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浅析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论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网络协同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CBI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影响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批判性阅读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0-2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67
[5]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
[6]《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几点思考(一). [J].外语界,2001(5):9-15
[7]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文秋芳.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J].外语学刊2006(5).79
[9]吕德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 生活教育2010(5):62
[10]同上。
[11]转引自汤广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德里克·博克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J].教育学术月刊.2012(3):10
[12]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觉.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3):286-292
[13]转引自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 2003(4):1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性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近几年,作为课程改革以来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国受到重视和倡导。现今的高等教育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性的看待问题,判断事物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形成独到的认知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
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的主旨,而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大多数的教师不重视培养自身的批判性阅读理论;上课时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讲解与指导。虽然重视了阅读内容,但是却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身存在被动学习、听之任之、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为教师在培养其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路上设置了障碍。因此,本文力图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理论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探讨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探究培养创造性外语人才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
最初,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阐述相信客观事实并根据其做出决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后期,他又将人的主观意识引入到此概念之中,强调既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又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精神。
钟启泉主张:“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于某种事物、现象或主张,发现它们的问题所在,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对其做出主张的思考”。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有技巧地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和自我修正,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批判性阅读
华莱士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解释和评价的技能,使读者能够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并且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评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指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
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即在英语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的展现。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
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既要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自身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指导和培养。首先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有将其提高的自主性;其次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了解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动态。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从教师发展的角度上看,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基本知识,还应具备有关语言学、课堂管理、逻辑思维、社会、政治等诸多的百科知识,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
2.活跃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活学活用做出选择和判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着力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形成与作品、作者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之中相互观察、相互内化。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大学会以批判性的思维辩证的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正如其他国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批判后要形成自身的建设性意见或设想,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才能日臻完美.
3.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此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1)猜测
首先,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思考文章大意,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文法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让学生激发并运用的图示知识分析和理解文章。其次,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 之前是否阅读过与本文章主题类似的文章,认为观点是否正确? 例如,通过阅读文章标题Half A Day 可知本文与生活有关,对于这一主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猜测文章可能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r daily life? Can you share it with us? Why did author have this title?
(2)阅读
阅读是批判性阅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依据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已有的图示知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反驳或领悟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对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What i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passage? Is this opinion right? What is your viewpoint? 认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生活有益;有的学生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变化对生活有害;还有些学生持中立意见,认为社会的变化既改善了的生活也让人类逐渐迷失了自己。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根据教学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评价
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辩论。此环节即可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理解主题的多层面观点,也可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
例如,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的主题设计辩论活动: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eneficial for our life?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主形成正反两方,两方学生在本组内交流观点,商讨另一方可能提及的观点,并思考如何进行反驳。最后,师生双方共同表达哪一方的观点更令人信服。这种类型的思考和辩论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口语水平,而且由于与他人分享观点,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写作
基于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最后一个活动――写作。这样,既没有将阅读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割裂开,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通过之前的辩论活动,学生对以及牢固的掌握了本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议论文,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已有的图示知识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辩证的看待文章的观点。
(二)学生方面
1.扩大阅读量
多读书能使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生,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增强脑中图示,为批判性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引发积极思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多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读得越多,就越能扩大知识面,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在读的过程中要利用图示,积极思考,对获得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辨析,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更全面、深刻,进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关注自身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业成绩等,很少注意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地关注并意识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影响,就要使其在学习、阅读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和训练后,与实际相联系。有研究表明,对研究的被试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一般习惯,而且无法独立判断这些技能在什么时候再次使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会最大程度地提高。
四、结语
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培养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教育不仅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更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的国民。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必须利用以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各种信息做出筛选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发挥创新潜能。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土壤和环境,使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读懂文章的内涵,读懂文章的外延,并与其它同类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要重视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广泛阅读。最终达到学生会有意识地、主动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刘慧,王贺. 大学英语“预读议写”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A]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3]廖乃帜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A]前沿,2012
篇3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 批判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一、引言
一个语音语调标准,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与人交流或是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却出现内容空洞狭隘,语言重复,逻辑混乱等问题。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我们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该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中解脱出来,在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口语表达的瞬时性、交际性的特点较其他学科相比对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针对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
