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科思维的培养

篇1

有些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套公式,模仿以前做过的题求解或利用已形成经验的物理模型,这是思维不科学的表现.其后果是相似的问题不知其区别,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知物理结论的意义和成立的条件,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下降,对生题更是无从下手,这些不符合高考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1物理科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接”,“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可见思维是一个有意识地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的联结的问题.

科学思维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依据科学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的联结的过程.

物理科学思维是有意识地按照物理解决问题的程序,依据物理的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科学方法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联结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2.1加强物理科学方法学习,提高物理方法意识

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描述物理现象、确定物理过程、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学习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应首先分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扩展中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当我们引入物理概念并加以定义时,或研究概念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形成规律时,就需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去观察、去发现,这就体现为科学方法.如“电场强度”的引入,就要用观察实验、概括、比例等方法.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出发建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要用到实验归纳与物理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从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连结处,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如分析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关系时,要用到电流的微观模型、数学推导、实验观测等方法.

理论用于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时,理论本身就具有了方法的意义,因此要在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如研究一个单摆摆到最低点的速率时,我们既可以用动能定理,也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此时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理论,实际上就成为解题方法了.

从物理实验中提取科学方法因素.物理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每一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中,为了减小误差,运用了等效替代与平衡的思想方法,且采取了近似的方法;在处理实验数据运用了图象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要注意找出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概念、规律、实验、应用、习题等),以及从一个知识点纵向或横向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处所包含的科学方法因素,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意识.

加强物理科学方法学习,还应学习常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常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数学方法、思维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类比、假说、等效、科学想象等,如表1所示.

综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以上的物理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方法意识,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备课时认真分析本节或本单元教材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让学生认真总结和体会.如表2为电场一章科学方法的总结.

2.2培养思维的严谨、有理、有序,使学生有科学思维意识

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往往“想当然”就得到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或没有正确的思维程序和思考习惯,使其在生题面前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意识尤为重要,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应按怎样的思维程序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呢?

第一、弄清基本物理事实,把握基本物理现象,明确研究对象.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首先要搞清所要确定物理问题的性质,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二、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状态和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依据是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应用又是针对一定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的.因此,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状态和过程,特别要抓住它们的特点,这是分析和解决的关键.

第三、恰当地选用物理规律,正确得出问题的结论.选用物理规律时要从物理问题的特点出发,看什么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与研究对象的状态过程的特点一致,不能不做具体分析,凭直觉和想当然.选用有关的物理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后,还要审查所得的结论是否与给出的物理事实、现象有矛盾,以确保结论的正确.

思维链可概括为:物理现象物理条件头脑中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逻辑推理规律应用数学处理结论分析.

教学中应通过实例的分析,体现正确的思维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1蜂窝煤在五楼燃烧是不是和在一楼燃烧放出的热量一样多?

此题应以Q=qm,(q为热值)分析,结论是一样多的.可有的同学可能从能量守恒去分析,得出不一样多的结论,错在盲目套用物理规律或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

例2一架飞机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某时刻从飞机上释放一物体A,经过5 s又释放一物体B,试分析在空中运动时物A、B与飞机的位置连线的特点.(不计空气阻力)

这是一个判断物体运动的问题,应遵循以下线索分析、推理.

2.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思维意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是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要想清其中的道理,也就不可能学会正确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先从培养阅读能力开始,学生先要学会阅读课本.怎样才算会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后要能进行概括、总结、写出摘要;明确关键词句,并能写出对主要概念、规律及关键词句的理解;明确涉及的物理方法及应用思路等,通过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思考.

