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难;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难致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统计得知我国民营企业只有1.4%来自于银行的直接融资。因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十分高,因此致使很多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到证券市场,也无法进行融资。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民营企业因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

(2)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不好,因为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所以在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时,没有规范的操作,多套账目多种目的,缺少可信度。

(3)在民营企业当中,部分企业过度扩张、盲目投资等造成在经济活动中逃债、不诚信,对企业的融资带来了阻碍。

(4)多数民营企业处于创业和成长的过程中,因此没有发展规划,内部管理也十分混乱。

2.政府制度不完善。因为我国政府的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在制定民营企业经济政策时,许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工商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开发区部门等。因为政策多且繁杂,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这种情况让政府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难以进行,使政策的针对性、实施程度等作用都大幅度减少。因为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不负责、相关制度不完善、政策环境不理想,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导致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都享受不到政府的服务,没有从切实营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出发让民营企业参予地方经济。

3.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和工具都只服务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此类服务。因为金融机构工具太少,没有创新金融手段,因此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我国也缺少法规、法律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方法

我国温州在2011年时,爆发了民间借贷的风波,导致了资金断裂,老板跑路等情况,一时间,隐藏在民营企业中有关金融问题一一出现。因此,温州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此问题。

温州市实行的政策如下:第一,对民间融资的管理政策进行了规范化制定,建立了融资管理制度、融资检测体系;第二,政府在对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时,鼓励民间资金的参与,对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进行建设;第三,政府开始利用民间资金对投资企业以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进行设立;第四,建立了规范的投资渠道,对有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温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资金援助,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对管理层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引进人才,让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其次要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研究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要加大力度对财务进行管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让财务账单透明化、公开化。

2.进行产品创新。只有提高了民营企业的信任度,才能获取银行的融资,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按时偿还债务,让企业没有不良的信用记录。生产的产品要保证其质量,避免欺诈行为。

3.建立担保服务法律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太低,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也不多,因此就要建立担保机制从而解决此类问题。在美国,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和七千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起到了担保作用。但是就算如此,对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需求还是无法满足,所以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面进行财政弥补机制的建设,让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能够得到发展且更加稳定和安全。

4.建立信用机制。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还需要金融机构等的配合,制定信用机制和规范标准等,让民营企业的信用数据做到公开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的信用理念,企业的信用度公开后,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额度决定是否贷款。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提高个人和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鼓励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征信系统,杜绝民营企业的隐性的负债。

5.规范融资活动。闲置资金在我国有许多,若是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些资金对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短、频、急的弊端有很大的帮助,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这种方式的实行,让银行资金的供给压力大量减少,也让银行的信贷风险得到了分散。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发挥出闲置资金的作用,让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是目前的必然选择。

三、结束语

我国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要结合民营企业目前市场的特点,建立可行的计划,同时,在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比如降低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同时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春来.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2(4)

[2]谢静.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1(18)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筹资问题;筹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企业或者公司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甚为普遍。

对此,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有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筹资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的几乎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从贷款条件来看,民企的贷款条件较之大企业严格很多,甚至没有资格获得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只能通过集中家庭亲朋的资金、收取职工社会风险金、社会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取得,这些资金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筹资使用急与频的特点。也使筹资成本加重,带来较大风险。由于资金的匮乏,企业扩大再生产只能靠缓慢的自我积累,步履艰难,错过了许多发展良机,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一些民营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缺乏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民营企业抵押担保不足,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地位不同,即使目前的创业板市场,虽然对民营经济开始全面放开,但其设置的门槛太高,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置身于资本市场之外。

(四)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从体制角度来分析,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外源性融资不仅要面对“规模歧视”,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它们不可避免会受到“所有制歧视”。

(五)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不是依照民营经济运行的要求设置的,因此出现了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政出多门,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三、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重视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2、拓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我国由于创业资本的缺乏,使中小民营企业创立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从国外经验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是创业资本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带有一定政策性的特定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具有半官方性质,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创业投资资金,要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商业化运作,面向全部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业投资基金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三)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发展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使其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当前可适量增加民营金融机构的数量。

(四)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提示

1、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还公司制民营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自然的直接融资权,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

2、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互担保制度;其次,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是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

3、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要从税收、财政支出、贷款援助和直接融资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筹资,筹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红英.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D].浙江金融,2008.

