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资本金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资本金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资本金要求

篇1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左右。一方面,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

(二)竞争效率。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篇2

的资本金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以投资主体为标准可将资本金划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4种。资本金制度的改革集中反映了企业改革的方向,直接或间接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进而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我国《保险法》第98条和第99条规定,保险企业对每一危险单位的自留额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和公积金之和的10%,财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得超过实有资本金与公积金之和的4倍。由此可见,资本金规模的大小一方面制约着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进而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和开创新业务的速度;另一方面,资本金的充足性决定着企业的偿付能力,即当企业由于所承保标的物遭受损失或投资严重失误以及发生其他不可测事故时,一旦所提取的责任准备金无法应付支付的情况下,资本金的充足性可以使企业的信用得以保证。加入WTO后,中资保险企业一方面相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保险公司在资本金实力上不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业务持续扩张,而相应的资本金又未能及时补充到位(据统计,我国保险业承保的风险金额已高达15万亿元,而保险公司资本金总额之和不过百亿元左右),偿付能力受到质疑。尤其是货币当局为应付经济滑坡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后,寿险公司经营风险进—步扩大。中资保险企业的资本金状况令人堪忧。因此,从内外两方面讲,尽快补充中资保险企业的资本金就成为当务之急。由于资本金性质的特殊性,所以以补充资本金为和切入点的保险企业改革就成为讨论的重点。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

据测算,中国保险企业未来5年的资本金缺口至少130亿元。一般认为转轨过程中的国家筹措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4种:

1.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税收减免补充资本金。这种扩充资本金的渠道在我国不可行,因为:(1)为抑制通货紧缩,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降低失业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上没有投资于保险企业的需要,财政赤字连续上升,实践上。通过财政拨款的愿望难以实现。(2)财政拨款不利于保险企业法人实体日标的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目标相违背,而且为行政干预提供了依据。(3)入世后,保险市场各主体享受国民待遇原则使税收减免成为不可能。

2.通过吸收原有股东或非股东单位参股。我国股份制保险企业的原有股东大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股东的数量也较多,通过向原有股东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将成为可能。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有不少企业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理论上这些民营企业和保险企业都有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政策限制上可放宽条件允许他们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扩充资本金和实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

3.外资参股。吸引外资参股等于以产权为纽带,把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的命运连在一起,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实现双赢。对中方来说,在分享国际资本、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的同时,还会促进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管理人才向中资保险公司转移。

4.发行股票公开上市。以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的保险企业的最终途径是发行股票公开上市。这是企业扩大资本金规模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吸收原有股东、非原有股东、外资股东扩充资本金等方面,最终将通过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来完成保险企业的改革。

作为一种理想且现实的选择途径,公开发行股票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提高中资保险企业资本金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开发行股票可分为境内上市、境外上市、境内外同时上市三种。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可大大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串。此外,通过境内外股票上市,可改变资本结构,这体现着一种重大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着重要信息传送功能和激励约束功能。公司上市后,其运作不仅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要遵守上市条件,收购合并条件,定期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职责界定十分清楚,各司其职,而且其行为要接受公众监督,有很高的透明度,这将极大地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是促进了保险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保险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仅仅体现在同业拆借市场和限制性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方面,与资本市场的分割度还较深,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保险市场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可使它们更加紧密结合,完善资本市场主体结构,促进资本市场更快发展。通过境外上市方式还架起国际投资者与中国保险市场的桥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保险发展的商机。保险企业境内上市还可分流部分储蓄存款,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完善投资者投资组合。

三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为中资保险公司开展资产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上市以后,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分拆股票、配送股票、发行新股、发行认股权证、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为公司开展资产营运创造高效、便捷的前提条件。过去5年中,全球保险业并购达5114件,涉及金额达1100亿美元,综观这些并购交易,绝大多数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的保险本身实力就弱,上市后通过市场力量的兼并和重组为构筑中国的“保险航母”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公开上市将改变企业融资、经营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险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的实施将打破原有陈旧的融资、经营观念,对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产生持久的,极大地促进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快速。

五是为保险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提供契机。以6月29日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证交所上市为例,该公司这次上市过程中引入了瑞士再保险、长江实业集团、新鸿基地产集团为策略性股东,不仅有助于公司与这三大跨国公司进行策略合作,而且为保险业多元化发展创造契机。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的不断集中,特别是大型(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产业资本与资本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那些实力雄厚的有扩张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涉足金融领域,一是便于为自身的扩张寻找资金;二是把金融机构作为多元化经营、获取新增收益的行业。同样道理,保险公司也有同样的需求,而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可使交易获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因此,保险业涉足多方领域分散风险、共享利润,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大势所趋。

三、尚需解决的

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为保险企业公开上市提供了政策保证和制度空间。因此,目前需解决的问题是:

1.放松市场准入条件,保监会与证监会应通力合作,抓紧对申报上市保险企业的审核,以便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尽早尽快上市。

篇3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由于保险双方权利义务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保险公司先获得收取保险费的权利,在未来约定事件发生后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而被保险人先履行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在将来才能享受获得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权利。所以,倘若保险公司发生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破产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保险合同尚未到期,被保险人将失去保险保障,蒙受经济损失,同时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也将无法维持,进而对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破坏作用。所以保障和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已成为保险监管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偿付能力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金。公司开业必须有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金数额,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本金是保险公司得以设立和运作的基础,设立保险公司必须有足够的资本金。足够的资本金,是保障保险公司正常经营的重要条件。保险公司承保的业务属于风险性业务,在公司开业初期应当具有充足的资本金作为保险赔付的基础,否则,保险公司有可能因为开业初期的保险赔付而倒闭。这就说明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是其积累资金的坚强后盾。资本金既可在保险公司重组和清算时提供所需费用,又可以减少被保险人或债权人在清算时的损失。因此,各国法律对设立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一般都严格规定了最低限额。我国《保险法》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两亿元。但此限额只适合对刚开业公司的偿付能力控制,对老公司作用有限。其主要缺陷有:(1)未考虑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风险性;(2)未考虑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种类中隐蔽的风险;(3)很难区分出保险公司的优劣,无法为保险监管部门提供有利的信息。

