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篇2

一、挖掘家庭教育力量,树立科学教育观

儿童成长开始于家庭,家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才能高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想睿智高效地挖掘家族教育潜力,必须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探寻符合幼儿特征的教育策略。

1. 多途径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幼儿园可通过正规教学与非正规教学两种策略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传播。正规教学涵盖家长学校课程教学与适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园讲座,这样系统性、理论性很强,能高效提升家长的教育知识。但是,科学育儿知识的获取仅靠几次讲座毕竟是有限度的,因此,幼儿园应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家教宣传橱窗”定期精选、更新内容,“亲子阅览室”每日向家长开放,引领家长自主获取育儿知识。

2. 多角度探寻家庭教育新问题。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升,分享、合作意识有待培养,耐挫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某省级实验幼儿园与家长合作开展了诸如“幼儿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培养”“幼儿耐挫能力的培养”、“如何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等微型课题的研究,引领家长参与记录、填写问卷,通过观察与材料的汇总,探寻到了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分析原因后,该幼儿园引领家长确立了“儿童是终将独立走向社会上的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以德育人”之类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3. 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要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的智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应丰富多彩、内容应全面、具体,具有实用性与操作性。某省级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家庭运动会、母子读书会等)有家长参与的,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有偏重理念的,有注重实践的;有观看录像资料的,有现场指导操作的,每次的家庭教育辅导都有大胆的创新,高效构建家园共育的崭新平台,让家长感悟活动多而不腻,次次有收获,次次都能深层体验到家园共育的快乐。

二、创新家园共育活动,体验愉快成功感

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为更好地引领家长与教师都成为教育幼儿的主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可创新开展如下家园共育活动: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评价 现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7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四部分教育评价建立了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新《纲要》对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法等加以重新界定,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教育u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力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

1 概念及其关系

(1)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评价是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价值判断的过程,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幼儿发展状况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保教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学前教育环境评价、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评价等。

它通常表现为4个方面的特点:①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的过程;②学前教育评价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③评价的根本在于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做出选择;④学前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统一的。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到,学前教育评价最终目的是保证目标的实现,促使幼儿园各组成要素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发展,改进教育内容、方法,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2)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发展评价是指对儿童的身体动作、认知、情感、社会能力等发展状况加以评价,并对照某发展标准,对此做出某种判断。

(3)学前教育与幼儿发展评价的关系。学前教育评价有广泛内容,儿童发展评价包涵于学前教育评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统一于整个保教过程之中。其最终目的是完善幼儿园办园目标,调整办园计划,改革幼儿园的教法与学法,以便适合幼儿的发展,最终使每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2 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评价的现状

(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忽视幼儿园教育评价,持有评价可有可无的态度。教育评价多在集中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环节孩子的表现往往被忽视。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忽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即评价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评价促进课程的本身发展。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把握不准幼儿园教育评价原则。

教育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幼儿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功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如,批评某某小朋友的画跟教师画的不像,某某小朋友折的飞机没有某某小朋友折的好,而不知某某小朋友的这幅画对于他本人而言有多大的进步,没折好飞机的小朋友在折的过程是多么认真。又如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往往只要求幼儿回答问题,而对幼儿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最好多问几句,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这样就可促使幼儿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养成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有利于幼儿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建立多元和“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是课改的需要,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需要。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请老师们千万谨慎,慎重地使用手中的评价权。

3 幼儿教育评价的改进措施

3.1 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与教育评价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幼儿的智力都是7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地组成,并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整合,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幼儿园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孩子”的存在,而应该是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幼儿的聚集。

3.2 向幼儿展示多元化的智力领域

因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活动中表现和运用自己的智力特点的;许多能力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种以上的智力参与。因此,组织设计各种区域活动与教育活动更容易被幼儿接受,被幼儿教师操作。而且由于知识技能的领域是幼儿教育中一直采用的活动领域划分法,与现行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实际也较容易衔接;所以,在现阶段设计并组织按照知识领域划分的活动区也更容易被教师和幼儿接受。加德纳的相关研究表明:他们也普遍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以知识领域而不以智力特点为基础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区教育活动较为适当。

3.3 注重发展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位幼儿都有自身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例如:有的幼儿更容易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问题,有的幼儿更容易通过数学来理解问题。例如:教师要向幼儿介绍国庆节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在言语──语言智力领域,可以教幼儿学念关于国庆的儿歌;在音乐──节奏智力领域,可以让孩子学唱有关歌唱祖国的歌曲;在自知──自省智力领域,可以让幼儿说出、写出自己的理想即长大以后如何为祖国做贡献;在交往──交流智力领域,可以组织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代表人物等。所以,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我们应该注意发现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3.4 应该帮助幼儿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力领域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幼儿优势智力领域的基础上之上;鼓励和帮助幼儿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可以以幼儿最常见的绘画活动为例来做一个简要说明。例如: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幼儿:“如果你在学儿歌时能够像学绘画时那样,不走神,积极动脑筋,不怕困难,你念的儿歌一定会和你画的画一样好。来,咱们试一试。”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将自己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其他领域活动的学习中。

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评价自己,并能够接受他人的评语,改正自己,而这种评价品质学要从小培养。因此,引导幼儿正确的自我评价,既指出其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其不足,使幼儿在正确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在评价幼儿现有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应立足幼儿,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发展,发现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有利于为后继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 吴钢.中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0(8):27-32.

[3] 刘尧.关于教育评价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从我国的教育评价学研究谈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1-93.

[4] 戚业国,陈玉琨.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0(1):16-19.