二、批判性思维的国内教学研究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以逻辑方法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国内近些年来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高一虹(1999)、文秋芳(1999)、文秋芳和刘润清(2006)等分别从演讲、口语和写作等诸方面揭示了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水平低下的事实。文秋芳等(2009)为了解我国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文科学生在思辨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构建了大学生思维能力测量量具。罗明江,李旭(2008)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刘文宇,张硕(2010)批判性思维倾向与英语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王婧,都建颖(2012)的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综述;徐捷(2012)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王大智(2014)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索―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角。笔者研读了以上参考文献后发现,相对于以前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以及培养方案研究,目前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关于批判性思维在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口语中的应用研究却为数不多。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用人单位对人才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凭CET4和CET6证书就可高枕无忧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因此,国内一些大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也为其专业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学生开设了专门的英语口语,英语听力或英语听说等课程,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和英语口语教学,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或课外作业。除了语音语调和语法错误外,多数学生存在表述简单简短无内涵、思维狭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批判意识缺失以及主观臆断等比较明显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思考和表达,甚至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存在上述问题。课堂讨论谈到男女平等问题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会对女性不公平,存在歧视现象,而没有学生(包括男生在内)从男性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笔者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缺乏的深思。
也有学者对此类现象进行了归纳: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学习者经常陷入思维僵局、无话可讲,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发音不好或者词汇语法知识薄弱,而是由于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而没有充分的素材可以借鉴,只能借助话语重复进行空洞的表达,此现象是典型的思辨缺席症的表现。
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于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宝贵看法,大多是注重课堂环节的设计,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批判性意识的培养以及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性写作等。笔者根据阮全友的 “批判性语言输入,批判性信息处理以及批判性语言输出”提出了以梧州学院为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批判性语言输入
英语口语教学中,老师都希望学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良好的语言输出。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输入,输出也就空了一句空话。在概括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笔者提到多数学生存在表述简单简短无内涵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或信息量欠缺。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语言信息输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批判性语言信息输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自己的信息输入以及教师的信息输入。学生自己的批判性信息输入包括不仅包括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文献资料查阅,信息采集等,也包括广泛的国内外时事政治,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输入。这种信息输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批判性语言信息输入方面主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具体教学中,如在讲到《Friendship》这个话题时,老师课前就把相关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全面地查阅信息资料,然后批判性地甄选信息,以及注意鉴别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
(二)批判性信息处理
学生在收集到语言信息后,如何进行信息处理也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语言输出质量的高低。在批判性信息处理过程中,徐捷指出,[4]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蕴含着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去展开分析,启发学生提取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用系统方法去思考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多重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因此,教师提问时要尽量避免使用“Yes or No?”的问句,因为有一些问题的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Yes or No?”问句会直接引导学生给出片面甚至不合理的回答。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草率、不盲从,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意识到自己观点的偏差并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化自己的思想。如在《Friendship》这一单元中,对于问题:Do you think friendship can last forever? Why or why not? 老师提醒学生全面思考这个问题,合理选择有用的信息,使用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来凸显自己的看法。
(三)批判性语言输出
经过两人讨论或是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发表看法。但多数学生由于语言技能不够高超,自信心受挫,从而影响语言表达。那么老师就要鼓励学生使用已知的英语知识,避免使用长句、复杂句以及专业性太强的术语,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simple words, simple sentences),通过批判性语言输出(即观点明确、支撑有力、内容充分、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说服力强的陈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弥补语言技能方面的缺陷。如在上述问题的回答上,经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们批判性信息处理的过程,有讨论组就能通过引用非常经典的国际关系中一些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变化来证明friendship can not last forever, 而别的讨论组的同学则通过名人(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长久的友谊来证明:friendship can last forever。老师可以请学生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评价,然后老师再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梳理最后得出结论:It’s hard to say or It depends on. For some people or some countries, friendship can not last forever, while for others, it can.
学生们的语言输出只是批判性语言输出的一部分,而教师的对学生观点的评价总结,则能帮助学生们概括出普遍的方法,推论出更为合理的观点,以便下次遇到同类问题能够采取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思维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思维,修正谬误。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口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批判性语言输入,批判性信息处理以及批判性语言输出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而且要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意识活动,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鼓励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技能。而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大知识层面、增加各种信息量的输入、分析筛选信息、鉴别客观事实与个人主张、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等。
篇4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78-04
一、概要
当今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教育部开始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创新拓展班,创新实验班。这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按类招生、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转变了以往进校就选择专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为专心的打好基础。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国家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目标,创新实验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开展、教员配备和学习模式上与一般本科班有着巨大区别。这样的创新实验班包括国防科大的“钱学森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和湖南大学的“李达班”等等。其中,所有实验班在选拔学生时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坚持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是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还因为英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造财富。随着国家的发展繁荣,教育也随之枝繁叶茂。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它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信息和知识也体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为了抢占知识和信息的高地纷纷出招,从教育入手推出教育改革,提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开始参与研究工作,美国更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上下大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国家经济的推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质”的教育,以培养少数专业顶尖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为追求。这种采用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还暴露出了中国教育的短板。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进校选专业,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开设,课堂授课以老师所讲为准,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最终用考试验收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也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才思维模式僵化,则会引起一连串蝴蝶效应,在未来的工作科研中,思路打不开,光有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自用,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理念思路,事事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同人竞争。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如认为批判性思维泛指人类对某一事物与现象长短利弊、真伪对错的剖析和评析,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美国畅销书《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无论怎样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要带着疑问去看问题,要独立地看、辨证地看,而不是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如果不能批判地思考,就只会浮于知识的表面,问题的表象,事物的表层。无法洞察到事物之间真正的规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那么所做所想也就无法得到拓展和延伸。批判性思维是既依靠知识,有掌控知识,在批判地思考中知识不再是书上呆板而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人探索未知和控制已知的利器。如今在美国等在教育上独树一帜的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相当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判断能力。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现在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教育理论界十分重视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批判性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第三是,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地提高思想行。
