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篇1

关键字:资金融通;辩证逻辑;商榷

引言

林宝清教授在《金融研究》04年第9期发表的《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以下简称林文)一文中详尽阐述了在研究保险功能等问题时应注意的一些逻辑起点问题,强调建立共同的逻辑平台是研究保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四个议题也颇有兴趣。但仔细拜读后发现林文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和阐述有待商榷。

一、保险的属概念和保险的种概念

正如林文中所指出的,在对保险理论演绎推理时首先应当对保险概念的属种关系进行严格的界定,明确是从保险的属概念还是种概念范畴来阐明保险形态。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对于保险属概念来说都是种概念。但是在研究保险功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坚持从保险属概念的定义出发,来演和推理保险的功能”,从而得出“保险种概念的功能应多于保险属概念的功能”这一结论呢?

这首先要解决应该采用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来分析的问题。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作为思维科学在认识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眼界水平的差异,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在反映事物确定的特性和简单的关系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仅仅是认识的初步,要反映现实的矛盾,要反映充满矛盾和运动着的客观世界,要把握具体真理,仅靠形式逻辑这一思维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体现着认识的更高深的阶段。

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认识概念时,要从抽象概念阶段上升到具体概念阶段。在抽象概念阶段,外延与内涵之间呈反比关系,概念所概括的对象范围越大,它所概括对象的内涵就越少,也就是说,作为种概念的财产/人身保险比作为属概念的保险具有更多的属性;但是在具体概念阶段,其情形恰恰相反,概念所概括对象的范围越广,它所反映对象内部本质就越丰富,内涵就越深刻,即保险应当比财产/人身保险具有更多的属性。因为具体概念是从质和量、内涵和外延的对立统一中来反映对象的,因此它克服了抽象概念单纯从量上和形式上考察的局限性。

综上分析,对于保险属概念与保险种概念的探讨,建立在辩证逻辑的基础上似乎更为合理,保险属概念的功能应当涵盖保险种概念财产/人身保险的功能。并由此可知,我们说储蓄寿险具有资金融通功能,那么,保险也就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

二、保险金融说与保险非金融说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林文的观点,即保险非金融。但对此结论的某些论证过程存有异议。原文中存在两点值得商榷之处:1.“寿险相对于保险来说是种概念,它是保险与储蓄的嫁接。而在保险的性质中不存在任何的储蓄因素。”2.“保险既非金融,那么,保险是否具有资金融通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显然仍应归结到应当运用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的问题上去。寿险是保险的一种,在对寿险及保险概念的认识上升到具体概念阶段后,应当认识到,寿险所具有的属性包含在保险的属性当中。这一点已在前文中作了具体阐述,不再赘述。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保险虽不是金融,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首先,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应该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质疑。根据逻辑学的知识,这一命题的逆否命题也为真,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只要有一点不同,这两个概念就不相同。保险和金融显然有种种功能上的区别,所以保险不等同于金融。但是概念的不同不能推出其外延的互不相容。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苹果和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苹果有“甜”这个属性,梨也具有。显然不能因为他们概念的不同而否定他们在所有属性上的共同点。其次,保险和金融不单单是概念的不同,它们本不属于同一个概念层次。普遍认为银行、保险、证券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而且从学科划分上来说金融是二级学科而保险是三级学科,金融较保险而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划分必然是因为保险具有金融的某些特点,单从逻辑意义上讲,由保险不是金融推出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的属性这一论证过程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保险功能说与保险公司功能说

将保险功能与保险公司功能区别开来讨论是有必要的。林文将保险的功能总结为“分散危险、补偿损失、积蓄保险基金和监督危险”四点,保险公司的功能总结为“组织经济补偿、掌管保险基金、防灾防损、吸收储蓄和融通资金”五点。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保险公司的前四项功能均能与保险的功能对应,唯独“融通资金”一项不能与保险功能形成对应。在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前提下,却将资金融通划为保险公司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值得商榷。

保险是保险公司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缘何能融通资金?因为积聚了大量保险费。保险费的积聚是保险发挥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的前提,保险公司只需保留一部分保险资金满足一段时间赔偿和给付需求而将大量保险资金进行投资也是保险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保险资金的积聚和投资是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由保险本质决定的基本功能,因此,将保险从融通资金这一功能上剥离是不太妥当的。同时,保险公司将其核心产品所不具有的功能列为自身的基本功能也是令人费解的。