(二)保险责任准备金。保险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处理未到期责任和末决赔款而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的各种责任准备金有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以及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目前看来比较合理。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我国采用1/2法提取。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便于操作,但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1/2法对于保险合同签订的不均匀虽然不合适,比如上年保险费有3/4是在9月份之后收取的,按1/2法应在本年度6月底终止责任,但上年9月份之后的保险单提前几个月作为上年保险公司的收入结转,使本年度风险加大。对未决赔款准备金和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的提取,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只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对估算范围及方法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务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和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常被当成利润调节器。如经营业绩好的公司为了隐瞒利润,推迟纳税,高估多提;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为了骗取保户和股东的信任,有意不提或少提,增大了经营风险。另外,实务中的估算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制度也不够规范、健全,准确性较差。

(三)保险保证金。这是国家控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取保证金,掌握一部分实有资本来保证保险公司的变现资金数量。它是被保险人利益的最后保障。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将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仅用于保险公司因解散或清算时清偿债务。显然,保证金存放银行不具有资金营运的功能,而且数量固定,不能随承保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当承保收人远远大于保证金数量时,其保障作用就会下降,经营风险加大。

(四)保险保障基金。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为了保障被保险人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应当按照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应当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障基金在税前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该项基金提取余额达到保险公司总资金的6%时停止提取该项基金。保险保障基金由各保险公司总公司于每年决算日按当年全系统保险费收入统一提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专户存储。当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或濒临破产,需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时,需报经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主管财政机关批准后方可动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1)保险保障基金的提取方法不科学,没有考虑产、寿险的各自特点,区别对待;(2)不利于保险保障基金运用收益的提高;(3)若保险公司经营失败,其安全性不高。

(五)总准备金。总准备金属于所有者权益,是保险公司为发生周期较长、后果难以预料的巨灾和巨额危险而提留的准备资金,是构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因素。保险公司经财政机关或公司董事会批准提取的总准备金主要用于巨灾风险的补偿,只能在当年业务收入和其他准备金不足以支付赔款时动用,不得用于分红或转增资本金。提存总准备金并使其积累到适度规模,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对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障被保险人利益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既没有规定总准备金提取比例,也没有规定其积累规模,使总准备金的提取带有随意性。

(六)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这是衡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标准。若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时,就应增加资本金,扩大最低偿付能力。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数额。据此,保监会在《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作了具体规定,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配套的监管指标体系也正在制定,很快就会出台。

二、扩大保险业偿付能力的措施

(一)在资本金方面。应充分考虑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风险性,采用风险资本标准,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动态管理。这样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应保持的认可资产随着其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为保险监管部门提供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的合法依据,加强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事前监管,而且由于建立了一个公认的标准,可以使得参与者在保险市场上得到公平对待。保险监管部门应根据保险公司经营规模确定资本金数额,监管保险公司随着其资产规模的扩大相应增加资本金,确保其最基本的偿付能力。

(二)在保险责任准备金方面。首先,要充分考虑责任准备金对保险公司正常经营的重要性。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如不准确,就无法了解保险公司真实的偿付能力。若高估偿付能力,会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潜在风险,甚至导致破产;若低估偿付能力,会使保险公司丧失发展机遇,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其次,要运用先进的方法提取准备金。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可采用更先进、更精确的方法提取。对未决赔款准备金,要先对其统计范围、方法和提取比例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聘请精算人才,建立精算报告制度,加强对未决赔款准备金估算方法的探究,提高提取的精确度和管理水平。对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要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

(三)在保险保证金方面。我国法律法规对它的缴存、提取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应尽快改变这种保证金缴存银行、固定数量的做法。许多国家对保证金的管理都实行信托制度,保证金在受托人的管理和运用下可获得可观的回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保证金也应寻求安全稳健的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以增强保险公司资本实力。

(四)在保险保障基金方面。我国在积累保险保障基金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消除其不良的后果。比如,可根据各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大小来提取保险保障基金,风险程度较大的保险公司采用较高的保险保障基金比率,而风险程度较小的保险公司采用较低的保险保障基金比率。我国还应改变目前统一的保险保障基金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保障基金。我认为目前可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险保障基金:一是寿险保险保障基金;二是非寿险保险保障基金;三是巨灾风险保险保障基金。

(五)在总准备金方面。首先要尽快确定总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和积累规模;其次要考虑到总准备金的如下特点:(1)总准备金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总准备金的积累必须年复一年地进行,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形成一笔巨额资金,可在保险公司较长时期地存放,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必须充分、稳定地运用这部分资金,使其较快地增长,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2)影响总准备金和积累规模的因素较多,不仅取决于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规模和经验损失率,而且受到保险资金运行机制和保险业外部环境的制约,如在分保机制完善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可通过分保方式将超过其负担能力的风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公司,这时保险公司的总准备金就可少留一点;又如承保地震危险的保险公司应比承保火灾危险的保险公司提存更多的总准备金。

(六)其他方面的措施。(1)对保险费率的监管进行改革。为适应现在和将来竞争的需要,我国应建立一种宏观上监管严格而微观上相对自由的费率监管制度。(2)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我国目前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存银行,买国债、中央企业债券和投资基金等。从总体上看,平均收益率还不足5%,资金使用率仅10%左右,而一般发达国家的资金使用率高达85%,而且较高的投资收益足以弥补承保的亏损。目前,我国虽已允许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股市,但投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引进高级投资专家、精算和财务人才,保证保险资金安全有效营运。(3)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加快再保险市场建设。我国应初步建立国内优先分保机制,防止保险费不合理外流;适当增加新的再保险公司,逐步形成多家竞争的市场格局。(4)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联合或兼并。

三、加强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手段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产、寿险公司可根据其业务性质等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不同项目有不同的监控指标。(2)可比性强。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等应一致,不同保险公司之间以及同一保险公司不同时期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比较。(3)概括性强。设立的指标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能准确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本质表现,能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4)灵敏度高。指标内容的细微变化能立即反映出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5)透明度高。指标数据的计算客观规范,人为因素少。我国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有关国家的做法,先建立起框架性的监管指标,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对每个指标的具体适用情况、正常值的范围、能说明的问题、局限性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监管指标也应不断修改调整。

(二)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检查。主要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机构设置是否合规合法;业务活动的形式、内容;各项准备金的提取结转情况;公积金、公益金、保险保障基金和总准备金的提取情况;最低偿付能力状况以及保险资金运用情况等进行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两种方式对保险公司进行监控,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视其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并将其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或实行接管。

