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资金投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从1979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费收入以30%的年增长率稳步增长,保险业资产规模以23%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以2012年底保险业总资产的10%来计算,估计可投入到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量达到7354.6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可用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2.保险投资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投资领域。长期以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一方面,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不高以及长期债券品种的不足,使得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债券和股票,收益较低且不稳定;另一方面,银行存款比率过高,这种流动只是资金在银行业内部流转,并没有进入真正的资本市场。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额度有限,导致保险资金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其收益性一直不够理想。保险资本收益率低迷的状况已经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从未来的行业发展看,不同的保险公司应该按照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特性进行选择,使投资多样化、组合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速公路有着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8%-10%,成为保险资本投资多样化的选择之一。3.寿险的长期性刚好符合高速公路投资的长期需求。相对于财险而言,保险资金中80%的寿险资金大部分是长期资金,其保险事故发生率较为稳定及可预测,所以未来的保费支出也较为稳定。因此,为了避免一笔资金多次投资造成的风险增大及成本增加,保险资金的投资要更符合长期投资需求,而高速公路公司的黄金投资期是路产年龄在5-15年之间,盈利稳定、增速快,同时也没有太多收费到期风险问题,所以将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引入到高速公路建设中是一个匹配的选择。(三)保险资金投资高速公路的成功实例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平安保险设立总规模600亿元的山西———平安交通能源基金,开辟了全国利用保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双方首个合作项目:山西交通开发投资总公司向平安保险集团转让太原-焦作(省界)高速公路41%的股权,总转让金额22.76亿元,相当于该项目的全部资本金,山西相当于在未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建成了339公里高速公路,并拥有了59%的股权。2007年,平安保险再次拿出136亿元用于投资山西高速公路网建设改造,至此,山西“十一五”交通建设资金全部落实;2012年4月,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发公司首次以债权投资形式成功引入中国人保保险资金25亿元,债权计划期限为7年,有效地拓宽了内蒙古高路公司长期性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在这两个案例中,平安保险集团均获得了比其总资产收益率高得多的投资回报率。这些业务的成功开展也为全国范围内的保险资金进入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树立了范本。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高速公路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速公路收益率亟待提高。高速公路产业如何能从众多基础设施项目中吸引到保险资金的青睐,取决于行业收益率。根据2012前三季度56家电力上市公司数看,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11%;A股16家水利上市公司中,2012年第三季度末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到7.4%。铁路方面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偏低,2008-2010年分别为-1.31%、0.24%和0.00%。通过比较,高速公路产业的收益率偏高,但高速公路建设的资产负债率高于高铁建设,已经达到70%以上,进一步扩大负债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面对这样的收益率现状和前景,高速公路建设如何吸引保险资金需要一个长久的考量。2.保险资金的融资作用受到制度限制。保监会制定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债权投资计划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而目前保监会还没有明确界定“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范围,但至少是国家级主干网中高速公路才能符合标准,这种融资作用对高速公路产业来讲是有限的。因为目前属于完善国家路网阶段,很多在建、待建的高速公路都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通行率较低、通行费收入少、回收周期慢、收益率普遍低于行业水平,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运营才能有现金流,这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流动性错配”,往往会使保险资本投资打退堂鼓。另外,针对养护资金短缺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保险资金的具体操作。
保险资金进入高速公路产业的对策建议
篇2
“债有头、难置信”
伴随着债权投资计划的发行从今年2月起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今年一季度债权投资计划的发行规模也呈现出放量增长的势头,新发债权投资计划的总规模也迅速超越了其他创新型的保险资管投资品种。正因为此种在规模上所取得的显著优势,债权投资计划也一度被视为保险资管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主流选项。
然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季度末以来的资金价格持续走低,多数保险资管公司对债权投资计划的发展空间,也持越来越大的怀疑态度。“债权投资计划的收益率始终上不去,连基准贷款利率都达不到,目前大多是基准利率打95折。这对越来越要求收益率的保险资金来说,实在吸引力有限。”一家保险资管公司高管称。
债权投资计划的收益率偏低,正与这一金融工具的交易结构设计直接相关。根据保监会去年新修订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在设立债权投资计划时,大多首先需要确定相对严格的ABC三类信用增级,即获得政府专项基金、政策性银行、高信用商业银行及强信用企业的全额担保,或两倍于债务价值的强信用股票与实物资产质押;其次,债权投资计划对偿债主体即借款人的限制,决定了直接运营基础资产的项目公司没有资格成为借款人,而必须是其上级母公司甚至更高级别的集团公司。
“在现实操作中,能满足有资格做偿债主体的企业,基本上都够资格在银行拿到信用贷款,最多只是利率高低的问题。而如果这些企业做债权计划,还必须按规定额外加上一个信用增级,比如加上一个额外的银行担保,通常会增加100至150个BP, 融资成本可能就因此上升百分之十几。”一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表示,“因此,要让债权计划的融资成本还有竞争力,势必会压缩保险资金的收益率水平。”
对刚由太保资管试水的无担保债权计划,因对偿债主体资质要求相对苛刻,也使其难以大范围推广。
在经历一季度的规模飙升之后,各家资管公司所储备的债券投资计划基础资产已基本告罄,债权投资计划的发展高峰期也极有可能调转直下。
而对去年下半年以来,保险资管业务创新的另一热门领域保险资管对接信托产品,在有限的尝试之后,几乎绝大多数保险资管公司也丧失了进一步投资的兴趣。究其原因,仍源于保险资管和信托在风控要求上的巨大差异。
“保险资管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是绝大多数信托难以达到。所以尝试一两单,对信托的风控水平有清晰认知之后,保险资管也基本不会再去购买信托产品。”前述大型保险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称。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目前在信托产品中仍较为普遍的“刚性兑付”原则,在保险资管机构的风控审核中,却不具有任何意义。对保险资管机构的风控体系而言,这种无法落实到协议中的“习惯性条款”,是不能纳入风控考量的。
另一方面,部分保险企业参股的信托公司,试图依靠股东关系,寻求相应保险资管公司合作的尝试,目前也遭遇着来自保险资管公司的强硬抵抗。迄今为止,这种路径的合作模式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信托机构所预期的集团协同效应并未出现。
真伪“项目资产”创新
在需要兼顾投资收益率和风控要求的情况下,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似乎成为“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最可行解决方案。而从目前多数保险资管公司的实际动向观察,加快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业务试水”,或将成为今年下半年保险资管领域业务创新的主题。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实践案例,新华资管与四大AMC之一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东方资产所持一系列不良债权资产为标的设立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也一度被部分机构视为未来保险资管开展此类业务的重要模版。可是若从基础资产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华—东方”案例却属于典型的不可复制也无法持续的“一次性创新”。
在“新华—东方”的交易结构设计中,基础资产为AMC所独有的不良债权资产包,这类基础资产总体规模仍然相对有限,并且其中能够为保险资管公司所接受而打包成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基础资产则是少之又少,这也决定该类模式的总体业务规模相对受限。
另一方面,在上述案例中,东方资产还与新华资管签订了远期回购协议,这也意味着这一项目资产计划的设立目的,并非是对不良债权资产的盘活处置,而是在事实上为东方资产提供了一笔委托贷款。恰有业内人士指,东方资产采取这一交易形式的原因,正是为了在特定时间内迅速剥离不良资产,以便股改上市。若果真如此,则这种项目计划的不可复制性不言自明。
更关键的是,从“新华—东方”案例的实际运作结果上看,该计划的项目收益率已由初始的6.8%骤降至实际发行时的5.4%,若扣除保险资金的收益,保险资管公司能从中获取的管理费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类业务模式并不存在进入门槛的情况下,该类资产支持计划的收益率只会进一步下降,而最终令多数保险资管公司失去兴趣。
对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即应密切结合该种金融工具较之债权投资计划的优化之处,具体包括计划期限上的全面放开、投资基础资产方向上的全面放开以及增信方式上的相对弱化,进而寻找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实业项目,开发项目收益率显著高于债权计划的资管产品。
正如前述保险资管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所言,目前在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开发上,保险资管公司大多比照银行增信模式,从传统的ABC三类增信适当弱化为可接受部分资产抵押,以期降低融资主体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进行融资的成本。