篇3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和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型企业, 除了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外, 很难得到银行等提供的外源性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解决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企业的融资环境大为改善。但到目前为止,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企业贷款、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中,银行贷款比例仍高达八成。然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都受“重大轻小”、“重国轻民”经营观念支配,银行贷款主要供给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在现行体系下,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等中介机构中筹措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世行研究表明,中国私人公司的发展资金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银行贷款仅占1/5左右。有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据全国工商联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400家私营企业中,有约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仍然普遍较小,经营也有待规范,因此,在规模以及规范经营方面,多数民营企业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的最低要求。目前在沪深两市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融资难” 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严重现实障碍。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 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 很多是政策催生, 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 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 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 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 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 从而失去诚信, 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 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 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 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 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 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篇4

(一)融资渠道少,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直接融资渠道尚不健全,设置的门槛高,中小民营企业受自身实力的限制 ,很难具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的机会很少。因此,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覆盖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较大面积,加重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银企关系不平等,资源限制

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普遍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处在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由于信息不对等,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或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在现实中,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所获得的来自金融机构贷款资源比例不超过20%。

商业银行建立绩效考核等风险约束机制,以防范和减少信贷风险,目前普遍授信权回收上级银行,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贷款责任人终身追责,若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银行工作人员面临严厉的绩效考核、终身催收贷款、开除等追责处罚,因此,基层信贷人员开发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积极性不高。

(三)金融机制僵化,缺乏创新

银行业、担保业等金融机构机制僵化,创新不足,缺失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符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往往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抵押担保条件不符合落金融机构要求,押品抵押率过低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以湖南某园林绿化公司为例,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既有林权,又有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实践中银行均不能对林权、土地承包权等采纳为抵押或质押物。金融机构对成长中的优质民营企业没有合适匹配的金融产品,使民营企业在银行没有抵押和担保则贷不到款,融不到资,企业往往因此贻误了最佳的商机。

(四)民间融资仍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

民间融资主要以高利率的信用借贷为主,目前城乡居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许多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配套的金融体系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自身的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融资,从社会零散个人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民间融资于企业是双刃剑,既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财务成本和巨大的经营风险。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2013年年末某私企老板因不堪债务跳楼身亡,娄底民间融资危机由此暴发,民间散户纷纷挤兑,资金无法落实,企业被政府打非或整顿帮扶,企业和借贷个人均遭遇灭顶之灾。

二、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政府从立法层面适时调整和完善法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制定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关政策法规,尤其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借鉴海外成功经验,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及地方性证交所,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美国的资本市场就包括了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地方证券交易所、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等八个层次;积极展各类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品种,为债券市场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银行运营机制,不断推进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完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突出对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正向激励,单列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合理分解任务,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其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解放思想,大胆自主创新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根据民营企业需求的特点以及风险级别的不同,积极推出与之匹配的信贷产品,从产品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权证、抵押、质押、担保种类和形式,比如:林权、承包经营权等,不断完善抵押登记、资产评估、抵押物流转交易等环节,密切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完善担保与抵押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抵押及担保贷款难落实的问题。

(三)引导民间资本与企业融资对接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城乡居民及社会机构闲置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为民间融资活跃提供了资金来源;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民间资本完全有潜力成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宜疏不宜堵,要给需求双方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满足资金的需求。

民间资本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凡是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开辟民间资本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四)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格局

民营企业把资本运营策略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打造资金流动畅通的经营格局。

银企关系的信息不对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不高,资信等级不高。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改变家族管理方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稳定企业经营,达到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体现出良好的偿债能力,提升信用等级,优化企业形象。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the reason why the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in Suzhou find difficult collecting capital. The main reason is the uniqueness of collecting capital: borrowing money from bank, of which credit issue is a big obstacle.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I suggest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of the private firms, establish effici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build good credit. Finally, I proposed some practical ways, which are finding other possible capital sources, collecting money from the capital market, regulating non-standard financing, attracting risk investment, and building efficient collateral structure.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治理;信用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financing; governance;credi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44-01

0引言

一份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内地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苏州也同样如此。所以在苏州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需要面对的是所有中小民营企业直面的难题那就是资金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做强苏州民营企业,首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

1资金问题成为制约苏州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据笔者对苏州市100户规模中小民营企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融通的资金中仅有29.7%的企业来源于银行,而62.6%的企业靠自有资金积累。在银行贷款的期限上,有80%是一年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同时在从银行获取贷款难易程度中,回答困难的占到三成,一般的占到63.7%,比较容易的仅占6.6%。同时笔者还发现回答困难的企业中有89%是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企业。这是苏州中小民营企业的一个现状:在企业的发展中需要资金,而外部融资渠道又不畅。本文拟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分析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现有的融资方式,最后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创新的融资方式。

2中小民企融资难的原因

2.1 主要原因――融资渠道单一中小民营企业大都以内源融资为主,而有限的外源融资又绝大部分依靠银行借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固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途径,但并不会成为上千万家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至于债券市场融资,也是一个实际上至今仍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的领域。

2.2 根本原因――信用障碍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民营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同时,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为追求眼前短期的绝对收益,不惜以牺牲自身信用为代价,披露不实的会计信息,也使得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而不得不提高门槛。据了解,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也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工夫在诗外――完善民企的公司治理

3.1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促进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加快推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进程。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确实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式”管理所带来的家长式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其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

3.2 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还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

4具体解决融资难的措施

4.1 推动直接融资苏州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大都依靠银行借贷。为解决融资难要大力推进直接融资,把我们的眼光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资本市场。这也是苏州市政府鼓励和推动的。苏州市设立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据了解具体有四种项目可申报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其中之一就是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项目,指已有上市计划,并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拟上市企业。另外,也已经有企业成功实现了海外上市,民营高科技企业科达通信于2005年在新加坡正式挂牌交易了。

