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包含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土文化包含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土文化包含的内容

篇1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本土化;人文教育;审美能力;校园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认识越来越缺乏。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乡土文化的标志,乡土美术能给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素材。在校本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正是乡土美术的良好发展契机。重新甄选和整合乡土美术并将之融入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容

说起乡土美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充满亲切感、古老、质朴且稚拙的老物件以及上面的各种图纹装饰。其实,乡土美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某个地域范围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首先,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可以是青山绿水,也可以是高原沙丘。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的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大到房屋桥梁,小至生活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彩绘、木石雕刻、印染花纹、刺绣、神像;还有民俗节庆、红白喜事和宗教活动用品,如花灯、风筝、神像、观音和门神等。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使用的美术教材中,乡土美术内容遭到删减,或已经不适用。部分中小学使用的教材非本省编印,教材里的乡土美术内容是其他地区的,教师只把它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没有补充本地区的乡土美术内容。此外,部分美术教师自己不了解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也无意了解和收集乡土美术,自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乡土美术。因此,部分中小学的乡土美术教学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对本地域的乡土美术知识了解甚少。笔者所在的闽南侨乡晋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连续多年在暑期面向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举行民间绘画培训。此外,晋江还出版了民间绘画作品画册,举办了作品展览,拓宽了美术教师了解和学习闽南本地乡土美术的渠道。近年来,乡土美术在晋江中小学校的实施情况较好。

三、乡土美术走进课堂的途径

美术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且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整合,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美术教材。1.巧借多媒体在低年级班级,教师可将本地的民间传说、民居建筑、民俗物件等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在高年级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某个乡土美术主题的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内进行交流。如,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有《家乡的老房子》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业,上网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然后制成剪报、手抄报等;学生也可在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进行线描画创作。2.组织参观、游玩教师可以尝试把美术课堂移到校外,实地开展美术教育,让学生在游玩中感受人文景观之美,寓教于乐,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写生、摄影、日记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乡土美术的热爱,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爱乡情感。当地的民俗活动或文艺演出也是良好的学习契机,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观察民俗服饰、民俗用具、人物动态等,然后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创作美术作品,举行主题美术展览等。3.依托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把乡土美术融入校园建设,既能让校园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又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学校可以打造乡土美术主题文化墙,也可以在节日中发动学生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用它们装点校园,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构建精神家园。乡土美术是多元化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乡土美术的认识,使学生回归自然,获得美的享受。这样既能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又能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娜.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渗透.新课程•上旬,2015(6).

篇3

关键词:乡土作文;观察;教学

乡土作文是表现地区特色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作文。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是让学生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能写出富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学生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具有家乡文化特色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课文如:《济南的冬天》的讲授,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描绘家乡时候所包含着的乡情,同时联系家乡实际,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之处,反映出家乡的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喜爱之情。在节假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如组织学生爬山,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我们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让他们知道我们澉浦的一些古迹。还有一些宝贵文化遗产,借此来促进对家乡的热爱。

2、养成学生观察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对现实乡土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的生活。尤其是江南名家杯征文,以“爱我家乡,爱我江南”为主题的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3、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让更多的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校到班作报告,报告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又是一次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在书面表达训练方面,除了正式的作文,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和访问,写好每一次参观访问记录;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单位,从不同角度写成若干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访问先进人物,写好人物访问记等等。

乡土作文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兴起来的一种作文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乡土特色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的活动,优化了教学的结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为语文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反而言,它也对乡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1.乡土作文的源泉

乡土作文离不开“乡土”,“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的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于乡土素材,学生写作同样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的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乡土”都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的讲,是这个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所不包。它们有如春雨,滋养繁茂着乡土作文这棵新的绿化之树。可以这么说,乡土文化既是乡土作文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2.乡土作文教学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是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者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一种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烦燥泛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乡土作文的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和乡土文化互相的融合、相互的碰撞、相互的作用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们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篇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

2.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

3.深层挖掘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快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4.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开展区域内乡土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2.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教材的研究。具体包括依托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开发茶文化教材;贴近街道中心工作,开发乡村旅游服务教材;研发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3.开展诸如以《红楼梦》艺术赏析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研究,探索将当地文化现象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渠道。

研究的过程与举措

1.社校联动,聚焦乡土挖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学校的联动,在各校中聘请“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联络员,每月定期集中交流汇总。