篇4

[关键词]财产保险 偿付能力 风险

一 偿付能力概念及重要性

偿付能力根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定义是指保险人在任何时候履行所有合同责任的能力。通过收取投保人的保费,保险公司对保险合同期限内发生的损失及时给予经济补偿,其自身业务经营也面临定价风险、承保风险、资产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影响,而这些风险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权利义务对保险双方获得和履行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保险公司的企业经营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破产,而保险合同大部分还没有到期,被保险人失去了保险保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破坏作用。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是保险公司正常经营的基础。偿付能力主要是由其收入和支出决定的,收入包括保费收入、投资收入和外部的资金注入等,支出包括保险业务的赔付支出、经营成本支出以及保险公司对股东的分红。这些收入和支出共同构成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决定了其偿付能力。

二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国内财险市场争夺业务大打费率战已形成恶性竞争,而新成立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因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高额赔款,早早把保障未来的偿付能力提前透支掉,从而引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机。根据2009年保监会官方公布的行政处罚结果发现,在2009年1~5月份,中国保监会共开出17张处罚决定书,与2008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罚单中有不少事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问题,分别涉及寿险、产险和再保险等。从偿付能力上看,2009年仍有9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少数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的公司资本状况改善缓慢。部分保险公司为提高偿付能力采取了一定措施,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初,已有阳光财险、人保寿险、恒安标准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进行了增资,增资总额超过100亿元;此外,生命人寿、平安财险、阳光保险集团和中国财险已被批复发行次级债。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09年底,太保寿险、太保财险、平安寿险、平安产险、中国人寿、阳光人寿等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超过甚至大幅超过100%。

偿付能力的监管也一直是保监会重点监管的内容。中国保监会陆续出台了相关法规,对偿付能力监管作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法》修正案规定了今后要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同时还扩大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根据《保险法》修正案,中国保监会已于2003年3月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同年6月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出于稳定的目的,2005年1月15日保监会开始施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1号)已经于2008年6月3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三 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

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受其整体运营状况的影响,由投资收益、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准备金的提取、再保险的安排以及资产结构和各种外部因素决定,根据保险业偿付能力模型(见图1)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一)影响偿付能力的宏观因素分析

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宏观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法律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以及市场环境因素四种。

第一、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当然也影响保险业的发展,这些因素通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偿付能力的大小。

第二、经济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的价格因素、利率因素、汇率因素和通货膨胀因素以及GDP增长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种经济因素,它们通过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刺激或制约保险需求来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影响。

第三、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尤其是由此造成的巨灾风险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巨大的威胁。

第四、市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行业的竞争两个方面,它们通过影响保费收入、费率制定的高低等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二)影响偿付能力的微观因素分析

第一、保险的资本金和盈余状况。资本金是保险公司设立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资本金数额越大,保险公司应付超常损失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偿付能力越强。

第二、保险产品的定价和种类。保险费率的制定是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纯保费制定的准确性和附加保费制定的合理性两个方面。定价过低会造成收取的保费不足以支付赔款,造成严重的偿付能力不足;但是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削弱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而使其失去市场份额。

第三、投资情况。保险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主要由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构成。但是随着保险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承保利润呈下降甚至是亏损的趋势,因而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都会直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投资资金合理的流动性和良好的收益性不仅可以弥补承保损失,维持保险公司的经营,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再保险的安排。通过再保险不仅可以分散风险,控制巨额赔付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扩大业务量和经营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偿付能力。但是在安排再保险时必须注意分出额度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再保险人的审慎选择,从而提高分保的质量。

第五、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是指保险公司的各种资产和负债在形态与比例上的关系。主要包括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流动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以及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等。保险公司应该在综合考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形态和比例。因为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过低的资产流动性,都会降低其偿付能力,甚至导致偿付危机;反之则会较低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削弱公司的竞争力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第六、其他经营管理因素。主要包括①承保管理。超过承保能力承保、恶性竞争的承保、以赔促保等不当的承保方式都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②理赔管理。保险公司不健全的理赔制度和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诈骗赔款、人情赔款和扩大赔款等情况都会使赔款支出大大偏离其预期值,从而降低其偿付能力;③成本费用管理。完善和先进的成本费用管理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

力,进而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的稳定经营;④保险准备金的提取。准备金计算错误或者是估计方法不当,会直接影响其偿付能力。

四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控制策略

(一)增资扩股筹集资金

保险公司缺乏资金支持就会造成偿付危机,所以可以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首先可以通过向原有的股东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或通过吸收非股东单位参股补充资本金,可以将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募股的主要对象。同时,经济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也是保险公司募股的重要对象。另外,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通过吸收外资参股补充资本金,同时,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最后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扩充资本金。保险公司发行股票,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增强投保人的信心,还有助于公司按照国际规范化的要求运作,熟悉国际保险业的通行做法,从而提高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二)围绕产品开发和服务提高竞争力

财产保险公司若一味靠降低保险费率来抢占市场,无疑会导致保险基金不足,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增加,经营效益下降,而且这种价格战可能会导致各参与公司的元气大伤,不利于整个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公司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着眼于开发个性保险产品和提高保险服务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样才能提高公司自身的竞争力,维持其可持续性发展和整个非寿险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篇5

一、保险市场主体的改革

1、当前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

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截至目前为止,国有保险公司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②资本金缺口大,偿付能力不足,中国人保、人寿、再保险公司的实际货币资本金均大大低于其相应的注册资本金。③高成本、低技术,困扰国有保险公司。我国保险公司机构设置重叠,人员普遍过剩,素质不一,绩效较低。

相比之下,国际成功的保险公司至少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公司产权清晰,通过委托关系建立了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②公司的各级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的责任与权利明确;③建立有效的利润中心制度,使经营业绩与收入关系落到实处。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要与国际接轨,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向包括上述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方向改革和运行。国有保险公司改革的关键问题是经营体制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问题,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国有保险公司,就要求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科学的经营体制,在所有权确保对国有资产控制权之条件下,目前不大可能通过国家财政拨付国有保险公司资金解决偿付能力,股份制改革可以解决国有保险公司的资本金问题,化解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扩充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如:采取定向募集企业法人股方式,对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也可考虑适当向它们募集,通过鼓励国有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实行交叉持股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实力,也可建立起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之间实行相互持权的保险经济体制。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国际资本成份,是吸收国际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好途径。仅仅从外资保险公司营运看,很难从中学习它们的优点,只有与它们合作,在共同协作之中才能体会到其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性。通过互相入股等形式,在双方的合作之中取长补短。

