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

篇1

每个人的脑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脑,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们的脑部组织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

1、训练数学逻辑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2、锻炼右手

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脑发达,手也就灵巧。反过来也一样,手锻炼得灵巧了,相应的大脑半球也就更发达,手巧则心灵。右手由左脑主管,经常锻炼孩子的右手,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左脑。锻炼右手的机会很多。拍球、弹琴等,都能锻炼右手,对孩子来说,锻炼左脑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神话、寓言、诗词、童话等。多听可以积累词汇、领会语义、熟悉语境。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编故事,续故事,复述故事。编、续和复述故事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外,还锻炼孩子的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为故事的先后展开,都有内在的逻辑。适度地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汉字,及时地打开獐自己获取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提早阅读,这对锻炼语言能力、广泛接受知识很有好处。要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多接收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训练,这对开发左脑是很有好处的。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者指的是一群惯用右脑,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右脑思维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为右脑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惯用左边肢体。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一些。右脑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因为右脑负责图画、音乐、韵律、情感等分工。

右脑思维者的特点: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

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左脑记忆是一种“劣根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五个非常棒的儿童右脑开发训练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即掌管这块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科学家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三、体育活动法

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的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家长让很小的孩子背古诗,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他并未见过鹅,也未见过鹅悠然浮水的样子,这样只能在左脑中留下一些文字符号,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应该到农庄,至少到动物园,在形象场景下学这首诗。孩了再背诵这首诗,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生动的景象。

五、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右脑开发的七个训练方法

(一)脑波放松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脑波有个初步的认识。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呈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这种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为α(阿尔发)、β(贝塔)、δ(迭尔

塔)、θ(西塔)之名。(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脑电波吗?)

当阿尔发静态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充满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相关文章推荐:α脑电波相助,轻松学习速读)

“脑波放松过程”是放松感官,聚集体内能量,诱发阿尔发静态波,从而进入大脑幻想与创造空间的过程。这是右脑学习最为关键的淮备阶段,因为一旦思维进入阿尔发静态波状态,就会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储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越放松,呈现的影像也就越多。达到完全放松,要过七关。学会放松会让你受益匪浅:让身心逐渐包围在爱里、冷静沉着、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说明找回记忆中的影像。

(二)眼睛训练

眼睛训练威力无穷。双眼的刺激能够对视觉、记忆、情感、思考、创造力,甚至直觉产生巨大影响。眼睛训练会启动整个大脑,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连结着大脑的左右两侧。每只眼睛的视觉接收器右侧都与左脑相连,而左侧则与右脑相连;右边远处的视野靠左脑来形成,而左边远处的视野则靠右脑来完成。中心区域由左右脑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推荐:快速阅读训练中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眼睛运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增强聚焦能力

②提高浏览速度

③刺激大脑发育

④加速回忆搜索

⑤整合左右脑

⑥提升敏感性

(三)视觉影像训练

视觉影像训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训练过程,可以激发观看物体后像或者负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像和负像。正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就是正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就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蓝绿色四方形)色觉。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像出现。

后像能够启动用于影像记忆力的主要视觉中心。将正像转变为负像,然后再将负像还原为原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你正在训练自己的思维像照相机一样工作!后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大脑思维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视觉能力,打开统领记忆力,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潜意识区域。黑白后像会提高视网膜杆体细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则会加强锥体细胞的功能。这是右脑教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因为学习者可以立刻亲身体会到它的效果。(相关文章推荐:视觉停留和快速阅读的关系)

(四)思维影像训练

思维影像训练是一种超凡的训练过程,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通过训练,影像变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图像。大脑思维是灵魂的实验室,在你的思维影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思维,在实践之前,慎重而具体地想象一番。(相关文章推荐:在大脑里画思维导图)

进行这项训练的目标:

①训练在大脑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影像。

③从各个角度观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改变影像。

(五)观察训练

观察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双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观察得越细致,记忆越清晰生动。观察训练是以“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左脑有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相关文章推荐: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六)记忆连结

记忆连结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体。一般来说,顺序记忆主要靠左脑完成。(记住,左脑负责线性,逻辑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个“趣味故事”连结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右脑也引入其中!(相关文章推荐:连锁记忆法)

(七)影像记忆力/速度阅读

影像记忆力指的是,在瞬间同时记住几件事情——按顺序或者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形状、词汇、句子、数位等等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快速记忆一直被视为是右脑的职责,但这里的游戏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左右两侧共同发展——右脑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影像,然后通过语言、绘画、行动、玩耍来增强左脑的功能。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1 高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说话的准确、清晰、简明,与其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说话不走样、不零乱、不嗦,力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1.2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毕业生在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实践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介绍自我,介绍相关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1.3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

语言表述就是运用说明、叙述等表达方式把要介绍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讲述出来,做到表达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达的声音要明快优美,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并配之以恰当的姿势。

1.4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说理明人,打动对方,达到口语表达的目的。

2 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2.1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

(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

(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

(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2.2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4)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模拟训练法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的技巧进行模拟。主要运用两种方式:

篇3

关键词:运动表象训练;排球教学;中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45-01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人体动作的变化,大都采用加大练习次数的做法,以为练多了,就能掌握动作技巧。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是脑中缺乏正确的动作表象和对动作要领的正确理解。相反地,这种单调、枯燥的重复教学方法,直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诱导下,通过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动作或运动情景而唤起运动感觉的方法和过程。同时,把运动表象的训练运用到排球教学中去,它避免了以前的那种单纯靠加大练习的量来提高动作技术的枯燥重复的做法,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中随机抽取水平基本相同的男生60名,分在两班,每班30人,分组运用运动表象训练法和常规教学训练法进行教学。时间为28学时。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阅读了与排球技术和动作表象训练方面的大量书籍资料.还查找了大量的近期的国家级的体育期刊。为本文深入研究运动表象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访问法:本人请教了在中学排球教学方面比较有权威性的教师以及县进修学校的体育教研员,并与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充分了解了目前中学排球教学现状。

数据统计法:将实验的结果和调查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的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进行了统计,并对技评成绩进行了检验,如表1所示

