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知识和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知识和技能

篇1

关键词 护理 系统整合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06-04

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学以来,护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系统学科,护理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也不是从属于医疗而被动地完成“症状护理”任务。而是注重研究症状出现的原因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现代护理正形成以服务“健康”为中心的护理体系,与这个体系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就是护理的专业系统。

护理的专业系统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延伸出的各要素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都会导致护理的“专业系统”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护理“专业系统”与毗邻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发生垂直的和横向的多态联系,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会对护理专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用“系统论”理论,将与护理专业直接和间接的内容有机地进行逻辑关联和精取优化,我们称之为“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这是一种方法学的应用,对于促进护理专业系统应用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高,学习会更加主动、知识会更加全面、应用会更加灵活、能力会更加发展。用“专业系统”的理念组织教学,课堂不再是被肢解后的“学时内容”,而是专业系统中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专业系统”的整合能力越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清晰,学生就变得“聪明”、“灵活”,通过系统的整合既可以扩充知识,也可以放大能力。通常所说的“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其根本原因就是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

我们的护理教学总是从系统局部元素开始的,按常规,系统整合过程需要执业后几年方能完成,但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发展,对真正地做到“能力本位”、“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将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整合”(以下简称专业系统),进行一些我们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

护理“专业系统”同其它“系统”一样,是由各个子系统(系统子集)构成,护理“专业系统”以“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三大架构形成知识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多个子集相互联系而形成,而每个基本内容构成系统的基本知识要素,同时,护理又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64项基本操作构成了护理“专业系统”的操作子系统,基本操作之间、基本操作与基本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可衍生出更多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操作技能。

系y的总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换言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则系统发挥的效能要比简单的知识技能相加要大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系统论”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它系统不尽相同,护理“专业系统”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性

护理“专业系统”是生命科学中以护理作为手段来进行健康服务的独立系统,它既不是医疗的一部分,也不是“生活料理”的专门化,它有支撑这个系统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多人认为:护理就是在医疗机构“伺候”患者、按医生的指令“打针、拿药、拖地板”,做到态度好、有耐性、打针利索、拿药不错,就是一个好护士,其实,真正的好护士除了上面这些基本行为外,还应将自我、患者、环境、心理、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影响患者健康的变量很多,患者的具体情况则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合理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离开了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是一事无成的。护理系统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独立性上,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其它专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不需要很高深的文化基础知识,也不需要很精到的医学知识,比起其它专业来,它更需要的是必要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仪表仪态、得体的行为举止。护理的学科独立特点和差异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系统”的专业性。

(二)广博性

护理“专业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物、心理、环境、理化等方方面面,凡是影响人类健康所涉及的因素,护理“专业系统”都将其作为研究和整合的内容,但它以专业从事和研究这些各方面的专业系统不同,它更注重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而不要求成为相关领域精深专家,知识广博,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各种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同患者的沟通更融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生命和健康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护理的干预措施会上升到一个系统化的层次,护理干预的整体效果会好得多,现代护理学中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正是从广博性的特点来设计护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每一个学科,在护理“专业系统”中只是充当“配角”,同时又是系统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护理“专业系统“。

(三)实践性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除了系统自身的技术性操作之外,其它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也比较注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比如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护理“专业”系统更需要的是应用心理学,是如何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进行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而不是一大堆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其它学科的“完整性”的“系统性”在护理“专业系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有护理价值的、在护理实践中能应用的“适用型”知识,而这些“知识”最终被护理实践“同化”为护理专业的组成要素。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护理“专业系统“自身,这种学科的发展历史,其它专业也毫无例外。

(四)人文性

护理“专业系统”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特点,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不完全一样,护理措施就要因人而异、因“文”有别,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为和道德规范,即便是简单的护理语言应用,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大相径庭。

二、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与整合

“专业系统”是一个主观上能够认识、客观上具体存在的事实,这种客观存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以“系统理念”为架构、以“专业要素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既是一种系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是对“专业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主动将专业系统理念渗透到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培养学生整合能力的基本方法,具体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系统要素的积累

系统要素构成系统基础,系统要素的积累一是依靠课程设置,通

过教学内容进行直接扩充;二是将非专业知识优化汲取;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积累过程只是量上的改变,并没有发生真正质的变化。当然,没有数量上的积累,也就很难发生质变,因此,在系统要素积累阶段,要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于引导和指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意”地使这些活动同专业结合起来,学生则在“无意”中得到了系统要素的扩充,专业要素量上的积累为专业系统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要素的优化和重组

系统要素的积累总是孤立地进行的,无数个孤立的知识成果,不联系起来进行系统优化,这些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系统优化就是将孤立的要素进行关联,分清因果、弄明逻辑,形成一个基本的护理系统框架和要素间垂直、横向联系的系统网格。

系统要素的积累大部分是被动进行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也是预先设定的,然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废旧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和扬弃是护理“专业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组就对系统素进行更新和扬弃,让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实用性更强大、冗余性更减少、扩充性更便捷,从而能够使护理“专业系统”发生质的改变,优化和重组是“专业系统”整合的重要方法。