我们从了解社区内教育资源现状出发,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标明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具置,使研究者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

为了准确了解陆人民的抗日历史,我们还走访抗日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到区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和地方志,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2.走进社区,开展活动炼资源

带领学员实地调查,了解“娘娘坟”的由来和花塘一带关于“红楼遗迹”的传说;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尝家乡名茶、听地方名曲,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

牵手相关部门建立了以“神山头古文化遗址”、“陆郎后阳烈士墓”、“江宁滨江敬老院”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黄龙岘、朱门人家、南山湖等新型农村旅游基地。

3.立足本土,定位课程编资源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抗日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类别。我们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研究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力求使编写的教材符合历史事实。

根据居民学校教学实际,我们提炼出了“抗日文化、茶竹文化、红楼梦文化、农家乐文化”四大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茶韵、竹韵、气韵)、《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朱门农家》、《茶经》等系列读本。

4.点面结合,开展教学传资源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用“选点实验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从街道22所居民学校中挑选了15所办学基础较好、志愿者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作为“试点校”参与乡土教材教学实验工作。

我们除对参加实验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外,还从2013年1月开始,与街道老年协会联合举办基层学习型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培训辅导活动、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并组织经验交流。

5.跟踪管理,保课程有效实施

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考评机制,既保证检测过程、考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促使参与课程的学员有活力、有动力、长见识。

邀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充实课程内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本校的教育特色。

多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实验工作进展情况,为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翔实的数据。

研究的成果与效益

1.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服务型教师队伍

经过课题研究,教师激起了教科研的热情,一批教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多篇研究性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居民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通过开发社区乡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

(1)优化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教育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应该说,当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确实存在着对乡土资源的淡忘或者漠视的情况。无论是从实验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员的角度来看,挖掘、整理乡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开掘就必须注重优化,优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热爱,就是传承。

(2)推动乡风文明,激活真挚情感。

推动新农村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搜集整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文明的节拍吻合。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于社区居民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宣传乡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居民素质。

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就是在丰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极大创新。居民在学习、开掘、整理、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锻造了品格,培养了交际能力、礼仪素养和心理品质,培育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热爱意识、责任意识。

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课程实施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社区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员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员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员敢于实践。

(1)解决了居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我们结合本地区传统与特色,自己动手编写乡土教材,开辟了一条解决居民学校“缺教材”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学校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制订了编写乡土教材的规范制度,为今后继续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

(2)增强了居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历史、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许多中老年人曾亲身经历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参加学习、坚持学习的兴趣。

(3)彰显了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目前,我们开发编写的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正在街道各中小学中广泛使用;《茶经》读本正为广大茶叶种植户传经送宝;《朱门农家》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人发家致富的秘籍;而《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读红楼、探红楼、说红楼”的队伍中来。

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篇5

(一)更新教学理念

⑴在音乐教学中,学校的办学思想要和教师的教学思想相统一,教师应该将所教授的课程与音乐学科的全部体系相融合;应该避免盲目的向其他院校看齐,也不可偏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

⑵教师要坚持加强多专多能和面向社会的宗旨,在学生特长的教学指导思想上多下功夫;

⑶教师要开拓视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多组织学生对当地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实地考察,现场倾听音乐教师授课,参观实地教学场所,了解现场教学状况以及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具备怎样的音乐知识,另外,教师还应教导学生多和大自然接触,学习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开拓自身视野的同时,丰富音乐专业知识。总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本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

(二)融合乡土音乐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种音乐教材中均包含着优秀的民族经典音乐作品,但是多数的乡土音乐作品却未被编进教材。因而,在高校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多运用乡土音乐教材,让学生学习乡土音乐,了解家乡、爱家乡,在开拓他们视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尊重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将乡土音乐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三)突出音乐学科的主体性

当前,艺术领域中包含着戏剧、舞蹈、音乐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但是艺术教学的课时较少、教学方式单调及各学科的不相互往来却与之形成了现实矛盾,因而有必要强调学科综合性。不过,要将音乐学科作为学科综合性的主体,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运用实际的一些音乐材料将其他艺术门类学科联系在一起。总之,学科综合只能作为音乐学习的途径,不能置于音乐理解和学习之上。