2、内资保险公司数量与规模的改革

据统计至2000年底,我国大陆共有保险公司31家,其中,国有和股份制保险公司13家,而合资及外资保险公司却达18家。还有许多外资保险公司正在积极申请进入中国。条件放宽后,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将更多。而内资保险公司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表现出其脆弱性,这种不平衡的格局,不利于我国历史短暂的保险公司的发展,所以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应首先对内开放,增加内资保险公司的数量,放宽对内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而国际保险公司形式很多,除以上两种外还有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会、个人保险等。我国在组建新保险公司时可以借鉴其他组织形式,推动保险市场发展,也是与国际保险组织形式接轨的必然要求。

此外,在增加内资保险公司数量时,也可以采取划分公司为子公司的形式,将符合条件的分公司,改组为是有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以增加我国内资保险公司数量。

随着国际并购浪潮掀起,企业并购、银行并购也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又一趋势。我国重点扶持的几家保险公司,要在合适时机合并或重组,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入世后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作好准备。

二、保险市场供需结构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一定程度地存在供求结构性矛盾。在保险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保险供给能力低。国外一些已存在多年的保险品种对国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我国的再保险领域和责任保险领域也存在诸多空白;2、保险费率过高造成保险供给价格过高。保险费率较高的原因不在于以赔偿给付的那部分费率因素订得过高,而主要是保险公司行政费用过多所造成,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过高,组织机构及人员过多等方面;3、保险服务水准较低,主要体现在保险的赔偿给付处理方面,理赔权力缺乏依据,办理拖沓。一些保险销售人员的目的就是让客户购买保险,至于在出现保险事故,需要赔付时,则置之不理。这必然对保险供给产生不利影响,使受保险人有一种买了保险仍无保障的感觉。保险供给市场的发育不足,导致保险市场的低效率发展,难以提高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在保险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不可能带来较旺盛的保险需求。尽管我国的GDP总值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只能居中低收入国家之列,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不到发达国家人均GDP的5%,因此我国保险需求提升基础不足。2、保险发展的历史不长,社会保障起步较晚。对于财产保险意外伤害等险种,许多人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保险的真正作用及意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导致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必然处在一个较低效率的发展水平上,要进一步推动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保险业监管的改革

国际上通行的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保险监管机构要向市场培育者、推动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靠拢,逐步实现从传统监管方式向现代监管方式、从保险人经营行为与偿付能力并重监管向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的转变、从依靠自身力量监管到依靠自身力量和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并举监管的转变,以确保监管到位。

严格坚持偿付能力监管要求,可以在保险产品的买者无法对公司资产和负债质量信息充分了解之下,使效率低下的失败者在市场上被淘汰出局,保持保险行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若出现负面的偿付能力信息,可以避免保单持有人的“传染效应”,避免挤兑,确保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保险责任计提存在技术上差距,责任计提不足应是目前中国保险业经营存在的一大隐忧。而且,国内保险公司都存在着以成本换规模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市场规模论业绩,不惜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中间人佣金等,在扩大保险规模的同时,保险公司边际利润下降。因此,矫正保险人只顾市场份额,不顾偿付能力的不良行为,需加强监管机构监管。按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性,负债合理性,准备金充足性,可变现充足性为偿付目标来监管。

四、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

目前,我国再保险公司只有中保再保险和中国再保险公司两家扮演着全国保险市场风险承接人角色,我国再保险的历史也只有5年多时间,再保险发展滞后。我国再保险业务多数由国外再保险商占领,1998年我国非法充分保费7200万美元,分给国内公司不足250万美元。我国《保险法》“优先在国内分保”的规范也没有真的执行,这一局面不改变,我国再保险业就难以发展,更难以面对入世的挑战。为此,国家应积极促进再保险市场的建立,鼓励向再保险市场的投资,规范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行为加强监管做到“优先在国内分保”。才能保证再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业的有效率增长。

五、进一步发展保险中介市场

我国保险经纪人发展相当缓慢,尽管保险业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保险经纪公司直到近年来才刚刚成立。按照国际保险市场通行的作法,保险市场越成熟,保险经纪业就越发达。保险经纪人在保险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英国有320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其保险业务收入的60%以上是通过保险经纪人取得的。

保险经纪人的出现会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公平交易,被保险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在一定条件下,可提高保险需求的数量,解决保险供需矛盾。保险经纪人制度也有助于解决我国保险市场混乱的问题。对保险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弥补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不足。有效减少保险纠纷,对保险人违规经营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积极培育我国保险公估人也是发展保险中介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保险公估人是以第三者身份和公正的立场从事保险的评估、鉴定、理算估损等业务的保险中介人。保险公估人的出现为保险公司及客户提供了专业快速公正的保险服务,提高了保险业的服务质量,活跃了保险市场,扩大了市场容量。保险公估人是西方保险公司在处理理赔事项中普遍选择的委托人。我国现行《保险法》目前尚未对公估人作出明确规定。

保险业会涉及其他各行各业,在发展公估制度时,对于其他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审计、会计、技术测量等,也应积极发挥出它们在保险中介中的作用,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强有力的保险中介市场。

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保险电子商务

篇6

(一)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宏观经济运况、配套投资市场的收益、法律法规是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外部的外部因素。

宏观经济运行会影响就业和人们收入水平。经济形势好,可支配收入增加,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更深,促使人们投保,保险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之,经济形势差,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退保率上升,资产流失加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流失。

配套投资市场的回报,保险资金大部分投放到资本市场,偿付能力与该市场投资收益率成正相关。收益率上升,提高了寿险公司可支配现金,增加了该能力。

法律法规的变动也对偿付能力起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保险法的变更都将影响公司的经营行为以及该能力。比如征收税率,税种减少了,税后利润增加,那么是偿付能力重要部分的保险公积金增加,偿付能力提升。

2.内部因素。产品定价分层次,适当的产品定价会增加保险公司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不恰当会影响该能力。资产配置效率当前利率下行,很难找到匹配的高收益固定收益类资产,还有就是保险企业成本并未下降,保险公司的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国债利率下行,保险公司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尽管保险公司能够上调流动性溢价来冲减部分影响,但很难消除所有影响。注册资本金注册资本金是企业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规模的代表。注册资本越多,偿付能力越强。

(二)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

1.盈利能力。寿险公司收益主要来自投资收益,然后再是保险业务本身。国内保险公司竞争加剧,费率下滑,但是运营成本有所上升,导致保险业务本身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加上相匹配的资产少,公司收益持续下行。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流动资产数额不足以满足保单持有人兑付保单的现金要求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通常由以下原因造成:保单持有人短期内集中大量的退保及保单贷款行为引发保险人将持有的资产迅速兑现,在附属公司上的投资难以收回或附属公司可能对母公司产生财务和运营的需求压力,保险人在现金流量发生剧烈变动时不能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充足资金以渡过难关。

