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方法的目的是: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全面的回顾和反思,以便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从而达到提高成绩;而对把握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等也有很好的帮助。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阻碍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和持久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着依赖的思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钻研p创造求新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1)总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
(2)期待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过程,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然后再生搬硬套,对老师没有讲过的题目毫无办法;
(3)习惯抄袭作业,从不认真地独立完成,不肯自己动脑思考。
(二)急躁心理
急躁也就是说他们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还有的临时抱佛脚,到要考试的时候知识随便记一下,导致答案与结果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该如何回答问题等等;
(2)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寻找题设和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3)经常被题设假象所混淆,不能采用多层次的概括、判断准确的逻辑推理;
(4)总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思考、回顾,比如: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能否推广或知识迁移等。
(5)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考不好才感觉要多努力,可是没过几天就不看了。或努力一两个星期,感觉考试没有进步就不努力了,没有把学好知识当成自己的责任。
(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而造成。有同学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高,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就不敢去思考,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在考试时看到最后一题都不想去做,错过了一些可以解决题目的机会。
此外,还有自谅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从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着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降低数学学习的效率,而且影响教学质量。
二、消除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为消除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尽快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要坚持做到“三重视,三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形成爱学、会学、学好的良好气氛。
(一)三重视
1.重视基础知识
作为数学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导学生记住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或公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2.重视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从数学学习的过程来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技能,相对于直接掌握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3.重视方法指导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视方法指导,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掌握数学知识,体验学习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二)三引导
1.环境引导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可亲可信,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时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观察到,学生在进行主题班会活动时,完全是在愉快的情绪和气氛中进行的。因而,他们喜欢学,喜欢练,这使我受到启发,努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气氛,创造教与学的最佳环境。
2.信心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成果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因此,要矫正学生对学习的冷漠,绝望等心理状态,很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得以肯定和鼓励,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培养其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这样,就会使冷漠变热情,使对学习有绝望心理的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奋进。
3.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上进。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初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引导初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数学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对症下药,只要持之以恒,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篇2
1.1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均经过严格培训,统一指导语、调查时随机分班。在被调查学校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由调查员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
1.3统计方法
资料的录入与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资料录入后随机抽取5%进行复核,达标后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性别初中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初中女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初中男学生(P<0.05),而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各年级男学生之间各因子总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级女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均分均低于高年级女学生(P<0.05),各年级女学生之间恐怖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2.2.1心理问题检出率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68%),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55.1%)、人际关系敏感(44.5%)、敌对(37.2%)及偏执(36.9%);明显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1.6%,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敌对(10.6%)、强迫症状(10.3%)、人际关系敏感(10.1%)及偏执(6.9%)。
2.2.2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女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检出率高于男学生;明显心理问题:女学生恐怖的检出率高于男学生。
3讨论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独立处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不足,这种矛盾性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与困扰时心理冲突更加剧烈,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心理问题高发。本调查采用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21名侗族初中学生进行检测,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正常成人,本次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贵州省某侗族地区虽是侗族聚居地,但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与相关报道相似。贵州省某侗族地区所调查的两所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学生差,与相关报道类似;男学生在轻度及以上强迫症状、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方面有随年级增加趋势,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年级的改变而改变;女学生随年级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增高。
初中女学生心理问题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较男学生明显,与相关报道一致。由于女学生性格内向、细腻,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困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比男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冲突,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不断加大的升学压力及前途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贴近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会比男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巨大压力,加之缺乏有效的宣泄与缓解手段,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压力与困扰均在向少数民族地区扩散,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等环境相对较差,而且所享受到的心理卫生服务与支持更为匮乏,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城市学生差。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 管理 师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个性特点还未成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是管理学生工作最基础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维护,这就使得教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更多的隔阂,使得初中教学管理工作举步维艰,而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心态,主动地和学生争取沟通的机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一、注意沟通方式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阶段,部分学生比较叛逆,对于家长或者老师的教诲存在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学生工作时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式,充分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进行指导,这样才不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例如,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客观事物存在无限好奇心的阶段,自己尚未认知的事物对初中学生充满诱惑,在此阶段有部分学生会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和这部分学生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指导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并且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要把握度,对于玩网络游戏一定要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不然会有不良的后果。以正确的沟通方式可以更容易的让学生接受,并且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
二、拓宽沟通渠道
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沟通为主,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仅仅存在着师生教授知识与接收知识的关系,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各种动态,学生更不会把教师当成最亲密的伙伴和人生重要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积极地融入到学生当中来,拓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学生的心声可以更明确地表达出来。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的方式和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让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困惑,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各种动态,以便在学校给予更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通过拓宽沟通方式教师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三、讲究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语言的表达艺术的把握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的基础工作,初中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即是学生,面对的人群有着其不同于其他人群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内心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教导。例如,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教师不应该采取传统的苛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要深入的了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根源,为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而从新建立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大部分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这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接收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措辞,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来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沟通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沟通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更多来源于各方面的诱惑和挑战,自身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还够,初中学生心智暂不成熟,这更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语言的魅力,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沟通工作,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红丽,孙国. 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分析[J]. 电子制作,2014,23:142.