篇4

【关 键 词】指南;发展;价值;解读;启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教育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具有两重性,即生理上帮助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社会上使其为适应环境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保障。为突显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为贯彻落实《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国家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出台,是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指南》严格遵循科学保教的理念,对公众的错误观念进行有效合理的转变,提高了广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使家园形成合力。①

《指南》有着独特的特质,虽然它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可是它并不是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和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学习《指南》对教师和家长而言均是一次全新的历程,他们与“心智初开”的孩童一起,共同经历一场蜕变和成长。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意蕴研究

(一)快乐的玩,有效的学

《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将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在首位,是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自我决策的能力并实现自我价值,游戏会使儿童体验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挫折感和自我冲突感。游戏不仅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有着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规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准则。②这些文件充分显示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学习方式以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为主,要将儿童的发展特征与发展目标有机进行组合的方式就是游戏,所以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必须的条件,《指南》详细规定了儿童在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目标,游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唯一途径。教师和家长将《指南》简单理解为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置的相应标准,这种观念是把幼儿期当作成人的准备期的错误偏见,重结果而轻游戏。《指南》试图改变成人旧有“儿童游戏观”,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儿童自身发展做出尝试和努力,以游戏为引领,兼顾目标和发展,平衡“沉浸当下”与“准备未来”之间的冲突,把游戏“回归”给儿童,让儿童在玩中学,游戏中成长。

(二)放缓脚步,慢慢成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杜威还是蒙台梭利,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让儿童在健康状态下自然成长。而现今社会充斥着“童年无价值”的错误观念,打破儿童成长秩序,擅自加快儿童成长的脚步,驱赶孩子快快成长。《指南》为杜绝这一现象,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仅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同时也是给家长敲响了警钟。卢梭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依据儿童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不是虚度时间,而是尽可能地让儿童在充裕的时间自由的发展,成长虽缓却发展彻底。希腊文中“学校”的意思就是闲暇,儿童需要“虚度”光阴,满足其天性,放缓脚步慢慢成长。

《指南》对教育的要求更细致、更具体、更规范,比如5-6岁儿童数学学习不只是10以内加减运算,还包括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等。《指南》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内涵是让儿童初步理解数学,有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现在很多家长盲目让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的内容,远超出儿童能够接受并理解的水平。苏格拉底曾说“强迫将知识灌进灵魂,好像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眼睛里似的”,幼儿园应该是全人教育,3-6岁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形成受益终生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不是逼迫孩子尽早成长,而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成长”不是落后,让儿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完成质的飞跃。

(三)扬其所长,补其所短

《指南》中强调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许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在走中小学的老路,其实是没有理解《指南》的内涵。《指南》并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纠正。现今“特长训练”和“智力检测”等词汇常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许多家长急于找出孩子的优势并进行强化训练,这其实是用成人眼光看幼儿的一种偏见,是对儿童发展的片面理解。③

加德纳多元智能指出,儿童存在八种智能,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智能不等同于智商,儿童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潜能库”,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不断发展、变化和全面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成就完整的儿童,《指南》从五大领域引领儿童成长的方向,每个领域不分伯仲、各有要点,却又能有机的进行融合,使儿童在身心积极健康的基础上,同时发展他的语言表现力、逻辑思维、社交能力以及审美认知。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智能所长各不相同,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发挥其擅长的部分,规避其薄弱的环节。《指南》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观,充分发挥学前儿童无限的潜力和许多可能性。幼儿教育的取向是实现其已具有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四)多把尺子,因材施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可能不同。同时,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各不相同,在各种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异,可以说,儿童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可能就越明显。衡量儿童是否发展需要一定的标准,但不一定是同一把标尺,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使用多种判断标准进行恰当评价与衡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含义是说每个儿童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以感知的人,我们在引导儿童时,必须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优势的智能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受教育的群体无差别而言。《指南》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儿童的不同,科学求实地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其内容是儿童阶段性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是硬性标准。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成人应理解儿童在统一的时间阶段无法达到相同的水平,所以应允许儿童按照自身发展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阶梯”,因材施教,不以模板要求儿童,不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儿童。④

(五)主动学习,终身发展

《指南》最基本的目标是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所以定稿较征求意见稿增加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重要的一点。学习品质是指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思想、认识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本质。幼儿学习品质包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行等层次。⑤学习品质对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极为宝贵的,它们是儿童终身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学习品质恰恰在幼儿期便开始萌发并逐渐形成雏形。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幼儿学习品质之一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想让儿童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兴趣的产生刺激中枢神经,分泌的内啡肽引发脑神经高度兴奋,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指南》五大领域的描述中,能够看到强调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的教育建议,这正呼应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指南》不是引导幼儿教师与家长如何培养儿童达到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而是要求他们在充分了解儿童、掌握宏观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活动可能出现多维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及时抓住师幼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为儿童创造机会和条件促进其学习与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儿童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让幼儿积极地、自由地、愉快地去探索问题,并最终形成学习品质。①主动学习与终身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期培养的主动学习的品质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主动学习成就终身发展的可能。在《指南》的引领下,儿童自身不仅得到成长,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和渴望学习的品质,在其不断的自主探索中促进当下发展并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前行之路

(一)调整教育视角与姿态,诠释全新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这里的“教育者”主要就是指教师。⑥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教育者被指定“教”的使命。《指南》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赋予幼儿教师全新的内涵。幼儿教师是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自主学习过程的观察者支持者。《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辅助儿童达到他的可能水平,搭建教育支架,挑战有效教学。

根据“教育”的广义定义,家长也具有教育者的身份。《指南》的出台对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教育建议”部分不仅针对幼教工作者,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契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榜样,有了教育建议的引领,家长的角色功能由“养育”向“教养”转变。家长如果能正确领会《指南》的价值蕴含,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有效、积极的游戏与沟通,时刻掌握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有利于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多元评价系统

要了解儿童是否得到发展、怎样发展或为什么没有发展,教育评价至关重要。鉴于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评价方式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儿童的情感、兴趣、习惯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评价形态。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调整心态,制定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差异,掌握幼儿发展的需求,满足其需求。

在评价儿童时不适宜采用单一、统一的方法,应以《指南》中各领域目标为参考,教育建议为佐引,对每个儿童进行动态评估,帮助儿童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教育方案或团队训练方案,从一刀切的测评模式转变为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从单一的美术作品袋到涉及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多元评价采样系统。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应一改静态简单的模式,发展为横向五大领域全面评价、纵向各阶段跟踪记录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系统。

(三)需形成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四位一体合力,探索幼小无缝衔接新出路

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是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纰漏。《指南》就家园共育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教师与家长科学施教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让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增强了“家园共育”的合力。⑦然而《指南》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结论,比如《指南》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这一方面存在衔接漏洞,小学需认识1600个汉字的前提在《指南》中并没有提到,该类目标可能无法达成,如果这种类似问题不解决,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小学化。

完善《指南》内容,与小学课程接轨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出台与《指南》配套的幼小衔接指南。政府不仅需要对学制的衔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更要为学前教育法规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实现幼小无缝衔接,同时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努力,一方面增进家园共育和幼小双向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开辟小学与家长对话的平台,三方互相沟通交流,彼此理解支持,保证幼、小、家三方合作的顺利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将影响幼小衔接的其他三大因素有机的进行整合,只有凝结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的智慧,形成四位一体合力,才能开创幼小衔接新局面。

《指南》是一本成长手册,它不仅浸润了儿童这棵“小苗”,同时也驱散了教育者心头的“迷雾”,不仅是儿童的成长手册,也是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的成长手册。在它的带领下,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注释:

①焦新.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10-16(002).