3.承保风险。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合同、承担风险、建立保险基金形成负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可分解为核保评估风险、产品设计风险、再保险安排不当、保单持有人超出保险人预期的行为等四大子风险。

二、样本选取和方法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了3家寿险公司,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选取2011年到2015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出各种能代表公司偿付能力的财务指标。(由于2015年有些公司财务报表有偿一代和偿二代两种标准做财务指标,为跟以前数据有可比性,本文统一选取偿一代背景下财务指标):

借助SPSS22.0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因子1代表X1,X2,X3,X4,X8,公因子F2代表X5,X6,X7。因子F1主要集中了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资金运用效率),保费增长率这些度量公司成长能力以及资产的情况,可以当做成长能力因子。因子F2主要集中了退保率,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承保能力比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度量公司业务质量和能够负荷保单数量上升程度,可以当做业务水平因子。在因子模型中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能被变量表示,同样也能够让公共因子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建立公因子得分模型:

2011~2015年中国人寿总得分分别是-0.251,-0.434,-0.255,-0.745,-1.008,平安人寿得分是-0.218,-0.288,-0.245,-0.332,-0.3,新华人寿是-0.153,-0.238,-0.194,-0.303,-0.311。

因子得分为负值,其实这并不一定表明这些年份的相应指标为负值,因为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把各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零来处理,某年的某指标得分为负值表明该年份该指标处于平均值之下。由上述回归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各家公司偿付能力基本都在逐年下滑。主要原因有:一是盈利能力较差。当前复杂利率环境下,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端同时受到挤压、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一直较为狭窄,造成寿险公司大量的资金闲置,投资出去的回报也较低;银行利率的下调导致了利差损问题。二是资本结构问题。寿险公司都是负债经营,11-15年这三家寿险公司在此期间权益比率最高不超过13%,资本不足以支撑业务规模的扩张。由于以前累计的亏损对资本需求比较大,偿付能力被削弱。

三、提高偿付能力的建议

第一,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资本金决定,其规模制约着寿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我国寿险公司资本充足状况总体较差,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增强资本充足性。上市融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三家保险公司通过上市,不仅快速提高了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应,而且筹集来的大量资金使公司的该能力提升,这对其他寿险公司加快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寿险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外国投资者也非常看好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前景,向我国寿险业注资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寿险公司能够由上市融资渠道增加资本金。而且,通过海外融资和上市,还有助于提升寿险公司各个能力。

第二,调查市场需求、只有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在当前保险产品同质高、保险市场划分不明晰的环境下,创新首先要充分调查市场需求。

篇7

[摘要]在开放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我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思考。中国民族再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但从国际保险业和我国原保险业发展角度审视,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其市场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树立危机感是我国再保险业前进的动力。要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就要逐步实现市场商业化、竞争效率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管理精细化。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0%左右。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按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以及我国《保险法》的要求,保险业务发展必将引起再保险需求量的上升。

3.从保险经营的法定业务向商业业务的调整和转化看,法定分保业务的调整将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再保险保障增加。

4.从供给角度看,2005年,我国直接保险巾场的保费收入约4929亿元,而再保险商业分保保费收入为200多亿元,只占直接保险保费收入的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保险业发展.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再保险业务经营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外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大大低于进入直接承保市场的成本。因此,我国再保险市场必将首先成为中外公司争夺的战略要地。再保险业务的竞争没有缓冲地带。再保险的全球产业与国际化特性已经对我国再保险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因此,它们的承保潜能十分巨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再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再保险公司主体的经营和设立,构成了经济上的一大约束。二是技术性约束,由于再保险业务的运作十分复杂,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支撑,这是我国再保险公司既有主体或新增主体目前存在的技术性约束。

(三)再保险巾场的重构与发展,是完善保险市场建设的内在需要

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与保险中介市场共同构筑完整的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不能脱离原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的超速发展,同时再保险市场发展也不能严重滞后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原保险市场发展需要再保险市场的配套发展,再保险市场自身问题也需要再保险市场重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强烈要求,

再保险市场重构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内容之一,是减少再保险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危害。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再保险市场自身存在的因素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二是我国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不对称信息。再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再保险巾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化解;导致再保险经济关系扭曲,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流失,不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

(四)专业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没与发展,是再保险与原保险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供给方主体,既可以是专业再保险人,也可以是原保险人。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应当以专业再保险人为土体,这主要是因为:

1.由专业再保险人承保再保险业务,可以避免原保险人商业机密的泄漏。在进行再保险业务时,原保险人应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向承保的再保险方递交,在合同再保险方式下尤为如此。若承保再保险方为其他的原保险人,则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造成商业泄密,对原保险人会产生较大的损失,

2.因为专业再保险人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原保险人向专业再保险人投保再保险,不仅可以获得保障还可以获得相关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4.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再集团已经走出由于法定分保业务取消带来的经营困境,3家主营业务子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再保险公司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通过私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二次改制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确立了业务主渠道地位,为中再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5.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再保险运行规则初步形成,再保险监管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标志着监管制度方面的突破,我国再保险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5.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上的业务交易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再保险市场上的交易量和再保险交易量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等两方面比较,我国再保险的交易规模较小。

6.国际化程度不高,原保险人直接与国外再保险人进行业务交易的比例太小,并且分出业务居多,分入业务较少

7.对再保险的管理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法规及相关细则,对于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往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

8.再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再保险监管机构仅为财险监管的一个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并且,将再保险的监管放人财险监管,尽管财险再保险的比例较高,但是,仅以此对再保险进行监管,寿险再保险会受到影响,再保险的国际化监管特性难以体现,以致于再保险的其他的创新受到制约。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再保险业及其市场呈现出的态势,间接影响和增加了我国再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压力,表现在:

1.对再保险实行周期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保险承保周期是指市场上强市情况和弱市情况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强市和弱市的判断指标一般采用保险价格、利润和保险产品供给等数据。在保险强市时,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变小,然而价格走高,并且利润上升。在保险弱市的时候,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较宽,但是价格走低,利润变薄。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保险市场坚挺及市场疲软的周期为7年。而对于再保险的供需双方来说,就像保单条款的管理一样,对周期振幅的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周期性管理,也成为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普尔认为,周期管理能力是再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是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经营较好的25%分位点以上的再保险公司的周期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经营好不是因为保费的大量增长,而是维持一个低速的保费增长,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费规模还可能下降;也不是因为在经营范围和地点的选择上的一些具有激进性的管理。好的周期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2.定价方法正日益成熟,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定价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明智。建立在目标回报率基础上的定价方法成为产业化的标准。再保险精算作用愈来愈大,精算方法日趋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再保险业显得薄弱。