[2]徐玉娟. 沟通从心开始――浅议初中师生冲突成因及化解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6:36-37.
篇4
1 我国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现状
2008年,广东省教育厅了《关于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的实施意见》,开始在广东省的初中进行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指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帮助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合理的决定,培养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及做决定的能力。
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人生规划教育从小学便开始进行,而内地则是在高校才开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将人生规划课纳入初中德育课堂,让学生能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并及早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和规划,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生规划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之一。我们以前的人生观教育较空泛,而人生规划教育则更迎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却常常不知道要从何着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广东省推出的这项措施,迈出了我国内地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一步,为青少年实现人生理想增添了助力。而通过对广东省人生规划教育措施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中学生学会制定人生规划的重大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人生规划教育,从而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建设型人才开辟道路。
2 中学生学会制定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作为一支最积极的社会力量,容易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的人生发展问题,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人生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各个阶段发展道路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过程。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增强学生人生规划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国家人力资源质量和国民素质的目标。做好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工作,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其自律能力,帮助其理性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进行人生规划的思想武器,科学地设想自己未来的职业,加深对学习意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生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兴趣、志向之所在,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科学的人生规划是通往理想职业道路的指向标,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就如同确定了一条未来道路的中轴线,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够有效地激励和鞭策青少年前进。
3 中学阶段的人生规划的目标
中学阶段的人生规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远期的职业方向规划,一个是结合长远目标制定,并服务于长远目标的学业规划。人们在儿时都曾有过朦胧的梦想,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然而随着人们一天一天地长大,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社会现实的一面,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曾经树立起来的人生目标或许会在现实的对照下开始有所动摇。人生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们结合自身需求,了解自己在理论、技能、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教育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大可能地为实现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人生规划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得以普及。然而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在我国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学生的人生目标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他们也很少接受到系统的人生规划方法的教育。广东省已经率先在我国内地开展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然而在其他地区,人生规划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远达不到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人生规划教育是我国教育“木桶”上一块亟需补上的“短木板”。
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青少年进行人生规划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需要教育者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合适方法,并且选择恰当的时机,这些都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 指导中学生进行人生规划,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并结合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为了获取客观真实的评估信息,教育者本身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让被教育者乐意与之交流。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直接了解被教育者的想法;通过与被教育者的朋友、家人交流,从侧面了解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在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的时候,要将他放在客观环境中,分析其所处的系统中的各要素对他的想法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要善于发现想法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把握目标、理想的产生根源。
在初步掌握受教育者的性格行为特点和心理状况后,教育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目标教育和人生规划方法指导。人生规划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除传统的理论教育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与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交流,帮助学生增进对各种职业的认识。在对学生们进行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度地掌握学生们的思想状态和目标实施进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实施人生规划中产生的疑惑,督促他们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生规划,在达成原先的人生目标以后及时树立新的、更高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中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也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正常状态。”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努力。为此,本人对5所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求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1年9月。
2.调查对象:从郑陆片6所学校随机抽样各1000份,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
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初中生差,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虑、焦虑等方面与初中生已构成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就已表现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表现的更明显。(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我对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人际关系、恐怖和忧郁方面问题比男生更突出,而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等方面男生问题比女生突出。
综上调查问卷分析表明:中学生心理异常者占35%,有心理疾病者占5.3%;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上,高中生多于初中生,女生多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学校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给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社会。许多研究表明,诸如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攻击、暴力冲突的原因,甚至是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和精神失常的内部原因。
2.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针对引发问题的根源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与帮助。调查表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2)个体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也会产生异常或病态的行为。
