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1

高职法学教育虽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中的重重困境。造成高职法学教育困境的原因虽多,但根源可归因于法律辅助职业市场不成熟。因此,制定法律辅助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促使法律职业的细化分工、探索新型法律辅助职业的职业化路径,应成为现实语境下高职法学教育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高职法学教育;法律辅助职业;法律辅助职业市场

随着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狭义的法律职业从业人员需求数渐趋饱和,现行的高职法学教育(模式)与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高职法学教育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其出路又在何方?

一、高职法学教育取消论的理由及其反驳

随着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取消高职(本科以下)法学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其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现在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即使是企业)都要求有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司法考试,大专法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1](2)法律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专科法学教育大多招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毕业生,要在三年时间里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是不可能的。[2](3)高等职业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法律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而当下的法学高职教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3](4)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以外,几乎所有法律教育的起点都是本科生。[4]

上述高职取消论的理由看似具有说服力,但在我们看来,其实并不成立,这是因为(1)法律职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的人才虽不能满足狭义法律职业的有要求,但可以满足广义法律职业的要求。(2)人类个体所具有的职能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学习、培养和教育,主要能力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设计型的专家,而主要能力为形象思维者则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的专家。经过三年时间的培养,基础较弱的高职生虽然不能成为擅长抽闲思维能力的研究型、设计型专家,但成为擅长形象思维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专家可能性是存在的。(3)将高职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显然是个错误,但这种错误并非不可修正。[5]事实表明,实践中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法律辅助类技能型人才。(4)正如西方民主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一样,国外法律教育传统也不能当然地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圭臬。即使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本科为最低层次,但那也只是针对狭义法律职业而言的。

二、高职法学教育存在必要性的理由

高职法学教育取消论的理由不成立,并不说明高职法学教育就有其存在必要性。我们认为高职法学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高职法学教育不仅是我国法律职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现状的合理选择。

法律职业内在的人才结构需要是高职法学教育具有存在必要性的根本理由。法学教育的总目标当然是培养各种懂法律的人才,但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在各种法律人才中,法律职业者(狭义法律职业)是核心,其他法律人才处在边缘位置。因此,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包括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法律职业者即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教授;一般目标则是培养其他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才,如行政执法者、公司企业单位经营者、司法机关的书记员、法警、执行官等

等。[6]从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格局来看,我国法学教育应当提供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一类是应用类法律人才,主要包括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二类是学术类法律人才,主要指法律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第三类是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人才,主要职责是辅助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工作。由于我国司法考试将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学历要求定在本科以上,所以高职层次的法学教育主要培养法律辅助类人员,本科层次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研究生层次的法学硕士和博士培养学术型人才,法律硕士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性法律人才。[7]

当然,或许有人会认为,本科法学教育也能培养法律辅助类人才。既然如此,本科法学教育完全可以同时承担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与法律辅助人才的任务。如果这样,高职法学还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学职业教育,所谓的法学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层面,所以,对于法律辅助人才的教育,三年时间应该足以完成,用四年时间则有浪费的嫌疑。此外,不同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培养规格、模式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迥异,本科法学教育如果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辅人才,则其不仅在培养时间上有浪费的嫌疑,而且还会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发生混乱。因此,就目前的法学教育现状而言,其一般目标即培养法律辅助类人员的任务由高职法学教育来承担是最合理的选择。

三、高职法学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症结所在

既然在法律辅助人才培养需求方面具备现实存在的必要性,从应然层面讲,高职法学教育理应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便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律辅助型人才,高职法学教育仍然无法摆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毕业生就业无门的尴尬处境。针对高职法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众多研究者进行相关原因的发掘和探讨。虽然现存的文献颇多,但总结概括起来,原因似乎只有一个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因为所培养质量不高,高职法学专业毕业生不具有就业的竞争力。而造成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具体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不不恰当、制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科化、教学方法陈旧、师资水平低下等等。

不可否认,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确实是导致目前高职法学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但问题是,这些原因只是表象(表面原因)。倘若沿着这样的(原因)思路,存在的问题必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高职法学教育近年来充满艰辛却又鲜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进程,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发掘原因背后的原因即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我们看来,这个背后的症结,非法律辅助职业市场不成熟(原因)莫属。

就法律辅助职业市场而言,其不成熟的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新型法律辅助职业尚未形成;其二,助理类职业还没有完成合理的职业分化;其三,已经定型且相对成熟的辅助类职业缺乏应有的职业准入资格标准。这些职业不成熟的表现,从源头上限制和影响着高职法学教育质量和就业形势。

新型法律辅助职业主要指人民调解员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新型法律辅助职业本应是高职法学教育的重点和亮点,为此,诸多高职院校也为其开设独立的专业。但问题是,这些新型的法律辅助职业还没有完成职业化的进程,相关工作还处于试点之中,其从业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实务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为,无论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结构体系,还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以人才培养规格为基础而设定的。在对培养目标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更新,其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其结果自然是毫无进展可言。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暂不培养此类新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但问题同样的也会出现,那就是,高职法学教育将失去将来的主阵地。

助理类职业主要指律师助理和企业法务助理(还可以包括司法鉴定员助理)。从应然的角度分析,助理类职业本应属于法律辅助类职业(至少其内部包含有法律辅质的工作任务)。正因为如此,部分高职法学教育院校将其确定为培养目标,甚至还有院校还为此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和方向。但问题是,因为法治进程缓慢,该类职业还没有明确分化出具体的辅助型岗位。实现中,该职业真正吸纳的是法律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从业者具备本科教学背景和司法资格。高职法学院校以此类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就业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能达到很高的程度也只能是纯属偶然。当然,高职法学教育可以不以此类职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如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培养人才的就业适应面过窄。

相对于新型职业与助理类职业而言,书记员、法警、刑罚执行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等属于已经定型和相对成熟的法律辅助类职业。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些职业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准入资格标准,不仅就业上难以形成高职法学教育背景毕业生的优势,就连开展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主要指实践技能实训)都缺乏相应评价标准。

三、高职法学教育的出路

如上所述,法律辅助职业市场的不成熟是高职法学教育面临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改变职业市场不成熟现状就成了高职法学教育唯一的出路和选择。我们认为,当下的高职法学教育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法律辅助职业市场的成熟做出应用的努力:

1、开展调研和实践,促成助理类法律职业分工细化。成熟的职业化市场是一种细化的分工合作的市场,这种细化的分工不仅存在于各大类职业之间,更存在于各类职业内部。助理类法律辅助职业市场的缺陷就在于没有明确的内部分工,市场需求结构不合理,其带来的结果不仅是职业人才的浪费,更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目前,有个别律师事务所正进行职业团队建设尝试,团队内部有执业律师、律师助理和律师文秘的分工,其中执业律师负责技术和宏观把控,律师助理主要在技术方面为执业律师提供帮助,而律师文秘则负责台前幕后与秘书有关的工作。这种尝试将广义的律师助理细化为狭义的律师助理与律师文秘。狭义的律师助理因从事法律应用型工作,一般聘用具有本科法学教育背景且通过了司法考试的应用人才;而律师文秘因从事文秘方面的工作,一般聘用具有高职法学教育背景的辅助人才。不管这种分工是否合理与可行,我们的高职法学教育院校理应以此为契机,除给予全力支持之外,还应主动进行实践尝试(如与律所共同组建实验班等),以促使其朝着合理与可行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法务助理、司法鉴定元助理、仲裁员助理、公证员助理职业也有细化分工的必要,但目前还没有自觉细化分工的迹象。因此有必要先启动相关调研工作,为该职业细化分工进行先期准备。

2、开发职业资格职业标准,为职业准入设置条件。职业资格标准的重要性在于,既便于行业部门或协会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以规范市场;同时还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以保证服务质量。单就技术而言,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并不存在很大难度。目前的法律辅助职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标准,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相关职业的行业管理机构没有或无法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有关。但我们认为,既然狭义的法律职业能形成自己的职业资格标准,法律辅助职业市场没有道理不能形成自己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法学教育部门,我们做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开展广泛的理论讨论,为促使职能部门将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记事日程进行前期宣传;(2)深入职业市场进行全面调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标准从技术方面为行业部门提供帮助。

3、探索新途径,促成新型法律辅助职业的职业化。新型法律辅助型职业的职业化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根据目前的发展趋

势,[8]积极研究和实践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制度与方式,或许是促使新型法律辅助职业职业化较为理想途径。为此,法学教育部门首先应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以确保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管理模式的顺畅进行;其次则应是利用专业和生源优势,组织相关的服务团队,为地方政府提供专业性社会公共服务。法学教育部门组织团队承包地方政府项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人民调解或社区矫正),既可以促进新型职业的职业化,又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就业岗位,可谓一举俩得。当然,对高职法学教育部门来讲,要将这一方案付诸实施,重要的还是要在内部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以确保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自玉,黄宏起.我国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周春蕾,杨晓辉.中国法学教育期待变局[J].教育与职业,2006(12).

[3]杨彬权.法学教育高职高专层次应该废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欧亚.对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4).

[5]彭建新.论高职法律教育的类型观及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6]彭建新.论高职法律教育的类型观及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7]周樨平,吴璇.高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8]李玉华,杨军生.论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J].中国司法,2012(3).

篇2

首先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xx政法职业学院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我院是一所具有61年历史的高等院校,隶属于xx省委政法委。前身是xx省建设学院,成立于1949年7月,当时的xx省人民政府主席xx同志兼任院长。1954年4月,改建为xx省政法干部学校。198xx年11月,改建为xx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xx年4月,改建为xx政法职业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继续承担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任务。

学院地处美丽的xx河畔,面向xx省招生。开设法律事务、司法助理、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法律事务(国际经济法方向)、社会工作、安全保卫、计算机信息管理、交通管理、图形图像制作、经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园艺技术(商品花卉方向)、园林技术、森林生态旅游、工程测量与监理、环境艺术设计、物业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文秘、应用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投资与理财、财务管理、会计(司法会计方向)、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xx5个高职专业。现有在校生一万余人。在教学中我们一贯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视毕业生为我们的“产品”,代表学院的品牌。我们愿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尽我们一切努力为贵单位选才服务。

我院有20xx届应届毕业生四千余人,定于20xx年xx月25日举办“xx政法职业学院20xx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诚邀贵单位莅临参加,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时间:

二、地点:xx市xx街xx号(xx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

三、其它有关事宜

1、首次来校招聘的单位请带好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及相关证明材料。

2、因学院需要提前安排展位,请参会单位将招聘相关信息及参会代表名单于20xx年xx月15日前告知我院学生处(招生就业处)。

xx、我们将免费为每个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展位,并免费提供工作午餐。

4、联系人及方式

联系人:

篇3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引人关注,从表面上看反映的虽然是毕业生的问题,但暴露的其实是我国高职法学院校办学理念不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深层问题。文章以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理念为切入点,认真总结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发展途径,以期对我国高职法学院校建设高职强校、高职名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法学 理念 实现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高职法学教育不仅取得了规模上的长足发展,而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在为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高职法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我国的高职法学教育也存在着办学思路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对此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并作出及时调整,不但会影响法学教育的发展,还会影响中国法制的进程。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法学教育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应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

一、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高职高专法学教育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教育理念,对高职类法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要科学。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体系呈现“两多”现象:一是类型多,二是层次多。纵向上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基本层次的学历和学位教育,横向上有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成人教育、自考、电大、函授、法律职业者培训等类型。应当肯定的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学习法律的需求,每种教育类型都为培养法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盲目办学、教育理念不上不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教育体制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类型的法学教育都应找准定位,促使整个教育体系横向分明、层次衔接、总体协调。作为高职类法学院校,在办学理念上要鲜明,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并使之成为高职法学教育最根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第二,在教育层次上应安心于办好专科教育。第三,在教育方向上应明确为职业教育。

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类型的需求与要求,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自身优势,培养各种应用型、复合型的现代法律辅助类、服务类人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法学专科毕业生仅靠学历自然无法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竞争,因此要扬长避短,以特色取胜。这种特色应该体现为高职高专法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性。目前高职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单位主要在基层。因此,高职法学教育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思维路径,着重培养熟悉经济法律的复合型法律服务人才和适应基层需要的应用型法律辅助人才。高职法科生必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应用能力强,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法院书记员、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律师助理、企业法务人员等一线的法律实务工作,成为既具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既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又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各种纠纷,能够撰写各种法律文书、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最后,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需求组织和实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应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以培养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技能、职业道德为中心开设课程、设计模块,强调法律课程与经济、金融、文秘等课程的复合性。