3.对再保险市场透明度要求不断增加,推动着各家再保险公司加强公司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承保规则、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合同可靠性和加强情况公布等各种议程的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再保险业比其他产业所要求的市场透明度更高。随着再保险市场透明度增加的变革不断深化,再保险市场发生了—些变化:美国和欧洲对再保险公司相关财务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组织作为全球保险业的新兴管理者将再保险透明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IFRS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公布,这将大大加强公众对再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很多再保险公司能够紧跟市场透明度增加的趋势,自愿扩大续保时期后的信息范围,并允许透露其周期状态。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

中国再保险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行商业运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终结,再保险市场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达到58.16%。有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159.14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法定分保费收入66.59亿元,同比减少36.04%,占总分保费收入的41.84%,其市场份额首次低于商业分保。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再保险公司业已将白身的发展日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再保险公司,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日标,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商业再保险业务将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这应当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与考虑。

(二)竞争效率化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目前,名列全球再保险三强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科隆再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业务,世界最大的保险社团英国劳合社也在2005年获准在华筹建—家全资再保险公司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三)需求多样化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逐步接轨,国内行家保险公司将逐步按照国际管理准则控制自己自留风险,从而分出更多的承保风险,这势必激发再保险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詹姆斯·R·加文(jamesRGarven)和拉姆·特安特·J(Lamm-TennantJ.)(1999)研究结果表明:原保险产品不同导致的风险等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于各原保险公司专业技术的欠缺和资本金的相对不足,进入保险市场首先经营小额风险的保单,比如汽车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由于这些保单本身的风险比较小,同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对再保险的需求不明显;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险市场中大额风险保单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大型企业财产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卫星保险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等等,原保险公司单独承接此类保单的能力不足,这部分保单的再保险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导致的再保险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再保险发展提供了好的商机。

(四)服务全面化

开放的再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全面地对每—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厘定费率或改进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建议,或者根据原保险公司的经营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加强服务、拓展服务、服务增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培育通晓国内外业务的再保险经纪人也是未来再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精细化

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可以起到对再保险销售商与客户的交易过程进行重新架构,重新配置工作流程与员工服务、快速提供客户服务信息的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更能运用在再保险交易、精算成本等工作上,产生巨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再保险市场的经营效率,对于相关的数据搜集、整理,内部管理控制,外部信息反馈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2]卓志.国际再保险市场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课题,2003.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张国威.中国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开放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戴凤举.论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保险研究,2000,(5).

篇8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外部监管 关联交易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自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逐步实现了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模式,大型金融机构大多选择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形式。金融控股公司虽然能获得综合经营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但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内部复杂的股权关系、组织结构、关联交易等使其存在的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脆弱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基本空白,监管重叠或监管缺失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全面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呈现出非规范化及复杂化的特点。从类型上看,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可概括为五大类。

1、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不经营具体业务,而是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如中信控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

2、实业控股公司。随着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逐步市场化,只要企业符合对金融企业的投资入股要求,《公司法》不管制对金融企业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形成实业控股公司的现象逐渐增多。如山东电力集团投资形成的鑫源控股公司、海尔集团控股青岛商业银行、东方集团投资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六大产业等。

3、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这类公司的母公司是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公司,通过子公司直接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这类机构最典型的是银行控股公司。如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

4、政策性金融控股公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为主体设立或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二是2003年国务院出资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和获得合理投资回报,不从事日常商业性经营活动;三是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一般以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设立涵盖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控股公司。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困境

1、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缺失。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组成的法律群,其对金融控股公司既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文禁止。这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法律缺失。

2、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造成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失、重叠。在当前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但监管文化、监管重点、监管方法各不相同,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尚属交叉地带,存在监管缺位问题。我国各监管机构除了监督行业的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外,还肩负着促进该行业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职责。监管机构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业内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鼓励被监管对象积极创新业务,拓展业务范围。监管单位竞相出台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监管竞争,容易导致相同业务监管规则各异,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存在着监管竞争,另一方面分业监管导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监督存在诸多空白,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又极不充分,极易导致关联交易、违规越权操作等。

3、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有效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有利于各种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关联交易的诸多操作手法使金融控股公司各成员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存在疑问。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与内部交易构造复杂,而集团与各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交流的程度及准确性缺乏统一的标准,相关业务的财务处理口径存在差异,合并报表很难完整、准确地反映集团财务状况。在分业监管下,国内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监管空白,缺乏强制按时报送财务信息、资本状况的制度安排,各监管单位仅掌握集团内相应行业子公司的相关数据,缺乏对集团整体风险的把握。外部债权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准确评价集团的经营业绩,及时把握整体风险状况。

关联交易使相关风险在集团内部转移,不当的关联交易往往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总量进一步聚集,并通过风险传递效应损害集团的稳定。内部机构间的资金融通是关联交易中最常见的问题:控股公司成员或关联股东通常以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优惠条件从银行调度资金,相关贷款手续不齐备,无担保或风险评估不充分。通过不当关联交易所融资金在运用上常常存在问题,例如:用于集团成员(包括股东)房地产业务或其他长期投资,流动性风险增大;向集团证券子公司提供资金,为其客户在股票市场安排过桥贷款或高比例杠杆融资;基金公司动用资金,维系集团内证券公司所发行证券的二级市场价格;资金被集团内其他金融机构用于他途。如果一个部门出现影响偿付能力的财务危机,集团其他成员将被迫救助,从而产生更多的资金往来,风险传递将会给集团带来严重影响。

4、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重复计算与监管缺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单位对行业内的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要求,并有相应措施促使其达到资本标准。但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成员间相互持股,股权结构复杂,资本金常被重复计算,根据单个资本衡量办法计算的集团整体资本常常被高估。主要表现在:同一笔资金作为资本金被母、子公司多次出资,导致集团账面合并资本大于实际偿付能力;控股公司股本存在少数股东权益,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若将报表全部合并而不是按照投资比例部分合并,资本重复计算将掩盖集团资本不足的实质;如果集团财务杠杆率高,相当部分的股本是集团以债务形式转移至子公司,相关风险进一步加入;如果集团内部未接受监管的机构持有金融子公司的股份,出资不实或资本金转移现象将导致资本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资本不足作为控股公司潜在的金融风险并不为各外部监管机构监控。