(3)家庭原因: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由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朝畸形发展。另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显得不够健全、和谐。
(4)学校原因: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四、应对措施
在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有针对性而又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1.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对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曾在此进行过多次尝试,如:新生刚入学,就帮助学生树立整个初中阶段的高尚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育;充分认识代沟问题,并商讨如何解决代沟问题。
2.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4.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为此,我以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得学生由原来怕开家长会,现在则成了盼开家长会。转变家教观念,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开辟了一方乐土。
篇6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篇7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情感
阅读并非目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手段,过程非常重要,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阅读涉及学生、教师以及文本,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能力,以及理解、思考、评价、欣赏等等能力。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农村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实际需要,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作文、平时交流以及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对教师的建议等等方面,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阅读源于学生的生活,也能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情感,阅读教学必须深入农村学生的生活。
一、知识需求
知识、友谊、粮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三件东西。农村初中学生与城市学生不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很多现实生活,已经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农村地区外出打工的家庭很多,从父母的事迹农村学生也更加深入体会到“知识多,文化水平才高,才能具备更多的优势,受农村环境的实际影响,农村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会开始思考现实的人生,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满足教材所提供的一些知识与资料,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更多的课外资料,例如,“网络、电影、电视等等都成为他们关注外面社会与生活,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基于这种形势,教师再以传统的方式授课,部分学生在知识与实际需求方面不会得到满足,甚至会对教师授课方式失去兴趣,产生消极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主动去评价教师,也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有更多平台以及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知识更广。
教师自身需要不断的完善,通过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防止学生产生情感转移。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丰富阅历以及课堂授课艺术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初中阅读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情感稳定值,加之情感稳定在与学生的年龄成正比例。通常情况,年龄小就比较好动,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多,这是与初中学生年龄与阅历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农村初中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知识的延伸,要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利用正能量影响他们,关注社会中健康的东西,才能进一步帮助农村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接触互联网,而互联网当中不仅有优秀的阅读的读物,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农村学生健康的东西。而教师应该从互联网入手,以教师名义构建群或者小组,通过圈子一些有利于初中农村学生健康的阅读资料,如安徒生童话系列、格林童话系列以及鲁滨孙漂流记等等,童话系列能给人很多美好的希望,鲁滨孙漂流记则能让学生懂得人生需要独立,需要坚持,通过互联网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而读物中的内容熏陶农村学生的心理,可以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情感需求
农村地区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会外出打工,学生受到父母的关爱程度较少,对于亲情的强烈要求在农村学生身上体现的更多。例如,在学习《藏羚羊的跪拜》这篇课文时,几名女学生在阅读之后,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一边做一边流泪。这些学生认为,老羚羊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竟然以跪拜的方式求猎人手下留情,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这些学生也深切地知道,她们的父母非常爱他们,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很可能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一次,学生的表现非常真实。教师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其实像这类学生的家庭在农村初中学校是非常多的,孩子会想念自己的父母却不能及时相见。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在亲情表现方面确实非常让人不可思议,但是从发展趋势来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持续保持健康的情感,教师就应该更加支持。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亲情故事,并极力推荐这方面的优秀文章,进而暂时让农村初中学生得到心理上满足,更重要的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三、品位需求
如果心理引导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学生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与自身“免疫力”的较弱,部分学生通过一些途径陷入了社会上泛滥的并且品味较低的“口袋图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而其中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并没有陷入这样的泥潭,除了亲眼目睹之外,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一些典型人物的性格与特征,一个班级中一口气能说出10个8个的学生其实并不多见;而对其他古今名著,能一口气说出多篇的却比较多。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在支持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品味。关于学生心灵健康的塑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应该推荐一些经典书籍,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农村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内心世界,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远远大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当前农村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欣赏程度,其实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因此,要完善初中学生的人格,就必须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总之,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制约着学生的阅读,同时也促进学生阅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初中农村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征。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从阅读的方法、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上进行适当的改善与调整。通过阅读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以升华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高度之上,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终身受益,而初中阶段更是一个不错的启蒙阶段。因此,初中阅读教学在健康心理塑造方面的现实意义不可替代,还希望广大教师共同研究,进一步寻求阅读教学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大斌,《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2.邹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学生 品德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认识还不稳定,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强,容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利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
1.教育的长远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考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只能反映学生认识思想品德理论的程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正确认识与学生的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因此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长远性的特点。
