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5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此次改革的三项新措施之一,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道德品质,从而完善个人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理念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等方面提出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方向和任务,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价值观是学生心灵的风向标

对于高中生来说,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的养成是决定其一生的根本,通过教育与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正义感的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如果在政治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没有心灵的标尺,则会使学生失去方向,也会使学生的素养存在根本的缺陷。

2.思维方式是学生思维的武器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明辨是非、细致入微,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则会让人误入歧途。政治教育正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3.品格是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

品格是一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一个不懂礼貌、不知礼节、言行粗俗的人说明其素养低下,知书达理、待人热情、品行端庄则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格。“若失品格,一切皆失”,只有注重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才能外化为良好的个人品格,也才能具备良好的政治核心素养。

二、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北师大肖川教授指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政治教学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还要让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人性善良、品格高尚的人。“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领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促进学生情感升A的有效措施。

1.价值引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和规范,它是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基石,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品性。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要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政府的职能,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事件”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对于这样的话题讨论兴趣很高,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出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教师再用“四川汶川地震”来让学生体会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从而引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教师还可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府补贴措施来让学生认识到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认清了政府的职能,避免了学生埋怨政府、抱怨社会不公等心理,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理想信念,从而努力学习,立志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2.思维启迪,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推动了人的能力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思维一旦固化,就不可能有创新。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既需要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出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在与生活对话、与问题对话中进一步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

如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给出话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你怎么看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在给出话题后,教师不要给学生设计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发表看法。有的学生指出,瑞海公司无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违规储存危险货物、违法建设危险货物堆场;安全管理混乱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的监管不力、安全意识不强也导致了本次事故的发生;事故不是偶然的,而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长期对安全不重视的总体现。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力,也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将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安全生产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育,足以引起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

启迪学生思维,启迪的是心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分析和思考,进而自然生成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只有学生会思维、会发现,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品格塑造,培养良好人格修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人格修养不仅在于知识,更多在于美德,良好的习惯、宽容的品行都是作为一个有品味的人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以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正所谓“什么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之魂。对于学生来说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让自己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师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从《乡愁》中可以看出对祖国“团结统一”的渴望;从对东海和南海形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爱好和平”的向往……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从而塑造出学生良好的品格。

总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素养,立德为本就是要将“德”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塑造完美的品格,这样才能使政治教育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维方式;培养方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一、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实践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从错误中获取经验教训并避免犯同一种错误,正确的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为了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投出理性的一票中,老师可以把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几个名词提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和班主任协商沟通,通过选举选出班长。通过选举班长这一活动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投出理性的一票”,进而对各种选举方式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这样不仅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二、分析性思维能力

分析性的思维能力体现一个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水平。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判断进而提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者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正确的分析问题才能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分析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高中政治课本必修二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这一章节中,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小问题为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民主决策的方式列举出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析讨论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各自存在的利弊,以及在什么具体情况下使用哪种民主决策方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教育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概括抽象

根据新的教育要求,数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的责任,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数学思维素养和全面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四点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能为日后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在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上下功夫、做文章。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包括实数运算、代数式各种计算、多项式因式分解、方程式和不等式各种运算等等。其次要在推理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主要是由已知条件推导出所需结论和答案。最后是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主要指数学的设计、作图等环节,完成以上环节,对学生基本数学思维的培养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吸收速度各有不同,数学素养高的学生能较快地收集数学材料、较好地领会数学素材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表现出较强的数学素养。因此,对教材内容掌握速度较快、掌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能对数学教材较好地吸收,表现出强烈的数学诉求,能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不断总结归纳,对知识有系统化的认知和梳理,使知识不断条理化、清晰化,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提高解题效率。

三、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能力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通过对两个对象或者两类不同事物相似的属性进行归纳总结,从已知推测出未知结论,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属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是对客观事物相似性的概括和认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