四、结语

面对关于保险的林林总总的说法,林文及时地提出从研究保险的逻辑起点入手,建立共同的逻辑讨论平台无疑为当前理论界的探讨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于保险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林教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和初衷无可非议。我对于原文提出的“保险功能内源说与保险功能外源说”等观点十分赞同。但在一些问题上特别是在保险是否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问题上我认为还有商榷的必要,因而在此提出。逻辑是认识真理的工具,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应采用符合逻辑的分析方法,建立共同的逻辑平台才能使学术争论处于同一个起点、具有共同的基础。常以正确的逻辑来规范当前对于保险的讨论对于保险理论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宝清.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金融研究,2004年第九期.

篇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保险 研发风险 融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经济体,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对于繁荣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增强技术创新动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研发风险、融资困难等。保险是风险管理重要的手段,担负着资金融通功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保险工具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就保险可以发挥作用的方面予以阐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1 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实力弱,研发风险大。科技先进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研发是保证科技先进性的技术保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既面临普通中小企业共同的风险,又面临独特的风险――研发风险。研发是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内外部环境不稳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会出现研发决策失败、研发周期延长、研发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风险。

1.2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始终是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申请银行贷款时,需要提供企业规模、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可抵押或质押资产等信息,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重型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记录未建立,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偏高,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证券市场门槛高,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融资标准。财政优惠政策难以惠及,税收政策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受到很多限制。

2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机理

2.1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职能。经济补偿是保险的本质功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承担研发失败风险,研发关键人员的意外伤害损失,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损后补偿提供资金来源。

2.2 资金融通职能。资金融通职能是保险的派生职能,通过保险资金的积聚和运用,参与社会融资。保险投资渠道逐渐放宽,保监会也一直鼓励险资投资实体经济,尤其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3 社会管理职能。保险公司通过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提升内源性融资能力。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有效减少融资纠纷,降低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风险,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

3.1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科技保险是运用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是对科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因各类风险导致科技企业的财产损失、利润损失或科研经费损失,以及对股东、雇员或第三者的财产或人身造成现实伤害而应承担的各种民事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给予保险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保障方式。科技保险通常由一系列产品组成,一般包括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险、营业中断保险、财产保险、高级管理人员职业责任险、高管及关键研发人员人身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专利保险。此类险种重在为各个发展期的企业提供相适应的风险咨询、风险转移以及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和分散风险,有效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3.2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由于保险具有资金融通的职能,因此,面对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创新为企业增信,通过创立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

3.2.1 创新保险产品。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的主要保险产品,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在企业购买信用和保证保险后,由保险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的担保人,在企业无法向贷款机构履约时,由保险公司向贷款机构提供保险赔偿。例如,开发和推广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短期履约保证保险,在中小型科技企业购买该类保险后,银行可以在贷款额度内为其提供资金,企业按时还款后,享受保费一定比例的补贴,如果企业无法按时还款,则由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赔偿。其中,保费补贴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政府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带动大额社会资本,缓解资金困境,同时,银行做为履约保证保险金的最终补偿对象,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

3.2.2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除了在操作层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外,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公司可以在政策层面积极谋划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小微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中小企业债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将保险运营中积聚的闲散资金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既可以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也有助于保险公司履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4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

保险公司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之后,需要探索有效的运作模式,将政府、其他金融机构和保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保险工具的作用。

4.1 “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不需要抵押,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财政资金提供贷款利息和保费补贴,使无担保、无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2 保险公司设立投资机构模式:保险资金量大、周期长,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投资者。针对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保险公司独立或与其他企业、金融机构合资成立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和项目投资等服务。

4.3 “保险+担保”合作模式:由保险公司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贷款担保协议的担保机构提供信用保险,若贷款逾期,企业无力偿还借款,先由担保机构先行偿还,再由担保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赔偿之后,保险公司享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追偿的权利。该模式降低了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通过担保机制基础之上的保险机制,降低了企业获得担保的难度。

