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让幼儿学玩结合,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兴趣
孩子天玩,常常提出“玩”,时时念着“玩”,学与玩虽然对立,却又可以统一,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把玩的要素渗透到学中,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比如:让幼儿玩球,在玩之前,老师提出要求,幼儿要认真观察,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在纸上作画,这样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便跃然纸上。有的幼儿虽然画的不怎么好,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现却已经获得了最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让幼儿深入观察,增强其技能
观察,使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并在丰富知识经验和深刻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为了使幼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幼儿画人,那就要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幼儿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
三、指导幼儿绘画时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对幼儿绘画指导不能急于求成,应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首先让他们观察绘画对象的形状、结构、颜色,找出绘画的规律,然后再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实物,由他们独立作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例如:在引导幼儿观察基础上,幼儿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教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幼儿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幼儿园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或者教师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它?等等。不要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
四、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应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
评价儿童画优劣的标准应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基础上,每个儿童都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评价儿童绘画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当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要善意的诱导,使孩子容易接受,有所领悟,自觉地使自己的审美观念趋向规范。在色彩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儿童作画选用的色彩越鲜艳越好。其实色彩折射的可能是儿童的性格和兴趣。有的儿童喜欢简单、朴素的色彩;有的则对浓烈的色彩感兴趣;有的喜欢用抽象的方式来表现;而有的则注重写实的方法。这都不会影响他们在作画时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应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情感跃然纸上,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五、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绘画环境
篇2
要读一段文字离不开左脑的活动,如果左脑受到创伤,语言机能就遭遇障碍,甚至完全丧失;而要在人群中辨认一张脸或把一个拼图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则非右脑莫属。
左脑占优势?
现代人大脑两半球的发展极不均衡,左脑的使用远远超过右脑,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视对语言能力的训练。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智力培养的通常做法也是尽早教他们说话、写字、计算等,而儿童入学后在学校所得到的训练也是有利于对左脑的培养。可以说现有的教育和教养措施实际上都只是促进了左脑功能的发育,而对大脑另一半的训练却少而又少。
由于人们习惯了偏爱左脑的思维方式,而相应另一半的机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使人脑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见的误区
当今的儿童教育中,一种不好的现象是左脑接受了过度的训练,人们过分地看重读、写、算、分析推理和逻辑推理,导致了左脑在习惯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脑被置于从属的境地,似乎可有可无。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脑的孩子还被错误地认为是能力不强、智力落后,因为当代的智力测验也侧重于左脑的机能。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也是早早地进行左脑潜能的训练,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让他背诵儿歌或唐诗。这些无不是左脑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训练则很少进行。这样久而久之导致了右脑功能的退化。
按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形象思维是先于逻辑思维产生的。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儿童最初的思维形式是三岁之前的动作思维,即要借助于身体和手的动作来完成思维,接下来是四五岁起的借助于物体表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借助于语言或符号的逻辑思维。既然儿童的形象思维先发展,年轻父母为何不采取各种措施去培养孩子的右脑机能,而偏偏要拔苗助长似的去训练其逻辑思维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好像不这样做,宝宝的智力就无法得到发展。
你该怎么做?
发展儿童的思维及智力应该遵循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途径,先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逐步发展抽象思维。也就是说要先进行右脑的训练,然后才是左脑,这样才符合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
篇3
1. 一是来源于教师和儿童在个体能力上的差异性。毋庸置疑,教师是社会成熟的完整个体,他与少年儿童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身体强健,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而儿童则是年龄尚小而未发育成熟,不仅身体弱小,更重要的是,其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知识的储备还远远未达到现实社会的要求,因而,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现实情况就很容易使得教师自认为是教学的中心,是儿童的主导者和教育者,常会不经意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为维护自己形象,在儿童面前常常存在主导性和权威性的行为和做法,这种行为和做法压抑了儿童的发展,特别是以质疑和创新为特征的创造性发展。
2. 来源于社会现实的压力。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在全面实施中,但对分数的追求却一点没有淡化,反面有加强的趋势。片面追求分数与对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一大矛盾,对分数的过度追求,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不得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对于课本知识又不得不局限于对其文化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死记硬背。由于过度强调课本文化知识的教学,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去接受自由思想,更谈不上富有创新意义的提问和思考,结果教师成了教材和课本文化知识的维护者,而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培育者和儿童潜能的激发者,这样,在日常教学中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儿童扩散思维、大胆想象、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谈起,成了纸上谈兵。
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关注学生,解放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去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了自己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仔细琢磨的。作为一名教师,总是从自我的想法出发去感知学生,自认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总是表现得盛气凌人,高高在上,感觉这样在学生面前才有尊严,才能让学生尊重、服从。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了,学生对你有了距离感。我们的这种表现是错误的,是最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扪心自问,让儿童敬畏你,儿童就会远离你,他们又怎么和你说心里话呢,怎么会向你倾诉呢?儿童的内心世界你更无从得知,这样又怎会使你真正了解学生呢?没有了了解,怎么去教育,因材施教更无从谈起。其实每个儿童都富有个性特点,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可塑造之处,也都有闪光点,而这些优点、闪光点,不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培养、塑造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怀着一颗赏识学生的心去观察、了解和掌握。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改革;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73-01
学期初,我校进行了作文教学改革。我们四年级组承担的作文教研课题是《快乐游戏 快乐写作》。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个人就游戏作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1.关注游戏,感受情境,激活思维
大多数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许多老师不喜欢上习作指导课,可是在我们四年级语文组上习作指导课时,通过游戏作文的方式展示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写作,令人耳目一新。当学生们听到游戏时,都兴奋不已。因为这些游戏反映的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哪!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设计的“话题引入”有直接关系。这种创设情境的游戏照片的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勤于开口、乐于动笔的积极性,极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说话激情。这也正如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在设计理念中提到的“培养学生重拾过往经历的能力是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素材的关键所在。”大家一定记得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只要我们意识到课堂教学应体现回归生活的“源头活水”,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不会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呢?
