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学生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助贫困学生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

篇1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县成立由文教局、财政局、纪检委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筹措资助资金;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有关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及方式

1、资助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等。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县资助小组根据财力、本地地域之间差异和各学校上报贫困生情况,制定全县资助贫困生的实施方案,并确定资助名单、资助方式和补助标准,同时通知有关学校。

4、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学校凭资助金领取表到县资助小组报帐,县于10日内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受资助学校。

5、县资助小组要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同时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报市资助小组,市资助小组将全市情况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后报省资助小组备案。

四、帐户与资金管理

1、资助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用于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用于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要集中掌握,用于购买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五、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和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并报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2、县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两个不让”要求,切实帮助贫困大学新生和贫困高中新生圆梦校园,今天,共青团__市委联合__电视台、____集团在这里举行20__年__市“__学子”“芙蓉学子”助学结对仪式。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共青团__市委向长期以来支持__市青少年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一直以来热心青少年事业、帮助贫困学子成长的__集团和湖南省常德卷烟厂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我们今天助学结对仪式的市委张书记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团市委将前段时间开展的爱心助学工作,特别是“__学子”和“芙蓉学子”的助学结对工作,向各位领导、来宾和同学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20__年市本级“爱心助学”工作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今年市本级共有270人申报爱心助学资金,其中215人得到不同渠道和程度的资助,其中大学新生155人,高中新生61人,资助总金额达69.2万元。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争取”:一是着眼于市外,切实加大对市外各类爱心助学援助项目的争取。今年团市委共向市外推荐需资助的贫困大学生122人,资助金额达46万元。其中争取到湖南省常德卷烟厂资助的“芙蓉学子”32人,奖励和资助资金10万元;争取到__省明德奖学金资助庆元、景宁、云和、遂昌四个县的贫困大学生32人,资助资金达12.8万元;争取到中央、省圆梦大学资助贫困生58人,资助资金达23.2万元。二是立足市内,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市内助学援助的手段。今年市本级共完成市内资助贫困大学生44人,资助金额共22万元。其中争取到__集团资助的“__学子”40人,资助资金达10万元;联合__电视台和__广播电视报专门开通“爱心热线”,共同寻找“贫困学子”,帮助联系企业和个人结对贫困大学生6人,资助资金达1.8万元。

二、今年开展“爱心助学”工作的基本做法

1、周密部署,提前对接,充分准备。每逢暑期,“爱心助学”活动就成为团市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团市委专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的爱心助学工作,提出了“安排提前,摸底提前,对接提前”、“筹资渠道拓宽,新闻宣传拓宽,资助面拓宽”的“三提前、三拓宽”的工作要求。团市委爱心助学办公室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6月初就制订了爱心助学工作方案,就筹资、宣传、结对、学子库建立等工作作了详细周密地安排;并于6月中旬在全市开展了高三贫困学生情况摸底调查,及时建立了即将参加高考的贫困生学子库。高考一结束,我们及时将贫困学子的考试成绩输入到学子库中,在第一时间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爱心助学的顺利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团市委还认真拟制20__年“__学子”、“芙蓉学子”结对方案,提前与__集团、省青基会进行了充分协商,确定了资助金额、资助方式、结对条件等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8月初,团[,!]市委又利用召开团县(市、区)委书记例会的机会,对“爱心助学”贫困学子的上报及新闻宣传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真正做到了工作提前,对接主动,准备充分。

