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实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前的护理工作背景下,加强护理礼仪的教学,规范护士礼仪,提高护士修养,已经成为护士素质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护理礼仪教学对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对护理礼仪教学实践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护理礼仪教学现状
临床护理礼仪存在问题,影响了医疗文化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上方面:
1.缺乏热情
在工作中,一些护士在给患者进行服务时,总是板着脸孔,在询问病情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带有极其严重的厌烦情绪,这是导致患者不愿与护士交流,加大护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语气生硬
一些护士在与患者交流时,语气过于生硬,患者丝毫感受不到温暖,这样,导致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感和厌恶情绪加深。
3.举止失当
在工作中,护士的行为举止不当,与患者交流时,不采用规范的礼仪,更有甚者,举止表现鲁莽、随意,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且还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和痊愈。
二、护理礼仪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一些学生会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类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感,长期下去,必须会产生厌学生情绪。因此,在护理礼仪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自身美,让护理学生产生认同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如尽量地设计一些能够展现和发现自身美的教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2.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在保证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礼仪实践教学,让护生走进医院、走进病房,增强护理体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临床护理的工作氛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而且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进而更加适应临床工作。
3.灵活机动
护理礼仪作为一种形式,是程序化的、具体的、严肃的,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且在保证其规范性的基础上,坚持灵活机动的原则,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和水准,进行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如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患者具体的情况、民族、生活方式、文化层次为标准,灵活地运用护理礼仪知识,做到大方得体,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三、护理礼仪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在护理礼仪教学中,要采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全面促进护理学生的能力发展。
1.案例分析法
简单来讲,就是在护理礼仪教学中,以某一具体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和探索。在案例分析时,护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进行针对实际问题展开探索和研究,并且通过深入地交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情境教学法
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实施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病房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各项临床护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环境,而且长期下去,可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体现护理礼仪教学的寓教于乐,进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可以真实的临床病例为标准,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病例情景,激发护理生的热情,提高职业修养,站在患者角度去看待问题,缓解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
3.问题讨论法
这种方法就是针对护理礼仪教学的内容,由教师模拟一个错误性的范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问题,并解决问题,包括语言、行为以及身体语言等等,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到最终方法。
4.表演教学法
在护理礼仪教学中,要将知识讲授与表演结合起来,消除理论教学的枯燥性,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突出护理礼仪教学的特色,进而为医疗事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如讲授护士举止礼仪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表演教学法,将护士一些经常性的错误,如失敬于人的手语、冷漠的目光、不到位的表情语,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并由学生提出问题,给护生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5.角色互换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自己来当教师,并将知识的重点问题讲解出来,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增强记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而且便于及时发现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可以积极指导,全面提升护理礼仪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护理礼仪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也是其为患者提供各项服务的主体,因此,必须加强护理礼仪教学实践的研究,让护生切实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并且有效地运用到护理工作中,规范其护理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文,王成伟,刘剑威.护理礼仪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医学,2009(18).
[2]王成文,宋瑛琦,刘晓雅.护理礼仪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4).
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护理本科生;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8.064 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8-0120-03
《预防医学》作为强调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影响因素的课程,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必备课程。我院于2010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预防医学》作为社区护理课程的辅助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区护理的理论基础,有效补充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增强减少健康有害因素、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意识。这也是迎合教育部对“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社会焦点问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级全日制本科学生160名、2011级学生161名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前完成的公共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相同,课程教学由相同教师团队完成。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教学方法1.2.1课程设置《预防医学》设在四年制本科第三学年第5学期开课(先于社区护理课程1个学期),为护理专业选修课程,共32学时,均为理论授课学时。课程教学选用《预防医学(案例版)》[2]为主要教材,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社区护理实践需要为原则,筛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绪论及课程学习指导(2学时)、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4学时)、环境与健康(8学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学时)、合理营养(4学时)、食品健康与食物中毒(8学时)、职业病与职业健康(4学时)。