4.2 规范非正规金融据笔者调查,在苏州,民间融资也比较发达,比如亲友间的借贷,员工集资等。但由于认识上的障碍及金融监管力量的薄弱,在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出发点下,这些民间融资往往不被鼓励或是被认为非法而得不到保障。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商业)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应该是解决中国现有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地下金融其实一直存在,与其堵不如疏,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或采取措施来保障民间融资,要既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出资人的资金安全,又能通过有效手段来规范融资者的行为,尝试把一些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的金融体系。

篇6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存在的问题。

(1)较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公司治理水平低,企业经营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披露水平低,财务数据质量差,企业自身担保能力弱。在发展初期,投资方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支撑,但是待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对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往往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企业实际由个人或家族控制、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执行机制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缺乏等问题,导致经营方针失误,投资风险加大,加上缺乏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企业短期化行为严重。这些往往影响企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影响企业的营收及盈利能力,从而导致融资条件不足。财务信息披露水平低,财务数据质量差,也是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障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融资市场中很普遍,但在目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更是较多存在。我国民营经济是在比较不利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中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法律层面上真正得到认可和支持,也是在最近十几年。这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很多方面存在不透明,企业实际经营信息对外披露少。其次,由于公司形式多样性以及治理水平差异,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生产经营开支与生活消费开支未有效分开,在现金、应收款及存货等方面管理标准低,随意性强。再次,出于避税逃税、方便融资、逃避正规监管等目的,民营企业经常会避开正规的会计系统和财务管理要求,针对不同需求制作多套账簿,会计账目造假,财务数据质量差,导致资金提供方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企业融资需要提供担保。中小型民营企业实际担保能力较弱,也是导致其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实物资产来做抵押。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相关抵押担保程序繁琐,评估费用高,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些政策限制,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2)间接融资渠道仍然较少、门槛高,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我国目前的各大国有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导致自身盈利激励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防范信用风险减少坏账是日常经营的重点工作,这使得银行往往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兴趣不大。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由政府主导进行的,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的金融发展政策,突出表现就是政府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用来支持其发展战略和服务产业政策。这就会导致金融产品价格非市场化、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目前的政府干预银行贷款情况,经过改革,相比以前已经大为改善。(3)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从市场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采取的是家族式、经验式管理,即使经过改制,其形式也往往不够规范,这与上市公司必须是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的要求不相符。另外,不少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报表不规范、不愿意公布真实、财务状况等问题,也不符合企业上市的要求。

二、解决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持续规范经营行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培育市场竞争力,提升整体素质。企业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股权结构,保证企业产权清晰及适当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民营企业应该规范自身经营,依法合规开展业务,重视并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并维护自身信用。同时应逐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来吸引更多投资者注意。另外,民营企业应强化信息披露意识,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信息披露质量。一方面,企业要充分了解资本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和要求,逐步提高对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识,满足投资者对企业基本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信息披露要保证真实、准确、完整。(2)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在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政策力度。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需要各级政府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政策和措施。(3)银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更多发展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在目前我国银行业相对于贷款需求方仍处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监管机构及相关部门需要在发展规划、考核指标等方面对银行业进行引导,鼓励银行业更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业自身也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配合政府政策,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为自身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4)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监管制度,制定中小企业上市准入及退出机制。改革直接融资体系,引入内部竞争机制,使直接融资市场的各个组成机构本身也实行市场化和多元化。降低债券融资准入门槛,改革债券融资工作。

篇7

创新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除了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外,制度环境也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创新动力的提供,还是创新机制的运转和创新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制度环境体系的支撑。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创新动力、创新风险、创新能力、创新融资,它们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决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为。制度设计能否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欲望,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不想创新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人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创新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因此,创新的投入产出方式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其次,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和创新能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很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在创新中存在规模、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较高的机会成本也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三,民营企业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廉价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利润,企业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不敢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基本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另外,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分散创新风险。合伙制和承担无限责任的民营企业,一旦创新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倾家荡产。此外,我国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仍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佳,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反而成本低、效益好。

(三)创新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企业不会创新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仅靠自身的力量太过薄弱,而企业间及产学研的经常性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能通过在“干中学”的学习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得到提升。民营企业创新人才缺乏,研发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因此,人才是制约民企自主创新的首要因素。

(四)金融体制不配套,融资困难,企业不能创新

民营企业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新中都会遭遇融资瓶颈。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投入企业,而投人民营企业的则更少。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也很难通过外源融资渠道获得融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因此,民营企业创新只能严重依赖内源融资。此外,我国高技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很小,阻碍了企业的创新。

二、推进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构想

实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必须依靠制度创新。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问题。

(一)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民企愿意创新

民企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科技开发及政府采购政策,注重其可操作性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有利可图。

首先,加大各级财政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其次,研究现行税制中阻碍技术创新的问题,改革不利于创新的税收制度;第三,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开发准备金对中小企业创新予以扶持;第四,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和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民营企业高技术产品倾斜。

