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社区概念 社区治理 社区文化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当论述社区和城市的关系时,“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社区“既可坐落于农村又可坐落于城市,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社会群体的对比关系中,作该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共同体”,血缘、地缘、业缘起纽带作用,而社区则是“地域特色鲜明的社会共同体”,其中加入了地域性的要素。

二社区管理体制

首先是社区管理主体。在定位社区管理主体方面,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一致,大家普遍认为社区管理涉及多个主体,“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努力”。但对于如何确定不同管理主体尤其是政府作用时,学者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在只是在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的初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培育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的责任,并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发挥主导性作用。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并未对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明确定位,只是着眼于当前状况而未有长远目光。另一种观点认为,社区服务组织者是基层社区组织,是社区服务中主要的依托力量。因为这些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社区,最贴近社区人民群众,最了解社区的基本状况,最了解社区居民及其他成员的需求”。这种观点实际上充分肯定了社区基层组织在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从社区治理角度指出了基层组织在提供服务方面的优越性,并认为政府只是起到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是“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体现。

三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概念

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研究角度不同,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界定也不相同。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

(二)社区文化的作用

在对于社区文化作用的探讨上,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有益于营造“社区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并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有人从更大的层面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有益于“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品牌,打造城市特色”;有人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区自治的发展,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增强居民的团体意识;也有人认为培养社区文化可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也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安定。总体来说,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首先在于社区自身的稳定、团结、和谐,还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从整个城市乃至社会层面上都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4 页.

[2] 黎熙元等.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第5 页.

[3]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32页;第32 页;33页.

[4] 代明,袁莎莎.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10(11):25.

[5] 沈千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40页.

[6] 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7]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8] 刘庆龙等.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 李吉国.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习,2002(12):33.

篇2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社区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识码:A

提到社区,大多数人会认为它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事实上,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其古老在于,它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说十分重要,是因为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之一,至今仍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作用。如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城镇一体化、农民居民化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这种新的时代背景要求社区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虽然国家文化部已提出保障全社会公平享受文化权利问题,但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与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建立在理性意志之上的社会相比,社区是指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一个温馨美好的概念,它是与建立在契约基础上、充满理性计算的冷冰冰的“社会”相对照而提出来的。借此,滕尼斯表达了一种对前工业社会基于血缘、亲情、共同习惯和传统纽带的共同体的眷恋。在此后的社区研究中,尽管关于社区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地域、互动和认同是公认的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并且社区一直承载着一种共同体精神:人们可以为了共同利益而产生集体行动。

然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运动中建构起来的社区未能产生一种共同体精神。在农村,由村委会动员的参与主要是个体化的离散参与,参与过程也大多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实现社会控制目标。参与过程并没有改变村民的心理特质,没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那么,在当代中国农村,村民们该如何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这样的地域共同体在当代中国农村中该如何形成?

肯尼斯・纽顿认为通过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把个人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的共同体的一员,从而构成了将社会聚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即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也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他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流的牢固准则,促进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且“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人们在任何单独交易中进行欺骗的潜在成本;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了交往,促进了有关个人平衡的信息之流通”。依据帕特南的理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也就是说,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新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良好的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文化认同,促进人际交往,强化社区自治意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利益导向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居民广泛的社区参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趣味、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冲突在观念上得以有效的溶解。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二、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

由200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在问到“你所在的社区/村庄有没有以本地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节庆活动呢?”,87.7%的人回答“没有”,8.9%的人回答“偶尔有,但不规则”,仅有3.3%的人回答“有,而且定期举办”;而在问到“在业余时间,您有没有参加由您工作单位以外的社团组织(如俱乐部、培训班、教会等)安排的娱乐/文艺活动呢?”比较农村居民与其他社区居民回答的情况,我们看到,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不仅绝对数量上相当少,相对其他社区类型来说更是非常匮乏。

(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状况的相关分析

帕特南是一位较早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社区治理研究的学者。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20年的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南北行政区进行了研究:意大利南北不同地区治理绩效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分布的差异。充足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北方的民主制度走入良性循环,信任、互助、互惠合作带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充满活力、政府日趋民主。相反,稀缺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南方南部地区陷入了恶性循环,背叛、依附、剥削、强制服从带来了民主制度的水土不服,经济与社会的混乱如影随形。帕特南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作的,这种社会环境即是包括了信任、互惠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一个民众积极参与的、团结合作运作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可以将一种制度的绩效发挥至极大;相反,一个缺乏凝聚力、缺少规范、勾心斗角、混乱无序的公民参与网络,则会将相同制度的绩效降至最低。依据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本文选取以下问题来考察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

关于互惠和网络,我们选取问题“您和同村其他村民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是怎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您与同村其他居民之间有互助行为吗?”来考察。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非常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比较熟悉”、“非常熟悉”;“没有”、“偶尔有”、“有时有”、“较多”、“很多”。