(三)专业系统的理性认识同实践活动关联

专业系统最终的形成要通过理性认识同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系统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专业系统的认识,不断地在新的层次进行”认识与实践“,最终完成“专业系统”的整合。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系统”的整合过程。“专业系统”的整合在短期内是不能够完成的,通常要延伸到工作后三到五年,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系统观和系统整合能力,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将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课程结构

“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医学教育界称为“三段式课程结构”,多年来,我们在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中作过许多尝试,有的精减内容,有的压缩学时、有的增删科目,这些办法各有利弊。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系统原始要素的重组。要适应现代护理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来规划设计系统要素,将构成各要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科目,这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调整到位。“新科目”的形成,涉及师资的不适应,学科“体系”的打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师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也就当与之同步,这也应该从顶层中进行科学地设计。总之,调整结构要围绕“专业系统”进行,需要什么设置什么,尽管破坏了原有科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形成了护理专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一条漫长的但又必须走的路子。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复习、导入、讲授、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对于资深的教师来讲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复习”是将上一堂的内容简要复述、“导课”的形式不外乎“设疑、故事、病例、问题……”,“讲授”大多是课本上的内容,“小结”则是内容的精简版,“作业”也就提几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树立一个“专业系统”的理念,因此应该加于改进和改革。复习的内容可以不是上一堂的旧课,而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包括上一堂的内容),导课的形式更广泛一些,讲授内容时有意识地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溶入渗透、小结时从系统着眼、从要素着手抓住重点和要害,作业则用来巩固当堂课和相关内容与当堂课的联系。这种方法上的改变,会让课堂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我在讲“静脉输液”时,先复习人体血液大小循环,再以“一个空气泡在人体血管中的旅行”导入内容,既讲清了操作要点、也强化了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强调了护理观察,课堂气氛极佳,学生反映甚好。除了平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外,每学期开展一到二次串讲,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联系,这些都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途经。

(三)开展社区实践

组织学生有目地的进行社区实践,社区实践要围绕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展开,并有相应的目的要求。如到医院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医院环境和患者需求;到社区、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假期到乡村卫生室服务,熟悉基层医患情况。

围绕在现实中、社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好专题,利用班会,请资深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我所担任两届班主任的班级都安排了这些相应的活动,这对学生的“专业系统”观念的形成和系统化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强化模拟实训

模拟真实的医患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实训。五年来,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前进行强化实训,我们将这段“强训”时间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系统化整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从训练项目、标准制定、场景安排、操作要求、考核指标都具体进行了周密安排,在训练指导上,不仅仅就完成项目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训练中进行关联,让学生的操作训练向系统化延伸。比如静脉输液的训练,整个操作不过十多分钟,但我们将无菌技术、病源微生物知识、病理学知识、免疫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人际沟通、心理学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训练进行了整合,让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训练,知道了操作规程的其然、也知道了其所以然,孤立的操作项目变成立体的、多方位的“专业系统”的要素集,这对加深学生“专业系统”理念的认识、提高系统整合能力有极大的好处。经过强化实训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角色转变快、熟练程度高,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认真组织实习

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技能得到提高和强化。如果实习组织得法、引导得当,系统整合能力在这一阶段也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平时在校的教学是按教材内容进行的,大部分是护理专业共性的、普遍的内容,而一旦进行实习,接触的则是针对个性的、特殊性的内容,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这种差别,正好是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做好实习计划、与实习医院保持沟通,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之外,还要组织校内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也可以定期巡回指导,辅导的内容一方面是跟踪思想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实习的指导。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是有意义的,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常规性的教学工作,表面看没有更多技术含量,也容易走过场,但只要树立“专业系统”的理念,强化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意识,主动将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其中,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专业系统整合能力培养的困惑问题。认识的缺位是其中之一,“专业系统”的观点是我们总结了自身工作的体会和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科学学、心理学学者提出来的,认识并认可它还有一个过程,加之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各学科的通力配合,共聚物是一种隐性劳动,既无工作量可计算、也无研究经费可支撑,所以一般被当作额外的工作而淡化,在学校倡导开展这一工作后,并没有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仅仅少数教师坚持探索很难取得大面积效果;其次是整体改革的不到位:护理教学的改革乃致整个教育改革,其推进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和脱离实际,反反复复多轮改革,但都很少触及到体制的机制障碍的实质。改革的不到位,对我们研究探讨护理专业的系统化工作Ю戳擞跋欤表现在支撑力不够、积极性不高,计划难于落实,成果不易认可等方面;再次是教学场地设施和教学学时不足:一些专题训练需要模拟正规场景,训练场地不足,影响了真实感,也给“系统化”的有意培养带来一定困难,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学时不足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研究时随意性强:一方面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导致了这项工作存在着随意性,特别在实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教师、医院、学生四方面的联系发生重大变化,计划实施的难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强化对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和整合能力培养的认识,继续探索护理专业系统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相互关系,自上而下的推动这一工作开展,自下而上地形成探究氛围;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对护理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重组;三是通过研究的积累,取得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科学方案,有计划地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的初陪的认识的探索,就开展这项工作的局部班级来看,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的护理专业执业考试的成绩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开展这一工作,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方法,是能够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护理;技能竞赛;体系;院校合作