表1:技术考核指标(百分制)对照表

2、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实验组的平均技术指标比对照组要高。除垫球外其它各指标经T值检验P值都小于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该实验中,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法比对照组更能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效果明显。通过运动动作表象的心理训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视和内感受,用脑中正确地动作表象,去控制支配人体,以完成技术动作,所以教学效果比较好。

实验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表象训练就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对照组的一般性练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练习不能在头脑中及时建立起正确的神经联系,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在大脑中尽快形成动作概念。因此,也不能更快掌握技术动作。

3、表象训练法理论分析与应用

运动表象是指练习者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通过表象呈现出各种动作形象的过程,它反映了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的特征。如身体的位置、动作力量、幅度、方向和速度等。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者回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在思维的参与下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甚至现实中尚未存在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运动表象的形成是从视觉表象开始的,然后在空间时间和力理要素上发生变化并逐渐完善,最后使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相结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首先是从建立视觉表象开始,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头脑中建立起该动作的视觉表象,随着教师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视觉控制成分逐渐减少,动觉控制成分逐渐增加,表象的明解性,稳定性都相应地得到改善,使动作表象明晰性更加明确。通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深入讲解分析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视觉表象各要素不仅更加完善,而且也逐渐加入了一些力量要素,并逐步形成清晰准确的动动表象,直至形成动作自动化。

4、表象训练法能够促进排球技术动作的较快形成

一般的训练教学中,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常规技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讲解示范后,队员没有对技术动作图像进行强化,最初形成的视觉表象是不明晰的动摇表象,马上转入练习,这对形成正确、清晰的排球技术动作图像是不利的。在排球训练中,采用讲解、示范后,运用表象训练对刚刚建立的排球技术图像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使技术动作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然后再转入正常的练习。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明显比不采用表象训练掌握得要快要好。

三、结论与建议

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想象力;思维训练;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能力,而培养识图与画图能力的关键是空间想象力,学生学习制图的大障碍就是缺乏空间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教学中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搞好初始教学,培养自信心,帮助克服畏难情绪

中职《机械制图》是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尽量避免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要加强直观性,充分运用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观察力,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目前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普遍而集中采用了由教师进行的“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格局,学生自我学习时间很少,也就不能主动地及时对有用知识进行记忆思考。因而,在课堂上必须留出一定时间来让学生及时地对基本概念、基本形体进行观察、记忆。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想象力,锻炼空间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空间思维能力,必须具备丰厚的看、绘图的基本功。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一)画图移位训练。根据三视图想出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然后假想把物体沿着平行于某一投影面转动一个角度,想象出物体的新位置,再画出其三视图。例:(A)图是立面的三视图,(B)图是该立体水平旋转后的俯视图,试画出其另外两面视图,

(二)形体分析记忆训练。根据给定的立体图或模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好立体的形状,然后拿走模型或立体图,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把三视图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看图和画图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进行创造性空间思维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在读一面视图时,物体形状可能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充分想象,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下面举一些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的例子。

(一)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根据已知视图想象的立体形状不限于一种,而是多种。为扩大想象的思路,必须对已知视图中的线、线框所表示的多种空间含义进行分析、归纳,探讨,从而奠定空间的思维基础和思维方法。想象的过程以离不开原题为前提,对空间形体进行广泛构思和彼此联想。因而构思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对开动学生智力,培养发散性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图示能力起着开窍的作用。

(二)立体形状构思。要求学生在形体构思的过程,要突破“经验想象”,开阔空间思路。所谓“经验想象”是学生在看图想象立体形状时,一般都以曾接触过并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形体表象来想象立体,从而形成“经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仔细分析视图形状的差别,搞清楚视图中每一个点、线、封闭形线框的真实的空间含义。

例:已知主、俯 视图,想象立体形状,补画左视图。

分析:从主视图的等腰三角形线框,对应的俯视图为圆形。按看图经验,很容易想象为圆锥体,但俯视图圆形中有一竖向粗实线,因此想象成圆锥体显然是错误的。此时应换一角度进行空间思维,使构思的形体符合主、俯视图。主视图中的顶点对应的是俯视图中的竖向粗实线,是两个正垂面截割圆柱的交线,构想的形体是被两个对称相交的正垂面截割的圆柱体。

五、加强动手训练,培养主观性,巩固空间感性认识

动手练习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从接触有形的形体开始再求出无形的投影图。

(一)挂图、教具的运用。在点、线、面的教学中,准备球、棒、板让学生自己摆弄在空间 中的位置,根据位置求投影,并判断它们的投影特征。在教学中做过 这样的实验:在讲了线在空间位置后,准备了一根棒,先示范然后让 学生拿棒摆弄位置。笔者随机说出那种位置:如水平线、正垂线…… 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摆出正确的位置,考查学生的大脑空间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的,那摆出的位置既准确时间又短。

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在这部分教学 中,尽可能利用教具,让学生运用教具求解投影。在后来的调查中, 学生运用教具能力强的,自然空间想象能力就好,学机械制图很轻松,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二)加强读图与画图的训练。读图与画图可激发学生的大脑空间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充分发 挥手、眼、脑的联动作用,加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主要途径有读、画零件图、装配图、产品图,抄画产品图,测绘零件图,加强大型作业的训练等等。

(三)加强现场教学。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降低问题难度。此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 到实习工厂参观,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

六、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各种各样措施、手段、方 法,以上几点在教学实践中,对现阶段学生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习机 械制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空间想象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 要恰当选择能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学生应在认真学习正投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看、多画、多想、 多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表象训练 排球 传球

排球运动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排球技术本身对动作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特别是传球,对学生的时空感、手感、身体协调能力等要求很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表象训练法已逐渐被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技术动作学习的初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的多少,而与练习者对技术动作的认识、理解及头脑中技术动作的表象有很大关系。由于我校学生排球基础差,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为了提高排球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排球传球技术教学中,笔者设计表象训练法,并进行了表象训练与常规教学的对比试验,以期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表象训练的理论依据

表象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是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在暗示语的指引下,不进行明显的身体动作,而是在头脑中通过意念表象某种运动动作或情境的整貌,并唤起实际运动操作情况下的感觉,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由于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运动动作,从而引起有关单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有关肌肉,往往会引起难以察觉的运动动作。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动作时的神经――肌肉模式相似,这使得通过念动练习来改善技术成为可能。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xx专业学生1班、4班共70人为试验对象,采用统计学随机配对分组的方法,将70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表象训练的资料,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实验法。采用组间比较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方法教学。其实验设计如下:

(1)施加因素

实验组:观看录像―表象训练―练习―教师讲解示范―表象训练―练习

对照组:教师讲解示范―练习―再讲解示范―练习

(2)条件控制

样本条件为学历为本科,大学二年级。为了确保试验样本的可比性,试验前对两组的基础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为了排除试验的外部因素的干扰,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对照组除不施加试验因素外,其它教学条件与试验组相同。

(3)试验时间

试验共8周,每周2学时,共16学时。

(4)成绩评定

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传球技术和传球效果进行评定。测试方法是两人一组,一人位于6号位抛球,另一人在3号位接6号位抛来的球,然后进行顺网传球,每人10次。传球技术评定包括准备姿势、移动、击球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协调用力。分5个等级:动作规范―4分;较规范―3分;基本规范―2分;基本规范但有少许错误―1分;不规范―0分。传球的效果为传球的弧度、落点的控制,也分5个等级:很好―4分,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由本教研室3位资深教师进行双盲考核。

2.2.3 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查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成绩均值在传球技术和效果上都没有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学生的起始水平相当。实验后的测评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垫球技术和效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1表象训练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排球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排球技术要求具有较高的知觉和精细的肌肉运动,不容易掌握,而传球技术对人的时空感、知觉感、肌肉的精细程度要求尤其高。因此,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由于是被动接受知识,再加上传球技术动作对肌肉的精细化程度要求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和枯燥感。而采用这种思维训练,不去机械模仿,就使技术的形成更快速、更准确。利用这种方法还能纠正练习中的偏差,不断总结运动经验,逐步建立运动表象,加速正确的动作技能形成,建立起完整的运动概念。长期的表象训练提高了大脑中动作表象的鲜明性,发挥了学生内在潜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2表象训练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特别强,而排球传球技术难度大,练习枯燥,容易产生乏味心理。因此,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表象训练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3.3表象训练更有助于理解动作方法,掌握技术要领,提高练习质量,提高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是智力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过程,学生对一个新动作的掌握,都必须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然后将大脑贮存的动作表象信息变为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所以,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前提,而这种运动表象的建立,必须有足够的刺激量和刺激时间。实验班采用了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法教师先讲解、示范、观看传球技术录像,然后进行传球技术动作的练习,使学生不断感受正确的传球动作方法、技术要领,回忆、重复、修正、完善技术动作,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通过想练结合,以头脑中清晰、准确地表象来指导练习,提高了练习质量,加快了对传球技术动作方法和动作要领的掌握。

3.4表象训练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本质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根据巴甫洛夫的反射弧原理,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把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经传入神经至中枢神经系统,经中枢的分析综合作用将信息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学习每一个新的动作,必须建立正确。清晰的图像,然后将大脑储存的印象信息变为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而技术动作图像的建立,必须有足够的刺激量和刺激时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没有对传球技术动作图像进行强化,对形成正确、清晰的技术动作图像是不利的。实验组运用表象训练,对刚刚建立的技术动作图像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使正确的技术动作得以强化,加深传球技术动作在大脑中的印象,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形成。运动生理学指出:“想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对运动训练的效果最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突出练而忽略了想练结合的作用。实验组运用表象训练,使想练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人体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及大脑和神经思维都参与活动。这也符合教学心理学的规律,“运用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

4 结论

(1)表象训练简单易行,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排球的技术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效果明显。

(2)体育教学中,在初步建立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阶段结合表象训练,对学习掌握技术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体育教学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技术,针对性地结合运用表象训练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议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规律,采用包括心理训练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漆昌柱,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1,(3).

篇6

关键词 素描教学 创造性思维 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Sketch,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Sketch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n New Times

CHEN Shengli

(College of Modern Art,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In current society, there is a large demand of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a large demand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art training model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art based teaching reform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art to foster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Key words drawing instruction; creative thinking; composition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艺术设计院系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全国各地。设计教育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确立完善的设计教学体系,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否在量与质两方面加以保证,成为大家的关注重点,哪一所院校能够率先把艺术教育的结构内容做一个专题加以深入研究,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艺术教育领域,素描教学改革曾是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学术话题,方方面面无所不及。然而,随着时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往日的争论正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而逐渐平静下来,形成多元并存、多元并进的新局面。回过头来再看素描,以客观求是的目光和心态重新审视它,无疑对当前素描教学的改进和深化起到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素描教学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传统素描只停留于对物象作客观记录与描绘的训练。在素描教学方法上,继续以这种再现性的、写实的、纯艺术、绘画性的素描观念指导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不科学的;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必须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建立强调主观性和表现性,跨学科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

笔者有幸承担所在学院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在吸取其他高校相应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院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有以下认识:

《素描》课程作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学时为九十六课时。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该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系统的给学生安排规定学时内的课堂内容,课程主要内容按教学目地、教学要求和学习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行设置,包括素描、形式构成和表现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理解素描、形式构成和表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素描的基本概念、特性,让学生更全面、更正确地了解素描:通过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结构意识,准确表现形体结构及相互穿插关系;通过对画面要素组合的练习,引导学生树立秩序的美感;通过观念素描的练习,使学生具备由具象到抽象转化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意识。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按照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安排。重点在于对素描造型基本功和形式构成基本要素的认识、理解和表现。难点在于能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运用打散重构、异质同构等思维形式完成观念表现形式的主观素描作品。教学内容的基本架构如下:

1 素描

第一章 素描的概述

第一节 素描的定义

第二节 素描的种类

(一) 主观素描

(二)客观素描

第二章 透视

第三章 素描基础实践

第一节 写生

第二节 解析与重构

教学目的:了解形体的内在结构、形体之间的穿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结构意识。

教学内容:对形体的比例、解剖、透视知识的掌握。(把透视课融入教学);形体结构、光影规律的认识。

教具:这一阶段可先从石膏几何体转到静物,静物的选用从易到难,种类上突破传统,可以花卉、盆景、水管、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为主。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比例、透视知识。

