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科学对认识科学现象、了解科学规律、探究科学奥秘有很大帮助。但传统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下是笔者有关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

一、探究式教学需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初中生在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等更趋于多样化,这为我们导入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要以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桥梁,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此来不断适应和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探究题材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水的密度”时,可通过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鸡蛋的运动方式来将有关“密度”的探究课题引入课堂之中,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对其做出点评。教师在对学生点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坚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气,然后再指出其不当之处和努力方向。反之,则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总之,善于挖掘、善于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自觉且能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探究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组课本探究题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将其融入探究教学实践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通过对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材进行了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笔者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笔者便直接在讲台上推动一辆玩具车行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通过讨论说了很多让小车运动得更远的方法。“小车能不能永远运动下去?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你能说出每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吗?”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立竿见影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还原出了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当然,此时还有较多的设计缺陷。这时,笔者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意图的疑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改进,最终得出了最完善的实验方案。课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简单创设,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自发问题。学生在自我设计和对设计缺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课本的实验意图及实验注意要点。本课不仅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牛顿不谋而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就是科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生活中的科学“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没有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如在上“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具,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自行车各部分的构造原理。一开始,学生只会愣愣地回答:“自行车就是这么设计的呗。”后来,笔者通过让他们摸车把手、坐车座、观察车后反光片等,让他们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摩擦力学、压强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学原理。这种以生活素材为教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顿时表现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笔者围绕自行车脚蹬给学生讲解了力臂与力矩的杠杆学原理,此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从学生后来的表现中,笔者觉得这次的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下课聊天时常会围绕“为什么,怎么做?”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班级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给人学习方法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设计一些探究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引导,以便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才智。

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过如何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么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别。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①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其是否变浑浊;②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其是否能复燃;③通入石蕊试液中,观察其是否变色;④称量法,认为同等体积下质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特性,运用植物和动物实验加以甄别。那么,对于这么多的方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笔者首先对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了肯定评价,又适时地指出了部分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称量法虽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鉴于气体密度小的事实,这种方案在目前实验条件下较难完成;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确实能加以辨别,但植物实验所需时间久,且过程观察不明显,而动物实验又要以牺牲小动物为代价,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鉴于此,正面指出前几种利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的设计方案更便捷,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自主探究设计时尽量向科学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求知的积极欲望,为我们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忠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J].科学课,2011,(07):6-8.

篇2

【关键词】新课标生本意识探究式教学

以往的物理学习,和教学成果的好坏,书面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结果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新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活动、实验操作能力等实际能力的评价,提倡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这是最佳学习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努力做好角色的转换。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一切没有问题的学习都是浅层次的学习。问题是学问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学生在没有背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展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回想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不去问,却把力气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去激发我们不去研究,却去琢磨如何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去考虑,却去琢磨所谓巧妙的教法......这些做法只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反省之后我们应当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应该去考虑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才华。这就要求备课不能闭门造车,"运筹帷幄",而更多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该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学习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尽量说,倾听学生的见解,让他们尽量去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尽量去争论,要把这样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电阻的概念,然后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然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①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伏增加到2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2伏的电压由两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②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由6欧减小到3欧,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

接着笔者又问:"怎样来检验我们的推测呢?"学生的回答是:实验。于是笔者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有许多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笔者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最后,得出了结论即欧姆定律。

篇3

初中化学理论性和实验性较强,教材中单一的知识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其实,初中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转化,以学生喜欢或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形式进行展示。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某些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探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刺激学生的感官。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将化学内容转化成为问题情景,以虚拟的情景来增强学生的真实感、体验化学,进而产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意识。如:在学习“物质”教学内容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物质:空气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和辨别。笔者则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人为什么在密封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就不能够呼气?为什么在开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风呼呼的?火在什么物质下燃烧速度加快等等。以学生生活常识性的内容为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尝试实践等等,并在探究中对化学知识有深入的感悟和体验。

二、给予空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的实验,而实验是初中生较为喜欢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想要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应鼓励和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进而通过实践让学生真实的感悟相关的化学本质和原理。新背景下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在自由和宽松的实践中能够更充分的发挥自我,创新化学教学,强化学生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的锻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基于学生已知的化学知识基础之上,整合相关的实验内容,来让学生动手实践,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或者提出新的问题等等,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体验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本质内容。如:用浓HCl和MnO2加热制取Cl2实验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根据其相关物质的特点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浓HCl挥发性较强,鉴于水沸点相对低的情况下制取的Cl2很容易有水蒸气,进而又开始实验,即:用饱和的NaCl洗涤代替直接用水,从而很轻松的制取纯度较高的Cl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还真正感受了科学探究的真谛,进而增强自我探究知识的自信心。