关于信任,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信任。福山也强调中国社会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因为一切社会组织都建立在血缘之上,人们缺乏对家族之外其他人的信任。但是,最近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都支持这些观点。例如,李伟民和梁玉成的研究指出,中国人所信任的人群,虽然以有血缘家族关系的亲属家庭成员为主,但同时也包括家族之外的亲密朋友。因而我们选取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在不直接涉及金钱利益的一般社会交往接触中,您觉得下列人士中可以信任的人多不多呢?”来考察。选项分别为:“同村的同姓人士、同村的非同姓人士”,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绝大多数不可信”、“多数可信”,“可信者与不可信者各半”、“多数可信”、“绝大多数可信”5个等级。

关于社区参与,我们选取问题“您对村委会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关注程度是怎样的?”“您在上一次的村委会选举中有没有投过票”来考察。回答分为:“没有”、“有,但是因为村干部要求才去的”、“有,是自己自发主动去的”(分别记为1、2、3分);以及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一点也不关注”、“不太关注”、“一般”、“比较关注”、“非常关注”。

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采用sPssl3,0对以上各项进行因子分析,经斜交旋转后得到三个因子,结果如下所示,我们将他们分别命名为:“网络、互惠因子”、“信任因子”、以及“社区参与因子”。

再将这三个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看到,反映社会资本存量的这三个因子都与社区文化状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思考和建议

(一)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已证明社会资本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意味着其关系网络内的成员能够相互信任,并保持着密切的互惠交往和互动,因此它使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摄取其中的隐性资源(如信息、技术、构思等)提供了便利,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支撑:社会关系网络把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动员社会关系网络能为资源匮乏者带来各种各样的资源收益,因此,挖掘、利用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资本,能够克服新农村建设的资源瓶颈。

第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还意味着社区成员间和谐交往,遵守规范,因此它是能够协调社区发展的剂,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村庄共识性规范的建立为前提条件。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村民原有的规范意识以及村庄的治安秩序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积极建构农村社区的规范资本,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社区和谐秩序的建立。

第三,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也意味着其成员具有明确的“社区归属感”,即“在这一社区中,我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强化了社区成员的“我们”意识,推动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集体行动力的产生,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社区社会资本包括社区内的公众参与网络,如果农村社区建立起以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网络,那么村民在参与、交往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产生互相信任感,并提高对集体利益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进而推动集体行动的产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2,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网络、互惠因子”和“社区参与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具有最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首先,构成“网络、互惠因子”的重要内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社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与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社区就成了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纯地域性概念。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密切的社会关系是确立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条件。促进社会交往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基本途径是开展社区中的“共同活动”。社区成员只有在共同的社区活动中,才能增进交往,形成社会联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们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对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其次,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活动建设的具体方面,有利于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形式形成共同的文化趣味和文化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例如增加村民对村委会日常活动和决策的关心程度以及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程度等等。有利于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这对于使村民最终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十分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因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培育先进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即对一些农村的仪式、风俗、习惯、信仰要给予尊重和扶持,让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并发挥新的贡献;而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这些“乡土艺术家”,也有利于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其次,应注重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文化中介组织,如俱乐部、协会、培训班等等。在社区建设尚存在政府行政行为时,社区事务和生活必然存在政府全面而具体地介入,这固然可以起到政治整合的作用,但却占据了“第三部门”本来就不多的生长空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研究,社团参与是影响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因素。帕特南在很大程度上也把社会成员对社团的参与看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篇3

[关键词]包容性;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79-02

关于什么是社区文化,马林洪斯基认为“文化从功能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经济、教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及娱乐等八个方面”;桑佳斯论述的社区文化的外延更小,包括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本文认为社区文化以社区共享价值观、社区人际交往形式、社区生活方式等方面为主。

包容性发展始于经济学,该概念本意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人群。包容性倡导机会平等、成果共享,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包容性视角下的社区文化,既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幸福感,又具有接纳本社区以外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开放性,最重要的是强调社区资源的共享性。

一、包容性视角下社区文化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与物质文化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一)社区文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实践的发展。理论为社会建设提供指导并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关于社区文化的科学理论目前不容乐观,相关研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社区文化研究重点稍有偏倚,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研究相比,关于社区文化的研究从数量到质量都呈现严重不足。第二,关于社区文化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学界对于社区文化的研究都呈原子状态分布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等主题研究中,没有形成系统。第三,理论与实践两层皮,关于社区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多停留在经验操作层面,对社区文化建设宏观性的理论发展相对欠缺。

(二)社区共享价值观尚未形成

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共享价值观的形成都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然而,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社区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尚未形成一定的共享价值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居民没有共同的信仰,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社区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于整个社会。另一方面,社区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价值认同,由于社会匿名性的增强,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大大降低。

(三)社区居民人际交往淡漠化

社区人际关系,即社区内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邻居关系、老少关系、男女关系以及兴趣共同体关系等。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用在增强,而城市居民对以地域为基础的物理性城市社区的认同则趋于淡化。因此在很多社区中,居民之间的人际互动较少,兴趣共同体建设更是缺乏。

二、包容性是视角下社区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之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可以从社区居民性质、社区居委会管理、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社区居民多元化