第2课题:形体结构。

第3课题:光影规律的初步认识。

图形创意的训练,对现有的图象素材加以结构分析,运用置换、拼接、对比、错位、融合、叠加、削减等方法重构画面。

2 形式构成

素描造型有赖于形式要素诸如线条、明暗、形状、体积、空间、质感等发挥,从微观上看,某种形式要素本身也可以产生出纯形式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应,但学习要点在于通过特定物象,反映一定内容与思想情绪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将这些彼此孤立的形式要素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调整和引导素描的形式要素,使其依靠自身特有的语言活力来强化主题,并引起强烈的视觉效应。

第一章 构图

第一节 画面中心

第二节 构图的形式法则

第二章 线条

第一节 线条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线条的节奏表达

第三节 线条的空间表达

第三章 形体

第一节 形

(一)单形的节奏表达

(二)多形的节奏表达

第二节 体

(一)几何结构

(二)解剖结构

第四章 明暗

第一节 光影明暗

第二节 色彩明暗

教学目的:掌握形式构成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审美秩序感。有助于对“物”的认识和掌握,向“我”的表现进行转换。(建议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讲授)

教学内容:可分别从线条、明暗、形状、体积、空间、光影、质感等方面逐一研究和训练。可采用尼可莱德斯将触觉与视觉同步观察结合为特色的轮廓素描,及强调形象思维训练的爱德华兹的负形素描训练方法(也称右大脑素描)。

教具:这一阶段可选几何体、静物(如山水、树木)或民间风格的雕像等,静物摆放要有所突破(如吊、挂或采用阶梯式),视觉上求新颖、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比例、透视知识。

第2课题:形体结构。

第3课题:光影规律的初步认识。

3 表现

从学科的特点来看,艺术是最具有想象力也是最适合想象力的发挥,我们从达利、毕加索、马格里特等许多画家的“怪异”作品中可以读出艺术可以符合自然,也可以不符合自然而符合人的内心想法的信息,如果我们的素描教学在精心安排后,能增设一些想象训练的课程,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有助于学生摆脱对客观对象的依赖而充分自由地运用想象去描绘内心世界,这种状态使学习更接近于创作(设计),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4 综合性训练与专门性训练

第一章 技法表现

第一节 材料与肌理

第二节 技法

第二章 观念表现

第一节 观念表现的形式

(一)具象表现

(二)抽象表现

第二节 观念表现的方法

(一)同构

(二)矛盾空间

教学目的:加强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掌握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使学生具有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以及思维理念的形成。(1)缩短与设计专业课的距离并与其接轨。(2)利用素描探讨形象元素的整合规律,体验创造新形态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规律对形式语言表现手段作更深度的探讨。(3)经过对物的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培养学生从物的二维到三维的认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他们的艺术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主要从思维模式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将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融到设计素描教学中,通过图形创意的训练,对现有的图象素材加以结构分析,运用置换、拼接、对比、错位、融合、叠加、削减等方法重构画面;或通过以表换意、偶然性、抽象性等意象来表现;同时可以尝试将音乐、电影等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作为素描创作的题材来源,尝试用静态的时间性极强的视觉影像,结合与常规相悖的手法,尝试多种媒介材料、或自然肌理等拓宽素描表现的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1)技法表现练习。(2)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

第2课题:观念表现练习。

意象造型的训练及形状的联想(通过以表换意、偶然性、抽象性等意象来表现)。

新素描构成表现的教学思路不仅在于强调引导学生纵向深入研究物象的视觉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善于抽取物象原形的某一特质展开横向探索的能力,并能洞察诸环节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是一系列造型能力的整合;有助于为学生日后专业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环节上把握了技术要素,并在原有的聚合思维训练基础上倡导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导入)训练。同时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解决一系列基础问题,也为将来从事专业设计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造型素质。其普遍意义在于:“培养并增强学生的 “设计意识”、对“造型元素”的本质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多象性”的造型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视觉经验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获得较大程度提高。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素描的基本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造型的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表现技能。 这对于今后设计课程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大大突破了传统素描造型基础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局限,从而达到新构想素描造型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和宗旨:“通过新构想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自然,发现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塞勒(Sale,T.)等著.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2] 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1.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程序;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08-03

所谓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就是依据个体的天赋特性、偏好与潜在优势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才智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过程。在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使用优势感官表象,取得学习的成果。个性化学习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开放、轻松、尊重的氛围下互动效果尤佳。

高职学生个性化

学习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观念、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情况下,发掘潜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

(二)掌握必要的理论

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训练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

神经语言程序学简称NLP,是研究一个人的头脑运作模式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为成功的理论。在神经语言程序学中,发现个体成长的过程都会用不同感觉表象与外界交流,比如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如果个体突出使用一种感觉表象,就叫优势表象。同样,学生使用不同的感觉表象来学习就会决定不同的学习风格。

视觉型的学生偏好阅读,通过视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文字、图画记忆深刻。听觉型的学生偏好听讲,通过听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声音记忆深刻。感觉型的学生偏好实践,在做中学,动手能力较强。表象系统不同,对人对事的注意、认知方式不同,采取的学习策略自然不同。

所有人才培养最终都落脚于实践。因而,在努力谋求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尝试开拓个性化的实践之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找出学习类型,在强化优势表象的同时,整合多种感觉表象,从而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最大收益。

本文以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为训练内容。其核心理念是“人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强化”。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第二,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

笔者以NLP理论为主线,整合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程序为:(1)找到学习的优势系统(个性化学习风格);(2)建立学习愿景和学习动机(目标);(3)积极正向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评价);(4)植入新思维,纠正偏差行为(思维改变行为);(5)他人检验和自我检验。

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训练方法

(一)感觉器官表象的训练

高职学生学习借助不同的感觉器官,如凭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等,而后进入内感官进行信息加工,形成个人特有的认知。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爱。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通道的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本文以触觉训练为例。

让学生右手各个手指的指尖移过一个没有覆盖物的平面。先是粗糙的平面,然后再是光滑的平面。注意一下经过粗糙平面与光滑平面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在几个粗糙的平面和光滑的平面上重复这一练习。注意其中一只手的感觉是否比另一只手的感觉更为强烈。抓起非常轻的物件,在手中停留一瞬间就立即让它落下,再紧紧地抓住它,然后马上放开。请学生体会各个手指能在最初的一瞬间就感觉到这个物体,还是在第二次抓取的时候才感觉到。

