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1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种植经验总结,花生产量和质量逐年增加。这对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花生种植能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不能忽视的是,花生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虫害侵扰,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本文结合花生种植基本情况,就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1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花生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品种、土壤、水分、种植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其类型多种多样,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1 类型

花生病虫害的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已发现的有100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不仅降低产量,还影响花生质量。花生常见的病害为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烂果病、花生锈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食叶虫等。

1.2 成因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有气候条件、周围农作物的影响、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等。例如,雨量过重,干旱,温度过高,周围农作物病害对花生的侵扰,或者在病虫害初期,种植人员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都会引起病x害的发生。

2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病虫害防治是花生种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确保花生更好生长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能为花生的生长创造条件。通常来说,如果花生的生长期间发生病虫害,往往会使叶子的颜色变黄,难以正常成长。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能为花生有效生长创造便利。

2.2 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

通常来说,病虫害的发生,会使花生的产量下降50%~70%。而通过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将产量稳定在原产量的80%~95%。并且还可以杀死田间的病虫害,为花生的播种、生长、采收创造条件。不仅能保证花生的产量,还能提高花生种植的质量。

3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为弥补实际工作的不足,提高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1 培育优良品种

培养优良品种不仅能激发人们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花生抵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发挥作用。要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为花生种植创造条件。要注重高产优质品种应用,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为目标,利用多种杂交技术,有效培养优良品种。

3.2 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常用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2种方法,还可以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寻找虫害天敌,提高防治效果。要重视花生保护工作,避免新虫害进入。物理防治中可以对灯光诱捕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多个灯源,从而有效吸引虫类,再进行集中捕杀。药物防治方法应用时,需要考虑食品安全,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并规范用药,合理安排药物使用时间,提高规范化水平。

3.3 提高花生种植技术水平

注重现代化农业机具的应用,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病虫害侵扰。现代农具能将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技术等融为一体,对防治病虫害,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有效掌握现代种植技术,遵循技术规范流程和操作要求,把握每个要点。并落实植保技术,实现花生种植的科学管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3.4 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花生质量和安全标准为目标,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花生种植活动,确保花生种植安全。采用花生种植保护技术,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规程,扩大病虫害防控面积,防治病虫害侵扰。建立规范、有效的防范机制,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确保花生产量和质量。

4 结束语

整个花生种植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病虫害防治措施,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加强花生种植全过程管理,善于总结经验,提前采取措施防治病害。进而为花生的生长创造便利,促进花生产量和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187.

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危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为打造的,园林植物极易受到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园林植物栽种过程中较为密集,园林植物的通风、阳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园林植物下杂草丛生,再加上受路灯的影响,经常招来一些有害病虫,这些都打破了园林植物生产系统,极易发生病虫危害。

1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主要有:安全原则,即在保证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农药等进行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消灭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时应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生态、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经济的方法进行防治。

2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管理与病虫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强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2.1 定期清理园圃

园圃长期不清理就会出现大量杂草、各种病虫害残体、枯叶等,这些都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应定期进行园圃清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在清理园圃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带有病虫害的土壤等必须要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虫害的人为传染。

2.2 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措施

在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时应从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施肥和浇水管理,这是园林植物管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长,就必须要加强施肥和浇水管理,在施肥时应注意使用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地进行浇水,要保证园林植物点观赏价值,使之能够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观赏,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长得太过茂盛和粗大,否则不仅影响观赏价值,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危害。所以平时管护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时并不是随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园林植物管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正常生长。杂草中一般聚集着各种病虫害虫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虫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时应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选择在冬季时进行一次深入翻土,将藏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幼体等翻到地表上,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在培土时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给害虫进行孵化或产卵的机会。

2.3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农药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品中的毒性来治理病虫害。常见到的农药有杀虫剂等,这种防治措施在园林植物管护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在使用这种防治措施时应合理、规范。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对病虫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虫、鸟等来防治病虫害。病虫害虽然来源广泛,危害较大,但再厉害的病虫害都有天敌,如飞蛾、蚱蜢等的天敌是青蛙。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会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无污染的优点,而这一优点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 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机械等外力帮助下防治病虫害。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频电、微波等防治病虫害也在不断研究中。不同病虫害其生长阶段中对电磁能、热效应等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剂量的高频电、微波等产生不同的电磁热,并利用其产生的热效率直接杀死病虫的幼虫、虫卵等。

