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短期作业 长期作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在水彩画教学训练中有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之分。长期作业注重步骤和程序,偏重于逻辑思维;短期作业注重概括和提炼,偏重于形象思维。但我们在教学的课程安排过程中往往有重视长期作业训练而轻视短期作业的训练的倾向,要画好水彩画就要协调好两种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在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绘画线条色彩、等)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对事物的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的形象。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思维在我们的水彩画训练过程中主要以短期作业训练来进行。

逻辑思维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使用明显的推理演绎,包含逐步的归纳和启发过程。逻辑思维方法有四种层次:分别为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对抽象和具体的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在我们的水彩画训练过程中主要以长期作业训练来进行。

二、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各自所起的作用

短期作业,训练感觉与综合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长期作业,训练步骤和程序,注重归纳与总结,以逻辑思维为主。那么我们就从两种思维方式来谈短期作业训练和长期作业训练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因为逻辑性、步骤性强,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易于掌握基本规律。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单一使用此种方法存在弊端!因为绘画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是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形象思维是绘画中最主要的思维形式。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要求学生去注重逻辑性。

逻辑思维能引导学生从对象中推导出事物的共同规律,而很难培养学生独自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象思维则不同:它是通过直觉来对客体对象进行感受和认识的。因而画作者的心灵感应和情绪变化都包含其中,所以它往往是新鲜而生动的。这种直觉就是“指没有明显的依靠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或情境的结构行为”。而直觉本身就能产生对一类知识的经验,培养发现能力。这对教导学生“如何看待和表现”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同样有一定的思维程式,但不是遵法则而是重感受。我们的水彩画基础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敏锐的感受能力。

长期作业一般是二十个课时甚至四十课时一张。长时间的画一张画很容易对描绘对象产生视觉疲劳,到后期基本上都是按法则、按要求一点点的在磨蹭,毫无激情。画出来的作品就像机器制图一样。那种只知道在画面上长期无动于衷按部就班的描绘显然对于形象思维的发挥是不利的,因为视觉新鲜感和表现欲望的丧失很难产生有生命力的作品。相反短时间内的兴奋和灵感活跃能激发投入的热情,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短时间里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在自己有感而发的状态下才能画出好的作品。绘画是对主观感受和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强调个性和内省的反思,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些正是我们绘画所要追求并渴望达到的目的。短期作业训练方式则更适合达到这一目的,它能在第一时间激发作者的表现欲望以及灵感最直观的发挥,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长期作业训练中学生们往往希望在一张作业中涉及或解决水彩画写生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问题:水与色、用笔与造型、深浅的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等……但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水彩画的特性也不利于长时间反复的刻画,它虽然不像中国画那样一笔定型,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反复修改,只能一至两遍来深入。往复次数太多画面会出现灰、乱、脏、死的现象,从而失去了水彩画清新、明快、透明、流畅的语言特征。我们常说的画水彩画要精、准、很,正是它的这一特性决定的。

长期作业安排的过多,学生在第一阶段若进行的不顺利,不满意往往就失去了继续画下去的兴趣和勇气。到最后对学生的绘画欲望和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画与画之间的差别在于技艺的高妙,技艺有赖于通贯全面的掌握。绘画技艺需要日积月累的刻苦见习,要想画好水彩画,技术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短期作业训练为主,不怕失败反复实践,强调对对象的形象感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一次性的提出来,也不要奢望学生能够在一张作业里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这是拔苗助长。

正确的教学应该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四课时一张解决一个问题,那二十课时就可以解决五个问题。在每一张作业中只需提出一个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好相应的作业方向。例如:要解决水的流动和造型的矛盾就安排风景写生;要解决深浅明度和空间次序的把握就安排静物写生……要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解决。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才能各个击破,积多胜而达大胜,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跃。

三、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应该相互补益

两种思维方式在水彩画的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训练过程中各有偏重,都是不可或缺的,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多少而已,短期作业逐个单独解决问题,长期作业是在经过短期作业训练之后把许多问题放在一个画面里来集中解决。通过长期作业发现新问题,再通过短期作业的训练来解决,往复多次就能又快又好的掌握水彩画技法,若反之,长期作业安排过多,在学生练习的数量上就会大打折扣,往往20课时的一张作业在中途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是很难继续画下去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例子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不少!一旦学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要想恢复就很难了。所以在水彩画基础课训练过程中不能只重视长期作业的训练而忽视短期作业的作用,不能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形象思维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要更加偏重短期作业的训练,注重形象思维的直观感受,多安排一些短期作业的训练,适当减少长期作业的训练。以短期作业训练为主长期作业为辅,更快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好水彩画技法,水彩画技法掌握的好坏是画好水彩画的核心。学生的水彩画语言能力越强将来创作的空间就越大,我们的基础课训练最终是为水彩画创作做准备的。