社区居民多元化是造成包容性社区文化较难实现的根本原因。所谓社区居民多元化,主要是居住在社区中的居民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同的职业和文化水平。由于二元制社会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加快,同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就具有了多元性。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社区居民,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在新的社区环境中,与新的邻居和圈子交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因此短期内社区内部很难建立具有典型特点的人际交往文化。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文化氛围的复杂化,极大地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第一,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人们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让那些不好的价值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流入我国的文化市场。第二,社会环境的虚拟化和匿名性加强,人们的很多需求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得到满足,而不再依赖现实的人际交往获得社会交往的满足。第三,近年来各类社会问题的滋生,对社会中的诚信造成了极大冲击,人们倾向于保护自己而阻隔与陌生人的交往。

(三)社会组织的缺位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我国,第三部门和社会组织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以承担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社会组织出现得也比较晚;即使出现了相关的社会组织或第三部门,但是由于其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其目标和功能定位不清晰,所以也无法准确承担社区文化的建设功能。

三、包容性视角嵌入社区文化建设

建立共享的、开放的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包容性视角嵌入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一)政府:做好文化环境的顶层设计

对于落后的或者不成熟的社区文化,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其改革,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首先,政府要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改变传统的社区治理理念,多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资源和服务,提供顶层设计及建议,少做针对社区建设方面强制性的管理。其次,帮助社区居委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帮助社区做好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协助社区居委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文化发展平台,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提供空间和场所。再次,指导社区居民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发展本社区的主流文化。政府要积极宣传建立社区文化的重要意义,引导社区居民形成对社区文化的共建意识。

(二)社会组织:做好文化发展的媒介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大政府小社会开始向大社会小政府转变,第三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社会组织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建设职能。首先,社会组织要积极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除了政府部门的宣传之外,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向社区居民传播社会上进步的文化理念,因为社会组织具有与政府完全不同的性质,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其行为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其次,社会组织进社区。社会组织要进入社区内部,将文化宣传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再次,社会组织要做好社会与社区文化的纽带。社会组织肩负着传播进步社会文化的责任,要做好主流社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连接,将进步的、主流的社会文化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

(三)居民:做好文化发展的参与者

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无论是社区管理文化、社区服务文化、社区大众文化,还是社区共享价值观、社区生活文化、社区人际交往文化,其对象和主体都是居民。社区居民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识,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首先,社区居民应该树立社区主人翁意识,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建设先进的社区文化,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都是百利无害的,要从内心深处树立这一理念;其次,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积极为社区文化建设献言献策,发挥宣传作用,在邻里和社区居民之间相互鼓励彼此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再次,社区居民要走出社区,积极学习社区外部的主流社会文化,将先进的文化引入社区,保持社区文化的与时俱进。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文化建设 联系

1问题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点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生活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一环,其对群众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面向未来,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分众化、对象化等诸多方式,通过标准建设、制度管理、多元载体等具体举措,以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诉求,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在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主要途径探究

2.1“一个理念”为突破口,“四个统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中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发展

(1)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广泛提倡“社区一家亲”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区生动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礼”等活动,通过“家文化”讨论、“家LOGO”设计、“家概念”阐释、“家元素”征集等活动,辅以问卷调查、组织推荐、公益演讲等方式,联合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家文化”长廊和家文化主题广场,积极开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2)扩展基层文化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名称统一、窗口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的“四统一”的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三室”(标准图书室、标准电子阅览室、标准文体活动室)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坚实平台。

(3)紧抓顶层设计,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将社区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热点新理念深入社区,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战略新思维,将其与社区文化改革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

2.2促进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1)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协调机制。夯实制度化建设,打造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进公共阅读服务,研究制定流动管理办法,开展图书“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区流动图书平台,拓宽社区文化资源渠道。

(2)依托群众主题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社区工作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展开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学习。开展“亲子读书会”、“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讲座”等,同时,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讲堂,拓宽了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群众。

2.3促进社区文化价值引领,深挖社区文化规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长点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培养平等、互助、协作、友爱为主旋律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着力点,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新增长点。拓展“种文化”、“养文化”的新型思维,策划“阅读与生活”、“讲座联盟”等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2)着重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投影社会热点,着眼社会问题导向,培育规范健康社会心理新增长点。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区服务,组建街道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共青团市民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构筑品牌服务。通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关爱老年、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思想沟通,化解心理焦虑,引导群众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理性处理问题。

3问题反思

3.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出现偏差,不重视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浅薄理解为“吹拉弹唱”,对社区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无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2)将社区文化发展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和自身建设有关,与其他部门无关。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导致社区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3.2内容有待丰富

(1)社区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众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

(2)社区思想教育内容空洞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备有待充实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策划性人才,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精密性、专业性、结构性组织,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整合发展,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说各唱”,相互协调不充分,制约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连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2] 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篇5

关键词:物业管理文化建设

随着百姓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其对住房的要求已由“有房住”、“住得下”发展到“住得好”,住宅小区不仅要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更要承担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功能,为业主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奋进的精神家园。而这就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身及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等,以文化为媒介在住宅小区管理的不同阶段播种文明之花,建设和谐社区。

一、规划设计,文化为先导

物业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坦克”的话,那么,其对市场的“摧毁力”完全取决于规划设计的质量。但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体,更有着人文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言的道具箱,在欣赏视觉效果的同时,更令人感动的是其深远的文脉背景、内涵。只有拥有人文与情感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建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物业外部环境(造型、配套、设施、楼名等)设计时,应注重物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突出物业的附加价值与鲜明个性,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