3 结语

p少园林植物景观有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优化环境,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步伐,使之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无法发挥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园林植物管护力度,合理地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观赏性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

1 观赏植物侵染性病害

1.1 侵染性病害概念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这些病原物对观赏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可以从已感病的植株上主动地或借助于外力传播到健康植株上,进行生长、发育、繁殖、传播,周而复始,发展速度非常快。这类病害可以传染,对观赏植物造成的威胁性最大,需要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1.2 侵染性病害症状

1.2.1 变色。变色以叶片变色最为明显。叶片褪绿或变黄,整片叶子褪绿变黄或局部变色。

1.2.2 坏死。坏死是植物生病后由于细胞组织死亡而引起的。根、茎、叶、花、果实都能发生坏死。坏死在叶片上的表现有叶斑和叶枯两种。叶斑有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等。幼苗的茎或根部的坏死可以造成死苗而出现猝倒或立枯的病状。坏死多由真菌或细菌侵染引起的。叶部的坏死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1.2.3 腐烂。植物的花、果生病后容易发生腐烂,是由病菌侵染引起或不良的条件造成。

1.2.4 畸形。植物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促进,如徒长、矮化和丛生。畸形在叶片上常表现扭曲、皱缩、卷叶、缩叶等病状。根、茎的过度分枝引起丛根和丛枝等丛生现象。肿瘤由于部分组织和细胞的过度生长而产生的畸形。这种畸形病状是由于部分细菌或线虫引起的。

1.2.5 萎蔫。萎蔫是指根部或茎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到感染而发生的凋萎,它是由病菌侵入引起的,这种萎蔫是不能恢复的。

2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目标

2.1 侵染性病虫害对园林植物危害的严重性和对其防治的重要性

侵染性病虫害是园林植物生产栽培以及养护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几乎每一种园林植物都有病虫的危害。它们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导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残缺不全,或者出现坏死斑点(块),发生畸形、凋萎和腐烂等,降低花木的质量,使之失去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严重时引起整株或整片死亡,影响景观和给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2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虫害防治方针及指标

任何一种病虫种群的消长都将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对一定范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并在内部和周围构成特殊的种群环境和复杂的生态关系,从而使得其本身具备一定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这是以生态园林为依托,实现城市园林、花卉病虫害治理的理论依据。

3 侵染性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防治措施总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观赏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保护寄主植物不受侵染,或增强寄主的抗病性,把病原物的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切断它们的侵染循环,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侵染。观赏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植物检疫措施,园林技术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3.2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对于我国的农、林业病虫害测报工作,国家有测报中心,省(区)有测报总站,市(县)有测报网(站)点。同时,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农业(森林植物)病虫害测报管理办法》和《农业(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为农、林业病虫害测报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了保证。而有关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目前全国尚有不少城市在此方面还属空白。

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尽快明确测报业务的归口部门以及早日制定和颁布有关法规和条例,依法促使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网站的建立和健全,以条例的形式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3 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协调各种方法进行防治,可以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包括日常管护、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及安全的化学防治等技术。注重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结合修剪,可去除多种植物病虫害。

由于园林环境是人居环境,化学防治要注意其安全性,首先应选用效果好、污染少的化学农药;其次应通过改进施药方法和工具来减少污染;第三要准确把握防治时机,避免盲目滥用农药。

近年来,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采用为病虫害防控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尽可能地少用化学农药奠定了基础。此措施有利于保护天敌和环境,可以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越来越为植保工作者所接受。其中生物防治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和以菌除草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无公害辣椒;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48

无公害产品指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符合《国标》的产品,多指农产品。无公害辣椒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的食用辣椒。针对无公害辣椒的病虫害防治要运用生态防治策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控制病虫害,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辣椒。本文对此作出简要的分析。

