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刚(197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于建业(197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树形结构就业机制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1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6-01

一、引言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全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就业状况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社会的热点,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本文就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有效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现状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随着我国本科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进一步加强,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有较合理的专业对口知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是仍有相当规模大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就业能力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定位不准确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严重低估自己,极端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错失良机;另一种是极端自负,狂妄自大,觉得什么事都能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极容易遭遇挫折,遭遇挫折以后又不知如何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及家庭缺少对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生涯规划方面教育,仅仅用成绩(分数)而不是用个性和能力作为标准来判断学生。

2.缺乏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职业定位不准确。我国的教育模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了解社会,导致对工作世界缺乏了解和认识。相当规模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清楚即将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有哪些特征,无法对将来的职业进行定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3.缺乏综合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自身综合能力偏低,大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不足,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欠缺。相当规模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缺乏就业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

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普通本科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良好的局面。

1.坚持责任意识教育,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择业方面,很多大学生把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外企作为就业首选,至于一些艰苦的基层、偏远地方很少有人问津。同时,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这种消极、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强烈冲击,有的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做出违道德,严重违法犯罪的行为。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必须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责任意识、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措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高校应该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学生积累一定专业知识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面对社会需要,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反馈,来修订培养计划和目标。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和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大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要突出实践教学,合理制订并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社会需要、校园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其次,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办出特色,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最后,要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总之,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4.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增强身心素质,积极就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社会就业机会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必将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当前,国家出台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必须正视困难,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就业。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定位。在择业定位上,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按照社会和市场要求,选择就业的目标和岗位,既不能定位过低,更不能期望值过高,要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思想,把自己的就业愿望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要调适心态,主动就业。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规律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是长期的,就业竞争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而就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业的过程也将是动态的。要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改变妄自优越或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性对待竞争结果,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们要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奉献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要努力磨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多渠道实现就业。同时,利用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开展自主创业。

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身诸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紧密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小芬,张建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5).

[2]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社会与发展,2009(11).

篇2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篇3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53-02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金融学在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非金融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学这门课程。然而,一方面,由于非专业课的尴尬,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种因素导致现行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主要注重学生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忽略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部分学习了金融学的学生既无法解决工作生活中常见的金融问题,也不能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这严重背离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悖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化经管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分析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各经济管理类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偏宏观、略陈旧等。金融学与一些前期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与宏观经济学有重复内容的一般包括利率和利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与政治经济学有所交叉的内容包括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等。如果重复讲解学生已熟知的内容,必会引发学生厌倦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后期教学。

金融学内容更偏重宏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金融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货币供求理论、金融的发展与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其中仅前两部分属于微观金融的内容。这种安排会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重宏观的金融学教学内容有悖于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因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了金融学后几乎不再接触其他金融课程了,而宏观的金融学内容几乎不适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微观的金融问题,所以应用知识能力欠缺。虽然宏观金融理论能为学生熟悉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和政策奠定基础,但缺乏微观金融支撑的宏观理论显得空洞而晦涩难懂。部分内容较为陈旧。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使是使用三五年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经济变化的步伐。因此,必然会出现某些金融学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比如,巴塞尔协议Ⅲ是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实施,而在此之前出版的教材均按照巴塞尔协议II来说明银行经营发展的国际监管准则;第十八届三种全会正式提出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核准制将慢慢过渡到注册制,所以将核准制作为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教材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2.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学生都感觉很困惑,为什么在学习金融学时基本都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在工作或生活中遇见金融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购房时不知哪种按揭方式更划算,手有余钱时不知如何理财。这是因为在学习时金融理论未能与实践真正结合,并未真正掌握金融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然减弱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导致学习后应用能力的低下。

3.教学方法枯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所有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并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进行着知识的存储和提取。这种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无活力,这既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各个高校各门课程几乎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化等特点,确实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金融学教学。但是,部分老师太过依赖多媒体,从始至终都只采取多媒体这一种授课形式,其他如黑板等几乎不用,若遇见突发状况而不能用多媒体时几乎不能教学。

由上可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必要对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微观化、实用化。首先,应科学界定金融学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调查研究授课对象已学习和将要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然后共同讨论并确定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基础性知识,并根据基础性知识选择紧跟经济金融发展的优秀教材。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教学过程必须覆盖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基础性知识为中心,特殊处理交叉知识,并适度与各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结合。

其次,为了突出现代金融理论微观化的特点,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增加部分微观金融的内容,并适当将教学重点向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倾斜。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增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等内容;在金融市场章节,可增加风险分类和金融风险转移策略;在金融工具章节,可增加债券价值评估、股票价值评估等内容。而与宏观经济学等前期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可适当弱化甚至删减。

