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融资特点

篇1

一、后金融危机关于研究金融业FDI的文献综述

世界经济已经由以实物经济为主转向以非实物经济为主,大量的非实物性质的交易使得金融业出现了广泛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FDI突飞猛进,对于金融业的FDI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造成了重创。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当其冲,显现出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业的FDI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1.金融业的FDI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公开对金融业FDI产生积极作用。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金融业通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些学者提出,信息公开化,使得信息成本下降,是驱动金融业不断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信息公开化程度和系统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Joel F. Houston(2010)通过对69个国家的2400家银行的研究发现,信息公开程度越高,银行利润就越高,风险相对低,同时还能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有效的监管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金融业FDI。Sheng-Hung Chen ,Chien-Chang Liao(2011)对母国和东道国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东道国的银行体系竞争力相对弱时,进入跨国银行的利润水平更高。而且,东道国的有效的监管系统,使得外资银行不断进入。

2.金融业的FDI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业的FDI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金融业的FDI是否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推动作用,这是金融业FDI研究中关注较多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此类研究大多是以跨国银行为主要考察对象的经验研究。

跨国银行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推动作用。很多研究学者认为,跨国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Shin(2011)通过研究欧洲银行,认为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跨国金融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金融危机对跨国银行的影响。Stefanie Kleimeier(2012)根据跨国银行的存款与贷款的数据研究认为,不同的金融危机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对跨国银行的存贷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国内的银行存户会把资金撤回,并存入到安全的国外银行。但有些学者提出,金融危机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相对小,而且并未对金融业进入新兴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Anet Hryckiewicz(2010)认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对于跨国银行的扩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2008-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伴随着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贸易崩溃,在经历了2007年源自先进国家市场的严重金融危机后,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贸易等各个渠道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从发达国家扩散至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传播到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衰退最严重的局面。2008年9月,先进经济体的状况迅速恶化,全球资本总流量收缩,资本倾向于流入那些市场更具流动性、更安全的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

1.危机后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数额下降了65%,而来自主权财富基金的直接外资则增加了15%。这两种基金共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00年的不到7%,但却低于2007高峰年的22%。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0年显示出复苏迹象,但是欧洲联盟(欧盟)提议的管制可能会限制将来的交易。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2.国际金融业并购规模扩张

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额为4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7%,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2.4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4.3倍,表明国际金融业的一级资本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资产总额为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2.5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4.2倍,国际金融业的资产规模有了一定提高,显示了跨国银行资产规模具有集中化趋势。

3.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墨西哥、韩国等针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关的投资战略调整、健全监管系统和促进产业升级,吸引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金融业的FDI。如:美国开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利润再投资为主、多样性投资方式并存的格局。

4.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上升趋势

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16.7亿美元,而到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达到140.5和87.3亿美元。其中以海外并购为主。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从2006年开始就明显上升,当年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6亿美元,而2007年则更是达到了历史性的149.54亿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现发展趋势。

三、对中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1.合理制定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中国金融业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合理制定与调整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应注重外延式的发展战略,审慎发展海外业务,准确把握国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积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增长,发展零售业务与中间业务,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注重服务管理精细化与专业化,通过创新思维和服务质量,尤其是打造银行品牌和发挥其竞争优势,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鼓励中国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海外投资

政府应当为金融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指引与保护、提供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测及建立境外投资风险的预警机制。在实施“走出去”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还要规划和细化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由此来促使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健康、有序发展。

3.采取更为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方式

要对各大金融机构的聘任制度和任期进行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和竞争的需要。金融企业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过程中,还需苦练内功,这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引进与培养人才等方面。由此,为金融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篇2

长期以来,银行借贷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然而,近年直接融资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债券市场为例,2015年交易所债券市场异军突起,全年共发行公司债券2.16万亿元,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当被问及发债用途时,很多企业都表示,用于偿还资金,补充流动性。而这背后,公司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债务置换并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公司债,公司获得低成本资金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企业其他融资方式的议价话语权,有效降低了公司的总体融资成本。