2、宣传到位,发动广泛,效果明显。宣传工作是否到位,发动工作是否深入、广泛,直接关系到“爱心助学”工作能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能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团市委及时制定了详细可行的“爱心助学”宣传工作方案,主动与全市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协商,争取到了__电视台、__电视报等媒体的大力支持。7月20日,团市委与__电视台《社区直通车》栏目联合推出了以“社区直通车进千家万户,‘__学子’助贫困生圆梦校园”为主题的寻找“__学子”活动,公告了“__学子”的受助条件,并连续半个多月报道了17位贫困学子艰苦求学、积极向上的感人事迹。7月28日,团市委又与__电视报联合开展了“爱心助成长,共圆大学梦”的“芙蓉学子”寻找活动,连续四期报道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贫困学生的受助情况。同时,__日报、处州晚报等媒体也对团市委的“爱心助学”活动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报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团市委公布的爱心热线一天比一天火爆,要求资助的贫困学子和要求结对的好心人的电话,络绎不绝。寒门学子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面貌,社会爱心人事的慷慨解囊、爱心奉献,感动了许多人。一位特困生在自白中写道:“父母瘦弱的身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每每让我见了心疼,如今还要为我的学费四处奔走,夜不能寐,我简直成了一个罪人。”我们发现,类似心中充满愧疚的特困生还有很多,但是他们没有埋怨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不公,而是在烈日下兼职打工,没日没夜工作。他们用年轻稚嫩的肩膀和双手,积累着微薄的收入,为自己的梦想打拼。遂昌特困生蓝卉在得知自己已经获得“利群阳光[本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有文章需求,请到文秘站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的结对资助后,马上回电“爱心热线”,让出自己的那个名额。她说,虽然自己的大学学费还没有凑齐,但一定还有更加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一位主动结对贫困学子的张先生说,“尽管我算不上富裕,自己也很需要钱,但是这些贫困孩子更需要帮助、更值得帮助。”__二中 校长在看到__电视台播出的被该校录取的高中新生潘美虹的感人事迹后,当即就打进爱心热线,决定减免她的全部学习费用,并给予她生活上的照顾。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爱心人士捐款之后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帮助是快乐的,帮助别人同样快乐。在此,我代表团市委,代表所有受帮助的学生向一直支持和关心“爱心助学”工作的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向始终关注青少年公益事业的__电视台、__电视报以及__日报、处州晚报等新闻媒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3、工作细致,核查严格,管理规范。“爱心助学”工作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确保结对渠道畅通,确保贫困情况真实,确保爱心资金规范,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要求。为了切实做好“爱心助学”结对工作,团市委专门设立了爱心助学电话热线,并制订了电话热线接听制度和热线值班制度,确保热线有人接、有记录、有解释、有回复,让每一位贫困生都可以在热线上进行申请,让每一位好心人都可以通过热线传递爱心。为了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受到资助,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团市委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核查和确认工作。对于申报各项“爱心助学”资金的每一位贫困学生,通过电话核对、实地走访、委托调查等形式,对照结对助学条件进行严格核查,确保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真实、有效。在严格核查的基础上,团市委综合贫困程度、高考成绩、在校表现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类,确保家庭贫困、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贫困学生优先结对。同时,团市委还制定了《“爱心助学”资金管理办法》、《贫困学生助学金申领办法》及《“__学子”贫困生助学金资助办法》等制度,规定了资金申请程序、资金发放程序,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资金的各项管理和发放工作,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主动向社会公布结果,从而使爱心助学行动真正成为一项“阳光工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爱心助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的助学结对仪式只是其中的一项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抓紧做好台风受灾学生的助学工作。这项工作也是我们当前爱心助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我市,我市庆元、龙泉、景宁等地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9.41亿元,许多学生因家庭受灾面临失学危险。灾情发生后,团市委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前一阶段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对全市受灾学生情况进行摸底,目前,根据庆元、龙泉、景宁等地团委的统计,全市共有30多所学校(包括希望工程的受助学校)不同程度受损,有4675名学生受灾,其中小学生2066人,初中生836人,普高(含职高)997人,大学生646人;二是在摸清底数的情况下,团市委立即向全市团员青年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切实帮助灾区学子渡过难关、重返校园,并通过市青联、市青企协、市青农协等组织发出倡议,充分整合社会力量来进行救灾助学。目前,捐款正在进行中,速度最快的市中心医院团委已将募集到的18750元捐款上交;三是积极争取团省委的支持,团市委向团省委打了专题报告,要求团省委对我市庆元、景宁、龙泉等地灾区学子进行救灾助学,并专门向团省委赵一德书记、鲁俊副书记汇报我市学生受灾情况,引起了团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鲁俊副书记专门召集省青基会、团省委宣传部、学校部、青农部负责同志召开了一个为__市受灾学生捐资助学的专题会议,要求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__团市委,资助__受灾学子。并明确表示将在希望工程学生结对、希望工程学校援建上优先考虑__,青年时报将开辟受灾学子的专题的报道,所接受的捐助重点资助__学生。另外,团省委领导表示,将在十月份组织国内外__籍企业家进行爱心捐赠,所得资金全部用于__受灾学生的资助。四是及时召开受灾县市团委书记紧急会议,对救灾助学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要求有关县市迅速行动,分秒必争,用最快的时间收集好受灾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上报团市委,目前,三个县团委已将受灾学生的情况全部报上来,我们正在向团省委上报。下一步,团市委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梳理受灾学生的基本情况,按“房子倒塌,并且家庭成员有伤亡”、“房子倒塌或家庭成员有伤亡”、“房子部分受损,但可以修复”、“房子没有受损,但农作物受损”这四类受灾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救灾助学标准;二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关心和帮助救灾助学工作,通过省青基会的专项资金扶持、青年时报和相关网站的捐款募集、市级新闻媒体的专题宣传报道等途径,积极筹措救灾助学资金;三是积极争取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做好受灾学生的助学的工作;四是及时发放救灾助学资金,确保每一笔助学款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一位受灾学生手中,使灾区学子切实能够按时重返校园。

2、进一步拓宽“爱心助学”行动的筹资渠道。团市委将在做好“__资金”、“明德奖学金”等原有专项资金管理发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爱心名信片”发行、专项资金募集等形式,不断拓宽“爱心助学”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大贫困学生的受助面。

3、切实完善“爱心助学”行动的管理机制。团市委将本着“公开、透明、规范、科学”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对原有的各项爱心助学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各项爱心助学资金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真正经得起捐赠单位的检验,经得起审计部门的检验,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篇3

[关键词] 赠与合同 赠与人权利 法律地位

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是社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法律体现。所谓社会资助,是指来源于社会主体,如公司、企事业单位,一般自然人,针对家境贫困的大学生而设立的奖助学金及临时性捐赠。国家奖助学金和以学校名义为颁发的奖助学金不在此限。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激增,而针对贫困大学生设立的国家奖助学金和学校奖助学金无疑是杯水车薪。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喜人发展,社会资助逐渐成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又一重要来源。对此种赠与合同进行法律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此种赠与合同的特殊性,明确赠与人、受赠人以及校方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应有权利,促进社会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一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此种赠与合同的性质

按照合同的成立方式可以将合同分为实践性合同与诺成性合同。实践性合同,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之外,还必须实际交付标的物或履行特定行为才能成立的合同。诺成性合同,是指当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的合同,无需在意思表示之外再实际交付某物或实施某行为。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赠与合同一般被视为实践性合同。这是因为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受赠人,受赠人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赠与合同的无偿性,决定了法律允许赠与人在实际交付赠与物之前反悔,因为这种反悔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合同法》188条的规定,具有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应为诺成性合同[1]。 由此可以认为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理应为诺成性合同。此外,从实践意义而论,把此种合同定性为诺成性合同的合理性可以做以下分析:

(一)不以校方作为第三方的赠与合同

不以校方作为第三方的赠与合同往往是通过媒介的报道和呼吁而引发赠与人实施的。在此合同关系中,受赠人明确单一并处于主动地位,媒介的报道和呼吁可以视为其发出的要约邀请;赠与人则不明确,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对受赠人的要约邀请做出要约。