三、对话、交流,升华学生的实践探究

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 探究课 思维过程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初中学生更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以心换心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枯燥无味,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探究式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自己质疑,指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设计部分要素。要真正地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政治教学中,而不是流于形式,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选好适合探究的课题是关键。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适合用探究这一形式的,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人手,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

3、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1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当好引导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层面也不相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定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究式学习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这种学习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而改变了原来的一直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因此,探究式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3.2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

篇5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又需要一翻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找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方向。问题情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的绝活表演场,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次式的加减”时,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抓住3x与1-2x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怎样计算3x+(1-2x),为什么可以去括号等疑问,引起学生知识上的冲突,使他们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了一次式去括号法则后,在练习2a-(3a-1)时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文字语言叙述,即一次式2a与3a-1的差。学生正确叙述后,教师又故意设“错”问学生:将这段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2a-3a-1可以吗?当学生回答不可以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得出应该把2a与3a-1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的故意设“错”让学生感受到矛盾冲突,自然地激起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当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后,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难点,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孕育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整体的思想,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

2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使其大胆去发现,“无拘无束”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尽展身手。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2.1营造氛围,发展思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如果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设计方案”时,有这样一道题:某旅行社有8名旅客欲去60千米远的机场赶3个半小时后起飞的航班,他们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靠走是来不及了,恰好旅行社有一辆汽车,但该车连司机在内最多能坐5人,已知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你认为这8名旅客能否赶上班机?

课堂上,教师将同学们每四人分一组,要求他们自己设计送客方案,并计算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否使旅客赶上班机。下面是学生设计出的方案。

方案一:汽车先送四名旅客到机场,然后返回旅行社接另四名旅客到机场,用时3.6小时,不能赶上班机。

方案二: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待送车上的四名旅客到机场后,再回头在途中接到另四名旅客,并将他们送到机场,用时2.8小时,能赶上班机。

方案三: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送到途中,让车上的四名旅客下车继续步行,汽车再回头接另四名旅客,最后使8名旅客同时到达机场,用时2.4小时,能教充足地赶上班机。

这第三种方案如同一支兴奋剂,使全体学生拍案叫好,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本节课,我们按传统的方式授课,把自己的备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听得懂,也能接受,但决不能使学生有很深的印象,更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变式应用,深入探究。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步步深入,把传统题型向变化题型、应用题型转化,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研究、去以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尝试发现根据图形的不断变化之中不变和变的问题,从而发现其规律。这种深入探究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新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实现创造思维的培养。

3发现验证规律,提高总结技能

初中数学的内容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提出的问题,大胆的猜想,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以验证;同时要组织好学生交流探究归纳出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迁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

篇6

关键词:创新;探究;教学;情景

当今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而不再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简单理解和应用。目前学校教育中传统授课方法,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老的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意识的形成。而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这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认清课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索定向

探索活动一般是伴随问题而进行的,问题的出现锁定了探索的方向,并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获得知识与技能。对此,教师应多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从而促进探索活动的步步深入。

教师设计问题有多种方法:

1.层层推进法

即有梯度地提问,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针对做的经典演示实验,可以先设计几个小问题:小车为什么最后总要停下来?小车在平面上前进的距离长短跟小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吗?想一想,假设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会不会减少?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着学生的思维。

2.角度变化法

即对某一事实或现象可多角度设问,在学到大气的压强时,结合人体血液压强的知识,向学生提问:在你们或亲人生病打“吊针”时有没有注意过以下的几个问题:(1)药液为什么可以输入人体内?(2)为什么药液能匀速滴注?(3)当药液滴注完时,空气会进入静脉吗?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喜悦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探索。所以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具有冲突性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矛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师:这是一片普通的铜片,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会沉入水中。师:将铜片四周向上弯折,形成一个勺,小心放入水面,结果铜勺浮在水面。

三、创设活动方式,开展探索实践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很需要直观的活动——实验来支撑,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不仅是用眼睛耳朵。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不断建构有价值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自主的发展。以往上课中出现的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的现象,活动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皮肤的冷热感觉”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下面两则小试验(而不是讲解实验):1.先请两位学生将准备好的三只盛水的烧杯各自放于酒精灯上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使三烧杯内的水的温度分别控制在20℃、30℃、40℃左右,然后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上来尝试。先把左右手分别浸在20℃、40℃的水中30秒钟后,再同时浸在30℃的水中,体会期间的感觉且思考其原因。2.把金属块、木块放入冰块10分钟,然后迅速取出,让学生触摸这两个物块,要求说出感觉。在这两则小实验中,整堂课避免了理论性的说教,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找规律,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深化了思维,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合作情境,提高学生探索效能