二、物业服务,文化是灵魂

物业文化设计与定位的秉承。作为物业的售后服务组织,物业企业一旦从房地产企业手中接管了物业,便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文化设计去重新改变辖区的硬件环境,只能去秉承其原本设计的文化品味,为此,在其规划设计阶段物业企业就应尽早介入,积极揣摩房地产企业对社区的文化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服务经验,向房地产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利于日后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物业管理中文化的整合与传播。物业管理中的文化涉及物业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

1、物业企业的文化建设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物业管理行业有八字箴言,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首先,物业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对其质量的管理除制定标准化规范外,更多地强调对员工个人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其次,物业服务传递的是形象,如果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业主难以接受。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有双层含义,其一是指在经营理念中突出以业主(或使用人)为本,业主至上,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向业主提供人性的满足,即对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身份、地位、审美、情感、时尚等需求的满足,使服务呈现人性化、个性化、层次化、传统化、流行化等;其二是指突出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突出团队精神的原则。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一员工、每一部门、每一管理区域协调一致。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物业企业文化是指物业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可划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物业企业文化的三个层密切相关:其中物质层是物业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物业企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物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服务文化建设

所谓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物业服务工作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不可恢复性、不标准性等,决定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服务文化是文化场,可以形成一种文明服务氛围;服务文化是共振链,有激活组织的功能;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不利事态的发生或扩展;服务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可以传递信任和快乐;服务文化是兴奋剂剂,可以使服务硬件充满生命力与活力;服务文化是一种监督制约,对服务起着无形的巨大的监控作用。

3.社会公众文化建设

谈到社会公众文化,即社区文化,人们就粗浅地理解为娱乐游戏。其实它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概念,它是物业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和小区业主共同创造出的具有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结合。就外延来看,它体现在社区文化观、社区价值观、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等各个层面,社区文化是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共同的追求。当今的城市家居生活,邻里关系淡薄,各自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成为都市流行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传播中国人互敬互让、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作为物业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政府基层组织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建设社区文化责无旁贷,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社区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物业的住用者,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也应成为物业住用者的自觉活动。

4.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内涵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企业本身负有建设社区文化的管理目标。但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管理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虽然也是必须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建立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物业企业适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物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现物业管理特色,用社区文化塑造文明社区,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建设、社区文明氛围的塑造、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的展开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为业主营造一个“居住安心、环境舒心、生活称心、娱乐欢心”的生活家园。

现代化的物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就会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有了这种认识,进行文化建设与传播就有了自觉性和动力,就会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AGIL模式;功能协调;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7605

收稿日期:2014-01-09

基金项目:淮南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1A08007)

作者简介:周学锋(1963-),男,江苏武进人,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和社会学研究。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AGIL model

ZHOU Xue-feng1,MIU Bao-ai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38, China;2.Offic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highly developed social labor division and intense heterogene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lacks a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belonging. So, strengthening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promoting its resident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belong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GIL model, commun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of community system. Meanwhile, the community culture per se is a system, composed respectively of the following four subsystems: the resource system playing the adaptive functio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playing the target-acquisition function,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system playing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the community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playing pattern maintenance function. As a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system and enhance their respective systemic function so as to play the role of an organic integrity.

Key words:AGIL model; functional adaptation;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我国正经历从“总体性社会”向市场社会和行政社会的转型<sup>[1]</sup>,也即是说从以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和垄断向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主、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为辅的转变,相应的是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改革开放前,在城市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垄断的就是国家成立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单位,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纳入到单位之中,他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都与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单位的功能由大包大揽演变为单一的生产经营,人们的生活逐渐脱离单位更多存在于社区之中。当人们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之后,“社区”也逐渐取代“单位”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基本单元,伴随着社会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城市社区由于社会分工较为发达,人口异质性强、人际关系较松散、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使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现代社区缺失<sup>[2]</sup>,社区文化对于社区意识的培育和社区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 社区及城市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他认为社区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结合,呈现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社区的本职。在社区中,人们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进行亲密的、秘密的和单纯的共同生活,就休戚与共,同感共苦<sup>[3]</sup>。简而言之,社区就是指基于共同利益或价值,生活在一定区域具有紧密联系和活动的人们共同体。

城市社区是基于空间特征对社区的一种分类,一般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sup>[4]</sup>。

(二) 文化及社区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文化特指意识形态,不包括物质文化,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社区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走向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sup>[5]</sup>。

二、基本理论

AGIL功能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53年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功能分析模型。他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子子系统,如社会系统又可以分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区系统和社会化系统,这些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每个系统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以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

具体来说,这四种功能包括:适应功能(Adaptation),即任何系统应能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即应能够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立各种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功能(Integration),即任何系统应能够维持其各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调,维持一定的和谐,使得系统各部分整合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任何系统应能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机,使得系统各部分在基本价值模式下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持系统原有模式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在社区建设中,经济和物质资源在社区中发挥适应功能,决策机构在社区中发挥目标达成功能,政府、民间管理机构和组织在社区中发挥整合功能,社区文化在社区系统中起着维系功能<sup>[6]</sup>。但是就社区文化系统来说,社区文化系统也由四类子系统构成,资源系统发挥着适应功能、组织系统发挥着目标获取功能、社区意识系统发挥着文化整合功能、社区文化教育系统发挥着模式维持功能,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文化系统建设,增强各自系统功能,从而发挥有机整体的作用。