对保险资管公司而言,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另一极具潜力之处还在于,随着收益率的全面上升,保险资管公司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为基础开发的资管产品,不仅是着眼于保险资金的配置,还可以吸纳其他外部资金,进而为资管公司提供更多管理费收入。
篇3
党的十以来,“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等国家层面的会议上,城镇化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是经济下行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保险业如何有效地抓住契机、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保险业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央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有五处明确提到商业保险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因此,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大局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对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保险学的学科属性来看,保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紧密相联,通过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建议,是保险理论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我国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全面、深刻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保险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方向,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与保险业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对保险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越高,保险市场发育程度越成熟,这一点在国内外都已得到经验证实。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会上升4~5个百分点。保险业对城镇化具有支持作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城镇化会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的主线,是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城镇化会改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而保险业本身具有随经济走势而发展的属性,和宏观经济有正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GDP每增长1%会带动保费增长1.3%左右,城镇化所带来的经济利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城镇化带来大量新的服务主体,推动保险需求的大量增加,促进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城镇化也会增加风险管理的需求,有利于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更有作为,促进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会激活保险资金的投资,改变险资投资格局,分散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促进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稳步提高。
(二)保险业为城镇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保险业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城镇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大量新的风险出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加,保险可以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出现风险事故后也能积极进行经济补偿,保证生产生活的持续进行和社会的稳定。此外,保险所具有的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信用管理等功能,将助推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
三、城镇化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镇化是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力,也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给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扩大保险市场需求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城市转移后,会享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工作机会也将随之增加,工资收入水平会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从而提高民众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居民收入增加1%,其保险需求增加超过1%。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如果农村转移人口能达到现有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极大地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对商业保险的需求。2.消费习惯的改善和保险意识的增强城镇化将带来生活模式的改变,农村转移人群逐渐市民化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其消费习惯、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也会随之改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的需求之后,会进一步追求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将从以生存为目的的消费逐渐扩展到以发展和保障为目的的消费,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居民对风险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对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上升,会更加关注维持稳定的生活质量和财产的保值增值,对保险保障和理财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强。3.农村传统保障模式的瓦解城镇化对传统农村社会的保障模式形成冲击,农村家庭单位在转移至城镇后将逐步分散,传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的风险保障体系会逐渐弱化,农民原有的以土地及其附属的生产资料为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将不复存在,在面对城镇生活复杂多变的新风险时,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可能“因病致贫”“因伤致贫”,生活质量缺乏保障,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商业保险需求将较为突出。4.风险的增加人口、资源、生产活动的大量集中,催生新风险大量增加,并促使风险不断集中,因此,如何应对风险集聚是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参与城镇建设的承建方而言,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意外伤害风险、责任风险等;对投资方来说,存在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等;对转移居民而言,城镇生活将使之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意外伤害风险、交通事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会更多。风险的大量集中,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这一切都需要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
(二)改善保险资金投资环境
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营运利润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较弱、保险资金投资的限制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保险业资金投资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收益偏低,在一些年份甚至不如五年期定存利率(见下表)。城镇化为险资投资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投资平台,在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险资投资组合的重新构建,减小投资风险和收益波动,增加投资收益。1.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保险资金投资的一大障碍,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对保险业乃至整个资金市场都有极大的利好。城镇化将促进市场的繁荣,为险资投资提供更良好的环境,投资对象更加多元化;城镇化带来大量的工程项目,如保障房项目及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水热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保险资金投资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渠道;保险资金既可以利用债权投资计划,也可以探索股权投资模式,实现股债结合的方式,投资模式更加丰富。2.投资收益增加保险资金投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和财务稳定有重要影响。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资金投资最直接的目的,保险资金目前的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需借力城镇化以实现投资收益的增长。一是基于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有利于投资组合的更为合理的配置,改变整体投资中过度依赖债券投资的现状,提高投资收益,改变权益投资中过度依赖股市的情况,降低投资收益的波动性。二是在城镇化建设项目投资中,保险资金具有资金实力强、资金成本低的特点,与银行、信托资金相比,有更强的选择权和议价空间,有利于获取更好的项目资源。三是保险资金投资到不动产及相关产业,未来存在升值的空间。
(三)凸显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