5 运用保险工具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要解决的问题

5.1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配合,优化政策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朝一夕,提高保险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方面的渗透度,不仅需要大的市场环境有质的改变,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保险与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配合可以让保险功能得到更大程度发挥。若想短时间内有一个突破,争取政策支持,以获取更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努力推动地方政府运用保险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保险服务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政策。

5.2 借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利用社会中介力量,控制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平台提供技术咨询、科技项目评价、市场信息、人才服务、融资渠道、科技政策、法律会计等全方位服务。保险公司利用平台上的社会化服务,完成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科学评估其经营风险,将每一笔保险业务和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5.3 加强保险市场主体建设,提高保险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专营中小企业融资类保险产品的专业机构,推动有条件和实力的保险机构大力开展辅助融资类保险业务。强化产品创新的监管支持,快速审批辅助融资类保险产品,给予创新性的保险产品排他性保护,适当上调分类监管评分,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推出适合企业特点、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保险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承保手续,提高理赔服务质量,扩大产品营销网络,改进经营部门考核办法,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安长,李颖.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作用空间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

[2]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3]毕守峰,孔欣欣.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9).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 融资方式 融资策略

煤炭作为一种基础能源,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炭企业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上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在世界500强中也有一席之地。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2014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煤炭企业集团呈现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银行贷款居高不下、企业扩张与技改等投资额居高不下的现象。企业集团中非煤生产单位及一些小规模法人单位与煤炭行业在煤炭行情不景气的时候,不但不能为煤炭主业分担风险,反而更加依赖于集团,加重了集团的负担。因此,有效解决融资问题,成为目前煤炭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煤炭企业集团融资现状及成因

我国的融资体制改革进行了多年,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然而,煤炭工业作为我国的能源基础,受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一直较大。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参与程度不够,煤炭基础建设资金缺乏、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障碍。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煤炭企业的融资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逐步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方式,通过资本运作发行企业债券、发行票据和上市融资来吸引社会资金。

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不完善、融资结构不合理等。当企业过度依赖的财政拨款被取消后,企业自有资本的筹措便陷入了困境。由于国有企业银行借款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使得煤炭企业更偏好于银行借款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方式给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而担保机制、约束机制、投入机制的不完善,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得不到稳定的资金保证。资产负债率较高,偿债风险大,资本结构畸形发展,进一步加重了煤炭企业融资的困难。

二、目前煤炭企业集团融资的方式

融资方式是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和渠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结合煤炭企业集团融资现状,目前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有:

(一)直接融资

集团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煤炭企业集团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私募等有价证券,实现资金转移,从而完成资金融通。这类公开发行的债券特点受企业评级、净资产的影响,发行规模有限;其次,经过交易协会等行政审批,行政规定较严,资金融通能力不是很强。非公开发行债券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可以弥补一部分公开发行债券的缺点,在利率、期限、审批、规模等方面比较灵活,但市场较少,购买力不强。

(二)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而获取资金的形式,是企业融资的传统模式。国家通过政策监管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目前煤炭企业市场下滑,银行在资金的供给、资金价格、使用期限等方面都采取了限制性的措施,加大了融资难度。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协商各大银行利用企业信誉,做足、用好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或通过集团“现金管理模式”,“银行票据质押”模式,盘活集团专用资金和库存票据。

(三)其他融资方式

目前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大大不能满足煤炭企业集团的资金需求,新型的融资方式作为补充已经引进企业。

1.引进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就是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煤炭企业集团可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或出售部分股权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获得资金。

2.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具有融资、融物双重功能,煤炭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固定资产规模庞大,价值较高,但变现能力较弱,可采用售后回租的方式,在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前提下,获得所需资金,同时又为出租人提供了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通过融资租赁可以有效解决集团公司所属各子公司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同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银行贷款融资风险。

3.引进保险资金。煤炭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具备引进保险债权投资资金的条件。随着货币政策不断趋紧的市场环境变化,保险资金债权计划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融资工具因其融资成本较低、融资期限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类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4.启动和尝试资本融资,除开展的股权融资外,启动了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进金融产业上,设立了投资基金公司;为重点支持新项目和新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探索取得金融租赁公司资质的工作,为提升资产效率发挥做准备。

