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篇1

1.迁移法

所谓迁移,是指己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起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

原型启发、相似原理、仿生移植、模拟类比、联想等都是迁移法的具体运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能否顺利地、正确地迁移,受制于许多条件,诸如不同情境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己有经验的概括化水平、分析问题及使课题类化的能力等都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在生物学学习中实现有效的迁移,更好地实施发散性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迁移的实质就是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括化与具体化。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蕴含于各种具体的课题之中,所以,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能促进迁移。

二是要发展概括能力。经验的概括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迁移的效果。概括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出概括性的了解,有利于实施发散性思维。课题的类化是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或认知结构的概括化水平为基础的。实验研究表明:概括能力越高、越易发现新问题、越易于与已有的知识之间产生内在联系,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积极运用生物学原理,才能真正弄懂原理,才能明白某个原理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范围。运用的范围越广,将来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是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养成分析问题及进行对应联想的习惯,以便在复杂情景中也能很好的迁移,有效地促进创造、发明。

比如,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他从1964年就开始培育杂交水稻,但连续六年都没有成功,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出“不育株”。1970年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受到“这路不通那路通”思维方法的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从野生稻里发现不育株,于是他们跳出原先人工栽培稻的圈子,到海南岛崖县进行野生水稻资源考察,结果当年就发现了一株雄花不育的野生稻。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这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

2.组合法

爱因斯坦认为,组合作用似乎是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一个人为了更经济地满足人类需要而将原物进行新的组合,就是发明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他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超过他之前60年科学界己发现的东西。他做的只不过是把人类己经拥有的知识和已经发现的事实,从一个新角度用一种新观点重新看一下、重新排列组合一下而己。

在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中,1953年摘取桂冠的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同样也是将英国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M.Willkins)DNA的X射线衍射的幻灯片和富兰克林(R.E.Frinklin)提供的有关数据以及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系查哥夫的碱基信息组合到一起得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在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长素的发现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34年荷兰人郭葛就是在达尔文和温特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出了纯粹的生长素――吲哚乙酸。

3.分离法

上面的组合法表明,组合可以实施发散思维,其实分离法也可以实施发散性思维。例如科学家通过发散性思维把扬声器从收录机分离出来,分别设计出了音箱和单放机。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把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解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形式分别去讲述,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比较观察三种分裂方式的异同。我们可以把DNA的分子结构分离为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分子去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能力。

4.相反法

所谓相反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运用某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改用相反的方法。如顺向思维及其相反的逆向思维,水平思维及其相反的倾斜思维,正面思维及其相反的背面思维,直线思维及其相反的曲线思维,纵向思维及其相反地的横向思维,单一角度思维及其相反的多种角度思维,平面思维及其相反的立体思维,朝向目标思维及其相反的背离目标思维等等。

遗传学上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摩尔根利用发散思维的相反法发现的,最初,摩尔根认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后来,由于在自己所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他便对这些定律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便展开自己思维的翅膀利用发散思维的相反法,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最终验证了孟德尔的定律之后,他不仅确信了两大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还发现了遗传学上新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5.群体法

发散性思维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才能,但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合作,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1+1〉2”的力量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工作。

至于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长期在一起讨论研究;也可以固定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还可以参加兴趣小组,开展学术交流。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只要合作得好,就能发挥群体的作用,就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结果,集思广益,很好地解决问题。正如贝弗里奇所认为的:一个人如果被隔绝于世,接触不到与他同样兴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长期从事一项研究的。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就会停滞而无生气,而在集体中就能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我们前面所谈到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由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共同合作完成的。

群体合作有助于集思广益,还能相互激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生机勃勃的思维状态之中。在群体中,合作者之间应该是和谐一致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气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等,它要求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途径和角度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尝试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阐述如下。

一、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二、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四、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五、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六、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与思考,学生们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之,发散性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Robert J.Sternberg. 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篇3

