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育人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树立科学育人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科学管理的时代,而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按照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最优越策,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图书馆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途。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一、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要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就必须抛弃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津津乐道于已有的管理经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思想和理论上如果没有准备,就会影响并且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一些旧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思想和理论上都得要有准备,在认识和观念上要有超前意识,逐步采用现代化先进管理技术。只有在认识和观念上更新,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涉及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图书馆行政工作管理、图书馆资产物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核心和创新
管理的规范化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核心,图书馆科学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管理程序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等方面,为了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目标,把图书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图书馆管理应对各项业务工作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对象就是人和物,对于人来说一方是决策者和管理者,一方式管理的对象,也就是服务对象(读者),做好人的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高效率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建立少而精的领导群,其次是要建立一支高层次的管理队伍,第三是要注意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从长远目标来看,培养出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组织管理技术的人才。其有效途径有三:一是调进具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二是对现有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进行专门技术培训;三是注重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培养,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形成理论,通过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反过来指导工作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三、图书馆科学管理之措施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研究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篇2
作为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博客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史新艳、肖仙桃综述了国外对学术博客研究的角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吕鑫等对国内外的学术博客研究进行了述评,从学术博客的定义、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和应用研究角度分析了学术博客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可看出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术博客展开研究:一是关于学术博客自身的研究,包括学术博客的定义、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分析研究等;二是学术博客应用研究方面,如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教育领域等。本文从系统和用户两个角度梳理了学术博客中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从系统的角度,主要研究学术博客平台的信息组织;从用户的角度,主要探讨了学术博客用户间的知识交流。
1.1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研究
目前,学者主要针对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模式、信息组织技术的应用等展开研究。郎洁华针对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学术博客信息组织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质量普遍不高、已有功能与服务存在操作不便等问题、功能与服务体系不够丰富和完善等;胡娟等指出目前学术博客存在分类类目设置不全、标签使用不规范、知识组织脱离语义环境等不足,将主题图技术应用于学术博客知识组织模型的构建,为学术博客知识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吴丹等剖析了学术博客标注的作用,以图情领域为例,对中英文学术博客的社会标签与主题词表进行对比实验,显示社会标签与受控主题词的重合率不高,为实现学术博客标注的规范化需要编制规范词汇列表、建立标签推荐系统;汤亚芬等选择图情领域学术博客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图情博客领域本体,实现了对博客资源的语义描述和系统检索。学术博客是一种网络学术资源,其信息组织所要实现的规范标签、语义检索等尚没有实现,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2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是学术博客的首要目的,其具有相对开放性、“多对多”交互方式,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缺陷,甚至和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相结合,共同为学术交流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研究中,学者主要针对知识交流过程与动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学术博客用户间的交流是一种自发性的交流,是借助于网络时代新生的信息传递技术与其他博主进行的信息互动。谢佳琳、覃鹤以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整体过程及其主要步骤,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王学东等通过关系维和结构维两个维度构建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网络,并且通过收集科学网24位博主委员会成员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验证。一直以来,用户知识交流的动机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甘春梅等以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的心理诱因;王伟军等以科学网博客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私欲、人际信任等显著影响用户的知识共享,这里的知识共享行为包括撰写、浏览、评论;而黄原原则主要分析了影响学者发文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交流的需要、自我能力展现、个人知识管理和开放存取意识,阻力因素包括知识产权问题、科研考评因素和网络不稳定。用户参与学术博客主要是为了学术交流,除了和评论两种交流途径外,学术博客中的链接也不容忽视。链接类似于学术论文中的引文,Thelwall对此进行了类比,发现了4类链接动机:所有权、社会性、一般导航、无理由。学术博客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实现。Zhao分析了博客中的知识分享网络和知识转移,讨论了学术博客中知识转移的实现,发现知识在学术博客中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学术博客的知识转移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内容不规范、语言障碍等;胡昌平等认为学术博客的博主与知识接收者应该在双向沟通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传递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术博客内容的规范;张玥等则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博客为例,通过核心-边缘分析方法界定虚拟群落,描述群落结构,分析此群落中成员的彼此关系,认为基于话题的联系在节点的联系中是一种相对较弱的联系。虽然学者们逐渐趋于利用博客进行专业方面信息的交流,但国内外学者之间很少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国内与国外交流网络的密度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刘枫探讨了学术博客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网络用户行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用户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得出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障碍,为以后构建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共享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还没有对知识共享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学者对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还没有针对学术博客知识创新的研究,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2个人知识管理在学术博客中的体现
2.1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博客社区是实施实名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社区,博主身份主要是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技术人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定期地在博客首页推荐关注较多的话题,是典型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2.2学术博客中的个人知识模块