一、高职院校的护理技能竞赛存在共通性

1.重视培养精英,忽视教育的普遍性,学生的参与率低

一般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举行竞赛都是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子:如“5.12”、校庆等,抑或是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一些比较大型的技能竞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比赛效果和给学校争得荣誉,学校都会指定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参赛,并安排教师对预选学生进行单独培训。这就导致只重视精英培养而忽视了教育的普遍性。因此,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也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竞赛项目少并且不成体系

在竞赛项目的选择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选择“静脉输液”“心肺复苏”等操作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学生往往在大二、大三才会开始接触,大一的学生暂时还不会涉及这些学习内容。因此,竞赛项目的选择范围较小,并且很随机,不成体系,没有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竞赛更重视操作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比如职业认同感、心理素质、沟通技巧等。而要成为一名

优秀的护理人员不是只需要娴熟的操作技能就够了,还需要

良好的职业形象及职业素养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这就需要制订全面、系统和完善的护理竞赛体系,达到全面锻炼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

3.竞赛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竞赛的组织和安排上,都会选择临时指派一名或几名教师全权负责,但没有相应的、完善的管理制度。而负责竞赛的教师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遇到问题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交流。因此,工作效率的大大降低也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和临床的差距较大,不能学以致用

临床知识的更新较快,书本知识的更新往往要滞后于临床知识。这使得学校培训的很多操作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这种现状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增加了临床带教教师的工作量。

二、构建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竞赛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竞赛,再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等赛制规定,层层选拔,选出优胜者。其重视教育的普遍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从大一直到毕业,根据学生每学期的主要学习任务举行相应的竞赛活动,并制订详细的竞赛计划。在举行竞赛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不足之处,要随时修订计划,使竞赛计划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第三,在竞赛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主要导向,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比如,在大一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护士执业形象、护理礼仪,团队协作能力等;大二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沟通技巧及应变能力等,再通过临床护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临床护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大三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敬业精神、职业能力及面试能力等。通过三年有计划、系统的培训,相信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四,在竞赛的形式上多样化。竞赛形式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根据竞赛内容选择合适的竞赛形式,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成立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管理委员会,分工明确,在竞赛过程中有任何需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事宜均由相关人员完成。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采取院校合作方式,缩短教学与临床的差距。竞赛项目的筛选、竞赛标准的制订、竞赛现场的指导和评价、竞赛评分标准的制订等,都由合作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参与及指导。这种院校合作的方式,大大地缩小了临床与教学的差距。同r,院校合作方式使学生能尽早地与临床护理接触,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临床专家的指导还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七,院校合作的方式,使医院和学校得到了双赢。对于教师而言,院校合作的方式,使学校的教师学习在和临床教师共同商议竞赛细节、制订评分标准的同时了解到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临床先进护理知识,使在校教师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对于临床护理教师而言,通过多次担任竞赛评委,对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临床护理教师也可以从在校教师这里,获取一些护理教育方面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双方都获益匪浅。

三、结果

1.两组护生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入学分数、就读护理专业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条件均衡可比。

2.两组大专护生职业认同的得分情况及比较分析

两组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及总均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篇3

关键词:综合护理;产妇分娩;分娩质量;泌乳功能

分娩是产妇必经特殊生理阶段,产妇分娩过程中心理情绪直接影响到分娩的质量及产后泌乳功能[1]。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在分娩过程中更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2]。产前由于宫缩疼痛而导致不同程度上的紧张害怕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产后机体功能的变化,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病理的改变[3],对分娩质量及泌乳功能带来负面影响。为提高初产妇分娩质量、泌乳功能,本院针对80例初产妇,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及泌乳功能的影响。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产科接收的初产妇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年龄20~29岁,平均年龄(24.35±1.25)岁,平均孕周(39.17±0.58)w。观察组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67±1.64)岁,平均孕周(38.45±0.63)w。均为单胎,胎位为头位,无脐带绕颈,无前置胎盘,产妇经检查均未伴有严重妊娠期综合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如注意产妇产兆、胎儿胎心监测、做好生命体征检测及常规检查、分娩手术消毒准备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内容包括:①产前综合护理:由于初产妇为首次分娩,对于分娩知识及过程中注意事项认识模糊,护理人员应为产妇及家属讲解相关分娩知识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的问题,转移产妇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由于产妇孕后期行动不便,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进行活动、翻身,选取舒适,有助于产妇休息,对产妇进行分娩呼吸、用力技巧指导。②分娩综合护理:产妇出现宫缩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用力屏气,增加腹压,使胎头下降,在宫缩间歇期,告知产妇保持放松存留体力,避免用力过度造成体力不支及宫缩乏力。进入最后产程时,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采取合适的分娩,避免用力不当,并指导产妇调整呼吸频率,时刻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情况,对情绪紧张的产妇,进行鼓励和安慰,待胎儿顺利娩出并断脐后,第一时间抱给产妇,与其接触,有助于产妇情绪的稳定及疼痛感的缓解。③产后综合护理。叮嘱产妇家属及探视人员,在病房内勿大声喧哗,为产妇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方式,做到早吸吮,专业母乳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胎儿哺乳及护理方法的讲解,并亲自示范按摩的正确方式,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严格监督产妇饮食,告知家属饮食方面禁忌,产后常与产妇进行沟通,避免其发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乳汁分泌,指导产妇对婴儿进行抚触、沐浴、更换衣物等护理,使产妇适应自己的新身份,有利于积极情绪的调动。