5.充分利用内源性资金。财务公司作为煤炭企业集团的资金融通平台,充分发挥资金池作用,归集集团内各分、子公司的闲散资金,采用融票、融资、融物、委贷等形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周转速度。支持内部企业发展,强化资金归集,提高资金集中度和内部融资能力。

三、充分发挥融资功能的对策

资金是维系企业集团化运营和发展的命脉。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单靠“银行借贷”这种单一的模式是不行的,必须搭建由自己控制的、融资与融通相结合的、资本与产业紧密相连的、资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联动的融资平台,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煤炭企业集团在目前严峻的形式下,要很好的利用市场提供的丰富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集团度过难关,需要完善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内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夯实融资基础

1.做实企业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是增加企业融资能力的基础。首先可用留存收益弥补现金流的不足;其次可改善报表环境,降低资产负债率;再次可增加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信用评级,增加授信额度。

2.传递企业真实信息,提高企业诚信度。按证监会、交易商协会等机构的要求,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企业信息,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给企业传递融资的正能量:首先透明的信息可以鉴定企业整体实力;其次信息披露越准确,资金市场对企业的认识越深刻,可帮助投资者作出更全面的投资决策,那么企业的融资成本就越低,融资渠道越丰富。

3.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在煤炭企业经营受阻的特殊时期,资金投资人对投入企业资金的用途更加特别重视。为给企业营造和谐的融资环境,煤炭企业按照和债权人的约定,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确需改变用途的,也要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完善相关的手续。

4.诚实守信,认真履行还款义务。公司信用是企业融资活动成败的关键基础因素,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企业信用资源,建立适合自己并切实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从企业融资方面讲,这一机制就是要保证企业融资从借到还整个过程的资金安全,拥有良好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一定会拥有崇高的企业形象品牌,这正是企业融资最宝贵的基本素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企业融资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

(二)对外重塑银企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建立和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是用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来获取更好的融资服务的基础。企业与银行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一定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1.企业要讲究信誉。企业在与银行的交往中,要使银行对贷款的安全性绝对放心。企业应经常主动地向银行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使银行在与企业经常性的清晰沟通中,加强对企业的信任度。

2.企业要有耐心。在争取贷款时要有耐心,充分理解和体谅银行的难处,避免一时冲动伤和气,以致得不偿失。

3.要主动、热情地配合银行开展各项工作。如积极配合银行开展各种调查,认真填写和报送企业财务报表,贷款到期主动按时履行还款或展期手续,以取得银行对企业的信任。

(三)发挥财务公司的作用,发挥内部潜能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资金运营的平台,要准确定位自己在煤炭企业集团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融通功能,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利用金融牌照,在煤炭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资金融通。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利用内部单位信息对称、及时等优势,通过信贷、委贷、贴现、转贴现、融资租赁等业务支持集团急需发展的企业,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剂的作用。

2.开发财务公司各项功能,在同业授信、同业拆借、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领域,合理匹配煤炭企业集团长短期资金的需求。

3.利用信息优势,和商业银业、保险、证券等银行或非银行机构,分析自己的融资形式,开发适合煤炭企业集团的产品,用低成本的资金实现融资,开拓灵活、适用的融资渠道。

集团公司要充分利用财务公司提高资金归集度,开发内部金融产品,最大限度的用活现有存量资金。充分发挥好集团现有上市公司的作用,增发、增持、减持用足用好二级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充分协商各大银行利用企业信誉,做足、用好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

(四)搭建大融资平台

通过与国内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合作,一方面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利用金融政策,拆借银行资金,回购企业资产,实现资金输入;另一方面组建集团产业发展股权基金,重点支持、扶持新项目和新产业发展。通过并购或增资,参股或相对控股一个商业银行,实现资金融通社会化。

(五)规避偿债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一方面各级子公司新增融资和倒贷资金,要坚持“贷款时间越长越好”持续调整,合理设计单月还贷额度,集团公司要将单月还贷额度控制在一定额度以内,二级以下公司要将单月还贷额度控制在一个月销售收入以内。一方面是调整融资产品,要加大企业信誉评级力度,通过企业发债形式,广开融资渠道,使资金的使用成本贴近或低于市场水平。

(六)尝试建立以目标利润为核心的责任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煤炭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独立的煤矿公司越来越多,分布在全省各地市,增加管理的难度,有可能造成边际投资效益的下降。对所有的煤矿公司无论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从而达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通过利润上交集团,参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分红,尽可能对可流动资金实现高度集中。

推动集团形成金融产业。通过以上对策,搭建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构建金融产业格局,如:以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产业发展股权基金、商业银行这四大机构的运营和发展形成集团公司的金融产业,实现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和运营。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资金融通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煤炭企业集团,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信用等级,做实基础经营,更要尝试创新型的融资渠道,如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改善其融资结构,才能使煤炭企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坤.对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资本运营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12).