2.拔尖创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创新要求的是人对未知的探索,甚至创造未知,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灵活多变,不受惯性思维模式影响,多角度的探索新事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人怎样才能打破束缚,用新的视角看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呢?这就需要人能够剖析研究对象的真伪,去伪存真,通过分析、质疑和论证的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学生如果不能独立地、批判地看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本就是经过层层选的精英中的精英,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素质上都略高人一筹,培养这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各行业专业培养领军人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这类人物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之一。在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方面,中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借鉴开始,一步步摸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那么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上就应与这些特点相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基础扎实,所以在接收知识上比一般学生花的时间要少,其理解力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运用知识,学会带着质疑的眼光看问题。
四、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言的构成方式上就不同于汉语,这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构成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其上层认知模式的不同,这也就影响了人思维的模式。此学习外语本身便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使人有机会从已经形成惯性的汉语模式中跳出来,以一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组织语言,传递信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未知性,语言内部的奥妙并非像数学公式那样清楚明了,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就更加可能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灌输,教授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巧,并没有探讨到更为深层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其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有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1.教学理念。中国在推行大众化的英语教育之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因此英语教学从小学便开始就会教一些简单的语法,并且主要依靠练习加强英语的学习,直到大学,英语语法的基本体系已为大部分学生所掌握。如此填鸭和题海的战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在大学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中,再以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则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拔尖人才都是基础牢固的学生,无需再开专门的课程巩固其语法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应将这些基本能力贯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去。但是有不能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老师除了上课传授知识,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当改变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启发者、引导者,要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思考讨论空间,鼓励学生接触语言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英语从教学的理念上就应致力于改变学习英语“思辨缺席”这一综合症。
2.课程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地位,这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更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成果的验收。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实验班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邀请加拿大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教授为创新实验班“DIAN团队”的种子班学生讲授批判性思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课《批判性思维导引》。还有北京大学和青年政治学院开设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除此之外,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可以适当开设带有思维训练性质的课程如文学或语言学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校等学校组织非英语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设置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比如文学本身就是作家创新思维的结晶,西方的文化、各流派文学产生的背景都可能引发学生探索性的思考,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和潜藏的历史因素展开大胆的推测和论证,对其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也就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语言学更是如此,如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求学生用批评的态度看待话语,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话语。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时,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强调设置类似大学英语这类基础课,而是本着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专业学科知识的原则,适当开设英语专业类的课程,从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材选择。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启发性,要避免教条和灌输式的编排,文章结构应多样,并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并且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也可以添加多媒体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现在市面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书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个特点,大量的进行案例的分析,然后话少量篇幅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到今年已是第九版,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教材。类似这样的书还有很多,比如说斯特拉·科特雷尔(Stella Cottrell)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Critical Thinking Skill)理查德·保罗(Richard W.Paul)和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所著的《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ar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毫无疑问,论权威性,国外的教材略胜一筹,因为其开设时间早,教材是经过一次次完善过的,虽然是全英文的,但是对于拔尖人才来说,读懂内容不会是难事。当然,除了选择国外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著英语教材。利用英语授课则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当前的英语教学较以前已有了一定的改革,教育界都普遍认识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不仅不能很好地锻炼思辨能力,还可能使“填”进去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流失掉。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专门的课程直接想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种是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与批判性品质培养相结合。课堂内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比如进行课堂演讲或者分组讨论的活动。要坚持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去。长期的模式化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善于辩证的看问题,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任务型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任务型即老师依靠教材设计任务,并将任务交由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到思考、得出结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的形式已经运用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效果上不免就打了折扣,老师难以完全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而且小组内多少存在浑水摸鱼情况,个别同学对学习任务的态度消极。由于拔尖创新班人数较少,而且学生基础牢,思维敏捷,这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的跟踪观察。
5.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应有针对性,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思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思想性就是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在内容编排上有逻辑性,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而多样性则是内容丰富,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多样性还保证了学生能吸收各类信息,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能够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但是老师依然应当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选择教材,可以在一门课中使用多种辅助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可以鼓励学生读报、小说、诗歌等。新闻报道所涵盖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评价性质,大多是针对现实世界中发生事件的评述,这样体裁的文章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小说和诗歌也具有同样的特质,其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迥异,所宣扬的思想也是各有千秋。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特定体裁的作品,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再是一个个单列的信息点,而应该是启发性和思考性很强的内容。
6.活动与讨论。活动与讨论往往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方式。西方国家在大学本科阶段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研究课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英语课堂可以更多的采取以讨论和学生自己上台授课的方式,引发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热情。一般来说,学习上的惰性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中国学生总是认为每堂课的主要任务都在老师身上,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坐在下面听就是了。而这样往往使得老师在提问时,大家也都很难去思考。而在课堂中或者课堂外,开展活动与讨论则是将学习和思考的“掌控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活动和讨论加强师生和生生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去分析、质疑和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或逻辑性,这也就是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培养培养。而是用英语进行表述,则是对学生运用另一种知识结构进行信息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必然要参与其中。因此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开展讨论活动,更加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而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就导致了中国将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与他国竞争就会后劲不足。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英语由于其特殊的外语地位和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构成方式,也使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恰当地使用。因此我们应力求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并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变对英语的传统认识,使学生能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不仅局限于将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付永庆,王伞,于蕾.论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8-13.
[3]甘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开授批判性思维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1-06-24.
[4]顾颖.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137-138,144.
[5]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30(6):67-70.
[6]黄源森.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王建平.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评保罗(Paul)的批判思维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5):47-50.
[8]吕慈仙,杨桂珍,程鹏,张大吉.综合实验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3):49-51.