1.合同标的具有数额小的特点。赠与人往往以受赠人上大学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为限。对于有志于社会公益的赠与人来讲,一般情况下肯定在其负担能力之内。

2.合同具有较强的公示性。在实际生活中,媒介会对提出赠与意愿和做出承诺的社会主体进行进一步的回馈或专门报道,进行正面宣传。若以实践性合同论,则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相反还会使一些沽名钓誉之人钻了空子。

3.合同对于受赠人意义重大。受赠人一般都急需援助,此赠与合同对其意义可想而知。从保护弱势群体权利原则而论,更不应允许赠与人主张赠与合同为实践性合同而在标的物未交付时擅自不承认合同之有效成立。

(二)以校方作为第三方的赠与合同

以校方作为第三方的赠与合同则一般是通过校方的奖助学金管理体系进行落实。在此合同关系形成中,赠与人明确具体,处于主动地位,其先向学校表明意图和方案,由学校向贫困学生进行宣传,这可以视为赠与人发出的要约邀请;受赠人则向其发出要约,进而开始合同订立的过程。这样一来,校方的奖助学金管理体系就很重要。由于当前大学生中贫困生面积大、数量多,所以学校不得已而采取多种形式体现公平性和提高奖助学金的覆盖率。

二、对赠与人权利的思考

法学理论界一般认为,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权的合同,是一种单向转移。赠与人无偿给付财产,受赠人不负担相应对价,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合同的典型,由此而论,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似乎只有义务负担,而理应不享有权利。但笔者认为,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之赠与人应当享有相关的权利。

(一)赠与人的知情权和教育权

就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而论,笔者认为合同的内涵绝不仅仅在于财产所有权的单向转移。赠与人与受赠的大学生素昧平生,大都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他们赠与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学生生活中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以便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以大学生的立场来看,受赠就意味着更要保证学习的成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如果自甘堕落、不求上进,就与赠与人的初衷背道而驰。赠与人本意是以自己的丰富阅历和成功经验对青年大学生给予另一种形式的帮助。因此,笔者主张赋予赠与人两项权利:知情权和教育权。

知情权即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从另一方主体依法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和自由。[2]在这里指赠与人对赠与财产的使用情况及受赠人的学习生活状况有了解的权利,而受赠人则有相应的如实汇报和告知的义务。就笔者所了解,很多社会资助的赠与人往往是一赠了之,不再过问受赠人的具体情况。这与我国公民一向对赠与合同的理解有关。因赠人怠于行使知情权,很多赠与行为难以发挥预期效果。[3]双方可以约定知情权行使的具体方式,如寄送成绩单和操行评语,也可以采取定期进行谈话的方式。没有约定具体方式的,赠与人也权利通过校方查询受赠人的近期表现,对其进行督促。值得强调的是,知情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内容的确定性,赠与人不得滥用知情权对受赠人进行约束和施压,不涉及到受赠人隐私或与学习生活无关的内容。

赠与人的教育权是指,赠与人对受赠人在合同赠与财产的使用情况及受赠人的学习生活状况中有不符合合同的条款以及赠与目的的情形时,享有指正和教育的权利。同时,赠与人的教育权不得含有人身侮辱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也不得干涉赠与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就本质来讲,赠与人与受赠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二)附条件赠与合同的评析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于赠与合同附加条件是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的理论和实际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保障赠与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就就对其权利的滥用和受赠人的权利保障给予更多的保障。

1. 所附条件的特点

首先,在性质上多为解除条件。解除条件是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作为合同是否解除的附款。显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中大多是赠与行为先履行,而所附条件(必须是一个事实)则是受赠人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保证的事项,其符合解除条件的特征。

其次,在内容上条件的所涉及类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也存在人身和劳务的内容。很多的赠与人要求学生保证学生的年度成绩总评在评比范围的一定比例之中。也有的赠与人将条件定在了劳务和人身的内容中,例如一些企业发放奖助学金,在进行赠与的同时要求受赠学生要到其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带薪)或者实习。

2.对附条件的限制

笔者不赞同双方当事人合意的原则和不涉及人身关系原则。由于此赠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地位相差悬殊。这种所谓的合意往往只是赠与人一方的意见,赠人很可能因为无可奈何而被迫接受。不涉及人身关系原则过于强调保障受赠人。在很多情况下,有关人身劳务的所附条件也很适合大学生要求兼职工作和社会经验的需要。笔者以为对于此种赠与合同的附条件就遵守如下原则:

受赠人不受损原则。防止少数赠与人巧借名义多样的条件谋取建立在损害受赠人基础上的利益。

禁止营利原则。赠与人不得以赠与所附条件为名要求学生为其进行营利活动。例如充当学校范围的,保证其产品的销售;或是为其进行其他服务活动。

接受审查原则。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因为其深切关系到受赠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应当由不同级别的行政审查部门进行合同审查并制度化。

三、以校方为媒介的赠与合同中校方的法律地位

在当代中国热心于助学的社会主体,往往将赠与对象锁定于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这也是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内容的赠与合同的主要实现形式。其特征在于:赠与合同以校方为媒介。一般程序是,有赠与意向的社会主体先通过学校表明意图、说明具体的要求和方案,再由学校向大学生宣传介绍、协助或根据赠与人的意愿直接决定。后期赠与的具体落实也由学校负责。

此类合同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具体赠与人后于赠与意图产生

校方只是合同关系中的第三人,而非当事人,这与校方的作用无关。赠与意图产生时,具体的受赠人并不确定。而且具体受赠人在笔者看来对赠与人也并没有很大的意义。这样的赠与机制可以说是有效、快捷的赠与机制。但是这也是赠与人权利难以保障、赠与人与受赠人缺乏了解和沟通的根源。