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为实体企业提供较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减轻现金流压力,降低其融资成本。央行某部门专业人士介绍,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贷款利率,股票融资不需要利息支出,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不仅是债券,2015年的股权融资同样增势良好。全年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136%;39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8931.96亿元,同比增长31%。截至2015年12月,企业融资成本为5.38%,比2014年下降169个基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直接融资比重加大,社会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然而,尽管增幅不算小,但总体看,我国直接融资仍然偏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也不充分,难以完全适应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需求。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仅明显低于成熟市场,也低于不少新兴市场。进一步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也是较迫切的任务。

有“亲和力”才有市场活力――较高的直接融资门槛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直接融资不仅能降财务成本,也有利于投融资双方直接对接,更好更快地将资金“血液”输送给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创业企业,推动经济转型。长期以来,企业对直接融资也抱有很大热情。但是,实际情况中,直接融资显得“亲和力”不足,较高的门槛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主板市场处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顶端,能进入其中的是少数“幸运儿”。以创业板为例,主要是服务于创业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处于快速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较紧迫,对发行上市效率要求较高。与海外市场平均三四个月的发行周期相比,我国创业板市场一至两年的周期显得较漫长,部分企业甚至超过三年。在申请上市期间,企业为保证业务、财务的稳定性,不敢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购重组等,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

主板的高难度,让很多企业把目光转向了新三板。然而,尽管新三板更“接地气”,挂牌相对容易,但与巨大需求相比,仍然显得不够,还有大量企业在等待进场。而且,挂牌公司中,能够成功融资的只是少数,其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融资特色有待进一步体现。

适当降门槛,能够激发出巨大市场活力。这一点,在2015年的公司债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2015年1月,修改后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发行主体由主要是上市公司“扩容”到所有公司制法人。这一改变不仅吸引了大量公司通过公司债融资,发行方式也更丰富,形成了面向公众投资者的“大公募”、面向合格投资者的“小公募”以及面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私募。其中,私募发行不设任何硬性财务指标,资信评级上也不做强制要求,更加便利了企业。

打造更强资本“快车”――加快机制创新,解决“钱从哪儿来,投向哪里去”

如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其在金融体系中有更多担当?关键是要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建立一个市场化、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直接融资体系。

近几年,直接融资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市场效率提高。在上市条件上,2014年5月,创业板准入条件做了适度调整,取消了持续增长的要求,更加适应创新型企业业绩波动的特点。但是,现有门槛仍要求发行人盈利,导致很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无法进入。2015年6月,国家已明确要求,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研究解决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

新三板是目前多层次股权市场的一大亮点。在经过规模的迅速扩大后,新三板已进入完善市场化制度的关键阶段。如果新三板能尽快完善核心制度,完全有希望成长为一个真正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市场。

有相关媒体称,2016年新三板将优化挂牌审查业务,进一步细化挂牌准入标准,完善发行机制,鼓励挂牌同时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融资路演服务,优化发行定价机制,丰富市场融资品种。

长期以来,直接融资中“股债失衡”“股票大、债券小”现象一直存在。债券市场加快发力,是提高直接融资的关键一环。2016年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研究发展绿色债券、可续期债券、高收益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增加债券品种,发展可转换债、可交换债等股债结合品种,深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

篇3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倾斜力度并实行系统化管理

国际贸易业务是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业务基础的,具有业务自偿性的特点,只要充分掌握了信息流,能够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可以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便可以实现货物资金的按时回笼,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在通常情况下,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应比大多数人民币信贷产品要低。这是该项融资业务与其他传统信贷业务产品相比的最大特点。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信贷政策不应与其他传统信贷产品一致,金融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政策倾斜力度,对具有贸易融资需求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实行系统性的管理,在有效规避信贷业务风险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目的。首先,对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银行在融资业务申请流程和准入条件上应提供一定的便利,保证融资的时效性与业务相匹配。国际贸易受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较大,其获得市场机会的大小程度与国际商品价格的涨跌幅度成正关联,一旦国际市场出现获利空间,就应尽快锁定价格完成交易,以免错过最佳的交易时间。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该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人民币信贷产品也有不同之处。国际贸易融资类产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企业自身的抵押担保强度,而是企业单笔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结算方式的风险性和贸易双方的履约信用记录。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以及授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办理的时效性,加强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降低对其须提供较高价值的抵押品的硬性要求,为其提供合适的、专业化的和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市场机会,获得发展良机,推动银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与持续发展。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系统化管理,在国际业务管理部门或者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国际融资业务的管理团队,负责与中小型贸易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并在团队内设置专门负责考察评估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风险的专业人员,能够实现与信贷审批部门及时有效的业务沟通,保证业务的时效性;在各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中加入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发展银行与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保障。