②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

③关桂峰.幼儿教育莫入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12-

10-24(C03).

④邓晖.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N].光明日报,2012-10-16(006).

⑤何霞.谈学习品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08(06).

篇5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幼儿的主体性参与。

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学会倾听,学会认可,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材料的互动,在互动中获得真实经验,从经验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积极地提供材料,解放幼儿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能力。大班《跨越障碍》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幼儿自由探索玩小椅子的环节,不再带着幼儿一一完成任务,而是积极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探索多种多样的玩法。在小班《会跳舞的小脚》中教师让幼儿自主体验小脚丫在绵绵的地垫路、“石子”(玉米)路、草皮路等的不同感受,真实的体验胜过千言万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得少了,幼儿参与多了,教师说得少了,幼儿的思考多了。由此可见,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2.科学保教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结合实际,以“科学保教、健康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学前教育宣传活动,目的是向我园全体教职工和家长、社会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并通过宣传活动使科学的保教观念和方法深入人心,树立科学保教的先进理念。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把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落实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真正做到科学保教,促使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2.1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亲自沙龙等活动,为家长讲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并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儿童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2通过幼儿园网站、动画片、宣传栏、家园互动等平台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保教方法,家园共育,使孩子同步发展。

2.3借助“六一儿童节”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寓教于乐”、“以幼儿发展快乐成长”的先进理念下,科学保教的活动,老师们为孩子们快乐成长创造的优美舒适的环境等。在节日里,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丰富多彩、展现童真的儿童画展、玩具制作、节目汇演等,真正体会到科学保教对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为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3.结合主题教育活动,适度投放材料,创设区域环境,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区域活动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如果活动区域的材料总是一成不变,就无法吸引幼儿的眼球,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促使他们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活动的深入开展。过去,大多数幼儿参与环境设计的形式单一,参与程度比较浅,往往仅限于美工方面的绘画、剪贴,有的甚至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即使参与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呆板的“手工劳动”,对主题的设计、材料的收集等方面的参与甚少,无法主动思考“我想布置什么”“怎么布置”“需要哪些材料”等问题。现在,教师重视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建远比教师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活动区设什么标志”、“里面摆放什么材料、怎么摆”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有时甚至要反复调整,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热爱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抓住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教师敬业精神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欲兴事,先兴人,铸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所必需的条件,使每个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了这个基础,教师的教育观、质量关、人生观等就比较容易调整到位,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才会自觉地站到素质教育的前沿,成为合格教师。

5.教师要奉献爱心。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浇灌和呵护他们。哪怕只是一道温和的目光,也会让其争当“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篇6

“科学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 J.)提出,科学素养开始由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起始于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等西方科学教育改革方案,我国在1988年引入科学素养,并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其中对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的定义为:公民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现代社会生活的质量,并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科技决策的制定,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具备公民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远远低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有文献记载,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情感态度培养和科学经验形成的有机结合[1],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入“幼儿科学教育”理念。在国外教育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结合幼儿思维和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自幼儿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2],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达州市4所幼儿园(市机关幼儿园、小红帽幼儿园、铁路幼儿园、商业幼儿园)进行调查,了解当前达州市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域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达州市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1.对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度不够

据了解,达州市除市机关幼儿园为公立幼儿园以外,其他多数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幼儿园,这一现实决定了幼儿园管理者更需要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如孩子能背多少儿歌,会数多少数等,让家长看到幼儿园的价值,保住幼儿园的生源,同时在与达州市机关幼儿园、小红帽幼儿园、铁路幼儿园和商业幼儿园等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园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弹、唱、跳、画等素质和技能,像科学教育活动(或自然常识)这种具有隐性、远期效应的课程往往被忽视或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在翻阅教师月(周)计划时我们发现,作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的科学教育,每周仅安排一次课,且教学目标设定简单,偏重于知识目标,忽略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不利于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偏低

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其科学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幼儿科学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4所幼儿园师资情况的调查数据普遍反映了以下3个问题: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女教师,其中20岁以下的教师占14%,20~29岁的教师占58%,30~39岁的教师占19%,40岁以上的教师占9%,教师队伍年轻化明显,她们大多对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理解不透,教学经验不足,统筹各学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较差;二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中师或职教幼师,学历总体偏低,专业知识薄弱,科学素养较低,缺乏必要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因此针对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欠缺;三是幼儿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较差,对待教学缺乏热情,并往往具有职业倦怠情绪,这一工作态度,往往使她们了解科学知识的最新动态较为滞后,利用各种资源带领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不足,不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

3.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单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物品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接触自然,认识科学现象,发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萌发对科学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往往将幼儿科学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或是常识教育,普遍采用讲授法,不符合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幼儿园办学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对于科学教具和科学探究材料的购置欠缺,另外幼儿教师利用身边材料开发科学教具或实验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外,教师很少采用发现法或是探究法,无法实现幼儿自主探究;同时受教学场地设施的局限,大部分科学教育活动安排在教室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场地单一,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科学教育资源缺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即是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各种教具、帮助幼儿学习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料,以及可供科学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等,具体类别包括教、学具(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电化教具、各种实验用器材等)、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科学活动专用场所(自然角、种植园、饲养角、气象角、科学发现室等)[3]。在所走访的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园没有配备完整的科学教学具及实验材料,另外,受办学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幼儿园科学角建设不足,据了解金兰幼儿园专门设立了植物生态园,可供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而所调查的4所幼儿园中,仅有小红帽幼儿园设置了单独的图书资料室,并建设有“弗雷德科学实验站”,并以特色兴趣班的形式开展幼儿探究活动,科学教师选择了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小实验供幼儿体验探究,如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溶解”实验,了解生活中一些可以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事物,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使用溶解的方法配制一些饮料,在动手中,孩子们会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加快或减慢溶解的速度,逐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改变达州市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现状的对策