2.关注游戏过程,交给方法,授人以渔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理解开始的。”关注游戏过程是一把金钥匙,它能启开学生表达心扉的大门。一直以来,写作文都是学生很头痛的事情。有的孩子是因为觉得没内容好写,有的是因为语言表达水平不够等等。我们深知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顺应了儿童的天性,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这样就给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通过一步步地看图、列写作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说”助“写”,抓住习作灵感,从而逐步做到具体、通顺地写出有中心、结构完整的作文。可见,学生描述游戏的过程、精彩瞬间等等就成了这次习作的铺路石。言为心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学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作时,怎么说就怎么写,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这样学生说得自然,写得自然,教就自然,学也自然了。因为这堂作文教学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学生情绪高涨、乐于表达,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听课,我们感受到了只有“把挖掘、触动学生写作的''兴趣点''作为重要任务”,才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关注游戏总结,落实语言,拓宽思路
篇5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现在的幼儿园不仅仅只是起到看管孩子的作用,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各方面的启蒙教育。比如说,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等等学科也被安排到学前儿童的课程当中。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学前教育属于一种启蒙式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对于美术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应该来说,美术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的方式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也没有培养出孩子的美术素养。本文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现在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目的在于更好的解决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1.1美术教育目标方面
我国现在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教孩子美术其实就是教会他们画一幅画,把学习美术当做一种技能,认为他们只要学会画画就行,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也曲解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认为美术儿童美术属于一种素质的教育,从而过分强调它的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是有一定的专业培养计划,它在于让孩子学会描绘美,欣赏美,并且在生活中发现美。总结来说,当前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不明确。
1.2美术教学内容方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是描绘动物和人物为主,可以针对儿童喜欢动画片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或者动画角色等,这样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此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美术作品。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己的思维还不够成熟,所以还需要教师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图像,然后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自由发挥。但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经常试图把孩子的思维引到自己的思维方向上来,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最终会丧失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1.3美术教学方法方面
现在儿童美术的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跟他们所给的图画一模一样的图画,如果有哪个地方和他们所给的样板不一样他们都要指出来,甚至是颜色方面也是如此,但凡有一点不一样,教师都认为是学生画错了,然后纠正他们,这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天赋,会导致儿童会认为只有画得一模一样的才可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丧失自己对于美术的创造天性,离开了老师的指导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创作了,这样会严重磨灭儿童的创作意识。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只注重模仿,没有创作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大多教师多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说,教师打算教给学生画一幅画,那么教师就会先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来,再让儿童进行模仿,完全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使得儿童美术课堂变成了一样的“画家”,不管是画什么,都是在强调模仿、模仿、再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抹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导致学生很难举一反三。
2.2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对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几乎不会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学美术知识的方法,也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些因素制约了美术教师的思想,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发掘到学前儿童身上所具有的美术天赋,严重妨碍学前儿童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天分和想象能力的发挥吲。
2.3美术资源的缺乏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仅只是在学校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样,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启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孩子的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使得美术教育的效果偏低。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先接触他们喜欢的动物,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在观察和玩耍中,让孩子学会美术教育知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画出一个生动的图画。假如学校和老师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不能对动物有个清晰的认识,也就不能把动物画好,导致对美术的兴趣不高,因此美术资源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对于艺术的创造性。
篇7
一、帮儿童端正写作态度,培养热爱写作的感情
教作文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教儿童作文当然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的生活接轨,让儿童意识到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抒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所谓的“重大”、“崇高”“有意义”并无直接联系,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完全可以写一写“今天的午饭,土豆烧牛肉,味道很好,可是咸极了。”虽然不到二十字,却写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使他们在思想上没有任何压力,如此一来,学生当然不会觉得写作文是完成任务,高不可攀,是件难事苦差。所以,还要鼓励学生培养其对作文的兴趣,那么,在作文的起步阶段,他们就明白了作文的功用和作文的真谛,自然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儿童寻“源”取“材”,让儿童“有内容可写”
儿童的生活面窄,阅历不广,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儿童开发身边资源,例如:我们带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辉煌的历史,那么,作文课上,孩子们就会觉得文思泉涌,写得轻松愉快。当我们把儿童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体验,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从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作文就由“难”变“易”,由“苦”变“甜”。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处处留心、细心,指引学生走进生活,学会为生活感动,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丰富表象,激感,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用语言、学习写作,从而善于从身边选材,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矛盾,存在于同学之间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作文源头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有内容可写,而且知道要写好作文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积累,只要善于观察,那么,“处处留心皆文章”。