(四)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外国音乐作品涌入我国,这也预示着音乐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这些外来音乐文化,从中吸取有益成分,去除不利于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成分,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艺术融合到高等院校音乐文化领域当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音乐艺术。(五)课程评价及内容设置多样化⑴改变音乐课堂仅唱歌、仅听音乐等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元组合和排列音乐知识理论、表演技能、欣赏、唱歌等课程设置,以激发在校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获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⑵为了使高等院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更好的进行,应将各种评价方式相互结合,例如互评、自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并逐步形成音乐教育鉴赏及音乐教育批评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

二、结语

篇6

我们现行的教材比较“传统”、比较“标准”,许多内容高度概括,众多的答案是现成的、早已预设好的,说教的味道很浓,学生的想象力、自由探索的精神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没有能够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乡土历史,顾名思义是家乡发生的历史,因为距离学生比较近,学生乐于亲近。乡土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有图片、文物、遗址、风土人情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爱国,爱家,有国又有家的教育,从小处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同身受的爱,才是最真切的爱。

乡土历史生动、形象、具体,对高度概括的课本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两者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的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动手又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毕竟“让我参与,我会永记”!

一、利用名人故事来讲述乡土历史

中学生都有英雄崇拜的心理。他们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一些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人物的故事。乡土历史人物的故事,有许多有其名但未必有其事,这种故事听起来更有味道,更有想象的空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历史的长河里,家乡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影响大、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这些人的奇闻轶事,大多散落在田间地头,以民间说史的形式广为流传。这些故事大家乐于说,乐于信。发动学生去收集、整理、润色这些材料,更能激发学生表演创作的欲望,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其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对学习历史是个莫大的帮助。我县县城西北有一座蒙性的大坟墓,据说是一位宰相的坟茔,关于这座墓的来历与传说,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家讲起来话题多多,这些零散的资源整理成文就是一部很好的乡土历史的教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家乡、放眼祖国的兴趣,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为家乡狂”!

二、利用节假日来学习乡土历史

每一个节日都能读出她的历史故事。传统的民间节日,会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与传说,让大家慢慢咀嚼与回味。节日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历史书,这部书比我们的教材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文化搭台,历史唱戏,经济发展!”把节日的资源和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开始把壮族的传统盛大节日“三月三”定为法定假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节日了解壮族人民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体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号称“东方狂欢节”的“炮龙节”,在宾阳县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炮龙文化”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现象,内涵丰富。每一个宾阳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炮龙观”,我们宾阳县的中学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这段乡土历史,给飞舞向前的进取心等赋予时代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在大历史观指导下学习乡土历史

世界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我们学习乡土历史是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身外的大历史。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看乡土历史,只有准确地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体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比较中前行。宾阳县成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的强盛,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同一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法律,东方的古印度的佛教,也在其自我发展中影响到中国,各种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这样的大历史观下学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光荣与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多样的历史构成了多样的文化。

加强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学习、开发、利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体会到家乡的发展与可爱之处,激发学生努力学史、用史、爱史的感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历史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在我心中,在我身边”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乡土文化 人文内涵 写作创意

2011年,广州成为新兴的移民城市,人口格局主要由新兴移民和本地人构成。游子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本土情怀成为了我们写作教学的创作前提。本文中的“乡土文化”,“乡”是指乡情,“土”既可指故土,也可指本土。所谓“乡土情怀总是诗”,乡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地区特色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广阔的内涵,这一切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同时也为学生捕捉写作素材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契机。

一.中学生写作的现状分析

据一个权威机构(青岛师范学院)就“影响中学生作文困难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写作素材比较匮乏,作文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具体情况如下:

表格:作文内容和形式

表格反映学困生作文常写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事,选材单一;关于作文类型,初中学生主要喜欢写人记事,选材普遍,立意低浅。能写景状物的最少,能掌握用景物烘托人物内心技巧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本论题就是针对中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选材单一,立意低浅”的状况提出的,主要是通过人文内涵的渗透进行环境描写。

二.渗透乡土文化的优越性

本论题是基于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小说单元中景物描写要求而提出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在九年级表达与交流部分就有关于“写景状物的文章能做到以理观物,能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有自己的感悟,体悟出一些理思。体悟要实在、自然”的叙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力求有创意”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的要求。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现今很多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大部分过的是足不出户,养尊处优的小皇帝生活。这些掌上明珠的成长缺失主要表现在亲情的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如何跟别人正常沟通交往,更别说感恩了。因而让孩子在写作构思中渗入乡土文化元素,有利于孩子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健全孩子的人格。