篇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客观地说,目前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教师队伍的匮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保证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经济管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综合性大学招聘经济管理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外,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的实验室。比如心理学在经济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建设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验室。最后,在科研教学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二手数据的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样式。在此情况下,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是关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相关经济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比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研素质,相关数据库建设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完善教学基础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围绕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思维逻辑里面。

篇3

一、 问题激活,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成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问题意识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中,我们可知,到公元1000年前和1500年,中国的科技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约计71%和57%,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隋唐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领先世界?学生们带着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出唐太宗执政期间唐代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哪些社会因素会对科技带来影响。因为设计的问题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发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相互合作交流,课堂被激活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懂得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性因素,涉及政治和经济状况、中外交流、文化教育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使问题解决了一半。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公元1501~1840年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欧国家造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并进行合理的迁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师生合作,构建知识框架,为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对于这道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教科书的表述精简概括,学生要是单纯围绕教科书是很难进行深入思考的。因此,我在学生具备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以隋唐为例,设计“为什么中国科技成就在这一时期能领先世界”这一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形成了隋唐时期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科举制的实施、前朝文化积淀等等,这些都促使隋唐文化形成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体系。同样,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世界,也绝非偶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从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文化政策上得到答案。而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迈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中西方发展的差异一目了然。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结构化的历史知识能反映历史间的有机联系,能为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现行的高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摆脱盲从,这是高考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表现。质疑,是思维活跃并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常常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为学生作出解答。对于这道材料题,有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就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远远不如西方大呢”,“为什么在唐朝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繁荣昌盛会对科技产生影响呢”,“近代的科技的落后对我们今天有没有影响”,本人在旁边倾听他们的讨论,首先鼓励并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对他们的讨论的结果加以指引,让他们不带着任何困惑,赋予学生自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4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新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让学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也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的,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可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让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新。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作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又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篇5

【关键词】知识行为能力转化培养

科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每个单元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加以整合。教学目标,不再是把"知识目标"排在首位,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认知、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教科书突破以往偏重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在每个单元中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知、情、行各方面在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思想品德》,无论以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还是以生活事件为切入点,都强调不回避学生的真实感受,设法通过参与、认知、体验的活动方式,使思想品德的理性、思维认知的情感,审美情操的意趣让学生真正感悟。尽可能使活动自然、贴切。活动过程承载着学生的情感变化与认知调整,学生在与自己有意义的"关联"活动中实现道德的成长。

教科书中广泛采用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方式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养成相应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虽然教材编写很好,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每周思想品德课只有两课时。因此一方面要分数、一方面时间又少,实际教学中仍然是很侧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

现把我在教学中如何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例举出来与同仁共勉。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的起点",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刚入初中,如何认识新学校、新同学;如何学习制订新目标、树立新理想。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初中的目标、理想;并且要求学生每学期的开学、期中都要为期中、期末制订半期目标、期末目标;期中、期末考试前还要制订详细的自主复习计划。这样做原因是:初中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做好处有:一是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二是让学生明白: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从现在开始,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会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才能按照预定的目标,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自己逐渐长大,在人生中也需要制订人生目标、人生理想,以免一生昏昏噩噩,毫无目标与方向。

七年级上册:"习惯造就成功"一课。知识要点是:执行学习计划比制订计划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为:"一心向学的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爱思考;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这段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要记住,更重要的是把要这些良好的习惯转化为学生的行为。针对这段知识点很好利用课堂、班主任的力量以及与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能力。具体是:首先要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为目标而努力学习,从而尽量一心向学、专心致志的学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其次,鼓励学生课堂积极提问、下课勤学好问,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第三,尤其与语文教师配合,要求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每天写读书笔记,每周语文科代表协助检查。这样,慢慢的潜移默化的逐步把这些知识就转化为行为、能力。因为良好习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八年级上册"走近父母"。能力目标:培养同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克服"逆反"心理,进一步形成自我调试、自我控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最伟大的爱,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树立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课前布置同学们做一个家庭作业:必须亲自做一道菜。要求:记录从市场购买一直到餐桌的详细过程,自己的体会感受,也要求家长写出对菜味做出评价和感受。目的是:让学生以一件父母每天做的一件小事体会做菜的难处与快乐,进一步体会父母的辛劳。课堂中以做菜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讲述家庭中与父母相处的趣事、烦恼、冲突。引导同学们从知识上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诲,认真学习,踏实做人;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亲近、关心、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赡养父母,包括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上的关心。课后,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家务事;父母的生日、三八节,必须对父母问候或自制的小礼物,家长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便于老师检查;每学期还对做得很好的同学给予奖励或鼓励。