篇5
关键词:思维方式;明辨性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60-02
在大学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明辨思维提倡明辨式思维方式,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知识的探索和寻求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明辨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1]。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研究了在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一、明辨性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叫审辩性思维,主要指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1]。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奇科分校的摩尔(Moore)教授,在其《批判性思维:走出思维的误区》(美国大学最为畅销的教材)中,指出明辨性思维有两层含义:(1)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思考,以做出积极的选择;(2)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庸》(孔子思)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提倡明辨式思维方式[2]。
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提昌素质教育,甚至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设置在大学的培养方案中,但传统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授课的方式,这种传统教育严重抑制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得学生盲目听从,导致缺乏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和批判性,更缺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3],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辨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常规的课题教学来实现,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和努力[4],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作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大学,特别是作为培养软件工程设计专业人才的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重要课程,因此,在领导性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授过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维的培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软件设计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芝加哥大学(培养了81名诺贝尔奖得主)校长Robert曾经说,“我们给学生一种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脱离课本进行创新性的独立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一种教育,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带来一种灵活性,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变化。”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性的思维方式,逐步建立学生的编程思路。我们结合明辨性思维的核心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需要认真准备和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准备和设计课程中,增加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增设问题的探讨时间,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在上课之前,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给出下次课需要教授的新内容的编程题目,让学生课后根据编程题目预习课本内容,准备好编程代码。本次课前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编程代码,选出代表上讲台展示代码,讲解含义,并提出疑惑。通过教师的提问与点评,学生的疑惑,引出本节课内容。在下课之前5分钟,再布置跟本次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广度的课后编程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布置下次课程的预习编程题目。课后的习题编程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上机运行测试多组数据,记录测试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主动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再是单向知识的授予者,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探讨者。通过这样的主动预习、主动提问、带着问题编程,提高学生的独立编程思维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二)综合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检验重要途径。基于明辨性思维的教学体系下,对学生的考核,仅仅基于书面考试,是不够全面的考核方法。因此,基于明辨性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能够真正达到对学生在明辨思维培养下是否构建了编程思维的综合考核方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课程的综合成绩构成分别是期中上机考试、期末上机考试、期末卷面考试、平时考勤、课堂和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其所占比重分别是10%,25%,30%,5%,15%,15%。其中编程上机考试总比例占35%,平时学习态度、课堂与小组讨论占35%,如此多样的课程综合考核模式,不会将实践性强的编程课程最终的考评成绩只是落定在期末考试卷上,而是通过平时的明辨思维导向的综合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基于明辨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为主要目的。而基于明辨性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主要目的在于借鉴明辨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性的导向,提高学生对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式”学习,建立师生互动,以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巩固复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氛围。这种以明辨性思维为基础的编程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夯实的编程基础,为今后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奠定编程基础。
⒖嘉南祝
[1]雷红,张晓霞,等.双语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培养的探索[J].山西科技,2015,30(2):120-123.
[2]王丽丽.高校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45-145.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81-85.
[4]瞿勇科,崔岩.高校数学明辨性思维教育的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8):121-124.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ve Thinking of the C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Plan
WU Yun,ZHU Shun-zhi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4,China)
篇6
【关键词】信息素养;I-skills;I-skills cycle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34―0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要素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将他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环境之外,才能在复杂的社会舞台中进行独立的开拓研究与发展。当前社会,信息超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单一传统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学者显然比我们先行一步,继BIG6模式之后,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也阐述了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Big6与I-skills cycle二者作为信息问题的解决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且都把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搜索、阅读和理解上,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运用信息”的要求,界定为让学生学会识别:“哪些信息是需要的?”。其中Big6强调的是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流程:任务驱动寻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评价信息,来有步骤的建构信息素养,体现了顺序性;而在I-skills cycle循环内的各个部分可以分离开来,各个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循环中的某一环节开始,并且不必要按顺序执行,更多体现的是循环性。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及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1]。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开拓创新的前提,也是终身教育、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基础,是信息时代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2]。
一 I-skills的定义
为了支持信息素养这一领域的发展,JISC于2005年举办的两期专题评议讨论会上提出用I-skills(information-skills)这个名词来涵盖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E-素养(e-literacy)、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几个概念。I-skills的定义为:“The ability to identify,assess,retrieve,evaluate,adapt,organize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within an iterative context of review and reflection.”[3],即“通过对问题的反复回顾反思,来识别、评估、重获、评价、改造、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 I-skills cycle 循环模式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角色和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I-skills的水平也就不同。在有些领域需要个体具备专家级的I-skills,而在另外的领域可能只需要了解些基本知识或借助他人帮助就可以。
I-skills cycle(如图1所示)给出的是一个在哪里,怎样使用I-skills的方案,在不同的情况下该循环内的各个部分可以分离开来,并且不必要按顺序执行。这个循环图中每一步又各有几个子问题。
图1 I-skills cycle 的循环模式
1 确定/评估信息需求
进行任何新的与信息相关的学习计划,都要求确定、评估信息需求,不管是确定还是评估阶段,都需要考虑已有的信息是否需要更新、添加或改进,考虑它是否适应新的目的及其传播途径和媒体。
确定信息需求主要分为:
(1) 确定需要信息的性质和媒体。信息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存储、传播的媒体,我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首先应确定信息的性质和它存在的媒体。
(2) 与其他人协商(同学、老师)。当自己不能确定信息的性质和媒体时,可以通过和同学、老师进行协商,以及向这个方面的专家进行请教来获得。
(3) 注意(适当缩小或扩大)信息源的范围。已经确定了信息的性质与媒体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缩小或扩大信息源的范围,来进一步明确信息的特性。
评估信息需求主要分为:
(1) 确定怎样处理信息需要。
(2) 提取关键词,形成搜索策略。根据自己已经确定的处理信息的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并确定搜寻的策略。
(3) 选择、评估信息源。当搜索的信息很多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源进行评估。
2 定位/重获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方法来查找和获取信息。例如通过搜索引擎,从一些相关的网站上,或者是通过查阅图书和期刊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了不同目的而选用不同的策略来查询信息,一旦需求的信息被定位(或者说是被确定)下来,就应该在Internet或其它书面材料中进行查找,每个人都需要理解这个过程。如果有人帮助进行搜索/查找,每个人应能简介明了地表述自己要查找的信息。这包括两个方面:
(1) 信息源。这是信息存在的地方,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搜索策略和途径来确定出信息的出处。
(2) 选择、回顾、保存信息,必要的话可以丢弃一些不用的信息。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查到一些不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时应从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并把它保存起来,而把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直接丢弃就可以了。
3 批判性地评估信息
如果我们是信息的最终用户,那么这一步就要求自己把握。如果该信息还有其它用户,那么他们是否完全理解了这一信息的目的和准则呢?这就需要个体具有必要的评估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而这是与传统的学术评价能力不同的。
(1) 对搜索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信息,评估其质量、数量和相关性。当信息量比较大时,就需要对信息的特性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信息的质量、信息的数量及信息的相关性等。
(2) 如有必要的话,可以修改搜索的策略。可以尝试用不同方式或方法来搜索信息。
(3) 评估信息的权威性及准确性、公正性。当根据信息的特性筛选出需要的信息时,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性、公正性及权威性的评估。
4 改造(创造/使用)信息
个体是否了解怎样呈现信息(以最相关的方式,运用多种媒体)。如果是其他人为个体准备这一步骤,那么个体是否具有了解这一过程,运用不同媒体指导这一过程和评估结果的能力呢?