一、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思维定势,逐步向正态转化。因此,要培养同学们发散思维思维,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多元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机械效率时,我设计了这样问题情境:“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50N的物体提到6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5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了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转换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把问题化难为易,即分三步思考解决方法:1.求总功;2.求有用功;3.求机械效率。这样一转化,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重温了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教师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能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巧设开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开放性问题,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性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开放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使学生思维灵活,实践能力强,并成为新时代必需的应用型人才。

例如我设计了这样问题:为测定一小正方体木块(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选用的器材有:托盘天平、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请你设计测定木块密度的方案。

我引导学生小组探索分析此问题。同学们经过研究,得出多种解答方法,具体如下:

方案1:

器材:量筒、木块、水、大头针。

步骤:

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把木块放入水中,木块静止后,记下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

用大头针将木块全部压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则V=V-V。

木块浮在水面上,F=G,即ρg(V-V)=ρgV。

木块的密度为ρ=ρ(V-V)/(V-V)。

方案2: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木块、水、大头针。

步骤:

用托盘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将木块放入水中,用大头针把木块全部压水中,记下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木块的体积为V=(V-V)。

木块的密度为ρ==。

方案3:

器材:托盘天平、刻度尺、木块。

步骤:

用托盘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

用刻度尺测出正方体木块的边长L,则V=L。

木块的密度为ρ==。

三、巧用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一题多变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对题设与结论进行变化、发散、引申,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也能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心理干扰,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另外,要引导学生尝试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多变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如图1所示,紧靠着点光源S有一质点A,在其前方的竖直屏上有A的影P,现将A向着屏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影P在屏上的运动情况是(?摇?摇?摇?摇)。

A.匀速直线运动

B.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此题一展示,同学们立即在小组里研究、讨论、交流,很快便确定影P的运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同学们很快得出此题结果为A。此时学生兴致很高,抓住这一有利时期,我让同学们进行变式训练,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很快把原题变换为:如果把质点A放在光源S与屏水平距离的正中间,由静止自由释放质点A,则影的加速度为(?摇?摇)。(答案为:2g)

四、激发联想猜想,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应以实验为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进行联想猜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新课程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联想,以及在联想基础上的猜想的思维方法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演示实验,善于引导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电阻串联的物理意义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就是相当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电阻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总结并猜想,其中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如果说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加长度,总电阻会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那么电阻的并联,是不是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如果是的话,那么总电阻会比任一个并联电阻都小啊?”同学们还提出了其他许多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猜想,不仅学会了电阻的串联,而且学会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篇4

一、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代表了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广度与灵活度,良好的数学能力首先建立在优秀的发散思维基础之上.数学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但获取答案的路径却有很多.数学教学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答案,也不仅仅是为其指明一条路径,而更应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让学生盲目地陷入题海,不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求解经典题目,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即便面对陌生、复杂的题目也能尽快找到多种解题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修改题目条件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修改题目建立新题不仅是对题目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一种问与答的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出题者、提问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有助于他们发现数学定理万变不离其宗的灵活运用.

二、善用发散思维,做到一题巧解

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一题多解,但精准、缜密的集中思维能将其提升为一题巧解.在很多习题解答中,不少学生都能发现两种以上的解题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找到最快捷的解题方法,而如果选择了复杂的解题思路,还是很容易在推导过程中犯错并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推理过程中巧用定理、推论往往能简化解题步骤,而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公理、定理与推论之间关系拥有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之上.

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公理、定理,一题多解能让学生发现解答同一题所用到的多种定理、推论,而对定理的再反思则有助于学生总结如何筛选、发现最简易快捷的解题路径,做到这一步时数学往往已成为学生的乐趣.