1.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多种途径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4],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改变达州市目前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源头抓起,建议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考虑到大部分幼儿教师学历不高、科学素养偏低的实际情况,幼儿园可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尽可能给广大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同时可与地方院校合作,邀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或是选派教师到高校学习科学实验技能,提倡高校幼儿科学教育研究者与幼儿园加强科研合作,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二是利用高校每学期都会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幼儿园可趁此机会鼓励实习生走上讲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从旁指导,双方互相交流学习;三是幼儿园应逐渐引入高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在不同层次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下[5],部分幼儿园管理者认为中师或是职教幼师的毕业生比学前教育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不能忽视的是,后者更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专业发展潜力和个人能力是很强的。

2.结合地域特点合理创设幼儿科学教育资源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弊端、对策

1 、前言

幼儿时期的教学是人们开始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所以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对于幼儿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幼儿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不仅不能挖掘出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还严重阻碍了幼儿时期教育的全面发展。要使幼儿教育教学朝着正向发展,那就必须改革现阶段幼儿教育的方式,为以后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现阶段幼儿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2.1教学方式的落后

(1)教和学的样子多, 路子( 规律) 少。现行幼儿教育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偏重记忆、储存的训练而缺乏发现和创新, 搞形式化,摆花架子, 导致幼儿只知死记硬背, 不会思考, 制约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和学的知识旧的多, 新的少。面对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事实, 陈旧的、教材、教法已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的需要, 只有改革传统的幼儿教材、教学方法, 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教和学静态的多, 动态的少。动态教学是让孩子边学习、边思考、边创造,以便得出更多、更切合实际的结论。静态教学是把现成的结论拿来给幼儿学着做, 它强调思维的划一性和模式化, 这种方法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

(4)教和学封闭的多, 开放的少。封闭式教学强调结论教学, 偏重继承和模仿训练, 缺乏过程教学和探索创造, 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孩子们的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创造力受到不应有的遏制。

(5)教师动的多, 学生动的少。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幼儿缺乏信心, 不让他们尽情地/嬉戏、 玩耍。而教师往往既当导演,又当演员, 孩子们实践的机会较少, 即使有了机会也只能机械模仿,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

2.2师资力量的落后

从总体上看,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与师资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1条明确规定: “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在农村幼儿教师中,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0%, 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师范类学校正规培训, 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中, 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70%以上, 主要来源于本地区, 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少之又少, 同时年轻人都有对城市生活的渴求, 都有走出农村的愿望, 因此, 会寻找各种机会离开农村幼儿园, 专业精神淡薄, 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三是专业师资缺乏。农村幼儿教师中由小学优化组合后分流到幼儿园的教师占了30%左右, 他们虽接受过专业学习, 但专业方向不对口, 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专业基础薄弱, 往往在实践中摸索, 加上是分流到幼儿园的, 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低。

2.3幼儿的小学化教育严重

幼儿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还很不成熟,非常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衔接,还有许多环节和技术细节如幼儿教育心理、幼儿教育技术、幼儿教师技能等等都有待提高。理论界提出了许多观念和主张,但这些观念或者还处于争鸣之中而模棱两可,或者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而让实践者很难理解和操作,实践者便用上“苦学”“勤学”“满堂灌”等传统手段而走向了小学化。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人们对这种小学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可以提前学的,只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的知识还是超过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也容易忘记,没有多少效果,即使有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不利于幼小衔接。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这种小学化在农村学前班较为常见。

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也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拿来与其他孩子对比,加上传媒对各类“神童”“超常儿童”的报道,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被盲目地付诸实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响遍全国。

3 、对策研究

3.1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把教方法、教思路同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 让幼儿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学会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师自然而然地摆脱了 教不胜教的困境,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种/ 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3.2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力的幼儿

有些教师往往喜欢幼儿循规蹈矩、严守纪律、听话驯服、不质疑问难, 但这样的/ 小绵羊又如何担当得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不少孩子顽皮、淘气, 乐于嬉戏, 无拘无束, 甚至有些孩子所做所为不合常理, 但这其中可能蕴涵着无穷的创造潜力, 教师应当善于及时发现这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在孩子们顽皮、捣蛋甚至荒唐越轨的行为中, 很有可能包含着创造性因素,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启发, 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决不能横加指责。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和诱导,寓教育于日常的各种活动之中, 千方百计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开发幼儿的智力, 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3.3 预防幼儿教育小学化

首先,要加大各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其次,要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最后,要加强幼儿教育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水平。

4 、总结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接受教育情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解决方法很有必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 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才能推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7页

篇8

【关键词】指南 培训 转向 实践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诸多创造性的理念和原则至今都未能很好地内化为一些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幼儿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这固然与这些教师个人的努力与学习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纲要培训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重说道轻实践、重现象轻本质,忽略了不同培训主体的实际需要等因素有关。如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 》)的出台,不仅翻开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篇章,而且对于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家长的育儿能力,全面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的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各种《 指南 》培训已拉开帷幕,如何使得《 指南 》的精神与理念更好地根植于每一位教职员工以及家长的灵魂深处,真正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笔者认为,《 指南 》培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向。

一、《 指南 》培训的价值取向:从关注显性结果到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激发

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园长在一次关于“如何开展纲要理念学习”调研时的回答,她说,我们幼儿园多次开展了关于纲要的理论考试与学习体会的撰写活动,并把理论考试的成绩、教学体会论文的撰写与教师年终考核紧密挂钩,可以说,我们教师对纲要的掌握应该比较到位,理解得比较透彻。然而,在随后的课堂观察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纲要理念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考试的层面。

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下很多的教研和培训,最不缺乏的仍然是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看得见的结果,即开展了多少次培训、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通过的合格率有多高等,很少关注到被培训者内心的真正需求。因此,要真正提高《 指南 》学习的实效,各级培训的组织者应更加关注作为“人”的被培训者,要更多一些形而上的教育追求。