(一) 增强社区文化的适应功能: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费支持则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广开资金支持渠道,确保建设经费充足。

1.政府支持。

从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实际来看,社区自治并非是主流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sup>[7]</sup>。中办和国办于201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社区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要基本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可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仍居于主导地位,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费绝大部分仍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社区文化体系建设也不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来源可靠。

2.社区自筹。

随着社会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对于社区建设大包大揽的局面将会逐渐打破,发展的总体趋势将是社区自治与政府有限参与的结合。因此,社区自筹是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的又一重要来源渠道。《意见》同时也提出“社区居民委员会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向社区居民或受益单位筹集”。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群体将是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向社区居民筹集,或是通过社区自办的营利组织进行筹集,或是通过社区企业组织、公益组织赞助的形式筹集,但都必须要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搞乱摊派。

3.社会融资。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有专家指出政府要抓社区建设的大项目,一些中小项目应让市场自身发挥更大作用<sup>[8]</sup>。就社区文化建设来说,由于社区文化具有群众性、普惠性、共享性、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就可以通过市场方式运作,采取社会融资的形式加以解决,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社区成员享受文化服务的时候,根据实际实行免费、少费或者完全付费。具体来说又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社区与社会融资实体(社会融资实体可以是公益基金会、企业组织、法人实体等)共同投资,按照比例分成,社区投资收益部分最终会用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社会融资实体单独投资建设,收益自享;三是由社区成员共同融资,根据一定方式进行管理,但最终受益的还是全体社区成员。

(二)增强社区文化的目标获取功能: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必须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就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社区自治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发展能力、文化发展能力、文化共享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

1.文化发展能力。

首先是要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建设。文化发展规划建设制定的科学与否,不仅指引着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社区文化建设方向和内容,而且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成效。科学合理的社区文化发展建设规划应包括文化的硬环境和软换建设,包括社区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目标、内容和主要措施。其次是要挖掘文化发展的动力。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动力不足,因此要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倾斜力度,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把可以市场化的文化行为转让一部分给市场,挖掘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动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社区文化服务。再次要是强力发展文化服务项目。根据城市的历史和特色,将一批健康、文明、向上的时代经典普及到社区,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

2.文化组织能力。

通过鼓励发展和建立社区文化中介、文化社团、老年协会等各种文化活动组织机构,提高广大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管理的能力。同时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通过请专家、名人、学者和具有文艺特长的居民等方式,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倡导居民自办民俗文化项目,形成规模消费。以大型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依托,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舞蹈、戏曲、腰鼓、书画、棋类等喜闻乐见、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项目,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3.文化共享能力。

社区文化作为公共资源,虽然受限于建设资金短缺的影响,一些服务项目会收费,但是普惠和共享将是社区文化建设最终的目标。增强社区文化共享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社区组织应着眼于社区居民的长远利益,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内,加大建设投入,在社区内形成小规模,在街道内形成大中心,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较大的投入,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社区居民对先进社区文化的需求;二是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两支队伍,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人员,还可以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挂职锻炼、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提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

4.志愿服务能力。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由于资源的有限,社区服务单靠政府、市场或者个人供给都无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不足,在特定情况下甚至会成为社区服务提供的主要方式。所谓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和社区志愿服务的效果<sup>[9]</sup>,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服务应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反映社区自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应着重从培育社区居民的志愿精神入手,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社区居具有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

(三)增强社区文化的整合功能:大力培育主流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既有主流社区文化,又有社区亚文化,但是对社区影响最大的还是主流社区文化,培育主流社区文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大力塑造体现时代特征的社区精神。

1.社区公共精神的塑造。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社会成员之间的异质性较强,这就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尤其社区意识观念较为淡薄,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关心社区事务,不关心社区发展。因此,应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又能体现社区文化特色的社区公共精神,增强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社区成员间的凝聚力,将社区居民独特的个性、多元的个人利益转化为基于社区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

2.睦邻友好精神的塑造。

社会分工的不同,一方面的结果是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较强,而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缺乏联结的纽带;另一方面的结果就是职业的多元化导致人们的社会地位产生差异,出现不同的阶层。职业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理应不是阶层划分的标准,但事实上多元化的职业导致了人们的财富、社会地位和声望方面的不平等,社会分层的结果注定会产生精英阶层和弱势群体。睦邻友好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平等,倡导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且还包括实质上的平等。睦邻友好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改变因阶层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就社区文化建设来看,睦邻友好精神的塑造主要是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上,应坚持人民的、大众的社区文化,而不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社区文化。

3.守望相助精神的塑造。

守望相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已有之并延续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相比于传统社会而言,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发达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社会成员根据职业分工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彼此之间异质性较强,相互的依赖程度也更高。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多的体现在业缘关系、地缘关系方面,传统的血缘关系影响力大幅降低,社区成员之间的守望相助显得更为重要。守望相助的精神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临时的救灾济贫方面,更多的应体现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的关心、相互的帮助会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了解,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让异质性很强的社区居民能够凝结在一起,形成一致的利益,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四)增强社区文化的模式维持功能:加强社区文化教育