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的标志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多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授课应为谈话式,教师要成为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会话探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的任务,使之成为交流的渠道,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学生以4人为一组,每组领一张白纸,并根据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进行阅读,集体讨论课本上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详细过程及路径、并完成阅读作业。在发下的白纸上用红笔描出富含氧气的血管,用蓝笔描出富含二氧化碳的血管,再用箭头标出血液的流向。各组完成作业后用磁铁把作业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各组派一位代表对照所完成的作业纸解释血液循环路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避免了学生探究的局限性。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的方法

一般来说,知识是在一定的实践和方法上形成的,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而探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课堂上多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探索方法大有裨益。九年级学习功率后提出如何测定人体最大输出功率,让学生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我们的学生奠定创新思维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ames M. Banner,Jr. Harold C.Cannon.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06.

[2]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知识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07.

篇7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科学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将使得学生在根本上获得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进而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现象,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化学操作来获得基础的化学常识,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和问题。

目前,针对普遍的初中科学中的化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举一些具体的实证,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如,我们在讲“醋酸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假设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只是直接进入正题,在黑板上为学生一一罗列醋酸的性质,那学生的反应必然就是拿着笔照抄黑板上的笔记,或者就是压根觉得无聊而根本不去理会。这就是最不理想的教学状态,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相反,假如我们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课题,可能学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从而引出醋酸的性质。例如,“李大妈今天在清洗暖水瓶的时候,发现底部和周围内部全部都是水垢,她将一些醋倒入瓶中,请问大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就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首先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了,这就说明了化学的实用性。另外,一个短小的事例可以充分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教学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最根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丹燕.探悉初中科学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57-58.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合作交流;培养兴趣;观察;实验技能;分析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 阐明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教师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交流。

1 运用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特性”时,笔者先播放《青藏高原》这首歌给学生听,让大家跟着唱,感觉声音的高低;改变音量,感觉声音的强弱;又问是哪位歌手唱的。从而引出新课题。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带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如在“沸腾”这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湿的纸盒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不会燃烧的实验;在“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把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纸片不下落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例如,探究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很难想到材料弹性因素,教师就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各种利用弹性势能的事实中,找出材料因素。

3 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4 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实验教学中,有的学生先测出石块体积,后测出石块的质量;有的学生则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导致求出石块密度相差较大。对此,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复习误差知识后,引导学生探索以下问题:①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测出的质量的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②该实验应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才能减少误差?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能这样分析: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由于石块上沾有些水,使石块质量偏大,由密度公式ρ=m/V分析可知,V一定时,m偏大,则ρ也偏大,误差较大,故应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才能减小误差。这样既复习旧知识,又学习到新知识,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5 运用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生物课改;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

为了适应培养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教育部进行了初中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尝试,体验新课程理念的生物课教学思路和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作风。我对探究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难。探究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

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容易。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由此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加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学生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重要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法与教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什么权威,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和课程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给学生建构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它们在认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毫不顾及地向教师求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能直接提出探究目标。可通过学生常见的动植物及各种生命现象,报刊杂志上报道的生物现象或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正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3、课堂教学应做到开放性。传统的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往往是先由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公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是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装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4、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正确指导。有更大开放性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不能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探究学习中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是不能生而知之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科研方法毕竟是很不成熟。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否则,整个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降低探究学习的效果。

5、对学生的评价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掌握探究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肯定,学生探究的结果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并对其积极参与加以肯定和鼓励。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初中数学;观念;氛围

探究性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近几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实施探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创造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确保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新理念、新事物的诞生和实施势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推动新理念的发展。当然,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也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改变教学模式,以保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问题一:教师思想上的问题。教师思想固化,不能真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使得数学课堂依旧采取的是被动式教学模式。其中,一部分教师是不相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总认为这样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就是浪费时间,因此,课堂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

问题二: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解。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一些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教师不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准确把握“讲”的度,因此,就使得自主探究式教学不能有效实施。

问题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知识灌输,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被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简单的知识传授所磨灭,因此,导致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

二、如何将探究性教学有效地运用到数学课堂

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的角色要由以往的主宰者转变成主导者,要相信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决不参与,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完成,若还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给予指导,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2.教师要有效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若是以往的教学,我肯定会直接按照教材中的知识点一点不落的将相关的知识传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试题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然而,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教学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教师采用的“题海战术”还给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加不少负担。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1)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①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③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明确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定理、定律的理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较大空间的发展。(3)教师要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真正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大大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率。

3.教师要营造探究氛围,重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逐步发现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接着,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平行四边形的图片,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学生既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性,而且还能感悟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数学教师,要真正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保证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