另外还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聊天交流,学生每天把学校的见闻与父母交流,父母与孩子在交流中指导孩子、建议孩子应该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打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在校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增进感情、融洽关系;也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交往能力;从交流、交往中了解孩子的思想、是侧重学习、还是侧重玩乐;在交流中也让孩子了解父母、尊重父母;在交流中彼此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加强沟通,不仅有利于消除矛盾和冲突,减少、克服"逆反"心理,而且能促进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篇6

关键词:数学思维;思维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发展创新性思维;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创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教师用圆柱铁桶盛满水,让学生求出里边的水的体积。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有的试探着提出“把铁桶的水倒入长方体水箱中,量出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计算”;有的提出把圆柱铁桶浸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约等于铁桶所盛水体积。这时教师提问“若是求圆柱体的大蓄水池,能行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感到必须找出一个计算加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或公式,于是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思维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可见,创设探究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在概念学习中,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的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三、在例题学习中,体验思维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例如: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①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②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③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数学中的计算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同时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思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了教材本身提供的条件以外,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思考题,加强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篇7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提问:“大家是怎样想的?”然后利用多媒体来一步步呈现,无论学生的思维是否正确,显示出来以后都是很好地重视思维过程的资源。这样的教学,所有的学生都能自省自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

(1)进行统摄思维训练

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利用多媒体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块,生成系统。

(2)求异思维训练

利用求异思维的特性,从给定的信息出发,让新知识进行辐射,产生系统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部分错误的分析材料,从而训练学生挑毛病的能力,以及从貌似荒谬怪诞的观点中找出合理因素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鼓励多思,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在课件上展现出大大的猜想符号,然后一步步现场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生物练习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类型,可以变学生的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既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的特点,又使学生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心,并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对学生有所启迪。

(4)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的反省思维

反省思维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感悟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提点学生这方面的思维,例如,利用课件反观思维过程是否有漏洞等。

二、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基本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学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指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讨论、辨析甚至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设置相应的实验,亲自动手去做,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方法产生的探索结果,并可以利用摄像设备录下学生们的创新性实验,并拿到课堂上用多媒体放映,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评价,评出设置最佳者,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录下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放映时让全体同学来评价其中正确和错误的基本实验操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对知识的获取往往更有效。

三、课外科技活动中和兴趣小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外科技活动是中学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中学生欢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历史长河…‘放眼社会”“知识海洋…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栏目,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完成。设置这些栏目,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和发展,还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所提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说明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和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录下自己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点滴发现或实验创新等与大家分享,分享的过程亦是互相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

四、结束语

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智力的开发,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大脑的潜能,以提高大脑的总能力。其次,还要注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提出、解决及问题的延伸和评价开展“学生同伴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另外,还要注意将游离在正规的科学课程之外的科技活动融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应用知识的水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应时刻有创新意识,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技术素养;逻辑思维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二)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逻辑基础

“逻辑”,或称为“理则”。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逻辑的涵义是思维的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逻辑学被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设计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技术规划活动,但由于目前通用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同行自身缺乏设计经历,没有实际设计经验,也不具备一定技术素养,这些人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认为设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学生即使没有实际的经验,也会设计。这种把设计看得太简单的思想,是一种轻浮的技术思想,即不利学生严谨设计思想的形成,便有可能他们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造成极大祸害”。