1.3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质量,包括:新生儿窒息及产妇产后出血情况,采用评分方式对产妇产后2 d泌乳量进行评估:无乳汁分泌为0分;乳汁量无法满足新生儿,需辅以奶制品为1分;乳汁量基本满足新生儿需求为2分;乳汁量满足新生儿需求为3分,乳汁量满足需求且有余奶现象为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分娩质量 观察组初分娩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2泌乳功能 观察组泌乳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护理优点及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护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中[4]。随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发展,加强围产期初产妇的护理对于产科产妇分娩有着优质的使用价值。常规护理仅仅局限于患者的躯体疾病护理,缺乏对其社会、精神、心理等方面干预,而综合护理模式将现代护理观作为指导,将患者作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基础框架,从多方面考虑患者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助于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进步。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80例初产妇分娩采取综合护理模式,产妇的分娩质量及泌乳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及泌乳功能影响好。原因在于综合护理模式强调对产妇心理情况的重视,增加初产妇对于分娩知识的了解度[5],为产妇解答疑惑,了解产妇内心真实情绪,帮助产妇疏导紧张不安的负面心理,有利于产妇建立良好的分娩心态,提升产妇分娩时的配合度,进而利于分娩完成[6]。在产妇分娩后,为产妇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对产妇进行正确的按摩,并指导产妇专业有效的乳汁分泌方法[7],促进产后2 d内乳汁分泌量,增加产妇母乳的信心,促进产后母乳分泌及机体功能恢复[8]。因此,综合护理较传统产科护理更适用于初产妇分娩。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分娩效果明显,产妇分娩质量及乳汁分泌情况好,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佘翠萍,李汉群.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质量的影响程度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330-1331.

[2]钟小雁,朱彩霞,黄水燕.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208-2209.

[3]马慧华,鲁燕.产后康复指导护理对产妇分娩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53-155.

[4]柳叶,莫幼儿,周伟伟.创新护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4,23(5):54-55.

[5]宋卓玲.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8-100.

[6]聂芹.产科分娩室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75-78.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篇5

关键词:护士理论知识分数 护士操作技能分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0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02-01

如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提高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引起我们每个从事护理事业的医务人员深思。现就如何提高本科室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应用于临床,通过护理教育持续质量改进来提高科内护士的业务考试分数。

1 计划(Plan)

1.1 要抓好在职护士的业务学习,及时吸取新知识,科内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适应于临床的需要。

1.2 科室每月要组织全体护士进行一次疾病查房,主要针对本病区病人的疾病特点,提出专科护理,并收集一些其他医学杂志上对该疾病的护理及治疗有关的新见解、新知识、新发展,鼓励护士发表各自的观点,取其之长,补其不足。

1.3 护士长对本科护士每日进行晨间提问,以本科常用的知识及常见的疾病为主。如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作用及副作用。常见病方面则以本科常见急症抢救、常见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以及护理为主。

1.4 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类仪器操作培训,以提高护士操作技能。

1.5 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种应急流程培训,以便护士在各项护理操作时按规定流程处理。

1.6 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项制度培训,以强化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7 医院护理教育中心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分层业务学习,针对各层级的护士特点,让各科的业务骨干进行业务讲课,以便让护士掌握更全面的护理知识。

1.8 医院护理教育中心定时组织各科室护理质控员进行培训,以强化各质控方面的护理知识。

2 实施(Do)

2.1 科室每月针对科内业务学习组织护士进行一次护理理论考试,打好坚实的护理理论基础。

2.2 科室每月组织护士进行一次护理操作考试,以加强护士的操作能力。

2.3 医院护理教育中心每季度进行一次护理操作考试,重点突出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如CPR等。

2.4 医院护理教育中心定时组织全院护士进行护理理论考试,以及时全面掌握全院护士护理理论水平。

2.5 医院护理部定时进行质控考核,如:糖尿病质控、压疮质控等。

2.6 医院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科室季度考核,通过检查来发现科室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3 检查(Check)

3.1 科室教育护士每月对科内业务考试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出此次业务考试需掌握的重点、要点、难点。