二、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职教理念、学校找准定位、政府大力支持

目前,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那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相反,用人单位用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着毕业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学历高低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影响极大。在人才市场上,名牌院校和高学历毕业生自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专科院校毕业生则遭遇冷落。对此,高职高专法学院系要有教育领域的营销观念。首先,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内涵,加强建设,全力打造高职名校、高职强校,发挥教育领域的名牌效应。其次,高职法学院系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世纪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专业法律人才。严把人才质量关,以质量求生,凭特色取胜,只要专业有特色、个人素质过硬,培养的毕业生就会有市场。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大力发展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事业服务的高职法学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校建设,及时制定政策做到配套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践行法律职业教育理念,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法学院系要按照高职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凸显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特色。

首先,要严格按照高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放到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改革法学教学内容,对法学知识做实用化处理。即根据高职法学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明显的要求,确定以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为主,舍弃那些单纯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在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最后,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实习实训条件。目前,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普遍重视工科轻视文科。而必要的实习实训设施与场所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法律院系应保证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都能接受到持续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训练。高职法律院系在校内应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需的场所、设备,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和相应的信息反馈、交流、改进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

(三)针对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承担着服务市场经济、推进法治发展的社会任务。随着各种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觉醒、权利义务观念的增强,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高等职业法学教育要针对这种社会需求,设置一些为基层急需、市场经济急需的各类法律服务专业,如法律事务专业、法律文秘专业、社区保安专业、调解员专业、司法助理专业、企业法务专业等。

(四)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法学教育要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要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让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到律师事务所兼职,到法院、检察院进行调研,到企业从事法务,获取法律职业资格,到法律服务岗位轮岗锻炼,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把校外的专家“请进来”。由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企业法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专家之间的相互交流配合,从而逐步打造出适应高职法学教育要求、人员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高职法学院系要在观念上进一步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专门的实训管理机构,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资格标准,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一定的专业技能标准,即精通法律文书书写,熟悉法律程序,具备较强的法律服务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走向社会所必备的通用技能,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达到相应的国家等级标准、尽量掌握驾驶技术考取驾照等。

(六)教学与科研直接结合,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邀请有关行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参加,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应具备能力的需求意见。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可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决定。奖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依托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业等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尝试向地方法律援助中心申请设立学校工作站,由教师指导学生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按件获得法律援助经费补贴。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服务工作的广度,并使学生能广泛地参与法律实践,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校方无力承担法律援助费用的问题,保障了实训经费,从而实现法学教育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七)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高职法科学生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精神实质。高职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必须开放且富有创造性,学生应能走出书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等方式,深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了解中国社会的法律运行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社会。法律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实践,打开校园大门办学,力争探索一种多途径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篇4

置身于一片林立的高楼中,华明有着与他自身条件鲜明对比的低调:年轻,帅气,年薪百万;但是含蓄,谦虚,生活简单。在律师事务所的会客室里,西装革履职业装扮的华明,还是让人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

在同行的眼中,华明是一个令人艳羡的传奇;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却并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因为其间有太多的偶然。无论或左或右,华明在“而立”之时踏上了年薪百万的正轨。而这样的人生规划似乎在他的孩提时代已经打下伏笔。

没有假期的求学生涯

与华明同龄的人,在学生时代几乎都有过看香港政法类题材电视剧的经历。剧中的律师头戴假发、身披律师袍、口吐珠玑、舌生莲花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可撼动的正义感更是让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深深浅浅的规划。而华明则是其中少数坚持下来的几个。

“当然,除了职业崇拜之外,我分析过律师的职业性格特征,需要的是细致、谨慎,且有韧性,而这些刚好是我个性中较为突出的部分。因此,在很早的时候,我便认定律师是我适合的职业。”华明说道。

于是,在选择人生走向最为关键的关口――高考时,华明放弃了直升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机会,而是报考了华东地区一所最好的政法专业的大学。“当时,我填报的是最有前景的国际经济法系。冒着这样的风险,我的考虑是既然选择了职业方向,那么与其读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不如读一所法学专业院校的专业科系,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

用华明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追求的人。考学如此,求学亦是如此。大学4年,华明没有休过一个假期。在其他同学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他正在辗转于各个司法部门。“在司法程序中,所有的部门我都实习过。我必须清楚地了解,在未来我的工作中,跟我打交道的人都是什么样子的。”

毕业之际,已经通过司法考试拿到律师执照的华明,再次放弃了直读研究生,而是进了一家不错的涉外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助理,当时的月薪只有1500元。

华明说:“虽然,读研在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段中是非常必要的事,但是,在我看来本科后直升研究生不见得是件好事。在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时候,进入更为专业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学习,往往是没有方向,缺乏重点,并且难免会与社会脱节。”当年的1500元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看来,没有强烈的多寡概念,而进入行业则成为毕业后就业时的唯一考量。

事实上,在参加工作之后,华明也并不缺少高含金量的深造机会。两年之后,他便得到机会赴英留学,并取得硕士学位。

成合伙人引收入井喷

正是这次留学,为华明回国之后的职场发展,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他说:“国外不仅有很广的接触面,而且留学制度非常紧凑,它为我节约了很多时间。”这为华明在较早的年龄段实现百万年薪提供了时间条件,“其次,在那个时候,司法专业去国外留学比较少,回国之后属于比较抢手的人力资源。这个情况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但是,这一行业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从业者还是有一定偏好的。”

在律师这一行,年轻、高学历的“海归”律师往往会获得律师事务所的青睐,收入也会更高。因为有留洋背景,他们更加熟悉海外的法律、法规,更能熟练地用外语起草法律文书,因而更加容易接手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外汇业务、海外上市等完全国际化运作的业务。这些业务的标的很大,有些甚至要数十亿元,按照1%至5%的业务提成,一笔业务就能挣个几千万元。最后按参与人头分下来,每个人都能收入丰厚。

有了海外留学经历这一敲门砖后,华明勤勉依然。“我承认,我是骨子里的工作狂,每天都会加班。因此,每次加薪都是自然加薪,并非向老板争取而来。”