1.2课程实施
为了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设计并不断探索。2010级学生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主要结合来自教科书的文字案例教授课程内容,结合课后布置文字案例作业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满分记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为30%);2011级学生则主要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教学法[3]和社会实践练习进行课程学习。在对2011级学生教学中采用情境案例来自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电视连续剧节选片段等媒体素材,均能完整反映相应教学内容健康相关事件或议题的完整性,并利于设置教学讨论问题供学生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以贴近人群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为基础,强调课程知识及护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强化。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10~11名,书面形式提出实践内容与具体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选出1项进行实践(见表1)。实践要求在学期第4周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实践须在14周内完成,第15周末提交实践报告,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例为3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0级与2011级课程结束后均开展书面形式命题的开卷考试,题目均为设计条件情境的开放式问题或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的70%;与平时成绩合并生成最终成绩。两个年级学生均通过郑州大学在线评教系统进行评教,两个年级学生平时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和教评分数比较差异有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改革教学与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体验
宁静静[4]建议在《预防医学》中增加日常生活中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强调教师应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新进展、新技术。2011级教学中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入群众用专业知识进行健康调查和健康教育的实践考核设计,增强了学生服务公众健康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应对和解决现存的公共健康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将已经学到的专科护理知识、护理科研理论付诸实践。学生在报告中均反映出对实践环节重要意义的共鸣:“以前只是很随意地逛街、乘车,并没有留意过其实身边就有和专业相关的信息值得去关注,也从未想到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去帮助这么多人”“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护生去关注的人和事件,我们总是觉得学到的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往往忽略掉许多能够大展拳脚的机会,今后应该转变态度”。
3.2影视作品构建案例和社会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引导式、启发式、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深刻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用视频信息来陈述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比文字案例更加直观、生动,案例关键信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将感官系统的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出核心内容,再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得出解决措施,比文字案例直接陈述事件关键信息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协作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书面案例作业训练更能提高学生对学科横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作答试卷上的开放式问题和案例分析时更加自信。由于2010级的课后书面案例分析作业和2011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初次体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需要经历一段认知过程[6]。因此,两个年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期末的应用能力测试中,两个年级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
3.3学生普遍认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作品构建的情境案例和社会实践环节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课程学习,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引导护生作为卫生事业的主力军,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全局深刻认识到人群健康的服务内涵,理解人群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以及护理人员推广“健康预防”理念的必要性[7]。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评教和实践报告中道出了对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体验:“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实战机会,虽然第一次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相信再进行类似活动时我们会更自信、更加团结,比这次做得更好”“以前总觉得自己学得足够多了,没想到运用起来还是觉得远远不够,大家会碰壁,但是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我们感觉自己更强大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动手去做,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4小结
《预防医学》课程着眼于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以促进健康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紧贴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实践能力,促使护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理念[8]。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程学习,并注重学习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此外,可尝试开发与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型题库,并多角度设置问题及试题库的及时更新,保证课程资源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张义喜,郭春燕,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87-88.
[2]唐军.预防医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3]王晶晶,张小青,潘玲.影视作品情境案例在社区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888-892.
[4]宁静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52.
[5]张会霞,张建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40.
[6]张乾勇,周永,朱俊东,等.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12(2):17-18.
[7]赵申武.如何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5):475-476.
篇3
【关键词】尊重教育 ;临床护理教学; 尊重行为
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十一五"规划课题(KBD062042-071)
