要讲述生物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基因组内基因的表达和调控、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解读、染色体的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的复制、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基因组进化的模式、分子系统发生学等内容,并讲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系统向学生讲授基因组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进展.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三是遗传学普及性的内容,此类课程为遗传学的平行课程,以公选课的形式开出,主要目的是普及遗传学知识,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素质.我们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人类遗传学》和《遗传与优生》两门课程.《人类遗传学》主要讲述人类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行为等各种性状的遗传上的相似和差别,人类群体的遗传规律以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传递规律和如何预防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人类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遗传与优生》主要讲述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人类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病、基因和基因病、肿瘤与遗传、人类代谢和发育中的遗传学问题、优生学的基本概念、影响优生的因素,优生的措施等.这两门课程都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剖析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去介绍人类遗传与优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顺畅且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益.对于医疗保健事业和人群遗传素质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
为解决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及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与遗传学教学时数减少这一矛盾,我们通过建立遗传学课程群体系,协调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关系,尽量减少重复内容,对于学习遗传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如核酸的结构和特征在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中介绍,染色体的结构,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介绍,概率和统计学知识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介绍.而对于遗传学各分支学科的深入讨论,将在细胞遗传学、群体及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课程中介绍.
3遗传学课程群内实验课程整合的思路
遗传学课程群内主要设置了遗传学实验和分子遗传学大实验,遗传学实验是为了配合遗传学的教学而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其设计思想是:1)配合遗传学的教学,巩固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2)适应现代遗传学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现代遗传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术;3)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完成实验.目前已形成具有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具有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开放性实验的不同层次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对学生部分开放,并实施了自选实验考试法[1].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写作并发表了论文,充分体现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例如,结合本科毕业设计,我们编制了“遗传学试验的计算机模拟”软件[2],增强了学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我们开发设计了“遗传学实验显微图像演示系统”[3],建立了遗传学实验图像库,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方便地检索观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遗传学实验的培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分子遗传学大实验的学习.而分子遗传学大实验的设计整合了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两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既涵盖了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也体现了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实验通过DNA提取、扩增、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转化、分子杂交等系列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现代生物学分析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更实现了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训练类课程的有序衔接,同时完善了学生从认知实践到科研实践的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4遗传学课程群实践基地的建设
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遗传学课程群内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手段加强课程知识的掌握.利用地域优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徐州分院、江苏省药用植物重点实验室、江苏维维集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我们在讲解“三系配套”时就带领学生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徐州分院参观学习、实地学习如何进行“三系配套”的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专业实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遗传学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之思考
篇9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自主性实验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农学、园艺、林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从遗传因子到群体遗传的多个层面,对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以及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遗传学实验不仅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担负推动遗传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角色[1]。因此,遗传学实验的教学要打破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束缚,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导向,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本文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关于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遗传学教学中实验学时相对偏少。虽然理论课教材内容非常多而且大体跟得上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如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分子标记等内容,系统性也较强,但实验课教材内容却较为陈旧[3-4],基本上都是多年前的内容,大体上是关于细胞学验证性实验,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等验证性的实验,跟不上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缺乏创新性,虽然增设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也多是关于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且该实验在其他课程中也多有设置,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此外,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遗传学实验不够重视[5],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实验教材内容过于匮乏及偏验证性的问题,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应精选基础性实验,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同时拓展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自主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实验能力。精选的遗传学基础性实验内容可以是“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基于强化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从实验的选材、材料的预处理到最后的制片观察,学生都应参与。为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相冲突,可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如“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植物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等。自选性实验的开设是基于学生对遗传学某个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希望通过具体的遗传学实验来研究,其实验方案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实验的开设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基因工程”这一章内容时对基因工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包括如何进行受体系统的构建、表达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转基因检测、表型观察与基因表达分析,并且根据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进度,自己动手开展系列实验。当然,这样的自选系列实验是无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里完成,也需要较多的实验资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而实验室则要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与时间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应该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实验原理时采取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关于实验步骤的讲解可以贯穿老师提问和学生问问题的方式进行[3]。实验成绩的评价不能只凭实验报告,而应更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可以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结果等各环节赋予一定的分值,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为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仅在实验内容方面要进行整合,精选基础性的实验,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内容,拓展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而且实验教学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上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严晋清.论科学假说在遗传学理论中的先导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5):52-54.