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

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国际贸易业务期限短,周转快,且基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原则,具有封闭自偿性,只要能够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就能充分降低信贷风险,且能获得较多的中间业务收益,而除房产、土地抵押之外的更多担保方式在国际业务中是可以实现的,例如目前己经被许多中小型企业广泛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出口退税质押融资、大宗商品质押融资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只要企业符合银行的基本信贷条件,企业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按照相应质押物的质押率获得融资资金。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的建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应是符合银行各项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管理要求的,且以各种国际结算方式为中心,建立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之上,并由此衍生或创新出更多能够适用于不同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贸易形式的新型融资产品的有机整体。该体系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国际结算方式设计研发提供更多既能有效防范银行信贷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且可以实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即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组合应用。它是指根据市场情况通过创造性的将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和外汇交易衍生产品进行最佳组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贴身设计,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类型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需求,又同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保障需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汇贷盈”产品即是该类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的代表。该产品是外币融资、人民币质押存款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产品组合。对于需要即期购汇对外支付货款的进口型企业,只需存入人民币定期存款,获得一笔同期限的外币融资对外付款,同时签定远期购汇合同锁定远期购汇价格,到期日以释放的人民币存款按照已经锁定的购汇汇率偿还银行外币融资本息,利用人民币升值空间及本外币倒挂实现规避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目的。

三、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

篇4

【关键词】能源;能源产业;融资渠道

一、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紧迫性

当前正值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国发2号文件、力争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十二五”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0亿元以上,其中煤炭和电力两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届时全省上下对能源的需求也将达到空前的高度,因此加快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既是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举措,又是对我省加快发展的能源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我省能源企业融资现状

能源企业融资结构不尽合理,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一是银行信贷渠道融资比例占比过大,银行授信压力大,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广面临困难。现阶段金融机构存贷比持续高于75%的监管红线,全国性银行、特别是部分新进入我省的银行资金来源紧张,信贷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对直接融资和新型融资运用和认识严重不足,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比重非常低,能源类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少,后备上市资源严重不足。三是新型融资方式利用少,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支持发展方式的滞后于能源企业发展的转型需求。

三、金融如何助推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贵州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同时也对金融市场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推动下以及四大基地的建设中,贵州能源产业的融资在巩固银行信贷资源支持成绩的同时要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坚持“两条腿”走路;此外加快金融市场创新,促进产融结合,加快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设,促进能源开发向纵深发展,支持贵州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一)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其支持能源企业发展的主渠道作用,要根据国家对能源基地建设的宏观规划、国发2号文件关于支持贵州发展壮大能源产业的意见以及贵州关于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增能源行业信贷规模;对资金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大能源产业项目,可优先考虑发放银行贷款予以支持;对于中小型能源企业,要在“扶优扶强”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信贷手段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支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二)扩大直接融资

要坚持能源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手段并举,有效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大力支持能源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抓好能源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建立全省统一的融资项目储备库和上市后备资源库,做好能源企业的推介以及入库比重,加强对能源企业上市统筹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在改制、辅导、上市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盘江煤电再融资,水矿上市融资。建立健全企业债券发行机制,大力做好对能源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和推介工作,主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总行、交易商协会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发挥大型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和在债券市场的中介作用,引导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经营特色鲜明、偿债能力强的大中型能源企业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信托产品等金融工具进行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抓好新型融资,设立贵州能源投资基金

由于能源项目的勘探开发、能源化工以及输电设备的研制开发等项目具有技术性高、风险大等特点,且资金需求多,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设立省、市、县三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性引导基金作用,推动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贵州能源投资基金是一种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它有利于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能源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缓解我省能源企业小、散、弱的问题;有利于引导民间融资,使民间融资有序进入能源行业。

(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

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文)和《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国发2号)文件精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能源产业领域。贵州应以此为契机,放宽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程序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地方财政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和指导,为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芳平,李静.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J].甘肃金融, 2010(2).

