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课程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课程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山东高校40余名体育教师和500余名本科生(一年级,二年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总结归纳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山东高校普通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程度分析。在所调查男女比例中其中男生人数占到了59.3%,其中非常喜欢上篮球课的占到了48.1%,一般的占到了11.1%。女生人数占到了40.7%,其中25.9%的女生非常喜欢上篮球课,14.8%一般喜欢。从总体调查人数分析,非常喜欢上篮球占到总数的74.1%,25.9%一般喜欢。说明山东高校男女学生总体上占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上篮球课。通过以上表格分析,篮球课的教学目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山东高校篮球普修课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即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随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的需要会不断地变化,不断生成,因而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每一个具体体育教学目标都是与学生的需要密不可分的,这种需要通常是指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与理想实际标准之间的差距。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够使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3.2.1山东高校篮球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指导性。调查表明53%的体育教师没有按照《纲要》进行实际教学。93%体育教师认为篮球普修课相对于36学时的课时来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过分强调篮球课的系统性,必然导致教学内容选者上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使任课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不能突出导致教师什么都教,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没有学好。为改变这种状况,对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进行重要程度和难度程度的研究分析,优化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确定符合实际需要的篮球教学内容,对提高篮球普修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学目标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2.2山东高校篮球普修课内容难易程度的分析。教学的难点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所在,能否成功解决是决定篮球普修课质量高低、成功与否的关键。发现设法解决教学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一个教师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来的,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有时教学难点就是教学的重点,有时候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但不解决就影响教学重点的完成。正确地确定教学难点和设计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法,是教学难点处理的两个基本环节。
3.3山东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方法的分析。目前普通高等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采用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讲授法是千百年来教师授业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采用,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课程的性质、大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否则,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抑制大学生创造思维及学习独立性的发挥。
3.4山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分析。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特殊要求而组织起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从体育活动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环境是指体育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房、师生人际关系、相关图书资料等,这些都是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要件。气候、温度、光线、声音、气味、色彩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物理性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师生的身心活动,引起教师生理和心里上的不同反应。
3.5山东高校学生考核与评价分析。目前,在现实篮球普修课的考核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考核内容局限于学生对篮球运动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意志、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这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在进入高校时就具有了很好的篮球运动技术基础,所以他们不用怎么能力,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有些学生无论如何努力,篮球成绩依然不能达到优秀,这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内容上的局限也导致一些课程教学目标未能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从而使得有些课程教学目标形同虚设。第二,考核方法比较简单,采用一般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忽视了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学生本人这个事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求进步,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失去对篮球运动学习的信心。
4.结论。通过对山东高校篮球普修课现状分析,与过去相比较,篮球普修课从大课教学变为现在小组授课;场地设施和教学器材的明显改进;篮球普修课教学目标随着教学大纲的改变也在积极地改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课余活动比赛明显增多,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增强。
对教学内容重要程度分析发现技术教学是篮球课的重要内容;在技术部分运球、传接球、投篮属于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次序安排上,应以重点教学内容为主线,将比较重要内容穿插其中,将篮球游戏、比赛和基本技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提高学生运用中的理解、应用能力。
篇2
论文摘要:传统的篮球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校篮球教学相关资料的调研和问卷调查,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了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
本文拟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为以后的实践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203份,篮球教师27份,教练级和篮球相关人员25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弊端。下列问题尤为严重:在教育学相互适应问题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学生们对自然分组以及集体授课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并且大多数学生反对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手段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的技术比较单一等等。
2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2.1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理
从宏观上看,篮球技术教学必须符合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技术、智力等最佳发展邻近区的现状。从微观上说,“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亦就是使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是否具备了能力、性格,又要看学生能否将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出来,成为现实的力量。
2.2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根据篮球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依据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对球性、动作技术和攻守关系的认知规律,遵循技术多样性以及高强度、高速度攻防直接对抗的现代篮球运动竞赛发展趋势,篮球课程技术的教学原则应该有:(1)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原则;(2)注重基本动作规格的教学原则;(3)注重弱手弱脚运用技术的教学原则;(4)注重技术组合的教学原则;(5)注重对抗中运用技术的原则;(6)注重适度内部与外部负荷相结合的教学原则;(7)注重智能开发的教学原则;(8)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原则;(9)注重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原则;(10)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3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操作层面