三.乡土写作渗透技巧点拨

选材一直是制约中学生写作中最大的拦路虎,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治学境界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乡土文化的写作渗透必须要有长期的人文和工具的积淀,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为原则,主张写作渗透由浅入深地进行,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并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技巧:

㈠环境烘托

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初中语文中的小说和散文时,会指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对炎热的天气的描写为下文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情节作铺垫;《孔乙己》、《变色龙》和《范进中举》等课文都是靠社会环境为读者展示了世态炎凉的时代背景。我们在讲课时要及时把握住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进行渗透,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展示对“语文学科教材本土文化渗透点及实施建议”的研究成果:

同样我们可以发问来自异乡的学生,关于他们家乡风土人情的问题。这种乡土文化的渗透方式立足文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拓展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记忆向理解迁移。

㈡感官切入

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内化过程。掌握课文中环境烘托的妙用与实施乡土文化的教材渗透仅仅是读写结合的第一步,进而我们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把自己熟悉的生活转变成文字表达出来。人有视、听、嗅、味、触五感,通过这五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自己儿时所听到的传奇故事、嗅到的自然气息、尝到的亲人味道,以及看到的家乡风貌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感官切入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有效途径,它只需要用质朴的语言去追求“一草一木系故土”和“一颦一笑念亲恩”的理念,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实现语文学科人文和工具价值的最大化。

㈢前后对比

鲁迅的《故乡》中,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前后的环境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揭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其实,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道德观和价值观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无论是家乡还是本土都无可回避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黄菲的《正在失落的故乡》展现的正是两位作家所描述的各自的故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迁,正如2007年浙江语文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所诉说的那样,快乐或痛苦的童年、美好或丑恶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转而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们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要关注时代的变迁,肩负起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渗透乡土文化的中学语文写作课程,提出“一草一木系故土”,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运用环境烘托技法善于表达;“一颦一笑念亲恩”则要求运用多感官切入,让质朴的语言充满感恩之情。让环境描写返璞归真,富时代气息,还原生活最本色的一面。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种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写作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形成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飞龙《乡土情怀总是诗》[Z]《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1-03

[2]陈继伯《乡土作文的内涵及其意义》[J]《文学教育》2012.06

[3]张晨怡《现代性叙事下的“乡土中国”》[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乡土音乐资源 教材建设

柯达伊·佐尔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凝聚了人民多少个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垂百炼的雕琢后,今天留给我们的几乎都是具有永恒魅力的音乐。”“首先,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他们特殊的音调体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所演奏的作品。就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这两句话正说明了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如果音乐艺术丧失了民族特色。就无从走向世界。

由此看来,本民族的乡土音乐资源对音乐教育资源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在我国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乡土音乐资源的引入,在音乐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音乐教材。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的一个课题。

一、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三点建议

1.把关教材质量、实行三查制度

所谓三查制度,就是指教材的审查需过三道关,即国家和省级、地方三位一体。审核者应该是具备较高音乐教育专业修养,掌握一定音乐课程教育理论的人。这是乡土音乐教材质量得到保证的大前提。

2.多方搜集,“择优录取”

乡土音乐资源种类丰富,在资源选择过程中,应多方采纳意见,比如地方民间艺人、地方音乐老师以及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再更具国家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进行筛选,“择优录取”。

3.认真审核,保质保量

在多方统一编写完教材后,地方教研室教研员对所写教材按要求进一步审定,同时还要和主管教育部门联系。请乡土音乐资源专研人员进行审定,有一部分还请省级教委、市教育局进行审阅,从中总结各方的宝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乡土音乐教材的质量,提高乡土音乐教材的使用价值。

二、教材内容编写要真实合理

乡土音乐教材所占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比重以不超过20%为宜。所以我们在编写时,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就应该选择那些价值高的精华音乐资源。

乡土音乐资源的源头本身就是朴实的、可贵的,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需要在体现其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其内容的朴实无华,只有这样的乡土教材才能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让孩子们能够接触乡土音乐最真实的一面。

