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了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3.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事物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产生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想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综上,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他们的大脑思维。此外,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创新思维的好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篇2
一、分析学生创新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处于优势。“商机”这个词也引发了许多话题,该怎样抢占商机呢?各界人士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创新思维决定命运”成为真理。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拥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面对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使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当然,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需要从入学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初中物理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事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是靠灵感来激发的。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中学时代,用物理学科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有关几个我国初中物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我国有着原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情况看,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
首先,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单纯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从我们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从家长到教师都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片面观点,即“教师不会有错,必须要听教师的”。这样最终导致学生离不开老师,他们的惰性不知不觉也就从中滋生,他们也就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离不开书本和老师了。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改善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很差的状态。这一群体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办不起学校,他们最大的负担就是生计问题,学习更是不可能的。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的学科,如果在刚入门的时候因为教师文化水平不够、缺少硬件设施等原因,让他们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和一些公式的来源教师通常会以实验的方式来演示说明,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通过教案来进行教学。里面的教学过程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很少参与,其结果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果连最基本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他们消化知识都很难了,更不用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了。
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得到发挥。教学改善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需要的几点建议
1. 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再加上创新意识的直接来源是兴趣,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活跃。毫无疑义,课堂的实验也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重视。这样,学生亲自操作、研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 培养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得体现出实践的魅力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要想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得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努力。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且它和现代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所以,它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了基础。虽然课外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全部照抄教学大纲。它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但又不能要求每位同学做相同的活动,是要从诸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进而使思维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挥,新的产品得以创造,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创新思维。
3.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
对任何事物来说,创新都是以联想为前提的,只有在原来的事物上大胆想象,发散思维才能使思路得到开阔,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是所有的脑力劳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开阔更多的思路,联想更为广泛些,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依据,从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到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需要教师好好去把握,并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大胆的推测。
综上所述,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教师要注重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除此之外,课外也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创新思维有所认识,进而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思维 探讨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式"转向为"自主学习式",努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当然,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几千年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教师是永远不会错,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乏有的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非常差的状态。对于这一群体来讲,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能力,生计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学习与思考已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小小学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因势力导,培养小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些肤浅的看法与做法。
1.思维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够发现和解决自己或别人未所发现或未能解决的问题。
培养小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小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教学中,要引导小小学生独立、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独立完成定理的证明,积极鼓励小小学生思维的标新立异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2.思维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教”和小学生的“学”等方面本人作了一些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比较忽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给小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较少;②师生的思路都放不开,课堂上往往是一个小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小学生的思维;③解题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
3.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结合实际,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1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因此,教学中要让小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换,鼓励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对数学中的定理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使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小学生求知欲。
3.2注重“双基”,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创新思维需要小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小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教学中要将“双基”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
3.3诱导质疑,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小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缺少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教学中应诱导小学生问问题。
①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定理的证明思路和解题思路的分析时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果定理的教学,照本宣科,以“就是这样”的方式将它灌输给小学生,无疑会扑灭小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揭示定理的发生、证明思路的过程,是否还有独特的甚至绝妙的证法及解法。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发现创新的证法及解法,让小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②给小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如讲“垂径定理”时,教师与小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与学具,先进行演示,由小学生得出圆的轴对称性的结论后,教师再问小学生还有什么结论,让小学生去思考、猜想,探求结论,于是马上就回到问题中来,小学生也会沉浸在问题的探讨之中。
③鼓励小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小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读书时发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尊重小学生的思想、见解,养成与小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引导小学生主动创新。
3.4更新模式,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小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运用新方法,辅助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以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意识。