在学术博客中,用户个人知识管理是对博客平台的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吸收、分享等处理过程,包括自身外化的知识和从博客平台获取的知识。在大众创造内容并彼此交互的学术博客中,用户处在一个多维的信息空间中,信息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文字、图片、链接等信息繁冗复杂,信息迷航很容易发生。在科学网博客中,网民在注册为科学网用户时,需填写本人研究领域并进行实名制注册,博客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学术名片对其进行聚类。
2.3学术博客用户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学术博客用户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对自身所关注的知识在获取、吸收等方面进行管理。信息源的选择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博客用户通常根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兴趣等进行信息源的选择和过滤。博客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网站搜索,方便用户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工作需求、兴趣爱好等自主地选择所需信息源。在科学网博客中,用户采用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注册时需要写明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学术名片,博主之间可以相互建立好友关系,形成个人所选取的信息源。用户通过学术博客获取信息。博客属于用户交互式应用,学术博客是学术用户借助于博客平台生成的内容,网络用户可通过博文搜索、加为好友、学术名片等获取自身所需信息。学科分类、群组等功能为学术博客用户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搜索与获取信息的渠道。学术博客具有开放存取的特点,这恰好能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对促进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用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信息组织是为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而对知识客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在科学网博客中,有个人博客和机构博客两种类型,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分组,用户通过对好友分组,使具有同一兴趣的好友或某领域的学习共同体聚合在一起,以划分信息动态。博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群组。博客好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博客是一种社交类平台,交流互动是网络用户参与博客社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博客社区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学术博客中,博主可用多种方式参与交流、分享知识,例如评论某条博文、发送消息给好友等,在交流沟通中强化与好友的联系,保持知识的传播效率。通过学术博客实现知识创新。网络用户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可能来自于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知识共享以及自身对所获取知识的内化、外化的循环过程。博客社区的多重功能为知识的循环提供强大的支持,知识拥有者可通过发文、分享等自愿、无偿贡献自己的知识,比如用户将所获取的知识分享到QQ空间、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平台实现知识的再次分享,从而加快知识的流通;通过对同一博文展开评论而实现知识的交流互动,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内化、加工,进而转化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最后,借助于博客平台,用户通过发文、讨论等形式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外化为新的知识而被传播、共享。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知识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始终,用户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学术博客平台中,用户利用信息的过程正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源选择、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交流、知识创新。反映了网络用户在科学网博客中的信息行为。
2.4学术博客用户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社交关系分析
学术博客为博客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平台,用户间的知识共享是用户在知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互动。邱均平采用了链接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博主-好友互链的二模网络结构分析,发现基于好友链接的互动关系广泛存在,通过共链分析,发现好友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博主。在学术博客中,因博客知识是以用户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故对社交群体的管理是对其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网博客中,用户与信息是一个共同体,用户间的互动是一种信息机制,借助于学术博客平台得以有效运转。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用户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首先是对博客中的社交关系进行合理的管理。科学网博客用户知识互动主要通过加为好友、加入群组等功能来实现。加为好友是博客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的行为,需要得到对方的审核通过才能发送消息。群组将具有共同研究领域或共同兴趣的博客用户聚集起来。博客注册用户之间通过成为好友实时地获取信息。科学网博客中,网民要想成为博客用户,需实名制注册,每个用户都拥有学术名片,一般来说,注册用户会根据其他用户的学术名片选择好友,比如情报学研究领域内的用户更倾向于关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的用户,即学术名片便于用户定位个人所需信息。加为好友是科学网博客中最直接、最便捷的社交方式,也是知识获取与传递最快速的手段,故有选择性地加好友、加群组是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进行知识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科学网博客平台中,注册用户均可信息,内容更新速度迅速,信息繁荣复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博客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最值得学习、最需要了解、最值得借鉴的博客用户加为好友,对博客信息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过滤,节约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成本。
3结语
篇3
关键词:武术运动队;人才培育;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育与科学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1167)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把竞技体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来,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从1985年至今,我国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不但培养了高素质的大学生,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湖北省也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武汉理工大学武术队成立于1990年,至今多次参加湖北省高校、全国高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战绩丰硕、成果喜人。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2次、集体项目冠军12次、单项金牌130枚、银牌96枚、铜牌106枚。武术队先后培养了易鹏、邹云建两位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易鹏还获得了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冠军以及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还有明显差距。其中有很多原因,管理上面的差距和落后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积极学习西方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进行科学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科学训练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运动员训练阶段、训练水平、比赛安排、学业状况和场地状况等实际因素科学的安排训练的时间、频率、负荷,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高运动队管理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而又系统的工程,为了加强对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管理,仅有具体措施是不够的,必须引入科学、先进的方法论。为此,课题组拟提出将类似于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应用于运动队管理。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要获得优异成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不仅需要一批有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潜质的运动员,还要有科学管理体系作保障。