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导致人口、财富等大量聚集,增加了社会风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除了水灾、地震、强风等自然灾害,一些与城镇化相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等的危险性也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险业具有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在风险识别、风险估测方面有较为专业的团队和相对成熟的技术,在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是社会风险管理的生力军。因此,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是充分发挥保险功能的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品质,也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提升保险行业地位
保险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14年年末,保险业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已成为金融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然而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保险发展模式仍然较粗放。城镇化对我国保险业而言是个重要的机会,如果真正深入参与城镇化浪潮,将扩大保险市场规模,深化保险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保险在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四、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虽提到了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城镇化建设,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针对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章制度,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微观细则。当前保险业参与城镇化仍处于被动探索阶段,保险公司在参与城镇化建设上尚未进入正轨,亟需按照城镇化的需求和保险的属性做好顶层设计,助力城镇化建设。
(二)保险资金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保险资金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其使用有严格的要求,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资金的使用首要考虑的便是资金的安全性。一方面,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复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相互交织,房地产行业下行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增加,资本市场震荡加剧,加之城镇化建设的项目工期长、投资规模大,又缺乏稳定可期的营利机制和回收路径,险资投资面临诸多风险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资产管理水平偏低,投资能力较差,面对迅速扩大的新业务领域,保险资管机构的项目甄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面临挑战。较大的风险暴露和不足的风险管理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是当前保险资金投资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隐忧。
(三)险资投资的盈利模式不清晰
我国城镇化尚处于发展期,相应的投融资规章制度不完备、方案仍不成熟,不同模式下保险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尚不清晰,项目盈利水平缺乏科学的评估。我国险资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案例较少、时间较晚、经验不足,投入的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项目还处于投入期,其盈利能力和后期运行尚未经过实践验证,没有形成可供参考的营运思路。股权、债权、股债结合都是可采取的模式,但具体到保险资金的投资,到底选择哪一种投资模式,其对应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程度如何,仍然有可探讨的空间。
(四)保险业参与路径不够明确
我国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也比较缺乏,智力支持和理论引导缺位。而且,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风险控制能力不高的现状,在参与城镇化建设中尚不能全面有效地提供服务,城镇化的需求和保险功能没有有效的对接。保险机制如何发挥最大效用、保险产品如何匹配城镇化建设需求、保险业如何有效进行城市风险管理,都是保险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保险企业在产品端始终较为薄弱,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设计机制仍然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城镇化带来大量新的保险需求,现有的保险品种不足以支撑日益扩大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产品的创新是保险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六)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篇4
研究文献综述
1932年Melin[2]以大量实验证实微生物的共生性的存在;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Anton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并指出寄生是一种共生。Fmainsstim、Kozo和Korskii先后对共生引起的物种形态、生理变化展开深入研究;Ceuallery(1952)和Lewils(1973)定义了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生物种群间的不同相互关系,对共生模式做出了清晰的分类。王德利等(2005)[3]研究认为,竞争虽然主导着生物进化,但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结果。袁纯清(1998)[4]等学者将这个生态学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描述经济领域内竞争与共生博弈生存的关系。Ehrenfeld(2004)[5]、郭莉[6](2005)等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工业经济领域的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并试图利用企业共生理论研究解决或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杨松令等(2009)[7]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行为。谢金等(2010)[8]、郭颂平(2011)[9]等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金融共生理论,大量应用于金融保险业问题分析。
伯克希尔公司综合经营背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inc,以下简称为BH公司)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以保险为主业实现综合经营模式的控股公司,业务领域涵盖保险、铁路运输、公用设施和能源、金融、制造服务和零售等,总资产达4000多亿美元,实现年营业收入2000亿美元。[10]BH公司形成了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块共同发展的良性综合经营局面(见表1)。BH公司保险业务承保、保险资金运用与非保险业务实现持续盈利(见表2)。保险业务板块下属的4个主要保险公司均连续多年承保盈利,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下;投资业务主要配置现金及现金等各类投资产品,投资连续多年实现盈利;公共设施和能源投资的5个主要公司,对公司盈利贡献逐渐提升;金融和金融衍生品投资也实现连续盈利;其投资业务各年均实现盈利。BH公司是开展综合经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其以长期投资见长,实现以低成本获取投资资金目标是该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重要内在动因。由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好,持续实现承保盈利,其所属财产保险公司能为BH公司提供足够稳定的保险资金,奠定了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迅猛发展的资金基础。BH公司主要以控股方式开展并购业务,通过将被控股企业的现金流投资新的业务单元,驱动综合经营发展。
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共生机理
BH公司依托综合经营共生模式优势,借助严格的风险管控以及较强的投资能力,遵循确保风险偿付能力、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经营原则,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即便经历了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未受到冲击。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在BH公司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BH公司的共生界面分析
BH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保险、投资、金融服务、铁路、公共设施与能源等诸多领域,业务单元多元化。公司保险、铁路、公共设施及能源业务承担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投资业务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服务业务承担着资金需求者角色。BH公司参与多个不同的共生系统,拓宽了公司的发展渠道,挖掘了收入来源,提升了盈利水平(见表3)。BH公司以集中管理方式突出发挥综合经营的投资优势,所有投资及资本分配都由公司统一决策。公司充分发挥管理层创造现金流的功能,以现金等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保险负债业务,在确保完全偿付的基础上,将不需考虑负债匹配性的剩余资金配置于高收益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BH公司保险资金运用能力较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高于承保盈利,充分体现出综合经营模式在资金运作和投资组合上产生了巨大效益。基于微观视角分析,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共生系统,此系统共生界面内不同业务单元发挥着共生功能,分别担当着资金供给、资金需求和资金中介的角色。保险单元在系统中承担资金供给者角色,投资、铁路、公共设施、能源单元承担资金需求者角色,集团作为平台,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良性循环的共生系统。
2.BH公司共生特征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之间能否形成共生系统的判断标准是业务单元是否具备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特征。[11]具备此三维特征的共生综合经营模式,奠定了保险金融集团在金融市场,或者在保险金融集团共生系统内的各业务单元所产生的规模效益,远远高于非共生条件下单生产能力的业务单元的产出效益。由于BH公司业务领域涉及保险、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其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投资是其优势业务单元。但是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实施单独考核,例如,将保险业务经营的直接结果与使用保险资金投资的经营结果分离,分别予以单独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承保业务单元和投资业务单元的双盈利。因此,资金成为BH公司联系各共生业务单元的共生能量。相关性是实现整体性特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BH公司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交叉相关性较弱,并且各业务单元实行“隔离”经营,所以BH公司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的整体性特征也并不明显。BH公司采取以保险业务单元为核心,承保盈利和投资盈利为“双盈利”的共生单元并行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加大股权投资领域开拓,实现了公司业务和规模的扩张。