再次,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理财、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相关知识讲解时,可适当拓展至现实中金融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分析购房按揭贷款时选择等额还款还是等比还款,可讲授理财产品的利息计算问题等现实问题。

最后,教师应积极关注金融学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及时将发展变化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金融的时效性。比如,在讲授金融市场时,可适当介绍一些互联网金融等话题;在利率章节,可概括介绍一些中国的市场利率化问题。

2.教学方法多元化。金融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却缺乏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也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外,还应结合诸如导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个章节教学之前,可根据章节内容适当进行导入式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比如,在利息章节,可通过描述现实中的利息问题或故事、新闻等,引出要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金融机构章节,可先展示“国内金融江湖群艺”讲述国内金融机构的笑傲江湖,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学习。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精选的国内外典型案例。由于案例资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所以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金融的敏锐洞察力,强化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能力。比如,在货币章节,可加入比特币的讨论;在中央银行章节,可安排学生讨论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债危机的政策选择。

3.教学手段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感,也能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但是,某些有推导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和需要强化的重点知识更适合以板书形式展示。比如,讲解货币乘数时,板书推导更利于学生理解。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金融认知实习基地的实地参观访问、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教学、金融专题的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将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教学不仅能体现学习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其一,应加强互相听课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一般而言,高级教师治学严谨,善于把握知识框架和重难点,但课堂氛围稍显沉闷,不易调动学生兴趣;中级教师思维活跃,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善于引发学生兴趣,但知识的统筹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各教师都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扬长避短,提高自身能力。其二,适时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不乏空洞地将金融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其三,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并多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

为落实我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上看,可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可采用传统讲授式与导入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元复合式教学方式相结合;从教学手段看,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或采用板书形式,或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等;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可通过教师互相听课、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自身各种素养。

总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经管人才的需求,除了在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不断摸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2]张曼.《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2,(3).

[3]黄萍.浅谈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J].陕西高等教育,2011,(3).

[4]刘骅,张维.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优化方法研究[J].教学与研究管理,2012,(4).

篇4

高职单招学什么专业好就业

1、经济与金融专业

从整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文都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毕业生一般会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或者选择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这是很多男生都会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学习机电一体化可以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4、护理学类专业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5、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珠三角外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操作、销售、工艺、设备维护等部门。此外还能从事CAD/CAM软件应用,数控系统或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以及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等。

大学专业怎么选

1、考虑自己的兴趣。在选择专业时既要考虑是否感兴趣,又不能仅凭兴趣。虽然未来就业不一定会专业对口,但大学所学的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2、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人都把是否容易就业、将来工作的工资多少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虽然这些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但是也不能绝对化。一来容易就业、工资高的行业必然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再者就业形势也会经常变化。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有限理性 应对策略

1 引言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飞速渗入各个学科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耐曼和弗农・史密斯将心理学的精辟见解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经济危机还在持续,投资者损失惨重,理性人假设已难以解释市场的怪异现象,对投资者心理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2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风险投资是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有着独特的运作方式。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和人的有限理性影响着风险投资决策。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运行遵循四个基本原理。①市场走在前面,证券分析师总是在股价涨跌之后才能对市场涨跌寻找种种的理由,市场还提前反映经济。②市场是非理性的,如郁金香泡沫。③市场受混沌支配,“蝴蝶效应”就是典型的例子。④技术图形是自我实现的,成千上万的股民使用着同样的炒股软件,那它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

究竟为什么市场会这样运行?这是因为人是市场的主体,而人是非理性的。1972年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论:人的决策受环境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常“快速而节省”地依靠“粗浅的经验”来作决策。

俗话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终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的本性。人在正常条件下不能看到可见光范围之外的光,听不到低于16赫兹的声音;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常犯错误;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单位,保存时间短暂且容易遗忘;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人的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情绪、动机都会影响投资决策。环境因素也常导致人的非理性,如结构不良问题、问题的表征、问题的模糊性、框架效应和来自社会传统和习惯的束缚等。

3 风险投资中的非理性认知

金融学是研究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人对于风险的评估是基于非理性认知。例如缪勒-莱耶错觉,知道错觉存在并不能消除错觉,但知道错觉的存在就可以帮你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高估自己对事件判断的准确性是过度自信。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们对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自信度急剧增加,但判断的准确性并没提高。如当股市上涨时,没人喜欢听坏消息。盲目的乐观使人相信他们弄够控制偶然。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信念,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克服偶然性。