3.有利于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学训矛盾是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武术运动员重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相对薄弱。目前,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形式比较多。其中,随班学习、联合管理、专班学习等形式更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保障文化成绩也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三、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1.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要正确处理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给武术运动员创造科学的学训环境。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运动员的身份显现出双重属性,既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业,又要提高武术竞技水平。学训矛盾已经成为我校体育部领导、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问题。而我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进入高校之前,都从事了多年的武术专业训练,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高校忽视了武术运动员学习规律的研究,没有针对武术运动队的特点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武术运动是一个动作复杂、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训练时间短,就无法完成武术运功的基本训练,特别是在基本技术、套路演练技术和身体综合素质训练等方面。这样不仅不能在大学生赛事中获得好成绩,还会限制我省武术运动员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因此,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存在较为普遍,如何处理学训矛盾是一个问题。
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篇5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道德;能力;尊重;全面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是教材的开发者,是教学的传授者。现代教育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顺应时展的需求,树立科学人才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教师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各种创造型人才的造就者。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以身作则,忠于职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以及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教师要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不断运用符合时展的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勇于探索,推陈出新。
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人人成才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
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作为教师,我们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还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可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出来。
教师要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都学会尊重别人。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学校这一育人的环境里健康地成长。
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自信、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和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坚信:生生能成才,行行出状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科学人才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才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圣才.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08.
篇6
一、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
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明确面向21世纪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再次,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坚持用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五,要自觉树立科学的的教研观。
第六,要迅速树立新的评价观。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做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此,我校开展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篮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开放学校的微机室,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的指定位置,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容易为学生接受。
3.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被关爱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教师的爱,用爱心浇灌花朵。
4.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篇7
我国也正在慢慢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特色幼儿园教育,从孩子们刚刚入园开始,教师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科学的世界观,因为保持对科学探究的能动性对于孩子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从内心里建立起对于科学的兴趣,他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融入科学、热爱科学。对于幼儿科教这个课题,中西方专家们的看法在大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个“小小科学家”。
一、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正式起步于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不断探索,幼儿科教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幼教还是稍有逊色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教育方面的观念有些落后,近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学校教育之中愈演愈烈,有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幼儿们的分数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举措,有许多幼儿也只是单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以便于顺利升学,从而死学习,这都是不合适、不可取的。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适当改变教学思路,同时也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幼儿园科学作为幼儿人生的学习起点,树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其次,有些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合幼儿,他们没有对幼儿的好奇心进行积极的引导,而是直接给了孩子们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与探索欲,是不可取的。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理念,帮助孩子培养一颗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心,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孩子们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逐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问题,有许多教师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他们开展的一些课堂科教活动不适合幼儿园幼儿,开展的方式也是不合适的,这在无形之中使孩子们失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体验和思考,从而为孩子们制订合适的课堂活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科学教育环境。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改进方法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98-02
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会竞争日益增大,因不能承受挫折,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状况,我校组织的实践小组专门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回收有效585份,回收率为97.5%,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专业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男生336份,女生249份,理工257份,文史185份,体艺105份,其他38份。
一、问卷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分析,在对待你对生命的理解这一问题时,有52.14%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短暂美好的,应好好珍惜;42.8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自然过程,应顺其自然;有3.43%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痛苦的,得过且过;而1.55%的大学生却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在生命理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少数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脑中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对死亡看得很坦然。调查显示,有45.7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34.42%大学生由死想到应该珍惜生命;10.50%的大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9.30%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死亡这个问题。一个人对死亡的认知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死亡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帮助他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在对待你如何看待轻视生命这一问题时,有50.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家人及社会的不负责任,24.5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解脱可以理解,16.9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而7.8%的大学生则选择了说不清楚。在轻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轻生行为有理性认识,但近三分之一学生表示轻生可以解脱或说不清。
