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贫困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贫困申请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贫困申请书

篇1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家住东镇镇中羊泉西村,在中东小学一年级上学。我家中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爷爷,奶奶都没有文化,爸爸妈妈因为当时家里条件差,没上几天学就回家务农了,弟弟还小,需要一个人专门照顾。现在我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一个。

爷爷体弱多病,前年又得了脑血管病,现在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不能干活,奶奶是多年的类风湿,手指和脚趾关节已严重变形,别说干活,就连照顾弟弟都成问题。我们家地又少,地里每年没什么收入,全家的经济来源就靠爸爸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做点小买卖。母亲要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还要管着地里的庄稼。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家人这么没日没夜地忙,我好几次和爸爸说不上学了,在家里干活。爸爸总是说,小孩子家能干什么!他还说,现在这年头,没文化,连猪都不如!他让我一定要上学,还说就是家里十年不吃肉也要供我把学上到底!虽然现在小学里的交费并不多,但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几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了。

家里人已经寄了很大的希望在我身上,而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的希望,年纪小小的我,真的想为家人做些什么,但我除了少给家里要一分钱,其他的无能为力。那怕是买零食的钱,买好看书包、文具盒的钱,我从不和别的同学比,因为我知道,我们家里穷,家里人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几瓣来花。

今天老师说,上级领导对贫困学生有救助,所以我想求助上级领导,那怕是少让我给家里要一块钱,少给家里添一块钱的负担,我心里也好受些。爸爸说求助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在万不得一的情况也才求助的!在此,我肯求上级的救助,照亮一个孩子的前程。

此致

敬礼!

篇2

你们好!

我是__工程学院__工程__班的学生__,___年出生于__省、__市、__矿区、__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们四口和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家里。爸爸妈妈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着家里的两亩来地勉强的维持生活,收入十分的微薄,为了我和弟弟能够好好的学习,家里一年省吃俭用的钱都供给我和弟弟上学读书用了。家里也欠了不少钱,所以从小我和弟弟俩个人就知道不乱花钱。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在我们村附近的一个小煤矿上班,刚开始家里还挺好的,有爸爸在煤矿上班,家里还有剩余,结果好景不长,毕竟小煤矿的安全不好,在一次夜晚,小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那一次事故死了好多的人,爸爸也被引起的火灾烧成了重伤,整半个身子都被烧伤了。许多人都被送到了医院里治疗,医生要把烧毁的皮肤全部都剥下来,那时候妈妈整天在医院里照顾爸爸,我和弟弟只好被姥姥照顾,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爸爸恢复了一点,也能下床走路了。出院后又修养了几个月,终于恢复的差不多了,但一直没有敢干重体力活。

爸爸、妈妈没有文化知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从小他们就严格要求我们兄弟两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在农村没工作。我们兄弟两也很争气,在学校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在我们看来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才能使爸妈高兴,才能回报他们的苦心。直到09年的高考,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好大学-__理工大学。当时家里一片欢腾。

09年是高兴的一年也是家里爷爷奶奶不幸的一年,他们年过七旬,身体又不是太好,经常生病吃药。我知道我们兄弟两的费用增加了家里的负担,但是更不幸的是爷爷在六月份的时候摔倒在地,被家里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结果是爷爷偏瘫,这一结果很让人意外,爷爷也哭喊着让医生帮忙治疗,医生用针灸的方法给他治疗,效果挺好,好点后考虑到家里的情况,还是决定出院慢慢锻炼治疗,锻炼了一段时间爷爷可以下地拿着拐棍走路了。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又被送到了医院,家里又比得安宁,又得忙着去医院照顾奶奶,还得照顾爷爷,等他们的病都好点了后,家里也花了不少的钱。我知道爸爸犯愁了,他开始四处奔走到处借钱,在我开学的时候爸爸把钱借够了,我拿着钱来到了学校。上大学一年来,我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一直很刻苦,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看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这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我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同学,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各门功课均达到优良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热情帮助同学,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当然,我也知道还有不少同学的家境更困难些,无论我是否申请到了这笔助学金,我都要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培养,也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但我相信如果我能申请到这笔贫困生助学金,我将作出一定的成绩以无愧于这贫困助学金。

此致

敬礼

篇3

在河南省桐柏县的大桐路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肩背编织袋、手拿铁钩子,在肮脏的垃圾堆前捡废品。

老人名叫方德晴,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的家中,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编织袋。这些都是她捡的废品。“多卖一分钱,那些学生就能吃得饱一些。”方德晴说。

这位古稀老人,用六十年时间,为贫苦学生撑起了一片天。她的仁慈,仁爱,也让这413个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惦念着这个永远的“方妈妈”。