3.1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的目标”不分,课程目标的陈述含糊不请的现状,可采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即教学设计者自觉运用分类学习论思想,通过任务分析(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进而确定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的终点目标的技术制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其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和类型。例如,“通过本次突破技术课的学习(可省略),学生能够在紧逼盯人的条件下,至少突破3次。”谁?——学生;做什么?——突破过人;在什么条件下?——紧逼盯人;做到什么程度?——至少突破3次。这是一个标准的动作技能形成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构成要素齐备,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3.2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首先,在选择诸如最为基本、最常用又易掌握的个人技术中的徒手动作——急停、侧身跑、变向跑、滑步、持球技术——胸前双手传、接球、头上双手传球、体侧传球、单手勾手传球、运球急停急起、运球转身、体前变向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急停跳投、低手上篮、抢篮板球、交叉运步、持球突破等篮球技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突出诸如接球一急停一投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一上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分球等一个动作按攻守情况组织成几套组合技术的教学。其次,通过概念模式充实篮球意识的培养的教学内容。所谓概念模式是运动员的知识和比赛经验整体化的一种形式。它是运动员对赛场变化的分析,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经过瞬间判断,迅速做出高度预见性和目的性的反映行动的一种策略。因此,通过诸如强调冲抢篮板球、防守首先判断落点、卡位后再抢篮板球、抢到篮板球落地后缓冲保护球、准备攻击的进攻行为概念模式以及控制对手直接运球上篮得分,迫使其向边线、场角或拥挤的地方运球,运球者一停球,应立即上前封堵其传球或投篮的防守行为概念模式等内容的教学,以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
3.3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教学合理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本掌握主要教材内容为目的。第二阶段是在复习提高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组合技术和对抗练习的内容,提高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强化所学的技术达到能运用的目的。3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循环组合阶梯”式教学基本形式,即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篮球技术的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练习,使动作之间的转化有连贯性,更有实用价值。
3.4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紧密更协调地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采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身体条件等方面指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成绩,分为若干层次,将篮球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篇3
论文关键词:篮球教学;对策;探析
一、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篮球教学是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大都有此教学内容。但因学校条件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有较大差异。有少部分学生曾是学校篮球队员,参加过比赛,但也有偏远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摸过篮球。由于程度差别较大,在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时,基础好的学生不以为然,认为早就懂了、会了,而根本没摸过球的学生,没有切身的感受,又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篮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篮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引起学生动机、维持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展现。目前,篮球教学通常是由易而难、简单而复杂、基本到应用等原则,循序渐进。但由于体育课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篮球课程,其教学时数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把篮球教学内容分为移动、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等几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培养以及篮球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体能薄弱,对抗能力差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匮乏。这是与“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相违背的。
(二)男女生选择篮球课现状
篮球运动具有极强的运动趣味性,是一项灵活巧妙的技术和变化多端的战术相结合的对抗性很强的竞赛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激烈的对抗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男生比较倾向于竞争激烈,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喜欢比较平缓的运动项目,强调的是身心愉悦。通过对各个学校篮球选修课学生的调查,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篮球,占总数的44.3%。而对女生来说,她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健美操,占总数的36.8%,其次是羽毛球,占22.1%,篮球对大多数女生来讲,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见,男女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篮球教学设施场地缺乏
场地器材不足是制约体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优越的教学设施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体育场馆、器材的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但由于近几年各校学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总体来说,目前有不少学校还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之需要。大约有3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场地器材不能保障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阻碍了他们锻炼的热情。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目前篮球的场地器材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篮球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和课余篮球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四)篮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缺乏新意
篮球教学不能忽视该运动是娱乐性与竞技性两种对立统一的。在并存的基本形态中,学校篮球教学要从“普及”与“娱乐性”的教学特征入手,重视教学主体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重视篮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及其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体验个人战术行动和整体战术位置关系时意识更明确,能更好的把握起动时机和整体战术行动机会的层次效果。提高篮球教学的授课效果。
二、提高篮球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改进篮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篮球教学内容较多,如何选用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要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多样化。 转贴于
调整课程模式,合理制订篮球教学内容。篮球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入手,改变大而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寻找篮球技术教学的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环节,使学生学到实用有效的篮球技术,应是篮球课程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熟悉球性的练习,应贯穿始终,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并以此带动其他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时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学生综合性技术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具体做法:
1、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的目标”不分,课程目标的陈述含糊不请的现状,可采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即教学设计者自觉运用分类学习论思想,通过任务分析,进而确定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的终点目标的技术制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其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和类型。