三、科学、趣味和可表演三位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考虑到乡土音乐来源于民间,为了更真实地体验乡土音乐。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音乐活动丰富我们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保证了科学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做到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趣地体验和真实有效地表演,以便教学活动能充分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避免与传统音乐教材的冲突

我们不能因为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而打乱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系统,乡土音乐教材是农村小学音乐教材的补充。所以它一定不是主体。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颠倒主次,把乡土音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

所以,乡土音乐教材的讲授应该要与传统音乐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避免冲突。发掘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务必做到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对于那些在传统音乐教材中提到的乡土音乐内容,要适当的延伸。以增强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陶冶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另外,教学内容要得到真正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规定小学音乐课考核中一定要考查一部份有关乡土音乐知识,以平衡师生忽视乡土音乐教学的偏向。保障乡土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做好音乐教材的发行工作

从各地乡土教材的音乐教学看,目前存在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给予重视。其头等大事就是乡土音乐教材的发行。各部门应做到上下积极配合,正确看待乡土音乐教材的地位,并且能多途径地给予相关的经济支持,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设备、场地的配备提供经费。另外,学校也可腾出一定的场地,先开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乡土音乐活动内容。

另外还可以划取部分开展得好的学校作为乡土音乐资源学习的实习基地,让农村外的大学生们也能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乡土音乐。对于乡土音乐资源而言,也更多了一种传播途径。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六、沅陵乡土音乐教材构想

根据沅陵县地方乡土音乐资源的储备情况。在内容和框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单元入手:

1.戏曲单元:从泸溪浦市镇发源而来。只因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它的曲调,是以三眼板为节奏口传授教的。《自叹》、《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是现存完好的几部剧目。

2.傩戏单元:巫傩艺术有着”封闭式”的历史,互相很少进行横向交流。均以当地语言为其舞台语言。因此,强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虽有局限性。但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音乐性。

沅陵辰州傩戏分为“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教派。辰州傩所包含的傩祭、傩戏、傩技及其面具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神秘又极富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堪称中国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傩坛正戏:《搬先锋》、《搬师娘》

傩堂小戏:《三妈土地》、《梁山土地》、《蛮八郎买猪》

傩堂大本戏:《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

3.民歌单元:沅陵山歌起源于原始农耕生产时期的生产劳动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沅陵县域各乡镇。2006年,沅陵山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其中山歌代表曲目:《盘歌》、《八许》、《一路同伴往前行》、《简二郎》;号子代表曲目:《酉水号子》、《盘木号子》;小调代表曲目:《溜溜歌》、《十想》。

通过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农村音乐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它同时也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地方音乐资源的发展。另外。通过孩子们对乡土音乐的学习,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传承家乡乡土音乐的热诚。为此我们应将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更深入系统地开发下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

[3]教育部.义教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吴贡山.关于编写《吉林地方音乐》教材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05).

[6]王耀华.根,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1996,(01).

[7]黄钰婷.弘扬当地音乐文化创新民族特色音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0,(08).

[8]李介.民间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J].2006,(03).

[9]曹凤南.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书局,1936.

篇9

关键词:乡土 水彩 创作语言

从字面来看,乡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所谓“乡”,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亲朋共居、习俗形成的地方;所谓“土”,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就是人们的生存之地,人类生活的根基。乡土,就是人类居住的本乡本土,其中包含了这一地方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所以,我们常说的乡土,更多的是把乡土看成是一种认同,一种文化根基,这是从最深层来指认乡土的。①

中国水彩经过百年发展,正是因为一大批画家在乡土这一领域努力探索,使我国的水彩艺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本土的一些风格,初步显现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笔者所探索的乡土,是指中国本土、民族,是对祖国母亲的乡土情怀。在笔者的创作中,除对不同材料技法的创新,传统水彩的语言技法仍然在创作上占主要地位。笔者生在农村,寄情乡土,画自己的经历感受,画自己的父老乡亲,展现农民的勤劳、纯朴、善良。

笔者常常以不同的构图、不同的尺幅、不同的笔触、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气氛和意境去探索画面效果。作品中对四季的表述,明亮、深沉、温馨、感伤、朝气等意境的感受,都是自身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构图的考究、材料的运用、色彩的格调、空间的虚实、造型的严谨、画面的统一、形式的美感、视觉的效果等都要在创作中不断研究并探索提高。以下结合三幅创作进行论述。