1.尊重教师丰富独特的经验

奥苏伯尔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 这里的学生,也应该包括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众所周知,参与《 指南 》学习的教师,大多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些教师的经验还极为丰富与独特。这些经验不仅会影响到教师对于《 指南 》学习的需求、兴趣与动机,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对《 指南 》内容的认识与评价。因此,如果在《 指南 》培训的过程中,能对学员的经验加以适当利用与整合,必能激发学员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培训活动的效率。

如在解读《 指南 》科学领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片段或剪辑一些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瞬间,让教师围绕“如何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如何引发孩子们的思考”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教学片段中的精彩与独到之处作出自己的解读。一个参培的群体中,一定有很多幼儿园的骨干力量,甚至还会有市县级的骨干教师在内,他们在科学领域方面应该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必将调动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

培训最好的方式就是唤醒自我培训的意识。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的好教师来自教师对自我本质身份的认同和自我生命的完整性、生机性。[2] 学习《 指南 》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反思与研究的过程,并在研究与发现儿童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成长与提升,而这个成长的过程一定是教师自主成长的过程。它是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因为成长没有任何强迫,同时在行为上还有着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何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呢?笔者认为,在《 指南 》学习的过程中,各级培训者与活动的组织者,不仅要做到尊重教师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还要尊重教师的自主性,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意愿,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还要为每个参与学习的教师提供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让他们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满足他们作为成人更需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而一旦教师具有了自我发展与教育的意识,他们对《指南》的学习必将更为主动与积极,从而培训的结果会更有效。

二、《 指南 》培训的方式变革:从路径依赖到方式创新

当代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1990年提出了“路径依赖”这一重要的概念,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就是指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3] 传统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方式基本是填鸭式教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渠道,忽视了作为成人角色的幼儿园教师的需求和职业特点,自然导致培训的实效性不高。而《 指南 》的出台,需要我们打破路径依赖,大胆进行培训与研修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以真正提升《 指南 》学习与培训的实效。

1.外控式培训与内塑式培训相结合

所谓外控式培训,是指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基本以专家与园长的讲座、听课、观摩等活动为主,培训要求基本统一、培训形式封闭,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 指南 》的学习,不仅需要以行政主导为主的外控式培训,更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内塑式的培训方式,即可以根据不同参培主体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要求,采用诸如案例式、体验式、参与式、嵌入式、团队合作式等园本教研和培训方式,从而更好地凸显广大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参与性、反思性和操作性。

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认为:“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需要将观念渗入自己的头脑,一定要在行为上进行反复的操练。”[4] 因此,在《 指南 》的培训中,一定要设法让参培的教师参与进来,使每个人都能有体验、探究、合作与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能够始终以“在场者”的身份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解读《 指南 》语言领域的内容时,可以组织教师就“如何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然后组织交流与沟通;也可以采用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然后运用《 指南 》的精神相互之间进行研讨与观摩,等等。外控与内塑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行政主导的作用,更能促进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全员式培训与专题式培训相结合

《 指南 》这一法规性文件的出台,不仅能让所有的幼教人员得以重新审视、修正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引导家庭和社会人员树立科学、新型的儿童观和质量观,即通过全员式的培训,帮助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人员了解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起对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克服因家庭、社会人员的不合理期望而导致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功利化”等倾向。

在全员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专题式培训,引领不同群体人员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题培训,就《 指南 》提出的内容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全员和专题培训的有机结合,能在普及的基础上做到有目的的提升,促使指南的学习全面而透彻、深入而持久。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主题式培训与菜单式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同时,在《 指南 》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如经费的投入、培训团队的合理构成、培训时间的保障、培训管理机制的建立、《 指南 》实践基地的确定等,以确保《 指南 》培训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江苏 如东,226400)

参考文献:

[1][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纠正防止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is a mistake to make a quick profit education tendency to cause more complicated, requiring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o prevent and correct. It is important t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 follow the law,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s, return-base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the right link.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correct to prevent

前言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其中有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条件不具备、保教人员素质低下,保教经验缺乏的因素,也有招生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评价偏颇等问题。由此,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综合的策略。

一、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幼儿园即保育园”,“幼儿教育即保教结合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来说,“幼儿教育即游戏活动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目标来说“幼儿教育即身心和谐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来说,“幼儿教育即学前准备教育”。但幼儿“教育”不是“教学”,幼儿教育的首位不是“智育”。

总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如果不能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必然偏离正确而科学的方向。

二、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办园。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

幼儿教育的规律是什么?通俗的讲,就是在幼儿适当的年龄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有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说明了这个道理。“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到52周时,他能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大愿意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④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其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这一点,实践已充分证明,我们也应当从中深刻反思。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迷失了正确的办园方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不正确的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评价观,一些幼儿园不得不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为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功近利思想,一些幼儿园借鉴小学做法,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实验班的招牌。总之,趋利性、媚俗化,使一些幼儿园放弃了正确的办园理念,背弃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

四、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重要的在于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外在表现为偏离了它的教育位置,承担了本身不应承担的教育义务,在履行一些重要教育职责方面错位。因而应当根据《规程》和《纲要》的要求回归本位。在教育理念方面,要摆正智育与体育的位置,要让体育回归首位;在教育任务和内容方面,要由“教学”回归“保教”,做到保教有机结合;在教育方式方面,要回归游戏基本活动方式,不能再举办特色班、实验班;在教育常规方面要回归幼儿每天的“自主”和“自由”,不能再过分强调秩序和纪律;在教育评价方面,要由统一定性定量的评价回归注重幼儿个性发展、身心协调发展的素质评价。总之,幼儿教育就应

当做好教育幼儿的工作。

五、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并不是要割裂幼儿教育与小学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将两类教育科学衔接。

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应该注意正确的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因为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入学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幼儿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入学意识教育。不过,在入学准备工作中,不能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简单照搬小学的教学方式,用上课取代游戏。如果这样,就又会回到“小学化”的老路上去了。

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

“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存在保教人员数量不够、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保育员这三方面问题特别大,这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逐步按照“一教两保”的要求配备保育员,以突出保育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幼儿教师、保育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保教人员均应实行聘任制。要建立园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积累丰富幼儿教育经验;开展经常性的园本教研活动,立项课题开展纠正防止“小学化”的教改实验研究;鼓励保教人员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提高幼儿保教质量。