四、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新看法、新视角。

概括起来,一切打破传统思维和习惯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属于常规思维活动的一种,在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常常获得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科学;幼儿教育;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7-01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还可以开展“拼图活动”,老师将一完整图画裁剪出一块图片,然后另外准备几个与裁剪下的图片形状相同但图像略有不同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正确的图片拼入到图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收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去学习、思考、幼儿只能去空想,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没有东西去诱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而他们也不能通过动手做物品来验证自己思考的和想象的是否科学正确;如果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也无法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故要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在活动中积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创建丰富宽松的活动环境,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思考、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高其思维能力。

篇5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与家庭生活和自身所受到的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一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将教师所讲的内容与自身的理解融为一体,将原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相结合。当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将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表达,通过旧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但同时,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新的知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同时他们面对问题没有清晰的思维,常常面对问题一筹莫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十分多样化,但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真正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这也充分地说明了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问题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技能之间的关系。数学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重要内容。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有所忽略,那么学生将对数学知识很难理解,或者一直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二,在判断力上体现出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周围的事物是一项基本任务,要让学生学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其三,数学思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总结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来对自己观点加以概括,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推理能力。此外,总结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上。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数学思维能力中包含了比较多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将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提升学生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小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好奇心是人类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好奇心逐渐地转换为求知欲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创造思维,帮助学生逐渐地提升数学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多个不同的三角形。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发一个三角形,并让他们测量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由学生随便讲出三角形当中的两个内角度数,由教师来回答剩下的另外一个内角度数。当教师准确地答出另外一个内角度数时,学生就会对此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想:为什么老师知道这个角的度数呢?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数学思维。

(二)设计细致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取提问题的方式将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并在思维方式中学会怎样正确地处理问题,产生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思维得到快速地集中。这样一来,下一次学生遇到同一类型的问题就会快速进入状态,积极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将原本的知识与新的问题结合,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篇6

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能打破传统观念,探索事物的本质,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逆向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训练有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逆向思维能有效的促使发明创造,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安排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二是纵横联系方式,该方式主要内容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知识、物体相结合,从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纵横联系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种学科之间学习知识的互相影响和启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单单的把知识结构和结论告诉学生,并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纵横联系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拥有对数学知识的独立理解。第三是多向思维发散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对某一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方向,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多维度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训练,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良好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是人们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自主意向,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理上得到放松,进而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开阔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敢想象、敢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和发言的机会。教师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积极的提倡和表扬。并且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路的探索,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中生根萌芽。

3.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是创新必备的心理,很多科学家都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才有课重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教师应依据这些心理,主动的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例如,在教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的观察和计算,探索出判断的一般方法,随后让某一学生任意报一个年份,教师立刻判断出是不是平年或者是不是闰年,这样学生机会感到惊讶和好奇,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课本上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应当具有探索性和开发性,能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意识,首先计算方面要展现算法的多样化,体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提倡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应注重设计一些开发性强的例题和习题,为学生继续探索提供线索,开放性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创新也要从实际出发。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对同一问题尝试做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继续去探索其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探索线索,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4.总结

篇7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社会文化的理解、培养:“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大纲还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克服只重视语言形式和结构,忽视语言功能的偏向。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在有利于语言运用的前提下,教学中应适当加入社会文化的内容。”

而长期以来的重视语法的教学方法,让日语教育出现了问题,这是对日本社会文化介绍欠缺所造成的,而并不是语法、句型本身的原因。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生说出的日语虽然流利,但很生硬,也不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能有效进行沟通。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展,外语教育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外语教学中一个基本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和手段