其具体的要求为:
(1) 理解、诠释找到的信息是否符合信息需求。这是最基本能力,能对所获得的信息做出适合与否的判断,并能理解这些信息。
(2) 创造新知识。能够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创造出与之相关的新知识。
(3) 积累新知识。对自己创造出的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以备急需。
5 组织信息
个体或团队成员应了解或知道怎样参照源信息及管理数据,并对用到的信息源和收集到的信息作良好的记录,以备将来参考之用。同时个体应该知道怎样才能很好地组织其e-mail文件并释放无用的数据。
其具体要求有:
(1) 对信息源和参考信息作良好的记录。对于需要用到的信息,尤其是别人的成果时,应记录好信息源和参考信息,以便现在和以后使用。
(2) 用合理的方法引用参考信息。对于需要用到别人的成果时需用标注注明作者及该内容的出处,时间等。
(3) 注意版权和剽窃问题。这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正确面对信息消费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信息伦理难题,不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支持正版,杜绝盗版。
6 交流信息
在多媒体信息化的环境中个体是否具有自我表达技能?是否能使自己的表达方式适应于任何一种环境呢?为了表达信息和知识共享,个体怎样才能向一个虚拟学习环境上传信息呢?这就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能力。
其具体要求为:
(1) 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能够与他人很好的进行交流,才能进一步的向别人展示自己,才能让别人认可自己,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而又复杂的社会环境。
(2) 运用恰当的方法与他人交流,沟通。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我们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方式。只有恰当的沟通方式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成功。
7 回顾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最后一步就是要对结果进行回顾反思,思考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及其效率,如有需要进行改进或添加一些新信息。具体要求为:
(1) 反思初始的信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自己确定的信息需求进行评估和反思,看其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2) 如有必要,重复上述步骤中的某些操作。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可以有必要的重复其中的一些步骤,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作为一个问题解决模式,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其中的任一环节开始,到满足自己的需要时结束。
(3) 理解整个过程,直到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重复使用。
以上就是I-skills cycle的整个循环过程。每个学习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开始自己的学习,构建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应用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来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实施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信息素养的获得应该是渗透式的,不是可以灌输和孤立培养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在特定的情景和过程中才能逐渐融入。
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搜寻利用和评价信息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来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自身信息素养的构建。I-skills cycle 循环模式所提供的七个技能(七个阶段)也是信息素养人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能,它有助于将大学生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检索技能进行整合,使之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
I-skills cycle是继Big6之后的又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探索、发现和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I-skills cycle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建过程(见表1)。科学周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这种效果更优化。
四 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对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启示及其意义
I-skills cycle的提出为有效培养大学生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获取来达到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的目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I-skills cycle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构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1 I-skills cycle是一种有效的解决信息问题过程的模式
I-skills cycle模式给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步骤,即通过上面提到的循环模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大学生分析问题、确定问题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的能力得到了锻炼[4]。
2 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由信息的主体意识、传播意识、更新意识、道德意识等组成。这几方面在I-skills cycle模式的几个步骤中均有不同侧重体现,有助于在实际应用操作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对个体信息行为起到控制的作用[5]。
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模式中通过第二步定位信息需求,确定搜索和策略搜索范围,第三步批判性的评估信息则强调了选择和鉴别信息资源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利用恰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获取所需的资源,以提高他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把握和决策能力。
3 I-skills cycle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信息素养是创新的基础,只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行为。步骤四就强调了能够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创造出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并积累新知识的能力。而在其他几个步骤中也都针对创造性的地确定、评估、组织并合理利用信息提出了要求。
4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当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创新,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用到学习生活中来解决各种问题。I-skills cycle模式提出了一个解决信息问题的系统步骤,经过确定信息需求、评估信息需求、重定位信息、改造信息、组织信息、交流信息、回顾信息等一系列操作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形成系统思维并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作用。
5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复杂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前是个纷繁复杂,信息丰富的社会,只有具备较好信息素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加从容的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 总结
在实践层面上,虽然也有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文献检索课及专业课课程改革与整合的探讨,但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实施方案还都不成熟,缺乏影响力,还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就显得更为不足。而I-skills cycle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上述的不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步骤的提高I-skills并没有受到重视,有时候会成为个体发展的障碍。因此,真正理解提高I-skills 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好处,对于提供有效的支持性活动还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DB/OL].