3.BH公司共生模式分析
根据共生界面特征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型、偏利型和互惠型共生关系;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关系。[12]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之间实行独立经营与考核。从作用方式来看,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单元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保险单元,与保险单元关系属于寄生型和偏利型共生关系。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单元的资金都是通过投资单元操作,它们之间关系为寄生型共生关系。从组织模式来看,由于保险资金长期为投资板块提供资金,这两个业务单元的共生关系属于连续型组织模式。投资单元对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之间的投资大多属于一次性投资,因而两者之间属于点共生或者间歇共生的金融关系。
基于经济资本理论的BH公司综合经营风险测度
经济资本理论的在险价值函数(VaR函数)原本用于银行业风险分析。由于保险业的风险具有严重的厚尾性,因此提出尾部风险价值(TailVaR)。在相同置信区间下,TailVaR比VaR计算结果更高。[13]根据经济资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对BH公司经济资本进行估算。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内外保险金融集团经营绩效比较的考虑,将以资产收益率(ReturnofAsset,ROA)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即净利润除以总资产,经济含义为单位总资产经过一年的运用后所创造的净利润。假设BH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表4反映了BH公司的净利润、总资产和ROA情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于这一时期总资产和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为减少金融危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总资产收益率变化,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将采用期末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数据。计算出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后,与分析框架相对应,将净亏损率定义为资产利润率的负值。BH公司的净亏损率服从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26%的正态分布(见表5)。由于计算使用“损失率”指标,表中数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损失占总资产的比重。如果计算保险金融集团某一年度的经济资本估值,用当年总资产乘以(损失率的TailVaR-损失率的均值)就可以得到该年度经济资本估值。本文以高估风险为原则,使用99.99%的置信水平对应的TailVaR值(见表7)。
研究结论及启示
BH公司构建起多元盈利格局,保险业务和非保险业务的协调发展,使得盈利格局更加均衡。虽然公司投资业务具有优势,但公司仍坚持将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分开进行考核,以实现承保盈利作为评价多元盈利格局的基础。投资业务集中管理,集中进行投资和资本配置决策,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投资业务倾向于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力求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同时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履行保险赔付责任。
1.强化保险主业核心构建综合经营共生模式
保险业务是BH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为公司投资业务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公司不同于其他财险公司,是以实现盈利的方式获取现金流,不需要用未来的投资收益覆盖投资资金的获取成本。将承保盈利与投资盈利分项考核是BH公司经营的主要特色,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构建多元盈利格局应不断提高经营管控水平,降低承保业务获取成本,实现以低成本获取保险资金,形成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来源。BH公司保险板块盈利和非保险板块盈利贡献占比接近,是公司持续实现总体盈利的重要保证。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已形成多元盈利格局,但各业务单元盈利水平有所差异。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旗下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应该实现协调发展,以此实现各板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板块盈利能力的提升。
2.以股权投资方式拓展非保险业务单元
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探索以并购等股权投资方式,以私募股权或者风险投资形式,投资一些未上市、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控股,既可以追求企业价值的长期增长,又能获取现金流,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股票是BH公司配置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类型。在股票投资对象的具体选择上,不以追求价差收入为投资目的,重在发现被投资企业长期价值增长。BH公司认为企业的实质价值决定其股价,所以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胜过关注股票价格。未来收益确定性较高的企业是投资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消费垄断企业。
3.投资业务采取集中管理模式
投资业务是BH公司的优势业务。公司对投资业务决策集中管理,旗下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资金运用业务,公司高管共同参与决策所有与资金运用和资本分配相关的业务。投资业务集中管理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可以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可以根据不同子公司资金的属性、期限统筹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运用收益;三是避免各子公司在投资选择上出现差异,降低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借鉴BH公司对投资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的经验,加强集团资金运用和投资业务相关部门对集团整体投资业务管理的权利,以实现集团资金运用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资金属性、期限等因素,根据集团整体资产负债匹配情况,统一制定投资策略,避免投资分散决策造成的投资效率降低、效益下降。
篇5
关键词:保险学;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进一步加大,需求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尤其在质量方面,各种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新宠。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取舍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开发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要着重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保险人才: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专职型保险中介人才、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一、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因此投保人对险种的需求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满足日益增长且存在明显差异化的保险需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完善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完善旧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都离不开保险产品开发者的辛劳与智慧;这种辛劳与智慧,既源于开发者的勤奋与奉献,更源于开发者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养。而这正是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完善旧产品而言,关键在于要求保险产品开发者能够不断洞察市场变化,完善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容;一成不变的产品是不可能有市场的,总有一天它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所淘汰。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完善旧产品质量与内容,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旧产品只有在不断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对于开发新产品而言,则要求产品开发者能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多样化与差异化的好产品。以往传统保险产品的开发通常只注重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保险责任;二、保险期限;三、保险费率;四、保险金额;五、除外责任;六、赔偿。很显然,在社会对保险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保险产品的开发仅仅从上述六个方面出发是不够的;适应现代保险市场发展要求的保险开发人才还应该能够从客户(投保人)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开发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二、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