大学生在面对遇到因车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的人,应该做出选择这一问题时,有55.61%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有24.83%的大学生也选择救,是因为担心受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而8.84%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希望获得当事人家人的回报;另有0.69%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别人的生命与我无关;还有4.25%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怕被诬陷;最后有5.78%的大学生有其他方面原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对生命充满了敬畏,认为生命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最重要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和尊重。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有59.42%的大学生选择自我调节,参与健康的活动方式;有22.43%的大学生选择找亲朋好友或师长倾诉;而16.44%的大学生选择顺其自然;另有1.71%的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对待。这一部分消极对待压力和挫折的大学生,往往一旦遭遇到挫折,就很可能会做出极端行为,这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及高校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提出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生命教育已基本成熟,而我国大陆地区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发展也相对滞后。正视现状,现在的教育在对学生生命观教育上,存在缺失或存在教育力度不足的情况,当今的大学教育过多地注重授以学生生存于世的本领与技能,在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与理解,因生命教育的缺失,极易出现大学生价值观、生命观偏差的情况[1]。
当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且也不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2]。
生命观是对生命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生命认识、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命信仰。大学生生命认识淡薄、生命观发展不完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大学生群体漠视生命的状况让人担忧,因此,我们要从源头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大致是受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内因,即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外因,即受到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不理想、感情失意、家庭变故等。
(一)个人原因
生命认识,就是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及生命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生命认识是树立科学生命观的基础。要深刻认识生命,必然要对生命起源进行探讨。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生命的奥妙才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认识的前提[3]。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才会珍惜生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一直比较缺乏,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生”“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缺乏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爱情、学业等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一旦学生遇到挫折,各种压力突现,就会令其崩溃,易冲动选择自杀或他杀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原因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很少会向孩子灌输生死观念,他们一般会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甚少告诉孩子死亡的知识,结果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出现了空缺。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孩子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思想和行为[4]。正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才应倍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作为孩子家庭教育中的施教者,家长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生命观的责任。
(三)学校原因
在我国高校,对于生命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出现了大学生伤人事件后,学校才会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自律和提供相应的教育与咨询。另外高校也没有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等内容甚少。作为高校,生命观教育应该要加以重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但缺乏主动意识且层次较浅,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本身为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融合体,其成长都需要教育加以塑造。具体而言,树立科学生命观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需从珍惜自然生命、提升精神生命来进行;二是在教育路径上,要从完善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加强大学课堂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三是充分发挥自我、家庭和学校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共同作用。
(一)大学生个人自身努力
要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漠视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大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完善自我的人格,懂得自尊,学会对生命的敬畏;要学会爱自己、爱身边的朋友,学会宽容。大学生需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行为,都将以终身悔恨为代价。大学生应该提升文化、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生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时刻抓住能磨炼自己的机会;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学会找亲朋、老师及同学倾诉,进而平息焦虑的情绪。
(二)发挥家庭生命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摇篮。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必然对其将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奠定扎实基础。家庭和睦、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行为方式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从小就向孩子讲述一些关于生与死的知识,以积极的心态告知孩子关于生与死的疑问,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同时要不断地挖掘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发挥我国传统儒家和道家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也可借鉴西方对生命及死亡哲学方面有益的探索。
(三)多层面推进高校的生命教育
高校应开设生命观教育有关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创建生命化课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内容,使生命教育课程化、常规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该课程中,是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5]。同时,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提高生命意识,让校园文化凸显生命教育育人的功能,使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学校应注重富有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通过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载体,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生命质量。除此,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有关死亡的教育,死亡教育本身就是生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学生个人、家庭及高校三方合力共同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钱思彤.透视大学生自杀现象浅析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3,(2).