[2]邓立志.煤炭企业融资策略初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报,2008(2).

[3]许玉雪.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现状与对策[J].商业文化,2011(4).

[4]焦东晓.煤炭企业发展中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及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4).

篇4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功能究竟何在,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种理论:

(一)“资产转换”功能说

“资产转换”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储蓄—投资过程》以及托宾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中提出并作出论述的。他们认为各种金融中介都是为财富拥有者提供资金组合,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各种金融中介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偏好,这种竞争的方式或满足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转换。不同的资产转换方式造就了各种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的差别,银行主要是通过满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负债。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说

1976年乔治·本斯顿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应为金融中介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金融产品的制造取决于其未来销售价格能否弥补该产品生产时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制造适应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产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势:其一,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信息;其三,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信息处理”功能说

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分析金融机构存在和功能的视角产生了很大影响。1977年勒兰与佩勒的论文《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认为借款人如何能够获得信贷,依赖于作为信号的企业内部投资信息非常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搜集信息的人组成专门的金融中介,以使贷款的资产组合和投资充分吸收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金融中介与监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只有借款人能够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才会使金融合同对具体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

二、对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理论的重新认识

(一)对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进资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货币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融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大类。由于金融风险的投机性、市场主体风险偏好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金融风险的可单独交易性,以及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上升超过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场主体对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二)对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银行客户进行现金收付或存款划转的功能。虽然支付中介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本身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收入只占极小比例。美国所有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虽然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但其绝对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银行的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银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务是因为它能使银行增加存款,并从存贷款利差中获得收入。

(三)对信用创造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其存款和贷款业务,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实际上,信用创造只是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其主动追求的一种目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风险这一核心功能从而寻求利润过程中的的一种附属功能。

(四)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认识

金融服务功能是商业银行提供除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如收付、基金销售、保险销售、基金托管等等,与支付中介业务一样,不是单独的盈利中心。是银行利用其在存贷款等风险管理业务中形成的已有优势,投入少量的变动成本所增设的盈利业务。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银行提供这类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转三、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特点——与投资基金的对比分析框架

(一)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个性化工具

1.与投资基金相比,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贷款是个性化的。严格说,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无论是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依据、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还是其提款安排和偿还安排,都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和消费者。然而,有价证券的标准化与银行贷款的非标准化形成鲜明对照。证券的标准化存在巨额固定成本,且必须要使社会公众普遍认可,这使得证券融资只适用于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项目和成熟产品的融资。

2.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非标准化贷款转化成为标准化证券的过程。在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标准化方式管理风险的全部工作。银行所需要的只是资金以及相应的风险。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银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风险的服务,资金本身只是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一个载体,提供资金本身并不是银行服务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1.从对风险的吸收方式来看。投资基金的机制设计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风险收益,同时直接分担所有风险损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商业银行的机制设计要求银行本身承担风险。首先,银行以到期无条件还本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承诺从存款人处吸收资金,然后按约定条件将资金贷放给贷款人,其后若贷款人违约,银行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存款人违约,从而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按约定要保证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却不能因此向贷款人收回未到期贷款,这样银行就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

2.从商业银行承担“风险内化器”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业银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和基金经理与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问题。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安排。

3.因为没有考虑风险处理因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地位其实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功能的业务,都没有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例如,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银行已经通过调查、审查、设计等方式管理过风险的贷款,不再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如果仍然运用资产规模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重要性的标准,必然会低估商业银行应该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业银行功能弱化说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与启示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通过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个性化方式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商业银行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以贷款方式管理风险的能力。尽管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制度并不完美,商业银行体系依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但这只能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来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通过对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与融合发展趋势的结论(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对研究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在发展投资基金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地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顾。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仍将把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基金的兴起是否能取代商业银行[J].财贸经济,2002,(7).