2.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学生家长和社会知识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学生接触的社会人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进行。
二、方法分析
1.培养正确观念,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利用对初中学生讲解道德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正确辨别是非。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品德现状,当前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应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情感力量,发挥启发式讲解的作用,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根据学生的集体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创造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2.应用榜样示范法
教师不但有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责任,而且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笔者深入到学生中间,利用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学生都将笔者作为效仿的对象。为了使自身榜样作用发挥到极致,笔者身先士卒,事事争先,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但将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而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进步的人。与学生相处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做学生思想品德的领路人。
3.应用情感陶冶法
要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则需利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道德情境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引入中央电视台“妈妈洗澡”公益广告,以及借助日常生活中不孝顺父母的行为与之形成强烈对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进行思考和选择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形成,同时抑制错误的道德现象。
4.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锻炼
在培养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与道德习惯,都需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实践锻炼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情境,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特定事情笔者利用学生能够接受而且与道德规范相符的做法对其进行教育,然后与学生共同探索与研究,明确道德评价。不但如此,笔者还发挥“校敬老院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今天我是主厨”等实践活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原来存在惰性的学生也越来越关心班级卫生状况了,增强了劳动纪律观念;原来对集体事物漠不关心的学生,也养成了较好的集体荣誉观念。所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要求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和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应该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只有学生将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利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与观念,思想品德课才能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如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紧密相联。
6.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如可以让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等,这样做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合作,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进步,再有,过程评价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全面评价学生可以使思想品德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依靠外在教育形式,而且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是一项长期任务。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多种方法和形式,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只要是教育方法与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相符,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J].学周刊.2011(07)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老师;中学体育课堂;课堂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对中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很多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然而,大部分中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运用以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当前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教学工作者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谈一下如何提高中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希望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况
初中生正是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及身体状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时刻关注这些特征,制定出适合初中学生的体育教学计划。如果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及身体情况,那么,就可能使得学生不能适应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体育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身体状况也有所不同。如果体育教师沿用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可能导致学生不适应体育教学的运动量。具体来说,假如所有的学校都运用一样的教学标准,那么,就可能造成部分学生承受不了这样的运动量,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鉴于这种情况,初中体育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内容时,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只有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观念,才能从本质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课程学习相对较多,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初中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这不但能够让初中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让他们放松心情,进而提高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针对这一点,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安排或者支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然而,这并不表示学生能够任意地进行各项体育活动,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普及体育知识。
三、中学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营造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大多活泼爱玩。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以调动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点,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各种比赛。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队,之后再让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激发出他们的竞争力。同时,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比赛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以后的工作进行。
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若是教师一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可能使得学生降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言,该理论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以,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师需要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具体来讲,初中体育教师可以依据当前的素质教育标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完善。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需要时刻考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设计。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 上一篇:简述克隆培养法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餐饮行业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