1 无公害辣椒的常见病虫害

1.1蚜虫、白粉虱

在辣椒的生长过程中,蚜虫是常发性害虫。蚜虫常群集于叶背,通过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变黄并分泌蜜露,污染叶面,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另外,它也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对辣椒的生长十分不利。而白粉虱从生物角度来讲比蚜虫对辣椒生长的危害更严重,它的个体虽然比蚜虫小,但也是群集于叶背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危害十分严重。另外,在辣椒生长的中后期,棉铃虫、烟青虫为主要害虫,并且为害特征十分相似,均为幼虫咬孔蛀果,啃食果肉和胎座,留下大量粪便,然后换果继续取食。被害的辣椒果实在被这两种害虫啃食后便失去其商品价值,若此时遭遇雨后会产生腐烂,将会造成减产,减产量甚至可达10%以上。

1.2辣椒根腐病

近年来因此病,辣椒的产量呈现直线下降趋势。该病多发生在辣椒定植后至采果盛期,主要为害辣椒茎基部和维管束。辣椒染病后,病株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凌晨期间恢复,反复几次后整株枯死。这时,能够观察得到病株的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病茎皮层极易剥离,茎内维管束也发生褐变,局限于根及根茎部(地面以下的茎)的病变部位,病株多倒伏而死。病原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禁止高温高湿的环境是防治此病的条件。另外,如果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也会加重发病。

1.3辣椒病毒病

每年6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生盛期,应提前预防。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四种症状。轻型花叶病叶初现明脉和轻微褪绿,病株无明显畸形或矮化,造成落叶,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畸形,甚至会形成线叶,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结果小。病叶也会逐渐发黄并逐渐下落。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会引发一些诸如条斑、顶枯、环斑等现象的发生。高温干旱、强光很容易导致病毒病发病,这种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蚜虫或其他接触。当植株缺肥时,辣椒也易感病。

1.4其他虫害

1.4.1 棉铃虫和烟青虫 主要为害花、果,也咬食嫩茎嫩叶,造成落花、落果、蛀果、茎叶缺失,用甲维盐1500倍液,或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施。

1.4.2 蚜虫、红蜘蛛和茶黄螨 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防治蚜虫;用螨虫盖特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和茶黄螨。

2 无公害辣椒病虫害的防治

2.1农业防治

无论是苗床还是大田,为适宜辣椒的连作,应选择3年未种植辣椒、茄子、番茄等茄科及瓜类作物的土壤,选用非黏性、能灌能排、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肥沃土壤效果更佳。辣椒有病毒病、炭疽病、猝倒病、立枯病、白粉病等二十余种病害,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高温高湿环境下,病害的发生、流行就更为严重。

2.2 病毒病防治措施

症状一般表现为病株矮小,叶片增厚,皱缩,叶面凹凸不平,叶色发黄,无深浅之分,结椒小而少,侧根少,枝或茎产生褐色坏死条斑或顶枯,早期出现落叶、落花、落果,生长缓慢的现象。

防治措施: 喷钝化剂。一般采用0.75公斤重的黄豆粉或皂角粉对15公斤的水喷椒;发病初期,可以喷施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提高抗病毒性;喷克病灵药液800倍液或病毒A等药剂;喷0.3%的86制剂,于栽前15天、栽后1个月及蕾期各喷1次。

从物理学防治措施可以采取覆盖银灰色地膜、防虫网,驱避蚜虫,还可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控病,植物源与生物源农药防治害虫。

2.3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害上最主要的优势是毒性比较低,或是没有毒性,例如对蚜虫的自然控制,可以利用它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蚜茧蜂将其自然歼灭;防棉铃虫、烟青虫的最好生物天敌是赤眼蜂;利用微生物制剂,例如农用链霉素防治辣椒青枯病、疮痂病、软腐病。

2.4加强田间病虫观察,及时对症施药

为防止病虫害对辣椒的侵蚀,可以首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广生物农药。运用科学的施药技术,合理的控制农药用量。面对蚜虫、棉铃虫、烟青虫这些病虫害的威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蚜虫用40%乐果乳剂(加酯)1000倍液喷雾,15天左右防治1次;棉铃虫和烟青虫用2.5%敌杀死乳油或50%锌硫磷乳油2000~4000倍液喷治;烟青虫可按40%水胺硫磷乳油各l000倍液喷治。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面对无公害辣椒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要树立生态防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应以生物、农业、物理等方法为主,以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为辅,两者紧密结合,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及使用次数,以此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病虫害 感染原因 防治