从目前的学生作品来看,轻浮的设计是很简单,设计新颖、方便携带的小板凳、设计外形美观的台灯、设计利用课桌剩余空间的小书架,学生都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学生缺少实际的制作经验,设计仅仅是方案草图漂亮、有想法而已,而且,草图里掺杂了大量的文字说明,而文字说明则是东打一枪西换一炮,文字组织大都是没有理性、没有严谨的逻辑性,是想当然的一种说明。那这种设计方案,要么制作不出来,要么制作出来的产品与其设计方案相去甚远,面目全非,从而使高中学生的设计作品沦为小学生的劳技作品。这也是目前网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劳技作品的原因。所以,通用技术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的复杂性与严谨的逻辑性,小到标准件螺丝钉的连接,大到整体方案的构思,都要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设计制作出好的设计作品,而不是劳技作品。

三、学生如何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1.参与辩论

墨子有言:“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通过辩论,能够格物致知、探求真理,可以锻炼思维的完整性、准确性、清晰性和敏捷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精辟地指出:“思想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思路清晰、有层次,才能用有条不紊的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观点。

2.熟能生巧

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三视图画得多了,方法应用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熟练了,然后从中可以归纳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数学的可知,解题解多了,你就知道必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这可以叫数学哲学。

3.通用实践活动、通过项目载体的实施

例如“简单三棒孔明锁制作”。孔明锁是中国传统的智力玩具,结构巧妙,易拆难装,作为通用技术学生实践的一个载体,三棒孔明锁的制作对榫卯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其制作过程分为划线、锯割、划线、凿切、修平、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相关的流程,且每个工序的要求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环环相扣。

通过这些项目的制作,学生们才体会到,制作过程的复杂与严格的尺寸要求,远不是当初设计时想得那么简单,远不是当初画设计草图时那种想当然的心态,要想制作出较好的三棒孔明锁,就要考虑制作的流程和制作的精度,要考虑工具、材料、划线、锯割、凿切、修平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层面上可能会掌握,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了,知易行难!而通过制作可以形成一种技术上的逻辑思维,并将其推理、物化到其它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学习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维基百科.

篇9

1我国化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1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较多

现阶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安排的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完成。经过实际研究表明,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于化学课程教学没有充分的引起重视,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化学学科在高考中的占比比较低,因此忽略了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对化学科目的教学时间设置的比较少,使得化学教学内容安排太过紧促,学生不能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1.2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因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长的发展时期,因此教育者们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但是当前新教育改革不断发展,一些学校开始转变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对于那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中心,教师一味的主动教,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在这种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也就达不到实质的效果,无法让学生深入学习,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1.3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合作交流

在新教育改革发展的条件下,要求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师的关系要注重合作交流,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可以互相的改进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化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化学学科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是没有有效的合作交流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受到局限,无法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办法进行改进,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化学课堂教学工作进展。

1.4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没有结合

通过实际的研究发现,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讲授化学理论知识,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产生脱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受到局限。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顺应新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记忆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自觉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独立进行思考。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3]:2.1.1给学生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化学是一门具有社会性的学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化学教材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为了顺应新教育发展的需要,化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启发自己的化学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2.1.2更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练习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变成了机械的学习机器,然而教师一味的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讲解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丧失。新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指导,鼓励的作用,要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打开思想的大门,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大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学会学习。

2.2创设科学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化学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在实际的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形成过程,深层次探究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融入到化学知识之中。教师要在讲授现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做进一步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化学课堂,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自热小火锅进行自热包的发热原理实验。由于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吃自热小火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热火锅实验,首先将火锅的食材放到最上层的盒子里,加入冷水,其次在下层的盒子里放入加热包加冷水,把上层盒子放上去盖上盖子,这时发热包就能反应发热,过二十分钟加热完成后,用温度计测量发热包的温度,高达1500C以上。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热包能够发热,暖宝宝是否也采用了相同的发热原理。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发热包是应用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铝粉,这时教师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发热包,可以去少量的原材料在试管中进行实验,要采取合适的比例,测量温度情况,一定要确保安全,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剂量。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和动手实验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2.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在新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探寻,用发现的眼光去探索问题。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能积极探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合理设置问题障碍,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自己多学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积极的去探寻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可以去农村、工厂和商超等地进行实际的调查,找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化学问题,然后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积极的去探索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化学的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力量支持。