闭上眼睛,将几样东西随意地分散放在桌上。用右手轻轻地抚过这些物体,试着估算一下各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不要用手掌或手指作测量工具。然后用左手重复这一试验。

取一些圆形的微小东西过来,如木质的、铁质的,只要它们的大小完全相同但重量有少许差别即可。将它们杂乱无序地放在桌上,闭上眼睛,随机抓起一件,然后用同一只手再抓一件。凭感觉来判断一下,两者的重量是不是一样的。每一次试验都估计一下所抓取物件的重量,再换左手试一下。然后用两手分别抓起一件来重复这一试验。

表象系统的激发,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这种训练实际上是学生感觉表象的协调性训练,目的是提高操作技能。

(二)建立高职学生学习愿景和积极的自我评价的训练

愿景是个体在大脑中所形成的意象。对学生而言,愿景就是达到学习目标后的快乐景象。

训练内容:两人互相注视对方眼睛30秒,不可以躲闪,目光只是表示自信及诚恳,同时说3句肯定自我和对方价值的话。

向对方说出自己的学习愿景:清楚地说出“做什么、怎样做和完成时间”,对方给以肯定回应“你一定能做到”。

互换角色:谈出活动感受、意义及如何应用到日常学习中去。

了解自我并作积极的自我评价,可以获得内心的和谐,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性格、特质、取得的成绩、潜在的能力。注意一定要从积极、健康的方面进行认知。

(三)能力训练

技能的掌握是一种心理过程,会表现出思维敏捷、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知觉反应速度快、空间判断准确、行为灵活有效等。

实际能力训练 例如,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实习车间,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在车间里找一张工作台,仔细观察这个工作台3分钟。观察这个工作台的大小,估算它的尺寸,估算它与你的距离及它与周围物体的距离,比较工作台与附近1米内其他物体的外形,描述工作台的质地和结构,描述工作台的用途,想一想工作台可以在什么方面有所改进。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上述提问,要求语言准确、流畅。准确、流畅地回答问题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根据学生知觉的速度、空间知觉的完整性、语言组织的准确和流畅性给出分数等级,得分较低的学生经过3天的练习也会赶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经常坚持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观察、分析、描述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潜能就会得到开发。

1.一般推理训练

训练题目:找出正品工件

教师手中拿两件刚被数控机床加工后的工件,其中一件是残品,但外观看不出来,另一件是正品,外观与残品一模一样,分配给学生A和B两人,请学生C准确说出哪件是残品,哪件是正品。条件是:两个拿工件的学生有问必答,但一个只回答真话,另一个回答假话,并且从外表上无法判断谁说真话,谁说假话;两个拿工件的学生A和B彼此互知底细,即互相之间都知道谁说真话或假话,谁拿残品或正品。现在只允许接受考题的学生C向A和B两位学生中的任意一位提一个问题,然后根据得到的回答判定哪个工件是正品。推理过程如下:

C向A提出以下问题:告诉我,B将如何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正品工件还是残品工件这个问题?

如果A说B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残品工件,则事实上B手里拿的肯定是正品工件。因为如果A说真话,则事实上B确实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残品工件,又因为此情况下B说假话,所以,事实上B拿的是正品工件;如果A说假话,则事实上B回答的是他手里拿的是正品工件,又因为此情况下B说真话,所以,事实上B拿的是正品工件。也就是说,不管A、B两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只要C得到的回答是B手里拿的是残品工件,则事实上B手里拿的肯定是正品工件。

同理,如果A说B回答他手里拿的正品工件,事实上B手里的肯定是残品工件。

C不需要知道A、B两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就能确定得到的一定是个假答案。如果A说真话、B说假话,则情况就是A把一句假话真实地告诉C,C听到的是一句假话;如果A说假话、B说真话,A就把一句真话变成假话告诉C,C听到的还是一句假话。总之,C听到的总是一句假话。

2.表达能力训练

题目:三个工人在制作模具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弄铁块。”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制作精密的模具。”

第三个人边工作边哼唱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制作就要上市的最新的高科技产品。”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厂做模具;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请学生根据短文说明它的寓意,全班选出优胜者,当场演讲。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从更深刻的心理内容上讲,个体内心相信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就能预示一个人的发展结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利用课上15分钟时间进行,坚持2个月后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潜在能力训练 潜能就是个体本身存在但还未发现的能力。它来源于潜意识,经过恰当的激发,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潜能开发的三个原则是:自信力、意志力、主观愿望。以个性化学习为例。学生要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先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清晰的可衡量的目标。然后进行下面的训练:(1)引导学生放松、深呼吸,闭上眼睛,然后请学生思考自己使用哪些与他人不同的资源达成目标(指导学生使用坚定、积极的内部言语);(2)实现目标的条件是什么?比如人际关系、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能、意志品质等(思考五分钟,记住思考的内容);(3)实现目标,自己曾经做了哪些事情?自己还需要做些什么?(思考清楚)(4)实现目标,自己现在具备哪些能力?还需要哪些能力?(思考清楚)(5)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有多大的信心来实现那个目标?如果非常有信心是100分,一点信心都没有是0分的话,给自己打几分?如果把这份信心增加10分的话,自己还需要做些什么?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将如何去克服?(思考清楚)(6)你怎么评价自己?周围的人怎么评价自己?当自己的目标实现时,你怎么评价自己?目标实现时,别人会认为你是怎样一个人?(思考清楚)(7)目标实现时,给自己家庭带来哪些好处?给这个社会带来哪些好处?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思考清楚)(8)放松,深呼吸,睁开眼睛,感觉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这份力量充满全身。休息5分钟,再回想刚才的训练依然有力量的存在。请学生把刚才思考清楚的问题全部默写下来,大声朗读,其作用是内化这种强大的力量。

(四)思维训练

高职学生个人的才能除了与知识、技能相关以外,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能力。可以这样说,思维训练是走向高技能人才之路不可或缺的条件。工业革命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对信息有分析择取的能力、对环境有敏捷判断的头脑。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需要极大的勇气,个体要跳出早已熟悉的圈子,重新审视自己并且学会质疑;学会看重事实而不是猜测;学会验证而不是凭主观下结论;学会寻找反例而不是盲目跟从。下面提到的两种思维方法供参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逆向思维训练以团队方式进行为佳。如以班级为单位,请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下问题:

1.家具厂的广告

某城一条街,有一家家具厂开业,广告语是:“本家具厂制作技术全城第一”;第二家家具厂开业,广告语是:“本家具厂制作技术全地区第一”;第三家家具厂开业,广告语是:“本家具厂制作技术全省第一”;第四家家具厂开业,广告语要超过前三家应该怎样说?逆向思维的答案是:“本家具厂制作技术全街第一”。

2.分牛(摘自《创新思维训练500题》)

这道逆向思维题是就事物发展的过程来思考的: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分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

解题思路:倒过来想。

长女既然得到的是最后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结果1头都没杀,也没有剩下,那么,她必然得到的是1头。

次子:长女得到的牛是次子的一半,那么,次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女的2倍:2头。

长子:次子得到的牛是长子的一半,那么,长子得到的牛就是次子的2倍:4头。

妻子:长子得到的牛是妻子的一半,那么,妻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子的2倍:8头。

把4个人得到的牛的头数相加:1+2+4+8=15,可见,农夫留下的牛是15头。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动员全体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互相激发,活动结束前让学生总结引发出来的新颖构思。这种脑力激荡法(发散思维)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之一。我国研究者许立言和张福奎提出了12个聪明方法也可以用于实训教学(“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教师有针对性地使用12法引导学生,使其产生创造性的想法。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变吸收式思维为发散式思维,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质疑固有的结论,评估并选取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训练完成检验

检验的内容应有以下方面:我的学习风格是什么?我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我再整合其他学习方式会有哪些方面的提高?我完成这个系统的训练获得的收获是什么?我还有哪些差距,用什么办法弥补?我用多长时间达到理想状态?结合学生的自我检验,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训练环节没有达到要求,一定重做那个环节,直至完成。

笔者采取上述训练方法,对高职二年级30名学生进行5~6周的训练(每周3小时),受训学生学会使用自己的优势学习系统。反馈表明,学生受训后,自信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职业定向更加明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训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是有效的。

结语

高职学生如何感知外在世界,将会影响其内在世界的思想与经验。个性化学习训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表象系统接收外在信息来改变或增强内在的经验。教会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表象,了解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确认成功方向。

参考文献:

[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张敦福,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许立言,张发奎.创造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3](英)戴安娜·皮佛.NLP学习突破的捷径[M].吴群芳,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 钳工实训教学头脑风暴法应用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训教学改革驶入了快车道。钳工实训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工种,在设施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一体化教学理念上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却仍然停留在公开课和观摩课的层面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应以学法为基准的信条被束之高阁。钳工实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和相关工艺,并在学习中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虽已懂得让学生参与,但对如何参与,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特别是如何解放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却一直难以找到比较有效的切入点。笔者在钳工实训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突破了定势思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一、“头脑风暴”法的释义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1.头脑风暴法的激发机理

头脑风暴之所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竞争意识。在竞争意识影响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甚至更多。

(4)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2.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

(1)不延迟或评论他人构想。

(2)鼓励狂妄的和夸张的想象。

(3)重量不重质。

(4)寻求思想的联想和配合,允许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的观点。

(5)所有构想平等,每个想法都有相等的价值。

3.头脑风暴法的过程管理基本原则

(1)明确议题。

(2)议题应在参与者关心的范围内。

(3)记录所有构想。

(4)讨论气氛自由轻松。

(5)合理控制时间。

二、“头脑风暴”法在钳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和创造力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核心地位。在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激励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头脑风暴”仅被用于钳工实训教学的初级阶段,但实际上,它可以被运用于实训教学的许多方面。下面笔者从“头脑风暴”使用中的激励机理、基本规则、过程管理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探讨钳工实训教学中的适用范围及具体运作模式。

1.基本技能训练初始阶段

现实中的钳工基本功的训练教学依然是“讲授―接受训练―再讲授―再接受训练”的简单模式。从形式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练习为主,这仅能说明是以学生活动时间占多数的教学活动),而本质上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教师应将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我体验训练―头脑风暴小组内自述―教师评价示范―再体验训练”。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智力激励激发兴趣形成头脑风暴,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环渐进的过程。学生也许会错误百出,但学生“在做中学”“在错误中感受正确”,能使知识掌握更牢固,使动作训练更规范扎实。教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而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动手做,更要动脑想、用心去体会,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刚开始锯削练习时,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安装锯条、夹持工件、锯断工件,并在风暴小组中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只注意观察收集学生的感受体验,不对任何学生单独过早评价并禁止学生打击其他同学的做法。教师集中评价学生的不同体验并做示范,学生再体验。如此学生不仅能学会锯削的规范动作,还能初步理解锯削的原理,并主动探究相关和相类似的錾削、锉削。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引导是要把学生活动的主体积极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

2.加工工艺的拟定阶段

钳工实训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使学生提高基本技能的动作正确性和熟练程度,而中、高级阶段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加工工艺和提升自我能力。学生按教师给定的工艺按部就班的做法只会训练出无技术含量的操作工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的内化过程。在钳工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头脑风暴法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例如:锉配凹凸体的加工工艺,各风暴小组中答案百出,教师收集学生的工艺,尽可能地逐一评述鼓励,再把工艺路线思路依据提出,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后能主动理解锉配凹凸体的加工工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拟定工艺能力得到提升。

3.机械相关知识拓展阶段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在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把现成的教材重复一遍,而是通过加工材料,创造情景,形成新的教学材料,用直观手段和启发的方式,引起学生思维,即让学生在大脑皮层中已建立起来的和建立不久的痕迹处于频繁的多方面的联系之中,引起学生众多的联想。联想越多,记忆越牢。运用“头脑风暴”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自由联想和最大限度地相互合作,从而达到有效复习,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和程序化已有知识,并为将学知识铺平道路。例如:在教学钻孔攻丝实训后,可拓展螺纹种类等相关知识。