① 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的引入,让小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改造一些课本中常规性的题目,打破模式化,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将条件、结论完整的题改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论证;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要收集、整理、筛选后才能求解或证明;再如要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小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
②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
用计算机可揭示常规教学中很难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直观,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如: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教学时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能有效的让小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就是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从而突破难点,直观的揭示其中的规律,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③ 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
开展“探究活动”与“实验作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及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学校开展的”社会一条街”活动中,教小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核算成本,计算赢利,这样既开展了活动,培养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小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结束语:
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我们要以教师为主导、小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去重新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并提出一些问题去自主探究解决,重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启发、诱导、教育小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善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蒋灵凤.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科技信息. 2011(14)
[2] 谢小珊.运用行知教育理论 谈数学课的创新教育[J]. 科技信息. 2011(10)
[3] 冯霞.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J]. 民营科技. 2010(10)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创新; 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79-001
创新教育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来,笔者始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试将“创新”融于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娱乐性,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形象活泼地展示给学生。同时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其创新思维,略有心得体会。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知识是如何建构的。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课堂中,发现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低年级段,学生尚处于知识的萌芽状态,整个大脑的发育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中多接触且简单、有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我们应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还要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他们不认识键盘上的字母,无法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实践中,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如让学生在画图中画《森林动物园》,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把“复制”功能比作“复印机”的功能,把文件的“复制”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比喻成“搬家”等。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
三、重视操作,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理论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给计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在学习Word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自始至终保持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四、引进游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玩、好动、对未知事物好奇,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因此,课堂上,经常运用一些益智游戏和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从而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求知欲、探索欲。
篇6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教育的要求,也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创新思维的获得更重要的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里,囿于创新思维成效的难以测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了数学课堂里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当长,而活动质量却普遍不高的困境。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走出困境。
一、渗透化归思想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方法,触类旁通地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转化,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思想的化归。渗透化归这一数学思想,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能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案例1:阿基米德测皇冠与计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在圆柱体积计算的练习课上,教师出示如下内容:在一个直径为8厘米,高为1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注入深为10厘米的水。然后,放入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你知道放进了多少石块吗?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组织汇报时,部分学生还有迷惑。这时,教师讲述了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启发?孩子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很快醒悟了: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中,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皇冠的体积,那么,石块的体积就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样,就将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化归到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一问题上,从而化生为熟,变繁为简,帮助孩子们迅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讲述故事,启发学生联想、化归,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数学练习不再枯燥乏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能够发现问题,才可以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害怕学生会提出问题,担心受问题的“牵累”,影响到所谓的课堂教学进度,使得自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孰不知,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做几个题目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案例2: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有整数乘法作为基础,教学起来并不太难,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找准小数点的位置。如果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做很省事,也可能有效,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肯定没有好处。如果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存有疑惑之后的针对性提问,就有可能让学生学会算法,理解算理。
出示例题计算:12.5×0.8
1.独立思考:你准备怎样计算?2.小组交流:讨论算法。3.提出问题: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这里提出的问题实为小数乘法的关键,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但很多时候,许多问题会自生自灭。原因在于教师将数学课堂定位在“授知”,而不是“启思”上。如果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创造讨论问题的条件,甚至容许学生带着疑惑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那么,伴随着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得以形成。
三、倡导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一定的诱因去激发,比如动手实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以手带脑”,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刺激他们头脑中存储的相关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由原有的表象升华为全新的具象,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数学课上的实践要可操作,容易促进学生的理解,生发他们的想象,在认识、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思考,最终达成思维的扩散、延展。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舍得放手,大胆放“权”,能够放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特别是在学生实验、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出现不如意的情况,要积极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
案例3:梯形面积的教学。
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梯形,并鼓励他们将面前的梯形“变换”成已经学过的某一种图形,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想到“平移”或“割补”的方式,掌握梯形的计算方法。
学生不是不能做,是他们的手脚被我们教师有意无意地锁住了。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剪,去拼,这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往往会生成许多我们预设时都没有想到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动手,后面都有一个日趋活跃的“大脑”。
四、重视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方法也有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类比、联想、迁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数学思想,积淀数学文化。
案例4:圆柱体积的教学。