尊重教育近些年来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且也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尊重教育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我校作为一所专业性极强的护士学校,近几年来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就如何渗透尊重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以期达到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1 临床护理教学中尊重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护理是一门科学性、服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想的护理应是护理技术和人文精神良好结合的产物。护士作为护理任务的执业者,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护士服务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人的尊重。研究表明:病人的满意度与护理服务的失误有密切关系。[1]而护理失误常因使用不尊重病人的语言、不尊重的行为过失、不尊重病人的隐私或因不尊重病人的文化背景引起。〔2〕目前,尽管各医院也对在岗护士提出了人文服务要求,组织了相关培训,但“尊重教育”是“人化”教育,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在临床护士高强度工作量的现实下,在已形成的惯模式面前,这种“职后补救教育”很难使人文护理服务达到理想效果。
在中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临床护理作为主干专业课占有全部课程的半数以上学时,是护生了解临床,认识护理程序的开始。 如果能够在给护生传授从业所必须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尊重教育,强化护理服务的人文理念,使尊重教育体现出职业特点,不仅会弥补单一德育课程尊重教育的低效性,也会促使护生从职业生涯的起点树立尊重意识,形成尊重病人、爱护病人的良好人文护理素质。这相对于“职后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 临床护理教学中尊重教育的实施
2.1 实例比较,提高认识
进入临床课学习之初,我们选用高年级实习生临床实习中的实际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视频回放等方法,比较同一项护理任务,不同的护理服务所得到的不同结果。生动形象的比较使师生体会到:在护理实践中,不仅需要娴熟的护理技术,还要深刻理解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尊重病人的需要,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善于从病人的眼神、表情语言、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求、痛苦和渴望。尊重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采取个体化服务,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独特的职业特点,达到人文护理的服务目标。通过比较师生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尊重与技术同等重要: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应为护士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护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尊重教育理念强化和尊重行为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2 反观自我,寻找不足
为使师生更加具体清楚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尊重现象,我们制定了开放式调查问卷,以查找不尊重的行为表现。在同一时间分班级、分教研组发放调查问卷。用统一指导语,师生共答。
通过汇总统计,共找出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尊重行为27条。其中教师的不尊重行为13条,包括:带个人情绪进入课堂;语言带脏字或使用讽刺性言语;对护生不一视同仁,偏袒关注个别护生;过多讨论与授课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学内容不熟练,教具、实训用具准备不充分;对协助教学的护生不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列举临例使用歧视性或不尊重语言;上课迟到、早退、中途外出;课中使用手机;实训指导不耐心;示教时强令某同学做示范病人;教师衣着不端庄,白大衣不洁净;将护生书籍、作业本当座垫用等。学生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尊重行为15条,包括:未做好课前准备,桌上摆放食品,书本未准备妥当;迟到、早退、旷课,无解释、无歉意 ;课中做各种小动作;对待课堂提问不严肃,相互提示;课堂上说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或怪声怪气;病例讨论不参与、不发言或对不同观点的发言嘲笑;故意模仿教师语调、动作,以引起别人注意;对教师课堂管理故意顶撞;注意力不集中,向窗外张望;近下课时反复看手表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在模型上乱涂乱画、随意拆卸、敲打教具;对角色病人讥笑、指指点点;互为角色病人时,不积极配合;电教课时,对一些畸形、病态画面显露厌恶讥笑表情;课中请教问题时,不举手、不起立等。
2.3 师生商讨,共同制定尊重行为标准
针对上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不尊重行为,师生通过讨论,共同制定了相应的30条尊重行为标准。如教师着装整洁符合授课要求,表情自然大方;教师不使用讽刺挖苦、不文明的、岐视性的语言;对协助教学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或过度关注个别学生等。学生充分作好课前准备,及时进入上课状态,按时上、下课,如迟到早退要实事求是作出解释;教学互动中语言行为得体,不哗众取宠;尊重角色病人,互为角色病人时积极配合;对电教片或见习时所见病态、畸形等不表露厌恶或嘲笑等。
2.4 优化教学条件,营造体现尊重理念的学习氛围
建设高标准模拟病房,实现校内实训条件与临床现代化病房的同步化。教室、模拟病房、实训室内,除悬挂各种规章制度、技能操作流程外,还增加了许多体现尊重理念的提示语:微笑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娴熟动作在手上,仪表整洁在身上;细心、热心、爱心、耐心会赢得患者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最温暖的表情是微笑;轻声细语是对护理对象的尊重;请专心听课,尊重讲课人和其他听课人等。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有关尊重的温馨提示,营造了人文教学氛围,起到了反复强化尊重意识的良好作用。
2.5 对照尊重行为标准,规范师生教学环节中的言语行为
课前,教师提前进入教室,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发现教室内的点滴变化,及时肯定或提醒。如发现教室门窗紧闭空气质量欠佳,立即提醒开窗通风。对尚未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给予及时督促。课中,授课言语动作处处注意体现尊重理念,以30条尊重行为标准要求自己,教师以身作则,师生相互提醒与监督,使尊重行为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如对迟到同学不再当众严肃批评,而是要求同学课间找老师说明迟到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批评教育。对示教课中做模拟病人的同学,不再强行指定,而是自愿报名,在示教课前后对示教同学给予表扬,并带领其他同学对其表示感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专业理论与技能练习作业及考核测试也加入尊重教育内容。如“写出心电图胸前导联电极位置”一题,改为:“女性患者,32岁,需做心电图检查,请你为她正确安放胸前导联电极”。学生在回答这一题时,不仅需要列出各导联的正确位置,还需考虑患者性别,注意隐私保护和对病人作必要解释等。
2.6 用“相应情境联想法”纠正课中出现的不尊重行为
将课堂情境对应设计成临床情境,如课堂中某同学手机突然响起,打断了教师讲课,教师不是在课堂上花时间去批评同学,而是在课后布置这样的讨论题:某临床科室在晨间交班时,一护士手机突然响起,如果你在交班现场或你是交班人会有何感受?接下来该护士应做什么?同学们课后分学习小组进行深入讨论,最终老师引导大家选出最佳答案。不仅违反尊重行为标准的同学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全体同学也会引以为戒,比单纯说教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3 尊重教育成果
经过两年临床教学尊重教育的实践,我们通过尊重意识的反复强化、尊重行为的精心引导和不断修正,使护生形成了“无人文不护理,无尊重不行为”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尊重看成是护理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护理措施的实施都要贯穿其中。采取尊重教育后,07、08两届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工作中的满意度调查比06级实习护生分别提高了13.7%和16.4%,得到了25所实习医院的好评。
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尊重教育,改德育课单一枯燥的说教为专业课中生动活泼的实例,改“职后补救教育”为职前养成性熏陶,事半功倍,不仅构建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了师生的职业素养,而且明显提高了护生的就业率,对提升整个人文护理服务水平也大有裨益。“上善若水,大爱无声”,只有当尊重教育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时才算我们教师的成功,教育的成功,而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篇4