社区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教育。

1.依托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即是社区文化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社区文化教育举办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社区文化教育的受益对象。由于城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比较强,居民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较强,因此,应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由社区自治组织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不同职业群体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有别的文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做到文化教育的自我举办、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发掘社区资源。

应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通过对辖区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争取辖区单位的支持,将辖区内大专院校、各类单位的操场、礼堂、舞台等活动场所与社区共享,形成家庭、楼栋、驻地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尤其是要充分发掘辖区内大专院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利用大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场所和优秀师资,提升文化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有效性,从而弥补社区居民自我教育的不足。

3.寓教育于活动。

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尤其是对于社区文化教育来说,要不拘泥于一般的教育方式,创造性的开展教育。社区文化理论教育有必要,但不宜过多,否则效果就不好。社区文化教育应以各类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来发挥活动的教育功能。社区居民一方面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受到教育或展示自我,得到精神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加强了与其他居民的联系和了解,增进了友谊和感情,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相对于农村社区文化而言,由于城市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社区居民的职业多样化,异质性强,社区文化承担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文化既是社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主系统。作为子系统的社区文化,如果建设的不好,没有很好的发挥功能,就会极大地影响社区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主系统的社区文化,各个子系统也需要发挥好相应的功能,否则就会影响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加快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的一体化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

[2] 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4.

[3]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3.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5.

[5] 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67.

[6] 毕天云.社区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J].思想战线,2003(4):86.

[7] 闵学勤,黄灿彪.适度的社区自治及其路径选择――基于香港和内地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2.

篇7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区娱乐文化设施也在不断的建设中,但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活动内容单一,居民对娱乐文化的认识不够等,针对社区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娱乐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边疆社区 娱乐文化 建设

“社区”一词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成员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社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区,而城市社区文化则是以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

一、胶林社区的概况

云南德宏XX社区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居民小组共有28个(纯居民型12个,单位型16个),居民小组长28名,副组长17名。驻社区单位18个(省直2个,州直12个,市直4个),常住人口:1853户,6005人,流动人口:338户,833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合计:21911户,6838人。个体工商户:603户,享受低保180户,301人。社区工作人员7人。设有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现在党员83人。另外,一所初级中学住校生550人,德宏XX学校6000人,德宏XX学院及德宏XX学校尚未统计,学府时代与金塔水乡人数仅限于登记在册人数。通过笔者多次到XX社区走访调查,对社区中娱乐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发现XX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公共设施的短缺

德宏芒市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小城市,而芒市的社区,场地狭小,缺乏公共广场和公共文体设施,同时受人口密集、经费缺乏等方面的条件的限制,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而XX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是制约社区娱乐文化状况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影响和挫伤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而芒市XX社区的工作场地的面积本身就只有5.6平方公里,更别说有自身的娱乐场所及娱乐设施,XX社区设施的短缺主要表现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场地、活动道具和健身器材、及室内活动室等等,它的娱乐文化活动设施是非常有限的,就像很多社区他们连自身的工作场所都无法解决,那社区活动场所就根本无法保障了,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喜爱读书看报下棋等休闲娱乐,但社区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或是相对舒适的场地。

二、社区活动资金缺乏

社区娱乐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据社区主任说,每次想举办一些活动时,由于资金的问题,都没办法开展。有时向政府反应或提出一些资金支援时,政府部门都敷衍了事。也至于每次开展活动,社区都不再向政府“要钱”。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艺队伍优化就成为困难,而爱好者只能自行掏腰包节约开支,社区才能保证活动的经常化。目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很少,说明社区文化尚待挖掘。资金与活动质量相互制约,通过与社区主任的交谈与了解我们知道,目前情况是社区文化活动中社会资金、社会单位的支持非常少,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也就成为了唯一的经费来源,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的瓶颈。这也就制约了社区文化力的不断地壮大。

三、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化,吸引力不够

据与XX社区副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社区中活动形式十分的单一,不仅是XX社区像团结、新村等社区也一样。在这个多民族的城市里,他们有很多属于他们本民族的节日,本该可以举行景颇族的“的目瑙纵歌”、傣族的“干朵节”等之类的活动,可是受限于社区条件从没举办过。在该社区中每年除了组织老年团体到广场开展老年体育运动会,有时偶尔会到广母小学参加一些活动外,其它基本没有。每次活动都是到州党校、德宏XX学校等单位去跳舞、剪艺术纸,没有更多的新花样,创新性也明显不足。公共娱乐活动形式单一,极大的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但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填补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空虚,与此同r,不少地方文化乘机抬头,赌博等娱乐方式也开始泛滥,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居民赌博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社区娱乐文件形式的创新和建设面临加大的挑战。