篇2

关键词: 认知规律 逻辑思维 训练方法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有“八字宪法”的说法,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本知识,其中的“逻”指的是逻辑。《现代汉语词典》对“逻辑”一词的解释:一是思维的规律;二是客观的规律性;三是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科学,那么语文的“逻辑”应该是指主观“思维的规律”及“客观的规律性”。因为规律意义上的逻辑通常涉及与生活、认知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个人做事有逻辑,讲的是做事的程序;水流动有它的逻辑,讲的是物质自身的运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讲的都是规律上的逻辑。那么职业学校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上,让学生从事物的逻辑规律角度,而不是从逻辑知识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一、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逻辑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教的逻辑。语文学科是以育人为出发点,为归宿的,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必然要采取的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将“逻辑思维”解释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叫抽象思维。”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是思维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总是紧密结合的。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比如,很多同义词,在一句话当中,到底用哪一个最合适,最能达到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在刚结束的奥运会上,一句“洪荒之力”风靡全世界。形容力大且用尽全力的词还有“吃奶之力”“熊罴之力”“九牛二虎之力”“扛鼎之力”“回天之力”等。词有本义、引申义,思考的关键是在此语境中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表现事物规律的能力。读书有规律,这就是读书的逻辑;记忆知识有规律,这就是记忆的逻辑;人的生物钟有规律,按照精力的充沛程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逻辑。语文课中的逻辑,应当包括知识意义上逻辑和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教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运用规律意义上的逻辑,训练学生按照事物规律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而不是刻板地背诵和考试逻辑知识。

二、将逻辑与语文内容相融合,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重在语言,逻辑重在思维。要想方设法将逻辑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贯穿在词语解释、阅读理解、作业作文、演讲等学习活动中,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表达思想。

能够符合规律的表达思维内容,涉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是人脑内在的对事物思考的能力,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包括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深度相关,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内在与外在、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着;语言能力是外在的,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语音、文字、词汇表现出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练习想清楚,是思维训练;练习说清楚,是语言训练。语文是语言的文字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不忘分析语文背后的思维规律,就是训练思维;思考问题不忘用好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语文训练。

文学也讲逻辑,主要不是讲逻辑知识学问,而是讲文学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事物认知规律。如李白的《静夜思》,讲的是一个事态的规律,反映的是作者构造的意向规律。学习语文需要逻辑训练,更多的是反映内容规律的训练,构造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训练。

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作用。思维是写作的内核,语言是写作的外显,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议论文是难度较高的一种文体,涉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深刻的思维层次,还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但通过写议论文,却能训练学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表达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处理事物的复杂想法甚至创见。例如,让学生树立说理从下定义开始的意识,学会对论述对象进行界定。让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每一个论点和结论,都应避免下全称判断,全称判断容易出现各类“逻辑谬误”,给读者造成不严谨的印象。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逻辑图式:首先回答“是什么”――其次分析解决“为什么”――最后谈谈“怎么样”。看似简单,却有助于学生谋篇布局,增强逻辑性。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让逻辑变得活生生。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中“外延”一词,是逻辑术语,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学生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要求认识事物的对象及事物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延关系,如它们之间相容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能够对外界的事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逻辑和说理是基本的公民能力。职业教育就应该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者与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一些普世价值观,如什么是正当的欲望、正派的行为、应有的个人品格、适当的待人之道等。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就有意向创造的逻辑组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体验思考。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逻辑知识,用绝大部分精力认知事物的逻辑规律,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表达思想。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职业学校高职语文课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大有裨益。

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 逻辑思维潜能科学教育生态时代

引言:

2010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低碳化进程加速,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大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量和重点领域调整优化,由“中国制造”正向产业链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营销渠道”延伸,“中国设计”将为“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世界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换。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人才思维潜能智慧的培养,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实现我国从“加工制造型”转变为“设计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再加之对设计思维潜能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所提出的。

科技的进步为设计人才的发展带来契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生了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为设计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具,使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计算机作为当今高科技的产物,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而且开拓了艺术家创意思维潜能,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非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更加凸显。

要使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不断使人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要素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设计”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出人“心灵的创新能力”,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范人们思维,使人的思维更加正确合乎理性呢?

