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银行的理财保险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邮政银行的理财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邮政银行的理财保险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建设 三农服务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

(一)传统的农业金融需求

传统的农村金融需求仅仅只是涉及农业的信贷资金往来,细分的话,可分为两面:一方面,有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农村地区不像城市,房子、汽车需要消费贷款,而在农村,宅基地按每户人口划分,宅基地虽属集体所有,但农民拥有使用权,自建房已足够家庭使用。只是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这也是导致传统金融需求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使用权,即使贫困的农村家庭需要资金产生金融需求时,比如需要购买汽车,但基于没有可抵押的担保品,几乎是不可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时往往第一寻求的对象是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来自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这是主要的金融需求。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季节性强,就会产生季节性小额资金贷款需求,但是农业同时伴随着规模小,季节性强,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的劣势特征,农民取得贷款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来自农业的金融需求就不单单是季节性的购买良种、化肥和农药等,而是逐渐向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方面转变。随之而来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比如,购买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价格昂贵,即便是农村集体联社也负担不起,也达不到贷款条件,这时,融资租赁模式就需要引进,随之也就需要担保公司这样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设立。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农村”金融需求

产业经济学认为,农村城镇化表现为农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表现为劳动力就业结构从以农业( 第一次产业) 为主向以第二、第三次产业为主的转变,并由此带动人口和资源的空间结构从分散到相对集中的过渡( 郑文辉,2008)。这个过程中,新创办企业、工业园区、涉农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等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融通,引致新的金融需求。这些需求具体表现如下:(1)新办企业、涉农乡镇企业(企业类单位)亟需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担保;(2)农民(个人类)依托自有住房、宅基地进行创业,除自有资金外,也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个人创业基金;(2)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同时预防自然灾害的农业保险也需要应运而生;(3)农村居民收入上升,也增加了对金融服务便利性的要求等

(三)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的“农民”金融需求

过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给农村地区无养老保障的农民带来巨大的压力,一辈子劳苦作业,不敢享受。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存钱防病养老”的压力,这在理论上应会降低农村地区“高储蓄率”,释放一定的闲散资金。但事实是“高储蓄率”依然并未有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金融知识教育远远没有普及,即使相应的农民有了理财的想法,想让储蓄保值升值,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财知识和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储蓄依然只是高通胀之下的存款。农村地区的“高储蓄率”一方面表明,农民大多是厌恶风险的,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不被大家认知或者理财产品并不符合农村地区人们的理财需求,这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金融要求。

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过去有“农业”、“农村”各项经济活动产生资金短缺时才产生金融需求的“被动”模式,现在又产生了农民“主动”理财的需求,这些变化都需要更好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也是各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契机。

二、1979年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形成正规的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体系。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环境变化、“三农”问题受到重视及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近十几年来的市场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迁,目前主要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非银行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市场结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

1. 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改革的深入发展,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由于农村生产劳动率低,盈利少,且市场经济向来遵循“添花不送碳”的规律,这就必然会使资金从劳动率低下的农村向城市转移。1997年来,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以及2001年入世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减少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据统计,截至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一共撤消了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其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越来越低,逐渐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农业银行只撤销部分县域农村支行,并未完全退出。)

2. 农村发展银行的建立

1994年,农村发展银行成立,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以保障粮棉油流通的业务为主,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很少涉及,对农村金融市场自主性的影响很小,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中固定的一方,并不影响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本文在此不作讨论。

3. 农村村镇银行的兴起

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旨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允许各类资本参与开设农村机构以来,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金融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2月8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获南充银监分局批准开业。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发起行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村镇银行快速成立起来并发展。近3年来,每年村镇银行新增数量快速提高。

截止2012年末,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共计1433家;到2013年3月1日,村镇银行成立六年整,又新增69家,共计1502家。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不可忽视的新型金融机构。

4. 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金融的深化改革,过去农村信用社实行的集体所有制存在严重的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日益严重,改革从2003年开始,改革要方向是股份制改革,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目的是明晰产权和改革管理体制。截止2013年3月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52家,农村合作社141家,县市统一法人农村信用合作社1795家。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也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邮政储蓄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为中国邮政银行。过去多年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将农民的储蓄上交给人行,靠固定利息盈收,造成巨大的农村资金流失。在国有商业银行推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邮政银行的成立,由于其网点的广泛分布,极大的促进了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消除。

(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金融制度的深化改革,新型金融机构的成立,原有机构的改革,作为金融市场上供给的一方,在数量上的发展都在逐渐的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但是在金融服务的层次上,针对不同的对象,却一直呈现出供求不平衡、不匹配的局面,各家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也没有基于市场需求来进行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股份制银行进行了改革,但其在经营上仍停留在过去简单的存贷业务上,贷款的投放限制条件高,没有股份制银行的产品,也没有专门的客户经理服务。

村镇银行成立的数量在增长,但大都基本各自一体,不成规模,在面对市场上不同对象的需求方面,其农村金融的供给在各项产品研发上成本偏高。现实生活中,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村镇银行将目光锁定在大型银行的客户群体,却提供不了相当的服务水平。

邮政银行成立以来,拥有营业网点37000多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总数的2/3以上,但邮政银行在业务和产品设计上却一直模仿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

三、金融机构适配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

(一)大力普及金融知识,让金融需求更加明确

各方金融机构宣传和服务方面的“软成本”的增加,才能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平衡。需普及的金融知识包含支农惠农政策、借贷政策、理财产品的更新等。农民是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他们最切实了解农业生产、生活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只有有力的宣传相关金融知识,农民们才能更好科学的做出决策,更好的享受金融服务。

(二)明确金融需求,找准各方市场定位

针对传统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应在他们网点广泛,储蓄客户扎实的优势基础之上,在农资借贷方面做好贷前需求挖掘和贷后跟踪的服务。对于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产业升级引致的金融需求,村镇银行应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小微客户作为业务发展主要目标,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在其他金融机构顾不到、看不上的地方提供自己独特的金融服务。

对于农民们储蓄资金理财保值增值的需求这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改制成果并未见效很快,村镇银行规模小和成本高的劣势,他们都不具有这块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邮政银行由于乡镇一级网点的存在,使得其能够以渐进式的发展逐步深入广大农村,利用网点和人员的广泛覆盖,以较低的成本发展客户,了解挖掘客户的金融需求,这样邮政银行在农村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而应抓住这样的契机,在完善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也先尝得这块蛋糕。

当然,农村金融需的动态变化仍在进行中,供给方要以前瞻的视角关注金融需求变动的趋势,使得农村金融供给开放、灵活,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美玉. 试论传统影响下的农村金融需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7).

[2] 刘芬华. 适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