事后聪明就是在事情发生后,自己本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逢人便说“我真傻,真傻”一样,事后聪明常常不能让人吸取教训。当事件的结果与预期相同,人们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即自我归功。如股票上涨就认为是自己精挑细选地结果,忽略了运气和偶然性。

心理账户是在决策中人们喜欢把未知量分门别类,而不统筹优化考虑。人总试图优化每一笔投资,事实上丧失了总的机会。在抉择时,人们常看过去是否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称为沉淀成本,而在决策时考虑沉淀成本是不理智的。风险活动前已获得的收益提高了人对风险的容忍度,使人更愿意进行冒险即赌场资金效应。在股市中表现为成本沉淀时继续持有,赚钱后继续投入股市,最终在一夜间亏得血本无归。

羊群行为是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行动。人是群居动物,模仿化解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无意识地臣服于权威,最终在羊群中迷失了方向。在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是特殊的非理,结果是导致集体的癫狂和癔症发作。

4 非理性认知的应对策略

市场环境极端复杂,投资者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制定并遵守严格的投资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认清自己,战胜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

4.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自心理健康学的关心

凡事需量力而行。证券投资分析,耗时费力;股市如战场,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稳定的情绪是保持冷静的秘诀;贪婪恐惧是制胜的大敌。因此要做到理性投资,需具备以下条件:①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②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③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态度,经常保持头脑冷静。④克服贪婪,要知足常乐;正视恐惧,勿盲目杀跌。

4.2 谦虚是股市不败的法宝――来自行为金融学的关注

①了解心理偏差,防范心理偏差。②明确投资目标,监督投资过程。③明确投资数量化标准,宁缺毋滥。④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分散投资。⑤控制投资环境,利用心理偏差。

4.3 买卖原则,低买高卖――来自技术分析派的格言

①成交量是股价先行的指标。②风险与收益,风险为重。③选股不如选时,善买不如善卖。④以投资的眼光买股票,以投机的眼光卖股票。⑤切忌借钱炒股、盲目投机、听信传言、追涨杀跌。

5 结论

通过对市场运行原理和人的有限理性的分析,能够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最后用培根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以确信而始的人,将终于怀疑;而那甘于以怀疑开始的人,则将终于确信!

参考文献:

[1][挪威]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修订版)[M].周为群译校.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J.R.Nofsinger.投资心理学[M].刘丰源,张春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金融学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在新形势下,金融领域出现国际化、混业经营、网络信息化发展和服务个性化、特色化等特征,这必然要求金融学专业跟上这个形势。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还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中。以至于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很多知识在学校里没有学到或者是浅尝则止。在对金融学的认识上,对金融( finance )的理解局限于以“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学( international finance)”两大代表性课程,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偏重于宏观,轻微观。国外对金融( finance) 的理解,集中反映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 corporate finance,有时译作公司理财)”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 Investments)”这两门课程上,其核心研究对象显然更侧重微观金融领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对金融学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市场,偏重于微观层面的问题,更重视微观金融的研究和教学。

一、我国现有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

史焕平等(2006)指出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却存在着相对滞后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宏、微观金融课程的比例不尽合理。考察周边高校,在进行金融学的课程设计时,宏观金融的课程比例普遍达40%。

(二)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主要缺陷

张弩(2010)指出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缺陷: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认识不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培养不足;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刘桂梅等(2011)指出我国的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对口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同质化,缺乏特色;教学内容陈旧,脱离金融实际;偏重理论,忽视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不健全。

二、如何创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如何创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外的学者也进行也大量的研究。刘学华(2011)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改进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第一,取消按专业方向选修专业课的模式, 增加选修课程的不同模块,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第二,对个别课程的学时安排及前后顺序进行调整;第三,增加金融风险类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第四,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和灵活富有弹性的开课时间。蒋海等(2004)建议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既保证专业课程之间连续性和整体性,又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统筹兼顾,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应该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在适当压缩宏观金融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资本市场理论和微观金融理论的课程培训,如可以压缩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一些内容,增加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数量金融、金融计量、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及等课程内容。必须加强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金融学、计量金融学方面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模式上,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胡静(2012)提出要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邱晖(2012)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第三,所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交叉型、综合性人才;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现代技术驾驭能力,应用性突出;第六,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

马巾英(2010)建议课程体系设置要注意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开设金融学专项问题研讨课,就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加大案例课程比例;增加模拟教学。实行“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由于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有较强的特殊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及其他部门、企业等对金融学人才的要求各有侧重。为满足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需要,金融学本科教学可采用“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培养方式,即首先设置学科平台,再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以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刘祥伟(2011)建议要在高年级实行导师制、高年级暑期实习的优化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总之,我们在进行金融学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时要,要向“复合型”、“应用型”转变。可以有针对地进行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的传授,增加实习的磨练。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 45.