1.思维理性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逻辑学以来,其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科学,主要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规则,以规范人们思维形式,使人们思维正确合乎理性。

思维,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活动。思维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理性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一是非理性的、形象的、非逻辑的思维,其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矛盾原则,一是充足理由原则。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过程和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1.1 思维形式

人类思维的开端主要是非逻辑思维。人类的认识始于对对象世界的猜测和自由自在的思想,由此,往往是错误的、不准确的。经过对大量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人们找到了使人类思维准确的一系列规律和规则,人们把经过逻辑规范的思维叫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必须是符合充足理由的原则,纵向思维是逻辑思维,因为它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理性的、有规则和规律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对思维有充足理由要求。由幼时的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发展到后来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进步,使人的思想更加正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非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一种脑的功能,贯穿在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运用的范围更广,次数更多。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非逻辑思维活动存在。“灵感”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典型形式,和直觉、猜想、顿悟等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内在机制一样,艺术家借助于灵气创作艺术品的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材料不充分或很不充分情况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不符合充足理由原则的,直觉、灵感、顿悟、猜想、假设、幻想、横向思维形式,都具有不符合充足理由律这一共同本质特征。知道对象一点信息做出假定性结论是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其突发性多见于,深思熟虑后或不经意突然产生一种思维现象,结论有概然性,产生新思想是可错的。不能否认非逻辑思维作用,或怕犯错误不敢进行大胆尝试性思维活动,新思想就永远不会获得,知识就不会进步。

现在计算机能模拟代替人进行逻辑思维活动,还不能代替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凸现出来,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设计思维更多来自于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由此,在人们认识事物上,非逻辑思维作用在于提出新思想,逻辑思维作用在于对新思想做出论证。没有非逻辑思维,思维只能在原来范围里打转转,新的思想就不会产生,人类也就不会进步。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就会混乱,就不准确,效率低下,或许会重蹈覆辙。因此,非逻辑思维如果没有逻辑思维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是寸步难行。所以两种思维形式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思维关系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可以转化,两者之间界限不是绝对分明。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为了验证非逻辑思维做出尝试的结论是否正确,就要搜寻支持结论的证据,如果搜寻证据材料否证非逻辑思维做出的结论,就要重新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寻找其它可能是正确结论;如果搜寻不到足够证据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是否正确就无法确定;如果搜寻到充分足够证明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就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

人的思维由以非逻辑思维为主阶段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阶段是一个进步和提高,这并不证明逻辑思维比非逻辑思维更重要。非逻辑思维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逻辑思维的优点和长处,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联结,获得同一,是唯物辩证法客观规律决定的。只有在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时,既可以进行有效地逻辑思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非逻辑思维。放弃或压抑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危险的。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的一张名片。不管是设计精巧的火炬,还是壮丽宏大的开幕式,那充满着中国元素颁奖音乐,都洋溢着中华文明光辉。流光溢彩,是中国灿烂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一幅美景,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设计”盛宴。

2.激发思维潜能

2.1 思维转化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成功,是在洛杉矶政府不提供任何资金情况下,获得纯利润1.5亿美元,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尤伯罗斯认为这届奥运会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运用许多新观念和新创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反复综合运用。

北京奥运会前,就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在芝加哥接受杨澜访问时曾提醒中国:“凡大国办奥运会,一定会出现政治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被情绪左右,要继续专注的工作,用最后奥运会的效果说话。”中国从申奥,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历时七年,经受洗礼,将百年奥运之梦化为现实,成果辉煌。

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而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中国从首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到七年后申奥成功,经历了一个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首次申奥,我们是满怀热情的,结果失败了,可以说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七年后申奥我们比较冷静,获得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2008年我们“专注的工作”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地参赛国家或地区以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超过雅典,创奥运史之最;700万张奥运门票在奥运会上史无前例;实现5400d\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J\时,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全高清新技术全程电视直播奥运会。中国成功了,令世界震撼!实践告诉我们: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会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两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是可以转化的。