1 目前《护理礼仪》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护士礼仪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礼仪课程,但是大部分院校的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缺乏护理本身的特色,实际应用时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突出,归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护理礼仪》课程为限选课,所以在授课模式上都是沿用选修课方式,对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集中授课,而且是合班授课,上课学生数相对较多,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几乎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不好。
1.2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该门课程的性质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概念, 让学生们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很显然就不能与该课程的性质相适应。而且大多数护理礼仪课上,授课教师往往忽视实践训练,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开展相对困难等,导致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实际应用。
1.3 考核方式单一, 无法检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然而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一般都是沿用传统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即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一个总分,则代表了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礼仪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 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与应用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授课内容的调整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入手,另外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
2.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使礼仪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从具有普遍性的日常生活礼仪着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注重护理礼仪在工作中的特殊性,使其掌握护理礼仪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等礼仪,护理礼仪是在一般的社交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结合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重点讲授和训练学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中应具有的规范性礼仪,突出护理礼仪的特色[1]。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记住我站域名/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简单的动画或图片配以文字中,可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或者动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适时播放护士礼仪的示范短片,供学生欣赏。
2.2.2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2.2.3 课堂分角色扮演模式
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狭窄,经验阅历不深,但是思维活跃,求知欲、表现欲强,有着接触更多、体检更多的强烈渴求,教师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性,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地设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观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其他同学讨论表演学生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对表演内容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2],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2.2.4 实验室训练模式
在实训训练课上,要以实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遵照礼仪规范认真的练习,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实验室,做到衣帽整洁,头发全部盘起,不可过肩,不配戴首饰,不化浓妆。将学生按小组划分,引导学生对镜练习微笑,做到笑容真挚,语言亲切,注意细节训练。教师要配合音乐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以鼓励为主,表扬其优秀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不到位的礼仪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项护士礼仪,全面掌握护士礼仪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
2.3 护士礼仪的考核方法
《护理礼仪》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护士应该具备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整体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掌握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仪表规范,以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地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礼仪,称呼礼仪是否正确,举止是否端庄大方等等,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尝试新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考察学生对护士礼仪理论的理解,也可以考察其灵活运用的情况,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试卷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题型。
2.3.1 考核采取随堂考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随堂考核,使学
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当场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各部分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2.3.2 综合考核主要以场景式考试为主,如:不同的场景:查房场景、接待新入院患者场景、危重病人特护场景等,学生可以几个自由组合,充分自由发挥,进行训练。
2.3.3 充分利用过程性考核的作用。平时学生们的出勤、上课的表现、训练的作业等以及训练课堂的配合程度等也记成绩,都可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篇5
关键词:护理工作 教学方法 护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20-02
医院护理是正常医疗过程中的环节,是医院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心理治疗的需要,临床护理实践是学校护理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走向职业岗位的前提,也是对今后提高医院护理团队整体素质的保障。护理教学需要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学习,通过在南部县人民医院指导学生护理实践,笔者觉得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有如下启发。
1 日常护理工作与引导职业道德相结合