保险管理包括保险产品开发管理、保险资源配置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与安全管理、保险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等。要做好上述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它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具有综合性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专业技能有充分的了解,能将保险资源与各项保险管理过程,通过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性质,对全局或局部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规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地的配置,并加以组织和控制。
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保险管理人才正面临一次升级换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5年内,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我国缺乏大量既懂保险业务又精通保险管理的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此,高等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高级保险管理人才的重任。通过整合国内各相关院校人力资源,并配合行业内知名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书本和实务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造就一批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强,且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保险管理人才。
三、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
精算是保险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保险业起到“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精算师是指应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事,是评估经济活动未来财务风险的专家。他们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一名合格的精算师而言,必备的精算技术决定了他既要熟悉保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高等IT、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外语等,可以说是一名全能型技术专业人才。精算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精算人才的重要性。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目前正面临精算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其原因与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不高,精算教育起步较晚密切相关。我国保险业目前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算教育与资格考试也起步很晚,直到1987年,南开大学才与北美精算协会建立精算学合作项目,才将精算教育系统引入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保监会首批认证43名中国精算师以来到2007年9月,我国共产生了90名中国精算师和458名中国准精算师;此外还有约200名国际认可的精算师。由于不少精算师服务于保险公司以外的领域,任职于教育、研究、监管等部门,因此,这对于目前已有100多家市场主体的我国保险市场而言,高端精算人才的缺乏必然成为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
面对上述不利局面,作为保险精算师的重要培养基地,相关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深化对保险精算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加强保险精算队伍建设,并进一步强化精算师职业品牌建设,使保险精算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
保险营销是决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尽管我国保险营销在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相当多营销员的营销观念还是停留在以销售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上。其做法是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有什么产品就买什么产品,很少注重推销和服务。事实上要想做成功的保险营销,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单纯依靠 “能说会道”的嘴巴或一两个新奇的促销手段,是不可能做好保险营销的。
营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说人人都能搞营销,但并非人人都能搞好营销。对于保险营销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保险营销人才,除需要资历、业绩、亲和力、人脉和激情外,保险专业知识、保险团队理念、企业品牌、市场策略等,都要有所积累。良莠不齐的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常有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保险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保险营销人员时,应该以转变观念为导向,引导保险营销人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切实转变营销观念,牢固树立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同时还必须树立服务观念、市场观念与改革观念。
五、专职型保险中介人才
本文所指保险中介,是指专职中介,不包括兼职中介,主要是指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机构和处于中立地位的保险公估机构,不包括人。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上述两种保险中介的发展都严重滞后。无论是从其数量而言,还是从其在保费收入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它与保险业的总体发展状况都很不协调。截至2010年,在全国共有2550家保险中介机构,其中保险经纪公司392家,保险公估公司305家,分别占中介机构的15.37%和11.96%。就保费收入而言,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1.47万亿元,通过上述保险中介实现的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当中所占比重还不足5%[2]。而在美国,仅由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保费收入就超过全部保费收入的60%。
保险中介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受保险公司传统体制制约,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的职能交叉,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不信任,制约了保险中介所能发挥的应有作用。二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机构的认知度不高,人们将中介与“掮客”、“黄牛”等同起来,排斥心理严重。三是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在市场定位、业务开拓、服务质量等方面专业性都还不够强。四是保险中介机构自身业务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险中介机构内部缺乏真正的专职型人才,很难提供高效、准确的中介服务。为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要重视保险中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保险中介机构而言,除必须引进基本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外,还要在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业务领域,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而对于高校而言,则必须以培养专职型中介人才为导向,为保险中介人才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政、企、学”方向一致,共同努力,保险中介机构蓬勃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六、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40余家,保险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营余额达到4.6万亿元[3]。巨额的保险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投资,盘活资金的运营率。自新《保险法》颁布以来,监管机构再一次放宽了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除了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外,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上限也获得突破,同时还有多家公司被允许投资海外股市。以投资股票为例,2007年,由于境内股市火热,加上保险机构入市松绑的推动,使得保险资金的投资冲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保监会数据显示,2007年1到10月保险公司实现保险资金运营收益2421.85亿元。再以投资海外股市为例,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又有20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资格。
在这种背景下,保险公司要确保其投资有所回报,就必须有专业投资人员来打理。而且随着保险资产的越积越多,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人员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对其专业技能也必然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除几家大公司的情况略微好点外,在中资中小保险公司中,投资部人员总数多为1-3人,达到5人左右规模的已属凤毛麟角,有少数公司甚至只有投资部总经理一人;部分投资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在注重培养保险投资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质量的提高。确切的讲,高校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掌握金融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对证券投资理论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金融投资管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第二,具备监测和管理资本的使用,确保保险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此外,还必须精通法律知识、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高超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总之,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应该是精通保险、投资、法律、管理的专家型投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总精算师遭遇人才瓶颈[N].金融时报,2008-1-29,(2).