[3]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9).

[4]王维强,于振玫.投资基金制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吗——关于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2).

[5]肖奎喜,刘建和,杨义群.从金融功能观点解析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J].财经论丛,2004,(9).

篇5

关键词:金融 市场 经济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加强金融市场发展新途径

(一)在现行金融管制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创新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我国进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与地域限制将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将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全面业务竞争。外资金融机构的母公司均是实力雄厚、经营历史久远、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其必然会迅速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如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商人银行等,以优质服务争取优质客户,以先进技术挖掘国内金融机构尚未开发的潜在优质客户--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中小企业,扩大在传统金融业务和中介服务中的市场份额。而为了在竞争中求取生存、获取发展空间,国内金融机构也将在国外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迅速跟进,从而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深化发展。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扩大金融创新的业务范围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拓展,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自由化。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必将加快。而一旦实现利率自由化,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将产生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的需求,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业务创新必将应运而生,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背靠背贷款以及可实现储蓄收益最大化的现金管理业务、资产管理技术等。

(三)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会迅速扩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对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引发对汇率、货币衍生工具以及互换交易的需求;为完善国内股票市场,引进期权交易也是现实需求。因此,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 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

我国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活动受制于这一原则只能在各自经营业务范围内进行,但逃避监管以获取竞争优势始终是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国内金融市场垄断格局的打破,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必然将通过业务创新规避或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混业经营:对国内金融机构而言,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战略结盟是当前不同金融机构实现资金融通和业务相互渗透的合法途径,入世后为共同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这一合作方式将会进一步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树栻.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几个问题[J]. 南方金融

篇6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148-04

一、引言

“产融结合”一般来讲是指产业组织机构与金融组织机构相互之间的资本结合关系,具体来讲是指工商类企业与金融类企业通过互相参股、人事派遣等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资本领域合作的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产融结合现象,如宝钢、海尔、新希望、德隆、东方集团等国内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涉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各个领域,它们的产融结合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产融结合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行为。

二、产融结合形成的多样原因

1.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产融结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产业资本具有扩张的天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而产融结合恰好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交叉融合、同生共长,帮助产业资本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和资金,从而快速实现产业资本的扩张和发展。

2.产业间利润率的差异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职能划分的,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资本,其本性在于获取最大利润,因此资本总是不断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并离开那些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发现对方能够获得明显高于自己的利润时,本着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采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方式,分享对方的高利润。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互依附的,金融资本借助产业资本的运动,实现资本增值,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提高资本周转率,实现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剂,金融资本可以优化产业资本配置、提高产业资本利用效率、加速产业资本运动。(2)金融资本推动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集聚和集中,可以加速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大。马克思认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分支机构日益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储蓄集中到银行,然后再分配给产业资本家使用。因此,银行信用的发展让单个资本家超越了它自身单个资本的限制,加速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3)金融资本借助信用创造功能不断满足产业资本扩张的资本需求。熊彼特认为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金融资本通过信用创造功能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现实购买力。因此,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关系决定了产融结合存在的必然性。

4.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交易费用、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是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它们的资金融通关系一般是建立在债权一债务契约基础上的资金借贷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主体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条件下,会因为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机会主义,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潜在巨额的交易费用。因此,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就会由外部的信贷联系走向内在的资本结合,希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不止是一个企业的资本经营行为,它还能反映出金融市场的效率,当金融市场中资金融通的摩擦越大交易费用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了降低资金融通成本,就会倾向利用产融结合将金融市场内部化。

三、产融结合的必要前提条件

1.企业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产融结合的核心是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本结合,而资本结合及由此产生的系列资本运作、资本流动、资本重组都需要依托于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只有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都实现了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才能彼此持股、参股、控股,融合为一体。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使得产业资本流入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流入产业部门变得更加容易,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2.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市场是产融结合的平台,为交易者提供了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机制,同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产融结合主体的权责一致。更重要的是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会快速准确地把金融资本配置给高收益的企业,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产融结合企业集团的形成无不借助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起到了媒介作用。