[2] 王菲.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及模式[J].教育探索.2006,(5).
[3]
篇7
关键词:WebQuest探究;思辨能力;课堂辩论;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50-02
一、引言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课程。思辨能力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语言教学特中,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学者(Geertsen,2003;Paul & Elder,2006;林崇德,2006;文秋芳等,2009)对思辨能力的内涵进行研究,其核心要素可概括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评价能力。目前关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更多关注英语技能课,如精读、口语、写作等。目前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对话性及充分发展辩证性思维能力的多元性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WebQuest探究方式为教学模式和课堂辩论为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培养策略来探究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背景
1.思辨能力构成。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等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等五种性格特征(文秋芳等2009:42)。国外对思辨能力构成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是美国德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思辨能力模型、Krathwohl & Bloom的类级模型、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思辨能力模型。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思辨能力构成和测量方法的研究,如林崇德(2006)提出了三菱结构思维的模型,即“建立(思维评判)标准便于自我评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个体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便于对他人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文秋芳(2009)提出了包含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的思辨能力模型。国内外学者也开发出了多种思辨能力量具。如“加利福尼亚思辨技能量表”、“加利福尼亚思辨倾向问卷”、“剑桥思维能力测试”;文秋芳(2010)设计出了供国内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量具。
2.思辨能力培养模式――WebQuest探究法。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是近年来外语教学和研究关注的热点(樊燕龙,2012;刘晓民,2013)。借用网络平台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更多的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和提高思辨能力。
WebQuest是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伯尼・道奇于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WebQuest主要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是给学习者设定学习场景,可以通过布置任务或提出问题的方式;任务部分的任务设计可以有很多种类,如问题分析和解决、作品设计、文章撰写等,以文字形式,口头形式,或是PPT等电子形式;过程部分为设置解决问题的支架是WebQuest的重要步骤。资源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事先筛选过的网络资源;评估部分为对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为让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扩展学习内容。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本研究开以WebQuest为切入点,提供给学生一些网络资源,如网站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解读能力。然后,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以及小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及分析能力。最后,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所有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本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级非英语专业一年级4个自然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实验组班级以课前WebQuest、课堂辩论以及课后反思相结合来组织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培训形式进行思辨技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学生的思辨能力状况和变化情况?②辩论是否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2.实验结果分析。①针对性思辨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辨思维能力。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学生思辨能力状况及变化,本研究参照《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CCTDI》和文秋芳等制定的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编制了30个客观题考察量表,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和t检验分析,前测结果表明实验组(1)和对照组(2)思辨能力前测结果接近,而且无显著性(P=0.865>0.05)。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两个学期的思辨能力技能培训,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如表1和表2。②基于WebQuest和课堂辩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推理能力特征方面的显著变化。本研究以两张图表作文和问卷调查为研究工具,来系统检测学生两个学期的思辨技能变化情况。针对图表作文,从主题理解切题性、主题阐析充分性和主题推理条理性和综合技能进行了专项评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
测试结果显示,两次成绩的平均分有一定提升,其中学生的推论能力有显著地变化。在学生在确立论点后,由不注重论点间的逻辑关系,逐渐过渡到有意识地确立论点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推理式思考特征是思维技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体现。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辩论的教学方法,得到如下启示:
1.针对课堂辩论和讨论的主题,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讨论式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探究,调查,寻求”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所需素材,并不断建构并积累其论证、论题、假设等推理知识,能够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起到辅作用。
2.课堂上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在辩论过程中的倾听和判断,提高他们在识别推理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练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语言技能,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WebQuest教学模式和课堂辩论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有利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Geertsen,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J]. Teaching Sociology,2003,(31.1):1-19.
[2]Paul R & Elder L.The 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Concepts & Tools [M].California: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6.
[3]樊燕龙.大学英语网络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思辨能力评估与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8):130-133.
[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5]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13,(5):59-66.