[2] 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EB/OL].省略.cn/2009-08-07(中国保监会网站)
[3] 广发证券.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4.6万亿[N].证券时报,2011-1-12,(A5).
[4] 黄蕾,陈羽.23险企已获QDII资格 多数赴港打新股[N].上海证券报, 2010-1-21,(2).
篇6
乐观的理由在于,万科转型之路更加明确。
从公司的发展路径上说,万科从中国最大住宅开发商,转变成为技术公司。更重要的是,目前万科管理层在股权之争中,未必完全落于下风。
政策发生了变化。没有一个政府会眼睁睁地看着重要的公司因为资本之争而陷入泥潭。万科股权之争作为一场连续剧,更不能成为有损社会整体价值的巨大事件,万科之争已不仅仅关系王石个人命运,而是重大的社会事件,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财富生成路径,以及企业发展路径。
11月8日,保监会明确表态,不支持保险资金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目前已经约谈了在二级市场存在短炒行为的险企主要负责人,指出该行为短期炒作股票对保险行业及保险资金运用带来负面影响。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曾表示,少数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最近一些保险界人士告知,明年投资类的保险品种的股权投资,以及在资本市场的短炒将得到有效规范。如此一来,保险股权投资最大的加速器的能量将极大下降。
王石坦言,万科已经沦为一支庄股,幸好,这不是一家机构的庄股。截至三季度末,华润持有16.83亿股,宝能持有27.6亿股,安邦持有5.02亿股,万科管理层通过资管计划持有7.86亿股,恒大持有10.43亿股,五方合计持有A股的万科A股的流通股67.74亿股,占总流通股的69.76%,剩余流通股数量为29.36亿股。
正因为各路人马进入,目标千差万别,给王石在内的高管留下喘息空间。华润、安邦、恒大态度不明,宝能以前态度鲜明,现在很难猜测。万科目标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各方力量互相钳制,无论想借壳的,想吃唐僧肉的,都会担心吃肉太猛被反咬一口,反而不会带来拔刀见血式的改变。
表面上,王石学乖了,他不会对民资口出狂言,不再说资本是入侵的野蛮人,并且再一次表达了歉意。他坚信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方向,站在了政治正确的高地上,“掌握资本的后面是有温度的,我没有理由不乐观,我们对中国的发展乐观,对于万科尝试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乐观。万科代表的是一种状态,我们在万科的案例当中,可以看到现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这一番话,谁也无法反驳。但背后是万科未来的明确规划,他的文化支撑力如此强大,加上环保、绿色、技术、产业化、养老等理想,王石绝不会认输。
王石是个老实人,从企业运营上来说,20年左右老老实实想做成个可以成为标杆的企业,可以说这是个有点“轴”的人,不会轻易动摇。
从感情生活上来说,找一个女人弄得满世界都知道,也可以说是个有点二楞的人。而最让人诟病的是,万科管理团队在管理体系上的事业合伙人制,资产运营上创造出的万丰系,隐形运作17年,用了杠杆,还不透明。
篇7
中小银行打造“三专”好银行
中小银行:特色经营实践
盛世狼烟风险及风险预警
P2P网贷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封闭住房储蓄来自德国的新玩法
变局中跑步前进:创业者曹德云
互联网信托:探索与感知
“互联网+”与信托公司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将收官,债市担重任
打破刚性兑付,法律是个大问题
拥抱“互联网+”时代的邮储银行
中国基础设施“走出去”恰逢其时
保险:谋局大健康产业
国际健康保险业发展路径探讨
移动健康发展与保险业应对策略
资本账户开放利于中小银行发展
政策性金融:进出口银行的“中国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银行
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需存“防范之心”
中小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困境与突破
新辟大型银行“国际化之路”
保险资金参与“一带一路”的路径设想
谈谈P2P网贷的监管原则
新资本协议与全面风险管理
经济4.0:生态系统新时代的全球化竞争
新局与变局中资银行海外寻高地
他国案例可资镜鉴
如何构建“逆周期”风险管理大系统
期待一场期货业“质变式”改革
阿里巴巴幕后的大金融家不在中国
国外资产管理行业的启示
沪港通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更高台阶
人民币是怎样发行出去的
“偿二代”实施将促保险业创新发展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机构监管OR功能监管
现在都赚钱,将来呢——盈利能力大起底
对走出去要达到“三个理解”
中国金融国际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银行在路上,券商、期货刚出发
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监管
看得见的空间,看得清的未来
董事、监事尽责了吗?公司治理大盘点
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银行带来三大考验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创新路径思考
中国特色的存保制度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
移动医疗爆发前夜金融资本助力行业升级
篇8
过去10年,中国市场私募筹资金额高达1800亿美元,在亚洲PE中占绝对主位,高于第二名日本近3倍。2010年,以中国市场为主的PE募资总额接近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用普华永道中国大陆金融机构服务部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主管合伙人许康玮的话说,“资金募集正在向东方转移”。
但是,真正本土化的中国PE行业只是近3年才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上半年,PE交易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些交易中,成长型资本交易占绝大多数,但投资上市公司的私募基金越来越重要,已经开始出现作“全面收购”的交易的市场情况。
在行业分布方面,卓志成告诉记者:“金融服务业按照交易金额排名靠前,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服务业中大多为大额交易,而且社会影响也比较大。高科技行业在交易案例数量方面处于明显领先地位。此外,PE常提及的目标行业还包括消费品、清洁能源、传媒娱乐、技术与保健等。”许康玮则表示,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西部开发、农业发展等以前并不受PE重视的行业。
在过去3年,每年中国的PE/VC支持的上市案例数量均超过美国,许多活跃在中国的PE/VC,比如深圳创新投资集团、IDG创投、红杉资本等,在行业中非常有名,但并不一定被普通民众知晓。
篇9
关键词 险资收购 保险公司 规范