2.校方占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校方在赠与合同的缔约前作用和影响很大。如果在缔约前阶段,学校不对赠与人给予积极回应、真诚洽谈,合同基本上不可能签订。第二,缔约过程中,学校对具体受赠人的确定有选择权、推荐权、甚至决定权。第三,履行过程中,在合同的履行中,学校对合同双方的当事人都有监督权甚至代为行使当事人的权利。第四,对学生成绩、表现情况的评价以学校的评价体系为准。学校的考试制度是评定学生成绩唯一权威体系。即使出现了实际情况与测试结果不相符合的情况时,也是以学校的测试结果为权威。院系做出、校级审核的操行评语是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文件和认定标准。

综上,校方地位具有专属性和监督性、校方活动具有主动性和无偿性,这可以说是一些有利因素,但是校方也对合同的履行有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校方作为准行政单位,追求工作效绩。可能出现青睐赠与标的大,时间延续长的赠与人;忽视临时性的,捐资性少的赠与人。其次,对于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双方产生了较大分歧后,学校往往不愿出面进行调解,而通常采用直接更换受赠人的方法处理。这可能损害了作为受赠人的贫困大学生的权利。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加强对主管社会资助的校内机关的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对校方行为的消极方面的预防,明确校方的义务及其相应责任:另一方面对自赠与人方面的侵害则要加强校方的监督权并要保证其发挥到位。建议由教育部制定如同《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性质的《以校方为媒介的社会资助管理办法》等,将保障贫困大学生权利作为首要原则。

参考文献:

[1]《合同法》188条: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

篇4

[关键词]助学贷款政策;不足;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05-02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校中出现了一个弱势群体――贫困学生,引起了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及高校的广泛关注。为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继诸多扶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出台后,国家又推行了一个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为一体的复杂混合工具――国家助学贷款。此举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工作,对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国家助学贷款历程

自1999年到2007年,全国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05.6亿多元,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有240.5万多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行,圆了许多贫困学生的大学梦,但获贷学生及获贷金额与国家预期目标还相差甚远。

2 国家助学贷款方案设计存在不足

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贷款学生给予了更优惠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经办银行的积极性,比原有政策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并非尽善尽美,在方案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缺陷。

2.1 还本付息方案上存在弊端,难以检测借款学生的诚信度

新的贷款政策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由财政全部予以贴息,毕业后100%自付贷款利息。但是,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甚至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依然靠父母或亲友接济。由于借款学生在校期间不支付贷款利息,未养成自觉交纳利息的良好习惯,导致拖欠本息情况严重。

2.2 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新的贷款政策规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贷款经办银行的积极性,使得获贷学生人数及金额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借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广泛,对不良贷款的追收成本高,甚至无法追收,经办银行仍然面临一定的风险。另外,风险补偿金的建立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不同程度上压抑了高校的积极性。

2.3 采取招标方式确定贷款经办银行

以前各高校要自己寻找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现在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由于助学贷款是一项利润低、成本高、风险大的业务,银行间互相推诿,招投标工作难以实施。从实施三年的情况来看,部属院校的招标比较顺利,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银行竞标不积极,往往出现流标现象,最后只能是由政府指定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也就是说用政府手段干扰经济活动。

3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数据库

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一方面是执行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要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因而要依托现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任何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何单位,其工薪收入都必须通过转账进入个人信用卡账户,而银行个人信用卡开户又必须以其个人终生唯一的信用号码(公民身份证编码)为依据。这样,借款学生不管其工作流动性多大,银行均可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交流及时掌握借款人的经济及收入,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大力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圆大学梦,为顺利完成学业而申请贷款,无论是学校所在地,还是生源所在地贷款,只要能简单、方便、快捷获贷则可。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则可在学生报到前去办理贷款业务,既方便又快捷。另外,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能很简便地找到借款学生的家长及亲友,了解其毕业后行踪,不讲诚信的借款学生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生源地助学贷款其优点主要有:贫困学生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可以及时到银行办理助学贷款事宜,方便快捷,有利于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入学难问题;经办银行接近申贷学生家庭,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其家庭收入和信用等情况;申贷者家庭居住地相对固定,可以保持长期的联系及监督;在申贷担保(见证)上有更大的弹性,既可采取资产抵押方式管理,亦可采取父母或亲友甚至是所在乡(镇)、村(居委会)为申贷人做担保(见证)人。这样既强化了家庭、社会对借款学生的制约,也形成了一个社会监督网,有利于贷后管理和贷款清收,既减少了贷款成本,又降低了贷款风险。

3.3 规范对银行的管理

学生申请贷款只要手续完备,所有银行都可以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同时要保证银行像发放住房贷款一样从中获益。所以应尽量缩小此项业务与其他业务在收益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银行才会为有贷款需求的特困生解决贷款问题,并且保持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尽社会责任和公益义务。

3.4 加强贷后管理,适当延长还贷年限

篇5

我们实验小学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篇6

关键词高校 经济弱势群体 调查

0 引言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①近年来,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加,2001年贫困生高达142万,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19.7%。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高校贫困生约145万至290万,特困生约72.5万至145 万。2007年贫困生为174万至348万,特困生为87万至174万。③虽然每年国家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到校贫困生数目仍然居高不下,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1 资助体系的构成

对于高校日益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国家、社会、高校都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④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助学体系。这些资助按是否需偿还可分两类:(1)无偿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特别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2)有偿资助:包括助学贷款等。⑤按照资助申请的条件可分为:(1)有条件资助,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2)无条件资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等。