(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让企业敢于创新

首先,建立风险投资的母基金,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大发展;其次,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第三,切实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使创新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支持冒险、鼓励冒险。

(三)健全创新合作机制,让企业善于创新

合作创新是当前企业基于降低风险和缩减成本的重要战略,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合作创新,广泛建立企业间及产学研紧密的合作创新机制。在企业间建立大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问的创新联动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上,建立由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创新模式。

首先,推进中 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其次,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获得扶持的创新能力;第三,完善为合作创新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四)重构金融体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会经历不同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赢利能力、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企业的资金强度、资金筹措能力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适用不同的融资策略,需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融资策略,需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融资支持。因此,应当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远期目标,推进创业板的开设,为风险投资提供退资通道,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推动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上有所突破。

首先,将中小企业板逐步改造为创业板,拓宽高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其次,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设立中小企业银行,解决融资难题

篇8

一、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新世纪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也带动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面对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难以与国外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人才辈出、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相抗衡。然而我国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传统家族式管理并且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素质人才等问题,因此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2、国内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做到绿色GDP这就要企业增加生产成本来降低污染。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的内涵式、集约式,从而来改变原有的技术低、员工素质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等劣势。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素。

(二)企业融资难原因

1、直接融资

从直接融资来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上是闭塞的,相对于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更加困难。股权融资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形式。但目前的证券市场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天下,民营企业想进入十分困难;而能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革上市的企业又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进行集资,但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风险,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对此也严格控制。在刑法中就列了“非法集资罪”这就是民间直接融资的渠道受到政治阻碍。虽然政府已允许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进行集资,但那是以新技术为前提,只占有小份额不可能成为主要融资渠道。

2、间接融资

(1)国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待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国有资源往往更偏向于国有企业。而私营企业存在着贷款额小、时间短、风险大等特点使得同样对待国有和私营的贷款工作人员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同。一些地方的案例表明:对待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如果是私营企业有可能要被司法机关追究责任。因而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

(2)银行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对小企业惜贷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是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与大企业相比支持力度还差很多。很多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考虑往往将贷款投放给大企业。除此之外,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信贷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上出现“一刀切”现象。由此出现对大企业贷款过剩,小企业不足的现状。从而使整个民营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主要是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贷款服务的。而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有四大商业银行所垄断,他们几乎占有70%的市场份额,但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市场仅占有30%左右的份额。由此可见国有银行和新兴股份制银行信贷配给倾向仍较显著,具体表现为不断向大型企业、热门行业和重点地区集中信贷资金。定位于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热衷于参与追求“黄金客户”的市场竞争,未能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的创造和发展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搜寻体系,使得无法为银行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另外任何一个申请贷款的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风险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个信息无法通过一个权威的机构传递给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

3、企业自身不足

(1)产权不明晰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长期挂靠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名下或事业单位,因此产权不明晰;另外由于家族式经营使得家族成员对企业拥有的产权不明晰,这也就阻碍企业向银行贷款。

(2)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缺乏专门的科技研发部门,因此在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大多是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创立企业、经营企业因此在机器设备上必然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有限;最后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例如在我国典型的苏南、温州模式。

(3)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自身的资信度民营企业在用人上往往是“任人唯亲”原则,企业中的许多财务制度往往是指对职工,对企业老板等高层缺乏约束力。此外,企业为了减少所纳税,往往采取作假账。对银行而言无法掌握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对民营企业的申请贷款要求谨慎再谨慎。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

1、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在创业中后期的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主要是针对达不到二板市场要求的企业在资金上的需求,风险资本市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在初期经营的私人权益性资本

2、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系,逐渐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证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二)创新国有银行金融服务机构

1、银行应该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特色,建立一揽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进行差别化信贷措施。防止在对待不同层次的企业贷款“一刀切”,对发展效益好,信誉好的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加快效率。

2、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建立良好有效的业绩考评办法,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纠正现在对待重罚轻赏,只罚不赏的现状。并且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时承担的责任不应与对国有银行的责任悬殊过大。

(三)政府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要求政府积极尝试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档案,开展信用明星活动。因地制宜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健全贷款担保制度。充分发挥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桥梁作用,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简化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解决抵押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力推动社会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建立

篇9

当前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这一体系有三大渠道组成,即政策性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具体分析如下

(一)建立政府服务体系,拓展政策性融资渠道。

我国现阶段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尽早成立为非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合理、高效系统的融资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政府服务体系。