一、险资频繁举牌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中的众多参与者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不断深化,不同主体间相互依赖度也不断提高。作为现代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行业近些年也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保险行业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能为保U行业的投资提供多种渠道,丰富获取收益的方式,同时保险行业运用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两大主要负债业务募集的资金也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支持,两者相互促进,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也大大增加了保险产品创新的力度,再加上客观自然环境的恶化,旱涝灾害和雾霾的频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保险行业提供了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多也让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得到扩大,2016年的资本市场随处可见保险公司的身影,险资举牌作为热门关键词常常占据新闻头条――宝能系举牌万科和南玻、恒大系举牌万科、安邦系举牌中国建筑、泛海系举牌民生银行,一年间至少有120家公司涉及险资收购,这类收购力度强、涉及行业广,不仅对被收购方产生了明显影响也引起了监管当局对于“野蛮人敲门”的注意,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表示:这些举牌收购“根本不是金融创新”,而是挑战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
二、险资举牌及典型案例
(一)险资举牌的概念
险资举牌是指保险公司利用自身资金进行举牌行为,举牌是指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止机构大户操纵股价,《证券法》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做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
(二)具体案例简述
宝能系和恒大系的举牌具有代表性。宝能系下的前海人寿于2015年7月10日通过二级市场耗资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A的总股本达5%,24日和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另一家宝能系下企业对万科二度举牌,共占万科总股本的10%。在原股东华润增持股票确保自身大股东地位的同时前海人寿也不断增持,于2015年年末宝能系正式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累计持股23.52%。恒大系下的恒大人寿于2016年8月9日增持万科A实现首次举牌,随后华润、安邦、深铁也加入了这场股权争夺战,截至2017年初在万科已发行股份中,宝能系持股25.4%,华润持股15.29%,恒大系持股14.07%,安邦持股6.18%。
据万科A的半年报显示,自身已有31个合作项目因股权问题被要求变更条款、暂缓推进或考虑终止合作;原有的合作伙伴、客户、员工以及其他中小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预测不尽乐观;相关合作项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搁浅,公司管理层的稳定受到巨大冲击。
三、险资举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保险公司自身实力仍未得到广泛的信任
前海人寿于2012年2月获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是首家总部位于前海蛇口自贸区的全国性创新型金融保险机构。这是一家成立刚满五年的公司,在整体保险行业中仍处于初创到成长的过渡阶段,并没有在业内有广泛的知名度,但自身经营收入有着极为高速的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18.83%,远高于全行业约20%的平均水平。通过此次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前海人寿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在市场的占有率也随之提高。不过任何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都是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仅仅依靠背后母公司作为后盾提供资金支持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超越同时期公司的业绩优势,但过快的发展可能也会造成经验的不足,为公司的有序长久发展埋下隐患。
(二)万能险产品资产驱动负债效应明显
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用来募集资金的产品主要是万能险,它是寿险产品不断创新的成果,相当于传统寿险附加一个投资账户,保险公司在确保本金和一定利息保障的前提下借助专业理财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的众多工具之中,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然而近几年万能险的无序增长凸显了负债成本过高的不良现象,通常该产品的负债成本为7%~9%,而大部分险资投向的是固定资产市场收益率约为3%~4%,且固定资产与利率的关系密切,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下行时期,市场的收益率处在偏低水平,为了尽可能弥补较短投保期内对投资者收益的保证,保险公司不得不进入风险性更大的资本二级市场,一旦该市场发生大规模波动,不仅险资将被套牢,众多保险产品投资者的利益也会面临巨大损失。
四、规范中小保险公司经营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小规模寿险公司自身的产品设计需要经过更科学的设计,凭借近两年险资举牌事件的影响,作为案例中险资筹集的主要来源产品――万能险也逐渐受到监管当局的调控,为落实“保险业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监会对万能险出台了更加细致严格的规定,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也陆续收到了监管函,责令其对现有万能险产品进行整改,前海人寿更是因为整改不合格被叫停了万能险新业务的开展。
“二孩政策”的推行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保险公司应当针对儿童开发新的寿险产品,让为子女投资成为父母一种新的资产管理方式,全面分析市场中已有产品的特点和不足,抓住关键时期争夺这一全新领域的主导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提供更为细致的保障。
(二)主动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二月末作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均受到了来自保监会的处罚,不过两者相比前者所受的处罚更加严厉,在相同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的基础上,它还面临着提供虚假资料的行为,这就要求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中不能忽视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金融行业普遍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保险行业更是如此,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欠缺的投资者更为有效的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资料,资本实力和保障能力,减少因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引发风险对自身投资权益造成损失。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司知名度、规范公司形象,信息透明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大大增强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水平和资产管理能力,有利于产品创新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负债和资产端业务的种类。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作者简介:俞啸天(199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 朱南军,韩佳运.险资举牌的逻辑、特征与策略[J].金融市场研究,2016(04):85-91.