2.2 潜能激发

潜能,是被隐藏的智慧和能力。人所以能创新,就是因为创新思维训练,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形式反复“碰撞”,使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思维潜能得到习得和培养,实现“冲击”的合一,这就是思维的创新。

水墨画卷。2008年8月8日当我们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开幕式出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时候,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没有油画中斑驳的色彩,仅仅用黑白两种颜色,将山水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所有的人都被卷轴创意所征服。

中国需要展现的文化因子太多,当全场数千人击宏大场景出现在鸟巢灯光下时,“中国”这两个字顿时闪现在现场所有人脑海里。一幅巨大的卷轴展开,水墨渐渐晕散,中国古老四大发明一一出现在这水墨画之中。现代高科技光影技术和中国古代文明,用一种天衣无缝方式结合在一起。卷轴上水墨变幻,便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一切韵味,尽在这简单黑白之中映辉传递。

卷轴内、外融入的汉服,京剧脸谱、唱腔,活字印刷、太极拳的印记;激动人心点燃的圣火与鸟巢上的天空完美地结合“天人合一”;现代声光电、人和多媒体放与传统舞台器械、装置、道具、服装等元素结合;整齐划一“活字印刷”、变化万千“星光人”,由“人体表演的机械化”演变成一个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各国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永远留在中国奥运画卷上,成为最具震撼感人的行为艺术;中国获得金牌51枚、居第一,残奥会上获得金牌89枚、居第一。中国向全世界传递了和平友谊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对全世界的承诺!

若干年之后,熊熊燃烧的火炬,会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淡去。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者们绘出的这幅黑白水墨画,却永不褪色。

实践证明:从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到激动人心“天人合一”点火仪式;从开幕式画卷画面轴上显示屏,带有绘画感、美学感平面两维视觉效果高技术含量数字设计,到应用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手段把大量人和多媒体放在一起与传统舞台器械表演的三种元素结合;从2008年最具震撼感人的一幅立体画卷的行为艺术,到中国获得奥运100枚金牌居第一的成绩,说明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用“灵感”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直觉、猜想、顿悟等,经过艺术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借助灵气创作的艺术品的能力,远远超过奥运本身价值。放眼后奥运“北京奥运会留下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财富”,留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思考——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多极反复冲撞的训练——思维潜能的正确发挥,“人”赋予设计的创造与辉煌。

3.实现潜能路径

9月14日,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检验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诚意和水平,是对各国政府和企业远见与智慧的考验,是驱动在低碳经济博弈内在动力,是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的诉求。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提升设计人才心理素养,内在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明确设计人员不同的目标与方向,找出各自最为恰当激发思维潜能发展路径,是对设计教育远见智慧的考验。

3.1 教育为先(路径一)

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讲话精神,是设计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首要路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

3.2 设计思维(路径二)

中国设计的未来需要的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思维。思如风发,高质量、多数量、新思想、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才。

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是人“心灵的创新能力”典型发挥,从宏观大背景出发,应用传统哲学战略式的“虚”“大”“空”,体现设计的哲学性,思维性,战略性极致的思想。通过辨证分析,总结设计纲领,提炼事物的魂。魂是事物最具有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最高无形资产,最具闪光点,最有影响力,最有精神极致取向的。找出事物的魂,以求核心优势的最大提高,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设计的美最大发挥,体现中国同世界“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思想的设计。

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设计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激发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领军作用,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3 训练启发(路径三)

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设计人才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已经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

3.3.1 借鉴思维导图训练。帮助开启每个人智慧,进行“创意思维”启发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发,是一种科学、易行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成效显著。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通过对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思如泉涌,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3.3.2 基础思维创意训练。爱因斯坦说得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比给他知识更重要。”不是“大题小做”限制思维的空间,而要学会“小题大做”。和“一题多方做”。开发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性联想中找到各种事物与它的联系。在差异中把握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思维尺度,在联想中、严谨准确、拓展思路、表现轻松,迅速做出反应。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不完全归纳法、类推法是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从而,使新思想不断涌现,达到创新思维潜能发挥的最佳状态。

3.3.3 发挥角色参与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设计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仅丰富想象,加深对设计理解,同时,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局限的内容。充分调动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到设计实践中。经历体验过程,释放自我潜能,蓄积情感意识,体验真实、多元深入,实现与对话主体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既丰富设计人才想象,又使心灵产生感应,激发思维火花,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汤姆·霍普金斯,国际销售培训传奇冠军。曾学习一期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短暂培训班,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找到开启“潘多拉魔盒”钥匙,使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成功,27岁成为千万富翁。