1.成立统筹全局的非有制企业管理机构,专门为促进和保护非公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根据我国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专司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职能的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按照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宏观调控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私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协调和处理私有制企业所面临的法律和政策问题,修订目前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有实力的私有制企业参与政府支出预算项目的合同竞争,享有同其他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商务信息,以减少其生产经营中的盲目行为,引导其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孵化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家;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4C”(即品格、能力、资本、抵押品),为企业融资要素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以该机构为中心,向地方辐射,建立健全从全国到地方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在投资方向、经营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才培训、资金筹措、产品出口、司法诉讼、经营信息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2.成立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提供信用保证。建立担保机构的目的主要是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向风险性大、成长性好的非公制企业融通资金。:对创新性强、风险性大、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最好的担保形式是建立政府支持的、财政助资的信用担保中心。信用担保中心以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为基本原则,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为企业担保运作时应以市场化为指导,控制经营风险,对担保的项目实行全程风险管理。担保机构可由省市二级机构组成,以合同规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业务由担保和再担保两部分组成。这种担保形式信誉好、可靠性强,会支持企业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对一般的企业,可采取由政府牵头、具有互助基金性质的会员制贷款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这一担保机构是由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联合出资、联体互保,由开户行帮助运作,企业按规定交纳一定的会费,就可得到3—5倍甚至更多一些的会费担保贷款额度。这一机构的优点是,既能体现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又能发动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既有利于分散单纯由政府出资担保的风险,又有利于参股的企业会员间的相互约束,彼此提携。。

3.制定各种资助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计划,加大对企业扶持的力度。要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制定企业发展的相关计划。如企业扶持计划、财政援助计划、海外发展资助计划等等。可以考虑对那些业绩理想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的创建、发展、提高竞争力、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人员培训、研究开发、采用先进技术、应付暂时的困难等各个环节上给予相应的资助,资助以贷款形式为主。由科委、计经委、行业协会等部门制定各种资助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计划,加大对私有制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4.制定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不但可以大大减轻税收部门的工作负担,还可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压力,有利于民营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业务,壮大自己。同时还可以促进民间资金流向科技型的民营企业。我国从1994年的新税制实施开始,就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体现了大幅度的优惠。目前对民营企业应适当提高享受优惠税率的所得额,并放宽减免税政策的期限,同时还应对企业的再投资项目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5.加大政府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采购力度,增加政府向企业的投资,支持企业的发展。

(二)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开通直接融资渠道。

1.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证券市场,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中,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健全证券交易主市场、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为私有制企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的渠道。目前,我国的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主要难题在于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尚未建立和健全,这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直接融资的约束,我们要尽快推出和完善创业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非公有制企业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分别进入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2.发展和完善产权交易场所,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股权交易的舞台。产权交易既可为经营业绩好,信誉程度高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又可为已经投入民营企业的国家基金投资和民间风险投资提拱退出机制,更好的引导资本的流向,促进企业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场所,并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产权交易活动进行规范,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公开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保证产权交易主体在公平、公正、全面、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理性的投资决策,获得最大的利益。

3.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股权资本支持。风险投资是由风险投资家或风险投资公司对发展前景并不明确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它是一种权益资本的投入。利用这种投资的动机是:“孵化”企业内部有前景的创新项目,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培育新的优质资产,实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我国现阶段要提升私有制企业的品质,就要利用风险投资,除充分利用国内个体风险投资外,还可以利用国外海外的风险投资基金,除此,更重要的是要规范和发展一批以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体投资者而言,资本实力强、规模大,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投资支持,所以我国要尽快规范和发展这一投资主体,促进私有制企业的发展。

4.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利用发行中长期债券的办法募集资金,是可行的一种筹资办法。它可以用项目未来的收益和适当的财政贴息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确保债券的信用;可适当设定一些区域性的和场外的交易市场的规则,为债券在本区域内上市流通提供方便。

5.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合理引导和规范私有制企业内部集资和入股。只有形成了能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环境,才能鼓励和促进民间资金投向企业。

(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间接融资渠道。

1.制定专门的信用制度,增强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意识。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私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解除市场定位趋同、风险防范机制滞后等制度,建立新的放贷标准和经营取向。应以绩效是否好,信誉是否佳为放贷标准,打破唯“成分论”;应对经营业绩好,信誉度高,贡献率大的企业实行贷款额度授信管理,减少每次贷款的审批程序和环节;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小额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使银行向企业放贷的风险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来取得调整;要设计出企业近期贷款、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以满足企业不同期限的资金需求;要把握好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降低贷款风险。政策性银行也应在贷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

2.建立专门的经营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或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的融资服务部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一是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民营企业发展银行),专门为发展前途好、对国家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的企业提供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优惠贷款。二是中国民生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要把城市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保证农业信用投入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为非公有制企业金融担保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具体操作和作用有:建立有财政资金或向社会发行债券筹资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向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票据业务与贴现业务,鼓励银行对民营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提供承兑担保。

篇10

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它在证券市场中的弱小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种反差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国内上市的民企往往不是当地最好、最大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一些盈利能力较好的民企舍近求远去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等问题。

本文借助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尤其是通过走访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各地的拟上市、已上市民营企业及当地的上市主管部门所获得的丰富调研资料,较全面地剖析了民企上市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分析论证了其产生的原因及深层次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的上市状况分析

早期由于受到观念、上市额度等因素的限制,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才能进入证券市场。随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民企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其占总体上市公司的比例也由1993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比例31.6%,随后开始回落。据统计,截止2003年10月底,我国境内A股证券市场共有231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8%.