3.适宜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法律与政策是制度的重要构成,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产融结合行为的合法性,影响着企业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对产融结合行为有着约束与规范作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产融结合的负面经济效应可以起到削弱和抑制作用,有利于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四、产融结合的多种途径

篇7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保险业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山西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适应,都离不开保险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稳定及协调发展效应愈加明显。文章从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对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difficulty. In recent years, the electricity business small loan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2P, the raise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ol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financing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and impact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financing countermeasure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Key words: internet; logistics enterprises; financing

“互联网+”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新趋势,互联网金融下的新型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风险更可控等特点。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给物流领域带来了深度变革。传统存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互联网金融将有利于创新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涵义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指凭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融合,产生出的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传统金融业务,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从狭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就仅仅是指普通互联网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开展的金融业务。

按照功能形式上来划分,可以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金融通类,第二类则是金融服务类。在资金融通方面,主要是通过一些网络银行,网上贷款,和一些传统银行的网上业务来实现。而其他金融业务主要是包括一些网络上的保险、理财、投资咨询等。像网上微小贷款、P2P信用借J之类的又可以归为非银行性的网络融资。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它先进的管理方式理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进步。它具有以下特点(见表2)。

2 互联网金融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传统的中小物流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银行在征信、担保等方面要求有时会使中小物流企业望尘莫及。互联网金融融资门槛比较低,只要数据分析结果符合系统的审核要求,即可获得贷款,拓宽了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并且通过互联网平台,中小物流企业可以运用先存后贷的模式来进行融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方式发生改变。2015年10月,天天快递与萧山农商银行达成协议,推出天天云仓项目,发放首笔“天天云仓贷”,创新“互联网+物流金融”新模式,改变银行传统借贷模式,开拓电商金融服务的新渠道,有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

2.2 互联网金融降低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成本

传统金融业务手续复杂,周期较长,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时,每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在确认企业是否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大量信息审核费用。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简化了贷款申请的程序,交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从而降低了中小物流企业办理贷款的综合成本。以P2P网贷为例,2014年12月,主要地区综合年利率维持在15%左右(见表3)。

2.3 互联网金融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服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当前我国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服务对象更加多样,可以根据不同融资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物流行业愈加繁盛,但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各个企业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企业的经济状态,然后通过采取现存后贷模式来建立信用优势。这样可以使得信用评估成本以及风险很大程度的减小。提供互联网金融可以吸引许多企业有意愿去加入其中,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营销宣传的成本,而且可以赢得市场的份额。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各不相同,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早有晚,呈现多元化特征。而互联网金融能够采用微贷技术实现全天候随时随地为双方提供金融服务,正好可满足中小物流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因此,互联网金融确有“私人定制”的效果。

篇9

    一、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金融安全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这表明,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界定较为困难。同时也表明,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到与一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众多的要素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应当说相关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王元龙,1998)和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梁勇,1999)。

    1.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

    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

    对金融安全概念的上述界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进行界定。金融可以理解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把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为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并强调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这实际上是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其次,反映了金融安全概念的广泛性。要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从事信用活动,就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一是金融制度,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银行制度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利率制度、金融市场的种种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和其他;二是金融机构,通常划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三是金融工具,是指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契约文书等,其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传统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直到期货、期权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四是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发行和流转的场所,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五是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进行政策性调节的机制,金融调控机制的内容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规和货币政策。既然金融安全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毫无疑问,在金融安全概念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

    再次,将金融安全的概念置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讨论。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金融全球化在大大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加大金融风险和引发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们重视金融安全问题不断地敲响了警钟,也为人们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正因如此,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对外金融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忽略内部金融的安全,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对目前的开放经济体而言,内外部经济往往是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的。过分强调外部均衡的能力和状态而忽略内部均衡的状态来谈金融安全可能有失偏颇。其实,这种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内外部金融安全,因为货币资金融通既可以是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也可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

    2.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

    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从概念的源泉看,安全本来是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因此需要从国际关系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金融安全下定义。抽象地说,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与对此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梁勇博士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核心金融价值”和该价值所维系的金融安全。

    首先,“核心金融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金融财富安全、金融制度的维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常运行与发展。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本身(当然包括王元龙所说的货币资金融通)的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安全,这也是对金融安全最普遍的理解和最常见的金融安全问题。