3.4 创新体制(路径四)

以社会资本为资源配置基础,将人的观念、经验、智能等资源组合在一起,对其发展导向、监测预警,展开全景式科学分析,进行描述评价,反映其发展变化和动态趋势,弥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不足,在世界各国实践中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按照我国现实释放与整合社会活力的社会创新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设计人才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设计教育创新应为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新贡献,赢得“国际话语权”。

结语:

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G633.6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后反映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基本方法,比如对比、分析、总结、演绎等,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知识,从而能够获得对数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并非总是在解答问题,但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却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得明白,但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总是纰漏百出,困难重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障碍。障碍产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于教师教学的疏忽,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1.教学模式单一固定

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模式普遍一致,也就是每个初中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流程类似,由于个人想法不同,只存在较为细微的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单一,其教学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教课的方式,大部分都采取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即使老师会在其中增加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但依然是基于这一模式进行的稍微改进,效果并不明显,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变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并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反作用力。

2.教师对于教学方向的确定存在错误倾向

老师在数学教学上,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成绩和班级平均分数,教学和考试的内容紧密相连,而很少出现课外的内容,从而,比较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所考内容则为相应的复习内容,教师课中讲授的内容则为所学内容,对教师讲的内容难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此产生怀疑,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任何好处,没有做好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1.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只有教师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束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营造愉悦的氛围,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开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原有联系展开联想,探索新组合,产生新思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新思路新方法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训练式教学法

逻辑思维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复习课的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课需要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复习训练环节需要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通过引导学生纵向梳理数学知识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方式串联分散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教要采用层次化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强化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一,正确分析题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密度。在数学解题当中,解题之前的全面分析十分关键,只有弄懂题意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善于观察,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很多数学题目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善于观察题目的结构来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或者知识变通来提高解题效果。第三,养成爱思考的正确习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和拓展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在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研究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

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合作或集体参与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朝多方向延伸,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创造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解题方法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固定,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避免思维固化。2.结果开放,同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3.思路开放,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当今教育的突破口。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天然的优势。要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创设相应的开放型、发现型等教学模式;培养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身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周刊[J],2012,(5):32-35.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知识结构

AbstractAlongwith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continuouslythorough,theathleticsis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functionin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heathleticsteacher’seducationspacetothestudentisfarlargerthanothercourseteachersfar.Thistextcarriesontheanalysisandstudiesforthe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problemfromfiveaspects.Puttingforwardtheexcellentathleticsteachermusthavetheknowledgestructureoftheintegrityandtheabilitystructureofthereasonable.

Keyword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knowledgestructure

一、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教育特点。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中不仅以传授技术、技能、知识。运用教学训练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而且以仪表、个性、品德等表现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运动特点。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保持较高运动水平,全面掌握好各项专业技术以及教学训练方法。能随时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各项技术要领。

(三)职业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裁判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突出成绩,才能获得社会尊重,提高职业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专”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本手段、方法;“泛”包括其它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根据对知识的“专”与“泛”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教育学、训练学、技战术理论、裁判法等。

2、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另外,也需懂1~2门外语。

3、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了解政治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间接吸取他人先进的经验。并努力获得直接的时间经验。

三、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能力是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指出:人的能力范围十分广泛,是一个多元的混合体,其形式有7种: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动觉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分为3种:①基本能力;②工作能力(创造力、模拟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③特殊能力。根据体育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具有人的共性能力外。应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自我专业能力结构。

1、优良的教育能力

(1)以人为本: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为人师表:体育教师的仪表、个性、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无论是在组织学生运动时的语言方式、手式,还是带领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比赛时所表现出的风度、气质,都应考虑到是否是在对学生作正面教育。

(3)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时。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反应出教师的教育能力。

2、丰富的教学能力

(1)组织能力:对不同性质、项目的体育活动在不同场地、时间采用合理的组织方法,减少教师主导时间,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2)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专业术语,在编写教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赛场指挥等方面做到言简意赅。

(3)示范能力:动作示范力求标准、重点突出,示范方向、角度选择正确。

(4)观察分析能力:对战局的变化,能采取正确的调整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能抓住要点,予以纠正。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学会用电脑,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并对学生受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3、执著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体育科学研究,了解体育发展动态,总结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心得体会,在广泛吸取别人先进经验基础有所创新。