1.2 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无条件资助存在隐性危害。⑥在现行资助体系中,无条件资助的范围较大,对于大学生来讲,只要申请,基本都可以得到,没有给他们履行义务的机会。这无疑强化了贫困生的弱势意识,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第二,贫困生认定存在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对此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⑦各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仅仅依赖于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生源地贫困证明等,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缺乏班级评议、公示审批、生活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等,⑧这使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存在诸多漏洞。

第三,非经济资助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囿于对贫困生经济援助的视角,缺乏全方位体系。而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已绝非是经济贫困所单方面能涵盖的,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已表现得非常严重。⑨

第四,资助体系分散,分配不均。各种资助方式缺乏有机联系和统一规划,难以发挥资助体系的整体效应。大部分高校缺乏完整的帮困助学方案,在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等,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和公正。⑩

2 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 1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是对某高校某学院近几年的贫困生资助数据进行收集汇总;问卷调查是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文献研究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 家庭和经济情况

调查数据和近几年贫困生数据都表明,有28.2%的贫困学生存在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单亲、离异、孤儿、父母重病、父母残疾等,他们大都家庭收入很低,这些是导致部分学生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生中有96.9%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这对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说明助学金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8.3%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助学,有33.1%的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有50.2%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这表明大多数贫困生都比较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缓解生活压力。 3 学习和生活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所有贫困生中有50.2%的学生曾获得过奖学金,这一比例要远高于所有学生的平均比例38.6%,这表明,贫困生在学习上是比较努力的。

另有数据表明,贫困生月平均花费远少于其他同学;他们的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比例也远小于其他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低于其他学生。贫困导致的低水平消费使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4 身体和心理状况

数据显示,贫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但体能测试成绩表明,贫困生中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生。有调查显示,某高校大学新生中,特困生占4.28%,中等贫困生占8.9%,一般贫困生占11.42%,合计贫困生占24.6%。在贫困生中,有43.2%的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21.5%的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4.3%的学生有重度心理问题;有8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有54%的学生对前途悲观,有7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61%的学生感觉到生活压力较大,有11.5%的学生存在人格交往障碍。

另有调查表明,部分贫困生在心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将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无法获得相应的应对方式。

3 结论和建议 1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但不均衡现象明显

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都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资助下,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精神面貌良好,学习较为努力,整体成绩高于平均水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资料还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他们中有一少部分,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可支配收入过低,情感脆弱,体弱多病等,存在一定的隐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学生上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这种不均衡现象,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整体效果。 2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需较多的关注

调查发现,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他们的生活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大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数据也表明,仍有极少数贫困生从未得到高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任何资助,有些极度贫困的同学,即使得到了资助,仍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当对个别特殊贫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突出重点,区分对待,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实现所有贫困大学生整体“脱贫”。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几乎所有贫困生都可以享受到这个体系的资助,都可以通过资助顺利地完成学业。但这个体系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憾”,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科学、缺乏非经济资助、分配不均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更具特色的、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所有贫困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注释

①陈皓,冯剑.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帮扶对策分析[J].高教与经济,2007.20(2):47-49.

②⑤⑧⑨⑩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0(2):78-80.

③夏瑜,肖凡.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1):37-38.

④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22-941.

⑥唐雪梅,张小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5):80.

⑦李成,薛全会,张亚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0-92.

篇7

【关键词】勤工俭学 原则 指导思想 意义 重点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8

一、政策落实(基础分值1.5分,加分1.5分,自查得分共计3分)。

(一)县(市、区)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把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纳入当地脱贫攻坚大局,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检查考核情况。(分值1分,自查得分1分)。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主体责任。社会扶贫是“大扶贫”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我区高度重视,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检查考核。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社会扶贫专项推进会、常委会等研究、安排社会扶贫等相关工作,详见《社会扶贫专项工作推进会会议方案》、《2020年度社会扶贫专项方案编制会会议纪要》、《社会扶贫专项工作推进会会议纪要》等。

2.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编制印发《进一步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2020年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市区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市区脱贫攻坚“流动红(黑)旗评比办法”》等,将社会扶贫专项纳入全区脱贫攻坚大局,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考核检查。

(二)编制本级社会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社会扶贫责任部门,分解下达社会扶贫年度目标。(分值1分,自查得分1分)。

编制专项方案,明确责任,下达年度任务目标。严格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实际,编制印发了《市区社会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社会扶贫责任部门,分解下达社会扶贫专项年度目标。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

(三)印发2020年度扶贫日系列活动方案(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为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印发了《市区2020年扶贫日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广泛动员全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发扬扶贫济困、大爱慈善的优良传统美德,参与扶贫日系列活动。

二、项目推进(基础分值1.5分,加分1.5分,自查得分共计3分)。

(一)研究部署社会扶贫专项工作。(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社会扶贫专项工作推进会、常委会安排部署社会扶贫相关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市区社会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市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建议方案》、《市“脱贫榜样”评选建议方案》、《市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拟表扬名单》、《市“脱贫榜样”拟表扬名单》等。

(二)按照社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1.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评优工作。今年以来,评选表扬区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55人、先进集体15个,脱贫榜样40名,获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9人;省级脱贫攻坚奖1人;获市委市政府脱贫表扬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15人;获市级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4人;市级脱贫榜样1人。组织召开全区脱贫攻坚表扬大会,对获奖人员进行了现场颁奖,并号召全体干部要向先进典型学习,为脱贫攻坚收官战献出一份力。

2.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我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将宣传总结工作作为今年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区脱贫攻坚总结任务责任分工表》,分别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领导、时间节点。一是成立了我区《脱贫攻坚纪实》丛书和《脱贫攻坚图志》编写小组,邀请了市区写作专家参与丛书和图志的编写,目前丛书、图志正在加紧创作中。二是开展脱贫攻坚视频、图片征集、图志创作活动。我区脱贫攻坚成效宣传片正在加紧创作中,预计年底将完成制作。动员部门、乡镇、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图片创作,通过图片生动展现党和政府强力推动、人民群众自强奋斗的脱贫历程。目前已收集各类图片3600余张。三是在全区内收集具有突出本地特色、有纪念意义、有历史典故、有代表性等实物,收集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单位奖牌、耕作工具、感谢信、“真心为民扶贫帮困”锦旗等脱贫攻坚实物共计150余件,计划2021年春节前开始布展活动。