三、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采取多种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期能真正学会写文章
作文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我们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勤于写作”。儿童在初学写作时,放手让他们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并鼓励他们写“放胆文”,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受束缚,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训练,从而善于表达,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待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做到“言之有物”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了,再引导他们把观察、思维、表达结合起来,学会审题、立意、选材,练习“小心文”,渐渐地,要求他们做到“精练严谨”、“言之有理”就水到渠成了。
2、“积极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有的放矢地组织评价,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例如:A、小组评价。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并要求记录结果。B、集体评价。乐意通过典型引导,让学生集体评议,自我反思、自由讨论,在反复训练中悟出写作的种种技法。C、家长评价。学生的小练笔可让家长评价、填写评语、让学生与家长建立起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提高写作水平。D、比较平价。把同一题目的两篇作文放在一起讲评,通过对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E、活动评价。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的评价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评价,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怎样用词才能生动贴切,并养成了严谨细微地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8
关键词:创造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创设情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儿童时期就培养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我认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儿童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呢?我认为: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会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定能有所收获。总而言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2、鼓励儿童大胆地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创造密切相连,如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童年是想象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它对儿童一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量发掘儿童从事各项活动的想象功能,鼓励想象,促发想象,如:让儿童续编故事;利用绘画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生活中,带孩子散步时,指点儿童看白云、月亮等,让他们说说象什么,从某种小小事情开始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小朋友们都学习过故事《金色的房子》。想一想:小姑娘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们齐答:“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我说:“小姑娘的房子太美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小朋友们能不能动动脑筋,为小鸟、小羊、小狗、小猴子也来设计一座金色的房子呢?”儿童们非常乐意“帮忙”,齐答:“能!”然后,我出示自己用儿童们已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设计”出的“金色的房子”例画,并告诉儿童们从画屋顶,再画墙开始往下画。鼓励儿童们大胆想象设计出适合小动物们住的金色的房子,结果,儿童们纷纷动脑筋,各显神通,各示其能,设计并制造出了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
二、思维活动中把握儿童创造力的规律
1、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规律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忽视儿童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而若拔苗助长,则欲速不达。所以,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应遵循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引导,但也必须做到因人而异,适度引导。
2、创造力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儿童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探索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支持鼓励和灵活、适当的指导。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游戏,刚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来。一儿童问身边的小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飞一会儿就慢慢地落到地下碎了。”另一个儿童说:“泡泡快落的时候你就用嘴吹它。”“那为什么不吹泡泡,泡泡就要落下来呢?”这里,儿童已经观察到有关重力及空气浮力的物理现象。因为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教师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方面的延伸,只能给儿童简单的解释,却不能用物理术语强迫儿童想象,干脆留给儿童悬念――待孩子上中学后也就知道它的奥妙。
三、创造性思维渗透到科学活动中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请儿童画苹果,发现一位儿童画的是方苹果,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儿童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是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养出方苹果。再有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儿童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儿童:“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儿童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儿童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儿童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儿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儿童的好奇,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儿童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所谓创设情景,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儿童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需提供可让儿童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他们正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时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孩子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思维活动,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孩子 能力素质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味、高素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接受到了完整的教育。
在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儿童的美术活动是跟智慧和创造连在一起的,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儿童美术教育是通过视觉形象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用眼、手、脑、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那种种美好的事物。从大量儿童美术作品中看出,孩子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情感,他们笔下稚拙的造型、奇妙的色彩、独特的线条、夸张的想像、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这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正是一个人素质培养的主要内涵。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要借助形象思维和绘画的手段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一、美术教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儿童学习绘画的最初就是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绘画与语言,是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儿童的艺术想象。实践证明:儿童初学画画,总是要借助语言来补充画面的不足,孩子们是边画边说。以此可以看得出,儿童想象的自白方式与想象的画是相辅相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因此,对初学绘画的儿童的要求,应放在语言的表述和讲解上。不论他笔下功夫怎么样,也不管画面效果如何,只要他能够用语言表述出他的想法,并对画面做出表述,哪怕是画的不准确,内容是虚构的,或只有象征意味的都没关系。儿童语言表述的优、劣反映出思维水平和想象力的高低,良好的语言表达对于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求儿童能用语言讲述的同时,还需要会听、会悟。他们应该从语言生动的故事中、从语言简练的诗歌中、从优美动听的乐曲中、从欢乐活泼的舞蹈中、以及大自然中那种种声音里感受到、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这种感觉之间的转换,是对一个人的形象思维水平的检验,也是对他语言接受能力和对艺术感受力的检验。