从民企上市的地区分布看,民营企业的上市方式以买壳上市较多。截止2003年10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中以买壳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有144家,是直接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家数的1.66倍;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居全国首位,且主要以直接上市为主,这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家数为25家,居全国首位,其中直接上市的有19家,亦居全国首位。

我国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总体来说不多,而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高。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83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有44家,在美国上市的有21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有18家。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资料,2002年在香港上市的117家公司中有64家属中资企业,其中44家为民企,总融资额超过50亿港元,民企股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活跃的新兴力量。这些民企的上市形式主要为IPO和借壳上市等,其中借壳上市的比重较大。

民营企业上市的“怪现象”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微观角度看,民企上市却存在着一些有悖常理的“怪现象”。本文以民营经济较发达、民企上市公司最多的浙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民企在上市方面表现出的这些“怪现象”进行剖析。

一、怪现象一: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却很少

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而在浙江,温州的民营经济更是全国闻名。尽管浙江的民企上市家数居全国首位,但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民企上市公司却是最少。目前温州地区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日,且是国有企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呢?

1.独特的民间融资对民企上市产生“挤出效应”。

在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即企业对于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也按照对外借款一样定期计付利息,利率参照民间借款(一般为法定利率的2—3倍),多为按季付息,用于股东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年终分红(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这对民企寻求上市融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同时,由于民间信用以及原有的民间互助组织的存在,使得民间金融迅速发展起来。在1993年温州民营企业资金的构成中,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占20%,经营者自筹占40%,民间借贷占40%.也就是说,民间信用的资金量是银行、信用社等中介机构贷款的2倍。另外,据2000年的数据统计,温州的民间游资高达300多亿元。目前温州经济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资本积累机制,多数企业能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市场完成经营活动。因此,民间金融的发达降低了温州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

2.温州民企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据《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的分析,1999年温州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为第一产业7.4%,第二产业57.4%,第三产业35.2%.温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这也决定了温州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即使是处在扩张阶段的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并不大,再加上发达的民间金融已可以满足这种资金需求,故上市需求不迫切。此外,惯以实业立身的温州企业更愿意一步一步地做大,这种固有的区域企业文化也决定了它对进入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屏障。

3.民企普遍预期上市成本较高。

在温州,像正泰和德力西等一批优秀的民企至今还未上市,这无疑对其他温州企业的上市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之所以未上市,据我们了解,主要是上市成本太高,尤其体现在改制成本和税收成本两个方面。(1)改制成本。温州民企的发展起点是和家庭工业。这种在一定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庭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才转到“地上”,具有公开经营的合法性,但现实约束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挂户经营成为温州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温州民企经历了从家庭工业走向挂户经营、到后来的股份合作制,最终部分企业演进为股份公司制,其发展过程中势必造成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不分,牵涉的产权不清、财务等问题较为复杂,其上市改制规范要经历相当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此外,从民营企业主自身来说,上市意味着一部分股权和权益的出让,也会造成一部分损失。(2)税收成本。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末上市的民营企业通常存在着税务缴纳不足的情况。根据目前上市的条件,必须提供近三年的财务年度报告,这势必要使民营企业的财务税收透明化,从而提高民企的税收成本。同时,由于我国上市程序较多、时间较长,上市成功与否较难预测,有可能造成上市未成但却暴露税收漏洞,因此众多民企对上市望而却步。

4.民企对上市后的监管心存疑虑。

由于上市公司必须履行公开信息披露、规范公司运作等一系列义务,这使得一些一贯处于“地下”的民营企业在心理上有所担心。调研中,许多企业对上市后接受监管比较消极,惧怕公开,惧怕来自各方面的监管和约束。

二、怪现象二:优质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

调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而那些规模和经营情况均属中等的民营企业却在排队等待上市。也就是说,选择到证券市场来上市的公司并非是当地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企。据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

1.优质民企融资渠道畅通,不需要上市融资。

一般说来,优质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通畅。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由于效益好,因而信誉度高,银行的授信额度也较高,因此一般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上市融资就缺乏紧迫性和必要性。

2.多数优质民企进行规范的上市成本太大。

优质民企一般规模大、效益好,但由于其企业发展早,内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我国特定的政策环境,这些民企在改制上市过程中会涉及以下问题:设备以合资进口较多,这就牵涉到合资设备尚处于监管期等问题;福利企业问题;股份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较难分割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并不迫切需要上市融资的优质民企放弃上市,毕竟不上市并未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投资者实际上很难了解每家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尤其民营企业本身的透明度又很差,这样投资者就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之间给出了一个平均价,从而会造成那些真实价值高于平均价的公司不愿意来上市,而那些真实价值低于平均价的公司融资冲动则非常强烈,也即出现所谓“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即使优质民企不存在上市规范成本过大等原因,也会对上市缺乏积极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拟上市的民营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透明,投资者无法正确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拟上市企业往往会冒“道德风险”,进行包装上市;而优质的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不能被投资者给予正确的价值定位,因此反而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上市。