教学圆柱体积的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计算经验,回顾它们的推导过程,借鉴它们的计算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通过复习,能够较顺利地将原认识结构中的切割、转化方法迁移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计算之中,课堂探究也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对学习程序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有设问、激疑等各个环节的支撑,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篇7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篇8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创新思维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
对于机械工程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巩固、联系、充实、深化、扩大所学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笔者作为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通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总结出一些心得。
一、创新思维培养第一关:选题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龙头,是毕业设计的战略起点,也是确保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开始。但是目前选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是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单调地重复前几届学生做过的设计课题,选题缺乏新颖与创新,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足够的兴趣与责任心。
二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原因,毕业设计课题脱离真实环境与实际需求,模拟课题居多,基本不考虑所设计的设备能否装卸、能否运行、寿命如何、工况如何,等等,导致设计脱离生产实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
三是课题难度过大,一些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课题,研究性较多、工作量过大,对本科学生显得不合适,由于太难而难以深入其中,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更不可能发挥其创新性。
因此,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应贯穿创新性原则:
1.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并且难易适度。课题应该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只有在指导教师自己研究的领域内,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指导教师也有能力在后期课题指导上更好地辅导学生,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实现课题目标,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老题可以新做,但一定要差异化,在某些环节上突出变化。原则上这样的题目适合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智力和思维水平相对弱,对他们更多是尝试性的,也有新的创新点,这样有利于提高这类群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3.原则上一人一题,这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有好处的。但对有实际意义且工作量较大的题目,可数人共同完成,每个人要分配不同的侧重方向;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不能太大,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相对独立,有助于每个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培养第二关: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训练和检验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分析理解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工程技术规范资料(手册、图表等)使用能力、计算和设计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设计说明书撰写能力等。要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技能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出发点。
毕业设计任务书帮助学生对选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是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课题设计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风向标,更是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基因的引领核心要素。
通过向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告诉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要干什么?创新点的技术与质量要求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并且对课题的进程也要有明确要求。
通过对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认真阅读,学生才可以提出课题设计的初步设想,搜集、整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扩充查阅范围,分析、筛选已有信息,提出设计构想与设计计划,拟订基于现状并超越现状的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撰写开题报告、拟订总体方案、合理安排设计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指引课题走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
三、创新思维培养第三关: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毕业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起步环节,学生通过撰写开题报告,借助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可以了解课题的来源及现状,可以明确课题的设计要求、研究内容,通过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制订毕业设计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在开题报告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上体现创新性思维,合理安排与掌控设计时间进度,最终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开题,指导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深度和准度,了解学生能否把握住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在课题设计中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设计,修正学生在课题研究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思维培养第四关:计划管理
对机械类的毕业设计,课题大都来源于工厂实际,毕业设计的进度及每阶段的设计内容和成果,均应有详细的安排和严格的规定,必须构建有效的时间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通过清晰的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控制,确保毕业设计有序完成,也符合未来生产实践需要。
要做好计划进度管理。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达到4个月,需要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时间投入。学生必须每周填写毕业设计计划进度表,内容包括每周所需完成的设计内容、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评价。同时要建立监控制度。教师要每天考勤,确保学生的时间投入。
学生要通过毕业设计学会如何系统性、完整性地思维,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工程设计实际有机结合,要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查阅、结构构思、校核计算、总结说明等,也会反复探索、优化课题设计总体思路,比较国内外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最优组合的解决方案,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以及相对充裕、合理的时间,把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五、创新思维培养第五关:设计计算
课题设计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系统考查的重要阶段。通过毕业设计,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借鉴、改进设计,想象力及创新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调查研究阶段,要根据课题的技术要求进行方向性调查,对比与之相近的产品设计,发现现有产品设计的不足,设想新的产品和技术,改进已有产品,自然地就产生了创新的意识。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哪怕是一个技术环节或者是技术参数的小改进,都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
怎么改进?怎么实现?学生要依据自己的知识进行构思,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指导教师给予的鼓励和指导,这种创新意识就会通过不断的、反复的构思,形成可行性设计方案,并最终得以确定。
方案确定之后,进入技术设计阶段,学生采用工程语言将创新思维表达出来,绘制图表,通过不断校核验算,不断优化技术设计,将创新思维落实在设计工程中,最终得到最优化的产品设计。
六、创新思维培养第六关:设计指导
合理指导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引导创新思维的落实,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角色很重要,既要严格把控,又要留有空间。
首先,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设计的主攻方向,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课题的前沿领域与创新成果,并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毕业设计要求,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使得各类学生都有可能发挥其特点和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在指导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差别化。指导过细,学生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其创造性能力都有可能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指导过粗,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深度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而提出的方案可能不合理,这反过来又会约束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学生的发挥空间,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教师要合适地进行指导,应该以创新性思维为指导原则,根据每个学生题目和进度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结构水平与接收能力的不同,进行启发式答疑,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并通过指导过程,优化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将创新精神融合到毕业设计内容中。
七、创新思维培养第七关:设计说明书(论文)
设计说明书是毕业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毕业设计的课题分析、理论论证、模型建立、计算校核、设计说明、系统总结的全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说明书的撰写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应用专业知识,对课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再一次起到学生对专业知识“查漏补缺”的功效。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把创新思想、方案结果、应用价值总结表述出来,从而真正感受到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的创新价值和成就感。
八、结语
创新不仅体现在学术前沿的科学成果上,在思维上的创新意识、技术上的革新改进、参数上的优化设计、计算中的模型调整等也都是可以体现创新的。