篇5

关键词:融资结构 变迁

美国耶鲁大学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教授是系统研究金融结构理论的鼻祖,最先对金融结构的演变和金融发展道路进行分析。他早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就提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换言之,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经济运行中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综合。我国学者白钦先教授(1989)指出,一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从初级到高级、从间接融资为主发展到直接融资为主的过程,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的过程。克罗地亚・兹尔贝克和约翰・K・加利特(claudiaDziobek,JohnK,Garret,1998)提出金融系统的趋同问题,美国转向全能型银行,而德国加强了其市场导向的融资,这两种金融系统似乎看起来要趋同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

一、中国融资结构的变迁

(一)中国融资格局变动的历史沿革

1、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主导型融资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机制。我国的融资格局体现三个主要特征:(1)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外源融资只起补充作用;(2)外源融资形式单一,只有惟一的国家银行融资;(3)典型的封闭型金融(王维安,2000)。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没有金融市场,也没有与其相关的一切融资手段。金融机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掌握全国大约93%的金融资产,而却不具有独立的资金配置权。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是主要的来源,信贷资金作为补充。与财政所拥有的强大的资本动员能力相比,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筹集资本的能力极其有限。这些特征表明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所主导的融资格局。

2、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主导型融资格局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融资格局完成了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的转变。从1980年起,财政不再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在此之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这些金融体制改革大大完善了我国的银行体系。与此同时,鉴于银行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开始从制度上对财政与银行的职能进行调整,主要内容是:财政不再向国有企业增拨流动资金,银行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允许银行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即允许银行开办固定资产等投资项目。财政渠道资金动员方式逐步为银行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方式所取代。银行成为单一的资金配置的渠道,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变化,国民收入中个人持有部分强劲上升,大量的个人收入转化为储蓄为银行所吸收;另一方面,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配置社会资金。1979年银行新增贷款189.6亿元,占当年GDP不足5%;而2006年银行新增贷款达到32000亿元,占当年GDP约15%。可见,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形成了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格局。

3、向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演进的融资格局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社会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昭示改变单一银行储蓄分配资金,引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巨额储蓄资金直接转化为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直接融资从无到有稳步发展。直接融资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国债市场。政府于1981年开始通过指令性分配的方式向企业和个人出售债券,从而在中断23年后,系统地恢复了财政部债券的发行。之后,我国陆续允许其他市场参与者发行债务工具,包括企业股票、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春成立,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方式的成长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融资结构变迁的理论分析

我国融资结构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演进,有内生要求和外在推动两方面原因。融资结构变迁的内生要求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金融机构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根据经济系统内部及政府施加的金融功能提升的要求进行调整,以此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创新就是理性的金融机构进行自身调整的表现,所谓金融创新就是为追求盈利机会、避免风险而发生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变革。当经济发展到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时,用于转移和增加流动性的直接融资工具便会大量产生。于是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便是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向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演变。

融资结构变迁的外在推动表现在需求驱动和政府干预。从需求驱动来看:首先,直接融资与企业组织的形式发展相适应。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公司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主导的组织形式,而直接融资是与企业公司制相适应的。其次,直接融资更适合产业结构递进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发展相对熟悉的传统工业,可以利用银行较低交易成本的优势为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而在工业化后期,需要发挥证券市场的优势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丰富的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了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需求,证券市场的发展顺应了家庭部门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的需要。政府干预融资结构变迁的推动力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间的格局变化由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政府不能任意改变,但可以加速或者延缓融资结构变动的进程。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力图加速融资结构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二、中国融资结构的特征分析

(一)融资工具发展不平衡导致直接融资功能较弱

从总体上看,直接融资工具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相对融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其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在大多数年份里,国债发行都是一枝独秀。1996年后每年发行额在2000亿元以上,2004年达到6924亿元的顶峰,国债的发行对于我国在经济紧缩期间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2005年后开始回落,2007年发行额仅1790亿元。90年代初期,企业债券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企业债券使用、监管不利等原因,出现还款危机,导致企业债券发行萎缩,未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股票发行额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和增长,但由于整体趋势受二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发展极不稳定,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在制度上存在根本缺陷,导致融资功能较弱。