三、怪现象三:民营企业热衷于香港及境外证券市场上市

调研中发现,由于在境内上市存在种种障碍,因此许多民企纷纷转到境外上市,而且在部分地区呈现典型的“羊群效应”。如绍兴的杨汛桥镇,自从2001年12月10日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浙江玻璃成功在香港上市后,目前小小的杨汛桥镇已拥有浙江玻璃、浙江永隆、宝业集团3家香港上市公司,而在境内直接上市的只有轻纺城l家。其主要原因在于:(1)境外上市门槛较低;(2)境外上市效率较高;(3)境外上市的成本费用可控;(4)部分境内上市公司不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5)当地政府对境外上市的正确引导。

我国民营企业上市“怪现象”的根源

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呈现出的这些怪现象,既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长久发展。

一、民营企业在制度扭曲下的融资格局分析

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成都、顺德和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8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它们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见表2)。

1.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在企业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外源融资策略的选择也应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经营不稳,其本身往往存在着资信等级低、抵押担保能力差、金融机构对其的融资成本高等先天弱势,从而在现实中从金融机构等外部渠道融资较为困难,如表2中也表明经营年份最短(小于3年)的企业自身融资比例最高,达92.4%.但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扩大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外源融资应逐渐成为其主导的融资形式。然而,从许多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往往是无论创业初期还是成长、扩张期,企业均高度依赖自有资金,表2中可以看出民企的自身融资比例平均为90.5%,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也高达83.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长期受到金融机构的歧视而导致民营企业家养成了不靠银行发展的习惯并形成某种惯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主要在于我国没有适合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场所。

2.从融资渠道来看,存在着过度依赖“内部集资”和直接融资缺位的不正常情况。

从民营企业内源融资的构成看,主要有自筹和内部集资,其中“内部集资”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约85%左右(王引,2002)。“内部集资”这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主要是基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企业以定期支付利息的形式作为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年终分红(即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而资本市场由于其先天定位对所有制歧视的缺陷,再加上对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受到规模的限制,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之外。

3.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短期或超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劳动密集型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变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为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这些转变,使得民营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逐步上升。而从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给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管制严、审批手续烦琐以及“惜贷”现象无法满足这种中长期资金需求;而提供长期资金需求的证券市场针对中小民企的直接融资渠道尚未建立成熟,因此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二、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分析

中国社科院杨天宇的有关研究认为: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隐性担保,国有企业可以把部分直接融资成本转嫁到国家信用上去;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的退市风险增加,使得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也显然会高于民营企业。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相当于政府给国有上市公司带来一种额外的利润,即由体制性安排产生的“政策租金”。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理性的市场参与主体,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去争取这种租金,而寻租是需要成本的。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本来直接融资成本已很高,如果还需要付出额外的边际寻租成本,与相关审核部门周旋,则其必定会放弃上市融资的努力。这样,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有利可图的寻租行为挤占了民营企业的上市机会,结果出现“部分绩差国有企业排挤了绩优民营企业”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环境的差异

从目前民营企业上市的情况看,以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居多。尽管2003年以来不少民企通过IPO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但通过内地与境外三地证券市场的上市环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A股市场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因素:

1.上市条件差异。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市场主要有:香港创业板、美国NASDAQ市场和新加坡主板市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独立的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较低的上市条件等。我国主板市场与上述境外三地市场在上市条件的具体内容上是各有要求和偏重,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我国A股市场有最近三年盈利的要求,而香港创业板上市只需两年活跃业务纪录,不设盈利要求,NASDAQ市场对发展公司亦不设要求。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不可能达到连续三年盈利,但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海外上市则成了唯一的选择。

(2)海外市场无明确的产业要求。如香港创业板是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对象是各行业中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明确扩张或发展计划的新兴公司。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都可算作增长公司,而增长公司不一定都从事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无法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情况下,多倾向于选择到海外二板市场上市。

(3)在诸如经营业务记录、公众股东最少数量、最近有无重大违规行为等方面,海外市场要求也较低。而我国主板市场除了要求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不能较为准确地对上市进度做出规划,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主板市场的一大弊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企业上市的不可预算成本之一。

近年来,新加坡证券市场由于上市标准灵活,上市效率较高且费用相对较低,成为了内地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一个新的好去处。1999年,为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增设为三项,公司只需符合一项即可上市。新设的标准充分考虑到还未盈利的成长型企业,对其税前利润不作规定,但要求公司上市时市值达到8000万新元。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灵活性除了具有多个上市标准外,注册与业务地点可由上市公司自由选择。加之新加坡没有外汇及资金流动管制,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所募集的资金可自由流入或流出新加坡。因此,新加坡证券市场就成了近些年民企上市的新宠。

2.上市效率差异。

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在程序及环节上应该说相差不多,从某种角度上说,境外上市受政策、市场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更大,例如前期国务院拟对互联网业的立法将直接影响国内主要网络公司的上市选择。但是,境外上市效率较高,以赴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为例,一般只需6—9个月时间。而在境内上市,至少有一年的上市辅导期,而从发行申请到核准还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候。由于我国主板上市的审批手续复杂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这些都不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此也无形中提升了企业境内上市的隐性成本。