2、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教学合理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本掌握主要教材内容为目的。第二阶段是在复习提高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组合技术和对抗练习的内容,提高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强化所学的技术达到能运用的目的。三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循环组合阶梯”式教学基本形式,即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篮球技术的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练习,使动作之间的转化有连贯性,更有实用价值。
(二)培养学生篮球学习兴趣
篮球是一项集体的竞争的运动,由投入篮圈的球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游戏。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有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篮球技术,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比赛中学会打球;掌握篮球打球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体会乐趣。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和对抗性,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加强比赛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锻炼身心,体会乐趣,营造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篮球教学过程中将不再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篮球规则、战术意识、抉择和解难能力作为教授重点。
(三)提高篮球教师专业技术和授课艺术
提高授课艺术是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资料,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紧密更协调地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采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身体条件等方面指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成绩,分为若干层次,将篮球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收集、筛选、优化,并进行集成,形成针对性更强且综合功效更显著的系统整体教学方法集,无疑对更加有效地提高篮球技术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鉴此,设计“优化集成”教学方法则成为必然。优化集成的基本方法是:
1、在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汲取程序教学法中(1)小步子安排学习,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2)及时强化原则,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巩固成绩;(3)以自学为主,有助于培养自学、钻研能力;(4)降低的错误率的优点。
2、从教学的第二阶段起,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依靠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奋感、自信心、内部动机,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保持和运用学习的内容,则可吸取发现式教学方法中探究一讨论的长处。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学生能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应全盘接受小集团教学的组织方法。
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程;素质教育;实施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强健体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体育项目锻炼,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一、实施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特长
在进行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室内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效用,使素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延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立具体的课外活动方式,使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例如,教师可在教授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运球技巧后,令学生领取体育活动器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展开课外体育活动。而有些学生喜欢篮球,有些学生擅长羽毛球,有些学生则更偏爱足球,通过课外活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获良好的授课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全校运动会或是班级友谊赛的方式,能够使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比赛中充分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借助比赛平台,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增强集体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深度挖掘体育教学的美育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深度挖掘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呈现出人类健康体态所展现出的机体美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n程中感受到健康美、身体美与运动美。在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授课中,教师需将重点放在强健体魄与塑造形体方面,使学生在体育的课程学习中得到身体充分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阴雨天等不适宜课外教学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播放奥运会精彩体育项目的比赛片段,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此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督促学生养成课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仪容整洁。如此,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学。
三、 做好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需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地依靠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安排课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未都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这就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加以充分了解,依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展开分层次、步骤化、目标强的课堂教学工作,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状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展开课程教学环节。例如,在体育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男生和女生在先天身体硬性条件方面的差异,在进行球类运动的课堂活动时,需依据男生和女生的不同需求,安排男生打篮球、踢足球等消耗体能较大的球类运动,女生则可通过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的活动方式进行自由活动。此外,在进行日常体育课程课前活动的环节设置时,也可采取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的方式,进行课前体育活动热身。通过对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的全面考量,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化、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
在进行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需要依据体育的自身特点和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这五方面进行课程具体目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作为新课改内容的核心理念,对中学体育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展开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中,不禁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加以有序地组织和配置,从而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培养,还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体育学科的整体性和分散性特点加以有机结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地适应。此外,还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展开个性化教育教学。例如,通过建立体育活动小组的方式,对一个班级中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人员分配,充分发挥以强带弱的小组互助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大家共同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在体育日常课堂活动、小组比赛、班级友谊赛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提升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主要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深度挖掘美育因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这四方面内容,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此展开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海.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J]. 社会科学:引文版, 2016(11):300.