    1.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2.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3.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3.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3.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3.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3.4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3.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4.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涉及树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下面提出了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其他几个方面:

    4.1预先调查

    对于树木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取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原则。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当首先对种植地区的环境进行一番调查,看看种植地区周围是否存在此类病虫害,病虫害程度严重情况及发生频率。调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根据客观状况作出决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虫害的预防计划,在植株发病前提前采取隔离措施,防治树木被感染。

    4.2树苗选择

    为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木的在之前应当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去除带病、抗病能力差的树苗。选取健康、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株,加强对树种、树苗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植株在种植前被感染。树木栽植后,要提前喷洒一定的药剂进行预防。

    4.3严格监测

    加强对树木的病虫害的监测。定期、随机的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密切关注树木生长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感染病虫害的植株要及时进行防治,必要要及时进行隔离或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及时跟踪树木患病情况,及时查明患病原因,抓住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积极进行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展。

    4.4建立档案

    建立病虫害档案有利于掌握树木生长地区的病虫害状况。在病虫害发生时可以把这些档案作为经验和参考资料,便于调查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病虫的进化和繁殖状况,和制定相关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改善对树木的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对第二年的病虫害状况进行预测,积极引入病虫天敌,研发新型药物,使病虫害及时控制。

    4.5改善管理技术

    由于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丰富种植地区树木的种类,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注意栽植间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带来的影响,在保证树木正常成长的条件下,多种树木种植互相组合,同时互相抵抗病虫害。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尽早防治,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5.总结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2] 吴小伟,周宏平等.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

    [3] 刘丰玲,马东辉,刘天宏,喷施沼液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9.

    [4] 钟荣辉,徐晔春,邹春萍.盆栽一品红优质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1-02

桑园是一个独特的、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以优质高产桑叶产出为目的的农业生态系统,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样,桑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也常受自然因素(如生态系统组成、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和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当、过度掠夺)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桑园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破坏桑园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问题已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与应用问题。

1 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

桑毛虫、桑螟、艾尺蠖、桑尺蠖、野蚕等主要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这可能由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秋蚕收获结束后,农户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有所松懈;二是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害虫越冬死亡较少,存活基数高[1]。

1.2 枝干病虫害呈上升趋势

由于养蚕周期较长,导致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病菌繁衍较快,种类增多,尤其桑膏药病、桑白蚧发病率超过10%。

1.3 桑花叶型萎缩病局部上升

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2年绩溪县上庄、长安等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严重的桑园约有26.67 hm2,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

1.4 桑疫病发生较为普遍

桑疫病以缩叶型为主,约占80%,黑枯型也较常见,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

1.5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增加收入,蚕农常在桑园内套种多种农作物或蔬菜,利于杂食性害虫遮蔽、取食、繁衍,从而使原为次要害虫的艾尺蠖、斜纹夜蛾等成为间作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此外,卷叶蛾、稀点白灯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2 桑树病虫的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显现等无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难以预见的影响,也增加了人类认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难度;气候、土壤、桑园生态环境及周边作物布局也对桑园病虫的发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

影响桑园病虫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木调运。桑苗桑籽的调运检疫工作因近年蚕茧市场而有所弱化,根结线虫病、萎缩病等检疫性病害在新蚕区蔓延;二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受养蚕收益的影响,蚕农对桑园的管理粗放,不施肥不除草,杂草丛生,为越冬害虫提供了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有时为了追求桑叶产量偏施氮肥,导致桑树抵抗力严重下降,病虫害严重发生;三是采叶不当。晚秋采叶不当或过重不留叶,会导致树势减弱,树体受伤,枝干病害得以流行;四是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桑树病虫害迫切性较差,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些病虫若错过防治关键期,再加以控制就较为困难;五是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桑树种植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形式进行,治虫防病的时间、技术、药剂等有所差异,造成防治失时、失效[2-3]。

3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目的与意义

桑树病原微生物和桑树害虫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虫从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如果它们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严重损失,即它们的种群和数量能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而是要学会与这些生物的相处之道,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经济有效地将它们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这些有害生物相处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须坚持3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和社会学的观点,把握3个层次,即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以桑树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在制订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搞清当地桑树和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病虫害种类及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二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三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订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四是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防治措施;五是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从桑园及农田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对桑树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通盘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协调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达到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桑、蚕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无污染、少公害。