(二)股票市场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称

中国股票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融资功能受流通市

场的波动影响较大,融资功能不稳,相应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因此,融资功能低效率和不稳定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地位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称。中国股票市场在1992年、1997年和2000年三次阶段性的牛市行情中,形成三次融资。而从2000年到2005年,境内外融资总量并未取得增长,A股筹资额反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迎来了新的大牛市,股市融资额显著提高,A股市场2007年融资额几乎接近2000年的5倍。在这一个大牛市行情结束后,我国股票市场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融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依然是一个问题。

(三)企业债融资徘徊不前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起步较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1993年政府开始整顿企业债券市场,不仅限制发行规模,还取消了几个债券品种,政府的严厉监管导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徘徊不前。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市场的发展明显慢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三、中国融资结构优化的方向

篇6

关键词:南京经济;金融业;问题存在

1.南京的地理环境概况

中国江苏省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港口、通讯枢纽,亦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南京金融业基本概况

我们谈到南京金融发展要从历史开始,其南京金融经历了三大的阶段如下:

首先,(1979年至1986年)是中国金融体系重建阶段,当时金融领域工作的主体内容还是拨乱反正。1993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再成立一家工商银行承担人民银行原有的城市工商信贷业务。1984年,中农工建四大专业银行先后建立,形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1987年至1996年)是金融主体迅速扩大的阶段,当时中国金融体系与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发展得很快,考虑到江苏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行类的金融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决定了在南京建设了分行。

最后,(1997年至今)南京的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时外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南京,货币供给量和人民储蓄均显出了快增加,存贷款余额的每年增长速度增长10%以上。保险、创投、担保等金融机构组织迅速增加。这个时期在南京江苏证监局、江苏保监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在好多地方等金融机构组织踊跃建立。

3.南京金融的主要特点

这几年来跟随中国江苏的经济发展,南京经济金融发展也增加得很快,金融体系相当完备、金融市场迅速扩大规模、南京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晋级、金融聚集和辐射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江苏网报告,在2014年的上半年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取向,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营转型。南京银行报告表截至2014年,资产总额达到5731.50亿元,较年初增加1390.93亿元,增幅为32.04%。存款总额达到3683.29亿元,较年初增加1081.80亿元,增幅为41.58%。贷款余额达1746.85亿元,较年初增加277.24亿元,增幅为18.86%。实现利润总额70.58亿元,同比增加14.49亿元,增幅25.84%,总体经营业绩好于预期。与此同时,监管指标总体良好。资本充足率12.00%,存贷比47.43%,收入成本比27.91%,拨贷比3.06%,拨备覆盖率325.72%,保持了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市场关注的其他指标均总体向好,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00%,较年初上升1.44个百分点。

4.南京金融的发展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在江苏南京金融业是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那么多年南京金融业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壮大,南京金融机构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同时要提到的是,不论是四大银行还是其他在南京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提高质和量、服务能力与服务态度质量日益升到很到的水平。然而在南京金融业不断的发展并且获得很多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南京的金融业发展的问题存在:

(一)南京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共同和谐发展,可以说南京是江苏省的一部分。作为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南京能否完善的标志,南极得要依靠着中国金融业是否提供多样化影响的重要因素。南京还没建立起相应的金融机构受国家信用保护、金融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竞争不足。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较差、无法通过正常渠道退出市场,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规制部门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危机出现时、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层层上报,逐级请示,最后延误了退出的时机。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制手段和措施,规制部门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二)南京直接融资的比重不足。这几年来虽然江苏南京资金融资增加不少,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均衡显出的很明显,在南京一般直接融资低于间接融资十倍左右。直接融资成本具有的特点是:优点是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换一方式说直接融资成本低而流动性比较强和单笔融资规模比较大。缺点是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发行债券,所以我们要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大概是11%,“十二五”期间南京要调高直接成本达到大概15%,未来南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均衡的社会融资结构。