篇5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
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
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篇6
关键词:篮球;分层教学;运动兴趣;终身体育
方法:实践法分析法
对象:初三级学生
实施过程
⒈根据了解掌握的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决定将每个班划分成A、B、C三个层次组。A组学生具有良好的篮球基础,具备一定的技战术能力及素质,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领会和理解能力强,能够进行自主的教学练习和比赛,并能确保练习质量;B组学生具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具备较好的篮球基本功和基本技术及素质,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但运用能力和战术配合意识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安排任务后能够进行一般的综合练习;C组学生的篮球基础差,基本功和基本技术均一般,素质也一般,理解和接受能力差,但由于是自己所爱好的项目,因此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要从最基本练习开始。
⒉根据循环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适当的降低达标的标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背负那么重的压力(为达标而练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学到基本的技能。
⒊考核采用三选二的办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选择考核的项目。在三项中任选两项。
内容与考核方法安排如下表:
成绩计算方法:学生练习60%+技能考核40%
分析与讨论
⒈首先明确目标分层教学的内涵:
目标分层教学就是把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分层目标。A层学生教师要大胆放手,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育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迁移、运用、拓展知识的能力;对于B层学生,则实行引导学习,注重对本课教学内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上下功夫;而C层学生则要降低要求,及时点拨、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懂得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动作要领,因此教师为他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强调练习的综合性和发展提高性(以双手胸前传球为例。在传球时要尽量把球传准、传到位即快准狠);对于B层的学生则以“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为主(如学会在实际应用双手胸前传球技术);而对于C层的学生则强调以“学习性练习―复习性练习―应用性练习”为基本模式(即会两人进行对传练习)。
⒊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新课程标准设定了不同级别的可选水平目标,为我们实施“目标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才能把它自觉地应用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上好体育课。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课程标准大体上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实际上,目标分层并不是和学生分层完全一一对应的,完成什么样的目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择。一般来说,C层次的学生必须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以后可以进行提高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开始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评价;A层次的既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以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可以直接从发展性目标进行评价。另外,还可以在三个层次中,再分别确定合格、提高、优秀的底线。如此这样,细化目标的梯度,降低台阶,提高了成功的概论,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了进步与超越的愉悦,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标分层教学的实施,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目标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在分层评价中由于引入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积极向上的练习氛围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解决了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及适应能力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为终身从事篮球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建议:
⒈注意各层次的灵活性、连续性。分层次教学,不是把各层次单一的分开。低层次组教学只是一个阶段,他们最终应向高层次组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的衔接,保持其连贯性,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向高层次发展,培养他们的进取心。所以要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练习,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⒉在教学上分班尽可能是分成全男班或者是全女班,这样有利于教学的进度。
⒊要重点培养几个德才兼备、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体育骨干,担任练,协助教学工作。他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分层分组教学的实施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广东:2001
[2]《体育教学》2002年第6期,对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 三人制篮球运动 初中生 开展意义 开展途径
随着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举行,三人制篮球已连续两年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三人制篮球这项运动,已从街头民间赛为官方赛事,更验证国际奥委会对于这项运动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意义的认同和肯定。本文试图分析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对初中生整个群体产生的影响及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研究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在初中学校推广这项运动,这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情况。
篮球是初中阶段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最乐于学习的项目,见表1。其中经常参与三人制篮球的学生占近一半比例,见表2。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三人制篮球赛,根据学生调查结果看(见表3),66.7%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项赛事。
2.2三人制篮球特点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
2.2.1锻炼价值
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开展迎合了中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身体在发生极大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灵敏都等素质都在发生反应。同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对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增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资料显示,我校参加肯德基杯三人制篮球赛江苏赛区比赛的队员,平均每场比赛跑动距离和脉搏测试的观察统计,他们在一场比赛结束后脉搏都在160次/分左右,跑动距离在1200米~1500米,属中等运动速度,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具有良好的锻炼价值,参加三人制篮球比赛对于提高中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是非常适宜的。
2.2.2社交娱乐价值
三人制篮球衍生于街头篮球,风格简单随意、内容丰富,有利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初中生群体中,三人制篮球成为学生之间交往的一种有效的社交手段,“无篮球,不兄弟”就是某一体育品牌冠名的三人制篮球赛的主题口号。
2.3初中阶段学校的办学特点对于三人制篮球的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2.3.1从办学条件看,目前几乎所有初中学校都建有比较正规的篮球场地,以玄武区初中校为例,11所学校共拥有34片篮球场、5片篮球馆。篮球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三人制篮球从对于场地利用的效率看,是五人制篮球不能比拟的。
2.3.2从运动参与时间上看,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在学校里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以十轨规模的初中校,利用三片篮球场举行五人制篮球赛为例(淘汰赛),则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这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易受到学校领导、文化课教师及家长的支持(学生倒是非常欢迎)。而三人制篮球赛则将赛程缩短为五人制的一半,非常适合初中教学“实际”。