三、善用发散思维,做到一题多变

篇5

由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是创造力的重要测量指标,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特征

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就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有用信息。发散性思维相对于集中性思维而言,它是“一种记忆的广泛的搜寻”,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发散性思维最大的特征是可变性,同一数学问题思考时不急于归一,提倡多方向的设想和各种解决方案。可以对研究的对象、公式、定理、数学方法进行发散,在范例中也可变中求活、活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广。对未知大胆猜想,对已知大胆怀疑,提出异议,突破陈规。所以发散性思维具有自由性、广阔性、创造性,突出一个“变”字。

发散性思维的另一特征是多向性,指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模式的限制,即可横向、纵向、逆向;又可从固定的到可变的,从已知的到未知的,从单一的到多个的。思维方向多形式灵活多变;还可在一题中融会各种知识,反映数学发散思维的数量特征,突出一个“多”字。

发散性思维的又一特征是独特性,指思维方式新颖独特,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时提出新见解、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往往表现为思维过程中忽然的领悟,瞬间产生新念头,它是长期思索、实践的积累。

二、数学发散思维的成分

1.穷举式发散

就是同一来源的数学信息从已知到未知寻找相关的各种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进行合理想象,展开联想要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由简到繁。

2.横向发散

同一信息与相关数学知识点、知识线、知识块相联系,章节内部、章节之间、数学各分科之间相联结,联想尽可能多的知识。联想内容越丰富发散能力越强,思路越开阔。如求复数δ=■(t∈R)轨迹,可联系复数形式、复数相等、参数方程、三角万能公式、圆的方程等相关知识。

3.纵向发散

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问题的精髓,向纵深挖掘,变更非本质的因素,进行展开。如: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距离和为一定值,为正多边形内任一点到各边距离之和为定值,推广为正多面体内任一点到各面距离之和为定值。

4.逆向发散

从思维的反面或否定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逆推,直接难以解决则间接解决,从对立统一的观点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善于从反面思考,常是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起点。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培养发散思维的必备条件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数学知识水平、数学能力、数学素质。掌握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各种不同变形,明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块的相互联系,认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只有在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的基础上,数学发散思维才能得以展开。事实上,知识越丰富,发散才能越多,思维的发散性才会越好。

1.注重发散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发散性提问就是提出问题的结果不是唯一的,问题解决的手段和联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在发散性提问的推动下,学生能展开多向的思维活动,以获取多方信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敢于突破常规大胆提出新颖见解的精神,教学中适当增加发散性提问,对培养发散思维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2.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形式

多向求解之所以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为了问题的解决,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性,开拓学生思路。这样培养学生,才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多侧面看问题的习惯和探求未知的兴趣。

3.一题多变,激活发散性思维又一形式

采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思维,克服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向广处联想,向纵深发展,不断变换条件和结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层层深化,从一道题抓一类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对学生开拓和发展发散性思维发挥积极作用。

如题组:

①求y=x(1-x)(0≤x≤1)的最大值

②y=x2(1-x)(0≤x≤1)的最大值

③y=x(1-x2)(0≤x≤1)的最大值

④y=x■(0≤x≤1)的最大值

篇6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的意义

1.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能力建设的前提

从时间上说,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启蒙成型和培养拔高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其中的分析、比较等具有发散性和严密性的特质,对人的思维水平的塑造极有帮助,毫无疑问也对今后更高水平的智力开发、科研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2.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发散思维培育的有利途径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在于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数学本身的思维学科特质,其学习研究本身就是提高思维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做好思?S训练的基础教育

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进行更高级的发散思维锻炼,必须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打好思维培训的基础。学生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数学练习,通过反复强化基础性数学知识,构建起数学思维网络。那些一味的拔高和培优是不适宜的,只有在普遍建立起发散思维根基之后才有可能谈论高水平的逻辑培训。对教师而言,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上述需求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有序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保证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关键。

2.提高数学学习热情,建立发散思维定式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现象,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留心生活中的各类数理现象结构,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结合教学实际,改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必须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过程和心理状态。首先,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避免小学生战战兢兢听数学课的场景出现。这样的心理放松状态有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多借助“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调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性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使他们学会调动多种思维感官,训练思维的宽阔性和自由性,从而更加协调和高效地处理难题。“转化思想”“变式引申”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活跃度的好办法。最后,教师要自己先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多层次的方法进行试验,这也是对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考验。