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彻底改变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桑园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和自身调节能力,有效保证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蚕桑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优质、低成本、少公害。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将为环境友好型蚕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4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防治关键期,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确保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4]。

4.1 农业防治

4.1.1 加强检疫。按照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对桑苗、穗条等产品调运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带病虫的苗木等产品相互调运,这是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4.1.2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改善桑园的环境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选育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如湖桑、嘉陵20号;二是培育无病苗木,以无病菌、少虫的地块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过种苗进行传播;三是培土翻耕,破坏病虫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的虫体暴露于土表,减少来年的虫口密度;四是科学栽植,合理管护,桑树栽植时要科学规划,使桑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的能力。

4.2 物理防治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线、声波、电力及人力、器械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该法成本低,取材方便,不污染环境,简便易行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人工器械捕杀,手工摘除虫叶、捏死桑螟幼虫;二是食料诱杀,将杀虫剂添加到毒饵中诱杀蝼蛄、地老虎等;三是阻隔法,将树穴、蛀孔、裂缝等用石灰与黏土进行封口;四是温热法,用温水浸渍苗根一定时间,对部分桑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目前,利用寄生蜂防治桑树鳞翅目害虫取得良好的效果。

4.4 化学防治

4.4.1 加大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力度。农业植保部门应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检测和预报,通过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准确地病虫发生情况,对蚕农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4.4.2 改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联防联治。这是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组织保障,在组织和实施必要的化学防治工作时,要实行4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

4.4.3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应急能力表现出色,但如果应用不当,容易污染环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生态环保。因此,化学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症施药。根据不同药剂的防治对象,在认真侦查病虫种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药防治;二是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以减少药害的发生,增加天敌的抑害能力;三是注意药剂的交替和混合使用,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但注意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四是施药方法要得当,施药时要均匀周到,以保证防治效果;五是根据天气情况巧用药,由于药效与多种气象因素如光照、温度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不适宜喷药的时候尽量不进行施药。

5 参考文献

[1] 赵芬,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9):1050.

[2] 许伟超,何振水,胡坤文,等.浅议桑树的病虫害防治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4.

篇7

关键词: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65

1 茶树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分析

茶树病虫害可以分为病害和虫害2类。通过对国内各茶叶主产区的调查发现,国内茶树的主要病害类型有30余种,按照致病源的不同,可分为真菌、细菌、线虫和藻类等;而已知的茶树害虫类型有40多种,以昆虫为主,茶树的各部位都可能受到害虫的威胁,影响茶树的生长情况。

1.1 茶树病害的主要类型

茶饼病,发病初期,茶树的嫩叶成淡黄色或红褐色半透明圆点,后随着病害的加重,圆点面积逐步扩大并扩大到嫩梢上,导致新抽枝条枯死,对茶树危害极大。该病害一般发生于潮湿、短光照季节。茶白星病,该种病害的发病特征与茶饼病相似,也是通过对嫩叶、嫩芽的危害影响茶树的生长,该病初期表现为针尖状的褐色小点,后逐步扩大,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失去采摘价值。该病害一般发生与低温、潮湿季节。茶云纹叶枯病,在调查结果中,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病几率最高,分布范围极广,是茶树的常见病害,该病害导致叶片脱离,嫩梢枯死,影响茶树的长势和产量,是应该密切关注的茶树病害类型。该病害一般发生于高温、高热季节。

1.2 茶树虫害的主要类型

蚜虫,蚜虫主要危害茶树的嫩芽,导致茶树嫩芽枯萎或畸形,影响茶树的产茶量。一般来说,该种虫害主要发生于春秋季。茶丽纹象甲,该害虫的幼虫在土壤中过冬,天气转暖后破蛹而出,变为飞虫,呈黄绿色,该害虫以茶树的嫩叶喂食,导致茶树产量大幅降低,影响茶园的经济效益。茶小绿叶蝉,此类害虫以茶树的嫩梢为食,将导致茶树的嫩梢边缘硬化,停止生长并抑制新芽的萌发,导致茶树严重减产。