[2]王娟,黎双飞,余少文.遗传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精细与粗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44-245.
[3]熊大胜,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2005,27(5):811-814.
[4]皮妍,林娟,郭滨,等.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篇10
一、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伦理教育和理念的必要性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和遗传学关系的学科,研究范围超出了传统医生与患者关系,不仅仅涉及到患者,还涉及到患者家属和其相关人员。当人类自身成为遗传研究对象则必然产生人类尊严和人权伦理问题。而当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重组DNA技术等的应用,在改善人类健康、医疗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道德和社会、法律方面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还可以让医学生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二、医学遗传学中的伦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医学遗传服务的目标是帮助有遗传问题的患者和家庭尽可能正常地生活与生育;在生殖和健康问题上作出知情选择;帮助他们进行相关医疗服务(诊断、治疗、康复或预防)或社会支持。因此,一方面,在实践中除了要遵循1997年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医学遗传学的伦理问题”会议上提出并建立的基本准则外,同时,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医学科学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医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找到平衡。
(一)知情同意、尊重公平原则
遗传病具有先天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医学遗传学检查因其遵循遗传学规律,对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只能推算出概率。因此对待遗传病的患者更应该保持一份尊重和公平,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做出有利的选择还可以保护自己减少医疗纠纷,还可以让患者感到温暖。因此,知情同意、尊重公平是医学遗传学检查最基本原则。
(二)有利和不伤原则
医学遗传学检测涉及多种敏感检查,如产前诊断、性别鉴定、发病风险估计等,在涉及伦理问题的检查项目上,要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但要防止有人打着优生的幌子,选择生育胎儿性别。如一个妇女生出一个血友病患儿,经过遗传学检查,此妇女携带致病基因,进一步做家系调查时发现,她的兄弟也患同种病。医生应向患者明确讲解此病的遗传学规律、发病特征和有潜在发病基因的人群,有责任建议她告知可能有危险性的血亲,建议其做遗传学检测,而不能强制性的检查。同时应向患者介绍可以避免下一代患者出生的有利生育方式,避免伤害的再次发生。
(三)安全保密原则与第三者提醒义务
判断某种疾病是偶发性还是家族遗传性需要通过家系调查,并通过系谱分析判断其遗传规律。这就要求在做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和家庭调查时一方面要从患者角度考虑,遵循安全保密原则,另一方面,如患者不愿告知其他家庭其他成员,为避免将遗传病遗传给下一代,医生在道德上有提醒其他家族成员的义务。尊重保护患者的隐私是重要的,但隐私权的保护到哪种程度,与之直接相关的当事人也有知情权,如何处理隐私权的保密原则和第三方的知情权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找到平衡。
(四)医生和医疗机构社会责任与医疗技术市场化、商业化相结合原则
近几年来,我国不孕不育率的逐年攀升,不孕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受人们关注的“银行”、代孕、克隆人等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在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社会伦理有很大冲击,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首先,和卵子的商品化有可能使提供者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其行为后果,隐瞒自己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其次,在智力优化选择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名人库”等应运而生,过分强调人类生育的遗传物质基础,违背了生育公平的原则。
三、医学遗传学融入伦理教育的途径
在教学中摒弃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改为案例教学法。首先,完善教学设计,成立病例编写小组,甄选具有典型特征的遗传学病例案例,特别是对近几年比较热议的话题,如器官买卖、代孕等,涉及到医疗手段与社会伦理、法制相关联的案例,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病例库更新。其次,重构教学实施环节,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将典型病例场景化,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伦理思维内化,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除此之外,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最后,重视教学反思。课程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结合对病例的思考,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思考,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当事人的伦理关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