2.4训练学生启发化学思维

在课堂实践中,主要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化学的知识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生硬的传授理论知识,需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化学理论。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加上自己的独立探索,启发思维,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对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让学生作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实验,通过学生自主的操作看到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淡蓝色火焰,进行独立的思考得出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比较容易液化,比较容易溶于水。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使得学生的思维呈放射状发展,让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4]。3结语综上所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化学原理,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飞.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87):182.

[2]王成强.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7(18):196.

[3]杨国林,徐国鸿,宋慧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27):194.

篇10

关键词:思维培养 物理 素质

一、渗透美育――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物理学体现科学美的多种特征,物理世界是形式美与科学美的统一。因此物理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即物理教育具有特殊的美育的功能,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感触,与学生智慧的碰撞,让师生都收获欣喜,也体现了物理思维之美.所以,物理课堂教学应始终渗透美育。物理学的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然而当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科学,或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入家庭,或使航天飞机直上太空,它就不再只是一些抽 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愉悦和力量,这就是物理的内在美。

二、探索发现――培养 思维的探究力

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与发现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固有性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体性、探索性时,更强调“学习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累加,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含着学习者对知识客体的选择、甄别、批判和创造”,即学习的发现性。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设唤起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情境,如果能在学习中创设学生能自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释事物现象,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设置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看法。

三、适时建模,培养思维的迁移力

迁移力,是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有赖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建模来培养。

物理问题千变万化,物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再复杂再纷繁也有它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因素,就可建立起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是概念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可以是过程模型如子弹打木块、简谐振动;也可以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模型。物理模型是活的,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 物理模型又是相对固定的,是具有共同特点一类问题的典范。建立了物理模型,可以删繁就简,从纷繁的物理问题中抓住要害。掌握了物理模型,

四、点拨思想,培养思维的概括力

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学科内容的理性认识。其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概括力,如物理思想在未被感知时是空洞的,因此也是很难感知的,但一旦领悟后,就具有解题的强大威力,而且能长期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五、鼓励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力

直觉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猜想意识的不断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思想相撞、沟通,从而相互激励、彼此促进。要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直觉性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悟性。

六、引奇激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在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注意力,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发现问题是思维品质形成的基本前提。最能激活人的思维活动的莫过于奇特的事物或现象。好奇、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经常设计一些适合的、较为奇特的实验进行演示,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的 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培养其思维的主动性。

七、多向诱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在物理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善于应用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对教材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讨,多方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人们发散思维活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善于超越一般模式,积极地进行各种猜想与联系,调动各种知识与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物理教学中,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一些 与常规看法相悖的实验问题,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潮,诱导学生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

八、倡导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 知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不满足于教师和课本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开始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批判性思维的 良好表现,尤为值得珍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尽管学生的某些质疑或看法可能是错误的,都应给予鼓励。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 培养。引入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和解题中发现各种典型的、隐蔽的错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论证、剖析。在习题课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展开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提出新的变式,并引导学生质疑这一变式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要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书本,标新立异;敢于超越常规,推陈出新;敢于想象猜测,大胆设想;不迷信拘泥,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

九、设置陷阱,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巧设陷阱,让学生暂时受挫折,便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进而促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老师精选典型例子,通过正 与误、繁与简的比较,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物理思维品质不够好的问题,笔者进行努力探究,我感到, 巧设陷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一、设置陷阱,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有些学生平时解题不注意审题,考虑问题肤浅,不善于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学生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的深刻性欠缺.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对陷阱题深挖细究,追本溯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应用一定会深刻.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大有好处.

十、提供挫折,培养思维的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