2 茶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原则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病虫害防治,而是从全局角度考虑,分析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危害类型,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积极利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相关的投入和生态损害,取得最佳的防治效益。经济性,茶树种植的目的在于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提高茶树的产茶量和茶叶品质,还应该考虑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成本,尽量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病x害防治技术,提倡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提高用药的合理性。生态性,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注意对茶园生态系统的维护,避免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环境、人员、有益生物等造成的维护,实现茶树病虫害防治的生态性。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提高茶叶的品质。

3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分析

农业防治技术,所谓农业防治技术是指从茶园选址、茶树品种选育和茶园管理等方面入手改善茶树的生存环境,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和危害性。具体来说:尽可能的选择开荒种茶,降低土壤中的虫卵、病菌对茶树造成的影响;优育植株,选择强壮、抗病性好的茶树个体进行栽培;加强对茶园的日常管理,注意除草、施肥、修剪等环境,消除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起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生物防治技术,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离不开致病原的大量繁殖,在茶园的生态体系中,各类致病原都有其对应的天敌,应该通过培养致病原天敌的方式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这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在生物防治的过程中:要对茶园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查找主要的致病原和其对应的天敌,天敌并不局限于同一生物类型,可以说虫类,也可以是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等;进行茶园环境的改造,营造适宜天敌繁衍的环境,实现天敌的快速繁衍,起到抑制致病原繁衍的目的。

化学防治技术,该技术是当前最为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借助化学药剂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清除,具有见效快、歼灭性强的特点。但是,该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茶园的生态环境和茶叶的品质造成影响。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逐步减少该技术的使用,使用该技术时,应该进行科学分析,确定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将化学药剂带来的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时至今日,茶叶已经实现商品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品。应该加强对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探索茶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实现茶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控,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敬廷桃,詹火木,姚永红,等.基于B/S模式的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研发[J].农业网络信息,2014(05):44-47.

[2]孟泽洪.茶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业防治技术[J].贵州茶叶,2013(04):4-6.

篇8

[关键词] 温室 西红柿栽培要点 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44-01

西红柿是较为常见的果蔬品种之一,营养丰富,口感较佳,一直是餐桌上的重要美食,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西红柿的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种植效率和蔬菜质量,本文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西红柿采取了温室栽培技术,并进一步提出了病虫害防治举措,现将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1 温室西红柿栽培要点

1.1 优选最佳种植品种

温室西红柿栽培首先必须科学做好选种工作,如果是春季和冬季栽培需要科学选择耐弱光、抗低温、温度变化适用性较好、枝叶粗壮、丰产性好的品种。此类西红柿品种包括鲁番茄4号、鲁粉2号、东农704、西粉3号、苏粉1号等。可以积极选用这些品种,其坐果率高,成熟较集中,产量高,抗病性也较强。

1.2 播种操作

播种前对选择的种子进行处理,挑除瘪粒和具有病虫害的种粒,然后将剩余的良种置于容器中,水温控制为55度,浸泡30分钟,不断搅拌,随后将其自然冷却至25度进行浸泡,时间控制在6小时左右,浸泡后捞出置于5%的多菌灵溶液中,继续浸泡2小时,2小时后捞出催芽。待种子出现50%的露白后进行播种。播种前消毒苗床,全面整地后使用多菌灵消毒,最后整平待播种。

1.3 温室控温,培育壮苗

根据市场上市时间严格控制西红柿播种时间,尽量将其设定于8月份播种。合理控制温室的湿度和温度,在播种前对苗床进行浇水,撒入适量药土。播种方式可以选择条播、撒播或穴播方式。播种后薄薄覆盖一层湿土,然后覆膜。待出苗后及时去除地膜,保障壮苗的培育良好。

1.4 正确移栽

对田间进行松土,移栽时间选定为9月下旬左右时间,待幼苗高度超过20厘米即可进行移栽。正确设定定植密度,株距控制在45厘米,保障充足的光照。

1.5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室内控温、保障光照、合理施肥等。首先,确保室内的温度适宜,定植至缓苗期的温度尽量保持在30度左右,成活后温控设定为20-29度,做好通风处理。在室外温度上升后逐渐降低室内温度,但最低不得低于14度。定期清理室内杂物,保障光照充足,提升其光合作用,及时摘除病叶和患病果实。施肥尽量选用农家肥,采用沟施方法,合理使用氮肥。