3.2 科室每月民主生活会时护士长均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的考前培训。

3.3 护士长每周2次组织科内护士集体讨论现科内病案存在的护理问题。

4 总结(Action)

通过2013年护理教育中心及科内进行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来比较2012年和2013年本科室14名护士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汇报如下:见表1。

干部病房病人的病情复杂,离休干部及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士要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篇6

关键词急诊;预检;护理机智;养成

Abstract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took the hospital quit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offices, nurse quick-wittedly smoothly develop to the nurse work essentially. The article explained nurse quick-witted concept, the discussion influence nurses quick-wittedly fosters the factor, the different stage nurses the training plan as well as the effect appraisal which quick-wittedly fosters, expected offers a few ordinary introductory remarks so that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Key WordsEmergency;Nurses quick-wittedly;Fosters

护理机智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护士护理才能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护士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淀和升华,所以,其获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主要靠临床工作中的教育培养和个人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总结。

护理机智直接影响护理质量高低,尤其是在急诊科,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集聚场所,其大部分工作都是非程序性工作、突发性强,患者不但多且流动性高,除了病人及家属希望得到快捷、高效、优质治疗和护理外,还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急诊护士除了具备一般护士应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护理技能技巧外,还特别要求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应变能力,在面对突况时,需具有较强应变能力,通过细致观察、敏锐思维和正确判断,善于从现象中发现、分析、找出问题本质。护士的这种综合分析和应变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技能技巧为基础的,并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逐渐培养和形成。因此,护理机智尤其是急诊科的护理机智养成对急诊护士减少纠纷、顺利开展工作尤为重要。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针对护士机智的培养制定并实施了系列培训计划,取得了满意效果,简单介绍如下。

1影响护理机智养成的因素

总体来说,影响护理机智养成的因素很多,如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技巧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除了这些以外,主体丰富的经验、阅历和宽广的视野以及个性特点,甚至本人的身体素质等都对护理机智养成与发挥有直接影响。当相同或类似刺激再次出现时,主体会有一定适应性和耐受性,急诊新手和老手在遇突发事件时紧张程度和处理方式大不一样就说明了经验对护理机智养成的意义;一个性格外向、乐观的人容易被别人理解和获得别人帮助,人际矛盾很容易获得解决;另外,疲劳、消耗、困倦、患病的肌体状态也会使主体处于非最佳心理准备状态,从而降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下边简单说明影响不同年资护士护理机智形成的因素。

1.1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年以内的护士

1.1.1理论知识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护士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欠缺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表现在法律知识及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欠缺,我们知道,理论知识素养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理论知识欠缺不但制约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也导致患者对护士的低信任,因此,持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护理机智养成的基础条件。护士只有掌握宽泛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才能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向医师提供可靠情况,防患于未然或使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也才能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2.2专业技能技巧

能力形成不是凭空的,在掌握了知识后还必须通过练习和操作形成初步技能和熟练技巧,才能形成自动化的稳定的能力。众所周知,急诊科的许多先进医疗仪器,急诊病人有别于专科病人的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这都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底气十足、神情气闲、有条不紊地处置突发事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一般来说,她们科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护理基本技能差、技术水平也比较低,所以不断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练习和培训是必须的。

1.1.3沟通能力

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一剂良药,尤其是在急诊工作中,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对做好工作,减少投诉非常重要,很多情况下急诊出现的问题大多与主体的沟通技能技巧水平相关,尤其是刚步入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更是如此,因此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视患如亲,对服务对象耐心解释和沟通,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能力作为该阶段护士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4护理经验欠缺

与高年资护士相比,新护士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往往是片面的,尤其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护理工作经验不足表现的非常明显,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决策和应对,缺乏冷静分析和恰如其分处理。因此,介绍和学习间接经验、不断总结直接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1.2 三至五年以内的护士

该阶段护士的一般特点是:有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专科理论、技术操作及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不够娴熟,有待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及法律意识亦需强化,个别护士对患者服务态度生硬,与患者沟通不良,因此,该阶段护士应特别注重其专科技能及服务理念培养。

1.3六年以上的护士

该阶段护士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扎实的护理技能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做到处理问题冷静沉着,抢救病人快而不乱,已经实现了新手到老手的转变,具备较高的护理机智,若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再上台阶的话会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2针对各阶段护士特点,制定不同培训计划

2.1工作两年以内护士的培训

2.1.1理论培训

新护士到岗的第一个月,基本掌握基础护理学有关内容,熟悉抢救物品的位置、抢救物品及药物准备及使用,熟悉本护理单元工作环境及各类物品取放,为赢得患者对护士专业素养的高信任和护理机智养成创造基础条件。聘用期内除护理部、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及考核外,每月组织新护士进行理论考核,考核内容为三基内容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以外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等内容。