热爱护理、理解护理、关注护理、振兴护理是每一名从护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从事护理工作需要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的优劣,决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好坏。护理工作是高尚而平凡的职业,身为护士,要端正自己的从业动机,以为患者服务为本,热爱护理工作,以热情真挚的情怀爱护患者,履行救死扶伤的义务与责任,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一旦护理出现任何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影响医疗质量,一旦出现事故及查错,导致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作为护士必须严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医疗事故发生。以我院护理实践为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树立指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榜样、模范作用,促进指导教师自身再继续提高修养。
(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在日常工作结束后的思想交流、总结工作。
(3)医院积极开展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益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
(4)设计培养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评比奖励制度,以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职业道德认识。
把握住教好学生进入护理岗位的第一步,不仅仅是从事指导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2 护理工作与普及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从事护理工作的同时普及健康教育是双赢的模式,来医院的患者对医院已经有一定信任度,此时进行普及教育更加能够让知识深入人心,同时使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取得患者的认可,进行更好的心理护理以及掌握普及教育这一技能,为健康普及工作作出自己的努力。
健康教育工作与护理工作紧密相连。目前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护理疾病,而是体现以人为本,为患者全面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患者入院到痊愈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时将自己所掌握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传输给患者,既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维持健康,也能增进与患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内部建设与提高外部形象的重要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护士业务知识的提升。开展好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必须在掌握各方面的护理知识后,才能为病人解释与示范健康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促进护士不断学习,补充自己,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准。另外,在普及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也加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增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3 护理实践与学校知识相结合
学生从学校走入职场,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职业特殊性,在学校的教学中常采用模拟教学、情景法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在实际职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学生会运用他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此时指导老师应采用由浅入深的引导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南部县人民医院在指导学生从事护理时采用如下方式:
3.1 科室岗前教学,包含国家法律法规讲解、医院科室分类介绍等。常备法律意识,树立纪律观念,明确职责,这是约束指导老师与学生行为的方式之一,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岗位实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高效率运行的方法。
营造医院科室工作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工作岗位,调节学生心理环境,快乐的投入护理工作,爱上护理工作。
3.2 强化基本操作,指导学生打好基础。学生在学校已经具有专业知识与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解决部分问题,指导教师要留心学生的岗位实习,做到讲解示范,传授临床经验。鼓励学生勤问、勤学、多动手,引导学生会学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对机制。在这期间,进行书本知识与临床经验对比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进行强化护理文件书写工作。护理文件是医院医疗的原始档案之一,是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之一,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信息。进行强化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内容,格式等的工作,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能够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3.4 优质护理服务深入人心。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不仅仅是医院要求的一方面,给医院带来长远信任感,还是护理学生自我增值的一方面,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4 其他方面与总结
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教学”,面对学习成绩稍差,以至于有自卑感的学生,无论从学生的能力及心理方面,都需要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护理实习学生的第一步需要从实际出发,还需要在工作中培养护理学生的协调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自信心。使其能够愉快的胜任护理这一特色工作。护理学生不仅仅是要赢得医院的认可,更加需要赢得社会的信任。
作为指导老师需要做好及时引导、细心观察、分步骤解决问题。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护理人才。
指导培养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以投入到今后的护理工作时,保障并提高医院整体护理团队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路明.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4-925
[2] 赖薇.对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A].价值工程,2011,239-240
篇6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 实验室 合作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首要的,这也是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达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笔者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提升护理职业技能无疑是一个重点,一直以来,学院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多方位的技能强化。但随着近年来学生与教师的增加,护理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的合作显露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热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于护理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合作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一、实验室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是集中、高职为一体的职业类院校,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则以培养其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为目的。《基础护理学》这门课是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这门课包含了50多项常用的临床应用技能,对于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掌握这些技能是一个基础。为了更好地使各项技能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动脑动嘴走向动手,必须要进行实践训练,克服实践书本化、眼高手低的缺陷,因此实验室便成了重要辅助设施。
二、实验室教学资源