四、外来务工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居住在社区中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更有甚者是外籍人员。面对这部分人群,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于外来务工而言,他们本身具有陌生感和排他性,总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社区这个地方,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以至于脱离这个社区,把自己排除在社区以外,同时本社区人员也会对这部分人群产生一定的偏见,使得他们对社区更加的疏远;更别说有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从外地来到这里,居住时间不长、很少有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更别说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了。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身份难认同,缺乏情感生活,主要受到生存环境、文化水平和地位感低等影响,使得他们对社区缺乏亲切感。再者,社区本身在我国发展时间也不长,然而社区文化活动更是新兴的一个概念,而它自身又存在系统不完备的问题,导致不少居民甚至部分社区文化工作者,对其内容、意义、作用不清楚,社会认识也有模糊之处。所以在这方面人们也不太重视它,对社区娱乐文化的认识也就更不够。例如,社区文化工作者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只是当作社区建设工作中的点缀或装饰,而没有意识到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社会整合、情感交流、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认识上的不足也构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进步的一道屏障。

社区娱乐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社区娱乐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 建设现状 各谐文化建设社区图书馆作为新生事物,在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社区图书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享有文化和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促进社区和谐、文明、科学发展。要建设社区图书馆,需要各级领导重视,需要社区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一、什么是社区图书馆

在了解什么是社区图书馆之前,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社区和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就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区、商业区、文化市场等构成的社会系统。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首当其冲就是图书馆建设。那么,什么是社区图书馆呢?社区图书馆就是指在某一社区范围之内建设的,能够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主要文化设施。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内容都是本社区居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城乡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将越来越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社区图书馆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对于满足本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壮大,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重视,绝大部分社区的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待起步阶段。现在城市内比较缺少的就是社区图书馆,即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根据国际图联的标准,城市里每1.5平方公里应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如果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许多新形成的社区却集中于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纷纷扩建、翻建,楼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社区图书馆建设却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决策失误,二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不够,三是资金不足,四是图书馆人才缺乏,五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六是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等等。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必将进一步扩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们现在已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图书馆则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则势在必行,为广大劳动者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也势在必行。从现实来看,许多劳动者文化素质知识偏低,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比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了,程焕文先生曾指出:“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和咨询,为建设法治社区做贡献。社区图书馆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有不少是法律书籍和法律文献等资料。社区图书馆可以提供给居民法律书籍,帮助居民守法、学法、用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人才,从网上寻找答案,从而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还可以不定期在馆内馆外搞些法律宣传,从而使本小区的居民增强法制观念,人人争做学法、用法的模范,为建设法治社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能够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服务。在现代社区文化构建中,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区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培育社区精神文化、构筑现代社区道德和价值观方面,都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联谊活动等,来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服务。

4.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为社区科学发展做贡献。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社区图书馆,可以保存社区的历史文献,包括社区重要活动记录、重要文件,等等。通过保存社区历史文献,可以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资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可以为社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领导要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旧的观念,建立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各级政府要把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优惠政策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比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社区图书馆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2.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使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每个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区的文化事业才能前进。而没有社区文化,也就没有城市的文化事业。只有将社区图书馆事业做好,城市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此,要鼓励社会一切力量来赞助或支持社区图书馆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坚持走公益之路,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要把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社区图书馆建成后要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要坚持走公益之路,即坚持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免费开放。要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科普知识、举办读者论坛、开办学习培训班、举行读者联谊会、开拓网上服务等形式,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4.培训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工作,它包括分类、整理、编目、缩印、采集文献研究等内容。就目前社区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奇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展。为此,市、区的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把这些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要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其次,是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管理员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应该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5.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探索社区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社区图书馆既然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应该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方便社区居民使用为原则。社区图书馆应该就其建设内容、发展思路、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服务方式等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自觉地接受居民的监督,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应该想办法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可以把喜欢阅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居民,比如退休职工和暑期放假的学生,聘请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社区图书管理活动。上岗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查找图书及图书归类上架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本社区的居民来宣传本社区图书馆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既然社区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探索适用于社区图书馆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新模式。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着眼于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事实证明,只要当地政府和社区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就一定能取得较快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小区的不断建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社区图书馆建设必将很快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霞.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康康,周晓蓉.浅谈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推广[J].图书馆论坛,2002,(2).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篇9

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本文主要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管理进行了探讨,分别从理念、品牌、文化、管理、职责和规划等几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

物业管理企业要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概念,并且应该明白如何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方可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发挥物业管理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品味、品格和文明程度。

1 树立经营理念,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物业管理企业中的成员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和工作性质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也会千差万别,这时就需要将他们的价值取向向一个方向发展,需要一种凝聚他们的力量,继而利用他们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深入人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企业理念概念。因为,公众往往通过企业理念来了解企业,并就此在心中给企业形象和声誉定格,企业理念可以说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成败,是一种无形的企业资产。这就需要培育一种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弘扬,建立企业独特的价值观。提出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的,例如“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等经营理念,一切以业主利益为重,发展企业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取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制定能反应企业经营理念的口号和行动准则,并以这些口号和准则为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来激励企业员工爱岗敬业,自觉维护企业形象。企业要想树立一种良好的形象,应该有自己独特向上的企业文化,并拥有一种健康拼搏的企业精神,这对企业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2 打造品牌战略,树立鲜明企业形象