3.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20年,聚焦巩固全区脱贫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的目标任务,用“四个抓实”不断推动各块帮扶力量协调发力,为实现全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是抓实驻村帮扶力量资源整合。针对区划调整实际,合理整合、划派“五个一”帮扶力量,确保帮扶力量“选得准、派得出、用得上”,帮扶工作不断层。举办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全覆盖专题培训班,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有力提升了脱贫攻坚队伍战斗力。二是抓实驻村帮扶力量日常管理。推行“任务清单”管理,坚持每季度组织指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农技员等帮扶力量深入群众中开展述职恳谈会,公开承诺、亮晒成果、接受咨询、答疑解惑、解决问题,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三是抓实驻村帮扶问题持续整改。压实整改责任,制定《驻村帮扶工作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1条整改措施。召开全区驻村帮扶问题整改清零推进会,严防问题反弹,把“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以及历年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巡视巡察和调研督导发现反馈的驻村帮扶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驻村帮扶问题整改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核查,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有效。

4.加强推广使用“中国社会扶贫网”。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使用工作,积极引导扶贫公益商标产品、扶贫产品等入驻中国社扶网,目前,全区有14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注册中国社扶网,截至目前,全区共注册信息管理员162名,已注册贫困用户8647人,已注册爱心人士7889人,累计发起贫困需求1511条、成功对接1041条、对接成功率69%。

5.持续开展“以购助扶”活动。以消费扶贫月为契机,加强“以购助扶”力度,动员和鼓励各级党政机关、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开展832平台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理县特色农产品购买,网购和现场采购、“八进”等活动。开展“以购助扶”特色直播带货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以购助扶活动882余次,金额228.7万余元。

6.全面实施社会扶贫公益项目。持续开展国奶扶贫公益项目,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工作队伍建设,今年共捐赠奶粉553罐,捐助奶粉739罐。深入开展“百工技师”公益项目积极与区教育体育局对接,对贫困学生进行摸底,筛选出有意愿的学生,积极动员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贫困学生踊跃报名。

7.有序推进扶贫日系列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推进,编制下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扶贫日系列活动的责任主体、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等。积极向社会广泛发出2020年扶贫公益捐赠倡议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捐赠;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开展脱贫攻坚宣传,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召开了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扬大会,传达及各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激励全体干部再接再厉,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区共捐赠资金、物资共计253万元。

8.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一是开展“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以实施“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为抓手,各级人大代表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今年以来,全区12个代表小组开展调研视察30次,结对帮扶贫困户1918户,捐款捐物66.5万元,以购助扶75.3万元,争取和协调各种帮扶资金1235.86万元,开展扶贫技术培训2269人次,资助贫困学生91名,帮助贫困户落实就业岗位615个,走访群众4916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983件。二是全体政协委员全力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掀起了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委员广泛参与、机关全员覆盖的政协助力精准扶贫的新,用心用情书写了政协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的新篇章。截止目前,全区201名政协委员在“双千”活动中积极作为,实现参与率100%,履职总数590件1580人次。三是组织召开党派联席会、党外人士通报会、党外人士座谈会6次,对聚焦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政策落实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25条,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今年以来,全区统一战线开展“科技下乡”“义诊下乡”“送温暖下乡”各项扶贫公益活动60余次,捐款捐物150余万元。四是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参加扶贫日系列活动捐赠,积极引导企业参加“以购助扶”活动,今年来累计购买农副产品12万余元。开展特色直播带货活动,助销售扶贫产品23余元,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村”法治宣讲活动,提高贫困户法律意识。五是充分发挥群团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积极组织开展“我要上大学”公益资助金共计10000元,大力开展“童伴之家”活动,累计开展150余次,参加儿童2500余人次。成立青年直播电商协会,开展扶贫产品直播带货专场活动,销售遂潼两地扶贫产品8万余元。2020年投入资金30.53万元为我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妇女购买“关爱女性保障计划”保费,争取国家级救助资金11万元,省级资金2万元,市级资金19万元,有效阻断了农村贫困妇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投入7万元,组织民间协会、“土专家”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

(三)准确录入“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社会扶贫专项数据。(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我区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及时准确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中录入了2020年定点扶贫相关数据、社会扶贫专项资金数据等。

三、扶贫成效(基础分值2分,加分2分,自查得分共计4分)。

(一)县(市、区)年度脱贫计划各项指标均到达脱贫标准(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为明确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聚焦重点,印发了《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分解下达2020年脱贫攻坚减贫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对标补短,查漏补缺,通过对贫困户达标验收,年底全面完成5户13人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

(二)扎实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并取得较好成效。(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根据省、市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的要求,印发《市区2020年扶贫日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扶贫日捐赠、脱贫攻坚表扬评选、脱贫攻坚征文、直播助农带货等系列活动,积极向社会广泛发出2020年扶贫公益捐赠倡议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捐赠;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开展脱贫攻坚宣传,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召开了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扬大会,传达及各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激励全体干部再接再厉,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自愿捐赠活动并取得较好成果。(基础分值0.5分,加分0.5分,自查得分共计1分)。

通过向社会广泛发出2020年扶贫公益捐赠倡议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捐赠,全区募捐资金253余万元。