[2] 李海朝.从保险资金运用谈险资举牌
――基于SWOT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05):51-53.
[3] 险资监管风暴[J].中国经济周刊,2016
篇10
一、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融资、风险管理决策等一套系统、全面、的管理过程,来防范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的风险损失及其负面。有别于整体风险管理,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是局部的,管理和过程是分离式的。
首先,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人人厌恶纯粹风险,因此,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或损失控制是管理风险的基本方法。其中,保险是转移纯粹风险的重要手段,资产组合理论是回避不带来回报的非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衍生证券工具是用于转移投机风险、投机获利的风险管理手段。
其次,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者是不同的。具有纯粹风险管理技术的专家
另外,在同一企业或公司,即使对于纯粹风险,也是不同部门、不同管理者负责不同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一般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以企业整体价值为分析基础的全盘考虑。
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分离式的,这种分离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往往具有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的弊端。这是因为:
(1)分离式的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费用开销,造成资源的浪费。
(2)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可能因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或因利益和权责的冲突,不但使风险控制不力,还可导致其他风险和损失负担。
(3)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注重风险的控制,无视风险的利用。实际上,不同风险不是独立的,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一种事故或事件发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的产生。这种相关性对企业的效应可能是“雪上加霜”,也可能是“喜忧参半”。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不但给美国国民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全世界股票市场带来了价格的震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严峻的投机风险,而违约风险接踵而至。两例中,前者是纯粹风险带来了投机风险,后者是投机风险引发了纯粹风险。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不能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不能利用不同风险具有此消彼长、相互关联的性质,管理效果经常是顾此失彼。
二、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及其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1.整体风险管理思想
整体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的风险,借助风险分析、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等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性质,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企业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因此,利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进行风险分析不但要考虑到纯粹风险,还应注意到投机风险;不但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不但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但要关注企业内部自身的损益,也要照顾到外部消费者的得失;不但要注意风险管理的成本,也要发现风险管理的效率;等等。总之,整体风险管理是要从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2.整体风险管理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整体风险管理的理论虽然还不完善,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其应用方法和途径虽然还处于开发、尝试阶段,然而,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已经出现了许多应用案例,而且那些已经实施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的企业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揭示了整体风险管理的美好应用前景。在国际保险业,近年来的许多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就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应用和发展的结果。
整合不同风险,开发新型保单。1990年代出现的综合型保单(integrated policy)、组合型保单、一揽子保单将许多不同的风险类型集中在同一张保单里,为所承保的每类风险损失的自留额之上提供一个总保障额。1997年Honey—well公司开创的一种保单同时为四种风险(财产、责任、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和汇率波动)提供保障,其中包含一种投机风险——汇率风险;这是最早将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整合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来减少保险损失,争取额外收入。例如,利用保险期货,保险公司在承接某些风险转移(如地震、洪灾、飓风等灾害)的同时购入适度相关的期货合同,一旦灾害损失发生,并超过预定值,保险公司将承担保险赔付的损失;然而相应的期货市场价格可能上升,保险公司可以出售持有的期货合同获得收益,从而全部或部分弥补索赔损失。类似的应用还有双重风险再保险合同(Double—Trigger Reinsurance Contracts)。这种保险创新形式的特点是将保险公司承保的一种传统风险和一种金融风险组合在一起,只对组合超出一定水平的损失购买再保险;这样保险公司既减少了风险暴露,又获得了更多盈利的机会。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广泛称为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借助这些创新工具可以减少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增强其财务稳定性,降低其整体风险程度。
整合风险管理组织和过程,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管理模式。早在1999年,Piraeu银行集团(Piraeu Bank Group)就开发和使用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将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为一个部门,使用整合的机系统,提供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报告,到2001年,该集团又将资产负债管理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整合,一种真正意义上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近年来,美国、亚洲和欧洲的一些机构正在为保险业开发能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许多保险公司对这些软件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愿望。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则自己开发这类信息系统软件,有些则开发既适合保险公司自身也适应相关保户的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
可以预期一个开发整体风险管理的热潮将席卷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将带来保险业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经营活动的蓬勃。
三、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风险管理角度,本文认为我国保险公司的许多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不符合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这些将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其国际竞争力的严重隐患。其主要表现有:
1.只注重接受客户的风险转移以获得保费收入,忽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现在,保险市场占有率和保费收入规模成为衡量保险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为了扩大保费规模,一些保险公司有时会“拣到篮里就是菜”,甚至出现欺蒙客户,或与保户勾结进行违规操作。
2.对保险负债关注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视少。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限制多,投资渠道少,使保险资金增值受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保险资金运用和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致使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只见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和保险基金风险控制的成效。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了许多投资连接的新型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扩大保费收入,而非对资金运用重视的实质改变。
3.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风险。这从下面的事件可见一斑。1996年5月开始我国银行利率连续几次下调,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从1996年5月前的10.98逐渐下降到1997年10月23日后的5.67,然而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8.5%以上;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迟缓,如在1997年10月23日银行利率下调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寿险公司才开始调低预定利率;1999年6月10日,我国再次大幅调低银行利率时,保监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寿险公司6月11日起停售原长期寿险,新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的时候,许多寿险公司还设法通过某些“技术”处理继续在11日办理原条款保单,掀起了一股居民日夜排队抢购保单的热潮,结果导致利差负向3%左右,出现了严重利差损。在国际上,利差损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这也将在较长时间里制约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