篇8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 历史性反思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王相顺(1976-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学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化教育。(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13-02
一、自主学习理论的渊源与历史性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兴起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确立,自主学习逐渐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到了90年代,西方外语界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自主学习被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的先决条件,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重新给予新的关注。教学重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学习者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们应具有分离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作出决定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自身学习等更多的责任。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Ellis等积极探讨了“优秀语言学习者”的一些基本特征,即他们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习技巧。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更多地重视升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疲于死记硬背,根本顾不上考虑太多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自增加了,但是却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外语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挑战。一方面对语言学习的认识需重新定位,外语学习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其未来发展有多大的影响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之后,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创造性认识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教师也时刻感受到学生学了七八年英语而“不懂”“不能”的尴尬局面。所以面对新的教学阶段和新的教学对象,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从某个角度来说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学习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学习者能独立地选择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方法、任务,最后能够选择对学习进行评估的标准,即学习者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负责,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状态,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作出决定并按照自己的决定进一步采取学习的行为。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学习者本人的自觉监控和自我管理取得的。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直到20世纪末自主学习才引起外语教育领域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自主学习理论源于欧美国家,但是纵观我国古代教育的很多著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很多教育家对自主学习都有一定论述,如孟子“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的观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朱熹“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观点。另外,自主学习在古代教育著作中也有体现,如《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自主学习有一种非常朴素的元认知,他们都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学会学习对学习者获取自主知识的影响。中国古代这些朴素自主学习的认识与现代教育理论是非常吻合的,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源头。所以弄清楚自主学习思想的渊源,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古代先贤对一些教育思想的论述都是朴素的原始教育观,他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形成一种体系,所以如果从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种思想应该起源于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体系。欧美教育家对自主学习的条件、过程、目标的视角以及自主学习的个人、社会、心理层次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美国教育家齐莫曼从五个方面来研究自主学习的状态: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调控以及对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利用等维度。他认为自主学习者具有内在或自我激发的动机;学习方法有计划或已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定时而有效;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获取学习策略、学习反馈和帮助,不断和周围环境互动建构意义,从而获得能力。在高职阶段英语教学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意识对学习者本身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高职阶段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可能性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自主能力的缺失现状,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提出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外语教育环境资源,培养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汲取的有效途径
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其创设接近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外语教师很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他们只能为学生提供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和一些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接触目标语的机会,扩展了其了解目标语文化的机会,增加了其语言实践的机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为教师充分开发英语教育资源、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同时也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就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利用便捷的网络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师生双方都可以实现即时互动,师生双方可以实现作业的即时探讨,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师生双方的互动反馈。网络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交流平台,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之,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环境教育资源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和年龄特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既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进度易操作的特点。只有在这样的资源环境下,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资源库,最大潜能地超越自己。
(二)加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的培养
在高职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入手,因为语言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是构成学生外语学习最关键的核心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的产生能促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愿望和动力,使其产生一种自觉的语言学习状态。但是这种内在的积极语言学习状态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其语言学习的自信心。但对高职学生来说,要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主要是靠学习者自身,而不能完全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在课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参加英语社团活动、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鼓励其与外籍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并激发其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由于受到多年基础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语言完全出于应付考试,在学习方式上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学习上没有一点自,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一时很难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大的改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帮助其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勇于在同学们面前用英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解除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三)明确大学英语教师的定位,回归大学英语教师的自主空间
在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担负着指导者、合作者、监控者等多重身份,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教学主体地位功能的全然发挥,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从而导致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变成一种放羊式的教育过程。其次,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管理者的压力,不得不面对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这样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了教学形式的僵化,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教师自主的空间。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摆脱上述两种情况的羁绊,一方面在自身上解决认识上的局限发挥自己主导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层也应该多听取一线教师的积极建议,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教师,给老师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语言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步形成以发展个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适应个人需要为原则,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为活动方式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习任务中体验成功和喜悦,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智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2]王利芬,骆四铭.试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唐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9(5).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尊严和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思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相当多的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落实到工作中的少;注重教学控制的多,倡导教学自由的少。本文拟在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各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
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数对所选专业的认识不足,有些甚至仅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观解读;或因分数不够,被迫放弃心仪专业;或因滑档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据有关调查,在校大学生不适应所读专业或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的占被调查者的43.4%[5]。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出台了关于转专业的相关规定,但多数以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排名在专业前3%或5%以内才被允许调剂,所以转专业成功的学生极少。
2.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低
目前,虽然高校基本上都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但在课程开设方面,仍然依照学年制模式,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固定的,大多数课程也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未来职业规划等自由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另外,教师能力、教学风格和水平不同,但在学生选课前,学校一般早就确定了上课的教师,学生无法自主选择。
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
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允许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如此,还应该为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和便利。但在我国某些高校,其教学管理制度与中小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如: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上课,有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教师上课点名,学校有教学督导部门组织专人抽查,出勤率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缺课到一定的次数,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课考试,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4.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低
拥有参与学校管理权是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必然体现。联合国在《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但目前,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中来,在学校建设、教学管理、校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僵化
我国高校的运行体制基本还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当做是单纯的管理对象,主体地位和学习自由没有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多样性的学习和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种计划经济式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导致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缺陷的重要客观外因。
2.教育观念陈旧
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的主要内因。现行的教育价值观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而忽视个人的价值体现和个性发展。现行的教育管理则以学校为本位,注重教学控制,教育管理者把自己和学生看做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们把教育行为简单看做是向容器里灌输东西,灌什么,怎么灌,灌多少,都可以很容易地从外部严密监控起来[6]。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缺少教学自由,学生缺乏学习自由,教师成为教学机器,学生成为学习工具。
3.教学资源不足
1999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已加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的骤然扩招,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投入跟不上节奏。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平均水平下降,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及生活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1.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大学生的心智已基本发育成熟,注重理性思维。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与追求,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各异。所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选择。因此,学校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自主选择,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
2.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则强调把学生作为发展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基础状况和发展潜能,分层教学,区别指导,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被重视和成功学习的快乐。学校要积极打破一切束缚学生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发挥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积极挖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
3.建立更加科学的培养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的比例,扩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加强校与校之间、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在教学方法上,一要注重小班讨论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二要积极推行本科导师制,为一些求知欲强、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积极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4.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就是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等问题。所以,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集中优势资源,舍得投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摆放到学校发展战略最核心的位置上。同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逐步淘汰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程式化教学的教书匠。
5.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校事务管理方面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学生参与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发展方面,如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二是教学方面,如专业课程设置、选课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估等;三是科研与学术交流方面,如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四是助学评优方面,如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发放,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等等;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设施方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医院、运动和娱乐场所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等。
6.营造出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教育质量,与学校所创建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校园文化无法培育出一流人才,世界上所有的知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引以为傲的校园文化。营造出色的校园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和“对祖国负责”的大学精神文化,没有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和为人类文明、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又怎能脚踏实地,以忘我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培育一流人才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崇学术自由,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校园文化,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出大学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加速人才的成长和流动,而任何意义上的创新都离不开大胆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59-164.