篇9

关键语: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前言

2009年末的上海女硕士自杀事件将人们的目光凝聚到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由于教育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因贫困而难以完成学业,甚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是贫困生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什么是高校贫困生呢?所谓的高校贫困生是指高校里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通常月消费在200元以下),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能完成其大学学业。他们在上学时负担不起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有的在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情况突出者(通常月消费在90元以下)为特困生。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一直实行的是“单轨制”的全国统一的“免费+人民助学金”模式,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时代和较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使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者,受教育机会成为面向特定群体的公共产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不仅不需要履行投资责任,而且在生活上享受福利,毕业后也有国家包分配,因此也就不存在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公费生和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并开始实行对一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而另一部分学生收费的政策,贫困生问题就此产生了。我国高校自1994年实行招生并轨、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以来,高校学生开始支付每年几千甚至是上万元的学费,高校贫困生问题便成了一个热点问题。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也使贫困生人数迅速增加。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其家庭的贫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5日第一版中相关数据显示,到2005年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占到了高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研究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行并轨招生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积极、妥善、有效地解决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已成为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局的一件大事,责任重大,不容忽视。围绕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各级政府及院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补贴、学费减免”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步得到确定。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给与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合理机制

如何区分贫困生,各省市都制定有自己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学校更是不得而知。现在通用的办法是由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姑且不去考虑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单就贫困证明本身,又有多少可信度而言呢?国家缺乏权威、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高校很难确定谁应该接受国家助学金,谁应该享受学院助学金,谁应该享受无偿资助,谁又只能获得助学贷款。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的少报或不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贫困生认定由下而上,仅凭一纸证明评定,缺乏科学可行的评审体系。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且报酬低

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校外市场上主要是大学生做家庭教师和在私人企业里打工,但受条件限制,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稳定性差,报酬也非常低廉,往往根本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下岗职工和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专业的劳动技能,导致了社会对其勤工助学的认可度不高,除了做家教外,贫困生只能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劳动强度大,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另外,一些大学生往往不愿意从事一些比较艰苦,不体面的工作,勤工助学的观念有待于改进。

(三)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吻合率不高

贫困生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包括学习在内的综合表现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一部分贫困生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学习能力较弱,基础也差,造成贫困生“品学”未必就会“兼优”。而奖学金的设立宗旨是以奖优为目的的,因此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就会少一些,通过奖学金进行贫困生资助,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1999年对全国100所高校5000名贫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生活费来源中依靠奖学金支付的仅占贫困生总数的2.9%,贫困生获奖学金的人数也仅占其总数的23.8%。这足以证明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已十分微弱,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的吻合率不高,依靠奖学金助贫实现难度较大。

(四)贫困生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有限

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这种模式的推行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如期足额拨付贫困资助的有关款项;二是当前贫困生资助政策保持连续与稳定。国家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实中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也有限,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五)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和制度保证

目前,由于没有建立独立的助学贷款供款系统,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商业银行来进行。而由于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普遍认为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另外,各院校中也确实存在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因为贫困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六)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救助,缺乏精神帮扶

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实行了“奖、贷、助、补、勤、免、减”的资助政策,诸多高校开通了“绿色通道”、“校园绿卡”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助学措施。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学生由于贫困引发的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案尚未完全被纳入以上资助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高校贫困生除了承担着高额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调试的心理问题相对于非贫困生,更多、更复杂,但在实践中,对贫困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对策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积极地加以救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营造和谐校园进程中无法回避而又急需解决的难题。个人认为在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中应该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的对他们进行救助。针对上述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加强贫困生的甄别工作

要解决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这个标准应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家庭成员劳动力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高校的收费水平等而制定。在具体进行贫困生界定工作时,除了要有硬性的执行标准,还应有弹性的执行计划。在制定上确保合理性,在情感上确保人性化,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贫困认定制度。同时生源地地方基层组织也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旦贫困证明出现问题,要追究证明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在学校今后的工作中,应严把贫困生认定关,充分利用当今信息通讯发达等优势,加强调查了解,核定相关证明文件,增加公示,举报电话等监督手段。学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派遣有关工作人员对申请的贫困生家庭进行抽查走访,从源头上掌控贫困生的界定,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充分的惠及每一个贫困生。

(二)学校加强与社会合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自助自救能力

随着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日益扩大,如何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工作的济困育人功能,使之与学生的学业、能力挂钩,与学生的成才、创业挂钩,创造性的把助困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当前,要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摆脱让学生从事简单的劳务劳动的局面,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学校要帮助学生积极联系社会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起勤工助学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使社会各个企业承担起资助贫困生的义务。在短期用工中,考虑使用勤工助学的学生,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劳动保障工作。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向知识型、创业型的转变。这种全新的助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又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这种将“育人”、“助学”和“创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说是未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三)改革奖学金制度,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奖优、助贫、促学功能

高校奖学金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是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导向和资助功能,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奖学金。实行高额奖学金是国际上和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否有全额奖学金不但是各高校之间争夺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境较差学生选择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奠定自己成才之路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扩大单项奖学金的评比,给贫困生带来更多的获奖机会。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获得综合奖学金有相当难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仅在贫困生中评选,给贫困生带来更多获奖机会,使生活贫困的学生大都能获得资助,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和资助功能,以此激励贫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

(四)争取社会支持,建立社会资助网络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社会参与贫困生的资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设立捐赠奖学金:学校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捐资,以企业、单位、个人的名义在学校捐资设立奖学金。2.在学校成立爱心救助基金:广泛发动学校师生、新老校友及社会力量进行爱心捐助,成立“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于对学校贫困学生的救助。3.建立“助学对子”:学校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企业、慈善人士,由他们与贫困生组成助学对子,从学习费用、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4.单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企业对大学生的救助,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有条件的单位要利用大学生的文化优势和时间特点,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进行自救。