4、永恒的自学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研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理论,掌握新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培养自学能力。

5、友善的处世能力。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音乐、美术等方面修养,增强处世交往能力。

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针对其师范性,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好书、育好人;针对其综合性,教师要广泛学习其它学科理论,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其实践性,强调多进行体育课、训练课的观摩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结成绩,吸取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转贴于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

篇7

教学中抓好口算训练,落实课标目标,应注重以下两点:

一、在数形结合中理解口算原理。数的运算,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进行运算,可以说小学阶段的每个算式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在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时,除了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还要逐步过渡到数学的语言符号。

在教学“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买电器”情境:洗衣机800元,电冰箱2200元,电视机900元,电风扇180元。提出问题:爸爸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列式:800+900。

(二)呈现人民币,引发思考。

接着,教师呈现具体的人民币,引导学生思考:8加9等于17,800+900=1700。

(三)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在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演示计数器:8个百加9个百是17个百,也就是1700。

(四)叙述算理,抽象思维。

最后,教师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过程。

这样的编排和教学符号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直观的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科学合理训练,强化基本口算。

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一定要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为此,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学合理。

要强化基本口算,首先应重视基本口算方法的教学。小学生口算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所谓数群,是指学生在计数时能将最后说出的数作为所数过的一群对象的总体来把握。所谓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某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做计算速度的要求。

篇8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舞蹈素质

一、少儿舞蹈教育承担着舞蹈文化传承的重任

众所周知,少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接受能力最强、兴趣最大、学习劲头最强烈,同时也是最富有好奇心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全面塑造人格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如果在少儿时期抓好舞蹈教育,将会使舞蹈文化的普及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各地域民间民族舞蹈的丰富多彩,芭蕾舞的优雅华丽,都对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需要在少年儿童这个极好时期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现在各地舞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重技术训练忽略舞蹈文化传承的现象,我们应该将舞蹈培训作为舞蹈文化传承的宗旨,无论是舞蹈专业者、舞蹈欣赏者还是舞蹈爱好者,都必须通过少儿舞蹈的培养才能实现。所以舞蹈事业的发展,寄托予少儿舞蹈教育,只有从娃娃抓起中国的舞蹈事业才有希望。

二、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有正能量的提升

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肢体发育和气质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舞蹈形体训练是纠正不良体态、塑造优美体形与优雅气质的法宝。舞蹈形体的教学训练是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专业理论为指导,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条件、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是能够有效地促进体态正常发展的一种手段。少年儿童是骨骼、筋腱、肌肉都正在发育的最好时期,舞蹈训练要求骨骼不要顿挫要细长;筋腱不要紧缩要伸张;肌肉不要横长要顺长,这些都是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发育成长正能量的提升的必要指标。但是,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伸长与伸展”是舞蹈训练的根本,不管作什么动作都必须无限延长,手的伸展要无限延长,腿的伸展也要无限延长,这个无限延长不是生理上的无限延长,而是意识的无限延长,只有动作的伸展与延长才可能使舞蹈的动作美丽矫健、挺拔修长,女孩亭亭玉立、男孩威武雄壮。可是现在有些舞蹈教师不讲科学性,硬把学生的柔软度作为训练的第一要务,不管学生的自然条件如何,硬板腿、硬下腰,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极容易造成训练意外损伤。我们经常在舞蹈训练的地方听到教师的吼声,学生的嘶喊声,家长在外边却是敢怒不敢言,少儿舞蹈训练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训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少年儿童的自身身体条件因人制宜,切不可拔苗助长。只有坚持正确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有正能量的提升。

三、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

心理学研究提出:儿童身体的发育与其心理能力的提高是休戚相关的。舞蹈活动不但对运动器官(骨骼、筋腱、肌肉等)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神经系统以及其它大脑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舞蹈教育有利于少儿注意力与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少儿记忆力的增强;有利于少儿思维的开发,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舞蹈教学需要学生模仿,这时儿童双目直瞪看着老师的舞姿,与此同时也是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最集中的时候;一般舞蹈动作都有模仿动物或者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功能,比如动物有:熊、鹿、猫、狗、鸡、鸭、鹅、雁的形象;植物中的:杨、柳、柞、槐、松、柏、桦、梧的形象;其他事物中的:战斗、行军、游戏、交友的形象都会出现,学员对这些形象的记忆、模仿、学习,正是儿童形象思维得到锻炼的机会。小学生的数学记忆是逻辑思维记忆,舞蹈记忆是形象思维记忆,而形象思维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形象思维伴随着逻辑思维使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更加容易储存,使其成为“童年记忆”,影响他们一生。少儿智力的培养与开发切不可忽略这一大好时机。