4.开放性活动

开放性活动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活动涉及联想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头脑风暴”法多用于活动的起始阶段。开放性活动种类繁多,“头脑风暴”法适用于兴趣小组、现场的技术难题、后续工艺和分析废品产生的原因等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需要调动各自的智慧和积极性,使自己的思维状态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头脑风暴”法可以让他们相互启迪,达到思维的互补性。例如:分析钻孔攻丝废品产生的原因,通过各风暴小组的探讨,没有一个学生想全原因甚至有偏离,而综合学生所有的正确方法,数量却会远远超出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答案。

5.工件检测互评自评阶段

学生依据检测标准,对自己完成工件的检验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教师组建风暴小组,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工件编号,开始由学生自由检测并记录检测方法,教师评述综合讲解要点,再让学生进行二次检测。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既能熟悉检测方法,又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对下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节。

6.复习巩固总结归纳阶段

本阶段教学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做好准备,保障主体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兼有信息及知识联想和预测将学知识的功能。因为此阶段的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联想激起参与主体活动的欲望和热情,它对问题答案或结论的准确性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用“头脑风暴”技巧设计活动。联想有助于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但这种复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学生主动自发的复习。轻松自由的气氛能避免强制性复习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从而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自由联想给学生展示个性和对已学知识进行不同理解和归类的空间;思想的配合能体现合作学习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并促使他们形成对将学知识的不同角度的渴望。

三、应用“头脑风暴”法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学法的改进。

2.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3.为赏识教育开辟一条可行性途径。

4.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贯彻。

5.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建构新知识。

7.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发散性思维。

8.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9.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四、“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1.课堂气氛显得相当热烈时,会出现哄笑别人意见、公开评论他人意见甚至恶意嘲讽别人的观点等情况,此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制定奖惩规则,严格执行。

2.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传统价值观念时,教师应该先鼓励他能创新思维,然后向传统价值观念方向引导。

3.内容安排不要太多,为避免参加者太疲倦而产生反感甚至厌恶情绪,教师应设计控制好时间。

“头脑风暴”法虽然不是钳工实训教学思维训练的唯一途径,但它在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的确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新奇思路的作用。教师采用对比、纵横、组合发散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比、多解、多变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的主动积极思考,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大多数学生不再只注重动手死操作而忽略工艺重要性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谭志敏,郭亮.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要点.继续教育研究,2007,(5).

篇9

作者简介:陈方(1961- ),男,汉,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艺术教育学。)

(杭州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 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欣赏、表演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创造力;儿童;钢琴学习;训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hildren's Piano Learning

CHEN Fang

一、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创新(innovation)来自拉丁语innovare,原意为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本质上意味着新秩序的产生。创新思维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在音乐创作、表演,还是在音乐欣赏、批评中,一直受到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关注。吴进国认为,音乐是激活创新思维、开发人类智慧的特殊“维生素”和催化剂注:(吴进国《音乐激活创新思维》,《中国人才》,1998年第1期,第44、45页。);华莱斯认为“意向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大特征,联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9页。)赫德森指出,寻找、发现问题的欲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环。注:(同上,第242页。)托兰斯提出“四年级低谷区”,指出过重的压力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注:(同上,第248页。)陈一林认为“灵感是音乐创作和表现的灵魂…突破常规和定式是音乐思维的特点。”注:(陈一林《浅谈音乐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推动作用》,《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5期,第128页。)张爱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张爱民《创造性思维训练在音乐教学创新中的应用》,《甘肃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03年第3期,第107页。)。高琳认为“音乐教育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培养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还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及创新个性”注:(高琳《关于音乐教育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关系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29、130页。)。创造性既需要灵感,又需要勤奋和毅力。儿童期是音乐才能迅速发展的阶段,此时儿童身心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接受音乐教育。钢琴因其简单实用,成为培养音乐能力的首选。诚然,欣赏和演奏能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科学的训练方法,则可以提高儿童的歌唱、节奏及音高辨别能力。罗代筠提出通过“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注:(罗代筠《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溶于学生音乐教学之中》,《教学探索》,2006年第10期,第80页。);谢珍辉指出“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想象情境”三步骤注:(谢珍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浅探》,《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第151、152页。);黄忠昭则认为应着眼于“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的最佳途径”注:(黄忠昭《论音乐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总第67期),第121-123页。);王令武则主张“眼、耳、口并用”,“给学生自由思维空间与时间”并“鼓励学生表演”注:(王令武《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8页。);薛涛提出“发掘教师的创

造潜力,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能”注:(薛涛《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与时代》,2004年第10期,第65、66页。);陆颖则指出“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评价” 注:(陆颖《让创新思维成为音乐教学中的灵魂》,《音乐天地》,2008年第1期,第16、17页。);刘克敏指出“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注:(刘克敏《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天地》,2003年第11期,第19-21页。)三方面举措等等。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日益发现,音乐教学的开展,不能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应充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理念,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二、创新思维元理论描述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创造发明主要靠思维能力,创造型的人才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渐次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对此进行研究,产生著名的沃勒斯“四阶段模式”,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期。注:(李祖扬、柳洲《创新原理与方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人脑是创新思维的器官,具有最为发达的大脑皮层,其范围越广,个体就越能以特异的方式作出反应。脑的高级功能如思维等,与神经回路活动有关。脑内神经元(约140亿个)通过突触形成庞大的神经回路,形成各思维方式―收敛型、发散型思维。前额叶的联合皮层是“多重感觉皮层”,视、听、嗅、触、味觉向此传递并进行整合处理。语言思维能力与性别有关,女性语言技能比男性稍强,男性空间能力则占优势。美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认为大脑半球具有思维能力,且分工明显。左半球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及对逻辑分析有关,主要从事抽象思维工作,称之为“理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如空间定位、图像识别、色彩欣赏等,为“感性脑”。左右脑功能的互补,能使大脑的思维功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主体主要指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其本质归结为“科学”二字,通过组合、反转技术等创新技能来实现。产生于创新能力与创新关系、创新环境与创新精神是创新的两组基本矛盾,其中创新关系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则适和创新环境的发展要求。此外,创新哲学主张人人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并积极利用条件、创造条件创新。