3.上市成本差异。

上市成本不仅包括货币化的有形费用,也包括因操作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无形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民营企业到境外IPO所需费用的差异较大、但其构成基本一致,主要包括:(1)交易所费用:主要是入市费和年费;(2)中介费用:包括证券律师费用、会计师费用、财务顾问(或保荐人)费用、物业估值费用、资产评估费用、承销商费用等;(3)推广辅助费用:如市场推广费用、印刷费用、其他行政费用等。

在上市的直接费用方面,海外市场比内地市场高出不少。根据估算,融资成本占融资额的比例在NASDAQ是10%以上,而在香港主板则高达20%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固定费用约达到1000万元港币,即使在香港创业板,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融资成本占到融资额的10—15%.新加坡初次上市的费用大概在800—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赴港上市的费用略低。同时,在境外上市后的维持成本也较内地要高。

如果仅从上述显性成本比较而言,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要比在香港创业板和NASDAQ有利得多。但企业上市成本除了上市直接费用的有形支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上市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由于上市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漫长,不确定性大。如时间上首先是经过一年的辅导期,然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假定最终募集到的资金总额相同,但是各个市场首发的时间有先有后,亦将导致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的多寡不同,其对发行公司所产生的绩效自然也有很大差异。若是最终上市不成功,则由于准备上市而暴露的税收漏洞将直接增加民企的税收成本。因此,不少优秀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各项费用的可控性和时间进程上的可预期性都是重要的因素。

营造利于民企境内上市环境的具体举措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民企上市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可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迅速扩大规模,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进而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及未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立于优势地位。目前民企上市的“怪现象”不仅反映了民企自身缺陷和上市过程中的障碍限制,也反映出民企融资体系的畸形结构,这些都不利于民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全社会都需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新环境。一方面,从民营企业来说,应不断完善自身运作从而创造上市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上市的外部环境来说,应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建设,并对民企改制多加指导,以此推动和加快民企的上市步伐。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企规范运作环境

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可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上讲是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从其不愿上市的“怪现象”背后,可以看出改制上市进行规范运作会使民企上市的无形成本大大增加,如产权界定的成本和税收透明成本等。而这些也从反面暴露了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即企业尤其是民企在不上市情况下的运作极不规范,而这些显然不利于民营企业“第二次体制的转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企业(无论是否为上市公司),必须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财务、税收管理等规范运作方面的制度衔接和统一,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企自觉规范运作的良好氛围。

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依靠上市前的改制辅导来加强民企的规范运作,而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的自觉自律中赢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共同进步。从民营企业角度看,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通过上市,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改善其决策和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民企必须具备这种意识,不断地培养完善规范运作的体制,为上市打好基础。

二、鼓励优秀民企直接上市,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民企在整体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还很低,许多优质民企还未上市。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排行榜”的资料表明,在前50名富豪率领的资产超过1.45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中,还有20家没有上市。此外,从目前民企上市的整体情况看,买壳上市方式居多。因此,应继续创造条件,支持民企直接上市,在帮助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鼓励民企直接上市的具体举措方面,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显得非常重要。如绍兴地区上市公司地域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当地政府在政策引导、时机选择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对民企上市发挥了良好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尤其表现在民企上市改制过程中的土地划拨问题、企业对待证券市场的态度导向以及建立上市企业与拟上市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等方面。而对于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上市天然屏障和误解,更需要政府对其正确地引导。对于民企采用买壳上市方式的情况,一方面,其通过对原有壳公司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活跃了证券市场;另一方面,民企股权频繁易主和重组的不规范行为,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则加以规范,使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双赢的局面,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上市程序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上市效率

虽然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程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境外市场和拟上市企业的要求相比,在政策的透明度和工作进程的可预期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正由于直接上市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相关程序信息的不透明性,为数不少的民企选择“借壳上市”;但由于上市公司多年的历史旧账短期内难以理顺,重组后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扭转,有的甚至在入主后发现了大量的新问题,使得民营企业进退两难。种种迹象表明,有众多的民企渴望上市,但直接上市的不确定性使它们选择了间接上市;而一旦选择了一个不“干净”的壳,重组不成功的可能很大,甚至使重组方继续掏空上市公司,由此影响了公众对重组的认同,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和业绩。

境内上市程序方面的审批手续复杂化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上市的可预见性,相关部门应尽快改善上市审批程序,增强可预期性,以提高企业境内上市风险的可测性。

四、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国内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功能定位

通过加强对主板市场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管以及严格的准入制度、退出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主板上市公司的质量,使主板市场成为真正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公司上市的场所,真正发挥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制度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强市场有效性,给予上市公司合理的市场价格和定位,使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减少和消除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此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长期被锁定在为国有企业“筹资”,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这不但阻止了资源由国有上市公司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合理流动,而且为国有上市公司将直接融资成本外部化提供了条件。显然,当前不应再强调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应将资源有效配置作为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为此,必须矫正证券市场现有的功能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契机,把企业素质、业绩和潜在发展能力作为公司能否上市的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