国内金融领域实行分业监管,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机制协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核实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监管责任未落实,无法准确判断或监控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充足状况,更无法对资本金不足的控股公司采取强制措施。尽管单个监管部门可以做到对监管单位的资本金进行有效监管,但对集团公司资本金的风险监控仍相当不足。2008年2月18日银监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对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重复计算问题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5、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失。产业资本投资甚至控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速度呈现加快态势,但当前我国对这类公司没有监管,也没有法律约束,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德隆系、农凯系等经营风险的暴露就是危险的信号。

三、加强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建议

1、逐步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体系。只有具备框架清晰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才能保证其在预定的法律框架下稳健运行。虽然有关机构在三年前就酝酿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但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立法涉及金融基本法和分业经营制度的重大调整,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先行修改所有与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有冲突的经济、金融法条款,然后汇总成《金融控股公司整备法》,待时机成熟再推出《金融控股公司法》。

2、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在分业监管的情况下,为避免监管真空,应注重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高效率沟通协调机制,特别要注意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核心公司的监管。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出现的紧急性金融风险,不同的监管机构事前应做出预警性的恰当安排。如果监管机构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合作,那么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负债资金投资子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被银行审查合格的公司为载体从银行融通大量资金,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进行市场的投机,极易引发金融市场投机泡沫。应由国务院牵头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信息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具有制度性约束。

3、要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及其波动状况。资本是保护债权人免受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偿付能力风险的缓冲器,也是盈利能力的象征。在金融控股公司体制下,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资本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和下属公司之间复杂的互相持股,可能会在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可能会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投资、借款、担保等信用链条,只要有一子公司经营不慎,其风险就可能迅速传播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因此,确立适合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度量方法,科学计量资本充足率,准确评价其总体健全程度很重要。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参考银监会制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做法,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出台类似的规定,对各自监管领域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提出资本金要求。

4、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应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对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进行披露,特别是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测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另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从事不同的业务,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年度存在很大差别,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的会计财务信息,因此,应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会计并表准则和税法方面制定清晰的规则,增强内部交易的透明度。

5、加强对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管。对同时控股两类不同金融机构的企业集团,应以设立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整合;对于控股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应由监管机构视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对于非控股类的金融投资,应由监管机构视不同情况对投资主体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金荣:浅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问题及监管建议[J].上海金融,2007(1).

[2] 张纲:我国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J].海南金融,2005(6).

[3] 尚文秀、陈广志: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问题[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

篇9

[关键词] 公司注册资本 最低限额 分期缴纳

一、引言

近些年,资本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公司法修改的热点话题之一。拥有必要的注册资本,是每一个公司开展商业活动的基础,也是股东享受有限责任庇护和公司独立承担责任的前提。然而,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保护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不同,对注册资本的具体作用、管理方式理解不同,因而对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差距很大。最低注册资本有与公司设立、发起人及股东出资义务、公司分配、股份回购等制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会导致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的巨大差异。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是指公司的股东认购公司的股份所应缴纳股本的总额。它是有限责任公司最初的对外承担物,也是公司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经核准登记后,就成了法定资本,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增减, 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变更的条件和程序都做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 由股东会做出决议, 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的通过。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由股东一次认缴,因而始终是与发行资本相等的。同股份有限公司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具有确定性。 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有一个注册资本最低额的限制,否则,就可能名不符实,导致经营秩序的不稳定,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有关公司法规都一般要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资本的最低额。如果公司设立时,公司的注册资本少于这一最低额,登记机关将不予以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

1.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由公司的经营活动而规定的。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生产经营性公司为50万元人民币;(2)商业、物资批发性公司为50万元人民币;(3)商业零售性公司为30万元人民币;(4)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10万元人民币。我国公司法同时规定,特定行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额有较高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股本的总和。这种注册资本由于是一次由股东认足,因而始终与公司的发行资本相等,具有确定性。

2.如果公司成立后还需要发行资本,应履行增资的法定程序,相应地对原公司章程的注册资本额进行修改。低限额为:(1)生产经营性公司为50万元人民币;(2)商业、物资批发性公司为50万元人民币;(3)商业零售性公司为30万元人民币;(4)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10万元人民币。我国公司法同时规定,特定行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额有较高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股本的总和。这种注册资本由于是一次 由股东认足,因而始终与公司的发行资本相等,具有确定性。如果公司成立后还需要发行资本,应履行增资的法定程序,相应地对原公司章程的注册资本额进行修改。

二、各国有关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立法比较

最低注册资本是立法对公司资本的最低要求,是否满足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关系着公司能否设立以及是否存在瑕疵的问题。在现代英美法系国家公司立法中,因为对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高甚至不做要求,所以注册资本问题一般不会影响公司设立,即使存在设立瑕疵,一般也不会导致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的后果。如英国公司法规定公开公司的最低资本金是5万英镑(该法第十一条,第十八条第一款),而对非公开公司没有做规定。美国的各州公司法没有最低资本金的规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一般认为公司章程未记载注册资本或注册资本未达到法定最低限额,往往是导致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设立的重要瑕疵,但现在也在开始发生变化。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了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的特点,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形态,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资合特点,并可能成为大企业形态因而对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高或不做要求,而对股份有限公司规定了较高的最低注册资本。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州的法律普遍规定公司必须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放可开业。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通常为1000美元,也有的州规定为500美元等数额。但随着时间发展,最低注册资本不断遭到质疑,美国标准公司法于1969年率先删去了关于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目前除少数州外其余大多数州都取消了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日本虽属大陆法系国家,但以前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并未做出规定,直至1990年才增加了有关规定。目前,日本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00万日元,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日元。

按照台湾原公司法第156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之资本,应分为股份,每股金额应归一律,一部份得为特别股;其种类,由章程定之。前项股份总数,得分次发行。但第一次应发行之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四分之一。”从该条的规定看,明确了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采用的是折衷授权资本制度。为了因应新的金融商品的发行,便利公司发行新股,避免企业计算股份总额四分之一的困扰,台湾此次公司法将折衷授权资本制改为授权资本制,授权公司自行决定设时及增资后应发行股份之数额,再要求至少发行股份总数四分之一。我国台湾地区1966年在修改公司法时,增设了可转换公司债制度,同时将法定资本制改为折衷资本制。