直到有一次,华明敲开了老板的办公室门,说出了自己希望成为合伙人的想法。“提出成为合伙人,是经过成熟的考量之后的举动。首先,我会对自己进行一个横向比较,和与我相同职位的律师进行比较,比较业务能力,比较对律师所的贡献,确保自己确实有这个实力和资格。其次,就是看合伙人层面,看他对你的认可度。另外,不能或缺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当时,我已经将遭受拒绝的退路都预演过几遍。”

几乎没有费太多的功夫和时间,华明便一路从律师助理、律师、资深律师以及合伙人走过来。成为合伙人之后,华明的收入迎来了百万年薪的井喷。但华明说,百万年薪相较月薪1500元并没有带来成正比的幸福感。“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是相同的成就感和更多的金钱,而百万年薪不是起点,也不会是终点。”

律师不是暴富的行业

在采访过程中,华明一直在强调:“如果我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话,那么成功是不容易被复制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运气成分。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唯有踏踏实实才能有自己的成功。尤其对于律师这一行业而言,它是一个容易稳定的行业,但绝对不是一个轻易暴富的职业。在司法局的统计数据中,上海律师平均收入为年薪4.5万元,在现在上海近万名律师中,年薪过百万的只有一二百人。”

在华明看来,想要获得成功,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是决胜的起跑阶段。“这些优劣势既是知识上的,同样也是l生格上。”华明如是说,“如果要分析我的经验,我认为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是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不懈努力,再加上如果有运气的青睐,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篇5

当前,法务会计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发展趋势,业务领域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现有的司法会计活动已经出现供不用求现象,法务会计在解决我国会计与法律实践问题、完善我国法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司法会计不足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法务会计职业。我国经济领域纠纷案件越来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经济案件被诉至法庭,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还缺乏规范性,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经济案件中,经常是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成为整个案件的关键,因此,案件双方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法务会计人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2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

自2001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

第二,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此后,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聘请退休的教师

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3.4.1完善实训条件

在课程实施的基础上要是加强学生的实训条件。在课程设置时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学习同事进行,这样就可以实施“教学工厂”。让缺少实际经验的毕业生,有充足的实训经验,不会在成为制约其高职院校合作的瓶颈。

3.4.2实行校企结合制度

篇6

关键词: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有634所所法学院、系具有招收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法学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由于就业资格准入限制也造成了部分法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艰难,没有在专业岗位就业的毕业生纷纷改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法学这个曾经令无数学子艳羡的专业,完全被遗弃的悲情笼罩着,法科学生面临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最低的是法学为87.2%。报告还指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法科学生在公检法系统、律师行业、国家公务员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单位、行业的就业、创业情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法科毕业生在公检法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现在要进公检法系统已经越来越难。就其原因:一是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后,法院、检察院招收审判员和检察员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允许大四在校生参加司法考试,但是在校法科学生主要是忙于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尽管学校为在校生开设很多的案例课和实训课,但是扩招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很难满足法科学生适应司法考试的水平要求,就全国而言,从2002年开始举行司法考试以来,平均每年考试至少有80%的法科学生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二是按照现在的录用政策,进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法学学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法科学生在校期间都忙于司法考试,获得了司法考试后,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公务员考试内容,加上公务员考试又由于报考人数多而录取率低。三是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没有资格报考公检法机关,这样一来,不但造成公检法机关得不到法科人才,还造成法科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

(二)法科毕业生在律师行业就业的情况

从事律师工作,是广大学生选择就读法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择业驱动力。但是目前法科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所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部分都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据多所大学法学院的统计,2010届法学本科生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数仅占法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

(三)法科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科毕业生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进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和政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公务员法实施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增加,竞争日益激烈,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基本上都在50:1以上,个别中央国家机关能达到1000:1以上。法科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有专业上的优势,但由于目前公务员招考实行中央和地方独自组织考 试的体制,每个省甚至市、县都有自己的考试科目、考试范 围、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并且时间各异,时常造成冲突。学生为获得更多的公务员录用机会,奔命于各地,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和就业困难。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加之各地公务员考试相继出台各种限制性条件,包括诸如考生报考条件须为“985”工程、“211”工程类学校,考生生源地限制等,同时,为了防止考生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赶考”现象,各地政府举行联合考试,即约定在同一天举行公务员选拔考试。在公务员考试难度加大、录取率偏低的大环境下,法科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困境。

(四)法科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

企事业单位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增长点的行业,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法科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现象。一是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说,使用专门的法科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二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初出茅庐的应届法科毕业生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许多法科毕业生就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造成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法科学生就业遭遇种种困境和难堪,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一)现实社会的原因

1.法治环境的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具有特殊性,就是指法科学生要想获得完全理想对口的就业工作岗位,就必须充分考量社会中的法治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治需求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治的阴影还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又由于国民素质普遍偏低,法制宣传没有普及群众,法律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观念并没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念,而且法科类学生就业之特殊性归根结底乃是法律之于社会存在或运行方式的特殊性,科学的理性的法律乃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唯有经济发展形成的商业化和社会发展形成的法治化才是法科类学生就业的理想环境。中国目前缺少一种法治环境是法科类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性的因素。[1]

2.对口岗位供应不足。一般认为法学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单位是公、检、法等政法机关、政府机构,或到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但由于近年来党政机关持续进行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减,此类单位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全国有3000多个基层法院,按每年每个基层法院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计算,我国的基层法院每年约能接收6000多名毕业生。再加上中级法院,每年总共大约能吸纳8000多名毕业生。选择去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行业工作的同学,仍须通过司法考试获得从业资格,但极低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仍是困扰法科学生就业的一大难题。[2]

3.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存在着差距。现今全国开设法科专业的大学已经达634所,在校法科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扩招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普通高校法科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过快。除正规法科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科有关的“干校”、函授、电大、自考等多种形式的法科教育,法科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仍然是法治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3]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就业、创业方面,法科学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原因,比如,法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技能掌握不够,社会实践不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期望值过高的就业、创业观念问题,极易导致法科学生的就业困难。

1.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诸如: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具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学生在司法实践中获得,本科四年学制实践机会不足,致使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4]