为完成《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教学任务,笔者学院现配有护理实验员2名,护理实训室14个(晨晚间护理实训室3个,可完成备用床、麻醉床、卧有病人床的更换等实训项目;排泄护理实训室1个,可完成男、女病人导尿和留置导尿、灌肠、肛管排气等实训项目;清洁护理实训室2个,可完成床上梳发、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实训项目;饮食护理实训室1个,可完成床上喂食、鼻饲等实训项目;无菌实训室2个,可完成无菌技术、戴脱无菌手套、隔离技术、洗手、戴脱口罩和帽子等实训项目;急救护理实训室3个,可完成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实训项目;护士站展示室1个;标准病房1个),教室5个(均配备讲台、多媒体、黑板、床单位、操作台、学生坐椅和桌子),实验用品仓库3个,实践教学准备室1个。
三、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基础护理学》开设的对象包括在读中职、三年高职第二学年和五年制高职第四学年的学生,每学期开设该课程的班级约为33个,约1500人。这门课由基础护理教研室12名专职教师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完成,学校采取的仍然是教师和实验员共同管理实践教学的模式,开始时人数少、教师少、班级少,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发挥了它的优势,但随着学生的增多、教师的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室拥挤、实训室拥挤、实验用品紧张、后期管理落后等不良现状开始出现,经过各位老师及实验员的协调,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
教室的拥挤、实训室的拥挤有一部分是“假阳性”拥挤,所谓的“假阳性”,指的是实训室、教室并不是每次课都拥挤,而是使用过于集中。解决假阳性问题可以从课时安排着手,对本教研室教师的课进行合理安排,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具体办法如下:将各位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分配,比如把12位教师的教学进度分成4个,每3位教师一个进度,3位教学进度一致的教师再进行理论和实验的分配,以解决冲突,使每一次课使用教室的教师不超过5个,每次课使用同项目实训室的教师不超过实训室的个数。即把各位教师及课时进行分散编排,使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都有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教学内容,以避免冲突。
2.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1)用物管理。面对实验用品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现状,准备任务繁重,实验员必须对实验用品进行合理的放置,以便于取放和核查,具体建议如下:首先对实验用物仓库进行设计,可以仿照医院的药房进行设计,置载物架,以便及时找寻,节约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先将用物进行归类分区,比如可以按照消耗性物品、可重复利用的物品、各类仪器进行分类,消耗性物品可以再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可重复利用的物品可再分为需维护的物品与不需维护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再将每一项用物置于载物架的不同位置,进行标签明示以便查找,同时也利于检查用物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的物品,可以及时使用,避免浪费,对各类仪器也可以进行良好的维护。
(2)用物交接。将以前的教师与实验员交接改为班级负责人与实验员交接,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监督学生完成实验室的卫生整理工作。同时增进实验员与班级负责人的沟通和了解,进而更好地管理相关学生。另外,还可以增强班级负责人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加强其服务班级的意识,认识到他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良好的用物交接也是保护物品性能、衡量工作态度和作风的良好标尺,用物交接在准备室完成,由实验员负责准备,负责人负责拿取和归还,负责人只拿取当堂的用物,并在用完后及时归还,归还时由实验员和负责人进行核对无误后交于实验员管理。实训室整理完毕后由教师与实验员交接,并告知需补给的消耗性物品,由实验员进行补给。
(3)卫生及纪律管理。卫生由当堂的教师负责安排值日生进行打扫,并监督检查,从实验用品到整个实训室设施均应保持整洁、干净(包括地面、床单位、操作台、实验用品等),并签名以供监督检查。
五、效果预测
教学程序按以上方法进行,教师可以实现每堂课提前知道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用物已提前配备完毕,节约时间和精力,保证课时正常进行;解决了实训室、教室紧缺、冲突、临时调整课时等上课问题。另外,也可以充分调动班级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实训室、教室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保持整洁、干净,并给授课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实验员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有更多精力去投入实验管理。
六、新设想顺利实施的保障
1.教师方面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下课,按照实验要求使用器材,使用后进行整理,仪器要进行维护。做到严肃、认真、负责,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条例,养成良好的使用实验室的习惯,态度端正,学习积极。
2.实验员方面
实验员要对各班级负责人进行管理,认真引导、培养班级负责人建立服务意识和时间观念,及时领取、归还用物,保证用物无损坏,如为意外损坏,要进行登记,由实验员及时进行报修或补给,非正常损坏均需赔偿。另外,调整实验员上班时间,由班级负责人领取归还实验用品,并对实验用品进行认真核查,做好后续的监督及责任追查。
3.过程监督
篇7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与教师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情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
1.1组织实施
在一次心绞痛疾病的学习中,当学习完心绞痛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之后,利用课堂的后20分钟,开展了心绞痛的情境学习,学生是临床护理人员,教师为临床患者。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病史的收集:临床护理人员(学生)向患者(教师)询问心绞痛的相关病史。(既往史,现收稿日期:20060630责任编辑:钟桂书校对:段杰作者简介:王翠香(1974-),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护理系,助教,主要从事医学教学与研究。病史)
第二步,护理评估:临床医护人员(学生)根据对患者收集得到的有关疾病的信息资料进行评估,并要求说出评估依据。(心绞痛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第三步,得出护理诊断:通过护理评估,得出心绞痛的常用护理诊断。如:
(1)疼痛与心肌缺氧、缺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
第四步,制定护理计划:针对不同的护理诊断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略)要求学生将护理要点列出并讲述依据。
1.2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虽然采用的是案例模拟,但模拟效果是真实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心绞痛相关知识系统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对护理程序、关键环节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同时通过模拟的临床询问病史,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情境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引申思考
“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运用,其效果不仅仅在课程教学本身,而且引申了我们对师生相长的一系列思考:
2.1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向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教师如何真正担负起启发、激励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情境教学法”正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情境教学”法不仅对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有效果,而且对其他类似课程也具有普遍意义。
2.2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
“情景教学”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即由灌输型向学习型转变,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兴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应从“趣”、“疑”、“思”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同时,随着观念的转变,角色亦变;教师以尽可能多的功能角色,适应引导学生个性与创新思维的张扬,满足学生渴求知识,寻求发展的需求。
篇8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80-02