16岁的方妈妈

16岁那年,方德晴被乡亲们推荐到城郊小学教书,成了当地仅有的3位教师之一。

从那时起,方德晴就决心为贫苦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当时,她得知班里有两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要中途退学,亲自上门给孩子家长做工作,并承担了他们上学的一切费用,直到小学毕业。

1961年,方德晴成家后随丈夫先后去了开封和新乡工作,调到百里之外的泌阳县西万小学。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田晓朴的,隆冬季节仍穿着一身单衣,大雪天赤着双脚,脚趾冻得流脓。方德晴见此情景,心疼得直掉泪。

她在后来的家访中得知,田晓朴的母亲去世,家里兄妹多,生活靠父亲一人支撑,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她把晓朴领到家里,带他到街上理发、洗澡,给他买衣服鞋袜,又到药店买了冻疮膏给他疗伤。

从这一天起,方德晴除了承担晓朴的一切费用外,还像对待亲儿子那样对待这个可怜的孩子,衣服脏了给他洗、破了给他缝,隔三岔五还领他到家里改善生活,硬是帮助他完成了学业。现在已当上企业经理的田晓朴,提起方老师时总是说:“没有方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方老师就是我的亲妈妈。”

努力让别人活得快乐一些

1981年,方德晴在桐柏县城关一初中教书,一个冬日的早晨,她带领学生在文化路跑操,听到路边的草丛中有婴儿啼哭,循声找去,发现一个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已奄奄一息。

方德晴毫不犹豫地抱起婴儿就跑到了医院。经过抢救,婴儿保住了生命,但婴儿的父母是谁,打听数日,终无消息。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令她很是为难――送人没人要,自己养又顾不上。她只好请保姆照顾,忙了学校忙家里,体重降了10多斤。待到婴儿刚刚学会走路,丈夫又患了脑中风,全身瘫痪,全家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为给丈夫治病,仅外债就欠了两万多元,内外交困,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她看到叔叔病逝后,患有精神病的婶子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经常流落街头,便毅然把才有6岁的孤儿方草领回家来抚养。

1986年,方德晴的丈夫患病瘫痪后,在床上一躺就是10年。众多学生把家里搞得乱哄哄的。渐渐长大的女儿不愿意了,埋怨母亲把家当成了孤儿院、福利院。方德晴解释说,自己童年不幸,总想尽最大努力去让别人活得快乐一些。现在这两个孤儿在她的精心培育和照料下,一个在郑州读大学,一个在外地打工, 她硬是用瘦弱的身体为两个孤儿迎来了明媚的春光。

我是在尽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

1995年,方德晴离开了教师岗位,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爱心工程上。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她除了把自己节余的离休费用来资助贫困生外,又干起了捡破烂的营生。不管春夏秋冬,她总是肩上扛着编织袋,手上拿着铁钩子,往返于肮脏的垃圾堆,每天要跑大半个县城。

冬天,她的手和脸被寒风吹得裂了一道道口子;夏天,垃圾堆散发出来的臭味令人作呕……但想到那些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她坚持了下来。她说,每当自己看到被资助贫困学生的笑脸时,心里比喝了蜂蜜还要甜。

方德晴的女儿在县医院上班,女婿是县工商局的干部。方德晴刚开始上街捡破烂时,曾遭到女儿女婿的极力反对,他们对她说:“资助贫困生我们不反对,只是熟悉你的人知道你捡破烂是为了希望工程,不熟悉你的人还以为我们虐待老人,让我们的脸往哪儿搁?”

方德晴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在尽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

女儿女婿拗不过方德晴,只好由她去,久而久之,还在她的感召下,经常利用节假日帮助她卖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被她捡破烂助学的精神所感动,有的职工把废品无偿地送给她。有的小学生也捡些易拉罐、饮料瓶送给他们的方奶奶。废品收购站的同志收购她的易拉罐比收别人的每个多付0.03元,废报纸每斤多付0.05元。

从1995年离休至今,仅捡破烂一项她就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8000多元。

用仁爱书写一生

蒋玉是桐柏县朱庄镇人,如今是南阳师院二年级的学生。1978年,蒋玉的母亲上高中时,因为家中姐妹多,遭到父母反对后准备退学,是方德晴到家里做工作才把她拉回了学校,此后吃住都在方德晴家中。

2008年,蒋玉考上大学时,母亲卧病在床,生活困难的她找到了方德晴。方德晴二话没说,当即解决了她一年的学费,同时每年资助她2000元生活费。方德晴的离休工资每月有2000多元,现在还资助着3个高中生和5个大学生。

50多年来,被方老师资助过的学生始终惦记着“方妈妈”。逢年过节,打电话的、发贺卡的、登门看望的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