音乐才能是神经系统天生的能力,外部刺激居于次要地位。极少数人在儿童早期表现出超常的音乐才能(如莫扎特),音乐的内在规律使其不需外力便可掌握,这是音乐神童出现较高频率的主要原因。在音乐才能实现过程中,干扰因素与动机较为重要。音乐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及高度的自尊,其个性表现为多态性,即女音乐家更男性化,男音乐家更女性化。听觉能力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条件,听力与智力的互相促进是个人获得音乐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梅德尼克出(Mednick)提出,联想诸要素的组合形成新结构,产生新颖而又源源不断的联想,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35页。)属于这种类型的人较富于创造性。创造力是一种整体能力且具有发展性,社会政治变迁、个人经济状况、生活遭遇、国家经济的增长或衰退,都会影响个人创造。另外,创作过程中强调非意识的灵感因素,也注重有意识的努力因素。

综上所述,创造性与个性特征、认知特点相关。个性特征主要指独立的自我力量及对复杂事物的爱好与驾驭能力,认知特点表现为灵活性及高复合程度的认知结构等。这些特征伴随着相关的动机及发现问题的兴趣,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从不同侧面描述创造性。

三、创新思维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训练

一般人都有辨别、回想旋律的能力,而音乐训练能使人获得音乐结构词汇表,如经过音、和弦、旋律、曲式等,从而有效提高音乐记忆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乞丐到律师等不同层次的人。”由此说明外部环境及训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科学的音乐训练能使普通市民成为音乐家。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创新素质是创新主体成才的内在根据,育人环境是必要条件,创新实践是根本途径,因此成才规律表现为“创新素质+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术创新环境。音乐家庭与非音乐家庭的区别在于,前者欣赏音乐、演唱歌曲的机会更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对儿童音乐发展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鼓励孩子非常规的音乐思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鼓励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社会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场所,家长、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演奏、音乐比赛、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以获得社会知识,并能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二)充分运用想象、直觉因素

想象是音乐表演者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也是使表演充满生命的关键。因此,表演者要不断丰富个人的生活阅历,尤其是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直觉是运用内心听觉,在头脑中形成音响运动图像的能力。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得以发展,没有后天的努力和培养不可能获得音乐的直觉。因此,在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直觉能力,尤其是正确的技巧和视唱练耳、音乐审美鉴赏和风格感受力。

(三)克服临场紧张

临场的紧张乃至怯场,是较为普通的心理现象。如何改变并克服这种心理状态,笔者认为:首先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其次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充分练习以纯熟掌握曲目,加强信心。还应经常参加演出实践,锻炼应变能力。通过上述五方面的努力,将“怯场”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四)以创造代替模仿

音乐艺术长于抒情、拙于论理,在时间流程中展现,随时间完成而消失。学习者应在认真分析和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借鉴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加上个人创造性的诠释。对以往艺术大师的创造,做到充分尊重但绝不盲从。表演艺术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声音、技巧都是逐步得以完善的。英国指挥家伍德曾说过,任何符号都不能保证乐曲诠释的同一性。由此可见,演奏家之所以成其为演奏家,在于他能敏锐的感受一切,善于强烈的感受艺术。

成就是个人经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一个有成就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但一个能力较强的人却未必有相应的成就。毋庸置疑,只有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使人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绪情感,以满足其成就感。

四、创新思维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作用

创造力是一种整体能力,托兰斯(Torrance)的“阈限假说”表明,当智商超过120,学习中创造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47页。)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除了恰到好处的投情,更需要想象和直觉的配合,想象的过程则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运作。创新思维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稳定的审美情趣与独特的情感指向

每个人都会倾向于喜爱某一类音乐,与社会环境、听者的情绪状况有关,具有不稳定性,会随着各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社会境遇会形成一定的情感状态,情绪状态决定音乐的选择;反之,音乐使情感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为的改变。情感、行为的改变又与社会境遇的改变直接相关,形成“循环反馈”模式。受过系统音乐训练并参加过实践的儿童更喜欢古典音乐,短期训练也产生一定作用,如1872年威廉斯(Williams)通过2个月的音乐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严肃音乐的爱好。

(二)创造力的培养与开放的个性

创造力与个性特征、认知风格、能力相关。卓越的科学家具有独立的个性,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即所谓开放的个性特征。他们乐于学习艺术相关知识,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游刃有余。他们以一颗时时的大脑,汲取着自然界的精华。另外此类儿童的认知结构复合程度相对较高,也更易适应环境变化,思路较宽,善于在事物运动中得出抽象规律。

(三)儿童身心发展与因材施教原则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学;主体性;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物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时代的中学物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本文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设置课题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物理的兴趣。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望,对所有新接触的事物都非常有兴趣,好问,而且总有奇思妙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学习的第一步。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结合现实生活。初中物理是一门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用现实生活里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从而让课堂充满快乐。例如“平面镜成像”,我们就可以联系实际:倘若我们呆在河岸边,就会看到河边的那些树木、房屋的影像在河里都是倒立着的,这一现象你能解释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答多年的困惑。

二、营造便于创新、发展的物理课堂学习氛围

1.体现一种相对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理想中的物理课堂,就是要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使整个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所以,物理教师必须努力地构建这样一个比较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单单要做学生在学习生活里的一个引导者,还要做学生团队中的一名参与者。对学生来讲,教师不单是教师,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兄长,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充分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学习物理。

2.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里总会不断冒出很多异于他人的想法,有的甚至跟教师所教的知识相冲突。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要给他们充分的宽容、理解,外加一定的肯定。想要培养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努力去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或者指路人,而不是学习生涯的主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如何去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要学会质疑,懂得如何提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敢于、善于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质疑就是要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勇敢地向教师、教科书、参考资料,甚至对中考试卷提出质疑,鼓励“吹毛求疵”“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对学生,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教师也不能轻易否定,而应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嫩芽”。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角度提出疑问,且勇于实践,让学生领悟到创新并不神秘。

2.强化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从其特征上表现为首创性、新颖性和流畅性。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分析问题时善于转化、扩充、缩小等,诸如此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支点。创新思维从其科学训练方法上表现为发散性、批判性和独特性。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发散,与课堂教学中能否进行高效训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实施一系列培养创新能力的物理教学措施

1.积极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存储容量大,而且计算机运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它有超强处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的技巧,表现更加直观、形象。使用计算机的一些视频音频软件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分析,从不同角度来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能提高整个物理教学信息在传播速度、广度上的效率。这样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利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