基?A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其教学效果是为医院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如何能够发挥基础护理教学最佳效果,是值得深究的问题[1]。该文重点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该次研究纳入该校2014级本科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为该次研究对象,共97人。将其中一个班学生做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的学生做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基本资料如下:(1)实验组。有学生50例,其中有男13例,女37例;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是(19.7±0.6)岁。(2)对照组。有学生47例,其中有男11例,女36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是(19.5±0.9)岁。两组学生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实施基础护理教学,即:在课堂时间内采用常规教学法讲解基础护理学相关知识,予以示教,再由学生进行回示,在课后将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按程序熟悉各项护理技能。
实验组在对照组教学基础上增加情境教学,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构建正确的行为导向。大致方法如下:(1)教学模块设计,通过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重点加以规范,方便明确信息,我们依据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设计符合基础护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模块,同时,由老师参与根据真实病例改编情境教学案例,制定几种护理情景,力求体现典型性、教学性。(2)教学方面,每周为学生布置1例情境教学病例,将学生按照3~5人的编制进行分组,先用多媒体方式将情境再现,在要求各组学生分工,要求本组护生进行分工合作,结合教学情境复习能够用到的知识和护理技巧,要求学生演练流程并先进行自主演练,在下次实验课时则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时一般由各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就诊人员,由老师在旁从另一角度给予实时引导,并为观看的学生答疑解问;每次情境演示完成后,老师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对各种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予以一一点评,指出学生有待加强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促进学生知识构建,并对该次教学目标及所涉及的知识网做到更加全面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包括有理论及技能考试得分;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期结束时,向两组学生发放“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以下简称CCTST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有分条目75个,用以评估学生气质、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1.4 统计学方法
该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c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对比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相比理论、技能考试成绩均更优异,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2.3 两组患者的CCTST量表评分对比
实验组学生CCTST量表中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3 讨论
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从事工作、照护患者时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护理技巧[2]。而如何在教学时采用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学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多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施教、示范,教学效果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高,甚至缺乏对学生沟通能力、创新思维、求知欲、探索能力均受到影响[3]。情境教学是在新形势下被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护生教学,并显示出了极大优势,通过情景内容的设计,为护生安排特定的、真实的教学环境,促进护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扎实的理解及运用[4]。
篇9
一、急诊护理查体教学特点
急诊护理由于急诊本身特点。护理工作应急性较强。在临床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计划教学的典型病例忽然出院、转科等原因,使实践临床教学中断。因此,急诊教学中的最大特点是急诊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有计划的现场讲课式教学有限,学生仅仅靠现场观看对疾病及危症的理解较难。所以,在急诊临床护理教学把预先式专题讲课、预先式操作手法学习与现场的护理查体相结合。让学生实际体会到急症与危症的症状、体征,从而帮助理解疾病是急诊护理教学的关键。
二、急诊护理查体教学的实施
2.1学习急诊护理查体的内容
在预先专科授课中重点掌握神经系统、胸腹腔体征、心肺听诊、四肢畸形否与肌力。让学生明白护理查体查什么的问题。
在学生人科后除可以利用急诊专题讲课、典型病例、个案分析的形式外。还可以引导护生对已学过的医学护理书本知识进行回顾,运用理论知识在临床中查找对应体征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较快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触发了对护理临床查体的好奇心,使之能够主动地去观察病情、察看体征,受到了积极的效果。
2.2学习急诊护理查体的操作手法
即让学生明白护理查体怎么查的问题。启发学生在疾病观察初期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教会学生查体的手法、听诊的部位、神经系统如何定位等:可以安排学生跟临床一线医师一起进行问诊、查体见习一周,再由代教老师示教对急症、危重病人进行查体。如接诊急腹症病人,老师可以一边询问病情一边示范性作护理查体:接诊气胸或血气胸病人有肺压缩气管患侧移位病人。可让护生进行听诊与触诊。以及实践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能实际感触到护理查体的实际意义与护理查体的成就感。
2.3综合分析及判断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到护理查体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护理的具体和仔细的工作性质去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以综合判断其治疗效果、护理是否得当、是否有加重和危及生命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急救提供及时的依据。在学生综合能力及判断能力的培养上。老师可以在几次护理查体实践后,模拟一些常见的急症和急救病人的典型体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判断,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分析与判断力。
三、护理查体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体会
急诊护理临床教学是把护理临床上所见到的诸多实际问题。
通过预先的讲解回顾、讨论分析和归纳整理,去印证已学习过的医学护理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所学的临床护理知识。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而护理查体则是急诊护理临床教学中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急诊病人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在护生进入急诊科时第一个专题讲课就是急症病人的病情观察。让学生明确知道急症或危重病人极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危及生命的病情变化。
而每一种病情变化都有或大或小的体征变化是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观察到的。在急诊病人中急诊科护士观察病情的有力手段之一就是护理查体。急诊护士可以通过护理查体了解病情的发展和细微变化,为病情的进一步诊断、治疗、抢救提供及时的依据。而查体检出了病理体征,如何将这些查体结果汇集起来,利用理论与临床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做出判断。这是对护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训炼,使护生的急诊观察力、判断力、病情分析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满意率大于96%。
[参考文献]
[1]尹锐。皮肤科见习课的带教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332.