七、充分发挥示范园的示范作用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示范性幼儿园是办园方向端正、管理严格、保教质量好、社会信誉良好的表率和楷模。示范性幼儿园首先应当全面纠正和彻底杜绝“小学化”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在所辅导的辖区内应充分发挥“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社区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幅射作用”,⑧指导帮助非示范性幼儿园端正办园方向,推进素质教育。此外,县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还要积极参与本地区非示范性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保育、教育业务管理工作,在区域内做好消除“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工作。

八、改善办园条件和环境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创造幼儿教育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一些幼儿园办园条件差,设备、设施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的、充足的条件。对此,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和举办者(法人)应当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办园标准加快建设,以逐步达到规定的办园条件。同时,幼儿园也要注意丰富、积累和创造园内、社会和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办园条件更趋完善。

总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⑥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⑦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九、开展幼儿教育家庭指导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幼儿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幼儿教育“小学化”,也是幼儿家庭的普遍教育现象。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让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③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②⑦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20号.

④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DB/OL].kc.vfe.cn/dispbbs.asp?boardid=23,2006-05-06.

⑤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国家教委关于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意见,教基[1996]15号.

⑥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5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DB/OL].kc.vfe.cn/dispbbs.asp?boardid=23,2006-05-02.

[2]余晓红.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DB/OL].Czbtv.con/msxw/tt/t20051121-20148.htm,2006-05-02.

[3]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DB/OL].fw789.com

[4]陈爱萍.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DB/OL].jkykt.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626,2006-05-02.

[5]兰州市城关区保育院.遵循教育规律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N].甘肃日报.2005-3-9.

[6] 国家教育委员会25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7]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

篇10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幼儿园。虽然这种标准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人文范畴内的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实施现代教育的机构,在整个社会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下,应该从立场、态度、主体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一种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为对象的思想,尤其是一种对儿童深深的关注。其在内涵上既具有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在外延上又具有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教育价值。

所有的幼儿园,它的服务对象都是幼儿。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一个一个的6岁或7岁以下的孩子,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距很大,但从对幼儿关注的立场看,他们又都是一个个普通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有着幼儿期所有孩子的共性和个性、优点和缺点、快乐和烦恼、需求与欲望,他们有相同或不相同的经历、思想、性情、行为,他们有的懒、有的馋,有的不讲卫生,有的会使一些小坏……但是他们是真实、可爱的,因为他们是孩子,而不是小身体的大人。好的幼儿园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安全、关爱、快乐和满足,让孩子从与家庭、与社会、与老师、与同伴、与父母的视点中,建构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思想空间。

摆脱实利状态

这是我的第一憧憬。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教育经费,尤其是幼教经费还那么短缺,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低下,活动设施陈旧等等问题那么突出,在这样没有“硬件”保证的前提下,如何摆脱实利状态?

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几乎所有的园长都在忙于创收(以及相应的外事、内事活动、应酬活动),无力(精力与心力)真正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情绪和感受,很难说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幼儿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多限于形式,少有实效,而且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创收”的渠道。并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这种现象居然还得到了肯定,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就出现了有人说的“目前幼儿园的孩子母语还没讲全就讲英语,大小便还不能自理就学电脑”的“特色”教育。这种现象应该是很不好的。

我想起了台湾作家龙应台采访过的瑞士一所叫猫川的幼儿园。猫川幼儿园在经济那么发达的国家里同样存在经费短缺,教职员工的收入远远不及其他行业。由于他们有专业人员,有品质,因此要求入园的孩子特别多。一般来讲,他们在10个要求入园的孩子中,只能接受一个。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数目越少,得到的照顾才会越周全。那么他们的接受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优先单身妈妈和移民的孩子。因为幼儿园认为单身妈妈必须出去工作赚钱,孩子得有人为她照顾;移民家庭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所以幼儿园也优先收托,免得孩子长大后因为语言的关系而受排挤,成为受欺负的下一代。令我感动的是,幼儿园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什么外部的规定,而是园长很自然地认为:幼儿园本来就不是营利的地方,而是需要良心和爱心的地方。

是的,良心和爱心应该成为办幼儿教育的首要原则,只是我们这些年来把它们丢失得太多了。

有一段时间以来,好像还存在着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怪圈,就是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理论者思考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我的感觉是,在幼儿教育界,存在着一个搞理论的圈子,一个想进入这个圈子成为理论工作者的人总想着必须把教育变成教育学;而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他们希望的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把教育学还原为教育。这就使得二者之间总是在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论上相悖,教育理论者研究的东西,教育实践者不愿看、不想看,也看不懂,而教育实践者搞出来的东西,教育理论者又认为没价值,没兴趣看,不屑于看。于是真正有成就的理论家和急需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教师产生了沟通上的障碍。我曾经听到过一位内地的大学教授和一位沿海特区的园长就给予儿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的问题发生的激烈争辩,大学教授关注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而园长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机构为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可能。这种困境的后果,就是教改的目的直指家长,教改的成绩成了提高收费标准的依据。

需要补充一句的是,幼儿园经费充足当然是好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完全现代化更是求之不得。但是我觉得这只对不为钱累、不为钱役的人才是真理。如果以为哪儿钱多才有现代化,才有时代特色,才有素质教育,才有真正办教育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当年延安保育院的“马背摇篮”恐怕就真的只能办到美国洛杉矶了。

关注社会弱者及其孩子

这个憧憬是从前面的愿望而来的,因为只有摆脱了“利”的标尺,才会对这点有所反应。

2000多年前,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热心教育的东方导师,以他本身的人格内蕴,提出过闪耀着极其强烈的人文光辉的设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虽然这种“乌托邦”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实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包括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也就是社会弱者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灾民等等。

以湖南省为例,湖南是个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丰富的省份,由于对水资源的开发,湖南也成为了全国的移民大省。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全省移民总数已达203万之多,占全省人口的3.2%(据湖南省社科院“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研究”课题组)。由于移民受迁移方式、补偿条件和居住地资源的限制,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成了贫困人口中的特殊群体。生活贫困的标志之一就是孩子的大量失学。据调查,有一个库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尚不及75%,遑论接受学前教育了。