2.1.2综合素质培训

新护士到岗的第一个月,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由经过护理部带教资格考核、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经过科内培训的老师带教。第一个月内,基本掌握医院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岗位职责、护士仪表、行为语言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聘用一到两年内,学习并掌握实用期的内容,重点是学习并基本掌握沟通的技能技巧与方法。宏观层面树立重视沟通观念和意识,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培养,开展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需要,组织礼仪、美容知识讲坐,开展旅游、美在我心中等多项活动。

2.1.3操作培训

试用期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聘用期加强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定期组织操作、理论考核,制定每月明确的考核目标,强化训练,利用每周一和周五晨交班时进行科内理论知识随机提问,每月进行两项操作考核,如: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等,对重病人和疑难病例进行护理会诊等形式,使该阶段护士熟练掌握基础及专科护理操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持续提高。

2.2工作三到五年以内护士的培训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外,科内每月组织参加一项操作考试,每月进行一次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专科知识及技能。使该阶段护士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沟通能力、熟练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及配合专科抢救的知识及技能技巧,并能指导临床实习生的实习工作。

2.3六年以上的护士培训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外,科内每两个月组织一项操作考试,每三个月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无故缺考或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均与奖金挂钩,使该阶段护士具有综合护理能力和熟练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如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呼吸机、除颤仪的应用等),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掌握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急救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带教临床实习生的工作能力。

3灵活机动的排班制度

急诊科统管着急诊预检台、抢救室、留观室、暂观室和补液室几个科室,护士较多,能力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如何做到合理排班,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和互相取长补短,使每个护士都能够在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困绕护士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我科对工作两年以内的护士,以急诊补液室岗位为主,未取得护士职业证书前,不得单独上中夜班,这使新护士的基本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对工作三到五年的护士,以留观室和暂观室岗位为主,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使该阶段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工作六年以上的护士以抢救室、留观室和补液室主早班、带教老师岗位为主。同时每天排一个跳班,以备中夜班急救病人多,有突发事件如有成批伤时协助中夜班护士,该班由留观室和抢救室护士轮流执行,利于护士全面培养,为人员调配提供基础。

4效果评价

篇7

摘 要 目的:探讨微技能培训法在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中的效果。方法:对18名急诊低年资护士使用微技能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急诊专科理论知识、抢救技术的掌握情况。结果:培训前后急诊理论知识、抢救技术各项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能够有效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能。

关键词 微技能;培训;急诊科;应急能力;护士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5

临床应急能力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术处理病人急危重病情的能力,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1]。由于急诊科疾病复杂多样、病情急重变化迅速、专科性强,对护士临床应急能力要求较高[2]。而工作不到5年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应对急危重症病人或突发事件时难以有效应对,增加了抢救护理的风险性。因此,对进入急诊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行之有效的专科培训,提高其专科技能,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2012年10月根据急诊科特点,我们设计了微技能培训法,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1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名,女11名。年龄21~35岁,平均(26.13±7.40)岁。学历:本科6名,在读研究生1名,大专11名。纳入标准:(1)均有护士执业证书。(2)急诊工作年限<5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微技能培训

1.2.1 培训内容 微技能分为急诊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2个方面:(1)理论知识。急诊常见疾病理论知识、急危重症病情观察、治疗抢救配合、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2)抢救技术。心肺复苏、电除颤、机械通气、心电监护、负压吸痰、气管切开/插管、动静脉穿刺、清创包扎、危重病人接诊/转运、抢救记录书写,共10项。

1.2.2 培训时间 每周一到周五晨间交班后抽10 min,对各种原因未参加培训护士由当天授课老师补充教授,确保每位受训人员学习时间及学习机会。

1.2.3 授课老师 由急诊科获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老师轮流教学。

1.3 效果评价 对急诊监护理论和抢救技术2个方面进行考试考核,即在开展微技能培训前进行1次全面摸底考试,在培训半年后进行第2次考核。急诊理论知识考核5项,每项10分,总分50分;急诊抢救技术考核10项,每项10分,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3 讨 论

急诊护士应急能力指护士在急救护理工作中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运用娴熟的技能,有效配合抢救及治疗的能力。急诊科是先进的临床治疗手段、综合性监护技术的特殊科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抢救能力及应急意识。急诊护理质量的优劣是评价急诊护士专业技术能力和护理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低年资护士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生疏,导致病情观察不及时、应急处理不到位、难以有效配合抢救治疗等问题[3]。对进入急诊的低年资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有利于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职业风险[4,5],使其能尽早胜任急诊工作,保证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

3.1 采用微技能培训符合护理工作特点,利于护士持之以恒 传统急诊专科培训方式多采用时间块进行一次性或阶段性的集体培训,学习内容多,信息量大,护士容易学过即忘,收效不佳。一些培训甚至占用护士个人时间,导致护士对培训兴趣低、积极性不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各项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利用时间点的微技能培训方法较传统培训模式更能有效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微技能培训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了护理工作中10 min的零散时间,每天学习某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科学利用了护理工作的重复性,一方面使短时间学习的知识能在临床工作中被反复练习,及时强化,所学内容得以巩固,最大限度提高护士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较少的学习时间有助于专科培训的长期开展,持续知识更新,而不会影响护士的休息时间。