四、少儿舞蹈教育对于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少儿的智力开发重视程度越来越予以关注,学习舞蹈的孩子大多都性情开朗、活泼好动,并充满自信。此外,舞蹈教育还有利于孩子们意志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专家认为:“身体智力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所有智力的核心”。舞蹈训练是培养身体智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舞蹈训练有着严格的规范性,特别是基本功的练习比较辛苦与劳累,这则需要练习者有极大的恒心与毅力,因此持之以恒地坚持舞蹈训练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舞蹈训练常常是一种群体性的训练活动,在这种群体性的活动中学习往往有利于孩子们交往能力的培养。少儿时期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一是模仿,二是记忆,三是储存,再就是将学到的正能量的意识活动诸如:刻苦练习、持之以恒、模仿英雄、学习英雄,团结合作完成舞蹈作品等心理素质的锻炼也非常有积极作用。少儿舞蹈训练必须重视而且得力于身体智力的开发。

五、结语

人们是通过肢体的触碰和模仿来表现意愿和思想的,所以提高身体动觉智力是人类提高智力水平的前提。舞蹈训练就是最好的身体动觉智力训练。为使少儿舞蹈教育正常发展,使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还需要在认识到舞蹈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外,注意舞蹈教育的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舞蹈教室硬件的完善提升、传承舞蹈动作背后积淀着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性,忽视舞蹈文化的学习、忽视舞蹈文化修养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行少儿舞蹈教育中,格外予以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篇9

面向全体。活动组织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活动教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创设情景。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投入、自然地实践语言活动。

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学生对活动有认同感,积极配合,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趣味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语言交际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目的。

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面向全体,但“易放难收”。活动贯穿“任务”,但操作繁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易因为组织不流畅而造成注意力分散。

2. 活动富趣味性,但忽略语言习得。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活动内容过分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语言交际性,与教学目标不吻合。从而令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活动趣味,丢掉了活动的原来意图。

3. 活动安排丰富,但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致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同样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注意力。

三、运用感统训练方法的意义

该训练方法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调整孩子(年龄段在0D12岁为宜)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对目前课堂活动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效能。本实践研究主要是把感统训练方法“移植”到课堂,与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达到调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的目标。从而解决课堂常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 调整注意力

感统训练研究显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注意力不集中常分为:视觉注意力障碍和听觉注意力障碍。有视觉注意障碍时,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时,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的发出语言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把活动任务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组织活动之前,提前一至两个环节,把任务或者参与人(适当要向注意力较弱的学生“倾斜”)提前公布。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培养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的习惯。

分配好活动“角色”,让人人有“职责”。活动的组织过程往往不能兼顾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活动的任务“细分”,如一部分人参与游戏、竞赛,一部分人负责纪律,一部分人负责评价,一部分人负责观察学习,准备第二轮比赛。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会造成个别学生因为“没事做”而分散精神。

活动设计加强视觉的移动速度、扩大视野,和反复大量的听力训练。真正达到注意力集中。如图示:

把图形换成单词,要求学生边说,边找出相同的单词,这样既能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参与中大量的“说”。

2. 提高记忆力

篇10

关键词:油画教学;创新方式;逻辑思维;形象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32-01

一、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

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作品的构思,全面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反常的或逆向的思维,即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以求得更好的突破。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开放性的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够让油画作品出其不意,给人留以出其致新的画面。而崇拜超现实主义的画家都习惯通过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来表现手中的作品。例如,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这幅油画中,西班牙的画家达利就是用反常规的逻辑思维方式,把现实中的钟表用不同的形状,如不同形状的饼干摆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给人产生一种无限的遐想,在观赏的时候,能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素来。再如,俄罗斯著名画家夏加尔的作品《城市上空》,这幅作品都是用写实的、比较具体的方式构画出和自己的妻子一起飞翔在城市上空的画面,但所表现出的情节却是相当离奇古怪的,是自然中很难看到的情景,只能通过写意的方式从画面中构画出来。这种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画家采用了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非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用一种发散式的矛盾的创新方式,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可以多让学生采用改变逻辑训练或元素替代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反常规的逻辑思维,很好的把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新意识,让绘画作品在画面上得到全新的表现。