(三)南京金融服务体系不足并且不活跃。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金融业开发程度不够彻底。比如从保险的种类不多而保险市场的隐性效率比较低效率,还没利到用其网点布局的优势与客户资源的大力优势展开了市场保险等。同时南京金融创业与开发程度是很有限的,南京金融机构引起外资进入是很少,且外资金融机构层次并不是高、南京对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吸引力人才到南京金融机构工作不足。这也很容易理解,是因为南京的外资金融总部或区域中心很少导致中国金融的人才少人会选择南京发展的。

5.推动南京金融发展的建议

南京规划在2020年建立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根据2013年的数据南京金融业同比增长值是846亿元、GDP占比超过10%。南京目标在2017年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要超过1400亿美元;南京金融增加值的目标一直增长在2020年的超过2000亿元成为承接上海、深圳的金融发展。

首先更加完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市场秩序、发展制度等问题。这几年来南京金融发展的不是很快所以要巩固信托风险控制、提高资本金、加强经营等问题。并且及增加推出非银行金融发展的各项有利的政策、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然而南京地区政府要支持非金融机构发展,使用合适的手段提高非金融创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法对企业实现最好的资金配置。

篇7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融资模式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

资金的流动过程可以借助金融资产来进行。金融资产包括货币以及货币索取证书或产权证书,如现金、存款单、债券和股票。在市场经济中,储蓄者只要积累金融资产,如持有现金和存款单,而投资者只要付出金融资产或者承受负债,即可实现投资活动。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融资过程是融资主体和金融中介机构利用金融工具,采用信用和金融交易的形式实现融资客体的优化配置和增值的过程。企业的融资过程就是资金的供给者――政府、企业部门、居民个人,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向资金短缺的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就是资金从赢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从个别收益率低的部门流向个别收益率高的部门,实现资金的增值。增值的资金以利息或者收益的形式流向资金赢余部门,而资金赢余部门将会给资金短缺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我们知道,资金的流动速度体现了资本的效率,资金的这样循环往复流动,可以不断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金的流动又必须借助金融的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金融的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基金、保险机构、互助基金、投资基金等;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

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逐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在自发的资源配置条件下,必然导致资源从非盈利和收益低的部门向盈利和收益高的生产部门流动。企业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总财富增加和资金增值的实质所在,而要实现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和资金价值的增值,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配置于能高效使用资金的部门,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资金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企业融资的过程,也就是资金(资源)的配置过程。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基于现实的经济体不可能满足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所有假设条件,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必不可少,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政府调节的重要作用。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

企业的融资模式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对于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的选择偏好和倾向。融资模式是资金供求双方关系的总和。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包括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融资先由内源融资开始,主要包括企业的折旧基金、留存盈利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后再通过外源融资,借助外部资金发展自己,当壮大到相当规模再逐步缩小外源融资总量,转而依靠自身雄厚的积累资金发展。内源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源泉,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基本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必须与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一般而言,企业的内源融资都具有数量少、速度慢等特点,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的条件下,企业的内源融资有时候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迅速扩展的要求,此时,借助企业外部融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便快速捕捉市场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以债权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是不需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资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的各种短期和中长期的贷款来实现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规模的扩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企业角度分析,间接融资的优点表现在: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融资弹性大以及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缺点表现在融资风险较高、使用期限较短、融资数量有限、没有融资主动权,且成本便高。直接融资的优势在于有助于实现投资――储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实现巨额资金的快速聚集和有效使用以及产权交易功能;其局限性表现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证券交易投机性强。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资本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各项法规比较完备,信息相对公开,企业直接融资的交易费和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在外部融资中,企业更多依靠发行直接证券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总的趋势是,股票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大大慢于债券发行额的增长速度。据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4360亿美元,而同期股票发行额仅为1065亿美元。企业在融资方式选择中,不论发行何种证券,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保持与企业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维持合理的融资结构和财务弹性,从而确定最优的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安排不同来源资金的比例关系,以便使企业风险与融资成本相匹配。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体制、资产规模、财务信息、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外部冲击的弱抵抗力等特点,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前景而定。对于资本实力弱小的民营中小企业,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无疑会发展缓慢,而且难以应对较大的资本风险,因此外源融资,即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9)-0074-03