(五)建立学生贷款的监督和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主渠道,它具有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双重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银行真正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开办生源地贷款。学生生源所在地的政府比高校更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在生源地进行信用贷款,比学生入校后集中贷款简单易行,诚信的客观性以及偿还的可能性也更高;2.合理设计还贷期限。助学贷款出现的违约现象,还贷期限设置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而延长还贷期限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3.尽快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完善监督惩戒机制,这是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根本。建立贷款学生个人详细的档案,建立起相应的跟踪系统,并要求媒体参与其中,对不履行还款义务的贫困生予以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提高其自助能力

对贫困生的救助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方面,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也有很脆弱的一面,对其加强心理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举办各种讲座、心理咨询等,使贫困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消除其自卑心态,引导他们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志向,排解他们的自我焦虑感,加强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育贫困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对贫苦生进行心理帮扶,可以激发其改善自身贫困状况的积极性,提高其自助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

总之,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关心爱护困难群体的重要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学校参与的积极性,综合各方力量来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力争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进而更好的促进贫困生救助工作的开展,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2]杨志强.关于医科院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

[3]钟仁耀主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篇10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关于贫困生的界定,因为缺乏有效和系统的测量体系,所以概念和标准难以确定。一般来说,贫困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付清教育费用、生活困难的大学生。据教育部统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25%,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我国从上世纪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的精英型转向大众化后,知识改变命运理念较之以前更加深入人心,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更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跳板,尤其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规模日益扩大,问题日益复杂,帮助贫困生完成正常学业,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1999年,我国实行助学贷款政策,它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同年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就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有关事项作了规定,包含管理体制、贷款的申请和发放、贷款期限、利率和贴息及贷款的回收等,教育部设立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和管理中心。2004年,教育部针对贷款出现的问题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利息的补贴办法、还款年限、操作机制,并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本身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这确实说明了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的困难,尤其是经济困难已经给予了重大关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教育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助上,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

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从社会学角度讲,单纯的经济困难是显性的硬贫困,而贫困生还存在更为严重的软贫困。软贫困主要体现在精神贫困、素质贫困和前景贫困三个方面。对于精神贫困人们讨论得比较多,而素质贫困与前景贫困几乎没有提及。精神贫困是指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精神状态、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素质贫困指的是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和以往教育的原因,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前景贫困则是贫困生驾驭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普遍较低,使贫困生的长远发展受损。[1]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大多数贫困生对艰苦的生活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一般学生一样,他们有好强的心理,希望在生活上自立自主。他们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艰难的家庭经济状况,敢于承认贫困,正视贫困,并在贫困中积极磨炼自己,努力克服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眼前的困境和挑战。但是有的贫困生在自尊的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状况,对生活困难羞于启齿,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伤害,对自己持有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问题范围非常广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大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外,还有以下特殊问题。

(一)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是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甚至全盘否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在心理上普遍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和自尊的矛盾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困难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任何涉及自己的事情极为敏感且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二)嫉妒、虚荣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部分贫困生看到其他同学穿名牌、吃美味、受追捧,心里既不满又嫉妒。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不满不服气的想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少数贫困生耻于贫困,企图消除与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爱慕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挥霍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借来的钱,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这种心理的形成,除了有来自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由文化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而引发的心理原因。[3]很多贫困生来到学校后,发现自己除了学习外并无其他特长,很难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优势丧失甚至遭遇冷落。如果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有可能产生嫉妒、虚荣等心理。

(三)犯罪、走极端心理。

极少数贫困大学生在性格上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制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考验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仇富心理,导致容易犯罪和走极端的道路。主要表现为不遵守校规校纪,在校内外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人数虽少,但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最终不利于贫困生自身的成才。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思考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相对普通学生来说在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着更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对干预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这对于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真正走出困境是十分必要的。在现阶段,应该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既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生活上关心贫困生,更要在思想上引导贫困生、精神上鼓励贫困生、心理上抚慰贫困生,引导贫困生自强成才。

(一)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从经济上缓解心理贫困。

心理问题根源于生活实际,对于贫困生来说尤其明显。经济压力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异常的根源。“治病要治本”,因此给贫困生提供经济援助,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可达到治疗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最好效果。倘若能帮助贫困生缓解一部分经济困难,就会使他们的心理贫困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高校虽不应成为资助贫困生的唯一承载主体,但由于学生的高等教育消费是在高校完成的,学校无疑具有重要地位。首先,高校要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体系建设。可以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其次,拓宽助学渠道,扩大助学资金来源。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网上勤工助学热线,面向全社会争取助学机会。实践证明,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是贫困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也是帮助贫困学生学会自强自立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消除顾虑、化解和缓解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个别疏导,给予一定程度的矫正和引导。[3]

(三)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调查显示,大部分贫困生在与同学交往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甚至班级集体中去,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比较弱,从而自身的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生活作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心理导向作用。

所以,高校应该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参加,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以形成学生群体凝聚力,产生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心理。学校应利用双休日和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想启迪,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丰富大学生的人生知识和经验。知识面窄、社会阅历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达到“知”和“行”的统一。[4]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帮助高校贫困生,促进其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又帮助他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成才观。

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贫困和看待贫困,树立勇于面对现实、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正确评价自我价值,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觉成为学习上的强者。

(五)贫困生要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

贫困生应该理性受助,怀感恩之心。贫困并非永远无法改变,也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完成学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资助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所有需要,更不可能人人受益。政府和高校的措施只能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这些措施能否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则取决于上述教育被贫困生认同及接纳程度的高低。因而对贫困生学生而言,在社会及教育系统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增强对困境及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对能力,让逆境成为进取的动力,在困境中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结构。[5]

参考文献:

[1]李友桥,陈林.软贫困及其对策[C].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优秀论文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岳银英.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6):18-20.

[3]魏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