2 温室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措施

温室西红柿常见的病虫害包括早疫病、蚜虫、灰霉病、晚疫病等病,针对这些病虫害应积极采取药物防治措施。①早疫病的防治。于定植前消毒棚室,消毒方式采用熏蒸方式。每立方米选用硫磺粉6.7克,与13.5克锯末进行混合分装袋,使用煤球点燃,熏蒸一夜,期间密闭大棚。同时在早期使用70%乙磷 ・ 锰锌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进行防治。②蚜虫的防治。每亩施用10%杀瓜蚜烟剂290-340克,熏蒸蚜虫,同时将防虫网置于棚口或风口。③灰霉病的防治。在早期施用3%特克多烟雾剂,用量设定为每100立方米50克。④晚疫病的防治。施用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总结:就我省近些年来的西红柿栽培和种植情况来看,其经济效益显著,已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种植规模。而就西红柿栽培技术而言,今后仍需我单位联合多个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其病虫害防治能力。只有因地制宜,合理采取正确的栽培技术才能进一步确保我省西红柿产业的稳步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前言

当前的蔬菜生产中,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类的农药,造成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严重的污染,蔬菜农药残留量增加,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并出现许多变异虫体以及新的病菌和病毒,使病虫产生强烈的抗药性,对此很多菜农无药可施[1]。因此,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控制病虫危害和降低农药残留为目标,科学综合的运用农业、生态、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从而提高施药技术,降低蔬菜农药残留量,保护田间植保,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 大棚蔬菜的常见病害

(1)灰霉病、菌核病 主要危害番茄、茄子、青椒、黄瓜等瓜果类蔬菜,造成烂果、烂花、烂茎。湿度大时,病部生灰霉。防治方法:1)摘除烂果及青果表面枯花瓣,带出田外集中处理;2)浇水在晴天进行,浇后通风散湿,避免棚内湿度过大;3)晴天用50%速克灵或70%甲基托布津喷幼果防病;4)阴天用15%腐霉利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或一熏灵烟剂于傍晚闭棚熏蒸,每亩用量250~300克。

(2)叶霉病 主要危害番茄叶片,植株由下向上发病,叶片正面生黄斑,背面病部生白斑;后期叶背变黑,叶面严重黄化。防治方法:1)注意通风散湿,摘除下部老叶、病叶;2)选用70%百菌清30克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

(3)白粉病主要危害瓜类、紫茄、青椒、香葱、白菜等,叶面生白色粉状物。每亩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60千克。

(4)烟粉虱主要危害青椒、紫茄、番茄、豆类、黄瓜等阔叶蔬菜,成虫体长1毫米,白色,晴好天气在田间摇动植株,可见成虫似小白蛾乱飞。成、若虫刺吸叶汁,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造成落花落果;此外成虫作为传播病毒的媒介,造成病毒病流行。防治方法:1)每亩用10%吡虫啉8克加0.5%虫螨立克10毫升,加水10公斤喷雾;2)亩用20%的扑虱灵可湿性 粉剂1500倍液喷雾。

2 其他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由于大棚长期栽种某种蔬菜,病虫的累积量比大田要严重的多,因此,在农业防治上,要注意实行病地轮作、选用抗病的丰产良种、加强管育和清洁田地。

2.2 生态防治 蔬菜大棚内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棚顶滴水、叶面结露,各种病虫害发生率非常高。大部分病原真菌喜欢酸性环境,通过生态调控,在叶面喷施碱性物质,可有效地防治霜霉病以及黑星病的产生,选择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温上升到 45℃,持续 2 h 后放风,便可杀死病菌[2]。

2.3 物理防治 科学合理地运用物理防治措施也可有效地防治大棚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色板、色纸等诱杀,设置一定大小的蓝板便可诱杀瓜蓟马,利用害虫趋黄的习性采用黄板、黄盆、黄杀粘纸诱杀;铺银灰膜或挂条,忌避蚜虫的迁飞传毒,减轻蔬菜病毒病;用防虫网覆盖住温室大棚的通风口,便可有效得阻隔小菜蛾、菜青虫、夜蛾科昆虫的进入;利用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紫光灯)诱杀夜蛾等害虫;针对防治对象,采用高温闷棚,杀死病菌病毒;利用太阳能对温室设施及土壤进行消毒,防治土传病害;选用地膜和无滴膜以降低棚内温湿度,阻止土壤中的病菌向植株的传播和生长,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利用高温、硫酸铜或甲醛进行种子消毒,洗净后播种;采用微波杀虫与臭氧结合的方式,利用电子病虫害防治仪快速杀灭棚内各种蔬菜病菌和虫害。