    其次,“核心金融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响(包括危害和维护两种情况)程度。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领域对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的维护,即把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看成是对国家安全的支撑。

    第三,“核心金融价值”是国际金融运行中本国的“金融价值”,其内容除了避免金融财富外流、外来冲击危及国内金融制度与体系进而危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外,主要是“金融主权”。这种“金融主权”是控制金融体系的力量,保持对国内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的控制。这是前两个层次的自然延伸,既包括金融本身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对其他领域安全的影响。之所以在前两个层次之外特别强调对金融体系的外来冲击,这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部因素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并且金融全球化赋予金融安全以更大的紧迫性。

    根据对“核心金融价值”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与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郑汉通博士和雷家骕博士对金融安全的概念也作了类似于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的界定。郑汉通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

    雷家骕认为,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3.对金融安全概念的再认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概念已有的解释来看,要准确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金融的含义与主要内容。金融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运行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则是由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机制所组成。

    二是安全的含义。安全是指在宏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如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

    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冷战结束之后,而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安全观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将金融安全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篇10

(一)什么是金融

金融是指有关货币、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都要同金融打交道;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信息。总之,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金融就是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银行、汇率、货币调控与监管等的总称。

(二)我国现代金融体系

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1、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一行三会”:“一行三会”是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四家金融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简称,它构成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

(1)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行业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是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证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以及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等。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是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保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2、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1)银行类金融机构主体

政策性银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促进“瓶颈”产业的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支持农业生产优化,并促进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和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任务。

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拟在适当时候上市。

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逐步得以建立、恢复和发展,曾被称为四大专业银行,随着四家银行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交通银行的发展壮大,从同质同类机构监管的角度,这五家银行统一归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并称为“大型商业银行”或“五大行”。

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大类。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一大类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包括12家商业银行,即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政储蓄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外资银行。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一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一家外国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保险类机构

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是为了避免因过度的恶性竞争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由各保险公司在资源基础上成立的保险业协调组织,虽然它属于非官方性质,但却可以利用行业公约形式对违规的公司进行制裁。

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机构是指具体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分为两大类型--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

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是介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推销、风险管理与安排、保险价值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间服务活动,并获取佣金或手续费的组织。

证券类机构

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目前,中国已注册两家证券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的。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投资者应当与证券公司签订证券交易委托协议,并在证券公司开立证券交易账户,以书面、电话以及其他方式,委托该证券公司代其买卖证券。

证券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设立的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而成立的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分为证券经营公司和证券登记公司。狭义的证券公司是指证券经营公司,是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到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营业执照后专门经营证券业务的机构。它具有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以承销发行、自营买卖或自营兼买卖证券。普通投资人的证券投资都要通过证券商来进行。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证券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法人机构。证券服务业务包括:证券投资咨询;证券发行及交易的咨询、策划、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及其他配套服务;证券资信评估服务;证券集中保管;证券清算交割服务;证券登记过户服务;证券融资;经证券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业务。

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接受中国证监会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信任委托为基础、以货币资金和实物财产的经营管理为形式,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多边信用行为。信托业务主要包括委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财产的所有者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为妥善的管理和有利的经营;后者是指一方授权另一方,代为办理的一定经济事项。信托业务的关系人有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个方面。转移财产权的人,即原财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接受委托代为管理和经营财产的人是受托人;享受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的人是受益人。信托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个人信托、法人信托、任意信托、特约信托、公益信托、私益信托、自益信托、他益信托、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营业信托、非营业信托、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信托业务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有利于搞活经济,加强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一种完全属于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它的服务对象限于企业集团成员,不允许从集团外吸收存款,为非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是指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货币经纪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是指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通过电子技术或其他手段,专门从事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等经纪服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向境内外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经纪服务,不得从事任何金融产品的自营业务。

3、金融市场体系

A、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内(含一年)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市场上融通的资金主要用于周转和短期投资,因为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与货币相差不多,此类金融工具往往被当作货币的替代品,这也是它为什么会称为“货币市场”的原因。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

B、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主体所筹集的资金大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偿还期限长,流动性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高,被当作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来用,因此被称为“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