按照创新性设计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首先需要老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教学的新模式。同时,要培养学生开展创新设计的兴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创新实践的过程中。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技术设计”、“设计说明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些环节中,应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毅力,是一种拼搏。毕业设计阶段,在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刻苦、坚韧、务实、不怕困难的奋斗品质。教师具有创新的思想,学生为实现创新而努力,这样的毕业设计会使学生更有自信与实力迎接未来新技术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才,李把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大,周福君.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创新性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处理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孕育于问题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开展。
1.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准确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佳境。如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其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在给学生出示了问题之后,我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墙角线,课桌面的边线,教室的门沿线,思考它们所在的线面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关系?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2.注重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具体事物到思维的抽象,再升华为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具体事物抽象为理性认知,在此过程中,将数学问题附着在数学例题之上,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归实践。那么,如何实践,从而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实践表明,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非常短暂,思维就会很仓促,思维的全面与完整就会大打折扣,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启发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先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思维遭遇障碍之后,教师应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启发引导要瞄准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因势利导地给予点拨,既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直达思维彼岸,又不能不顾学生的思维实际,蜻蜓点水,使学生不得要领,雾里看花,失去点拨的意义。
最后,通过不断迈向纵深的新问题延续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呈现新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挖掘,从而使数学思维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全面准确地暴露思维过程,同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启迪和点拨,从而真正让思维发展为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培养逆向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互补中优化创新本领
伽利略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探索中前进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普通高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对问题的思考沿袭传统的方法,这显然会使个体的思维落入俗套,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尤其是从反面思考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强化反证法教学。
反证法是数学教学一种常见的方法,其特点是先给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得出与公理、定义或题设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说明前面的假设是错误的,是不成立的,也间接地肯定了原来求证的结论正确。因此,反证法可谓发展逆向思维的重要方法。部分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是在立体几何及不等式的教学中才会谈及反证法,而在其他地方则很少涉及,这样学生对反证法的印象好像只能在特定的问题上才能用,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在讲解很多问题时,都可渗透反证法的思想,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反面思考问题的形成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为重要。
2.注重分析法的运用。
数学分析是数学学习上升到一定阶段后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古希腊数学之精华,欧氏几何的基础――《几何原本》就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运用分析法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学会搜集反例。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数学规律的形成必然注定是全面的。在数学发展中,巧妙地列举反例,灵活地引入一些个案,可让学生对规律形成过程的严谨性产生思考,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加深对规律的判断。
三、协调两种关系,让学生在思维品质的完善上发展创新思维
1.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思维按其方式看,可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事实上,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那种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水火不容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大胆猜测,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顿悟的灵感。当然,这种顿悟和创新绝非空穴来风,也绝非主观臆断,它同样需要教师严格的推导和论证,这就要求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从而为直觉思维提供理论基础。
2.定势思维与创新思维。
篇10
一 教师本身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指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从心理成分方面说,主要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由此可见,有创新精神首先得有创新热情。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有个性的人,传授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须以一种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发达时代,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教育能力,还得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随时掌握地理学科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以求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培养出高素质的地理专业人才。否则,地理教师就难以适应课改要求,无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 转变观念,变换方法
新课改下,地理教师需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教学重在学,教师的教只是对学生的学起引导作用,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判断教学是否成功,重在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因此,教师不要再把自己看做是权威的化身,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听命于教师,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且鼓励学生要质疑教师甚至质疑教材。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见解,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最好的见解。换方法,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要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的能动反应机制,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教师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如在地理教学中曾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横波为什么不能通过熔融状态的外核却能通过同样是熔融状态的软流层?赤道上的风没有地转偏向力,那高空风是不是和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近地面的风是不是和等压线平行?这两个问题都有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生的质疑,同时鼓励学生的这一行为并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列宁说:“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而,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改变观念与方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 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尤其是带有高考压力的学习,并不是件有趣的事,学起来也不容易,地理这一科也成了很多文科生的拦路虎。因而,地理教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创设情境,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部分,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可用多媒体播放热力环流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学习有种熟悉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自然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得到适当的发挥。情境教学法,地理教师须把握好方法,要有好的情境资料、较高的专业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能力,才能把情境教学法的好处发挥到极致。
四 分组学习,合作互动
创新思维很多时候体现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方面。高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自尊心强的制约,往往是被动地等着老师来教,不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师可试着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每个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本小组的总体成绩,学生出于大局意识,不会让自己置身事外。分组学习的好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互补与配合,全班学生个性不同,水平也有差异,有些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不愿或不敢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分组活动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在学生之间互补与配合的环境下,参与学生会自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分组时可按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两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同组的四个人要让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不同性格的学生也相互搭配,四人中设一个组长负责本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上一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
- 下一篇:医学专业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