[2]王世华. 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7.
[3]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5,(6):67-70.
[4]向赣生.浅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1):112-113.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职业教育学生;双创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4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挖掘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得到了广泛使用。高职教育培养人才需要适应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双创(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改革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大数据内涵
大数据比较权威和公认的定义是,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符合“4V”特征的数据集,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
2 大数据思维的特点
2.1 4V
2.1.1 Variety
大数据数据源异构复杂、种类繁多。从数据格式来看,大数据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
2.1.2 Volume
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占总数据量的 80%至 90%,增长数据将比传统结构化数据快 10 倍到 50 倍。
2.1.3 Velocity
有些大数据对数据实时处理要求非常高,包括感知决策、实时查询、实时搜索等实时性应用。
2.1.4 Value
由于大数据模型的不断改变,同时数据只有在特定时间空间当中具有价值。就需要不停调整高效处理模型来适应新的数据模型。
2.2 容乱性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涌现了非常多的新技术,实现了采集、处理、分析、应用海量数据的结构、半结构以及非结构化,让人们可以将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同时精确地对陈旧观念提出变革标准。保证学生认识大数据的同时,还可以对大数据时代中海量数据进行处理。精准的样本数据已不再是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接受混乱,可以为人们对世界的观察打开另一个广阔的新起点。保证在大数据时代可以保持思维清晰,有效的提升挖掘可用信息的效率。
2.3 相关性
小数据时代,人们不懈追求相关现象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尝试使用有限的样本数据来研究现象中的内在机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小数据样本数据本来就有限,无法将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反映出来,也是小数据无法真正克服的缺点,大数据技术出现后,促使人们从海量数据当中挖掘有关系的现象,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成为可能。亚马逊利用大数据分析,按照读者过去买书喜好针对性的为用户推荐。其分析的数据包含:读者对哪一种图书感兴趣、读者买过哪种书、翻阅图书时间等等。结果表示,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图书推荐要比人工分析推荐图书销量高出100倍。仅仅是因为亚马逊将图书销量之间的相关性挖掘出来。所以,将事物中的相关性发现,就可以为掌握目前和预测未来提供参考。
3 大数据思维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双创能力
3.1 大数据思维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创业能力
3.1.1 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目前,网络变成了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工具,还是极为关键的思维方式。从高校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来看,从他们心理需求出发,深入了解分析,利用网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网络作为平时的使用工具,一旦使用不好,只会浪费时间,做无用功。因此,学校应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的优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做好万全之策。
3.1.2 推行个性自主的创业教育
由于学生的个性气质以及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个性化的创业教育需要越来越明显。学校需要将学生兴趣、优势、潜力以及创业愿望等不同预期综合起来,实现个性化教育指导,确保学生的创业激情,激发创业欲望,实现学生创业理想。大数据带给创业教育个性化支持:学校可以按照学生上网浏览、在线学习以及图书馆借阅书目,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需求进行分析,灵活地对创业课程进行调整,更好地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和创业相关的在线网络实践学习,对模拟创业、电子商务和实体创业进行尝试,从而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 提高教师的大数据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主动增强大数据意识,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使用能力,这也是进行大数据创业教育的基础。另外,除去传统的创业教学知识外,学校还应使用专项培训、引进企业和领域专业人士、校企合作等形式,组成一支和大数据背景衔接的高水平、综合性创业师资队伍,实现对学生大数据创业技能和实践的有效指导。其次,教师要按照时代背景,不断进行教育形式的创新。教师要使用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的良好互动,将翻转课堂和微课形式融合,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还可利用实践性教学模式,综合网络创业培训和模拟创业实践,通过全程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推动学生提高创业技能。同时,利用网络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搭建创业服务载体,既让学生有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相互帮助的平台,又可以提供给学生创业学习实践的及时信息。
3.1.4 培B大学生对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趣
大部分的大学生,尤其是从事商科的大学生,一直错误地认为数据信息技术的学习是理科生的事情。但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巨大的数据直接对公司重要决策有影响的前提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数据面前不动摇。提升大学生对数据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是否定专业化教育,而是作为一种非常强劲的补充。大学生可利用自己选课学习、团队专业人士知识补充,弥补知识的缺乏和不足。
3.2 大数据时代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3.2.1 改革业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教学的秩序性,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受到框架约束,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大数据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在某一项课程中加入有个性的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消除学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另外,大数据教学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学活动因分析数据产生而进行改动,同时不断出现新知识和教学方式,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先进性。因此,网络教学变成了职业教育中普遍的教学模式,而将其归入到教学计划中,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是一种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
3.2.2 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
利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将校园管理中多种软件系统平台综合到校园云中,建设智慧校园,将云联网、物联网、互联网进行充分有效连接,掌握校园中多种数据信息,给学校发展和应用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是根据云计算的大数据实现教师教学行为,保证教学活动,分析和预测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保证学校领导对最新的管理和教学信息进行掌握,使学校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智能化。
3.2.3 发挥优化资源的助推作用
教育大数据作为学习分析的重点对象,大数据的不断升级,综合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教师领域的知识,提供服务给教学和学习,在教学学习过程发挥监督跟踪作用,是评估教学学习效果的一个工作流程。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和评估多样、便捷,提升学习管理系统可依靠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将学生学习体验的广度、深度进行提升,指引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监督、管理、激励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学校管理决策的效果,更好地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
4 结 语
从世界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的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学生的创业烦恼。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小平.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8).
[2]陈亮.论大数据思维下的学生学习品质培养[J].基础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