[2]张弩,邹睿蓉.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76.

[3]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2011,(8):106.

[4]刘学华,国晓丽.浅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1): 117.

篇7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3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篇9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判断能力 影响力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即会计人员自身的因素,这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根本;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认可度、会计团体的影响力,这些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直接动力。

1.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观因素及解决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各种交易事项日趋广泛和复杂,企业可能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而在38项新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基本原理和相关定义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所以,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

1.1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会计基本原理及新会计准则。会计基本原理是解决一切会计问题的基础。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特别是处理一些复杂业务时,必须要将其还原到会计基本原理。新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具体业务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必备知识。38项新会计准则对一些具体业务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和规范,是会计的行动指南,同时,新准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倡会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进行有效的职业判断,特别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对“计提减值准备”的确定等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判断,但任何职业判断决不是舞弊或者作假。

1.2会计人员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会计知识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博大精深,不少企业就是充分利用了会计相关知识,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会计业务是一项错综复杂的业务,其过程充满了辨证的、逻辑的思想。所以,会计人员在学好会计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经济学、贸易学、金融学、外语、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及各项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自身对事务的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

1.3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会计职业是一种客观、独立、公正的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给受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决策,所以,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1.4会计人员必须学会谨慎。会计职业判断是有风险的。判断失误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可能造成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甚至破产倒闭。所以,会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每一项判断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

2.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客观因素及解决措施

由于经济业务的受托责任,从而使得会计工作注定要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受托经营者、投资者或出资人、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等。

2.1正确处理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由于目标的不同而客观存在一定的矛盾:经营者总是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经营成果,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报酬;而投资者总是希望其投资的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快速的、长期的发展,两个不同的目标时刻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作出有效的职业判断,不高估收益低估损失,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损失等原则,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完整,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会计人员要做好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参谋,本着多方共盈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从源头上促进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

2.2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客观地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却不愿意缴纳更多的税收,而是将更多的利益留在企业本身,但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合法、足额征税是其重要的责任。企业经营者往往通过干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最终影响会计报表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会计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坚持会计原则。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与经营者的沟通,经常向经营者宣传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其次,会计人员要做好各项财务指标数据的预测分析工作,为经营者提供相关的财务资料供其尽早作出决策。其三,国家立法机构通过立法,以法律法规形式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利和地位,同时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要给予会计人员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要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要合理利用职业判断,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各利益相关者不得干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会计人员能够对各种经济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判断,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伟.谈新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J].科技信息,2008(1).

篇10

    一、金融会计学的难点

    学生们反映,金融会计学的难点主要是:1联行往来业务核算,联行往来是银行系统内各个行处之间的资金帐物往来,其内容包括全国联行往来、分行辖内往来和支行辖内往来三级往来;2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核算,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主要介绍全国联行外汇业务往来、港澳及国外联行往来和行往来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典型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3经理国库业务,主要包括预算收入的收纳、报解,预算款项的支拨;4结算业务,主要介绍人民币各种支付结算方法的会计处理。

    二、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金融会计学难点本身进行分析,可发现:联行往来工作中,收报行使用有些会计科目确实不好理解;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容虽然不多,但国际结算方法复杂;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财政学教学难点之一,很多同学对财政管理体制内容掌握的不好,并且缺乏必要的税收知识,因此对经理国库业务中的预算收纳和报解的核算难以理解;加上结算业务中使用的凭证联次众多,传递方向复杂,这自然也会造成学习困难。

    除了以上的这些特殊原因以外,还有更一般的原因:

    第一,   金融会计学逻辑性比较强,要学好金融会计学必须要有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而金融专业同学在学习基础会计是不但重视不够,个别同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会计学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好。

    第二,   金融会计学方法非常特殊。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和工商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因此即便是会计学基础打得很好的学生在学习金融会计是也会遇到困难。

    第三,   金融会计中使用的凭证报单众多、格式各异,学生们缺少形象认识。

    最后,很多学生对学习金融会计重视不够,也缺少必要的兴趣。

    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一)   金融会计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个别的难点,必须做到精讲多练。

    (二)   必须向同学们强调金融会计学逻辑性很强,要想学好金融会计,必须打好会计学基础。

    (三)   金融会计学虽然方法特殊,但与其他各行业会计的基本原理还是相同的。针对同学比较熟悉工商企业会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金融会计方法同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对比讲授能够加深同学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