[2]吴素清。个性化l晦床带教模式创新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39(2):124—125.
篇10
【摘要】 妇产科护理教学是临床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如何提高妇产科学生临床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妇产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为国家培养出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转变教学观念,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势在必行。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方向转变[1],护理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护理人才,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创造,尤其是注重临床实践的妇产科护理学,对护理工作更有特殊要求。因而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困惑。例如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合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等等。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着重素质、面向临床”的基本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改革妇产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逐步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模式。笔者就近年来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实践做一回顾。
1 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简单落后,师生交流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与自身的培养相关,而且更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智慧和意志的发展[1]。
1.1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储备 实施医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知识结构,而且还必须具有快速吸收、转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自学及函授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和强化培训。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为医学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将现代教育理论同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种问题,并寻求答案;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通过潜心研究,尝试摸索,在研究中升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综合素质的发挥要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转变教师角色观 传统妇产科护理教学都是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即“填鸭式教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主张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精选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
精选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是我们讲好妇产科护理学的基础。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在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和有效的选择,教研室在临床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各位授课教师要作好资料收集,充分备课。对各位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授课教师备课完毕后,教研室对授课内容进行统一整理,一方面避免授课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避免某些授课内容的遗漏。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授课内容,运用教学语言、选择教学模型用具、使用多媒体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用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教科书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但它不能成为束缚教师授课的枷锁。既往授课一直沿用按教科书顺序及内容讲解,制作课件时有意打破过去的框框,将关系密切的内容融合一起讲授,既便于理解、又避免了重复。如:流产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护理措施等。课程内容选择性讲解,余下内容留为自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自学前,向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检查及总结,对重点、难点内容要给予讲解,以保证自学的效果。适时增加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主要介绍本领域的新进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每次课节省5~10分钟,用于习题的演练,以巩固当堂课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改进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妇产科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3.1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设定讨论的主题,并参与指导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提前选定讨论的题目,如“怎样指导产妇科学度过产褥期”。并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查询手段查阅相关资料,鼓励他们不因循守旧,大胆创新,在学习中求新求异,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和全面思考后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促进教与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2]。
3.2 研究性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例如,选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产程进展的影响”—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他们自己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到临床上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分娩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产妇的心理活动,把产妇真正当作一个“整体的人”,为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种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科学设计调查表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数据统计及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3.3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3],妇产科护理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病案,并根据病案的阶段性变化分段编写,就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和临床实践中易出现的失误对教案进行设问。如在讲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这一内容时,课前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教学中展示典型的临床病例,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学所得知识对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4 探究性教学法 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以激发探究和创新欲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会阴擦洗”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会阴擦洗的模型和操作用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会阴擦洗的步骤和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质疑,并且产生对操作步骤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一种创新意识,从而为以后进行各种科研和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3.5 合作学习法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要求教师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尽可能小,并尽可能使组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对每组给以具体任务及分工,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例,请每组学生根据所给出的资料进行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教师自己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思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4]。
3.6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在讲授“孕期营养与保健”这一内容时,从临床请来一位患有妊娠剧吐的孕妇协助进行教学,在征得她的同意后,请她就自己在孕期出现强烈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身体严重脱水的具体情况向学生一一说明,学生根据这位孕妇的情况列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感性认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5]。
3.7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提出应用多媒体授课时不低于15%。利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内容以最有效方式传授于同学[6]。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在讲授“胎儿分娩时”利用教学碟片先播放胎儿分娩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是怎样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经阴道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哪些工作”等),使电教手段的趣味性牢固在学生形象中,使学生从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求知欲。
4 总结
妇产科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认识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
第2期高学军,等.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董克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48-1149.
[2] 林少健,李东海.整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2):123-124.
[3] 刘亚玲.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07(1):3-4.
[4] 徐旭眷.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5,20(24):54-5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