[2]覃琴.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J].教书育人,2012,31(4).
[3]张加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报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4).
篇9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幸福观;对策
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系统认识,是人生观的基本组成单元。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幸福观有利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进而为自身所设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最终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幸福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当下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他们开始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对于幸福的相关问题有着很多困惑。这样来看,如何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成为了高校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于幸福观的理解较为浅薄
幸福和幸福观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范畴。幸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达到了之前所设定的目标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幸福观是人们在意识形态范围内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对幸福的整体看法和认识。从各大高校范围来看,有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对于幸福观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幸福观”、以追求物质为目标的拜金主义“幸福观”、以沉迷感官满足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等错误的认识。
(二)高校对于幸福观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普遍来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得,相应的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幸福观教育方面的比重。而从高校已经开展的幸福观教育形式上来看,这类教育活动仅仅依托于传统的思想教育环节,没有设置专门式的讲授课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采用的多是直接灌输式的教育,侧重于理论课堂的教学,没有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样就使得学生片面的理解幸福观,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幸福观的基本内涵,最终导致教育的效果不太明显。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幸福观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主体的不同差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有所侧重的教育内容。而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仅仅停留于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范围内,很少与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具体情况相联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较为空泛。在教育技术手段上,高校所开展的幸福观教育也只是涉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围内进行,没有做到与相关学科有机结合。
(四)幸福观教育方法单一、多流于形式
从高校所开展的幸福观教育来看,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极大的影响了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是单纯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灌输的方式讲述给大学生,并没有结合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状况。其二,不乏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混淆了幸福与幸福观等概念的基本内涵,片面的理解了幸福观,使得大学生不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幸福观教育的实质。最终,导致了高校所施行的教育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二、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众所周知,健康科学的幸福观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这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德育建设一直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最终目标,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够使得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开展集体讲授、个别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幸福观的内涵,逐步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西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冲击着我们的大学校园。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有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辨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这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真正的幸福”,培养其树立符合时展的幸福观。因此,引导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态度,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且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意志体现。高校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其价值观和幸福观状况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家庭角度看,大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其具有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高校大学生以其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投入到社会进行工作,能够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着一定的积极效果。可见,加强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明确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就包括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把幸福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利用丰富的师资力量和专业资源,不断充实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内容,以期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感知幸福以及创造幸福的能力。首先,发挥课堂优势,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要阵地。思政教师要以幸福观为基本依据,通过课程设置系统地、有计划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坚持集体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使得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始终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实际情况密切联系,着重增加教育的时效性;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设置有所侧重的教育内容。最后,开展对于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在形式上还要有所创新。高校要把幸福观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形式之中,同时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融入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来,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高层次的文化熏陶和专业教学手段,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幸福观境界,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可以说,高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专业化的业务知识储备,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目标的认定上,要从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幸福观教育活动;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等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的加强对于幸福观基本内涵的学习与理解。其次,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同学们中起到表率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内心里对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在价值上的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可见,高校教师的这种榜样示范力量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上起到了很好导向作用,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最后,高校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多加注入幸福理念,可以用身边切实的幸福事迹感染学生,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认知幸福,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的感知幸福,树立起科学的幸福观。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不断涌现,西方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幸福观教育,以期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首先,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使得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与身边老师、同学的关系,做到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和痛苦,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高校应设立专门化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们系统的讲授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经验。最后,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整体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心理咨询力量。同时,还要成立专门化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咨询活动室,定期开设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组织学生骨干力量队伍培训,及时对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进行跟踪回访。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二者形成合力,互相补位,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学生能够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最终形成科学、健康的幸福观念。