《打场》造型严谨、构图饱满、动态自然、色调丰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视野开阔。早晨暖黄色的光线和烟雾相互辉映。作品通过描绘藏族农民早晨打青稞的场景,赞美、歌颂劳动人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限敬意。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素材收集,到构图、素描、起稿、上色等步骤。在高原早晨一片祥和的金色晨光中,打青稞的农民踏着打麦机的响声节奏,有条不紊地劳动着,从抱谷物者到打青稞者,到收谷物者……都洋溢着收获的快乐。虽然打谷场烟雾尘埃满天飞,即使戴着口罩和帽子,也挡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让人陶醉在浓浓的香草气味和收获的气息中。笔者在作画时运用了冲、破、喷、染等技法,水融,色彩丰富,谐调统一,背景的烟雾、房墙、木栏的虚实处理得恰到好处,生动地衬托出劳动者的形象。虽然作品还不够成熟,但对人物的动态、色彩的掌握,对水分的控制、肌理的运用能够一气呵成,在水与色的交融中演绎劳动者的情感,像一曲轻快而又乡土情怀十足的乐曲,也像一首赞美劳动的诗篇。这就是中国西部高原乡土的人文情怀,高原藏族同胞不畏环境艰难,吃苦耐劳、乐观豪迈、从容自信的形象深刻地印在笔者的心中。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中,农妇脸上的高原红特别显眼,有高原民族风格的服饰和衣着打扮,在阳光中犹如高原圣母般美丽动人。充满笑容的脸上是藏民在高原特殊环境下表现出的自然豁达,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高原生活的自信和感恩。

《亲情》在受光的部分用立德粉和白乳胶作底,上色时透出层层特殊的肌理,是用笔达不到的效果。作品通过深刻的主题、严谨的构图、写实的手法、含蓄的笔触、温馨的意境、和谐的色彩、舞台式的光线视觉效果和亲切的形象描绘亲人。父母亲的满头白发,见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蹉跎、生命短暂。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生命可以延续,那将是回报亲人最理想的愿望。小时候在祖父、祖母的呵护下度过快乐的时光,画中童年的记忆犹如在眼前,让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丰收・喜悦》主体人物突出,形象感人,色彩丰富细腻,运用水彩的不同技法表现如油画般的视觉效果。人物神态的生动刻画及喜悦的气氛在画面中自然流露。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十月是高原农民忙碌的日子,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终于迎来收获的喜悦。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一群高原的农妇正在打谷场上把刚刚打出来的小麦装入袋中,在把麦袋抬起的一瞬间,流露出农民最灿烂的笑容,从嘴角到心里,由情到境,那是农民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也是描绘农民最动人的赞歌,更是祖国和谐昌盛的最有力见证。 笔者在创作中所选择的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主要受中外优秀的农民题材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在农民形象中注入个人对当代农民问题的观察和认识,并尽量寻找相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现当代有些水彩画家不是在创作语言上打牢基础提高艺术修养,而是抵制不了金钱、名利的诱惑,急于求成,有的甚至丑化农民形象,扭曲生活的原貌,违背乡土创作的本质和内涵,这些都与本土、乡土题材以及真、善、美背道而驰。

总的来看,笔者的水彩乡土创作是整体的、大胆的、概括的。以娴熟的技法和探索的激情,以笔代刀,水色交融,追求光与影、光与色的结合以及和谐、丰富的色彩视觉效果。用笔直率、硬朗而朴质。有人说,笔者的作品有纯朴的乡土情怀,有阳光、朝气蓬勃的精神指向,有一种特别感人的泥土气息和乡土味。但笔者认为,这些作品都是笨拙的、真诚的感言,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自然、不造作、浑然天成的乡土感悟,可以触动人的心灵深处。作品构图严谨、用色浓厚、笔法朴拙、宏阔大气、色彩斑驳,有油画般的厚重感。但在乡土写实主义细腻的手法、逼真的刻画、典型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不断在乡土创作上探索是笔者终生不变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本着对水彩画的热情,怀着对乡土的真诚,更有着一大批热爱乡土题材的水彩画家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相信不久的将来,水彩画乡土创作将是一片崭新、开阔的辉煌景象。

注释:

篇10

【关 键 词】 乡土文化;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国当代社会学、民俗学大师先生,尽其全部精力创作了中国近现代民俗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乡土中国》。该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声情并茂地为世人展现了民国以来华夏大地上富于风土人情的社会风貌。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乡土民俗”现象,乡土文化也就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乡土文化从那里开始,被赋予了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它泛指普通大众所创造、使用和沿袭的文化内容。乡土文化是经历着千百年的沧桑和沉浮,是历史厚重的积淀,流传于民间,是民间颇受欢迎的文化符号。一般来说,乡土文化有其特定的载体,其中乡土民情、民风民情是其最重要的载体。溯源追古,华夏大地孕育着色彩斑斓的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乡土民间是我国璀璨文明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宝。随着初中语文大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正视乡土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巧妙地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文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和有效融合,初中语文作为学生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学习乡土文化为学生开阔视野、积淀内涵提供了重要帮手,这样能有效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研究以乡土文化进课堂为论述中心,重点阐述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一、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厚重的乡土文化。具有浓重农耕色彩的文化积淀,在不断变迁的社会转型中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语文教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启发学生积极向上,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乡土文化具有厚重的社会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礼仪和道德,可用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结。如对的艰苦敌后抗争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油然而生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学习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志。

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传承的民俗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体风貌,加强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如《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愉悦;《土地的誓言》中乡民离乡背井时炽热的乡恋;《西洲曲》中江南女子采莲时快乐的动人场景,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情况、美好理想和简单友善的人际关系,这些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一种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乡土文化包含了我国很多文化符号和文化底蕴,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乡土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习得社会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助推学生对全方位、多学科知识的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如在对我国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习得先秦时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追求浪漫、自由的心境;在对类似于陶渊明、杜甫、李白诗歌的学习中,学生们可以领略诗人或悠然自得或忧国忧民或豪情万丈的情怀。

二、提高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效率

作为我国基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具有非常多元化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学内容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教学目标等情况,综合把握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融合。

第一,利用乡土元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否认,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因此它也非常接地气。通常来讲,接地气的事物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教师教学的帮手,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在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热情和乐趣,他们很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影响学习效率。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乡土文化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其更有亲切感,因此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由于很多初中课程涉及到先秦或者中国古代社会,这些文化和描述与现当代学生们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反差,这就阻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引入乡土文化,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屈原《离骚》节选片段时,学生对于楚辞和离骚体非常头疼。诗歌中不仅存在很多生僻字,而且整首诗歌还晦涩难懂,特别难翻译和理解。这时,教师应当把楚国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这样,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乡土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爱国情怀,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语文教学实际也是传递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开拓视野,利用乡土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传统农耕社会,家天下制和父权制构成了封建社会权利结构的核心,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对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山水园林建筑为例,从选址、施工、配饰等多方面都在诠释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状态。

第二,巧借各种习俗,丰富课堂氛围。乡土文化在民间具有肥沃的土壤,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种营养,造就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具有很强中国风的文化氛围和璀璨文明。学生作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主题,同时也是乡土文化生活的影响者,对于它具有浓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的这些先天学习优势,不断丰富课堂氛围。

如以乡间老百姓都离不开的“红白喜事”来说,里面无处不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有人结婚时,民间都采用比较固定的拜堂仪式。在这仪式里,司仪(主持婚礼的人)虽然总会用固定的语言来主持,但其流利的“四言八句”和熟记于心的流畅台词,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诗词句赋的教学时,若能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学生领悟,必然会让学生兴趣浓厚。若要求学生去模仿或改造这些台词,学生或能倾其所学,从而实现老版文化的创新。民间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也承载着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春节写对联、贴对联,元宵节耍灯(组织灯会),清明节化袱(给去世的人烧冥币)祭祖等文化习俗,无一不在召唤着学生们去感悟和体验,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学生语文应用水平的提升。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时,可以借助他对儿时社戏前后场景的刻画,展开联想,挖掘更加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如借助篇文章中“社戏”桥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南戏的历史进程,从南戏的历史看南戏在乡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第三,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与乡土文化建设。虽然初中语文课程不需要像物理、化学那样通过多种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但作为乡土文化来说,它源于普普通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须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积极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参与中融化民俗文化,建设乡土文化。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作为中学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应当充分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建设乡土文化之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