再以湖南省的城市下岗职工为例,来自同一调查的数据显示,有85%的人生活在困境中,而他们中35岁以下的占56.7%,35岁至 45岁以下的占31.9%,即他们的孩子很有可能处在幼儿期或小学阶段。

社会弱者的存在实际是一种普遍现象,和社会制度无关,它是特定社会或其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要根本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不可能的,但是奉行以爱为出发点的幼儿教育机构,不漠视、歧视他们及他们的孩子,以教育工作者的理智和良知对待这一切,并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参与给予他们有力帮助的社会支持行动,使幼儿园不成为粉饰现实的虚假机构,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我曾在一所极尽豪华甚至奢侈的“贵族”幼儿园见到过园长带着保安像哄赶野狗一样哄赶围墙外的和围墙内孩子一般大的孩子的镜头,我也在一所示范性幼儿园见过园长像训孙子一样训一位工厂里拿不出节日赞助费的家长,我也还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听到过老师对几个家境不好的孩子的冷嘲,那位老师眼里流露的嫌恶,至今让我心寒。

最近几年来,也是由于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需要吧,再加上有的人认为,投资兴办幼儿园,竟然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产业。所以所谓“贵族”幼儿园、高收费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些幼儿园无视教育的原则,只是把孩子当“上帝”、当“客户”对待,结果除了造成大量的教育设施闲置外,还极易培养一些心智不健全的孩子;与此同时,又有一批收费低廉、设施齐备、方便和适合一般家长的幼儿园倒闭和关门,使一些幼儿失去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还有更大一批一间教室里挤着五十、甚至六十个孩子的幼儿园,在不得已中进行着小学化、成人化的幼儿教育。

好的幼儿园,好的幼教机构不应该是这样的。

《儿童权利公约》告诉我们:儿童应该是人类一切成就的第一个受益者,也应该是人类失败的最后一个蒙难者。儿童的一切权利不受基于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和信仰而加诸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惩罚。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体现儿童权利的世界性文献,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其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关怀,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它的人文价值也是不言自明的,我想也就表达了我们对新世纪幼儿教育的憧憬吧。

有一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有一次跟我讲起她是如何对待班上的小朋友的: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妈妈总是没时间、没心情亲近她,所以我有意识地每天花一点时间把她接在怀里,有时是跟她讲一个故事,有时是带她唱一首歌,还有一个从边远山区来的孩子,讲的话谁也听不懂,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让我想起自己刚到学校里的时候,所以我的办法是,先教他几个班上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让他尽快地能和同学玩到一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从自己的感受中、从心底里自然流在出爱的示范,幼儿园的情感世界才会更加广阔。

树立科学的教育工作精神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承认幼儿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应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承认,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只能是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首先能突破幼儿园陈旧的办园思路,改变薄弱状态,提高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其次,教育科研的过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可逐步形成幼儿园里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保育的质量;其次,教育科研的过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可逐步形成幼儿园里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可把它看成是加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教育科研也是数量和风险小,而回报率高,整体效率明显的最好的投入。

但是,目前幼儿教育界里的教育科研状况却离科学的教育工作精神很远。

最近我接触了一种比较风靡的早教理论和它的实验,这套理论认为,XX实验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有占大多数百分比的幼儿智商得到了提高,因此主张家庭、幼儿园都购买依此实验编写的训练教材而进行辅导。

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不说是缺少科学训练的人提出来的,至少也是对幼儿不负责任的人讲出来的。这种理论在科学上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假设,而假设必须经过验证才能成立。上述假设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假设,定义不清,无法设计一种检验方法,它只是说明受过XX训练的幼儿提高了智商。这样的立论是不对的。实际上有效的立论应该是指出有多少个智力超常的幼儿受了XX训练。在概率论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后验概率,没有确定的关系,也不能够互相替代。至于有很多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变得聪明了多少,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因果模型——由于用了某一些教育方法,所以提高了智力。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同意,建立一个可靠的因果模型是非常困难的。就以上述实验为例,首先要证明幼儿是受了这种训练,其次还要证明没有一个因素,既影响孩子受其他教育的训练,也影响孩子的智商提高。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因素要影响幼儿的这两个方面,那就是幼儿的生长发育。

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实验不过是实验,尤其是这些实验是由某些名气很响,影响很大的著名人士提出来的,并且又受到不少家长、幼儿园的欢迎(各有各的欢迎原因,这里暂且不提),总有存在的价值吧。但是我只想说,教育科学方面的“实验”,往往不是杀死几只小白鼠和猴子而已,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在面对幼儿的这块净地里,造成一种追逐利益的风气,损害儿童的身体和心灵。我相信,这是从嘴上到心里都赞成“一切为了孩子”的人所不喜欢的。

还有一种教育科研就既可以说不科学,也可以说不道德了。有一则讽刺律师的笑话;一个人抓住他随便碰到的一个人问道;“你告诉我二加二等于几?”那人说:“当然等于四。”这个人又跑到律师那里问:“你告诉我二加二等于几?”律师立即起身关上门,回头反问道:“你需要等于几?”

虽然我们都希望这种笑话仅仅只是讽刺律师,但现实却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也有可能在幼儿教育工作者中。比如调查问卷不按抽样的要求发放,填写表格都靠自己的想像,结果与数据不符,不是去检查原因,而是去篡改数据等等,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还有相当数量的教研观摩活动不是去研究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是赶场似的集体看排练了多次的“表演”;研讨会也成了公费旅游的最好借口,受惠的自然是那些“口力劳动者”。所以这种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科研,究竟有多大意义,有什么实际效果,实在让人弄不明白。

当然也有尝到了“科研成果”甜头的事,那就是欲搞科研先收费,然后挂牌设科研基地的“经验”。科研搞不搞无所谓,关键是课题负责方和课题承担方双方都需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那块牌子唬人也。

这就是我们的素养。令人不能容忍的就是所有这一切是在所谓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冠

冕堂皇的名义下进行的。有人以中国人的民族性就是不认真、不严谨、好大喜功来辩解,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仅仅只是这个道理,还有世风日下同人不自律的问题,以及更深层的原因等等,我们都必须正视。都说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真不希望这种不道德、违反科学原则的事情,会长时间地在幼儿教育机构里让孩子们启蒙。

倡导合乎天性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是合乎天性的?在幼儿园里有必要专门来倡导合乎天性的教育吗?难道幼儿园里有违背天性的教育?