2.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对在校的法科专业学生,大都没有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导致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不能得到有利的资讯,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这就是社会资本缺失的后果。[5]

3.盲目攀比,就业观念偏差。客观上,不断扩招、司考难、专业的非排他性、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的脱节等似乎都是就业难的合理解释,主观上,摆脱“专业不对口”“非传统法律行业不入”等就业观念的桎梏,将法律人的理性思维、法律精神法治理念薪火相传,成了广大法科毕业生应该正视的首要问题。而伴随法学教育的复苏,法律职业经历着由冷到热,由热到高劣汰转换过快,很多人难以认清形势,学生认为自己以后要从事公检法工作或律师工作的占近九成,甚至面临大学毕业时,许多学生仍保持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能找一份“专业对口”的法律工作。[6]不但进校前存在着盲目报考,而且毕业后又不愿到基层、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造成就业的挤压困境局面。

4.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科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相对不足、招生规模扩大过快和法学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外,法科学生没有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重要因素。针对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对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回答中,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有7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这一结果与其他类似调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认同存在较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7]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政法院(系)在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是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比如,盲目扩招造成就业压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专业口径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等,具体表现在:

1.扩招造成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快速扩张与法律实务部门有限的吸纳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目前我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数29 万多人。[8]而无论是法学院系还是在校生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法律实务部门的吸纳能力。据初步统计,作为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最大需求方,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系统根据自然减员和发展需要所能提供的职位每年大约为2.5万到3万人。[9]而如果再排除其他潜在的竞争者,如转业军人、社会在职人员、其他层次的法科毕业生等,留给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2.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法学教育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法学教育欣欣向荣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其在缺乏深厚文科学术氛围的工科院校中,法学专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表现在作为法学教育产品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且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性缓慢。集中暴露了现行的法科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一站式”通识教育,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和法律技能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实践教学过程薄弱。我国不同法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实训教学的模式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各类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律实务、诉讼法诉讼模拟等课程;有的学校建立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诉讼模拟;有的学校在当地公检法等部门或者和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实习;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展开教学,在各院校间比拼司法考试通过率以督促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等。然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法学院校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培养的学生却仍然为许多实务部门所诟病。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建立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法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建立,也绝不可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或者进行短期的实践、实习,模拟几次诉讼,而寄希望以多么大的提高与改善。此间问题,殊值深思。[10]

3.专业口径单一。我国的法学教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科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亲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得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11]

4.学校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集服务与指导一体化的实践过程。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创业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法科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高校针对法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还面临就业指导理念陈旧、就业指导的程序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的体系化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本位浓厚,服务意识淡漠。服务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角色意识还不强。政法类高校为了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服务,诸如提供各种就业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招聘宣讲会、组织就业技巧培训等。但政法类高校固有的行政管理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成效不大,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虽然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中心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需求,如缺乏专门的就业培训机构、未能充分有效开展模拟招聘、求职成败案例分析、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就业实习等工作。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人数偏少,学历层次差异大、就业实践经验欠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达到就业、创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分类指导欠缺,指导效果不佳。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一般可以分为研究型法律人才、实务型法律人才和辅助型法律人才三类。现实中,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选拔政策释疑、法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指导、就业信息及选材标准的深度解析、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方面,但现有就业指导内容难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就业指导应根据毕业生的多元化职业发展目标采取分类指导方式,指导法科毕业生尽早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及专业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分阶段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促进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

我国法科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在文科中一直位居倒数第一,其深层原因在于供应与需求的严重脱节,以及对中国法治转型契合度认识不够。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既是中国法治发展对人才之急需,又是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应当在强化基层审判与检察职能、彰显司法行政的调解、矫正与服务功能,完善企业法律顾问与律师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切实吸纳人才,收到法治改革与就业问题同步解决的双重效果。[12]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应当体现在:强化基层审判职能,吸收法科生到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重点充实基层检察院,完善派驻机构制度,充分吸收法学毕业生;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调解、矫正、帮扶与宣传功能,拓展就业之路;激励律师事务所的人才需求,建立律师见习和专业分工制度;充实企业法律顾问力量,严格执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科学生就业难,难在供求关系不畅。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法律专业毕业生,当务之急应当是疏通“供”、“求”间的关系。总体方案是:由中央政法委领导,由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编制办、财政部联合制定政策,为法科毕业生就业提供规范依据。[13]

(二)职业去向多元化,化解就业压力

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排名前5名的依次是:办公室职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法律职员,其他法律助手,法官及助手。[14]最为法科学生看重和最能体现法学教育成就的职位--法官--竟然只能排在第5位,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上述调查结果与著名学者苏力教授的观点相吻合。苏力教授认为,中国的绝大部分法学毕业生并不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他们会到各级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到各类公司企业任职,自主经商,进入新闻传媒界,几乎遍及所有的行业,即使进入法律职业界,除了当律师,哪怕身在法院、检察院或司法局,都不一定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多数只能从事行政、政策研究等工作,更像是这些单位或系统内的行政官员。即使在就业率近乎100%的北大法学院,也只有大约20%左右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才真正从事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15]其他非知名高校的法学院的情况也相差无几。如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每年也只有1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直接运用法律知识的职场工作,而最大比例的学生(40%)进入企业、银行业、保险业等领域工作。[16]

职业去向多元化或者说非法律化是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现象。法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能从事各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而且还可能从事各种非法律职业工作。事实上,随着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非法律专业工作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比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多方面拓宽法科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化解法科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探索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模式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高等法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让法科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涯规划理念、理论,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法科职业生涯规划重点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心理测试,明确其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对职业前景、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基本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并形成规划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制定生涯规划方案,首先对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进行最佳匹配,职业定位过程中应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确定职业定位后,就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由分阶段的目标组成。如:短期目标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按照规划的时间维度,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4种类型。[17]

(四)加强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训

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全面知识,精通法律和法学原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析能力、创新能力、经验知识、信息知识、缄默知识方面。

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须通过实训来完成,而实训的开展应当以本科生导师制的引领作用为基础。本科生导师制度旨在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水平,对开展实训、提高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实训分为以下三类:

1.理论类实训。理论类实训是指通过对理论问题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探讨,在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升华。理论类实训不同于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而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反思和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及锻炼学生研究理论问题的思维能力。理论类实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学文化沙龙、法律辩论、法学论文探讨等。

2.文书类实训。文书类实训是指通过法律文书等常用文书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其撰写方法,明确各种文书撰写要求和格式、内容与写作方法,以及各类文书的特别注意事项,从而规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文书类实训可以通过法律文书写作、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方式进行,将讲授与演练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书写作对法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是由法学的学科特点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实践中,这一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提高文书写作水平是提高法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意义重大。

3.实践活动类实训。实践活动类实训是指通过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运用型、实务型、竞技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专业实践的过程和形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现实化、直观化,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职业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类实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演练、法律援助、证据调查、甄别与运用等方式来实现。实践活动类实训是学生就业前的一种预习和预演,对增强学生对就业情况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兴趣,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5][11]练小勃.法科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院,2007(4).