2.3.3从赛事组织上,三人制篮球规则相对简单;参赛双方只要各满三人即可开赛;校园业余比赛中,每场比赛有一位具备基本篮球裁判基础的教师即可执裁。
3.结论及对策
3.1校本课程开发。
从政策上看,校本化课程是根据当地学校自身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国家课程的要求,从而制定适合本学校发展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2015年,江苏已有近90所篮球特色传统体育学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具备扎实肥沃的土壤。
从师资上看,据初步调研显示,教师队伍中普遍篮球基础水平较高,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受过专业的篮球课程训练,基础技术和战术能力较为突出,年龄结构层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有很大的创新能力,他们思想观念更新速度快、接受能力强,这些都有利于三人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从课程各种要素上看,从“三人制篮球”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具体方向进行分析,可以根据201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三人制篮球”教学目标;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可以从相关理论课程知识、传接球、运球投篮相关技术、基础攻防战术和三对三比赛等方向进行拓展。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将教材内容以模块或单元形式,在难度上呈螺旋上升的形式,相对集中安排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中。这样既能对各学段学生全覆盖,又能方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三人制篮球各种相关技术,有利于学生长期从事这项运动。
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篮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以篮球技能提高为评定标准,更是把学生体质健康、个性形成、沟通等能力的提高作为宗旨,这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3.2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作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篮球校本课程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篮球社团活动处在前面两种形式的中间位置。这种形式满足了普通学生篮球爱好者中,具有一定运动技术水平但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这一部分群体的需求。作为篮球传统特色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社团、校本课程教学,构成学校篮球群体的金字塔模式,这体现了国办27号文件中学校体育要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篇8
【关键词】高效;篮球;教学;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篮球教学不单单是能够起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这一个方面的作用的,在对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的过程中也是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现阶段篮球运动已经由以往速度和力量的竞争这一个领域当中超脱了出来,逐渐进入到了科研竞争、智力竞争和人才竞争的领域当中。在这个时候高校本身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强、热力资源以及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就能够在篮球运动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针对篮球课程展开的设计工作不是十分的合理
和普通的教育不同的是,高校中开设的所有教育专业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征的,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教育其实都是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铺垫,为社会提供技术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是高校的终极教育目标。为了能够保证高校中的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掌握一两种体育运动,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是会在体育教学基础性课程完成之后,将其设为选修课程的,而不是像其它的学科一样是必修课程。那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在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等层面之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这一种差异性是能够对篮球教学的效果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的。(二)高校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教学方法的滞后性比较强
在这里提及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实现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学任务的途径、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性称呼,在开展体育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的。如果想要在学生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当中获得更多的篮球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的。教师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并且也是能够逐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的。假如说教师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教学方法不是十分的科学合理,篮球教学目标就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了,与此同时教学想要完成篮球教学目标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呆滞、陈旧,以及教学形式化程度高等问题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及个性培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没有办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就没有办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培养出来。尤其是在篮球专项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存在着技术层面上的差异的,非常容易使得那些篮球技能水平较为低下的学生丧失信心,不能够勇敢的在同学的面前展现自我。
二、高校篮球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综合型篮球教学模式是需要分阶段开展的,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也是学校传统教学和俱乐部教学之间的过度环节。综合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的,并将其当做篮球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和高校的篮球基础设施、场馆以及师资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分阶段的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同综合型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活动给予了学生我的主体性充分的尊重,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培养出来。但是,数量众多的高校其实都是不会随着办学条件的转变和学校的发展,对篮球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使用到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教学模式来将篮球基础课程完成,当学生进入到二年级之后再开展俱乐部模式教学活动,以便于能够使得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结语
依据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将每一个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为基础,争取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篮球活动或者比赛,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应当在高校当中逐渐构建出来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的,以便于能够吸引更多的篮球方面的人才进入到学生之中,并得到学校的更多的支持。另外,在高校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于能够在篮球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实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以及对篮球知识形成全面的掌握,从而就能够在学生实现长远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厚忠,范宏伟,刘晚玲,闵捷,马越.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学刊,2010,08:68-71.