3.2 提高护士主动性,学习工作两不误 微技能培训方法将急诊护士应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点进行有机分解,选择实用性专科性强的内容组织学习。对急诊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抢救技能、操作流程3个方面,再将3部分细化分解成子内容以符合微技能教学。急诊护理可归为反复应用的操作技能,可在低年资护士工作中对各项技术进行强化,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培训内容,使护士在工作中掌握,在掌握后得以巩固,把学习任务转变为自我技能的学习,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更新理论知识、完善操作技能,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研究显示,通过微技能培训学习,低年资护士急诊常见疾病知识、抢救技能及操作流程熟练程度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微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

3.3 丰富了急救护理培训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采用传统团体集中培训模式,培养一名合格的专科护士一般需要2年时间[3],而急诊专科性强、护理技术更新快,且对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要求高,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所需要的周期更长。低年资护士通过长时间不间断临床继续教育后,其专业成熟度在各方面可以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表现为专科知识、救护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及效率大大提高,相比培训前,成绩明显。在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专科培训中运用微技能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专科护理知识、急救技能的掌握,提升护士的应急能力,不失为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采用微技能培训方法可以促进对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长周期高效率的专业培养,不仅提高了护士应急能力,还能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学习和工作负担,从而使工作与学习互补,建立良性循环,达到满意培训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学勤,余 咏,杜德伟,等.ICU专科护士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79-1281.

[2] 王宝春,陈碧群.厦门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专科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300-3302.

[3] 宋红霞.心灵体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2:65-68.

[4] 宋爱琴,牛学红,李西荣.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的应用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58-59.

[5] 李庆印,朱志鸿,韩 璐,等.心血管ICU护士对危急值掌握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01-4003.

篇8

1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致使现有的护理队伍参差不齐,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知识老化,尽管职称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有的还不如低职称的护士,形成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失调,近两年才有本科生充实到临床[2]。随着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进行继续学习从事临床工作都吃力,还如何承担得起护生的带教工作,学术、科研就更无从谈起。更何况根据知识更新法测算,一次性学校获得的知识不到十年就会老化,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如果没有获得继续教育,她所拥有的知识一半应更新,因此,继续护理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

2.1护理模式的转变确立了新的护理观念,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系统性整体护理代替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护理模式的转变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护理教育的形势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这些知识的充实和能力的提高,是护理人员在学校里无法得到的[3]。

2.2继续护理学教育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推动医院科研水平,对开发项目、课题研究、引进新技术、挖掘多方潜力的惟一途径。

2.3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原有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加深,以完善知识结构。

3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为基本框架,采用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全程培训的立体化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临床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专科理论与专科技能以科室为主,不能只局限于短期培训、学术交流、会议、专题讲座、外出培训等这些只有少数人能参加的培训。

4继续护理学教育的作用

4.1通过继续学习提高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使其更具合理性、合法性。

4.2继续护理学教育在带教中的作用继续教育提高了高年资护士的理论水平,使带教更具科学性,让即将进入临床的护生有计划的岗前培训、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完成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以及护生参与护理研究培养护理科研能力,将其培养成自信、客观、有责任感、有护理管理能力、有专业技能等新型护理人才,为今后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3继续护理教育的实施提高了科研创作能力我院开展继续教育3年来护理论文、护理科研的数量质量逐年增加,仅以国家级护理论文为例,2008年为24篇,2009年60篇,2010年62篇,2011年仅上半年就已35篇。临床上小发明创作也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如皮肤科红外治疗仪架的发明,外科护士输液架的革新等都是临床护士继续学习结合实际的有力见证。

4.4继续护理学教育可以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服务质量,使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加深,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为科教兴院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人员,为医院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医学护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护理专业的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也不断改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不能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这种终身性教育方式是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唯一途径,它以人为本,注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潜力、交流与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全方位能力的更深层次的培养教育,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完善了知识结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继续护理学教育做大做强,以适应护理改革和护理学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瑛琳.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设想.继续医学教育,2011,15(3):34.

篇9

目的探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观察组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两组护理带教满意度、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37/39),对照组为69.23%(27/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707,P<0.05);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11.775、8.907,P<0.05);观察组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16、3.924,P<0.05)。结论医院临床护理实习带教中采用小组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带教小组;护理管理;实习

医院护理实习带教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护理实习生的职业生涯以及对护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实习生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1,2]。传统护理实习中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带教教师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则是各带教教师取长补短,促进实习生对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3]。本文选取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分别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小组模式,比较护理管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事先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年龄在19~24岁,平均年龄为(21.09±2.44)岁;学历:本科20例,大专14例,中专5例。对照组年龄在19~23岁,平均年龄为(21.02±2.38)岁;学历:本科21例,大专12例,中专6例。两组在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具体如下:

1.2.1带教小组教师的选拔与培训

在护理实习生刚进入护理工作岗位时,带教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因而要选择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职业素质高、学历水平高、有责任心、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实习生的带教教师。根据科室情况,从医院护理部选取4~5名具备以上条件的护理部主任和科室护士长成立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学心理、带教方法、组织护理教学能力、基础护理示范能力等专业培训,选择成绩最优者作为带教小组组长,全年相对固定,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护理带教时间和带教内容,对实习生严格要求。

1.2.2带教小组职责

各带教教师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实习生。整个科室的带教工作由带教小组组长负责管理,根据各带教教师的排班情况和负责重点安排带教内容,如带教教师是科室护士长,则组织护理实习生进行临床病情观察、理论知识学习、护理查房等工作;如带教教师是护理部主任,则组织护理实习生学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业务学习等。

1.2.3带教方法

(1)每一批实习生入科时均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和掌握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及知识水平,及时制订带教计划,确保每名实习生能够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并对实习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从思想上热爱护理事业;编制护理带教计划表,带教小组长定期查看带教进程,了解实习生学习进展情况,并对带教工作中的不足发表意见。(2)实习期间定期召开带教教师会议,分析每名实习生的优缺点,而对每位带教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委婉指出其带教中的不足,帮助带教教师和实习生及时更正错误,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3)在具体带教中,加强细节管理,对实习生的出勤严格管理,让实习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时间观念;严禁实习生在带教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独立操作,防止错误的发生和延续;全院统一进行实习生出科考试,此外,教学之余也要关心实习生的生活、升学和就业问题,鼓励实习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实习结束时召开第二次师生会议,实习生要提出对科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带教教师在带教中的表现,并对今后的带教工作提出要求;最后由带教教师填写临床护理带教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实习生的学习工作态度、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等,同时由实习生对带教小组长和带教教师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带教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2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实习结束后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由带教教师共同制定考核试卷与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满分分别为100分,由多名带教教师综合评估。

1.3.3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

在护理实习过程中,统计实习生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带教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为69.2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88.78±7.29)分,对照组为(71.63±5.44)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85.18±7.47)分,对照组为(72.19±5.21)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10.2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15.3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讨论

3.1提高实习生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比较单调,实习生和带教教师之间缺乏必要沟通,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示等,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提高实习生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在角色扮演中能够体会病人的痛苦与心理状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更好地为病患服务,使实习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得到有效提升和完善[4,5]。

3.2提高实习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中实习生只能得到一名带教教师的指导,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能够得到带教小组教师的共同指导,学习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加全面,因而实习生学习更加积极,能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的自学能力[6,7]。

3.3提高实习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能够对病例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预知问题能力,而且以小组为单位,思维更为发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8]。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并且能够互相纠正错误,学习成员好的做法,从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4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护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9,10]。本研究中,观察组实习生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为69.2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护理带教满意度。观察组实习生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实习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减少实习生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伍桂芳,潘群会,罗晓玲.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6(B03):713-714.

[2]崔丽娟.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人人健康,2016(16):146.

[3]王子凤,张颖,李萍.实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及运用实习带教进程表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探索[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70-72.

[4]杨瑞蓉.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3):15-16.

[5]陈柳红.新形势下门诊护理实习带教的工作体会[J].包头医学,2012,36(2):126-127.

[6]田家莉,董胜莲.临床带教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64-565.

[7]孟英红.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268-269.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实习的10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平均(20.34±1.25)岁,其中95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根据带教方法的不同分为各5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生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即由带教老师负责讲解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包括骨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观察组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根据4周的实习时间制定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对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基础护理理论进行学习,并对护理实际操作进行初步了解;第2周需进一步安排学习骨科的护理知识,并对实际操作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第3周运用护理程序,教师指导护生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满足患者的需要,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周教师与护生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护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者相关操作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答与指导,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相关护理技能的操作与应用[4]。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

1.3观察指标

4周实习结束后,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骨科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表进行评价,每项评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周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96.32±2.14)分与(89.19±3.94)分,而护生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3.59±4.20)分与(84.20±4.11)分,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生在踏入真正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临床护理的实习作为重要的阶段,能为护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实习阶段所采用的带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护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均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护理队伍的建设和质量产生影响[5-6]。在以往骨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多采用经验式教学,没有系统的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不注重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不注重与护生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了对护生独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阶段式带教方法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推进教学计划,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便了护生的学习,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同时调动了护生间的互动性;带教老师也可以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病例对护生进行操作培训,根据护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个性化培训[7-8]。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护生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在4周实习时间结束后,其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与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阶段式带教方法的优越性。总之,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理论与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骨科护理工作。

作者:韩书环 马巧灵 李三华 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赵泽艳,邹家柳.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4-145.

[2]程晓红.ICU专科护士护理带教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33):300.

[3]孙晓光.专业集中规范培训对骨科新护士综合能力的影响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97-298.

[4]孙雪婷,高洁,马语莲.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821-822.

[5]李克群,蒲静.阶段式带教入科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120.

[6]吴莉青,刘艳,孟杨,等.应用阶段递进式带教计划培训护理本科实习生的教学效果[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