近年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积极引导和督促全省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全力支持以小微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2806.9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省非公济实现增加值2079.8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

一、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2015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灵活设定差别化的宏观经济热度参数和稳健性参数,调整优化“合意贷款”规模,认真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定向降准及差别准备金政策,2015年以来先后六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据统计,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释放可贷资金约302亿元,其中定向降准累计释放资金约99.6亿元。此外,对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名录制将初创型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名录内企业贴现且利率低于当地平均贴现利率水平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二是强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力度,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长效机制。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立足陕西省非公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的实际,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小微企业多方位金融支持。在系统总结民生金融主办银行、民生金融督导点等民生金融机制的基础上,2015年推出了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制度,在辖内选择部分金融机构作为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结合各联系行自身特点,确定工行银行陕西省分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浙商银行西安分行、西安银行等十家金融机构为支持小微企业重点联系行,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各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和非公经济中的新做法、新成果以及困难与问题。将发挥财政、信贷政策合力作为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在上年与陕西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2015年与财政部门联合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对12家成绩突出的机构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贷款增量奖励,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责任感不断强化,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是积极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发展。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三稳两优”决策部署,推动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有效解决陕西“追赶超越”阶段的资金供需矛盾,2015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金融办共同推动,在全省十一个地市组织组织开展“直接融资金融专家陕西行”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就直接融资产品、新三板上市等内容进行宣讲,全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得到培训。积极动员辖内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募集信贷资金,推动长安银行获准发行金融债券30亿元,首期发行10亿元。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点辅导,推动西部证券发行陕西省首笔金融机构短期融资券。截至2015年11月末,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为4321.23亿元,同比多增110.97亿元,增长2.64%,高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35个百分点,其中直接融资新增675.53亿元,企业债券融资580.99亿元,社会融资结构更趋优化。

四是全力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近年来,为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多次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银企洽谈会、座谈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建立了“陕西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服务平台・融资超市”。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债券融资的认识,增强非公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全面推动民生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加对小微企业、涉农等民生领域信贷投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有效降低非公企业融资成本。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通过平台搭建、产品推介、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特色服务进行推广应用,全省金融行业涌现出一批专门针对非公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推出“文保通”、“促业贷”、“果贸通”三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促就业企业及大宗农产品销售企业的信贷产品;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推出了“银元宝”与全面发展、“银通宝”择优发展、“银链宝”培育发展的“吉祥三宝”批量服务模式。通过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了社会融资规模,降低了非公企业融资成本。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对陕西省内89家银行问卷调查显示,四季度陕西省贷款利率水平指数为33.71%,较上季度下降5.6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下降,其中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指数分别较上季度下降6.69、7.95、8.53和7.71个百分点。

六是全面推进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陕西省是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确定的17个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就制定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试点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进一步建立了试验区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确定延安市洛川县、渭南市蒲城县、咸阳市旬邑县、安康市宁陕县、杨凌示范区为西安分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通过信用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金融衔接互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的增加,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开展小微企业信用增值计划,培育小微企业信用文化,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通过建立培育池,引导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对筛选的1244户小微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育,并确定信用培植的重点联系行,将筛选培育企业进行定向推荐,其中589户小微企业获得了30.2亿元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非公经济整体“大而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末的49.5%提升到2015年末的53.4%,提高3.9个百分点,撑起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全省非公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特征未得到改变,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水平差,而且大多数非公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频率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差,直接导致我省非公企业贷款风险显著大于公有制企业。

二是服务于非公经济的金融体系仍需完善。总体来看,全省符合非公企业融资特点的专营性和专业性金融机构仍旧偏少,放贷能力不强。具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集中于总行,基层行信贷产品主要照搬上级行,难以适应非公经济经营较榱榛畹姆⒄固氐恪E┬派纭⒋逭蛞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主性较强,但受制于各种因素,金融创新仍处于较低层次。此外,金融机构对小微型非公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低,导致基层金融机构的压力大,缺乏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且担保能力较弱。小微型非公企业经济实力有限,获取信用担保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偏少,担保能力有限,风险准备金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非公企业日益增长的担保融资需求。全省目前仅有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一家再担保企业,区域性再担保能力薄弱,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和非公企业担保贷款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信贷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将非公企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目前非公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探索采取联保、贷款保险、股权、非专利技术和无形资产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加大与省内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缓解非公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融资功能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动非公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