[2]张正雷.山东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橇⒗.上海市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构建和谐高校篮球运动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篇10
郑州市 中职学校 体育教育
1河南省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1.1中职学校《大纲》对社会适应能力定义和要求
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对社会健康的定义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中国,以分数至上的思想促使中学小学加大了体育课的投入,特别是以考试项目最多的田径。反而在中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体育课的名字也改为了体育与健康,从而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
1.2.1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中职类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有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最普遍开展的篮球项目,有的学生曾是学校篮球队的,有一定的篮球水平,可是有一大部分属于没有怎么玩过篮球的,底子很薄弱。造成心理对篮球的自卑,怯于去在水平高的学生面前玩篮球。学的时候也不怎么用心,觉得练多久也达不到那些学生的水平于是干脆就不练了。
1.2.2体育课程辅助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状分析
现在教学中普遍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仪的投入同样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优势。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也被普便使用,但仍有个别学校没有适用,原因是体育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的习惯,更习惯于传统的亲身示范,或者个别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在访谈中,学生和教师更虽然喜欢偶尔的室内课,但是他们都更愿意到室外去活动,随意在一些两节连上的大课体育课时也有选择室内多媒体和室外活动混上的现象,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体育课的组织有些麻烦和不便。
1.2.3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理论课的教学在各个学校都没有重视起来,传统的认为体育课就是在室外上的,以身体运动为主,其实体育的本意的确如此,但是,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体育理论的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经过调查,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开展的室内理论课都是利用天气原因在不能上室外课的情况下才上的,大多是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讲一些理论知识了,裁判法等。
1.2.4体育课程教学思路的现状分析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在尝试最新的教育部关于体育课堂改革的新思路,所谓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思路。但是这个思路被一些老师所否定,认为这样的课堂很空洞,就像是放羊式教学。所以经过尝试后又回到了老式的以技能教学为主导的思路上。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则采用折中的方法,技能和兴趣教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改变陈旧的纯技能教学的单调,也能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以人为本,兴趣发展的需要,让课堂更活泼,精彩。
2创新河南省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对策
2.1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新型中职学校教学模式
教育部一直在倡导新型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这种模式也并不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周济部长主管教育后,把传统体育教学和新型教育模式提出作下结合,就是现阶段正在施行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2.2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009年,新的教学大纲的实施,改革了教材的基本内涵,在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使其内容多样化、简约化、灵活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突出体育与健康的整体兼容,按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进行分类,打破了原学科的固有体系与运动项目本身的逻辑顺序;按时代要求和适用性原则,使涉及提高生存基础、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2.3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要在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学校级别与专业学科的不同需要。要懂得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的导向原则从根本上去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四个方面把握:a.主体性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从这几个方面来对整个课程体系建立一套细则,从而完善评价体系。
2.4优化师资队伍素质
从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状况,接受继续教育,体育教师待遇等的调查中,学校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应把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上日程;增加足额的教师配备,严格按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国家标准化招聘合格的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待遇,落实体育教师每年的服装配备:保证给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到位;保证场地器材足额配备;学校生活上提高教师的文化娱乐生活,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体育教师的科研经费等。
2.5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趁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学校应该积极的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做好对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在教研,职称评审方面的优待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学校档次品位的一个明显的象征,体育设施的标准也直接刺激着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大力的发展学校体育事业,从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办学规模,对学校的招生宣传方面都将益处明显。
参考文献:
[1]任耿民.浅谈体育素质教育[J].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0,(5):23-24.
[2]莫小农.浅谈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专业身体素质[J].体育科技,1999 ,(2).
[3]张玉娜.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教育战线.