目前,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竞争和产品竞争,已经升级为品牌竞争。而品牌最重要的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高品位和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文化底蕴。所以,应该建立起对内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对外能提升企业视觉印象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切实得到提升。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并向外界传达了企业精神,精神是通过形象具体反映给公众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企业精神。因此,应该强化员工在思想文化、道德品质和服务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员工的外观形象,做到穿统一的服装,挂牌上岗,言语要亲切标准,耐心为业主服务。采用统一标识,办公环境要讲究色调、式样和陈设上的艺术和统一性,以别具风格的经营方式和文化品位,以良好的外观形象给业主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 凝练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由新对旧的的挑战和改造。在定位企业文化时,企业领导要依据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弘扬企业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和融合其它企业的先进经验,提出能反映本阶段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领导要重视自己的模范行为,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对员工的一种无声号召和示范。公司领导以自己的行动向企业员工诠释企业的价值观,带动和启发着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

营造一种团结和拼搏的企业氛围。物业管理科应该编制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手册,以向每一个员工传达企业精神和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员工将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业主。企业员工要使用礼貌用语,微笑服务。激励员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业主真正被企业高质量的服务标准所感染,进而自觉为创建美好社区而努力。

4 加强科学管理,追求提质增效,创新服务能力

一正确引导业主养花草、宠物,学习安全常识和法规道德,提高业主文化思想素质,构建小区和谐氛围。再者,对物业主管部门申办物业企业和资质年检等工作程序进行简化,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发挥好社区居委会的协调作用。物业主管部门跟街道办一起,在各社区中成立居委会,组织居委会调解社区纠纷,尽量争取在社区中化解矛盾,减少法律诉讼;强化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指导,从当前业主的最关心的问题和需求出发,帮助业主创建业主委员会;在受到群众投诉后,尽快认真处理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三是健全物业维修等日常资金的收缴和监管办法,保证公共设施维护有足够资金。完善维修资金等相关管理制度,清缴被挤占挪用的物业大修资金,追收未缴纳物业大修资金,形成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合理使用维修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

5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应该发挥好企业文化凝聚、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切实做好企业物业管理。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似一种粘合剂,它让全体员工的追求目标都集中在为企业经营共同奋斗上,彼此团结合作。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应该可以让每个员工都看到企业的美好前景,把自己的命运跟企业命运紧密相连,并为之努力工作。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和理解的和谐关系,形成巨大的凝聚力,给企业注入活力和生机。

导向作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它就像企业管理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种种行为,是全体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它可以利用价值观念引导企业发展。

规范作用。企业文化来源于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又反过来成为了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约束力。

6 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

真正落实好企业文化建设,并将责任分配到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和党群工会工作部等部门,各个部门同心协力,创建齐抓共管新局面。

人力资源部主要的职责是引进优秀员工,并对其进行培养和激励,开展企业传统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共同价值观。

综合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展管理工作,对企业中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企业知名度;

党群工会工作部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比赛和劳动竞赛;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教育文体活动;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切实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7 加强总体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是需要时间,逐步实现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该着眼于长远,制定分阶段的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计划。通过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各部门和全体员工,以一定的奖惩措施配合实现岗位职责。应该通过日常教育和专门培训中,规范每位员工的言行,呈现企业的风采和先进文化成果。探索将工作做细做实的对策,有长期奋斗精神。以企业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基准,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钧.谈谈物业管理企业的文化建设现代物业.2008(12),36—57.

[2]刘婧.对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01),24—25.

篇10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7-01

前言

群众文化是群众精神深层次需求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群众的美好生活理想。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社会的真正和谐,而人的和谐需要和谐文化的滋养。群众文化这种面向社会大众的、由群众广泛参与实践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大众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保障。

一、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一)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群众文化是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有广泛的覆盖性。群众文化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追求和转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将不愿意与社会接触的人群带入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来。

(二)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为需求的文化。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共建和谐社会。

(三)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群众性强、参与面广的特点,而且关系到群众文明素质的培育与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本质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和”是我国从古到今的文化追求,和谐的精神贯穿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纵观古今,从民间戏曲、民间歌舞等群众文化中都凸显着丰富的和谐、融合、和睦、平和的思想和审美观,虽然其地域特色纷繁多样,但其核心思想就是“和谐”。因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最终目标就是平静和谐的意境,所以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自然也融入了群众文化。

(二)群众文化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群众文化当中的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对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使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途径。其形式的多样化和娱乐化使群众文化的形式轻松愉快,其文化内涵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

(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着社会和谐发展。人类是以民族的划分而存在的,民族、国家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得以生存、发展。独特的民族文化最具有民族凝聚力,群众文化造就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正是这样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成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推动、促进作用。

(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先进的文化具备了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等多种功能,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这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元素,提炼新的思想精华,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

(五)繁荣群众文化有助于确立和谐的道德体系以及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繁荣群众文化,让代表先进性的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有助于确立和谐道德体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可以使全社会树立和谐的社会观,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吻合的道德体系。让群众文化贴近百姓,融入生活,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群众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向上、正面的争取自身的利益,让人们知道劳动是致富的唯一手段,勤劳是生存的一种技能。引导人们情绪的宣泄和调剂缓解压力,构建人们阳光的心态。群众文化可以将和谐气氛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结论

丰富的群众文化给国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我们有发展的长远眼光去关心、重视群众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具有自身独特的力量,它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要使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需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度,让全体公民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文明成果。使建设群众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秀英:《社区文化建设“四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