二、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各种形象和内容无疑会大大增加儿童对各种形象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记忆、描绘。以往的美术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把教材“嚼烂”了以后再喂给学生,也就是将每个具体形象的特征、按步骤一笔一画带着学生画,这种靠张开嘴等喂着吃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住了儿童的手脚,儿童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更谈不上观察、感受思维能力的提高。
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本途径。应多给儿童自由创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索事物的机会,设计一系列科学的训练方法,当儿童初次踏上这条独立行走的路上时,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但当他们适应了这套教学方法,就会以快于传统教学方式几倍的速度进步与提高。这便是儿童主动参与观察与感受的结果。
世界是多彩的,但一般孩子们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在于他们还不善于观察,当然就不会有意识的去记忆、比较、分析、概括。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些能力吗?不是的,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光靠语言的说教还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当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得来的大量的感性素材进行积极的比较、分析、判断、概括、整理,从而获得更细致,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曾有专家说过:“童心是纯洁的,童眼是单纯的,童感是直觉的,童画是朴素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兴趣,经常会产生许多“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具体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教师应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想象、激发创作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儿童按自己的兴趣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从而使其对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就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学习绘画,绝非是简单机械的技巧性训练,而要让他们从笔下一个具体的形象说起、想起,画出它的形象、特征、动作、表情,说出它的左邻右舍,想到它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以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将来等等。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发展式的思维方式,充分展开思路,发挥想象,在这里没有统一认识的必要,儿童完全可以打破一切传统概念和条框去自由挥洒。另外,绘画所涉及的内容无限广阔,有利于儿童形成广泛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技能得到灵活广泛的迁移和运用。
四、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技能与智能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发展儿童智能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智能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智能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动作技能,一种是一般心智技能。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感知、表象、思维、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而动作技能的行程表现在速度的加快和运动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上,心智技能的形成则表现在思维的敏捷与灵活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
篇10
一、巧用空白,激发想象
艺术家创作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欣赏者用各自独特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作者也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留下一些空白来获取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留下的艺术空白,找准教材中最能促发思维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让学生驰骋想象、纵横思维,将堂教学效果推向。如《雪孩子》一文写了雪孩子为了救小兔自己却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请想象雪孩子回来时的情景。我们平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感情朗读,培养想象
对低年级课文的阅读分析,应精讲多读、精练多读,要特别注重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之后,他们的内心表现出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如果没有感情朗读并加以想象,学生是体会不到这些的。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主人公的情感:用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在“裂缝”之前松鼠和小熊手中拿着朋友的礼物,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在产生“裂缝”之后,用稍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配上低缓的音乐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孤独以及难忍的痛苦,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接着对松鼠和小熊修补“裂缝”的感人场面,我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会说一句什么话呢?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孩子们展开了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三、学科整合,培养想象
1.通过绘画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能给人一种想象,正如古人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因为这样,把美术引入语文教学中,这既是读图时代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这两者整合,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教学《画风》一文,学完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画风吗?”学生们受到课文中三位小朋友的启发,明白了风可以怎样画出来,都兴趣盎然地画起风来,并为自己的画配上文字。接着,我又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将会画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放飞了思维,驰骋在美好的想象之中。
2.通过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音乐给人予情境,给人予灵感。教学中,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适时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展开遐想,可以培养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如教学《小小的船》一文,在学习课文后,教师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学着飞的样子。这时,教师描述:“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在向我们招手。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继续往前直走,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由于集中精神,加上那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3.动手实践培养想象能力
实践活动的特点是生动、具体、形象,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发挥想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如《回声》一文,说的是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叫声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回声是怎么产生的,我和学生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在平底玻璃缸里装一些水,然后往水中投进一个小石子,让学生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学生自然想到了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次听到的声音。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 上一篇:口腔医学专业培训
- 下一篇: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