三、我国原《公司法》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评析

旧公司法规定:以生产经营为主或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人民币10万元。且注册资本要一次性缴足。1993年《公司法》是从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发展而来的,而后又经过数次修改。当时我过改革开放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为了保证公司经济能力确保交易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严格限制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避免风险制订了相对较高的注册资本是很有时代意义的。

不少学者认为,原《公司法》对于最低资本额的规定,条件过严,门槛过高,超越了现时许多中国公民的投资能力,阻碍或剥夺了许多投资者开办公司的机会。而对于某些公司企业,也造成了多余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资本并不是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根本保障,更不是惟一的担保,过分强调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不仅不能实现债权人保护的目标,反而会遏制公众的投资需求,阻碍了许多公司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差异甚大,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行业,规定偏高的资本额,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高额注册资本金的规定已经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抑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不符合一些行业的实际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注册资本一次性缴纳也与国际公司法惯例不符,且对于一些投资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生产建设项目,这种规定更是难以实现,并且项目开始注册时也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

故许多人主张,中国也应放宽僵硬的法定资本制,应该允许公司根据需要资本分期到位,应该降低甚至最终取消公司最低资本额的限制,这对促进民间投资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四、新《公司法》中关于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修改及评价

经过十多年的纷争,2005年《公司法》的修订中,我国的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第五十九条还规定: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第八十一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由此可见,新公司法对注册资本制度做了三方面的修改:第一,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而是统一将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第二,新增了注册资本金可分期交纳的规定,允许公司按照规定的比例在2年内分期缴清出资,投资公司从宽规定可以在5年内缴足;公司的注册资本由“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改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第三,降低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将最低注册资本额降至人民币3万元。但需指出的是,股东首次缴纳的出资至少为3万元,并非一些媒体报道的“首付6000元即可开公司”。

实施注册本分期缴纳制,由此保障投资者可根据经营需要投放资金,避免在公司设立初期业务尚未充分展开时,过度积压资金,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规定了最低注册资本也鼓励更多的人创业的机会,为社会的建设加足马力。但是,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也容易造成滥设公司、“皮包公司”满天飞的局面,立法机关应加强在这方面的力度。

此外,新《公司法》允许其他单行法律法规根据特殊需要,在该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度以上,另行确定特定行业、特定性质的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如:在《证券法》中规定:设立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亿元,经纪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还规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自由资金不少于2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独资财务公司、合资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远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保险法》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际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在特定区域内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得低于2亿元。《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规定:外商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不少于3000万美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暂行规定》规定:设立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最低资本不得低于2500万美元。

五、结语

从根本上说,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目前的条件是否绝对的高或限制是否绝对的严,也不在于简单地取消多少限制,放宽多少条件和降低多大门槛,而在于我们为何和是否有必要对公司设立施加如此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我国的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参考文献:

[1]齐 奇: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102~103页

[2]江 平 李国光:最新公司法疑难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6~67页

[3]赵旭东:公司法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12~213页

[4]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1月北京第1版,第156~157页

[5]赵旭东等: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32~140页

[6]安 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96-97页

[7]黄 晖 吴廷军:公司法修订的成功与不足

篇10

【关键词】 次级债 发行情况 偿付能力

一、保险公司次级债概述

保监会于2004年9月,出台《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募集次级债成为除股东注资和上市融资外又一有效融资手段,越来越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

(一)次级债定义

保险公司次级债是指保险公司经批准定向募集的、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1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的保险公司债务。

(二)次级债的特点

从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定义及管理规定看,与其他债务相比,次级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长期性:债务期限在五年以上,从我国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发行期限为十年,部分可以在第五年赎回,甚至有公司发行期限为15年,次级债的长期性和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负债的长期性相匹配,有利于保险公司的资金稳定。

2.次级性,次级债的清偿顺序在所有债务之后,仅优于优先股和普通股,次级性是次级债最明显的特征。

3.非保证偿还性,即次级债债务人只有在确保偿还次级债本息后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前提下,才能偿付本息;债务人在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时,债权人无权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实施破产清算。这是次级债有别于其他债务的一个重要特征。

4.定向募集性,保险公司只能向合格的投资者募集,合格的投资者为除募集人的公司和与募集人受同一第三方控制的公司外的具备购买次级债的独立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境内和境外法人。

5.监管的严格性:债务的发行要经过保险监管部门的审批,债务的偿还、提前赎回、延期等要及时向保险监管部门报告,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对次级债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由于次级债的这些特点使其与资本相似,所以《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1第十条指出保险公司募集次级债所获取资金,可以计入附属资本,但不得用于弥补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损失。保险公司确定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金融,应当符合保监会的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定,保险公司所发行的次级债可以认为是公司资本金的相对补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实际资本。

二、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分析

保险业的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对所承保的风险在超过正常年景的赔偿和给付时的经济补偿能力,偿付能力监管是我国保险业监管的核心内容,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的要求,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由于次级债有长期性、次级性、偿还的非保证性等特点,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将发行次级债所募集资金计入附属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偿付能力,文章接下来分析发行次级债如何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发行次级债之前:

偿付能力充足率,其中,实际资本(S1)=认可资产(A1)-认可负债(L1),可以看出,保持最低资本不变,提高实际资本可以有效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

发行次级债之后:

偿付能力充足率,其中,实际资本(S2)=认可资产(A2)-认可负债(L2)=认可资产(A1)+次级债形成的认可资产(RA)-认可负债(Ll)-次级债形成的认可负债(RL)=S1+(RA-RL)。

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次级债认可负债是按次级债账面价值乘以相应折算比例确认,认可价值为次级债的账面价值(包括一次还本付息次级债的应计利息)与相应折算比例的乘积,关于折算比例偿一代和偿二代的具体规定如下:

剩余期限在4年及以上

0%

剩余期限在3-4(含3年)

20%

剩余期限在2-3(含2年)

40%

剩余期限在1-2(含2年)

60%

剩余期限在1以内

80%

在偿二代改革中,对于具有赎回条款的次级债认可负债仍采用上述折算比例,而对于没有赎回条款的次级债采用如下折算比例:

剩余期限在2年及以上

O%

剩余期限在1-2(含1年)

50%

剩余期限在1以内

80%

而保险公司募集次级债所筹资金可以计入附属资本,附属资本在核心资本100%限额内可以计入认可资产,一般情况下RA-RL>0,所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法增加实际资本,进而提高偿付能力,在偿二代的规定中对于没有赎回条款的次级债认可价值要小于过去的认定方法,使得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增加更多,偿二代的规定更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