[2][4][6]朱宁.孙玲玲.崔拴林.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3).

[7][17]陈维厚.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j].理论思考.

[8][16]杨晨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咨询组工作组成立[j].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日.

[9]李仁玉.张龙.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j].当代法学,2008(3).

[10]丁阳东.法学本科实训教学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2年6月(中).

[12][13]汪习根.汪沛.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篇7

张先生遇到的难题并非偶然。笔者了解到,本市各大论坛、研讨会,乃至电视台、网站的速录师,也是临时找来的。相关人士称,天津只有一家速录培训学校,平时的大小会议,现场速录都是借调连邦速录的老师和学员,但赶上会议高峰期,人根本就不够用,即便有单位开出一小时400元的高价,也无法请到速录师。

笔者从本市人才市场了解到,没有现成的速录师可供企业或企事业单位选择,因此,也很少有相关单位打出速录人才的招聘广告。企业要招这方面的人,只能先把需求提供给本市的唯一速录培训机构―连邦速录,然后慢慢等待。

行情

按小时计薪

被誉为“白领钟点工”

“话音落,记录毕,文稿出。”这是一个速录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笔者在天津电视台某节目现场看到了连邦速录实习的学员,她是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的大专毕业生。一年前,她在企业实习时,听一个客户说起速录。“工作这一年,跟领导出席的场合总能看到速录师,觉得这项技能越来越普及了,所以准备自己也学学,以后肯定用的上” 。于是,她开始速录学习,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就是学校为她安排的实战演练。

据了解,速录是1994年才在国内出现,刚开始时,不少人都对速录师感到好奇,而随着市场对速录师的认知度提升,速录师越来越吃香,从最初的政府重要会议,到后来的高峰论坛、专家讲座等,到如今,只要涉及到文字的地方,都能看到速录的身影。一些大企业也开始招聘专职速录师。

据介绍,目前天津的速录师多以小时计工酬,一般会议、网络直播,每小时200-400元,如果按天计算,一般在1200-2000元,晚上会加收一定费用。因为待遇丰厚,一些白领将速录师作为兼职,一个月只工作6天就能拿到6000元的薪水,因此,速录师也被业内誉为“白领钟点工”。而专职速录师每月的薪水都不会低于万元。

现状

速录师缺口大

本市至少需要3万人

据央视《中国职场》报道,速录师在全国范围内也不足万人,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业内人士介绍,速录师的薪资待遇虽然诱人,但是人才供应却显得捉襟见肘。目前仅天津地区,速录师市场的需求量高达3―5万人,而现有从业者还不足1%。

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一是,速录师在国内还只是一个新兴职业,很多人在观念上还比较落后,认为速录就是打字员,没有发展前途,所以不愿入行。另外,还有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速录是什么,而开办速录培养的教育机构更是屈指可数。

说到速录师的从业要求,连邦速录教练、速录师职业资格鉴定站考评员邱珏琦介绍说,由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对速录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国家机关优先考虑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速录师,法院因为业务需要而要求速录师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金融机构则对速录师的英语水平有明确要求。因此,市场更需要复合型的高端速录人才,尤其是英语、汉语言、计算机、法律、金融、地产等专业的本科学历的科班人才,加入速录行业会更有优势,前景也会更广阔。

展望

全新的职业机会

笔者走访中发现,随着市场对速录师需求的旺盛,也为一些遭遇就业瓶颈的人群带来了全新的就业机会。目前,速录师的就业领域包括各大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重要会议、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影视传媒、广告公司等,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据连邦速录就业老师介绍,连邦学员毕业后除了做专业速录外,有的到法院做了书记员;还有的到了房地产、生物医药、影视传媒等众多企业做“速录秘书”或总裁专职速录师;也有选择做兼职或自谋职业,兼职速录师工作比较轻松随意,不用坐班,属于有钱有闲一族。可见,速录师的就业方向是多渠道,多领域的。据了解,天津市场除专业速录师抢手外,部分企业则直接将岗位定位在速录秘书、速录助理、速录文员等岗位上。

此外,作为速录人才,薪酬是一方面,由于速录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会接触不同领域和行业,接触高层次的各类人士,有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另外,知识面的扩展,眼界的拓宽,这些都是金钱之外无价的回报。至于速录秘书、速录文员,由于接触的人群往往是政府官员、企业高层人士,因此,速录秘书又隐藏着巨大的潜在升职空间。

入行

学成只需4个月

速录师和普通的打字员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能够与声音同步记录,也就是边听边打。据介绍:速录师每分钟最少能打220个字,最快的速录师一分钟能打500字左右。笔者注意到,速录师打字不是用一般的电脑键盘,而是一种专门的速录机。据说速录师操作起来,能同时按下10到14个键,每次最少能打出2个字。

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75-03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迈进和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导致了男女生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人力资源配置在性别方面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这决定着其劳动绩效水平和职业理想指数。

价值观是由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中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就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的选择,与个人职业理想指数和社会劳动绩效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无情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就业情况做出不同评价,这便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了解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就业质量问题,我们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主要就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区域意向”、“就业薪酬预期”及“就业价值判断”等方面,从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出发,了解其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升就业质量,为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满意就业提供文献参考。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1.就业方向选择。调查显示,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第一份工作”一题中,7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为4.2%,只有1.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不分专业,均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金融行业等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方向为主要选择,盲目追求稳定,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对自身定位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2.就业区域意向。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被调查者中54.7%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26.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二线城市,4.3%的女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只有0.9%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前往西部和从事村官等基层工作。这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造成大中城市人才过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而过度竞争的一线城市职场与生活压力太大,也使其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降低。