1. 中日语言差异对比

对比的方法是在日语教学中比较常用、有效的一个方式。日本和中国历史上密切联系,日本文化中包含着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一个好处,这能够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亲近感,提高学生者的兴趣。但同时也是一个坏处,学习者会运用原有的知识水平、价值观、思维方式去学习日语,从而忽略日语中蕴含的文化,形成很多不符合日本语言规则的现象,会造成交流中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中日对比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比较,能够更深的理解语言的差异,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多加注意。比如日语实际会话中很少出现具体的主语,特别是第一人称省略现象更为常见。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初学时,会话中则过多出现人称代词,这在实际交流中虽然不会造成障碍,却能体现出该学习者掌握日语的能力。再如,日语会话中很少出现明显的否定、拒绝表达,中多见委婉、模糊的表达方式,这与日本人心理、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中日对比的方法,对比中日两国国民的心理、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让学习者明白原因,加深印象,才能在使用时更加注意。

2. 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

为了进行文化教学,很多高校都设置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课程,如日本概况、日本历史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接触日本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据笔者调研,很多课程只是停留在基本的日本地理、历史、艺术层面的介绍上,这对学习者的深入理解帮助不是很大。应该设置更高层次的日本文化课程,给学习者讲授日本社会深层的文化特征,如纵向社会结构、内外文化、“暧昧”文化等。只有学习者深刻理解了日本社会的文化特征,才能正确使用授受关系、敬语等。另外,很多高校采用的日本文化课程教材是日文,所以这些课程多安排在高年级阶段。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不能在初级学习阶段接触日本文化,就不能很深刻地了解很多蕴含日本文化特征的语法,同时因为不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就会生搬硬套课程上学到的句子。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难以改正过来。所以,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开始设置日本文化课程,对日语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日语思维方式、正确的表达习惯有很大的作用。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除了课程设置,一本合适的教材在文化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使用的日语教材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内的专家编写,国内出版的教材。并且很多基础教材的会话场景都是在国内,单词表里出现的单词都是国内的单词。采用这种教材,除了不能很大激发学习者兴趣之外,也不能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日本出版了很多针对外国学习者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异文化因素众多,国内的高校可以适当选取一部分原版教材。或者选取具有丰富的日本文化因素的教材。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与日本文化相接触,对于教师来说,就能为文化导入提供更多的载体。

4.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为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的口头讲授并不能十分直观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因此,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能够为学生更好地体会日本文化提供很好的帮助。比如在练习相互介绍对话的时候,播放日剧中日本人相互介绍的片段,让学习者直观的感受日本社会中初次见面的措辞和礼仪,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练习的时候自觉的加入鞠躬等礼仪,养成良好的习惯。目前日本社会为外国日语学习者制作了很多资料,如电视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通过外国学习者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介绍了很多日本文化知识,同时蕴含很高的趣味性,有很高的价值。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截取相应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

篇8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是上好探究实验课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动手、动脑、质疑、交流和合作,亲身感受实验的过程,亲身体验学习的快乐,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才是面向全体教学理念的初衷。

例如:教师做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演示实验,可以将两个功率不同的小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两个小灯泡的亮度有明显区别。此时,教师充当怀疑者,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你们彼此交流,两个人将会接触到两个思想,这就是扩散性。扩散思想交换的结果,不只是接触到几种思想,还可以通过组合改造已有的思想而产生新的思想,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激发一些有价值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创造。开展讨论会使每个学生产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的意识,主动参与,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后,个人的体验会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感受会促使学生把已有知识和交流中得到的新经验实现衔接、融会从而产生新的体验。这个过程将会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感受到认可中的快乐,或感受到知识的弥补,这样更能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探究实验课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探究实验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初中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对未知事物和已有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保持和加强这种良好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无论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还是教师提出的,教师应突出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这样既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一个漏斗,一个乒乓球给同学们演示一个有趣的现象,用牙齿把漏斗的颈端咬住,漏斗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使劲向漏斗吹气的同时把手松开,奇妙的现象出现了,虽然手离开了,但乒乓球并没有掉下,在漏斗口附近跳动着,同学们被这一现象惊呆了,为什么乒乓球掉不下来呢?难道重力不存在吗?呀!原来是大气压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准备器材,那效果会更好。又如讲声音的传播,提问:为什么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声?宇航员在太空对话能听见吗?在同学们各述己见,作出各种猜想之后,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在兴趣高昂、心情愉悦的探究中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抓住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自然而又自主地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有利于保持高昂的教学气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上好探究实验课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指经过深入的分析、形成新的联想、产生有创见的观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上实验课时,突然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这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奥斯特的极大兴趣,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经过十余年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磁也能产生电。由此可知:创新始于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探究实验。初中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等特点,往往被现象所吸引,而淡漠探究的目的,不善于动脑思维,这是探究实验取得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教师要利用每一个探究实验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养成思维方式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等。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诱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寻求多样性解决过程、形成开放的思维态势,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广泛性。不断提出新问题,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心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启发诱导就是让学生大胆猜想,电路中的电荷或许越走越慢,或许电荷通过用电器要消耗等,引发争论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决定着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另一方面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四、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索的态度、精神和能力是上好探究实验课的目的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占有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等存在着差异,观察或实验的过程中习惯、态度、精神不尽相同。演示实验虽说生动、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成功演示实验的同时还应重视以下三点,一是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设计和指导。二是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器材,自己动手装配、操作,自己观察现象,自己分析探究现象背后的奥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设想的良好品质。三是立足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广泛提供和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同学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