2.4 生物防治

常用的生物农药杀虫方法有:

1)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如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美洲斑潜蝇、菜青虫及螨类等;用宁南霉素、蜜肽霉素、83-1 增抗剂、弱毒疫苗 N14 等防治各种蔬菜病毒病。

2)利用植物

源杀虫剂防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成本低,效益高,应用前景广泛。

3 化学药剂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首先要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体、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农药,如氧化乐果、涕灭威、甲胺磷、DDT、六六六等;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常用的农药有小苏打、硫黄胶悬剂、粉锈宁、百菌清烟剂、敌克松可湿性粉剂等。施药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间施药,并根据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来确定植株的受药靶点,进行针对性施药,合理混配农药,准确掌握农药用量,避免过量用药,降低农药残留,积极推广使用低容量、超低容量的喷雾技术,以及烟雾剂、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结束语

温室大棚蔬菜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庞大工程,农业部门应重视对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广大的菜农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减少盲目性和农药浪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取得满意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

1 植物检疫

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的过程中,及时地对相关果树进行检疫,不仅能有效地防治病虫扩散,同时还能及时地发现观赏果树中存在的虫害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对观赏果树定时定点地检疫,及时地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1]。此外,相关部门能够从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针对观赏果树制定完善的检疫措施,及时地发现观赏果树中存在的病虫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栽培管理

观赏果树在日常生长中,每年冬季集中修剪虫害严重的枯枝叶。清净杂物,剥掉老皮及粗皮。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隐藏的害虫,以减轻第2年的危害;在枝干上涂石灰水,用铁丝钩杀蛀干害虫。在生长季节发现病虫危害时,应及时仔细地剪除销毁,减少下一代或第2年害虫的来源。

除了在季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针对果树的日常生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2]。在果树生长中,相关部门应定时定点地对果树进行施肥,这些肥料一般以有机肥或无机复合肥为主,且灌溉必须依据果树的生长周期决定,适度地进行灌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果树肥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同时还能避免果树病虫害的发生。

在防治观赏果树病虫害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针对果树的密度以及排水防涝状况进行及时地改善,还要综合考虑到果树的通风透光状况,在增强树体抗逆性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减少土壤表层害虫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表层的害虫与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此来减少病虫来源。

3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的过程中,优质的抗病虫害品种,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对病虫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观赏果树与经济果树的根本区别在于观赏果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防治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选育优质的抗病虫害品种,除了能节省一定的经济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中,相关部门应尽量选育抗病虫害品种之间或种间杂交抗性较强的果树品种。

4 生物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的过程中,生物防治就是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对果树病虫的天敌进行保护[3][4]。这种防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备高效、绿色等特点。在生物防治中,需要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树立保护益虫的观念,同时能够保护病虫的天敌与有益生物[5]。在当前追求“绿色”的背景下,针对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大力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维护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展规律。

5 物理、机械和人工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中,人们在多数状况下会采用物理、机械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而在物理方法中,管理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温度、光谱声响等方法,对害虫的特异性以及耐受力进行破坏,以此来达到保护果树的目的。而机械法中,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捕捉、杀死果树害虫,这种方法简单且经济有效。而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通常会使用黑光灯、性诱剂以及糖醋酒来诱杀多种害虫。这种防治方法简单,且防治效果较好。

6 化学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是指管理人员按照专业人员的指示,使用一定的化学药品,对果树虫害进行杀灭、控制的一种途径。在当前观赏果树病虫控制中,化学防治是果树病虫防治的必要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化学防治这一方法时,其最大优点在于见效快、效果好且使用方便,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即环境污染严重、天敌杀伤严重以及残毒遗留等相关问题。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配制,避免在喷洒的过程中对果树造成影响。

7 结语

综上所述,观赏果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美化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对观赏果树的病虫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虫灾害影响果树的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希林.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