3.就业薪酬预期。当问及“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多少”时,48.7%的学生选择了“3000~5000元”,更有甚者,20.2%的学生要求“5000元以上”,选择“1500~3000”的学生占据24.3%,只有6.8%的学生对于毕业薪酬要求不高,表示只要是自己对口的、喜欢的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后期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薪酬。这也显示出理工科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选择过于注重薪酬高低,过多转向金融等行业,而不是专业对口、兴趣相关等行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4.就业价值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工作地点”、“单位规模”、“发展空间”、“个人兴趣”、“专业对口”。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对于单位性质要求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缺少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表现出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的状态。对于专业对口要求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她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大大影响职业幸福指数。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存在就业方向选择不务实,薪酬要求过高,区域选择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就业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在增长,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淡化,功利化取向突出,从而引起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冲突,就业难问题加剧,就业质量降低。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个人主义加剧,社会价值观淡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概念加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社会价值观淡化,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工作环境与薪酬高低作为就业选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女大学生中就业观念已由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转变为自我价值体现。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但是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突出个人因素,而忽视与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国家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择跨专业就业,转向社会人才过剩的金融等行业,学而不能致用,不仅难以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也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就业质量下降,造成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高低,成为职业生涯指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显示,功利化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当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核心体现。追求薪酬最大化,对工作区域过度要求,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将工作区域锁定在沿海等一线城市,过分注重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忽视城市生活压力与人才市场过剩等各种问题,导致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就业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义务观念淡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紧缺,使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隐患。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3.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就业矛盾的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情况与我国现阶段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形势严重不符,而普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薪酬预期容易偏离,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使整体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四、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及建议

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关注与努力。只有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联动起来,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美好蓝图,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理想就业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满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对于就业自然有着美好的设想。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以及行业的合理竞争。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有时会出现矛盾,而学会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便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行业的利益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个人意愿、所学专业等纳入就业选择的考虑范围,使自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吃苦耐劳,将就业目标与政策环境相结合,积极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号召,在现实的条件中实现个性就业、高薪就业,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提高就业质量。

2.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她们根据自身专业的需求,个性创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位置、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毕业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理想指数。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降低女性用工成本,创造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政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关注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多位一体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4.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妇联帮扶力度。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同时,公司应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此外,妇联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组织,应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帮扶力度,及时利用各方资源,与司法部门共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女性就业质量问题。

大学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大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在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意志品德的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正确选择、勇敢面对,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女性特有优势,达到应有的就业期望,使就业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劳动力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梁龙娟,佘贤君.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1).

篇9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高职;司法警察;英语;应用

作者简介:汤泉(1969-),男,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英翻译及法律文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2年度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英语与司法警察行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110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33-02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 hing)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有实践意义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语言学习和应用。高职教育所遵循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

根据乔姆斯基[1]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有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以习得深层结构从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即实际运用语言的行为。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知识可以划分为陈述性语言知识和程序性语言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人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也就是“knowing-what”“是什么”的命题性知识;陈述性语言知识是由内化的语言规则和熟记的语言板块构成。而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即“如何做” “knowing-how”的行为性知识;程序性语言知识是由学习者用来处理语言语料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程序性知识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即技能)和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即认知行为策略);前者是指学习者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的能力,而后者则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因此,外语知识的认知过程包括了新的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自动化,以及利用外语知识和其它知识进行交际时所涉及到的各种心理过程,它既包括了语言的学习,又包括了语言的使用。[2]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以有意义的方式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所传授的,并且这种建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知识不仅是个人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还需要依靠社会群体的共享与协商来进行深层的建构[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本身具有社会和文化的特性,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是学习者借助他人(教师、家长、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协作或对话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特点与优势

(一)任务型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突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只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言知识,而是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具体的、有实践意义的任务来形成语言能力并产生语言行为即语言的应用,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参与任务越多,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也就越多。因此,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4]

(二)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真正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与所学专业或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际方法,提高他们的“核心技能”,即完成实际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设计出与学生专业或未来职场有关的任务。这样,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英语知识,也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用英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任务型语言教学体现了语言习得的互动性。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通常都是通过分组合作完成的。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与他人(教师或同伴)进行沟通、协商和分工合作,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生完成了语言知识意义的构建,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文化意识、话语策略和决策能力。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4.任务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任务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特色和职场需要,因此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是团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免去顾虑,积极参与其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能学有所得。任务的成功完成,能带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和对学好英语的信心,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下一次的任务,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启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成果汇报巩固评定。在这五个环节中,教师启动是任务前阶段(Pre-task),包括教师设计任务,介绍任务主题、相关单词和短语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和成果汇报是任务循环阶段(Task Cycle),指学生经过分组活动去完成任务并进行结果汇报演示的过程。巩固评定是语言巩固阶段(Language Focus),是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对语言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以及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操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5]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司法警察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职司法警察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监狱管教干警、律师助理、法庭书记员、社区工作者等。随着不断的改革开放,我国司法行政系统中涉外监管、涉外法律事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英语是从事涉外监管和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最常使用的工作语言,这就要求相关院校能培养大量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司法警察院校大学一年级通常只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没有专业课程,而且在三年的教学计划中也往往没有专业英语课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所在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一些专业学术英语以及相应的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顺利进入专业学习,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从“一般用途英语教学”(EGP)转变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或“学术用途英语教学”(EAP)。因此我们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术知识来进行任务设计。

综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学习空间,能很好地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和专业学术知识,还培养了职场英语的交际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当前高职司法警察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Knowledge of Language :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New York: Praeger. 1986.