篇9

一、结合语境。根据内容结构提炼“经纬”

教材就好比一幕话剧,重点就如剧中人物,其他部分则如背景。钻研教材时,我们不可本末倒置,将注意力集中于热闹的背景上,而应睁大慧眼,关注人物,抓住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教学中,要向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有深度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走进英语语言学习。

如A:Whatis Su Hai doing?

B:She’s…

A:How about Su Yang?

B:She’s…

A:Is Nancy doing housework?

B:No,she’s doing her homework,

A:Can Su Hal help Nancy with her Maths?

B:Yes,she can,

如此这般,让学生在“顺藤摸瓜”式的问答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练习等多种形式,多次反复操练重点句型,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化解教学难点,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布曾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则是真正体现了该思想的重要手段。针对教学内容,老师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引导学生钻研、探究下去,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地寻求答案,这种刺激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

如T:Look,this is the supermarket.

S:Let's g0 t0 the supermarket.

T:OK,Buthow?

这个问题一出示,学生们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By bike”、“By bus”、“By car”……老师接着说道:“But this supermarket is Home market,It is in Wuxi,it's far from here.”再次提出一个新问题:“But how?”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们最后确定了方案――“By bus”、“By car”。在以上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训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正确的思考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初中英语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识记、理解、思维、归纳等语言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将自己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交汇对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观察和想象,并且学会巧用变式,把概念剖析开来,以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如教学句型“What’sin/on/…”及其回答“There is/are…”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What’s this/that/it?”等的回答,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What’s in/on/…”和“What’s this/that/it?”句型的不同回答方式,并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通过这种变式的对比呈现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篇10

一、引入创新观念,克服传统思想

1、克服依赖思想。鼓励他们主动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必需的。克服从众思想。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锐意求新。但应提醒学生发表思想、观点时应有理有据,切勿草率行事。

2、克服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育学生以物理学家为榜样,无论是从物理课本和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是从报刊杂志学到的知识,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要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后才能接受。决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观点是出自某个权威人物之口,就不加思索地盲目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此所谓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大量的物理史实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献身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为发散思维建立好良好的知识结构网

这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每一章节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的地位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清醒地认识,并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较深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同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离开学生的知识储备,空谈发散思维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教会学生几种常见的发散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将顺着想的思路加以颠倒,用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可使我们得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

2、独辟蹊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面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棘手问题,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当我们利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在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或特殊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3、辐射思维方式与辐辏思维方式:“辐射发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朝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最大限度的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要使这种思维方式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充分调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新奇独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或者一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与前者相反,辐辏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分别从四面八方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使用辐辏方式来思考;也可以先利用辐射思维方式获得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再利用辐辏思维方式进行筛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