(四)加强校园内部的文化环境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其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以幸福观为指导,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三方面共同加强建设。在物质文化方面,高校应加强各项服务建设和设施建设,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增强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服务育人的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继承与发扬高校自身优良的校风校训精神,以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和对于幸福的崇高追求,增强大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活动文化方面,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烘托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的稳步实现。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环境的共同建设,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传承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为大学生营造了学习和生活的“幸福”环境,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所有这些,对于树立良好的幸福观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晗 宋殿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峥,卢敏,程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标———大学生幸福观有效途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2]齐立强,王川,宋素艳.加强幸福观教育,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
一、科学消费观的内涵
消费观是关于消费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着消费内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解决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等重大问题。所谓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循环消费、持续消费。树立科学消费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已达2000余万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总是努力走在时代前列,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 ,并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代表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高学历高知识的大学生群体,是否具有科学的消费观,将对整个社会提倡和树立科学消费观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足以移风易俗,引领社会前进方向。在全社会正大力提倡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培养。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误区
1.消费节奏加快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购买节奏加快,二是生活用品更新加快。当然,许多学生之所以能够讲究快节奏的消费,最主要的是家庭能够给他们更多的经济支援,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支付能力,因而他们在选择消费过程中减少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在消费行动上更加果断。与消费节奏加快的同时还呈现出潮汐现象。潮汐现象,即一个新事物、新品牌在大学生市场中会在某一个节点呈现突然的高峰。如在培训方面,出现过“寄托”潮、考证潮等;在消费品方面,有复读机潮、手机潮、游戏潮等。
2.消费层次性
由于每个大学生个人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接受时髦的、新奇的事物时往往游刃有余,而我们同时也会看到有的同学,消费难以维持温饱。同一班级,同一寝室,同学之间的消费水平就可看出明显的差距。
3.消费容易受广告影响
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对消费品的反应最敏锐、最强烈,特别是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广告尤其是这样。在大学生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广告非常熟悉,他们采取的消费行为也往往是受广告影响的结果。当然,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最终选择的是实用。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类似的特征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也有体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种促销方式是:打折、派送和赠送小礼物。
4.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一般消费结构是由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构成的。在消费结构中人们各种消费资料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文明水平。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消费过程用于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比例正在逐步扩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属于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青年,他们在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之中,往往更看重精神享受。所以在大学生中不乏这种现象,有些学生每月会省出些钱来买书或其它用于满足自己精神享受的物品。
5.消费趋向个性化
一些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不愿随波逐流,在穿衣打扮上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来装饰自己,不怕别人看不惯,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标新立异。这种独具一格弃旧图新的消费心理,是与当代大多数青年喜欢追求多样化、永不满足和努力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心理是一致的。
纵观大学生的消费,一方面,具有扩大视野完善独立自主人格的特点,其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大学生的消费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存在着很多误区,其突出表现为:
(1)超前消费风。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在有职业、有稳定收入的社会人群中已渐渐普及。但是,在没有基本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中,超前消费潮也在悄悄兴起,到银行借贷不是因为生活难以为继,而是为了买最时尚的物品。
(2)名牌消费风。买东西,选名牌,跟着感觉走,跟着名牌走,成为大学生的消费时尚。买衣服要到专卖店,理发要到名店,护肤要讲级别,消费要讲档次。为了美丽,一掷千金。
(3)盲目攀比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成为大学生消费的座右铭,电脑的普及率节节攀升,台式电脑已不足为奇,笔记本也在向高档迈进。手机变着法地更新换代。
(4)情感消费风。为了应酬交际、增进感情,生日party,老乡聚会,同学造访,恋爱投资等,名目繁多,令人应接不暇。
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存在,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忽视对孩子进行自立自强教育,过分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对子女的任何要求,总是在物质上千方百计满足,在时间上保证,不让孩子吃苦受累,所以有人形容当代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宠大的一代”。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一段时间内,片面宣传超前消费,没有大力倡导科学消费观,使大学生对国情产生了误解和模糊认识,脱离家庭和国家实际盲目追求高消费。当然,也不可否认,一些消极的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崇尚物质消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在大学生中也有存在。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存在,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也凸显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三、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策略
1.从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出发,把科学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两课”教学中把科学消费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和手段,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大力普及科学消费观。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
2.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方式
“俭而有度”是指不过分节俭,消费与个人的收入、财力相适应。这种消费观念略高于节俭的消费水平,继承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它既不是禁欲主义的,又不是享乐主义的,既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物质消费,又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毕竟是单纯的消费群体,还没有创造就没有理由浪费,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
3.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