三、关于新课改与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的关系

篇7

一、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离不开想象与创新。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发散性思维要随着学生知识层次和语言的积累而提高。

二、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课前备课,除了做到常规备课外,还要确定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聚,尤其要充分设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向。良好的课堂气氛、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把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巩固已学知识,发展与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取得成功,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 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1. 归类联想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同一类别的词,归纳成表,可加深记忆。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扩展同学的思路。如讲到天气,我们就会想到四季、月份等。讲到chinese Animal Years联想起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goat, monkey, rooster, dog, pig, 名称;由head联想起shoulders knees toes thce, evcs, nose, ears, mouth, tooth, neck, chest, back, ann, hand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由traffic联想到car, bus, train, ship, plane, undrground, light rail等各种交通工具。

2. 类比联想法

由于客观事物在本质或现象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比较同形同音而意义不同的词。如right(右方)与right(正确的), light(光)与light(轻的)。比较音同而词形词义均不相同的词。如weather(天气)与whether。 (是否), deer(鹿)与dear(亲爱的), where(哪里)与wear(穿), meat(肉)与meet(遇见)。

3. 接近联想法

准确记住英语单词,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难的事。我就利用英语中对一词多义、同根词、反义同、近义词、形近词找准不同的发散点,学生能理解记准单词。如,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successor-SUCC-eed in doing sth. 这时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He was successful the exam. 用介词填空)”我引导学生想He succeeded in the exam. 学生就会知道He was successful后还是加in sth。 希望他们以后不要拘泥于一词一意,不能孤立地掌握词性和词义,而要结合短语、句型灵活地加以分析,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

4. “顺口溜”法

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单同、语音、语法规则,收到复习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如巧记序数词顺序口溜: 1 2 3各有异, 8少t,9少e, ve, f两兄弟(five, fifth, tweIve, twelflh), 以y结尾改ie(twenty, twentieth); 巧记oo发短音的单词“好脚站在木头上,遇到老k发短音”(good, foot, stood, wood, book, cook ...)。

5. 循环复习法

篇8

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地拓展和创新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 思维的含义及其结构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创造性的思维结构包括发散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四个要素,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相互配合,发挥不同作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构成思维的核心或主体;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辩证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思想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二、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资源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案例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在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的关系”这个案例有明、暗两条线。明线讲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暗线则讲水源对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同时还涉及交通、农牧业等内容。这个案例活动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案例

形象思维指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加工,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进行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教材中,培养形象思维的资源举不胜举。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案例

逻辑思维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在必修1《地球运动》章节里,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比比皆是。如“根据行星基本数据资料,讨论除地球之外,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手头提供的资料——行星基本数据,通过分析、思考、推算、联想、判断、纠正、创新,最终找到答案,进一步运用形象思维巩固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案例

辨证思维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要求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而把握客观真理,更正片面思想,确定正确的思考方向。如在必修2《城市与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中,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教师应利用地理事实,充分说明人类既要生存又要发展,人口既要繁衍又要控制,资源既要利用又要节约,环境既要改造又要保护等辩证关系,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三、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词: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如在《田纳西河的治理和开发》一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协商如何治理田纳西河。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各自扮演的角色眼光,运用求异、逆向、多向思维,以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拿出自己的方案。扮演电力部门人员的学生说,这里水能资源丰富,我们打算建造水电站;扮演农民的学生说,我们打算在上游的山坡上种植果树,在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粮食作物,还可以在电站旁利用发电的余热种植蔬菜;扮演企业家的学生说这里电力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应考虑到在这投资建厂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字、图片转化为容易接受的地理信息,达到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在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枯燥的行政轮廓图感到头痛,这时教师可以运用通过观察、联想、想象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盛产热带水果菠萝,其行政轮廓图像一只菠萝;陕西有兵马俑,其行政轮廓图像兵马俑中的跪俑;甘肃像哑铃等。兵马俑在炼哑铃,嘴里还叼了宁夏这架战斗机,这样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的轮廓和方位都可以记住了。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逻辑思维一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多种心理加工而成。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教材的编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如能依此设计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一:出示鲁尔区交通图、周边矿产资源图。

师问: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工业心脏?