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涉及到了我们幼儿教育的性质。我国最近讨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育的性质讲得十分明白,那就是:“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这里的基础不是升学的基础,更不是成为某某家的基础,而是生活的基础。

考察我们目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现状,发现有不少还很模糊的地方,比如幼儿园里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幼儿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里,到底需要学些什么,能够接受些什么,幼儿园里到底又能提供一些什么,这都需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幼儿园的实际能力相适应。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总有一些幼儿园、一些老师在摇摆,在偏离,在拔高。比如,外面宣传知识经济时代来到了,幼儿园里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电脑(且不说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对);有人提出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幼儿园里马上就有人跟着喊,要对幼儿进行“谋略教育”,培养竞争意识;政府强调要科研兴教,向科研要质量。幼儿园里马上就会出来一个每位教师都要有科研课题的规定……于是在我们看到的不少有关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里,重复性的选题、超出了幼儿教师个体能力和受限于单所幼儿园样本范围的选题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实际上它们在理论假设、科研方法、变量控制和研究结论上,既与实际的教育科研存在着距离,又与幼儿园里的实际需要毫无关系。种种做法在浪费着我们本来不多的科研经费的同时,丢掉了幼儿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这是使人极其痛心的现象。

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老人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从根本上说,这些也就是幼儿园最需要教给幼儿的。不是吗?与人分享、诚实、自我约束、善待人、勤奋……

另外,现代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社会是以合理、人道和高效的各种制度和规则作为支撑点的,这些制度和规则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常常以合理和人道的制度和规则为依据,这都需要为人的诚实和守信,这既是为人的品质,也是对制度和规则的遵守。只有在传统的社会和无序的状态中,人们才更多地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接触来处世,才会认为等级尊卑、物竞天择、谋权谋略等法则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国必然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因此教育儿童从小就具备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现代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在学前期,难道不应该首先学这些吗?

在我看来,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妨以一颗平常心,在幼儿园这个领域,以启蒙性的、生活性的、尤其是稳定性的教育原则对幼儿实施教育,在高谈知识经济、竞争社会之前,先让我们身边的这些孩子快活、健康起来!

积累宝贵的人文资源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统计指标:XX幼儿园里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有多少,具有本科学历的又有多少等等;我们也经常看到在每年的教师节或什么节期间,举行幼儿教师的五项或十项技能(有的称全能)表演、比赛等等。作为领导或指导幼儿教育的权力部门,上述工作当然都是必要并有效的。但是我还是很想做一些这样的统计:幼儿园内教师对幼儿付出的爱心的质是如何,量是多少;教师之间付出和得到的友谊的量是多少,质又如何;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后得到的的量是多少,质是如何;教师和孩子之间、园舍之间和睦相处的量是多少,质是如何;教师自己人格尊严和职业满足的量是多少,质又如何……之所以想做这样的调查,是因为我看到不少声称非常有实力的幼儿园,在吸收教师时,往往把外在条件,诸如相貌、身材、特长等生理素质和技能素质当成主要条件甚至唯一条件,而忽视了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首要的职业人格素质。

应该说,近十几年来,由于各方的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在我们不少的幼儿园里已集中了一批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他们已成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坦率地说,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有幼儿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对待幼儿的热情,使人很难在他们的工作中,看到他们对工作的兴趣。这样我们就经常在幼儿园听到喝斥、挖苦孩子的话语,看到老师之间的激烈争吵,感觉到教师和园领导的隔阂,甚至还不时听到有向家长索取礼物的事情。有人说这是由幼儿园老师工作的性质(琐碎、具体)和环境(女性集中)所决定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使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缺憾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教师因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可以说每天面对的是弱势群体,是非常脆弱的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小生命(这也就是提倡幼儿园工作要讲良心的原因),一个人选择了这份职业,也就选择了需要奉献热情和爱的工作方式。当然,对于一个充满生活激情的人来说,最令其痛心的事情莫过于没有得到自己最适宜的职业并获得必要的践行机会。而在目前很多人选择职业还不能完全凭兴趣的情况下,做好职前教育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是,目前有些师范学校,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当成学校办学的最高法则,教给学生的主要是有关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师范课程的学习,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不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学生人文素养很低,教师的职业人格没有养成。另外,在全社会普遍崇尚物质、追求时尚、信奉占有和征服的趋势下,多数人“语文程度不够,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社会正义日渐消亡,君子之风日渐远去”。(台湾大学王财贵教授语)——教师的职业人格自然出现危机。

所以我主张,欲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不妨在塑造教师平和、旷达、大气、开朗等等人格特征上下功夫,在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找素材。比如:我国古代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设计中,把家作为个人修身的场所,国家和社会安定的根本。这是因为理想的人格是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塑造的,适宜的待人处事的能力也是在家庭共营和乐的生活中训练完成的,对于教师来说,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营造安宁、和睦的家庭环境,树立自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常心态,会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毕竟生活在正常的伦理关系中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人生。这是塑造健全的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我国古代的传统伦理道德都突出和强调“仁”字,提倡尚义、重义、诚信,它还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教导我们在教育中要以仁爱之心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并兼爱宇宙万物,以爱心唤起爱心,这在今天来讲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教育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它尊重人,尊重一切教育对象的价值,它不是把教育当成一种工具,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提供一种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生活的认识,帮助人们构建人生的精神和信念,树立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自己发展了,也要使别人得到发展。

另外,我国古代的先哲们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景抒怀,以景言志的情怀也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审美修养,不单单是几种技能,如弹弹琴,画点画等,它更多地应该是一种眼光,一种趣味和相当的文化修养。同时,教师也应在工作中努力营造回归自然、顺其自然,长幼相亲、其乐融融的教育氛围,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才是真正的美育。

虽然把教师的人格特征作为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较为抽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一所幼儿园如果具有了这样一批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教师,实际上也就体现了这所幼儿园所拥有的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对建立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十分珍贵的,这样的人力资源越多,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