二是深入推进“双推双增”工程,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全省直接融资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强后备企业培训,提升金融机构承销能力,推动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支持非公企业发展。

三是帮扶非公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银企对接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力,通过对融资知识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推介,培养更多合格的非公企业融资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公企业的专营力度,同时不断开发适合非公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非公企业发展实际,实施专项培植计划,主动向非公企业宣传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立新.促进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州学刊, 2010,(6):72-74。

[2]郭胜.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13,(11):75-77。

[3]刘泉红.清除繁荣背后的隐忧――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下一步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24):40-41

[4]徐尧.浅论当前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乌蒙论坛,2007,(1):52-56。

[5]左顺娇.新形势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J].工商行政管理,2012,(24):63-64。

Practic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Non-publ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FENG W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篇9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体系;企业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渠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发展呈现了柔性化趋势,使得传统集约型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分散化与小型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因此对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是基于企业规模差异化的一种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一般指的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企业,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企业资本较少、融资难度大的特点。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在不同地域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市场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现阶段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通过企业控制方式、企业经济特征对企业生产规模与固定资产进行判定与衡量。

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不畅、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负债过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较低。而我国金融体系在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之后,提升了贷款审批的审批门槛,这对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缺少银行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多等问题,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发放的主渠道,在运营过程中过于注重对重点行业与大规模企业的服务,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具体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专门性质的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由于缺少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等内容机构难以发挥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作用,我国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保证融资的稳定性。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已有25年之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担保机构不专业以及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都在实行会员制制度,中小微型企业为了加入担保机构并成为会员,必须要事先缴纳一部分入会押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扩大了担保难度。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家族化的问题,使得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将产权进行抵押,同时难以支付信用担保的中介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

2.3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性的银行信贷融资逐渐转变为以银行信贷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并存的融资形式。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普遍不具备现行证券融资管理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回报,难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有限难以保证其生产经营的可靠性,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定向集资转向乱集资,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

2.4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

中小微型企业较之大规模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难以根据完善的信用制度完成企业融资工作。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较大规模企业稍高,且信用状况较大规模企业稍差,加之中小微型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系统,导致中小微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企业信用。可以说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是恶劣的信用环境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信用环境差的责任人。

3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3.1拓宽融资渠道

由于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企业内部入手,适当拓宽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资金,保证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建立专业性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此同时,中小微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方式降低银行机构的投资风险,从提升自身信用环境出发,尽可能地打消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偿债能力的顾虑,从而提高获取银行信贷的可能。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企业融资环节的重视,从加强中小微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出发,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透明化以及公开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3.2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辅助作用极为重要,现阶段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开展融资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群体面临着融资困境。虽然我国现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辅助的低层市场仍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确定合理的债市门槛,保证中小微型企业也可以进入融资市场。为了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可以首先对中小微型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拉动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通过集合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从而降低债券发行门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范围,有效地提升债券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搭建合理的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扶持,满足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要,通过对主板市场进行完善与发展,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空间,从而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直接融资市场公开上市的最低层次市场定位为激励新产业创新成长的创业板,可以在创业板适当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并逐渐扩大这一板块的板块规模,从而尽可能地维护资本市场的市场秩序。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板块应当采取灵活的交易制度,尽可能地提升交易市场的透明性以及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3.3深入挖掘金融机构的潜力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因此为了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就应当深入挖掘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潜能,从而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将储蓄转换为贷款的能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在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首先,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企业制度以及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银行信贷的意识,从而转变传统以大规模企业为主的信贷观念,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为更为有力的贷款增长点,并拓展面向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的分支业务范围。其次,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通过更新中小金融机构地方经济的服务理念,转变中小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从而拓宽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最后,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由民间资本对正规金融机构产品进行补充,从而弥补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配置分配不当的问题,将民间资本转化为有效地投资活动。通过合理的金融改革,可以有效地优化渠道间的资金分配,提升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当根据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周期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魏强 丁玲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亚锦.完善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庄佳林.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尹杞月.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刘晶晶.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