(问题可以延伸到工业区位因素,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工业的区位因素,综合、概括得出答案,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环节二:教师继续问:当时的鲁尔区可能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生答:有煤——煤炭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附近有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严密的推理过程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三:教师再问:你们认为这样的工业体系是否完善?

……

教师的一连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推理过程。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也是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培养过程。

4.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类问题:评价(分析)该地区农业(工业)生产的条件。问题的解答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锻炼,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本区域的实际自然环境特征出发,结合区位影响因素,强调优势与不足,及时纠正学生思维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给予肯定和帮助,促进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思维的教育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74-0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指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其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开拓性、创造性,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得益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又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从学到用,中间需要一个知识的内化、活化的过程,这就是思。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社会创新理念不断加强,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基本组成部分,要培养创新思维,就不能忽视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几项策略

1、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可供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素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采取综合,分析的形式将知识纳入平格的逻辑体系,这种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因素,却被这种体系所压抑,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体系和微观环节上发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改变教材中的先通分后加减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变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从非最简分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自己就能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先学后教,激发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先学”是道德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运用好“先学”,对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转入新课之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教师适当引导,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3、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小学生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要靠具体的、形象的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完成思维的发散。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4、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引申推广命题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当一道数学题解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将命题殊条件一般化,去探索发现更为普遍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此外,在问题结论确定以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使学生从中吸收数学知识的营养。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更是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的重要平台。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才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开发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定势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在教育界,关于定势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讨论早已开展多年。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灵活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定势思维却因保守性、习惯性和单一性等,被广泛认为是阻碍和束缚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教师视定势思维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夸大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其实,定势思维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类似和相同情境下能够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使之相辅相成,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培养发散性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同类问题的解决

定势思维是人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它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中。人们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以往的学习经历或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从中寻找到相似和相同的特征,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学习的迁移理论证明,有效的利用定势思维,可以促使学习和经验的正迁移。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重点知识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将计算机系统与人体结构进行类比教学,而不仅仅展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图。通过人体结构的知识迁移到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新知识当中,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其次,在讲授Office办公套件时,Word、Excel、PowerPiont这三个软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所以,在窗口组成、菜单设置、操作理念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要将Word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通过定势思维的方式,另外两个软件只用强调不同于Word的功能性操作方法即可。

另一方面,定势思维因其墨守成规,僵化地利用以往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导致遇到一个崭新的问题,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任何相同的属性或相似特征较少时,就会停步不前或者非常艰难的勉强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比如,学生们在做Word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鼠标失灵或损坏的情况,学生就无法对文档进行保存。因为他们的定势思维是:鼠标坏了就换,或者没有鼠标无法操作计算机等。面对这类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我们不需要告诉学生怎么做。其实,教师只需要多问学生一句“只能用鼠标保存文档吗?”,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键盘组合键“Ctrl+S”。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能使学生换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过程。

2、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流畅的变通性和独特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形式、多手段的途径。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企业都在强调创新型社会,教育的主流也是大力推行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培养计划。当今社会,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强调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采用不同方式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操作都介绍多种操作方法。比如,利用“头脑风暴”提问:“关闭窗口都有哪些办法?”接下来,很多同学踊跃回答,几乎都能将关闭窗口的办法汇集完整。然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关闭窗口的办法呢?为什么别人会这种方法,而我不会?老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关闭窗口的六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散性思维虽然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没有目的性的发散性思维,容易造成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后果。所以,发散性思维往往与聚合性思维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将学生们发散的思维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以免散而不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两种思维方式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瑾.论思维定势与人类认识的发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3(05)

[2]李剑锋、王菲.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J].唐山学院学报.2003(17)

[3]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州学刊.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