二、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在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例来创新作品。一般来说,人们对现实中所观看到的事物的大小比例会在脑海中开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一旦变大或缩小或拉伸都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新的感观上的冲击。因此,在油画创作教学中的人物写生阶段,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改变形象比例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的发散式思维,大胆地去改变人物的比例关系,不但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还能从夸大或缩小人物的整个比例来说,使绘画作品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其次,还能让学生从人物的各种比例中去感受那种十分强烈的夸张手法,通过长时间的写生练习,在今后的油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多设想,就很使油画作品在画面上产生奇特的效果。例如,画家贾科梅蒂就是这方面的独行者,他在自己的人物雕塑作品中,十分善于采用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关系来突出作者本身内心的神秘和柔软,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都是细瘦枯干,渺小脆弱,没有肉体感,甚至没有重量和体积感,给人一种收缩和绝望的观感。而画家宫力龙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则恰恰相反,他很善长把人物比例变得又短又胖,给人以十分纯朴的感觉。因此,通过在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让学生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绘画作品来。

三、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

在油画教学中,对学生在绘画中的色彩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色彩是绘画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对油画来说特别重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油画大师对色彩的研究和探索都尤为重视。因此,在油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在绘画写生中,大多数学生对环境和光对物体的影响不是很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画面的色彩总是几种固定的颜色,要么是粉色,要么是全红,要么就显得很“花俏”往往局限于看一眼画一笔的肤浅的层面上,不能很好的把作品的色彩从画感上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就得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开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真正做到了解正确掌握分析和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上来。通常,比较理性一点的是古典主义色彩,它往往通过事物的形象、质感、体积及事物周围的空间和氛围来表现作品的色彩。尤其是后期的印象派梵·高和高更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很强调主观感受,都是通过客观的环境来引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识。而现代派对绘画色彩上的追求更具有个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他们是典型的为艺术而绘画的感觉。对于不同的群体,对不同色彩的油画有不同的要求和鉴赏水平,各种派别对绘画色彩上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油画色彩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正常色彩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构成中某些内容的进一步认识,引导学生在绘画中通过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利用色彩对画面进行合适的调整,来统一画面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和创新。

四、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

现代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将事物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但我认为在油画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多做抽象具象转换训练。如在油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如对静物进行写生及风景的写生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繁锁,再逐步穿插到高级阶段的人物写生的油画创作中去,学会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形象。例如,在《餐桌上的红花蜕变系列组画》中,可以看出这是比较常规的具象写生,通过一系列蜕变,及局部放大效果,最后演变成一幅典型的局部抽象作品,从画面上看上去意味尤存,很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研究,能让学生把对事物的抽象观念意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并运用到作品中去。

五、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通过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能收到很好的创造性效果。例如,莱热的作品《两只鹦鹉的组合》也是采用此类方法,还有03年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孙景波的绘画作品《焦点透视》,也是模仿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构成形式来进行创作的,通过局部重新组合,得到另一种创作效果。与此相同,很多抽象主义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一定的形象,通过画面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某些问题。如著名画家培根的作品中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怪异、恐怖的人物形象,而且培根有意把这些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戏剧化的修饰,给人留下很悲惨的画面。如在《下楼梯的男人》这幅作品中,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和描绘,用弯曲的画风表达了人物内心的万分恐惧和极度的精神不安,给作品树立了新的形象。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局部切断重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敢于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进行重组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局部打乱,通过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组合,最后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相信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能为学生今后的油画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六、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来重新开创新的形象。如常用的放大镜、哈哈镜等,或透明半透明材料制作成的各种有色镜等,通过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就能得到很多全新的而且十分离奇古怪的形象出来,透过这些事物的形象,把这种形象安放到油画作品的画面上,就会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来。例如,在创造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画面来,一个小小的蚂蚁或麻雀利用哈哈镜改变它原来的形象,再在旁边画上人物和自然景观,这样就体现出一种较深的寓意,给观赏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且回味无穷。在具体的绘画训练中,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不同的辅助工具,去体验不同的实验效果,再把这些所得的结果巧妙地表现在油画作品中,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并创造出有思想、有品味、有特色的油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