[2]皮连生.智慧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音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国际商法;非法学专业;模拟法庭训练

作者简介:朱燕(1981-),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00-02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与商务有关的非法学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和外语(商务方向)专业大多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作为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国际商法”将商务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法律知识相结合,在培养应用型商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际商事法律知识,能够在今后的商事活动与商事交易中明辨是非、维护自身权益及避免交易陷阱,是“国际商法”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

由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国际商法”甚至是法学概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例如英语、日语、韩语专业前期没有开设过“法学概论”等法律类课程,至多开设过“进出口业务”、“外贸单证”等几门零散的经贸类课程,因而也不具备像商务、经济类专业学生那样具有系统、全面的经贸知识。国际商法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法律和商务方面的知识、术语,因此对外语(商务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体会,笔者就非法学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教学定位有关的问题

非法学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若按照法学专业的要求确定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必定会不符合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令教学目标与定位产生偏差。因为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法学家的法学高端教育,也不能只是单纯的普法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既有一定法学理论知识又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具备法律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大部分是面向企业的,如文员、助理、外贸业务员、翻译等,而不是专门的法律岗位,如法官、律师、法律顾问等。

因此,在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确定“国际商法”教材时,不宜选用法学专业教材尤其是研究型的教材,宜选用法律理论深入浅出、具备较多案例与实践训练的应用型教材。

2.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国际商法”教学内容包括了国际商法概论、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法、海上保险法、票据法、知识产权法及国际商事仲裁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专业性突出的特点对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前所述,由于外语(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法律及商务知识的缺乏,在解释法律关系前,就相关内容涉及的商务知识也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铺垫,因此部分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另外,“国际商法”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理论性、技术性强,大部分的商事法律规定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属的学科专业。就目前阶段而言,由于学生还未涉足商务职场,少有非法学专业学生意识到额外学习法律尤其是国际商法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也难以有强烈和直接的学习动机。

“国际商法”教学内容还具备以下的特点:不同法系、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规定往往有着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地表示,这涉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历史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大陆法系主要国家间的比较、英美法系主要国家间的比较、我国国内立法与国际通行做法间的比较等,例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际公约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关于发盘、接受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规定出入较大,由于对国外的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缺少认识与了解,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缘由,加上各个国家的法律条文一直在持续地修订中,使得“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与前沿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学习的难度。

3.与教学方法有关的问题

从教学过程角度看,目前仍是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的训练。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知识基础匮乏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方面的约束,教学过程以单向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演为主,较为单一。虽然已经引入了不少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不过这些案例也以教师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解答为主,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发挥。另外,“国际商法”不像“进出口业务”、“外贸单证”等课程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训练内容与渠道,“国际商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充分而有效的渠道,学生的国际商法职业技能比较缺乏。

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抽象、专业的学习内容,较难吸引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主动学习、深入钻研的学习热情,进而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公司法”之后,对公司究竟如何运作仍然没有概念,在学习了“票据法”之后,可能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汇票、本票、支票,更不会缮制。因此,在“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原有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有关领域的实际运作,去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具备在工作岗位上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增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强其择业与就业的竞争力。

二、改善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的对策

1.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突出重点

目前,“国际商法”课程的不同教材内容没有完全统一。围绕“商事组织法”、“商事行为法”和商事争议解决规则三部分展开,章节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为非法学专业学生讲授“国际商法”课程时,应适当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实用性。例如“商事组织法”部分应以公司法为重点,“商事行为法”部分主要讲授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而产品责任法、法、票据法和知识产权法不仅是进行商事活动应具备的必要法律知识,而且对平时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适宜选为教学内容,但“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法”、“海上保险法”若教学对象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时间也已饱和的话则可适当放弃。

2.改进、完善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法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由于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场地、教育技术及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性与学生学习的被动性,通过具体案例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为当事人设身处地分析、解决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为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案例即可以是实际商事活动中的例子,也可以是教师编写或提炼的。不论来源如何,所选择的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知识点并且具有典型性。一般说来,案例的真实度越高、可分析性越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时效性,因为有关法条在持续的修订中,对于过时的案例要及时地更新或放弃,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吃透教科书以外,平时应通过网站、论坛、报刊杂志等媒介关注国际商法有关专题的前沿知识,并尽可能地走访一些法律工作者例如律师,去了解实务中的做法与规定。二是案例的使用。案例的分析过程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而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案例分析的主体。教师通过知识点的铺垫,或以导入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或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点去讨论、回答问题,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等、靠、要的思维惰性,通过案例分析的具体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案例分析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评价者,避免成为分析结果的讲解员与宣布者。现在有一种新的案例形式即视频案例正被提及和使用,其大多是一些根据真实案件制作的电视节目。由于视频案例直观、真实、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学生对其更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为了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实务例如庭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案例进行调节,但是视频案例不宜过多、过度地用于教学,因为作为视频节目来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的,自主思考、深入思考不足,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

3.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同时,为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或法律材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些理论知识。例如讲授商事组织法专题时,可以给学生看不同类型商事组织的营业执照、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公司章程等文件;讲授合同法时,让学生接触一些合同的条款或片段;讲授产品责任法时,给学生看一些产品说明书;讲授法时,让学生认识一下协议及证书等文件;讲授票据法时,应提供汇票、本票、支票及其背书方式的票据样本给学生;讲授知识产权法时,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下商标、专利申请及专利证书,通过提供这些商事法律实践中的必要材料,让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有关实务有最初步的接触。

(2)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法律机构的合作。合作方式既可以是请进来也可以是走出去,例如可以邀请一些法律工作者或有关商事活动的主体例如企业人员到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某一专题的讲座或共同讨论,给学生补充一些实务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拓一些可能的渠道让学生到校外参与一些法律实践,例如到有关商事交易的庭审现场进行旁听,到外贸公司去了解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签订、履行的过程,到企业去了解公司的运行与管理,到银行和企业去认识各种票据的流通和使用,到国家有关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去了解各种类型企业设立的条件和过程等等。校外实践时需要确定好实践目标与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可以利用短学期和假期,防止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3)模拟法庭训练。“模拟法庭这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根据现实法庭审判的特点,模拟一个法庭审判的现场,让学生成为该案件中的当事人、法官、律师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相互之间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发现案件的事实,从而解决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①这种方式的学生参与度、自主性比较高,而且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不过对于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临场发挥的要求较高,若学生知识基础不牢固、准备不充分较难顺利开展,因此模拟法庭训练在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开展较为适宜。

三、结语

为拓宽与商务有关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几年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韩语等专业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试图开辟一条适应本院学生特点、具有课程特色、能够实现课程开设目的的“国际商法”改革与实践的道路。

注释:

①冀彩芳.浅析高职院校商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5):146-14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